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血 液
目的要求,
了解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
掌握血浆和血细胞的生理机能。
理解生理性止血机理和血型含义。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一、体液与内环境(复习)
体液:体内水及其中的溶质,
细胞内液 40-45%
占体重 60-70% 组织间液 10-15%
细胞外液 20-25% 血浆 5%
概述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体液的分布
二、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
1,运输功能
2,缓冲功能
3,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4,参与生理性止血
5,机体的防御功能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
一、血液的组成
(一)生物学组成(复习)
明确全血、血浆,血清, 比容,压积等概念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用离心方法测得的
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
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
胞比容。
水( 80%)
HCO3-, Cl-, SO42-, HPO42– 等
Na+, K +, Ca2+, Mg2+ 等
无机物
固体物( 20%)
有机物
全血
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蛋白质
血红蛋白(红细胞内)
补体
不含氮有机物(葡萄糖、乳酸、酮体等)
非蛋白含氮物(氨基酸、尿酸、尿素等)
(二)、化学组成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水、固体物(无机物、有机物)
二、血液理化特性
1.血液的比重 ( 1.050-1.060)。
2.血液的黏滞性 主要决定于血细胞数
血液,4~5 血浆,1.6~2.4
3.血浆渗透压
4.酸碱度( 7.2~7.5)
碳酸氢盐缓冲对 (碱贮)
磷酸氢盐缓冲对
蛋白质缓冲对
血浆 晶体渗透压,血浆渗透压主要来自溶解于其中的晶
体物质,称为血浆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中所含蛋白质产生的渗透压。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
一、红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的形态、数量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选择性通透
2.渗透脆性
3.悬浮稳定性
(三)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运输 O2和 CO2,缓冲血
液酸碱物质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二、白细胞生理
(一)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
Neutrophils Eosinophils
Basophils
Lymphocytes
Monocytes
White Blood Cells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二、白细胞生理
(二)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名称 百分比 主要功能
中性粒细胞 50~70% 吞噬与消化
嗜酸性粒细胞 2~4% 参与过敏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 0.5~1% 参与变态反应
淋巴细胞 20~40% T细胞 ? 细胞免疫
B细胞 ? 体液免疫
单核细胞 4~8% 吞噬、免疫
白细胞分类及功能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三、血小板生理
(二)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促进止血、加速凝血、维护血管壁完整性 ( 图 )
(三)生理止血
1,小血管收缩
2,形成松软的止血栓
3,形成坚硬的止血栓
(一)血小板的形态、数量 ( 图 )
四、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一 ) 造血过程的调节
造血干细胞 定向祖细胞 可识别前体细胞
外周成熟血细胞
(二 )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1.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
其他激素(雄激素、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
(三 )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破坏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
(一) 血液凝固的现象 ( 录像 )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溶胶状态转变为凝
胶状态的过程,它包含着由一系列凝血因子
参与的、复杂的蛋白质的酶解反应,其最后
阶段表现为血浆中的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
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 图 )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称为凝血因子。根据其发现的先后顺序,由
国际凝血因子命名委员会以罗马数字编号命
名,共有 13种,即凝血因子 Ⅰ — ⅩⅢ 。
(二)凝血因子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除钙离子与磷脂以外,其余已知的凝
血因子都是蛋白质,绝大多数是蛋白酶,
它们在血液中都是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
在,必须通过其他酶的水解作用才具有酶
的活性,习惯上在该因子代号的右下角标
上, a”,如 Inactive Ⅺ ( FⅪ )被激活为
Active Ⅺ a( FⅪ a)。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二)凝血因子
Activation
Inactive XI
XIIa
Active XIa
+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血浆和血小板中的酶,加强纤维蛋白间的结合
和维持血凝块稳定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fibrin-stabilizing
factor,FSF)
ⅩⅢ
蛋白水解酶,参与内源性凝血机制,激活纤维
蛋白溶解酶
接触因子( contact factor) Ⅻ
肝合成血浆蛋白,缺乏将引起血友病 C。参与
内源性凝血机制
血浆凝血激酶前质( plasma
thromboplastin antecedent,PTA)
Ⅺ
肝合成蛋白,参与外源性凝血和内源性凝血机
制
Stuart-Prower因子 Ⅹ
肝合成血浆蛋白,缺乏时将引起血友病 B。参
与内源性凝血机制
血浆凝血激酶( plasma thromboplastin
component,PTC)
Ⅸ
肝合成球蛋白,缺乏时将引起血友病 A。参与
内源性凝血机制
抗血友病因子( antihemophilic factor,
AHF)
Ⅷ
肝合成血浆蛋白,参与外源性凝血机制 前转变素( proconvertin) Ⅶ
肝合成或血小板释放的血浆蛋白,参与外源性
凝血和内源性凝血机制
前加速素( proaccelerin) Ⅴ
从饮食和骨释放获得,参与血凝全过程 Ca2+ Ⅳ
损伤组织释放的磷脂蛋白复合体,激活外源性
凝血机制
组织凝血激酶( tissue thromboplastin) Ⅲ
肝合成的血浆蛋白,可被激活为凝血酶 凝血酶原( prothrombin) Ⅱ
肝合成的血浆蛋白,可被激活为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 Ⅰ
特性和功能 名称 因子
血液凝血因子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第一步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三)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
凝血酶原激活物
Ca2+
第二步 凝血酶原 凝血酶
凝血酶
第三步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四)血液凝固的机理
1,内源性凝血途径
是指参与凝血的
全部凝血因子都来自
血液的凝血途径。
Blood Vessel Injury
IX IXa
XI XIa
X Xa
XII XIIa
Ⅱ Ⅱ a
Fibrinogen Fibrin monomer
XIII
内源性凝血途径
Fibrin polymer
PK
K
Ca2+ VIII
PF3
Ca2+
V
PF3
Ca2+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2,外源性凝血途径
是指凝血的组织
因子(组织凝血激酶,
Ⅲ 因子 )是来自组织,
而不是来自血液的凝
血途径,故又称为凝
血组织因子途径。
Xa
Ⅱ Ⅱ a
Fibrinogen Fibrin monomer
XIII
Tissue Injury
Tissue Factor
Thromboplastin VIIa VII
X
外源性凝血途径
Fibrin polymer
V
PF3
Ca2+
Ca2+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Blood Vessel Injury
IX IXa
XI XIa
X Xa
XII XIIa
Ⅱ Ⅱ a
Fibrinogen Fibrin monomer
XIII
Tissue Injury
Tissue Factor
Thromboplastin VIIa VII
X
内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
Fibrin polymer
PK
K
Ca2+ VIII
PF3
Ca2+
V
PF3
Ca2+
Ca2+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V
PF3
Ca2+
(五)抗凝和促凝措施
1,机械因素 ( 图 )
2,温度因素
3,化学因素(柠檬酸钠、草酸盐)
4,生物学因素(肾上腺素、维生素 K,
肝素 ( 图 ),双香豆素等)
( 录像 )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二、纤维蛋白的溶解
(一)纤溶的概念
纤溶是指在纤溶系统的作用下凝
胶状态的纤维蛋白降解为可溶性的纤
维蛋白分解产物的过程。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纤溶酶原
血
管
激
活
酶
组
织
激
活
酶
激
肽
释
放
酶 纤溶酶
(+)
抑制物
(-)
(+)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示意图
(+) 促进作用 (-)
抑制作用
(二)纤溶的基本过程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1,使生理止血过程中所产生的血凝块能随时溶
解,从而防止血栓形成,保证血流畅通;
2,参与组织修复、血管再生等多种功能。
(三)纤溶的生理意义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第四节 血型
(一)红细胞的凝集反应
血型抗原、血型抗体、血清免疫学反应
(二)血型和血型系统
1.血型
狭义的血型
广义的血型
2.血型系统
ABO血型系统(遗传特征、鉴定)
Rh血型系统
家畜的血型系统
(三)血型的应用
在正常情况下,ABO血型系统中,只有相同血型的
人才能进行输血。临床上在输血前,即便是已知为同型
血液输血,除了严格查对外,还必须常规地进行交叉配
血试验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供血者的红细胞混悬液和受血者的血清相混合称主侧;
受血者的红细胞混悬液和供血者的血清相混合则称次侧。
分别观察结果,以两侧均无凝集反应者为最理想,称为
配血相合,可以输血;如果主侧有凝集反应,不管次侧
结果如何均为配血不合,绝对不能输血;如果主侧不发
生凝集反应而次侧发生凝集者,一般不宜进行输血,在
紧急情况下必须进行输血时,应按输入 O型血的原则慎
重处理。交叉配血试验,还可避免由于亚型和血型不同
等原因而发生的输血凝集反应。
交叉配血实验
供血者 受血者
红细胞 红细胞
血清 血清
主侧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红
细
胞
在
纤
维
蛋
白
网
中
返 回
肝素的抗凝血作用机制
Heparin
Antithrombin III Thrombin
返 回
返 回
返 回
返 回
目的要求,
了解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
掌握血浆和血细胞的生理机能。
理解生理性止血机理和血型含义。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一、体液与内环境(复习)
体液:体内水及其中的溶质,
细胞内液 40-45%
占体重 60-70% 组织间液 10-15%
细胞外液 20-25% 血浆 5%
概述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体液的分布
二、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
1,运输功能
2,缓冲功能
3,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4,参与生理性止血
5,机体的防御功能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
一、血液的组成
(一)生物学组成(复习)
明确全血、血浆,血清, 比容,压积等概念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用离心方法测得的
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
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
胞比容。
水( 80%)
HCO3-, Cl-, SO42-, HPO42– 等
Na+, K +, Ca2+, Mg2+ 等
无机物
固体物( 20%)
有机物
全血
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蛋白质
血红蛋白(红细胞内)
补体
不含氮有机物(葡萄糖、乳酸、酮体等)
非蛋白含氮物(氨基酸、尿酸、尿素等)
(二)、化学组成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水、固体物(无机物、有机物)
二、血液理化特性
1.血液的比重 ( 1.050-1.060)。
2.血液的黏滞性 主要决定于血细胞数
血液,4~5 血浆,1.6~2.4
3.血浆渗透压
4.酸碱度( 7.2~7.5)
碳酸氢盐缓冲对 (碱贮)
磷酸氢盐缓冲对
蛋白质缓冲对
血浆 晶体渗透压,血浆渗透压主要来自溶解于其中的晶
体物质,称为血浆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中所含蛋白质产生的渗透压。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
一、红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的形态、数量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选择性通透
2.渗透脆性
3.悬浮稳定性
(三)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运输 O2和 CO2,缓冲血
液酸碱物质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二、白细胞生理
(一)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
Neutrophils Eosinophils
Basophils
Lymphocytes
Monocytes
White Blood Cells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二、白细胞生理
(二)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名称 百分比 主要功能
中性粒细胞 50~70% 吞噬与消化
嗜酸性粒细胞 2~4% 参与过敏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 0.5~1% 参与变态反应
淋巴细胞 20~40% T细胞 ? 细胞免疫
B细胞 ? 体液免疫
单核细胞 4~8% 吞噬、免疫
白细胞分类及功能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三、血小板生理
(二)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促进止血、加速凝血、维护血管壁完整性 ( 图 )
(三)生理止血
1,小血管收缩
2,形成松软的止血栓
3,形成坚硬的止血栓
(一)血小板的形态、数量 ( 图 )
四、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一 ) 造血过程的调节
造血干细胞 定向祖细胞 可识别前体细胞
外周成熟血细胞
(二 )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1.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
其他激素(雄激素、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
(三 )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破坏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
(一) 血液凝固的现象 ( 录像 )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溶胶状态转变为凝
胶状态的过程,它包含着由一系列凝血因子
参与的、复杂的蛋白质的酶解反应,其最后
阶段表现为血浆中的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
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 图 )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称为凝血因子。根据其发现的先后顺序,由
国际凝血因子命名委员会以罗马数字编号命
名,共有 13种,即凝血因子 Ⅰ — ⅩⅢ 。
(二)凝血因子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除钙离子与磷脂以外,其余已知的凝
血因子都是蛋白质,绝大多数是蛋白酶,
它们在血液中都是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
在,必须通过其他酶的水解作用才具有酶
的活性,习惯上在该因子代号的右下角标
上, a”,如 Inactive Ⅺ ( FⅪ )被激活为
Active Ⅺ a( FⅪ a)。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二)凝血因子
Activation
Inactive XI
XIIa
Active XIa
+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血浆和血小板中的酶,加强纤维蛋白间的结合
和维持血凝块稳定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fibrin-stabilizing
factor,FSF)
ⅩⅢ
蛋白水解酶,参与内源性凝血机制,激活纤维
蛋白溶解酶
接触因子( contact factor) Ⅻ
肝合成血浆蛋白,缺乏将引起血友病 C。参与
内源性凝血机制
血浆凝血激酶前质( plasma
thromboplastin antecedent,PTA)
Ⅺ
肝合成蛋白,参与外源性凝血和内源性凝血机
制
Stuart-Prower因子 Ⅹ
肝合成血浆蛋白,缺乏时将引起血友病 B。参
与内源性凝血机制
血浆凝血激酶( plasma thromboplastin
component,PTC)
Ⅸ
肝合成球蛋白,缺乏时将引起血友病 A。参与
内源性凝血机制
抗血友病因子( antihemophilic factor,
AHF)
Ⅷ
肝合成血浆蛋白,参与外源性凝血机制 前转变素( proconvertin) Ⅶ
肝合成或血小板释放的血浆蛋白,参与外源性
凝血和内源性凝血机制
前加速素( proaccelerin) Ⅴ
从饮食和骨释放获得,参与血凝全过程 Ca2+ Ⅳ
损伤组织释放的磷脂蛋白复合体,激活外源性
凝血机制
组织凝血激酶( tissue thromboplastin) Ⅲ
肝合成的血浆蛋白,可被激活为凝血酶 凝血酶原( prothrombin) Ⅱ
肝合成的血浆蛋白,可被激活为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 Ⅰ
特性和功能 名称 因子
血液凝血因子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第一步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三)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
凝血酶原激活物
Ca2+
第二步 凝血酶原 凝血酶
凝血酶
第三步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四)血液凝固的机理
1,内源性凝血途径
是指参与凝血的
全部凝血因子都来自
血液的凝血途径。
Blood Vessel Injury
IX IXa
XI XIa
X Xa
XII XIIa
Ⅱ Ⅱ a
Fibrinogen Fibrin monomer
XIII
内源性凝血途径
Fibrin polymer
PK
K
Ca2+ VIII
PF3
Ca2+
V
PF3
Ca2+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2,外源性凝血途径
是指凝血的组织
因子(组织凝血激酶,
Ⅲ 因子 )是来自组织,
而不是来自血液的凝
血途径,故又称为凝
血组织因子途径。
Xa
Ⅱ Ⅱ a
Fibrinogen Fibrin monomer
XIII
Tissue Injury
Tissue Factor
Thromboplastin VIIa VII
X
外源性凝血途径
Fibrin polymer
V
PF3
Ca2+
Ca2+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Blood Vessel Injury
IX IXa
XI XIa
X Xa
XII XIIa
Ⅱ Ⅱ a
Fibrinogen Fibrin monomer
XIII
Tissue Injury
Tissue Factor
Thromboplastin VIIa VII
X
内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
Fibrin polymer
PK
K
Ca2+ VIII
PF3
Ca2+
V
PF3
Ca2+
Ca2+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V
PF3
Ca2+
(五)抗凝和促凝措施
1,机械因素 ( 图 )
2,温度因素
3,化学因素(柠檬酸钠、草酸盐)
4,生物学因素(肾上腺素、维生素 K,
肝素 ( 图 ),双香豆素等)
( 录像 )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二、纤维蛋白的溶解
(一)纤溶的概念
纤溶是指在纤溶系统的作用下凝
胶状态的纤维蛋白降解为可溶性的纤
维蛋白分解产物的过程。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纤溶酶原
血
管
激
活
酶
组
织
激
活
酶
激
肽
释
放
酶 纤溶酶
(+)
抑制物
(-)
(+)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示意图
(+) 促进作用 (-)
抑制作用
(二)纤溶的基本过程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1,使生理止血过程中所产生的血凝块能随时溶
解,从而防止血栓形成,保证血流畅通;
2,参与组织修复、血管再生等多种功能。
(三)纤溶的生理意义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第四节 血型
(一)红细胞的凝集反应
血型抗原、血型抗体、血清免疫学反应
(二)血型和血型系统
1.血型
狭义的血型
广义的血型
2.血型系统
ABO血型系统(遗传特征、鉴定)
Rh血型系统
家畜的血型系统
(三)血型的应用
在正常情况下,ABO血型系统中,只有相同血型的
人才能进行输血。临床上在输血前,即便是已知为同型
血液输血,除了严格查对外,还必须常规地进行交叉配
血试验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供血者的红细胞混悬液和受血者的血清相混合称主侧;
受血者的红细胞混悬液和供血者的血清相混合则称次侧。
分别观察结果,以两侧均无凝集反应者为最理想,称为
配血相合,可以输血;如果主侧有凝集反应,不管次侧
结果如何均为配血不合,绝对不能输血;如果主侧不发
生凝集反应而次侧发生凝集者,一般不宜进行输血,在
紧急情况下必须进行输血时,应按输入 O型血的原则慎
重处理。交叉配血试验,还可避免由于亚型和血型不同
等原因而发生的输血凝集反应。
交叉配血实验
供血者 受血者
红细胞 红细胞
血清 血清
主侧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红
细
胞
在
纤
维
蛋
白
网
中
返 回
肝素的抗凝血作用机制
Heparin
Antithrombin III Thrombin
返 回
返 回
返 回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