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语音 第1节 语音研究的诸方面 一、语音的最小单位 声音是一种物理现象,语音又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声音。因此,作为语音一定是无限可分的。但我们在研究物质时,完全有必要也只能根据研究的需要把物质分解到相应的最小单位。如从一般物理的角度,我们只把物质看成是最小的单个存在体。而从一般化学的角度,我们又把物质分析到分子、原子甚至原子内部。对于语音,我们则分析到根据语音学家分析、比较了人类多种语言以后概括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音素。 二、音标 虽然我们已经确定语音的最小单位是音素,但它仍旧是一种声音。而我们一般对一种事物进行描写,总要把它用书面文字写下来,才能保存并仔细琢磨。但一般字母的数量远远不够用来描写音素,而汉字则更只能用来描写比音素要大得多的音节。因此,人们编制了各种各样的书写符号来描写音素。其中最通行的是“国际音标”。 国际音标是国际语音协会于1888年制定并开始使用的。国际音标的制定原则是“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国际音标采用大写拉丁字母、小写拉丁字母、希腊字母,或者将拉丁字母倒写,或者将两个拉丁字母合写在一起,甚至在字母上再加一些符号等方法,保证了音标和人类语言中所有音素的一一对应。我们在书写国际音标时,一般把它放在方括号中,如同我们在大多数英语词典中所看到的情形,例如how[hau]。 汉语拼音和英语字母都不能满足对其所记录语言的音素进行详细描写的要求。如汉语的方言中有许多音素是普通话中没有的,而汉语拼音是专为记录普通话语音服务的,即使是普通话的音素,在语流中也可能产生汉语拼音无法记录的变化,所以在学习语音学时一定要掌握常用国际音标的使用。 三、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研究语音? 语音共有三个环节,这就是发音——传递——感知。这三个环节分别对应于语音的生理——物理——心理三个方面的属性。 语音的发音当然是从人的口腔(包括鼻腔)中发出的。这就不可避免地要研究人的与发音有关的生理现象,否则就不可能弄清楚语音发音的本质。 语音在传递过程中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如噪音的干扰、传递距离的远近等等,这就需要从物理的角度分析语音和语音的传递。 而语音的感知环节,不仅和生理、物理都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和听者的心理关系更为密切。比如,即使是不懂英语的人在听到英国人带着洋腔洋调说出“Beijing”时,都会马上知道是“北京”的意思。 第2节 音响 一、语音四要素 声音是一种物质。声音是物体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离子的振动。从声学的角度出发,声音可以从音高、音重(也称作音强)、音长和音质(也称作音色)四个方面去解释。 1、音高。从物理学的角度描写,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声音的频率。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在16-20,000赫兹(即每秒振动16-20,000次)之间,因此,超出这个频率范围的物体振动我们就不去研究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超出这个频率范围的物体振动我们也就不称为声音。长而粗厚的物体振动慢,也就是发出的声音频率低;短而薄的物体振动快,也就是发出的声音频率高。语音的频率从生理学的角度,和人的声带的长短、厚薄、松紧有关。一般来说,妇女和儿童的声带短而薄,所以说话时声音高一些(妇女大致在150-300赫兹,儿童大致在200-350赫兹);男子的声带长而厚,所以说话的声音低一些(大致在60-200赫兹)。当然,不同的人之间也会有差别。如有的男子声音特别低,有的男子声音则特别高,好像是歌手中男低音和男高音的区别。经过一定的训练,甚至男子也可以发出不仅频率而且音质都同女子完全相似的音,如我国著名的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就是男子发女声、扮演女角,被人们称为比女人更像女人。而一个人要发出不同高低的音,则可以通过控制声带的松紧来实现。 2、音重(又称音强)。音重就是声音的轻重(强弱),它取决于物体的振幅,即振动着的空气离子的压力大小。语音的强弱同呼出的气流量的大小和发音时用力的程度有关。发音时用力大、气流强,声音就强就重,反之就弱就轻。但人们对音高和音强往往容易混淆起来。人的耳朵对相对较高的音和相对较强的音都比较敏感。当人们听不见对方说话的声音时,一定会要求对方说得响一点,而对方把声音提得高一点或把声音发得重一点都能使人听清楚,这就使许多人误以为音高和音重是一回事。只要我们把唱歌和说话对照起来分析,就可以感觉到音高和音重的区别。一名歌手是男高音,他唱歌的音就相对较高;一名歌手是男低音,他唱歌的音就相对较低。即使男低音再用力唱,也不可能唱出像男高音那样唱出的最高音来。 3、音长。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它取决于发音体振动持续时间的长短。但在我们的实际发语音时,音长和音重又是不可能完全分开的。因为想要把音发得长一些,往往必须大一点用力发音。但这时候由于心理的原因,我们感觉到的是长短的区别而不是强弱的区别。 4、音质(也称音色)。从声音的产生方面分析,不同的音质是由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发音体的不同。从语音的角度来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声带,也就是有不同的发音体。甚至同一个人从小时候到成人到老年,声带也会产生变化,也就是不同的发音体。二是发音的方法不同。三是共鸣器的形状不同。发语音时口腔张得大小属于共鸣器形状的不同。 语音的音高、音重、音长和音质这四大特征,可以说都有相对的成分。如音高,在普通话中表现为声调,但只要变化趋势相同,男人和女人发出不同频率的音,我们还是可以辨别出是第几声。 音质是语音中最重要的特征,因此音素的划分是以音质为标准的。所以,音素的定义完整的应该是: 音素是人类语言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二、音质的音响分析 物体的振动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都是比较复杂的。我们按照物体振动的具体情况,把声音分为乐音和噪音。 语音学上的乐音和噪音同我们在生活中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生活中我们一般把听起来感到比较和谐悦耳的音称为乐音,听起来嘈杂、刺耳的音称为噪音。而声学则按照物体振动是否有规律来区分乐音和噪音。振动复杂而有规则的称为乐音,振动复杂而不规则的称为噪音。 乐音是由若干个不同频率的纯音组合而成的。所谓纯音,就是物体振动时只保持一个固定的频率。乐音中频率最低的称为基音,其他所有的都称为陪音。基音的强度最大,人们一般只感觉到基音的存在。基音的频率决定了整个音的调子。陪音的强度比较弱,由于陪音的不同,才可以区别出不同种类的乐音。比如,小提琴、单簧管奏出一个同样高的音阶,但我们还是可以区别出哪是小提琴,哪是单簧管。关键就在于陪音的不同。 在语音中,元音都属于乐音,辅音则大多属于噪音。 三、研究音响的仪器 语音具有时间的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因此就需要把语音固化下来,以便于详尽地分析。此外,正像前面所说的,语音往往不是纯音,而是由若干个不同的纯音组合成的乐音甚至是噪音。不把语音的内部结构分解并记录下来,同样无法研究语音。 常见的研究音响的仪器有浪纹计和语图仪等。这些仪器是把听觉信号转变为视觉信号,并且也是把语音直接或间接地从不同的角度放大,以便于清晰地看到语音内部的结构。 浪纹计是早期使用的仪器,它的优点是简单明了,以曲线的变化来记录声音的高低、长短等。它的缺点是基因和配音混合在一起,不够精确。 语图仪则是显示出一个一个的音在某一范围内的全部频率的分布情况,也就是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基音和陪音的全部情况。我们可以看一下普通话中“mī mí mǐ mì”的不同语图记录。 计算机把语音分析成一串串数据,实际上也是根据语图仪的原理进行换算的。 第3节 发音 一、发音器官 语音是由发音器官发出的,因此我们首先应当了解发音器官的大致构造。可参见附图。 人的发音器官可分为三大类:动力、发音体和共鸣腔。 1、肺。肺是发音的动力,因为肺是供给气流的源头。气流的作用有两条,一是发音体振动要靠气流的力量,二是声音必须通过空气才能传播。人类的语言大多数是呼气发音,但非洲也有少数语言有吸气发音的现象。 2、喉头和声带。喉头和声带属于发音体,语音就是靠喉头和声带振动才产生的。喉头由软骨构成,喉头的外表是喉结,中间有一对声带。声带就是两片很小的薄膜,声带中间称为声门。我们发语音时,有时声门闭拢,气流就冲击声带,使声带振动发音,这就构成乐音;有时声门张开,气流自由通过,声带不振动,仅靠气流在冲破阻碍时振动发声,这就属于噪音。 3、口腔、鼻腔、咽腔。口腔、鼻腔和咽腔是共鸣器,发音体发出的声音很弱,除了自己以外,别人是听不见的,必须通过共鸣器使语音放大才行。 口腔可以分成上腭和下腭两个部分。附在上腭的是上唇、上齿、齿龈、硬腭、软腭和小舌,硬腭又可以分为前腭、中腭和后腭。附在下腭的有下唇、下齿和舌头,舌头又可以分为舌尖、舌叶、舌面和舌根,其中舌面还可以分成舌面前、舌面中和舌面后。 鼻腔就是鼻子内部的空间,它是不能活动的。 咽腔在喉头上面,由咽腔向上则有两个通道,一个是通往口腔的,一个是通往鼻腔的。当软腭(连同小舌)下垂时,鼻腔的通路就被打开,而口腔的通路则被关上;当软腭(连同小舌)抬起时抵住喉壁,口腔的通路被打开,而鼻腔的通路则被关上。当然,语音中有时也会出现软腭横在中间,口腔和鼻腔同时打开的现象。 上述的发音器官中,上唇和下唇、舌头、软腭、小舌、声带等自身是能够活动的,因此称为主动发音器官;上齿、齿龈、硬腭等自身是不能活动的,所以称作被动发音器官。发语音时,就是主动发音器官向被动发音器官靠拢或接触的一个过程。 二、两类音素:元音和辅音 音素可以按照发音的特点分为两大类。 1、发元音时,气流通过声门使声带发生振动,发音器官的其他部位不形成任何阻碍,因而气流经过咽腔、口腔时畅通无阻;发辅音时都是在发音器官的某一部位造成阻碍,呼出的气流只有克服这种阻碍才能发出音来。 2、发元音时,发音器官的各部分保持均衡的紧张;发辅音时,只有形成阻碍的那一部分器官特别紧张。 3、发元音时,呼出的气流畅通无阻,因而气流较弱;发辅音时,呼出的气流必须克服某种阻碍才能通过口腔或鼻腔,因而气流较强。 三、元音 由于发元音时,气流经过咽腔、口腔时畅通无阻,发音器官的各部分保持均衡的紧张,因此,要发出不同的元音,只能是改变共鸣腔的形状。鼻腔是不能活功的,所以改变共鸣腔的形状实际上就是改变口腔的形状。口腔改变的方法只有三种:(1)把嘴张得大些或小些,(2)把舌头伸得前面一点或后面一点,(3)把嘴唇撮起或展平。由于舌头和下腭是连动的,嘴张得大一些,舌头的位置就低;嘴张得小一点,舌头的位置自然而然就高。因此,上面的三个方法可以归结为舌位的高低、舌位的前后和嘴唇的圆展。 舌位的高低、舌位的前后和嘴唇的圆展决定了原因的不同音质,也就是形成了不同的元音。 经过语言学家的总结,人类语言的主要元音有8个。舌位在前的有4个,舌位在后的也有4个。舌位在前的4个元音,舌位的高低分别是最高、半高、半低和最低;舌位在后的4个元音,舌位高低也分别是最高、半高、半低和最低。这8个元音中,舌位在前的4个全是嘴唇展平的,舌位在后的4个中,只有舌位最低的是嘴唇平展的,其余3个都是嘴唇撮起即圆唇的。这8个元音用国际音标写下来就是[i]、[e]、[(]、[a]、[u]、[o]、[(]和[ɑ]。 音标 发音特征(即名称) 例词 [i] 前高不圆唇 普通话“衣”[i]英语beat[bi(t] [e] 前半高不圆唇 普通话“梅”[mei]英语red[red] [(] 前半低不圆唇 普通话“列”[li(]英语fair[f((] [a] 前低不圆唇 普通话“担”[tan]英语fly[flai] [u] 后高圆唇 普通话“屋”[u]英语room[ru(m] [o] 后半高圆唇 普通话“哦”[o] [(] 后半低圆唇 英语all[(l] [ɑ] 后低不圆唇 普通话“刀”[tɑu]英语half[hɑ(f] 以上8个元音的发音位置可参看标准元音图。 从上述8个基本元音可以推出其他常见的元音。 首先,在前元音和后元音的中间可以增加央元音的系列。这个系列的高元音是[i],低元音是[(],中央元音是[(]。 其次,从嘴唇的圆展可以增加: 音标 发音特征 例词 [y] [i]的圆唇 普通话“女”[ny] [(] [e]的圆唇 上海话“干”[k(] [(] [(]的圆唇 广州话“靴”[h(] [(] 在[(][a]之间 英语map[m(p] [(] [o]的不圆唇 普通话“哥”[k(] [(] [(]的不圆唇 英语but[b(t] 可参见元音国际音标舌位图。 四、辅音 辅音的共同特点是发音时气流在一定部位受到阻碍。发辅音时声门张开,气流自由通过,主要靠气流在冲破阻碍时振动发声,有时声带不振动,有时声带也振动,其中主要是噪音的成分。我们把发辅音时气流受阻的部位称为发音部位(因为辅音主要是靠气流在冲破阻碍时振动发声的),形成和冲破阻碍的方式则称为发音方法。 除了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辅音外,还有三种方法可以形成不同的辅音。 1、清和浊。虽然辅音主要靠气流在冲破阻碍时振动发声,但也有的辅音是声带同时也振动发声的。按照中国传统的称呼,发音时声带振动的辅音叫浊音,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辅音叫清音。 2、送气和不送气。发辅音时,气流要比发元音时强得多,因为气流要冲破阻碍才能形成声音。但在发辅音时,还有一个是否把较强的气流用力送出去的区别,这就是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区别。发送气音的时候,通过喉部的气流比较强,喉头同时带有一种很轻微的摩擦;发不送气音时,通过喉部的气流则比较弱。当然,发不送气音时的气流还是要比发元音时强得多。 3、鼻音和口音。所谓鼻音,就是发辅音时,软腭低垂,堵住口腔的通道,让气流从鼻腔里出来;所谓口音,就是发辅音时,软腭上升,堵住鼻腔的通道,让气流从口腔出来。 发音部位: 为了叙述方便,我们按发音时气流通过的先后顺序分析发音部位。 1、声带。声带当然是辅音的一个发音部位,因为它本身可以振动发声,虽然它并不能决定发音的辅音性质。如普通话的l[l]。 2、舌根。现在一般称为舌面后,因为真正的舌根是不能活动并阻碍气流而形成发音部位的的。舌面后部向上抬,靠拢软腭,让气流受阻后发出舌面后音。如普通话的h[x]。 3、舌面中。舌面的中部向上抬起,向后腭靠拢而发出舌面中音。如英语的yes中的y[j]。 4、舌面前。舌面的前部向上抬起,靠拢中腭而发音。如普通话的j[t(]。 5、舌叶。舌叶向上抬起,靠拢前腭发音。如英语China中的ch[((]。 6、舌尖。舌尖可以向上同好几个部位配合构成阻碍,发出不同的辅音。如舌尖向后顶住前腭,可以发出舌尖后音,如普通话的zh[t(];如果舌尖抵住上齿龈,就可以发出舌尖前音,如普通话的z[ts];如舌尖抵住上下齿之间,则发出的是齿间音,如英语thing中的[(]。 7、唇齿。上齿和下唇形成阻碍所发出的叫做唇齿音,如普通话的f[f]。 8、双唇。上下唇形成阻碍的称作双唇音,如普通话的b[p]。 发音方法: 1、塞音。发音器官的某两部分紧紧靠拢,堵住气流的通道,然后突然打开,让气流冲出,发出辅音。如普通话的b[p]。 2、擦音。发音器官的某两个部分接触或接近,留下一个狭窄的缝隙,让气流从这个缝隙中挤出来,形成辅音。如普通话的s[s]。 3、塞擦音。先是按照塞音的方法,把发音器官的某两部分紧紧靠拢,堵住气流的通道,然后突然打开,留下一个狭窄的缝隙,让气流从这个缝隙中挤出来,就形成了塞擦辅音。如普通话的z[ts]。 上面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只是人类语言中最常见的形式,要了解语言学家已经掌握的辅音,我们可以参见国际音标图中的辅音部分。 辅音表 发音部位 发音方法 双唇 唇齿 齿间 舌尖前 舌尖后 舌叶 舌面前 舌面中 舌面后(舌根) 小舌 喉  塞音 清 p,p(   t,t(     k,k(     浊 b   d     g    鼻音 浊 m   n     (    擦音 清 ( f ( s ( ( ( ( x ( h   浊  v ( z ( (       塞擦音 清    ts,ts( t(,t(( t(,t(( t(,t((       浊      d(       颤音 浊    r      (   闪音 浊    (         边音 浊    l         半元音 浊 w,(    (   j(() (w)     第4节 音位 一、对立和互补 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但实际上我们也清楚,如果完全按照音质的不同来划分音素,那就会有无数个音素。因为音质的决定条件有三个,一是发音体的不同,二是发音的方法不同,三是共鸣器的形状不同。仅仅按照发音体的不同来分析,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每个人的声带都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年龄的大小和身体状况的细微变化,也会使发音体产生变化,那么发出的音就具有不同的音质。如果按照发音体的不同来区别音素的话,就会是一个天文数字。 我们还可以说,音素是根据语音的分析仪器来划分的,相同特征的就归为一个音素。但一来语音分析仪器只是间接的反映语音的内部结构,二来什么才能算作相同特征呢?如果没有一定的语音学的知识,语音图对于人们来说只是一片没有规律的涂鸦。 所谓语音学的知识,实际上也就是把语音的物理特点放到它的社会属性中去研究。 普通话中有两个辅音b[p]和p[p(],都属于双唇清塞音,但有不送气和送气之分。这两个辅音和相同的元音组合时,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如“波”bo[po]和“坡”po[p(o]。这种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现象,我们称为对立。 同样是这两个辅音[p]和[p(],在英语中情况就不同了。英语port中的p是读成送气的(尽管英语词典中并没有标成[p(]),而在sport中却习惯读成不送气的。如果有人都读成送气的或都读成不送气的,port和sport并不会被理解成其他的意义。这就是互补现象。 说到底,对立和互补就是看两个不同的音素是否具有区别词的意义的作用。 对立和互补关系的发现,实际上就是语音的物理特征和社会特征的交叉。因此,只要在一种语言中具有对立和互补关系的,我们就承认它是这种语言的音素;如果没有对立和互补关系的,我们往往不把它看作是这种语言中的音素。而且只要有对立关系就属于不同的音位,即使不是音素,而是靠音高变化来区别意义的声调,同样属于不同的音位。而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则不属于不同的音位。 二、音位和音位变体 1、音位。音位的定义可以归结为,某种语言中最小的能够区别意义的语音单位。 音位的分析方法和步骤是,先挑出某种语言中适当的词(或语素),连续替换这个词的读音中的某一个音素,看是否能形成另外的词(或语素)。如果能够形成另外的词(或语素)就说明这些彼此可以替换的音素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相互形成了对立的关系,可应分为不同的音位。必如普通话 “波”bo[po]中的[p]可以被p[p(]和m[m]替换,形成“坡”po[p(o]和“摸”mo[mo]两个不同的词,因而证明普通话中[p]、[p(]、[m]属于三个不同的音位。 为了使音素和音位在书写上有所区别,我们将音位用两条斜线标注起来,如上述的音素[p]、[p(]、[m]确认为音位并作为音位指称的时候,就应当写成/p/、/p(/、/m/。 2、音位变体。处在互补关系中的相似的音素彼此不对立,即不起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我们可以把它们归成一个音位。这些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各个音素就被看成是同一个音位在不同位置上的代表,也就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变异形式,被称为音位变体。英语中的[p]和[p(]只是出现的位置不同,如sport和port,如果混读也不会使原来的词产生新的意义。因此,[p]和[p(]在英语中就属于同一个音位。 音位变体也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音素之间具有互补关系。与英语中的[p]和[p(]情况类似,也就是在词的开头时读[p(],而在s[s]的后面时就读[p],尽管即使混读也不会使原来的词产生新的意义,但真正会说英语的人是不能搞错的。我们把这种属于互补关系的音位变体称为音位的条件变体。 另一种是音位的自由变体。自由变体是指音素之间的相互替换是自由的,没有条件的限制,即在任何情况下混读都不会使原来的词产生新的意义。例如,四川话中n[n]和l[l]是不分的,“你”ni[ni]可以说成“理”li[li],“不理你”说成[pu ni ni]或者[pu li li]都不影响意义的理解。 但是,归结为音位变体还必须具备一个条件,这就是语音上相似而且音素之间的差别能够用出现的环境来解释。例如,普通话的辅音中有的只能充当声母,有的只能充当韵尾,t[t(]和nɡ[(]就是这样的关系,而且两者混读也不会使原来的词形成新的意义。但这两个辅音的发音特征差别太大,而且,混读后会使习惯说普通话的人根本就无法理解听到的是什么音。 三、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 音素是人类语言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处于对立关系中的音素就分属不同的音位。我们将其称为音质音位。 但在许多语言中,音高、音重和音长也可以形成对立的关系,我们就将其称为非音质音位。如普通话的声调属于音高的变化,就可以区别意义,一般称为调位。英语可以用重音及元音的长短来区别意义。如content[k(n(tent]是形容词“满足”的意思,content[(k(ntent]是名词“内容”的意思;beat[bi(t]是“打”的意思,bit[bit]是“少许”的意思。靠音重归纳出来的音位称为重位或势位,靠音长归纳出来的称为时位。 第5节 音位的聚合 一、区别特征 音位是由于相互对立可以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从而区别意义。实际上,音位的对立并不是指从任何一个角度分析都是对立的,而只是某一个或几个发音特征对立。例如我们对比一下普通话的辅音音位/p/、/p(/、/t/、/k/、/m/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p/ 双唇音 塞音 不送气音 /p(/ 双唇音 塞音 送气音 /t/ 舌尖前音 塞音 不送气音 /k/ 舌面后音 塞音 不送气音 /m/ 双唇音 鼻音 /p/和/p(/的区别只在于送气不送气,/p/和/t/、/k/的区别只在于是双唇音还是舌尖前音、舌面后音,/p/和/m/的区别只在于是塞音还是鼻音,等等类推。这种可以区别音位的发音特征,我们称为区别特征。 可以这样说,区别特征的作用是区别出了某一种语言的音位,而我们掌握了音位在发音方面的区别特征,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这种语言的音位系统。 二、聚合群 某一种语言的音位是靠对立和互补的关系确定出来的,而对立一般就是指发音方面的区别特征。在这种语言里,每个音位都是通过自己的区别特征和其他有共同特征的音位联系着。也就是说,一个音位和另一个音位对立的发音特征,一定和其他某些音位的发音特征是相同的。这些具有相同区别特征的音位就称为聚合群。一个音位具有不同的区别特征,所以根据不同的区别特征可以归为不同的聚合群。 例如普通话的音位/p/,按发音部位它属于双唇音聚合群/p p( m/,按发音方法它又属于不送气塞音聚合群/p t k/: p t k p( m 纵列是双唇的聚合,横行是不送气塞音的聚合。那么,/p(/和/m/有没有横行的聚合群呢?/t/和/k/有没有竖列的聚合群呢?当然有: p t k p( t( k( m n ( 这样,/p( t( k(/就是一个送气塞音的聚合群,/m n (/就是一个鼻音的聚合群;/t t( n/则属于舌尖中音的聚合群,/k k( (/属于舌面后音的聚合群。 这种既有横行的聚合又有竖列的聚合,我们称之为双向的聚合。但也有单向聚合的情况,例如在普通话中: ts ts( s t( t(( ( ( t( t(( ( /(/就只有横行(发音部位)的聚合群,而没有竖列(发音方法)的聚合群。 双相的聚合表现出音位系统的平行和对称的特点,而单向的聚合则表现出音位系统发展的内部不平衡。 第6节 音位的组合 一、音节 音节是语音中最自然的结构单位。确切地说,音节是音位和音位组合起来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在汉语中,除儿化音节外,一个汉字通常就代表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可以是一个音位构成,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音位构成。 从发音的角度,我们同样可以给音节下定义。说话的时候,发音器官的肌肉总是交替着一紧一松,在人们的听觉上形成了一个个语音片段,这就是音节。根据实验语音学,我们在发一个音节的时候,发音器官的肌肉紧张从增强到减弱,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音节中紧张的最强点叫作音峰,紧张的最弱点叫作音谷。紧张的最强点也就是音峰总是在元音阶段,因为发元音时肌肉是均衡的紧张;而辅音总是落在音谷,因为它发音时只有形成阻碍的那部分肌肉才紧张,音谷也就是下一个音节的界限。也有少数音峰落在辅音上的情况,如普通话中表示应答的“嗯”n,但这都属于由单个辅音构成音节的情况(。 在一个音节内部,也会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元音组合在一起的情况(我们称为复元音),或者两个及两个以上辅音组合在一起的情况(我们称为复辅音)。但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元音组合在一起时,同属于发音器官肌肉紧张减弱的阶段,而两个及两个以上辅音组合在一起时,则处在发音器官肌肉紧张增强或减弱的阶段。总之,音节内部还是发音器官的肌肉紧张从增强到减弱的一个阶段。 除了音质音位是音节的构成成份外,音高、音重和音长也都可以成为音节的构成成份。 二、语流音变 由于受邻近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变化,音位和音位组合时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为语流音变。 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和脱落四种。 1、同化。英语中表示复数的词尾s按照读音规律应当读作[s],但在dogs中实际却读成[z],这是因为s的读音受到了前面g的读音的影响,由于g读作[ɡ]属于浊音,所以s的读音就受到影响而浊化为[z]了。两个不同的音位,其中一个受另一个的影响,变成跟它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就称为同化。 2、异化。两个本来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其中一个由于某种原因变得跟自己原来不同,这就是异化。如普通话中两个上声字连在一起,前面一个就不能再读上声,而必须读成近似于阳平(即调值由214变为24)。 3、弱化。在语流中,有些音的发音可能变弱,不那么清晰,这种现象叫做弱化。如普通话中的轻声就是典型的弱化现象。弱化音节往往会使元音发生变化,而元音央化是最常见的,即不管原来是什么元音,最后都发成了央元音[(]。 4、脱落。脱落就是原有的音位消失了。弱化的元音往往会进一步消失,如普通话中“豆腐”/toufu/有时就被发成/tou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