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 1
第三章 阳明病辨证论治
( 概 论 )
阳明病 2
一、成因:
? 传经:
?太 ( 少 ) 阳病误治, 伤津化燥成实
?三阴病阳复太过, 或寒湿久郁化热
? 直犯,
? 胃阳素盛
外邪直接侵犯阳明
? 内有蕴热
阳明病
阳明病 3
二、病理:
?胃热炽盛, 伤津化燥 (, 胃家实, )
? 病位, 胃, 大肠
? 性质,里实热证
阳明病 4
三、主要证型:
?热证 ( 经证 ), 无形邪热弥漫于经 ——燥屎未成
?主证, 身大热, 大汗出, 口大渴, 脉洪大
?实证 ( 腑证 ), 有形实邪结聚胃肠 ——燥屎已成
?主证, 腹胀满, 便秘, 潮热, 烦躁, 脉沉有力
? 发黄证 ( 阳黄 ), 湿热熏蒸肝胆, 胆汁外溢
?主证, 身热, 无汗, 身黄如橘子色, 小便不利
阳明病 5
四、治疗:
? 治则,清下里热,保护津液
?阳明热证 ——清热 ——白虎汤
?阳明实证 ——攻下 ——承气汤
? 治禁,汗法, 利小便法
阳明病 6
第一节 阳明病辨证提纲
?阳明病提纲( 180)
?阳明病病因病机( 179,181,185)
?阳明病脉证( 182,183,184,186)
阳明病 7
( 180)阳明病的辨证提纲
?, 胃家实, —— 邪入阳明, 津伤燥化, 胃肠燥热亢盛
?,胃家, —— 统指胃肠
?,灵枢,,, 大肠小肠皆属于胃,
?,实, —— 邪气实
?,素问,,, 邪气盛则实,
? 热证 ——阳明燥热未与肠中积滞相结, 而弥漫全身
? 实证 ——阳明燥热与肠中糟粕相结, 燥屎阻于肠道



阳明病 8
( 179)阳明病的成因
,太阳阳明, ——太阳转属阳明
太阳病
发汗太过
误吐下利 津伤胃肠干燥 ——大便硬
伤津化燥 脾
胃热肠燥 约
津液旁渗膀胱 ——小便数
阳明病 9
( 179)阳明病的成因
,正阳阳明, —— 外邪直犯阳明
胃阳素盛、宿食积滞
燥实内结,腑气不通 胃家实
阳明病 10
( 179)阳明病的成因
,少阳阳明, —— 少阳转变而来
少阳病
误汗, 下, 利小便
伤津耗液, 化燥成实 大便难
阳明病 11
( 181)辨太阳病误治伤津转属阳明
太阳病
汗不如法,过汗
误下,妄利小便
津液损伤, 不更衣, ( 脾约证 )
胃肠干燥 阳明病, 内实, ( 胃家实 )
大便难
阳明病 12
( 185)太阳病转属阳明
太阳病 ( 表实 ) ——伤寒发热无汗
汗出不彻 胃阳素旺或素蕴内热
外邪入里化燥伤津
燥热炽盛, 胃气上逆 ——呕不能食
阳明病
燥热迫津外泄 ——汗出 濈濈 然
阳明病 13
( 179,181,185)太阳病转属阳明
过汗, 误下, 妄利
太阳病 发汗不彻, 外邪入里 津伤胃燥
未治, 素体胃阳亢盛 转属阳明
阳明病 14
( 188)伤寒转属阳明的主要证候
伤寒 ( 广义 ) —— 泛指外感疾病
邪气内犯,转系阳明
胃肠燥热蒸腾津液 ——濈 然微汗出
伴:不恶寒, 反恶热,
潮热, 谵语, 腹满硬痛, 不大便,
脉沉实有力
阳明病 15
( 182)阳明病外证
里热蒸腾于外 ——身 热
热盛迫津外泄 ——汗自出 阳明病
表解里热独盛 ——不恶寒 外 证
阳明里热炽盛 ——反恶热
阳明病 16
发热汗出鉴别表
证 型 主 证
太阳中风
身热
汗出
翕翕发热,汗出不畅,
恶风寒,脉浮缓
阳 明 病 蒸蒸发热,汗出连绵不断,不恶寒,反恶热
阳明病 17
( 183)阳明初感外邪的见证与机理
阳明初起, 阳郁不伸, 热势未盛 ——不发热
时间短暂 而恶寒
邪热深入, 燥热炽盛 ——身热, 汗自出,
恶寒自罢, 反恶热
阳明病 18
恶 寒 鉴 别 表
证 型 恶 寒 持续时间 伴随症状
太阳病 重 持续不能自罢 伴见太阳表证
阳明病 轻 时间短暂可以自罢
身灼热,汗出,目赤
鼻干,口渴,苔黄,
脉大等里热实见证
阳明病 19
( 184)阳明病恶寒自罢的原因
胃为阳土,燥化迅速
初病恶寒,随其燥化,迅速自罢
自汗出而恶热
阳明病 20
( 186)阳明病的主脉
?脉大 ——邪热亢盛,气血沸腾,充盈脉道
?阳明热证 —— 邪热充斥内外,气血奔勇
—— 洪大而数
?阳明实证 —— 燥热聚结胃肠,实邪内阻
—— 沉实而大
阳明病 21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 阳明病热证
? 阳明病实证
? 阳明病寒证
? 阳明病虚证
阳明病 22
一,阳明病热证
? 栀子豉汤证( 221)( 228)
? 白虎汤证( 176)( 219)
? 白虎加人参汤证( 168)( 169)
? 猪苓汤证( 223)( 224)
阳明病 23
(221)阳明热证误下的变证
脉浮 ——里热炽盛,内外充斥
脉紧 ——为邪气实,正邪相搏
咽燥口苦 ——里热炽盛,津液损伤
腹满而喘 ——热邪内壅,气机阻滞 辛寒清热
身重 ——内热炽盛,耗气伤津
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 ——阳明热炽
阳明病 24
发汗 ——津伤热炽,热扰心神 ——躁,心愦愦,反谵语
误治 温针 ——以火济热,心神被扰 ——怵惕、烦躁不得眠等
攻下 ——邪热乘虚内犯胸膈 ——心中懊 憹,舌上苔黄
清宣郁热 —— 栀子豉汤
(221)阳明热证误下的变证
阳明病 25
栀子豉汤证证治
【病机】邪热未尽,留扰胸膈
【治则】清热宣郁除烦
【方药】 清热解郁除烦
栀子
导火下行,热从小便出
宣散胸中郁结
香豉
和胃降气
阳明病 26
( 228)阳明病下后余热留扰胸膈的证治
邪热散漫于外 ——手足温
阳明病 邪热未与水结 ——不结胸
下后 邪热内扰心神 —— 清宣
热扰胃脘嘈杂 ——饥不能食 ——栀子豉汤
邪热蒸腾于上 ——但头汗出
阳明病 27
( 176)辨阳明病表里俱热的脉象与证治
浮 ——热盛于外 ——,表有热,
脉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
滑 ——热炽于里 ——里有热
舌苔黄燥、烦渴等
表里俱热
阳明病 28
白 虎 汤 证
【病机】胃热炽盛,充斥内外
【治则】辛寒清热,生津止渴
【方药】白虎汤方
生石膏、知母 ——清胃热,养胃津
清气泄热
炙草、粳米 ——益气、护津、和药 生津止渴
阳明病 29
?三阳合病 胃气受阻,气机壅滞 ——腹满
邪热归 伤津耗气 ——身重难以转侧
并阳明 津液被灼 ——口不仁
?阳明胃热炽盛 热浊之气熏蒸于上 ——面垢
热邪上扰神明 ——谵语
热盛神昏,膀胱失约 ——遗尿
里热炽盛,迫津外泄 ——自汗出
( 219)三阳合病,热归阳明的证治及禁例
阳明病 30
妄发其汗 ——津液外泄,里热愈炽
——谵语更甚
妄用攻下 ——阴竭于下,阳浮上越
——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 219)三阳合病,热归阳明的证治及禁例
三阳合病
热归阳明
阳明病 31
( 168)伤寒吐下后热结在里,热盛津伤的证治
伤寒表证
误用吐下,损伤津液,邪从燥化
外热:里热蒸腾,迫津外泄
热结在里,充斥于外 —— 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
里热:阳明热盛,津气受灼
舌上干燥、大烦渴不解欲饮水
汗出过多、津气两伤、卫气不固 —— 时时恶风




阳明病 32
白虎加人参汤证
【病机】胃热炽盛,充斥内外,津气受伤
【治则】清热,益气,生津
【方药】白虎 加人 参汤方
白虎汤 ——清热护津
加人参 ——益气生津
阳明病 33
( 169)阳明里热亢盛津气两伤的证治
伤寒无大热
表无大热,邪归阳明
津液消灼 —— 口燥而渴
阳明里热炽盛 热扰心神 —— 心烦不安
津气俱伤 —— 背微恶寒
治疗,清热益气生津 —— 白虎 加人 参汤方
阳明病 34
( 170)阳明热盛津伤的证治及禁例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 —— 表证不解 —— 发汗解表
兼里热:发表清热 —— 大青龙汤、桂枝二越婢一汤
误与白虎汤 —— 寒凉冰伏,徒损中阳
,无表证者, —— 表证已解,邪热尽归阳明
里热炽盛,伤津耗气 —— 烦渴引饮
治疗:直清里热,益气生津 —— 白虎加人参汤
阳明病 35
(222)阳明热盛,津伤气耗证证治
阳明热证( 221)
误下后
阳明热盛 里热未能解除 口干舌燥
津气耗伤 津气受损严重 渴欲饮水
阳明病 36
(223)阳明津伤水热互结证证治
阳明热证
误下 里热外蒸 ——脉浮发热
下后津液受伤 胃津不足 ——渴欲饮水
阳明余热未退 热客下焦
与水互结 ——小便不利
阳明病 37
猪 苓 汤 证
【病机】津液损伤,邪热未去,水热互结下焦
【治则】育阴润燥,清热利水
【方药】猪苓汤
猪苓
茯苓 甘淡 ———渗湿利水泄热
泽泻
阿胶 ———甘平 ———育阴润燥
滑石 ——甘寒 ——清热去湿利尿
阳明病 38
五苓散证、猪苓汤证鉴别表

型 病因病机 证 候 治 则 方 药 鉴别要点










表邪入
腑,水
蓄下焦




便




烦渴,饮
不解渴,
水入即吐
,兼有表
证 利

通阳
化气
兼解
表邪










尚有表邪
水蓄下焦
津液未伤




阳明病
下后伤
津,水
热结于
下焦
心烦不得
眠,咳而
呕渴,发
热不恶寒
养阴
清热




阴虚有热
水热互结
津液不足
阳明病 39
(224)猪苓汤的禁例
里 热炽盛,迫津外泄 ——汗出多
?阳明病 胃中干燥,引水自救 ——口渴 清热
阴液虚损,化源不足 ——小便不利 生津
?猪苓汤复利其小便 ——津液更伤,邪热更炽 ——变证
阳明病 40
二、阳明病实证
? 三承气汤证
? 调胃承气汤证( 207)( 248)( 249)
? 小承气汤证( 213)( 214)( 250)
? 大承气汤证( 212)( 239)( 242)
? 下法禁例( 204)( 206)( 194)
阳明病 41
( 207)阳明内实,热郁心烦的证治
心烦 ——阳明燥实热盛,上扰神明
伴发热汗出, 不恶寒反恶热, 腹痛, 不大便
虚烦 ——无形邪热内扰胸膈 ——清宣

实烦 ——有形实邪内阻肠胃 ——通下
阳明病 42
调胃承气汤证
【病机】热结于胃,肠燥成实
【治则】泄热和胃,润肠通便
【方药】调胃承气汤
大黄 ——苦寒 ——泄热去实
芒硝 ——咸寒 ——润燥软坚 缓下
炙草 ——甘平 ——调和胃气
阳明病 43
( 248) 太阳病汗后转属阳明的证治
太阳病三日
发汗不解(汗不如法)
表邪入里,转属阳明
里热亢盛,热气蒸腾 ——蒸蒸发热
伴全身汗出、口渴、心烦、
腹痛胀满、不大便、脉滑疾
热结肠燥成实 —— 泻热和胃润燥 —— 调胃承气汤
阳明病 44
伤寒
吐后
损伤胃津, 化燥成实, 转属阳明 ——腹胀满
泻热和胃, 润燥软坚 —— 调胃承气汤
( 249) 阳明燥实腹满证证治
阳明病 45
( 213) 阳明病汗多津伤成实的证治
汗出多 ——阳明热盛,迫津外泄
大便硬 ——津液耗损,肠胃干燥 胃燥成实
谵语 ——腑气不通,浊热上扰
阳明病 46
小承气汤证
【病机】胃肠燥结,腑气壅滞
【治则】泄热通便,行气破滞
【方药】小承气汤
大黄 ——苦寒 —— 泄热去实
枳实 ——苦微寒 ——破结消痞 轻下
厚朴 —苦辛温 —行气除满
阳明病 47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 ——腑实燥结
脉滑而疾 ——里热虽盛,但未至大实
轻下 ——小承气汤
转矢气 ——燥屎移动,浊气得下 ——更服一升
服汤后
不转气 —燥屎未成,初硬后溏 —勿更与之
( 214)辨阳明腑实轻证的治法及禁例
阳明病 48
不大便 ——燥屎未去 —— 邪实
微 ——阳气虚衰 邪实正虚 ——难治
脉 里虚
涩 ——阴血不足
治疗:攻补兼施,扶正祛邪 —— 黄龙汤
(大承气汤 +参归姜枣柑)
( 214)辨阳明腑实轻证的治法及禁例
阳明病 49
( 250) 太阳病误治伤津热结的证治
太阳病
过汗
吐下 邪热上扰神明 ——心烦
表邪入里,转属阳明 津液偏渗膀胱 ——小便频数
燥屎内结肠中 ——大便硬
治疗:泻下燥结 —— 小承气汤
阳明病 50
(238)辨阳明病可攻与不可攻的证治
阳明病 燥实得去 ——诸症悉除
下之
燥屎不除 ——浊热上扰 ——心中懊 憹 而烦
——宜大承气汤
腹微满 ——胃热气滞不甚
非燥屎内结 ——不可攻下
大便初硬后溏 ——腑实未成
阳明病 51
大 承 气 汤 证
【病机】热邪深伏,腑实燥结
【治则】峻下实热,荡除燥结
【方药】大承气汤
大黄 ——荡实泻下
枳实 ——行气消痞 峻
厚朴 ——宣通气机 下
芒硝 ——润肠通便
阳明病 52
(239)辨阳明腑实燥屎内结证
阳明腑实 阻塞肠道 ——不大便五六日
燥屎内结 宿食与燥热相结,气滞不通 ——绕脐痛拒按
腑气不通,浊热上冲 ——烦躁,发作有时
阳明病 53
潮热、谵语 ——阳明里热炽盛,燥屎内结
反不能食 ——热炽津燥,浊气壅滞
——峻下 ——大承气汤
饮食尚可 ——胃府尚能受纳
— 轻下 — 小承气汤
( 215)辨阳明腑实燥结程度及其治法
阳明病 54
不 能 食 鉴 别 表
证型 同 异 治法 原文
胃虚
寒盛 不


恶寒神疲,肢倦,腹痛
绵绵,便溏,脉迟无力
,苔白滑等虚寒见证
温补 190194
胃热
实阻
潮热,谵语,腹满硬痛
,拒按,脉沉迟有力,
芭黄燥等实热见证
清下 215
阳明病 55
( 241)下后燥屎复结的证治
阳明腑实证
大下后
下后便通浊除,燥热随去 —— 脉静身和,知饥能食 —— 愈
转归
下后邪热未尽,津液未复 燥屎 六七日又不大便
复因饮食不节,宿食燥结 复结 烦不解,腹满痛
治疗:泻热通腑,下其燥屎 —— 大承气汤
阳明病 56
(242)燥屎内结而喘冒者,可用攻下
津液受损 ——小便不利
燥屎内结 肠结未坚 ——大便乍难乍易
腑气阻滞 邪热深伏 ——微热
浊热上犯 ——喘冒不能卧
治疗:泻热去实 ——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 57
( 212)阳明腑实重证的辨治和预后
伤寒表证
吐下 燥屎阻结,腑气不通 —— 不大便
劫津燥化 阳明热盛,旺时而发 —— 日晡所发潮热
热结成实 燥热充斥于外 —— 不恶寒
热浊上扰,心神内乱 —— 独语如见鬼状
失治
胃热亢极,神志昏迷 —— 发则不识人
病势增剧 热极液竭,神明无主 —— 循衣摸床,惊惕不安
里实阻滞 气机上逆,肺失顺降 —— 微喘
热极津枯, 目失滋养 —— 直视
阳明病 58
脉弦长 ——阴未全竭,尚有生机 ——急下存阴 ——生
脉短涩 ——正不胜邪,热极津竭 ——攻补两难 ——死
微者 ——但发热谵语 ——腑实内结 ——攻下 ——大承气汤
( 212) 阳明腑实重证的辨治和预后
阳明病 59
( 217)辨表虚里实是否当下的证治
汗出 ——风邪未解(, 此为风也, )
谵语 ——燥屎阻塞胃肠,胃热上犯 二阳并病
(燥屎在胃中) (, 表虚里实, )
阳明病 60
二阳并病
表证已罢 阳明里热结实 ———发潮热
病邪转属阳明 里热逼津外泄 ——手 足汗出 阳明热炽
胃热上扰神明 ———谵语 燥屎阻结
燥结腑气不通 ——大便硬
( 220)二阳并病转属阳明,内实燥结的证治
治疗:通下腑实,荡涤燥结 —— 大承气汤
阳明病 61
( 252,253,254)阳明三急下证证治
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 阳热亢极
睛不和(眼球转动不灵) 真阴欲竭
发热(持续性发热) 里热蒸腾 阳热亢盛
汗多(大汗淋漓) 迫津外亡 阴津耗竭
腹满痛(硬满痛拒按) —燥实坚结
治疗:急下存阴 —— 大承气汤
阳明病 62
( 255)辨腹满当下的证治
腑实不通,气机壅滞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
虚寒:里无实邪,其胀满虽盛,而时有所减,
腹满 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象缓弱
实热:内实腹满不减,腹痛拒按,大便不通,
舌苔黄厚干燥,脉沉实
治疗:攻下实满 —— 大承气汤
阳明病 63
(247)脾约证证治
浮 ——胃中有热 液渗膀胱 ——小便数
趺阳脉, 胃气强,, 脾约,
涩 — 脾阴不足 肠道失润 —大便硬
胃热约束脾的转输
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阳明病 64
脾约证与阳明腑实证鉴别表
证 型 病 机 证 候
阳明
腑实证
燥热与肠中
宿滞结为燥
屎,以致腑
气不通
不大便,潮热,谵语
,腹满、硬、痛拒按
脾约证
胃热约束脾
的转输功能
,以致肠燥
便秘
大便结硬或便出不畅
,饮食如常,腹无满
痛之苦,趺阳脉而涩
阳明病 65
脾约证(麻子仁丸证)
【病机】胃热束脾,胃津不行,肠道燥结
【治则】润肠滋燥,缓通大便
【方药】麻子仁丸
麻仁 ——滋燥通利大便
杏仁 ——润肠通便,肃降肺气
白芍 ——养阴和营,缓解急迫
大黄、枳实、厚朴 ——能泄热去实
以蜜和丸 ——缓缓润下
阳明病 66
(245)汗出过多,津液受伤,致大便便
脉阳微 ——浮取而微弱和缓 ——正气虽虚,邪亦不甚
汗出少 ——邪正相争,正气将胜 ——自和
汗出多 ——津液耗伤,邪热里盛 ——太过
阳脉实 —脉浮而充实有力 —邪气较甚,正气不虚
发汗太过 ——津耗热盛,肠中干燥 ——大便硬
阳明病 67
( 233)津伤便硬,宜用导法
阳明病 ——热迫津泄 ——自汗出
发汗 ——损伤津液
利尿 ——津液更伤
津液内竭,肠道失润 ——大便结硬
治疗:导下法
润燥通便 ——蜜煎方
利气通便 ——土瓜根方
清热导便 ——猪胆汁方
治禁:不可攻下
阳明病 68
( 208)辨阳明病可攻与否及大小承气汤证证治
第一段:大承气汤证证治
实热壅结,气血受阻 ——脉迟
里热炽盛,腑气壅滞 ——汗出不恶寒
燥实内盛,经脉受阻 ——身重 里热炽盛
腑热壅滞,上逆犯肺 ——短气腹满而喘 腑气不通
邪归阳明,燥热结实 ——发潮热 燥屎已成
肠胃燥实,热迫津液 ——手足 漐 然汗出
阳明病 69
第二段:表证未解,里实未成,禁用大承气汤
汗多,微发热恶寒 ——表证仍在
禁用峻下
其热不潮 —— 腑实尚未形成
( 208)辨阳明病可攻与否及大小承气汤证证治
阳明病 70
第三段:小承气汤证证治
腹大满,大便不通 ——腑气壅滞
轻下
无潮热 ——未至腑实燥坚的程度
( 208)辨阳明病可攻与否及大小承气汤证证治
阳明病 71
( 209)辨大小承气汤的证治及误下的变证
第一段:大承气汤的禁忌证与适应证
阳明腑实燥结 ————潮热、大便硬
伴有腹满痛拒按,手足 漐 然汗出等
治疗:泻热去实 —— 大承气汤
大便不硬 ——肠中燥结不甚 ——不可峻下
阳明病 72
第二段:小承气汤试探法
不大便六七日 转矢气 ——肠中有燥屎 ——乃攻之
用小承气汤试探
不矢气 ——燥屎未成 ——不可攻
(初硬后溏)
妄用攻下 ——中阳受伤 ——腹胀满,不能食,饮水则哕
( 209)辨大小承气汤的证治及误下的变证
阳明病 73
第三段:慎用攻下
阳明腑实 津伤致热 ——发热
攻下之后 小承气汤和之
结聚成实 ——大便硬少
不矢气 —慎不可攻
( 209)辨大小承气汤的证治及误下的变证
阳明病 74
三 承 气 汤 证 鉴 别 表 1
证型
比较
调胃
承气汤证 小承气汤证 大承气汤证

证候 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大便结,腹满,舌红苔黄
病机 阳明实热内结,气机阻滞,腑气不通
治法 泄热攻下
用药 大黄
阳明病 75
三 承 气 汤 证 鉴 别 表 2
证型
比较
调胃
承气汤证 小承气汤证 大承气汤证

热型 蒸蒸发热 潮热 日晡潮热
汗出 全身汗出 汗出 手足 漐 然汗出
腹诊 腹满较轻 腹胀满较重 腹胀满硬痛,拒按
全身
症状
心烦,口
渴,甚或
谵语
心烦,甚
或谵语
心烦不解,谵语,甚
则喘冒不得卧,神昏
而谵语不止,或目中
不了了,睛不和,循
衣摸床,惕而不安
阳明病 76
三 承 气 汤 证 鉴 别 表 3
证型
比较
调胃
承气汤证 小承气汤证 大承气汤证

舌苔 黄燥 黄厚 舌苔老黄或焦燥起刺
脉象 滑数或沉实 滑而疾 沉实或沉迟有力
病机 燥实重,痞满轻 痞满重,燥实轻 痞满燥实俱重
治则 泄热和胃,润燥通便 泄热通便,消痞除满 峻下实热,荡除燥实
用药
大黄四两,
芒硝半升,
甘草二两
大黄四两,
枳实三枚,
厚朴二两
大黄四两(后下),
枳实五枚,厚朴半斤
,芒硝三合
阳明病 77
( 251)辨大小承气汤的使用方法
得病二三日,无太阳、柴胡证
烦躁、心下硬 ——里热内实
能食 ——胃气尚强 小承气汤 ——和胃通腑
脉弱 ——腑中结实未甚
至六日
仍烦躁,心下硬而不大便 ——再与小承气汤
不大便六七日,不能食 ——腑气阻滞,不能纳谷
小便少 ——津还肠中,滋润胃燥 ——大便初硬后溏 ——不可攻下
小便利 ——津液偏渗膀胱而肠燥 ——屎必硬 ——大承气汤攻下
阳明病 78
( 204)病机向上,不可攻下
伤寒呕多 ——无形邪热犯胃,病势偏上
————不可攻下
若误攻下 ——逆其病势, 产生变证
阳明病 79
( 205)阳明病心下硬满者误下转归
心下硬满 ——无形邪热结于上,气机阻滞
病位偏上, 肠无实邪 ——不可攻下
脾胃阳气受伤,病邪内陷 ——下利不止 —— 死
误下
本质尚旺, 胃气有淅复之机 ——利止 ——愈
阳明病 80
( 206)阳明病面合色赤者禁下及误下变证
邪热怫郁于经 ——火性炎上 ——面合色赤
阳明病 禁下
腑实未成 ——无潮热、腹满痛、大便硬
损伤脾胃,脾虚水停 ——小便不利
误下 热邪入里,与湿相合,熏蒸肝胆 ——发黄
阳明经热充斥外发 ——发热
阳明病 81
( 189)三阳合病禁用下法
阳明中风 ——三阳合病
病涉少阳,胆火上炎 ——口苦,咽干
表邪未解 —— 发热恶寒,脉浮而紧 禁下
邪犯阳明,里热炽盛 —— 腹满而喘
脾阳受损,运化失职 ——腹满更甚
若下之
津液耗损,小便无源 ——小便困难
阳明病 82
( 194)胃中虚冷者禁下及变证
燥屎阻塞, 腑气不通 ——攻下
胃中虚冷, 不能纳谷 ——禁下
妄行攻下
不能食
胃气衰败, 浊阴上逆 ——哕逆
阳明病 83
三、阳明病寒证
吴茱萸汤证( 243)
阳明病 84
( 190)以能食与否,辨阳明中风与中寒
?阳明中风 ——风为阳邪,鼓动胃阳 ——能食
?感邪不重,饮食大致如常
?比较阳明中寒相对而言
?胃火亢盛,鼓舞胃肠
?阳明中寒 ——寒为阴邪,虚损胃阳 ——不能食
阳明病 85
( 191)辨阳明中寒欲作固瘕证
胃阳素虚,复感寒邪
中寒证
中焦阳虚,寒从内生
脾胃阳虚 ——不能食
脾运失职 ——小便不利
阳不外固 ——手足 漐 然汗出
寒邪凝敛 ——欲作固瘕
胃肠虚寒 ——大便初硬后溏
阳明病 86
( 226)辨胃中虚冷,饮水则哕之证
胃阳虚衰(虚冷),不能纳谷 ——不能食
(阳明中寒证)
胃虚失化水停,水寒相搏,胃失和降 ——饮水则哕
阳明病 87
(243)呕吐证的寒热辨证
胃阳虚衰,寒饮内停
温中降逆
食谷欲呕 中焦阳虚,浊阴上逆
上焦有热,胃失和降 — 清热和胃
阳明病 88
吴 茱 萸 汤 证
【病机】中焦虚寒,浊阴上逆
【治则】温中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吴茱萸汤
吴茱萸 ——辛苦温 ——温胃降逆
配生姜 ——辛温 ——增强散寒止呕
人参 ——甘温 补虚
大枣 ——甘平 和胃
阳明病 89
( 197)辨阳明中寒,寒饮上逆之证
中阳不运,水饮失布 ——反无汗
尚未影响膀胱气化功能 ——小便利
胃阳不足,四肢失温 ——手足厥冷
扰乱清阳 ——头痛
寒饮上逆 胃失和降 ——呕吐
饮上犯肺 ——咳嗽
胃寒阳虚
寒饮内蓄
治疗:温胃化饮 ——吴茱萸汤
阳明病 90
四、阳明病虚证
(196)
阳明病 91
( 196)辨阳明病无汗证
体实证实,燥热炽盛,蒸腾津液 ——法多汗
阳明病
津液久虚,气阴耗损,化源不足 ——反无汗
身如虫行皮中状 热不透达,郁于肌肤
阳明病 92
第三节 阳明病变证
? 发黄证
? 湿热发黄
? 寒湿发黄
? 血热证
? 衄血证
? 下血证
? 蓄血证
阳明病 93
一,发 黄 证
? 湿热发黄
? 湿热俱盛发黄证( 236)( 260)
? 热重于湿发黄证( 261)
? 湿热兼表发黄证( 252)
? 寒湿发黄( 195)
阳明病 94
( 236)阳明瘀热发黄证证治
阳明病
发热汗出 ——,热越, (里热向外蒸腾) ——不能发黄
但头汗出 ——热蒸于上
身无汗 —— 热郁于里 湿热相合,熏蒸
小便不利 ——湿不下行 肝胆,胆汁外溢
渴引水浆 ——益增其湿
身必发黄(身、目、尿黄)
阳明病 95
茵 陈 蒿 汤 证
【病机】湿热俱盛,肝胆失疏,胆汁外溢
【治则】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蒿汤
茵陈 ———清热利湿,疏利肝胆
栀子 ———清利三焦湿热
大黄 ——清泄实热,导热下行
阳明病 96
(260)湿热发黄证证治
湿热内盛,熏蒸肝胆 ——身黄如橘子色
湿热内阻,不得下泄 ——小便不利
湿热郁积,腑气壅滞 ——腹微满
伤寒七八日
湿热相合
壅阻于中
治疗:清热利湿退黄 —— 茵陈蒿汤
阳明病 97
寒湿发黄与湿热发黄鉴别表
证型 病 机 症 状
寒湿
发黄 肝胆
失疏
胆汁
外溢
脾虚寒
湿壅滞 身黄
目黄
溲黄
黄色晦暗,身无热,
口不渴,大便溏,舌
淡,脉沉迟或缓
湿热
发黄
湿热郁
遏于中
黄色鲜明如橘子色,
伴发热,口渴心烦,
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阳明病 98
(199)辨阳明病湿热郁蒸发黄
阳明病 ——里热炽盛
无汗 ——湿邪不得外泄 湿热相合
小便不利 ——湿邪不得下行
心烦懊 憹 —— 湿热上扰心胸
郁遏中焦
发黄 ——肝胆失疏,胆汁外溢
阳明病 99
( 261)热重于湿发黄证证治
湿热内郁,热重于湿 ——身黄发热
热势显著 ——持续发热,伴口渴、心烦、
无汗、舌红苔黄等
阳明病 100
栀子柏皮汤证
【病机】湿热热郁蒸,热重于湿
【治法】清解里热,兼以泄湿
【方药】栀子柏皮汤
栀子(主药) ——清泄三焦,使湿热从小便出
柏皮(黄柏) ——清热燥湿,助栀子泄热退黄
炙草 ——和中,且防栀子、黄柏之苦寒伤胃
阳明病 101
( 262)阳黄兼表证证治
,伤寒, (太阳表实证) ——发热恶寒、头痛、无汗
发黄
“瘀热在里,——热不外泄,与湿相聚 ——身必黄 兼表
阳明病 102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病机】湿热内郁,表邪未解
【治法】内清湿热,外解表邪
【方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杏仁 ——宣肺发汗解表
配连轺 ——清热透邪
生梓白皮(桑白皮代)赤小豆 ——清热利湿
生姜、大枣、炙草 ——调中,和营卫
阳明病 103
( 195)阳明中寒欲作谷疸证及禁例
阳明病 腑实燥结,气血不畅 ——迟而有力 ——下之当愈
脉迟 伴潮热,谵语,腹满硬痛,不大便
中阳不足,寒湿内阻 ——迟缓而无力 ——禁下
阳明病 104
胃纳无权 ——食难用饱
阳明中寒 强食饱餐,气机阻滞 清阳不升 ——头眩
中阳不旺 浊气内生,郁于中焦 浊阴不降 ——心烦
脾失输布,水液不行 ——小便难
水谷不消,寒湿内郁 ——欲作谷疸
( 195)阳明中寒欲作谷疸证及禁例
误下 ——中阳更衰,寒湿愈甚 ——腹满如故,变证丛生
阳明病 105
(200)阳明病误用火法导致发黄
阳明病,误用火治,火性上炎 ——额上微汗出
邪热更盛,津液愈伤 ——身无汗,小便不利
热灼肝胆,胆汁外溢 ——发黄(身目发黄)
阳明病 106
( 227)辨阳明气分热盛迫血致衄
脉浮发热 ——阳明内热充斥于外
口干鼻燥 ——热邪循经上扰
能食 ——仅有胃热,腑未结实
衄血 ——热盛于经,伤及阳络
阳明病 107
( 202)辨阳明热在血分致衄
气分热盛,消耗津液 ——渴而多饮
阳明病
热入血分,血被热蒸,营气尚布
——,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
阳明病 108
( 216)阳明病热入血室的证治
热入血室,迫血妄行 —— 下血
阳明热盛 热与血结,上扰心神 —— 谵语 热入血室
热蒸于上,迫津外泄 —— 头汗出
治疗:泻邪热,利肝气 —— 刺期门
阳明病 109
( 237)阳明蓄血证证治
阳明邪热 心神被扰 ——喜忘
与瘀相结 阳明燥结 ——大便硬
瘀血下注 ——大便反易,其色必黑
治疗:泄热逐瘀 ——抵当汤
阳明病 110
阳明蓄血与太阳蓄血鉴别表
证 型 病 机 病位 证 候 辨证要点
太阳
蓄血
外邪深入
下焦与血
相博结
下焦
少腹急结或硬
满,小便利,
如狂,发狂 在于发狂或健忘;
小便利或
大便黑阳明
蓄血
阳明邪热
与宿瘀相
聚结
胃肠
其人喜忘,大
便虽硬而反易
,其色必黑
阳明病 111
( 257)辨阳明腑实与有瘀血的证治
既无恶寒、发热、头痛等表证
无表里证
又无腹满痛,潮热谵语等里证 泻下里热
发热七八日,脉浮数 ——里盛热蒸腾于外
下后:气分之热已去,血分之热不减 ——脉数不解
合于胃腑 ——消谷喜饥
血瘀热结
合于肠道 ——六七日不大便
治疗:破血消瘀 —— 抵当汤
阳明病 112
( 210)辨谵语郑声及谵语危候
谵语 ——邪热亢盛,扰乱神明
——声高气粗,胡言乱语 ——实
郑声 —— 精气消耗, 心神无主
—— 语言重复, 声音低微 —— 虚
直视 ——热盛津竭,精气不能上注
谵语伴 喘满 ——阴竭阳无所附,气脱于上 死
下利 ——中气衰败,利复耗损阴津
阳明病 113
( 211)亡阳谵语凭脉以决其预后
发汗多 ——阴竭阳亡,心气散乱,神明无主 ——谵语
脉短涩 ——气血虚,津液竭 ——死
脉自和 ——阴阳之气尚未至衰竭 ——不死
预后
阳明病 114
( 198)辨阳明中风,热邪上逆之证
阳明中风
热邪上扰清空 ——头眩
太阳表邪全无 ——不恶寒
风邪鼓动胃阳 ——能食
热邪上逆于肺 ——咳、咽痛
阳明病 115
( 201)辨阳明病的脉证
脉浮 ——热盛于外
阳明热证 ——必潮热
阳明病 脉紧 ——邪实于里
脉但浮 ——热气蒸腾
迫津外泄 ——必盗汗
阳明病 116
(225)表热里寒证证治
迟 ——主里阴寒

浮 ——主外假热 急救回阳 ——四逆汤
下利清谷 ——脾肾阳虚
阳明病 117
阳 明 病 篇 总 结
( 179)~( 262)
阳明病 118
一、热扰胸膈证
证型 病机 主证 治则 方药
胸中
烦热

热扰
胸膈
虚烦不得眠,心中懊侬,
甚则胸中窒,心中结痛
清热宣
郁除烦
栀子
豉汤


兼腑
气壅阻 兼腹满
清热除烦
宽中消满
栀子厚
朴汤
兼腑
气结滞 兼心中痞满
清热除烦
开结消痞
枳实栀
子豉汤
兼中
阳受损 兼食少便溏,或腹满痛 清上温下
栀子干
姜汤
阳明病 119
二、阳明热证
证型 病 机 主 证 治 则 方 药
胃热
炽盛

胃热炽盛
津液受伤
大热,大汗出,烦
渴,脉洪大,甚则
谵语,手足厥冷
(热厥)
清热
护津 白虎汤
胃热
津气
两伤

胃热炽盛
津气俱伤
胃热炽盛证加舌上
干燥,大烦渴不解
,时时恶风,背微
恶寒
清热益
气生津
白虎加
人参汤
阳明病 120
三、阳明实证
证型 病 机 主 证 治 则 方 药
燥实

热结于胃
肠燥成实
蒸蒸发热,心烦,腹满,
便秘
泄热和胃
润肠通便
调胃
承气汤
痞满

热结于肠
腑气壅滞
微有潮热,汗出,心烦,
甚则谵语,腹大满疼痛,
不大便或热结旁流
泄热通便
行气破滞
小承
气汤
痞满
燥实

实热深伏
燥结亡阴
日晡潮热,手足职然汗出
,烦躁谵语,腹满,绕脐
痛,便秘,甚则目不识人
,循衣摸床,惕而不安,
微喘直视,脉沉(迟)
峻下实热
荡除燥结
大承
气汤
阳明病 121
四、湿热发黄证
证型 病机 主证 治则 方药
湿热
俱盛
湿热俱盛
肝胆失疏
胆汁外溢
身热无汗,小便不利,
心中懊憹,身目发黄如
橘子色,渴饮水浆,腹
微满
清热
利湿
茵陈
蒿汤
热重
于湿
湿热薰蒸
肝胆失疏
胆汁外溢
身热较甚,无汗,小便
不利,心中懊憹,身目
发黄如橘子色
清解里热兼
以泄湿
栀子
柏皮汤
湿热
兼表
表邪外束
湿热内蕴
身热无汗,微恶风寒,
脉浮,小便不利,身目
发黄如橘子色
解表散邪清
热利湿
麻黄连轺
赤小豆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