第9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 第1节 语音的发展 一、何以知道语音的发展 虽然语音具有“一去不复返”的特征,我们也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推断语音的变化: 1、方言和亲属语言。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同一语言(包括语音)在不同的地区表现出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代表着某一语言现象的不同发展阶段,从中就可以看出语音发展的过程。 如汉语中有一种尖音和团音的现象。尖音是指舌尖前塞擦音、擦音声母与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的音节,团音是指舌面前塞擦音、擦音声母和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的音节。如果齐齿呼、撮口呼韵母前面的舌尖前塞擦音、擦音声母变成了舌面前塞擦音、擦音,就说明尖、团合流,也就是不分尖、团。如吴方言: 例字 苏州 上海 宁波 基 t(i t(i t(i 祭 tsi t(i t(i 旗 d(i d(i d(i 齐 zi zi,(i d(i, (i 权 d(i( d(y( d(y 全 zi( z( d(i(,dz((人数少) 上面的声母中,[ts]、[z][dz]是舌尖前塞擦音、擦音,[t(]、[d(]、[(]是舌面前塞擦音、擦音;[i]、[i(]、[i(]是齐齿呼韵母,[y(]、[y][(]是撮口呼韵母。 苏州话不论声母的清浊,都分尖、团,;宁波话则不论声母的清浊,都不分尖、团;上海话中的清声母不分尖、团,浊声母却又分尖、团。 2、记录了语音的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特别是拼音文字,是以语音形式记录文字的。文字相对语言具有保守性,语音起了变化,文字往往还是老样子。如现代英语的“light”一类的词中,“-gh-”是不发音的,但根据英语的拼法规律和参照现代英语方言的读音,可以考证出它过去是念[x]的。 3、汉字是以语素为单位记录文字的,从字面上是看不出读什么音的。但我们也可以从古人做诗时的押韵中看到古音的痕迹。如: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用普通话读“侧”和“识”是不押韵的,但既然是做诗就应当押韵,而且在吴方言中这两个字确实是押韵的。 4、还可以从古代的借词中去推断。古代的借词当然是用当时的语音去模仿外语语音的。如佛经中的“佛陀”是梵语buddha的音译,只要我们知道buddha的读音,就可以推断出造出“佛陀”一词的东汉时“佛”大致念“bud”,“陀”大致念“dha”。 二、语音演变的规律 语音的变化很整齐,可以用“规律”的形式表达出来。 音位是一束区别特征(也就是发音特征),有共同区别特征的音位构成一个聚合群。我们可以按照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来安排辅音音位的聚合。 语言学家推测汉语在隋唐时代的辅音音位系统大致如下: p p( b m t t( d n i ( (( ( ts ts( dz s z t( t(( d( ( ( t( t(( d( ( ( ( k k( ( ( x ( o 横行的辅音音位发音部位相同,竖列的辅音音位发音方法相同。音位的演变以区别特征为单位,某一区别特征的变化不只涉及一个音位,而且会涉及同一聚合群中具备这一区别特征的其他音位。如浊音的消失就是涉及到全部具有这一区别特征的音位,上述红色的音位全部消失。 语音变化的规律性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1、变化有一定条件的限制。 2、时间性。语音演变规律只在一段时期中起作用,超过这一时期,即使处于同样的条件也不会再遵循原来的规律发生语音变化。 3、地区性。语音的演变只在一定的地域中进行。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有一个发音上的不同,这就是r在词中间时是否发音。例如fourth,英国人说成[f(((],r是不发音的;而按美国人的习惯应当发成[f((l(],r要发[l]音。最近几年,美国的下层人却普遍发成[f(((],其中的r不发音。因此,一些白领界层的美国人就特别注意在词中间的r要发[l]音,以免被人认为自己有下层社会的背景。而在英国则恰恰相反,一直认为那些把词中间的r发成[l]音的人是没有教养的,这种读法不属于地道的伦敦音,也就是不属于贵族阶层的习惯。 三、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 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叫做历史比较法。 第2节 语法的发展 一、组合规则的发展 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 汉语词序从古到今的改变主要有: 1、宾语前置改为宾语后置。如“时不我待”按照现代的词序应该是“时不待我”。 2、偏正结构由“正偏”改为“偏正”。如“城濮”按照现代的词序应该是“濮城”。 3、主从复合句由必须“从句在前,主句在后”演变为从句也可在后。 二、聚合规则的发展 汉语聚合规则从古到今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实词的句法功能比古代确定,词类的界限比古代清楚,特别是在历史发展中出现了特有的量词。 2、开始出现构词词缀(-子,-儿,-头等等)。 三、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 类推作用是指语法中有整齐划一的趋势。如英语swell(膨胀)的过去分词原来是swollen,属于不规则动词。但由于大多数过去分词的形式是在词干后面加-ed,如felled,所以类推作用使swell的过去分词也变成了swelled。 第3节 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一、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 新词的产生与现实中出现新的事物有联系。 旧词的消亡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旧事物的消失。如“杠房”就随着的专门挑货物的人消失而消失了 2、词汇系统的变动。如“马”在古汉语中根据不同的特征有不同的名称,但后来词汇系统只留下了共同的特征“马”,其他的词也就消失了。 3、认识的变化。 二、词语的替换 词语的替换指的是仅仅改变了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而现实现象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 引起词语替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社会的因素。如我国古代为了给历代皇帝避讳,凡皇帝名字中有的词就必须改动。古代称三十年为一世,为了给唐太宗李世民避讳,就把“世”改成“代”,等等。 2、语言系统内部的原因。如汉语的语音系统简化后,单音节词同音的多了起来,于是就造了双音节词来替代。“见”的同音词太多,就改成“看见”,等等。 三、词义的演变 词义的演变是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 引起词义演变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1、现实现象的变化。我国古代的“坐”是指两膝着席,跟现在的跪差不多,而后来出现了凳子、椅子,“坐”就变成了臀部着地或接触坐具。 2、人们主观认识的发展。 3、一个词的意义的变化引起和它有联系的词的意义的变化。如“熟”最早是指“食物熟”,后来引申出“植物成熟”、“熟悉”等意义。相应的,原来表示“食物生”的“生”也引申出“植物不成熟”、“陌生”等意义。 4、组合关系的变化。如古汉语中“赴”要和含有凶险之地意义的词组合,后来逐渐超出了这个范围,“赴宴”等说法逐渐流行,这就使“赴”的意义扩大了。 词义演变的结果可以分为三类: 1、词义的扩大。一个词的意义,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如汉语的“江”、“河”原来特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则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 2、词义的缩小。一个词的意义,演变后所反映的现实想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古代汉语中“谷”是指谷类的总称,现在在北方只指粟(去皮后为小米),在南方只指稻谷。 3、词义的转移。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实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实现象。如古汉语的“闻”是用耳朵听,现在则转为用鼻子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