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要求,
第三章 血液循环
? 掌握,
? 1、心动周期,心脏泵血功能及机制,心输出量的调节
及影响因素。
2、心肌的生理特性及影响因素。
? 3、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 4、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的递质,受体及作用。
了解,
? 1、心音、正常心电图波形及意义。
? 2、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3、动脉脉搏,微循环、淋巴循环。
第三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一、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动周期
心动周期( cardiac cycle):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称为
一个心动周期。
(二)心脏的射血过程
1.心室收缩期 (图 )
① 等容收缩期 (period of isovolumic contraction)
② 快速射血期 ( period of rapid ejection)
③ 减慢射血期 ( period of slow ejection)
下一页
第三章 血液循环
2.心室舒张期 (图 )
一、心脏的泵血功能
① 等容舒张期( period of isovolumic relaxation)
② 快速充盈期( period of rapid filling)
③ 减慢充盈期( period of reduced filling)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三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三 ),心脏射血功能的评价
1,每博输出量和射血分数
(1)每博输出量( stroke volume):心脏每博动一次
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2)射血分数( ejection fraction):每博输出量占心
舒期的容积百分比。
2.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
(1)心输出量( cardiac output),每分钟由一侧心
室输出的血量。即每分输出量
(2)心指数( cardiac index):空腹和安静状态下,每
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
上一页 下一页
(四)心脏射血功能的调节
2.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1.搏出量的调节
(1)异长自身调节
(2)等长自身调节
通过影响心肌收缩能力来调节搏出量(提高射血分数)
心输出量
搏出量
心 率
前负荷(静脉回流量)
后负荷(主动脉压)
心 缩 力
体液因素
神经因素
上一页 下一页
通过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的改变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的变化
第三章 血液循环
(五)心泵血功能的贮备
心力储备( cardiac reserve):心输出量随机
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六)心音的产生
一、心脏的泵血功能
1.第一心音
2.第二心音
3.第三心音
4.第四心音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上一页 下一页
观看 flash请点右键,单击播放
第三章 血液循环
(一)、生物电现象
1.静息电位( resting potential)
2.动作电位( action potential) (图 )
二、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极化( polarization),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为正电
位,膜内为负电位的状态。
去极化( depolarization),细胞受到刺激后,膜内外电
位差逐渐减小,极化状态逐步消除,这种过程称为去极化。
复极化( repolarization),由去极化状态恢复到极化状态
的过程。
超极化( hyperpolarization),原有的极化程度增强,静
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兴奋性降低的状态。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三章 血液循环
( 1)兴奋性的特点
有效不应期( 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
特别长,不发生强直收缩。
( 2)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图 )
二、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① 静息电位水平
② 阈电位水平
③ 钠通道的状态
(二)生理特性
1.兴奋性( excitability)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三章 血液循环
二、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二)生理特性
2.自律性( autorhythmicity)
( 1)自律细胞的电位特点
( 2)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① 舒张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 图 )
② 最大舒张期电位水平( 图 )
③ 阈电位水平(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三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二、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二)生理特性
( 1)传导性的特点
( 2)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
① 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
② 邻近部位膜的兴奋性
3.传导性( conductivity)(图)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三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二、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二)生理特性
心肌收缩性的特点,
( 1)对细胞外液的 Ca2+浓度有明显的依赖
( 2)不发生强直收缩
期前收缩或额外收缩( extrasystole)
代偿间隙( compensatory pause)
4.收缩性( contractility)
上一页 下一页
?期前收缩,心室肌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
一次额外的(人工或病理)刺激,可产生一
次额外的兴奋和收缩,由于它发生在下一次
窦房结兴奋所产生的正常收缩之前,所以称
为期前收缩。
?代偿间歇: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有一
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
第三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二、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5.影响心肌生理特性的因素
三、心电图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三章 血液循环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1,动脉血压(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收缩压( systolic pressure)
舒张压( diastolic pressure)
脉压( pulse pressure)
平均动脉压( mean arterial pressure)
一、各类血管的机能特点 ( 图 )
(一)动脉血压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三章 血液循环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
2.动脉血压形成的原因
( 1)血液充盈血管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
( 2)心室射血量是产生动脉血压的动力
( 3)外周阻力是构成动脉血压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三章 血液循环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
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前负荷(静脉回流量)
后负荷(大动脉血压)
心 缩 力 神经因素 体液因素
每搏输出量
心 率 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 小动脉管径
血液粘滞度
红细胞数目
血浆成分
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贮器的作用
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上一页 下一页
(二)动脉脉搏( pulse)
第三章 血液循环
中心静脉压(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外周静脉压( peripheral venous pressure)
(二)静脉回流
静脉回心血量( venous return)及其影响因素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2.心脏收缩力量
3.胸腔负压的抽吸作用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5.血液的重力作用
(体位改变)
(一)静脉血压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三章 血液循环
(一)微循环的组成
(二)微循环的通路
五、微循环 ( microcirculation)
1.直捷通路
( thoroughfare channel)
2.营养通路
( nutrition channel)
3.动-静脉短路
( arteriovenous shunt)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三章 血液循环
五、微循环 ( microcirculation)
(三)微循环的调节
1.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
2.微循环血流通路的调节
六、组织液和淋巴液
(一)组织液
1.组织液的生成
有效滤过压( 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
=(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渗压)-(血浆胶渗压
+组织液静水压)
2.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三章 血液循环
1,淋巴液的生成
2,淋巴液的回流
3,影响淋巴液回
流的因素
六、组织液和淋巴液
(二)淋巴液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三章 血液循环
第三节 心血管功能的调节
1、支配心脏的神经 (图 )
( 1)心交感神经的作用
?正性变时作用( positive chronotropic action)
?正性变传导作用( positive dromotropic action)
?正性变力作用( positive inotropic action)
( 2)心迷走神经的作用
一、神经调节
(一)心血管的神经支配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三章 血液循环
2.支配血管的神经
( 1)缩血管神经( vasoconstrictor nerve)
( 2)舒血管神经( vasodilator nerve)
①交感舒血管神经
②副交感舒血管神经
一、神经调节
(一)心血管的神经支配
第三节 心血管功能的调节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三章 血液循环
一、神经调节
中枢 部位 传出神经 效应
心迷走中枢 延脑网状结构 心迷走神经 心脏活动减弱血压降低
(心抑制中枢) 腹内侧
心交感中枢 延脑网状结构 心交感神经 心脏活动加强,血压上升
(心加速中枢) 背外侧
(二 )心血管中枢 (cardiovascular center)
1.调节心脏活动的中枢
第三节 心血管功能的调节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三章 血液循环
一、神经调节
中枢 部位 效应
缩血管区 延脑头端腹外侧部
舒血管区 延脑尾端腹外侧部
(二 )心血管中枢 (cardiovascular center)
2.调节血管活动的中枢
心率加快、血管
收缩、血压上升
抑制交感神
经中枢的活动
第三节 心血管功能的调节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三章 血液循环
(三)心血管反射
第三节 心血管功能的调节
1.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图 )
一、神经调节
上一页 下一页
血压





颈动脉窦
主动脉弓
窦神经(+)
主动脉神经(-)


心抑制中枢(+)
心加速中枢(-)
缩血管中枢(-)
心迷走神经(+)
心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 血管舒张
心跳
减慢 血

血压





颈动脉窦
主动脉弓
窦神经(-)
主动脉神经(-)


心抑制中枢(-)
心加速中枢(+)
缩血管中枢(+)
心迷走神经(-)
心交感神经(+)
心跳
加快
加强


小动脉血管收缩
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多
第三章 血液循环
第三节 心血管功能的调节
(三)心血管反射
一、神经调节
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
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第三章 血液循环
二、体液调节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图 )
(二)肾上腺素( E)和去甲肾上腺素( NE)
(三)血管升压素( vasopressin)
(四)血管活性物质
第三节 心血管功能的调节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三章 血液循环
二、体液调节
(四)血管活性物质
1.舒血管物质
内皮舒张因子( EDRF)
一氧化氮( NO)等
2.缩血管物质
内皮缩血管因子( EDCF)
内皮素( endothelins)等
(五)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
(六)心房钠尿肽( 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
第三节 心血管功能的调节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三章 血液循环
第四节 器官循环(自学)
上一页 下一页
一、冠状循环
二、肺循环
三、脑循环
四、肝循环
放映结束
上一页 结束放映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肾素( renin)
酶、肾旁球细胞分泌
血管紧张素原
肝脏合成、肾素底物
血管紧张素 I(十肽)
Angiotensin I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肺血管 )
血管紧张素 II(八肽)
Angiotensin II
血管紧张素酶 A
Angiotensinzyme A
血管紧张素 III(七肽)
Angiotensin III
返 回
返 回
返 回
返 回
返 回
Aortic arch
baroreceptors
Carotid sinus
baroreceptors
Vagus nerve
Glossopharyngeal
nerve
Medullary cardiovascular
centres
Parasympathetic
(vagus)
-
+
Sympathetic
nerves
Adrenal medulla
+
Venoconstriction and
Arteriolar constriction
返 回
返 回 返 回
返 回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