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 寒 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教研室
张横柳教授
第一章 绪 论
伤寒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
辨证论治的一门学科,是我国第一部理、法、
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典临床医
学巨箸。为张仲景所著,至今近 2千年。
一、伤寒学的沿革
? 张仲景生平筒介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由于张氏是一位伟
大的医学家,故后人称之“医圣”。
张机约生于公元 150~ 211年卒,为南郡涅
( ni )即今之河南南阳县人,一云,今邓
县,穰东镇人。
? 伤寒学流传历史及版本状况
古之, 伤寒论, 今之伤寒学之原名为, 伤
寒杂病论,,原书共 16卷,内容有伤寒,杂
病二大部份。大约成书于公元 200~ 210年
二,,伤寒论, 学术渊源及贡献
? 学术渊源:
? 张仲景继承, 内经,,, 难经,,, 本草经, 等基本理论,
结合自已的临床实践。此从其自序:“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撰用, 素问,,, 九卷,,, 八十一难,,, 阴 阳大论,,
等为, 伤寒杂病论, 16卷。
? 系统总结汉代以前医学成就,试下面二点加以阐述:
? 贡献:
? 系统地总结汉代以前医学成就为临床医学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 创立“六经证治”使外感病的辨证论治有规律可循,为温病
学形成奠定基础。
? 确立“辩证论治”原则,从而形成我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 在诊断上强调脉证并重,为中医学诊断学八纲辨证奠定基础。
? 制定若干治则及许多行之有效方药为中药方剂学发展有巨大
推动作用。
三,,伤寒论, 六经辨证的概念
? 伤寒的涵义
,伤寒论, 以伤寒两字命名,“寒”从狭
义可视为六淫之“寒邪”;若从广义看,寒”
者邪之义也。
一般认为“伤寒”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前
者糸指感受风寒邪气,后者指一切外 感病总
称,即伤寒有五;“中风、伤寒、湿温、热
病、温病。”本教材则偏重于狭义之伤寒。
? 六经的含义
? 六经辨证含义
六经辨证是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病理反映,
进行综合、归纳,从而找出其固有的发展规
律和内在联系,以阴阳为纲,分为两大类病
证(阳证、阴证)在此基础上又划分为六个
病证,反映外感病在整个过程中或病程的某
个阶段所呈现的综合病证,并非各不相连的
独立病证,作为, 伤寒论, 辨证施治的纲领。
? 六经病的内涵
? 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关系
? 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关系
?, 伤寒论, 与温病学关系
四、六经辨证传变规律及名词术语
? 常见名词术语
? 传:病证由某一经发展为另一经,并可以用六经病的提纲证加以
概括,称之传经。
? 变:某一经病证起了质的变化,再也不能用六经病提纲证加以概
括。
? 合病:两经或三经的病证同时出现,其病势偏于某一经。
? 并病:某一经病证未罢,另一经病证又起两经病证往往同时并见,
并能明显区分。
? 直犯:外邪不经太阳经直接侵犯阳明少阳而发病,起病即见阳明、
少阳证。
? 直中:体弱正虚,外邪不经阳经而直接犯三阴经,发病即见三阴
证。
? 传变规律
传变无一定次序,但有规律可循:津伤从热化,阳伤从寒化
正气强弱
? 传变因素 感邪轻重
治疗当否
? 传变依据 —脉证
五、六经病证治则
太阳病 —汗法
三阳病 阳明病 —清下法 祛邪为主
少阳病 —和解法
太阴病 —温中法
三阴病 少阴病 —温阳育阴 扶正为主
厥阴病 —寒热并用
攻补兼施











手段目的
六、古今学者研究, 伤寒论, 状况
始于晋唐,盛于宋金时期,而形成学派则在
明代,据统计唐宋以来研究伤寒不少于 400家。
七、学习要求与方法
? 以教材为蓝本,因其有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免各家之见
? 首先要求熟读、精思、泛览
? 抓纲举目
纲者,六经之提纲,提纲证是对六经病证高
度概括,掌握六经提纲证能分辨六经病证。
? 归纳与鉴别
要求学习后,能自我的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归
纳与鉴别
桂枝汤证
如汗出一症 白虎汤证
四逆汤证
大青龙汤证 兼内热
外感风寒
小青龙汤证 兼水饮 ((((((((((((((
? 明仲景文法,其义皆通
,春秋, 的文字,有, 春秋, 的文法
,史记, 的文字,有, 史记, 的文法
,伤寒杂病论, 的文字,有仲景的文法
仲景文法归纳有如下六方面
? 倒装文法
? 插笔法
? 简笔法(又名省文法)
? 繁笔法
? 炼笔法
? 喻笔法
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一节、太阳病概论
一、太阳的生理功能
? 太阳之气:膀胱、肺、胃、心、肾及其相应
经脉相互配合下所产生之气。
从部位名为表气
从功能则为卫气
(就太阳病篇而言)
太阳之气、卫气、表气名异实同。
为何云太阳之气是上述脏腑、经脉功能
综合体现?现试从卫气的生成来看。
?太阳的功能:
统营卫,主表,为一身之藩篱。
?为何云统营卫,主表?
?人体肌表营卫循行之地;
?卫气具有卫外功能。
?为何云统一身之藩篱?
?从经脉循行部位;
?从经脉循行特点;
?太阳为六经之首,统营卫主表。
二、太阳病的病机:
感受风寒,营卫失调
?1、太阳病的概念;
?2、太阳表证与太阳病概念。
三、太阳病证型
?由于体质不同,感
邪轻重及临床表现不同,
太阳病有如下证型:
4、变证 ;
5、温病 ;
1、太阳中风证 ;
2、太阳伤寒证 ;
3、太阳表郁轻证 ;
太阳本证
太阳变证
太阳病证型
四、治 则
1、本证,辛温解表;
2、兼证,主证主方基础上加减;
3、变证,随证治之。
4、温病:
五、预 后:
?1、病愈;
?2、传、变;
?3、亡阳。
一、太阳病提纲
原 文 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
项强痛而恶寒。
(一) 提 要
?首先提出太阳病的基本脉
证。
?又称提纲证。
(二) 分 析
?恶寒:
卫气功能失常。
风 寒 外 束,
恶 寒 特 点
?1、以自觉症状为主;
?2、邪气不退,恶寒始终存
在,寒罢邪退;
?3、恶寒每每与发热并见,
寒罢热退。
结 论
恶寒既是表证, 亦是太
阳病必见之症, 故后世有
,有一分恶寒, 便有一分
表证,, 诚为经验之谈 。
思 考
?仅凭恶寒一证,
能否诊断为表
证?
不能诊断的依据
?原文 7: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言三阴
病亦可见到恶寒之症。
?,内经, 曰:“阳虚生外寒”。
?脉浮:
卫气抗邪于外 。
风 寒 外 束,


? 1、脉浮既是表证,亦是
太阳病的主脉;
? 2、脉浮 +恶寒可辨为表证;
? 3、脉浮 +恶寒是辨表里证
的关键。
思 考
凭恶寒、脉浮可以
诊断为太阳病吗?
?头项强痛:
郁于经输。
风寒之邪,
结 论
?1、头项强痛是太阳病特有症状,
反映太阳经输受邪,亦称经输证。
?3、表证与太阳病严格上说
是有区别的。
?2、脉浮、恶寒、头项强痛
俱见可辨为太阳病。
?4、上述“两症一脉”是太阳
受邪之后,从一系列复杂证候
中归纳、总结出来的,能揭示
风寒外束、营卫失调的病机及
其临床特征。故列为太阳病的
提纲证。
,太阳之为病, 的两种解释
?,太阳, 为提前
宾语
其意义即为“患
太阳病 ……”
“病”是动词
“为”为动词
其意义为“太
阳得病怎么样
呢?”
“之”为助词
太阳病内涵
?指原文 1的脉

“病因”如原文 6所
据:
“太阳病,发热而
渴,不恶寒者为温
病”。
(三)讨论
“恶寒、发热”每每
并见,为何提纲证不列举
发热一症?
?1、发热是正气抗邪的反映,
与脉浮机理一样。
?2、发热虽常见,但早
期每尚未发热而恶寒已
见。?3、反证法,若列举发热,
显然不能突出提纲证意义。
(四)小 结
?2,,营卫失调, 的矛盾主要方
面在卫而不在营,,恶寒、头项强
痛、脉浮, 是太阳病必见之症,故
作为太阳病的提纲证。
?1、“外感风寒、营卫失调”
是太阳病的病机。
?3、“恶寒脉浮”是表证之主证主
脉,“头项强痛”是太阳病特有症
状,又是与其它五经病证相鉴别的
要点。
二、太阳病的分类 ——中风、伤
寒、温病及变证
原文 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
脉缓者,名为中风。
(一)提要:指出太阳中风主要脉证
(二)分析:太阳病 — 指原文 1的脉证
发热 — 正气抗邪,热争于外
特点:
1、病初即见
2、热势一般不高,仍属自觉症状为多
3、每每与恶寒并见
汗出 ——
脉缓
结合原文 1应为浮缓
缓脉因汗出而阳气外泄,
血行缓慢
恶风 ——


感受风寒,卫外不固,
营阴失守
卫阳不固,汗出肌腠疏松
综上诸脉证分析,中风证的病机是:
风寒外束,卫气受伤,营阴失守
(三)讨论
1、与内科中风证,名同实异
2、为何本条是拟“恶风”,原文
1冠以“恶寒”
?为了突出中风病机特征 — 卫阳不固,营阴
失守中风证,每每觉翕翕发热,随之汗出,
因汗出肌疏松,继之淅淅恶风,故原文 12
条的三证排列是符合临床实际的。
?恶风与恶寒的机理一样,仅是程度
轻重而已,从原文 2,12,13条反映
仲景时用恶风时用恶寒。
小结:
1、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脉浮缓
是太阳中风的主要脉证,其中
以汗出、脉浮缓为辩证要点
2、原文 1首冠“太阳之为病”,而本
条结尾以“名为中风”,可知太
阳中风是太阳病的主要证型之一
原文 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
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
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一)提要 指出太阳伤寒的主要脉证
太阳病
发热
(二)分析
— 原文 1的脉证
— 正气抗邪
或已 — 感邪轻,卫气闭塞不甚,
阳气即外透
或未 — 感邪重,卫气闭塞甚,
阳气不易外透
恶寒 — 感受风寒卫气功能失常



必 — 感邪重,卫阳郁闭较甚
呕逆 — 寒邪犯胃
体痛
脉浮紧
感受风寒,卫气被遏,
营阴郁滞
综上述脉证,伤寒证的病机是什么?
风寒束表,卫气被遏,营阴郁滞
(二)讨论
1、本条原文未及汗出否,究竟有无
汗出?
?从病机推论 — 营阴郁滞
?从原文 35条:“无汗而喘”
?反证法而言:中风有汗,伤寒
应无汗
2、为何说太阳伤寒感邪重,卫阳
郁闭甚?
?从原文“必”、“紧”
?或未发热
?体痛
?呕逆
(三)鉴别
中风与伤寒(从病机、脉证)
(四)小结
1、原文 1首冠“太阳之为病”,原文
2,3条以“名为”结尾,前者为病
名,后者为其证之名。
2、发热恶寒,无汗头痛,体痛呕逆
脉浮紧,为太阳伤寒的主要脉证
,亦是诊断太阳伤寒的依据。
3、中风与伤寒之辨,在于脉证,不
在风寒之病因。诸多脉证中又以
“汗出否”与“脉缓或紧”为辩证要点。
4、恶寒是太阳病必见之症,亦是伤寒、
中风必见之症,但恶寒或恶风在中
风、伤寒鉴别上,此症意义都不大。
原文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
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
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
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
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若火
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提要:指出温病病因、脉证及风温误治
的变证。
?分析:
太阳病-风寒 (病因)
发热
口渴 (症状)
不恶寒
为温病



误汗,身灼热(即白虎之壮热)汗出、身重、
嗜睡、呼吸有鼾声,说话困难,脉洪大,名
为风温。
误下,小便不利,瞪眼直视,小便失禁
误火法,轻则发黄,严重如惊痫一样
误火熏法,加速阴阳离决
?讨论:
? 本条,…… 为温病 …… 名为风温”与原文
“太阳之为病”、原文 2,3“名为中风”、
“名为伤寒”均属同一书写文法。推之,温
病与风温内在联系。
? 本条“发热而渴”是揭示温病性质属实属热,
也是温病的临床特征;“不恶寒”是化热伤
津而见口渴之后的见症,即因果关系。 183条
也是有如此因果关系。既称“太阳病”,病
之初也应有恶寒一症,同时也应有头痛、脉
浮等脉证,不言此脉证,可视为省文法。
? 本条的温病的病因是什么?
多版教材均云:感受风热之邪,实感牵强,我认为
仲景原意多是由感受风寒引起,理由如下:
? 从“太阳病”三个字来看,结合前述太阳病的内涵
有指原文 1与病因来看
? 从阳明表证的病因仍属风寒直反所致,由于阳明胃
阳素盛,燥气司天,多气血一经,故感风寒后迅速
化热化燥入里,以 183,184条可据。
? 阳明有中风、中寒之分,以原文 190,191就因体质
不同(实指胃气强弱之差)同是感受风寒却有中风、
中寒之别。据此推理仲景辨证重在脉证二字,不能
以“感受温邪”来印定眼目。
? 原文 6(本条)继原文 1,2,3、之后的排列及阐述
内容来看,仲景意在中风、伤寒、温病必须作一鉴
别。由是本条是辨太阳病属寒属热,也是伤寒与温
病的辨证,即发热而必恶寒为伤寒;发热而渴不恶
寒是温病。
? 条文“风温”是温病误用辛温发汗的变证,特点津
伤热盛,热盛不断迫津外泄,气液两虚(以汗出、
身重、多唾液)可据。故不能与, 温病学, 中风混
为一谈,必须牢记。
? 原文 2“名为中风”,原文 3“名为伤寒”本条“为温
病”,,金匮 ·痉湿 暍 病篇, 中“湿病”、“中 暍,
共五个病证与, 难经, 中伤寒有五相应。
? 本条文可证明后世温病学是对仲景学说的继承发展
外感病。必须明白温病、风温有详述其脉证,非本
书中的重点。
原文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
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
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提要:六经病证之阳证、阴证的临床特征辨
?分析:
发热恶寒 —三阳病皆有,揭示正胜邪实之热证
实证
无热恶寒 —三阴皆有,揭示正虚邪实之虚证寒

发于“阳” —三阳病也
发于“阴” —三阴病也
? 讨论
本条与原文 6联系可知仲景初具“八纲辨证”之模式。
原文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原文 5:伤寒两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
也。
? 提要:指出太阳传经否以脉证为据
? 分析:


脉静-浮紧、浮缓相对而言
脉数急-与脉静相对而言,反证法,非中风伤寒
之脉而言数急
颇欲吐躁烦-结合数急脉为传
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
原文 8:太阳病,头痛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
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原文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 提要:指出太阳病有自愈与传经二种归转
? 分析:“表解而不了了者”一句中的“而”字为本
条原文辨证要点、难点。其含义有二,一为连接词,
二为“但是”之意。
? 结论,
? 太阳病传经否以原文 4,5条为据
? 太阳病自愈否以原文 8,9条为据
治疗是否中肯
? 太阳病传经、自愈否取决于 正气强弱
邪气轻重
第二节、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原文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
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
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提要:述太阳中风基本病机、脉证
?分析:
从脉学解
阳浮阴弱有 从证状解
从病机解
阳浮 阳者,卫也。
风寒外束,卫阳浮盛
阴弱 阴者,营也。
风寒外束,卫外不固,营阴失守。
阳浮者,热自发 —热自发因于阳浮,卫阳浮盛
阴弱者,汗自出 —汗自出因于阴弱,营阴失守
啬啬恶寒
淅淅恶风 比喻文法
翕翕发热
鼻鸣 —邪气犯肺
干呕 —邪气犯胃
(因)
(果)
?讨论
? 本条“阳浮阴弱”与原文 3“脉阴阳俱紧”;
本条“干呕”与原文 3“呕逆”均为互相对照
文法。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是进一步阐述“阳浮阴弱”的病机。决不可
把上述二句话截然分开,否则,阳浮者,热
自发一句不切合临床实际,但 汗出一症则
必见。
?小结
仲景将风寒外束,卫气受伤,营阴失守这一
中风病机概括为“阳浮阴弱”或“卫强营弱”
(见 95条)
原文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桂枝汤主之。
?提要:展现太阳中风证的辨证施治思维
?分析:
太阳病

恶寒

汗出
头痛 太阳病
发热 少阳病
阳明病
中风
伤寒
?启发:
? 凭原文 13条的四症完全可辨为太阳中风证
? 原文 13条的四症,恶风汗出是本条原文辨证
要点,也是运用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必见之
症,尤其是汗出一症。
? 为什么原文 1强调脉浮,原文 2强调脉缓,原
文 13条却全不示脉象,仅凭四症?
? 可视为省文
? 示后人具有典型临床证状,便可作出诊断不
一定拘于亠脉一症,即知常达变
?施治:
? 治法: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 代表方:桂枝汤
? 方义:
桂枝 —温通卫阳
白芍 —敛阴和营
生姜 —振奋卫阳,助桂枝调整肌表力量
大枣 —滋养胃阴,助芍和营
炙甘 —补中 以资汗源








桂芍相配
一收一散
?煎服法
? 一备微火煮取三升温分服-祛邪务尽善服药
? 药后温覆,15分钟后,啜热粥--助药益胃
发汗两相得
? 微微似汗,切忌大汗淋漓-气机通畅,血脉
条畅,营卫调和,阴阳两伤因多汗,以 61条
姜附汤可据。
?小结
?原文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
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提要:再次论述中风证病机
? 分析:
汗出恶风 —中风证(仲景以一症概其余文法)
卫强 —非卫气强盛乃指风寒外束,卫气受伤营阴失
守,与原文 12条中的“阳浮”同义
荣弱 —非荣气虚弱,系风寒外束卫气受伤营阴失守,
与原文 12条的“阴弱,亦同义。推理“卫强荣弱”
与原文 12条“阳浮阴弱”是名异实同。
指治则
欲救邪风 风邪 —风寒邪气,不要误为六淫之“风”

救者,解除也。
?结论:
? 仲景将风寒外束,卫气受伤,营阴失守这一
中风病机概况为“阳浮阴弱”或“卫强荣
弱”。
? 发热汗出是“卫强荣弱”所致。
? 原文 12,95要互参
原文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
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提要:中风兼经输证治
?分析:
反烦不解 —是在“太阳病,初服桂枝汤”
之后推之中风证兼有经输证,单服桂枝汤当
然有反烦不解,即有颈项不适而烦,故“太
阳病”为本条文辨证要点难点
治法 —先刺风池、风府以疏通经气后 继
桂枝汤解肌发汗,调和营卫。
?启发:要理解本条必与原文 12,14,1三条
互参。同时要区分中风证与太阳病的概念,
24条继原文 14条再次重申中风兼经输证另一
种治法(即针药结合)
原文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
宜桂枝汤。
? 提要:太阳病服用麻黄汤后外邪乃未得解治法(亦
谓桂枝汤解外的脉证)解表发汗方的辨证选用。
? 分析:
太阳病 —太阳伤寒证,
外证者,表证也
外证未解 太阳伤寒经服麻黄汤,表证未解。此时
此刻应如何辨证施治?
指浮弱脉
脉浮弱者 表未解,正气有所受损,而麻黄汤又为
峻汗剂,唯一选用桂枝汤故云“宜”。
原文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
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原文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
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提要:强调太阳表证,误治后(发汗或误下)
病证仍在表,并未发生变证,自当汗(解)
法,发汗宜缓不宜峻,唯桂枝汤为佳。
? 分析:太阳病 —指太阳表证
未经治疗,当然外证仍在
经峻汗(麻黄汤)发汗,表证未完全
解除,亦未有变证,故云, 不可下之,
再以, 下之为逆, 一句再次强调, 不可
下之, 理由。
欲解外者 —指出此条文的治法,唯桂枝
汤为佳与, 外证未解, 一句前后互应,以示
表证仍在,但未有变证。




?讨论:
? 44条与 43条互参,43条的“微喘”是误下所
致,下后表证未解又兼气喘,治宜桂枝加厚
朴杏子。
? 44条:表证虽经下后表证未解而无兼证宜桂
枝汤。反映仲景辨证施治观。
? 启发后人,太阳表证不论已发汗或误下表证
仍在,而未见变证仍属汗解,但汗法宜缓不
宜峻,唯桂枝汤为佳。
原文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
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 提要:太阳表证误下后的证治
? 分析:
其气 —太阳之气
其气上冲 —误下后,正邪相争,治宜桂枝汤
结论:
有解肌法汗调和营卫-以原文 12,13可据
桂枝有平冲降逆之功-以本条 15及 117条桂枝汤
可据
原文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
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提要:太阳伤寒经麻黄汤发汗后,表证未解
的证治
?分析:伤寒 —太阳伤寒证
发热又起
表证未解尚未入里复烦
最宜桂枝汤
缓汗之解
?小结
? 42条~ 57条数条文可视为仲景如何灵活运用
桂枝汤。
? 桂枝汤适应证很广除脉浮缓外,浮弱( 42)、
浮数( 57)均可选用桂枝汤。
? 浮缓为中风证之定脉,浮弱、浮数是中风之
变脉,此即, 知常达变, 之意。
? 仲景认为凡经麻黄汤峻汗后,表证仍在且未
见变证、兼证者,一律改用桂枝汤继续解外。
原文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
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
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
愈,宜桂枝汤。
?提要:无外感风寒之自汗证的证治
?分析:
概念
病机:卫气不固营阴失守
临床表现:自汗为特征
治法:桂枝汤固卫调和营卫。
自汗证
原文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
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
桂枝汤。
?提要:时发热汗证的证治
?分析:
病机:同上
临表:时发热,自汗为主
治法:先其时发汗则愈。
?启发:
? 卫气不固,营阴失守有外感与内伤之分
? 病因不同,病机则一故治法与方药相同此即
“异病同治”法。
时发热
汗出证
概念
原文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
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
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
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
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原文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
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原文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提要:桂枝汤的治禁
?分析:
? 脉浮紧,发热汗不出示伤寒证者禁用
? 酒客病示内蕴湿热者忌用
? 吐者示内热盛者禁用
原文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
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提要:太阳中风兼邪郁经输证治
?分析:反汗出恶风 —太阳中风证,以一证概
其余
项背强几几 —邪郁经输
治宜桂枝加葛根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升津舒经。此条与 24条互参,皆属中风兼经
输证,但治法有不同。
原文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原文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提要:太阳中风兼咳喘的证治。
?分析,18条喘家 —原有宿疾
43条微喘 —太阳病误下所致
上述两条病因来路不同,但病机则一,故同
施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原方再加
厚朴杏子而成)
均有表证
原文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
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
子汤主之。
?提要:太阳中风兼表阳虚证治
?分析:
遂漏不止
机理:过汗,表阳大虚
转归:阳虚不温煦 阴津不足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小便难恶风
故加附子温固表阳以止汗
病因:因服桂枝汤不如法
含义:汗出不止
?应用:
? 遂漏不止为汗出不止则为狭义,若广义则为
表阳不固之鼻衄、鼻水、便血、妇女漏下等
病证,均可用本方随证加减
?,遂漏不止”系指少量汗出不止,若大汗淋
漓如珠属亡阳暴脱则宜姜附汤或独参汤顿服。
? 临证运用尚可加大剂量黄芪、冬桑叶。
原文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
去芍药汤主之。
原文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提要:过汗致胸阳受伤的证治
?分折:
脉促胸满 —过汗胸阳受伤故去芍,因芍性微
微寒 — 下焦阳气亦伤故加附子 寒,防胸阳运转
原文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
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提要:汗后营血两伤证治
?分析:脉沉为气虚
脉迟为血虚
身疼痛 —气血两虚,肌肉失养
治予桂枝汤加大芍药生姜剂量,人参
调和营卫益气和营。
? 小结:
? 原文 14,18,43,20条均属中风兼证即以桂
枝汤为主方,随证加味。
? 22,21两条原文应视为太阳中风兼变证,原
因有二:一是祛芍;二是无表证
? 提示营卫与气血内在关糸,新加汤仍是桂枝
汤加味而成。
二、伤寒表实证
原文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
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提要:太阳伤寒证治
?分析:
卫阳被遏 —恶寒
正气抗邪 —发热
营卫凝证啬不利肌肤失养 —身痛
经输不利 —腰骨关节痛、头痛
营阴郁滞 —无汗
肺气失宣 —喘
应有脉浮紧依原文 1,3两条



表 病机:
风寒外束
卫气被遏
营阴郁滞
俗称
麻黄八证
原文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
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
浮者,与麻黄汤。
?提要:太阳病迁延日久的辨证
?分析:
? 脉浮细而嗜卧者 —太阳初愈之脉证(浮细为太
阳病刚愈而气血未调和之脉象嗜卧为愈后精神
未全恢复的表现)
? 是出现胸满胁痛示已传入少阳故云与小柴胡。
? 病程虽久,但表实证尚存者,仲景与原文 1“脉
浮”互应,以“脉但浮者” 一句便云“与麻黄
汤”。
原文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
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
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原文 47: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
衄者愈
原文 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
黄汤主之。
? 提要:太阳伤寒日久表证仍在仍可用麻黄汤及伤寒
有衄解之机。
? 分析:
? 46条开头至“此当发其汗” 为第一段 —伤寒日久失
汗表证仍在,宜麻黄汤治疗。
“服药已微除”至尾为第二段 —言服麻黄汤有两种
转归。首先是药后病情有所减轻,但邪郁日久有邪
正交争,故见心烦目瞑之正胜邪却,汗出而解;其
次亦有邪随衄解。
? 47条伤寒日久失汗,邪随衄自解机转。
? 55条回应 46条邪可从衄解,但亦有邪不随衄解(此
条)仍须麻黄汤解外。
?讨论:
? 46条为鼻衄在麻黄汤汗后,汗不解衄乃解。
? 47条未经服药,失汗致衄,邪从衄解为自愈
机转。
? 55条为衄在发汗前,衄而邪不解仍须麻黄汤
发汗。
原文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原文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提要:以脉象提示表实证的证治
?分析:
51,52两条是承接 49,50,病在表但脉不迟
( 50)不微( 49),这就是仲景处处展开辨
证论治的思维。
原文 83: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原文 84: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原文 85: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
痓 。
原文 86: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
急紧,直视不能 眴,不得眠。
原文 88: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
阴疼,与禹余粮丸。
原文 87: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 慄 而振。
原文 89: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提要:上述七条原文为麻黄汤的治禁
?分析
原文 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
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
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
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原文 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
气不足,血少故也。
?提要:以脉象论麻黄汤的禁忌证
原文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
根汤主之。
?提要:太阳伤寒兼邪郁经输证治
?分析:
无汗恶风 —表实证
项背强几几 —太阳经输受邪

葛根汤
解表发汗
升津舒筋
原文 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
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
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
筋惕肉 目闰,此为逆也。
?提要,太阳伤寒兼里热证证治
(一)分 析
太阳中风 ——
脉浮紧,发热
恶寒,身疼痛,
不汗出
伤寒证
实指太阳伤寒证,
亦可视为病因 —— 风寒。
1、启 发
(1)太阳伤寒、中风之辨,关键在于脉证。
( 2) 学习原文不能孤立地以字解字,应
全面地综合分析,紧把脉证。
不汗出 言症状 —— 与无汗机理同义,但同中有异,异在风寒束表,卫气
受压,营阴郁滞更甚。
烦 躁


















言病因 —— 治疗不当,如病重药
轻失治、发病后未及时就医 ——
表邪不但不解,反而化热入里。
风寒郁遏,阳气不得宣通,
郁而化热。
2、结 论
( 1)不汗出是烦躁之因,烦躁是不汗出的结
果,故仲景在其之间加一个, 而, 字这个连
接词,可见其二者内在联系。
( 2), 不汗出而烦躁, 一句是风寒
束表,热聚胸中的病机反映,故为本
条文辨证的要点,也是重点。临床应
用大青龙汤应以发热恶寒、无汗烦躁
为着眼点。
( 3)烦躁是不汗出的结果,而不汗出
又因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故风寒外束,热聚胸中这一病机矛盾主
要方面在风寒外束,即病机重心仍在外。
(二)治 法
?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大青龙汤是代表方。
1、方 义
麻黄汤中麻黄倍量
—— 开发腠理
石膏 —— 清胸中郁热
预保阳明
姜枣 —— 补中调营卫
防传太阴
表里俱实
表寒里热
2、启 发
(从方组结构而言)
( 1)为辛温解表之峻汗剂,即其发汗力
较麻黄汤更强。推之,大青龙汤证表郁较
麻黄汤证更甚(以不汗出及汤中麻黄用量
可据)。
( 2)辛温之品合辛凉之品于一方是变
解表剂为表里双解剂。后世医家师其法
化裁加减的著名方剂有:刘河间的防风
通圣散治疗风热壅盛,三焦俱实;清 ·吴
鞠通之银翘散,用豆豉、薄荷、荆芥代
麻黄,牛子、桔梗代北杏,苇茎、银花、
连翘、竹叶代石膏,并去桂枝、生姜、
大枣,治疗风温邪气在气分之初期。
( 3)治未病
(三)治 禁
以脉微弱示
里阳虚
以汗出恶风
示表阳虚
服之 手足逆冷
筋惕肉
目闰


原文 39条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
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
龙汤发 之。
原文 39条提要:补述 38条的脉证
(一)分 析
伤寒 —— 太阳伤寒证(以 38条脉证及本
条“大青龙汤发之”可据)
脉 浮 缓
身不疼但重
汗不得出,阳郁化热,
津气失运
乍有轻时 —— 阳郁缓解




正面而言,无里虚寒证,
即无肢厥下利。
推理:少阴病与大青龙
汤证有很大的可比性,
须作一鉴别,以“身不
疼但重”一句可据;与
38条的禁忌证文法相呼
应。
(二)讨 论
1,38条
的“太阳
中风”
( 1)原先患太阳病未愈, 又被
风寒邪气郁闭, 不得出汗为太
阳伤寒证。
( 2)指病因, 感受风寒为太阳伤
寒证 。
2、大青龙汤证可治风寒束表,热
聚胸中的病证之外,尚可治外湿内
热证,又名溢饮证(, 金匮, )。
( 1)从病因言,寒湿侵袭,卫气郁
闭,湿邪内淫肌表,亦可出现脉缓,
身重不疼 —— 湿邪侵袭肌表。
( 2)从, 金匮 ·痰饮篇, 23条云:“病溢
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言大青
龙汤可治溢饮。
何谓溢饮?
(三)鉴 别
1、身重烦躁
38,39条 —— 风寒束表,
热聚胸中,以身不疼但重,
乍有轻时为特征。
少阴病 —— 阳虚阴盛,身
重无休止。
上述鉴别仍有困难时,察其双足胫热否。
2、发热烦躁
38,39条必伴恶寒无汗;
阳明病必伴不恶寒反恶
热,大汗出。
3、
38,39条
3 5 条
表实证
兼里热 —— 卫阳郁闭甚 ;
无里热 —— 卫阳郁闭轻 。
应用
1、必须明确大青龙汤是伤寒兼里热
证主方,即为风寒束表,热聚胸中这
一病机的主方。此外,亦是溢饮证的
主方。由是可称对大青龙汤的适应证
的全面认识,并客观反映仲景立大青
龙汤的原貌。
?2、治流感、感冒、肺炎
时掌握两个原则。
( 1)表里俱实,表寒里热;
( 2)恶寒发热,无汗烦躁。
3、有人以本方加附子治疗乙脑,认
为太、少合病。
4、皮肤科用治荨麻疹、麻疹
—— 卫气郁闭,营阴郁滞。
5、医案选录
雷某,男,58岁。素有喘促史 28年余,
每年发作 1— 2次,短则 1月,长则数月。发
作时伴烦躁,西医诊为“支气管哮喘”。
昨日外出雨淋后,即见头痛,发热恶寒,
突发咳喘,烦躁不安,服西药无效。诊见
咳喘气促,痰黄粘稠,恶寒发热,无汗烦
躁,舌淡红苔薄黄白,脉浮数。
证型:风寒外束,热聚胸中。
治则: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方药:大青龙汤加减。
麻黄、杏仁、甘草、桂枝、生姜各 10
克,石膏 30克,桔梗 15克,大枣 7枚。
小 结
风寒束表,热聚胸中为其病机。发
热恶寒,无汗烦躁,或咳喘,或身疼痛,
或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舌淡红或黄
白苔,脉浮紧或浮数,或浮数为其主要
脉证。其中不汗出而烦躁为辨证要点。
解表发汗兼清里热为其治,大青龙汤是
代表方,表里俱虚不可用。
原文 40条: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
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
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
主之。
原文 41条: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
发热不渴。服药已渴者,此寒去
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原文 40,41条提要:
太阳伤寒兼里饮证证治
(一)分 析
伤寒表不解 ——
表实证仍在
心下有水气 ——
素有里饮
外寒引动内饮,
水寒相搏,以
水饮为主 。 病



犯胃 —— 干呕
犯肺 —— 咳喘
趋于肠 ——
或下利
停蓄下焦 ——
或小便不利
阻碍气机 ——
或噎
主 证
次 证
此外,条文中尚列有三
个证是本条文中的难点。





41

症状
病性
(寒证)


症状
水饮内停,
气不化津
渴而不欲
饮,不多

“渴”
较“不
渴”示
里饮更
甚。
不论哪种情况,均须结合主
证进行分析判断。


服汤已渴
?里饮已解
,病情向愈;
?过服辛温
之品,化热
伤津。
(二)治疗
解表化饮,温化寒饮。
以小青龙汤为主方。
细辛干
姜法夏
五味子 —— 敛肺止咳
麻桂芍 —— 解 表
和 营 卫
炙甘草 —— 补中和药
散寒化饮
止 呕
肺胃寒饮证。
仲景每每姜
辛五味相配,
一收一散,
则喘止。
(三)鉴 别
大青龙汤证
小青龙汤证
具有表
实证的
病机和
主证。
兼里热 ——
不汗出
而烦躁


兼里饮 ——
咳喘呕 化饮
鉴别 1:
鉴别 2:
咳喘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小青龙汤
麻黄汤
麻杏石甘汤
(四)应 用
1、哮喘、流感、过敏性鼻炎;
2、无 表
证亦可用
( 1)解表化饮,以化饮为主;
( 2)方中虽有麻桂,但取麻
黄平喘,以桂枝降冲逆。
从, 金匮 ·痰饮病篇,,
仲景用本方治溢饮、支饮咳
喘不得卧可据。
3、除原文脉证之外,结合临床,
在望诊方面,须注意以下六个方面。
( 1)水色:
寒饮患者,面色可见青紫或
黧黑,唇色紫暗,为水寒郁遏阳
气。
( 2)水斑:
有些患者因寒饮阻滞,营卫
气血运行不利,面部出现对称性
色素沉着。
( 3)水气:
有的病人因水气外溢可见面
部眼睑浮肿,或下肢浮肿心跳。
( 4)痰多:
原文仅提到咳喘,从临床上来看,
寒饮射肺,每每伴有痰多。




?量多;
?白色泡沫样,落地成水,
或鸡蛋白样、半透明。
( 5)下虚者忌用:
用之动冲气,若下虚而喘甚,可
改用茯苓桂枝五味干姜细辛汤。
( 6)本条侧重寒饮之证治,但水
饮日久化热,成寒热错杂、虚实
相间者亦不少。以烦躁,痰胶粘
难以吐出、色黄,苔黄白腻可据。
宜仲景小青龙汤加石膏或加鱼腥
草、天竺黄、桑白皮等。
医案选录:
黄某,男,74岁,香港同胞,业医。
咳嗽、气喘反复发作 20余年,加重 2月。
自诉有 20余年慢支、肺气肿病史,近 2月
咳嗽气喘加重,在香港多家医院治疗,服
西药无效而来就诊。入院时咳嗽气促较甚,
痰稀白量多,不能平卧,夜间因咳喘难眠,
呕吐,纳差,大便干结,唇甲轻度发绀,
舌淡,苔白腻滑,脉浮略数。
辨证:水饮素蓄,风寒外束;
治则:散寒蠲饮,宣肺平喘;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炙麻黄、桂枝各 10克,干姜、炙甘
草各 6克,细辛 3克,五味子、法夏、
白芍、北杏仁各 12克,苏子 15克。
三、表郁轻证
原文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
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
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
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
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
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提要:太阳病虚实夹杂的辨证和治法。太阳
病日久不愈,有三种归转及微邪表证治。
?分析:
实,正气恢复
虚:原有桂枝汤证
得之八九日
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一日二三度,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
脉微示里阳虚
恶寒者-阳虚之外候
如疟,热多寒少-正盛邪衰
面红身痒-汗不得出,
阳气怫郁,与 54条发热机理同



















阴 微












原文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
枝汤如前法。服桂枝汤,大汗出,…… 若形
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
黄一汤。
?提要:太阳病复桂枝汤后二种归转
?分析:
?,服桂枝汤 …… 如前法”-虽大汗出,脉洪
大,邪仍在表,并未转属阳明,故仍桂枝汤。
? 从“若形似疟至结尾”-表郁更轻( 23条
“如疟”本条“形似疟”; 23条“一日二三
度”本条“一日再法者”可据)治疗再不可
用桂麻各半汤,应桂二麻一汤
原文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
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
一汤。
?提要:表郁轻证兼里热轻证
?分析:
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
叙证简略以方测证-心烦
脉微弱-阳虚之征,故云“不可发汗”与 38条
“脉微弱 ……” 前后互应。
唯一选用
桂二越婢一汤
表郁轻证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一、变证治则、辨证要点
原文 16(上):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
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
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
之。
?提要:坏病原因及治则
?分析:坏病-变证也。因误治疾病发生质的
变化,亦不能用六经病症提纲加以概括。
?本条原文指出第二个问题:
? 是对 15条的补充,15条“若不冲者,不得与
之”此条则应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补充了具体的治疗方法。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列在第
16条,又在辨证证治之前,告诫后人变证治
疗总原则要牢记,其次与第 4条互参说明仲景
临床方法论就是把握脉证,以脉证为一切的
依据;其三此 12个字就是后人称之为“辨证
论治”
原文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
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
皮肤,热在骨髓也。
?提要: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的辨证,也是寒
热属表属里的辨证
原文 120: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
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
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
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
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提要:太阳病误吐致胃虚的辨证
?分析:以关上脉细数示误吐伤胃
原文 122: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
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
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
冷,故吐也。
?提要:述因误吐伤胃而数脉的原因
?分析:胃伤本应细弱,今反见脉数为邪热乘
虚陷入胃中与虚阳相搏。
原文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
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提要:太阳病误汗后虚实不同的辨证
?分析:发汗为太阳病正治法,若汗不如法,
既可伤阳亦可伤阴。若阳虚之人则伤阳从寒
化,故云“恶寒者,虚故也”;若阴虚之人,
过汗则阴伤从热化,故云“但热者,实也”。
“恶寒者”与“但热者”皆属发汗所致。后
者转属阳明,胃热燥结,治宜调胃承气汤。
原文第 60条: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
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提要:述下后复发汗致阴阳不和变证的辨证
?分析:“必振寒,脉微细”是在下后又复发
汗后出现,一般而言,下多从伤阴,汗多从
表伤阳气,故云“内外俱虚故也”,内外者,
表里阴阳也。但从“振寒”与“脉微细”推
之仍偏于阳虚为主。此外又告诫后人以此脉
证作为辨虚寒变证的主要脉证。继之 61条的
姜附汤证可据。
原文第 90条: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
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
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原文第 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
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原文第 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
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
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
桂枝汤。
原文第 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
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
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提要:述表里先后缓急治法及汗、下法适应
证。
?分析:
? 90若先发汗-指太阳表证宜先表后里,故云
,治不为逆, 。若先下之-言阳明里实者宜
攻下、禁汗。表里先后有序,方不致误。
? 56举小便清否辨表里证,亦辨桂枝汤与承气
汤的证治
? 91表证兼有严重里阳虚证(下利清谷可据)
应急当救里,予四逆汤,后用桂枝汤解肌。
? 92表里同病,可先用表里双解法,如药后不
见好转,即使表证仍在,也应予四逆汤急救
其里,误用解表,将致亡阳。
二、热证
原文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
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
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憹,栀子豉汤
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
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原文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
栀子豉汤主之。
原文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
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原文 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
栀子厚朴汤主之。
原文 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
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原文 81: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
服之。
?提要:热扰胸膈证治 /虚烦证治
?分析:
虚 —非八纲中的虚证,亦非正气虚,是与有形
之邪如结胸、腑实证相对而言。
烦-心烦,因无形邪热郁于胸膈所致。
虚烦证:郁热未清或表邪化热入里,热扰胸膈,
以心中懊 憹 为特征的古病名。
邪热内扰
热扰胸膈
栀子-清热除烦 豆豉-宣透解郁
加减法:兼少气加炙甘草 兼呕加生姜降逆止呕
兼腹满去豉加厚朴枳实 79 兼中寒去豉加干姜
清上温中 80
禁忌症:素有中 虚泄泻者,慎用
心神受扰-心中懊 憹
气机运行不畅-心中窒
气机壅滞-心中结痛
太阳病
误治
清宣郁热 —栀豉汤
原文第 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
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原文第 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
出作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汤。
?提要:太阳误治,邪热壅肺证治
?分析:
太阳病
误治




迫津外出-汗出
肺失宣降-喘(痰)
无大热 表解
多有发热
?治法:清热宣肺定喘





















麻黄-宣发肺气定喘
石膏-清热宣肺
杏仁-助麻平喘
炙甘草-补中
?鉴别:
麻杏石甘汤
麻黄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机理 主证 治则
肺热
风寒诱宿痰
风寒外束
清热宣肺平喘
(咳),热去
喘止重心在清
肺热,不在开
发腠理
?应用:
? 条文, 无大热, 不要误为无热,有无发热皆
可用
条文, 汗出而喘, 临证若无汗而喘亦可用,但
这个, 无汗, 与麻黄汤证的, 无汗, 机理不

? 本方较大青龙中的麻黄量小,而石膏量大,
故重心清肺热而不在开发腠理
? 63,162互参方与证皆同,不同的致病的成因。
162与 163互参。
原文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
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提要:汗不如法,化热伤津,转属阳明的证

?分析,26条与 25条互参,仲景以脉洪大展开
辨证。 25条脉洪大是一时性,来盛去则衰,
故仍主桂枝汤;本条脉洪大,来去均盛,桂
枝证已不存在,以“大烦渴不解”可据,故
为本条文亦是 25,26条辨表里的要点,故主
用白虎加参汤。这就是“观其脉证,知犯何
逆,随证治之”举例,列入太阳病篇。
原文第 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
遂不止,脉促者,表为解也;喘而汗出者,
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提要:协热下利证治
?分析:协热利:表证误下后,里热挟表邪下
利。
太阳病
误下
表未解
邪热内陷
肠热下利
下迫于肠-下利
大便粘液肛门灼热
上蒸于肺-喘
迫津外出-汗出








清热止利兼解表-葛根芩连汤
葛根-解肌热,清阳热
芩连-清热止利
炙甘-和中
?鉴别
?34条
葛根汤证 协热利
里热证为主-利止表解
表证为主-表解利止
?34条
麻杏石甘汤证
喘、汗出
皆以里证为主
病位 主证
肠 有下利
肺 无下利
?应用:
?有无表证皆可用
?紧扣里热下利病机为主
三、虚证
原文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
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提要:汗后心阳虚损的证治
?分析:
太阳病
过汗
-心神失养-心悸
欲得按
温壮心阳-桂甘汤(辛甘助阳)
(病机)
心阳虚损
?启发:
? 64与 62条互参,又知仲景采用文法是同属发
汗太过,前者伤心气心血,后者伤营血。因
其见证不同,而分别采用补益心气法桂甘汤
与益气补营法的新加汤。
? 12,61,64条互参,知仲景用药组方之妙在
于生姜入胃助桂枝振奋卫阳与壮心阳,干姜
入脾以助附子振奋肾阳。
原文 118: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
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原文 11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
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
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提要:火劫后心阳虚损的证治
118 心神浮越-烦躁(心悸之甚)
112 心神不敛-惊狂卧起不安-亡心阳





温壮心阳-基本治则,桂甘汤为基本方
桂甘龙牡汤为桂甘汤加龙牡 —温壮心阳,镇潜
安神
救逆汤为桂甘汤加龙牡蜀漆姜枣 —镇惊安神、
兼以涤痰
?鉴别:
? 64,118,112三条皆以心阳虚损,来路不同,
但其表现有轻重分,112, 118为 64条深一层
次发展。分别不同的加减法。
? 上述三条原文皆有心悸,若在此基础上见厥,
呼吸困难浮肿,小便不利,又宜真武汤治疗。
原文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
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
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枝二两也。
?提要:烧针后心阳虚致奔豚证治
?分析:豚者,小猪也,属水。以豚命名,喻
寒(水)气上冲状如小猪之奔豚奔狂,豚属
水,言水气为患。
奔豚证:指烧针发汗太过,心阳虚损下焦寒水
上冲,患者觉气从少腹向上游走如豚之奔状,
其气所过之处有不同症状,若至咽则窒息感,
气至胸膈则脘腹痞满心悸,气至头部则眩晕
不省人事等。
太阳病
火法
—心阳虚损
寒水上逆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
外治:针处红肿如核处加炙以散寒凝
内治:温壮心阳降冲逆-桂枝加桂汤
(病机)
?应用:
?从桂枝加桂汤看仲景临证的变与辨的思维。
?仲景对奔豚证论述
,伤寒论, 烧针发汗-心阳虚寒水上逆-桂枝加
桂汤
,金匮要略, 从惊悲得之-肝郁气滞-奔豚汤
? 金氏认为桂甘汤证类方似心功能不全的代偿
期,即心肌收缩力降低但不一定会出现心输
出量下降和静脉系统淤血,这是机体通过代
偿期,调节心输出量,这种代偿期发生和维
持可能是心阳虚的含义。从现代医学来看,
有器质性与非器质性之分,如金氏认为气上
冲胸,急迫欲死与肺水肿、肺淤血,非器质
性的如癔病性神经症。
?原文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提要:过汗心阳受伤,寒水欲上逆的证治
?分析:
-心阳虚损
寒水欲上逆
太阳病
过汗
重用茯苓半斤-补脾利水
桂甘-温壮心阳
大枣 15个-缓急补中
水气凌心 —心悸
水停于下 —脐下悸
温阳伐水 —苓桂甘枣汤
(病机)
温阳化气利水
?鉴别:
? 64 心阳虚损 —桂甘汤
65 心阳虚损
寒水欲上逆 —苓桂甘枣汤
? 117
65
过汗伤心阳
心阳虚致
寒水上逆
重在平冲
降逆病势危机
重在利水
各立
一法
分治
原文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
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
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提要:汗后脾虚水停的证治
?分析:
伤寒
吐下
脾阳受伤
水停于中
水气上逆 —心下逆满
(心悸之轻)气上冲胸
水遏清阳 —头眩
(可伴呕吐流清水纳呆)
水饮内渍 —脉沉紧
健脾利水-苓桂术甘汤
(病机)
苓术-健脾利水
桂甘-辛甘温阳化气
脾虚水停
发汗
? 鉴别:
苓桂术甘汤证
苓桂甘枣汤证
阳气重伤
经脉失养
动经身振振摇者
水饮为患 水停中焦,证见 ……水停下焦,证见 ……
苓桂术甘汤证
桂甘汤证 心阳虚
心阳致脾阳虚
仅心阳虚
原文 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
草人参汤主之。
?提要:过汗致脾虚气滞的证治
?分析:
太阳病
过汗
?鉴别:
67
66
—腹胀满以满为主多不伴
腹痛但推之有纳呆欲呕等
健脾除满-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病机)
脾虚 水停气滞 各自脉证不同
—脾虚气滞
原文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
中汤主之。
?提要:脾虚之悸烦的证治
?分析:
饴糖-甘温补中
倍芍-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桂枝汤-温通心脾阳气和营血
脾虚 —气血不足
心失所养
心无所主 —心悸
神智不宁 —烦
健脾补中,益气生血-小建中汤
(病机)
?应用:
? 不论是误治或素体脾虚或素气血不足者,应
用时不在病因,重在病机与主证
? 本方与桂枝汤仅一味中药(饴糖)之差,就
组方法度有别,前者重在温补中州,后者则
以调和营卫为主。仲景首次建中州以补气血
? 与小柴胡证的悸烦有类似,但治法不同。
原文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
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
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提要:脾虚寒而表未解的证治
?分析:
太阳病
数下之
表未解
脾阳受伤
清气下陷-下利
气机阻滞-心下痞硬
理中汤-温中散寒
桂枝-解表
温中解表-桂枝人参汤
(病机)
?鉴别:
? 葛根芩连汤证 —表里俱热 —里实热为主。
? 桂枝人参汤证 —表里俱寒 —里虚寒为主。
?应用:
? 原文意指表里同病,其实以里虚为主,故不
论有无表证均可用。
? 桂枝人参汤是理中汤加桂枝,故应用着眼于
理中汤的理法。
原文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
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
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提要:误治阳虚欲亡之证治
?分析:
太阳病
误治
阳气重伤
虚阳欲脱 烦躁-辨证要点,示正气夺
昼日烦躁不得眠-昼日阳旺,虚阳尚能
与阴寒相争。
夜而安静-夜则阳入阴,虚阳无力与阴
寒相争
烦躁特点
“不得眠”“安静”是相对而言的,不必过于
据于此二句,夜静也非病人很安静,同样出
现精神萎靡不振等虚阳欲脱之征。
不呕-示烦躁非少阳证
不渴-示烦躁非阳明证
无表证-无大青龙证
无大热-无三阳之发热,但可见虚阳外越之发

脉沉微-阳虚之征
由于虚阳暴脱,虚阳外越,以烦躁为主,虽无
下利肢厥,但病势急迫,以干姜附子急救回
阳,浓煎顿服。
?应用:
? 本方为太阳误治阳气暴脱之太阳亡阳证而设,
仅姜附相配,恐甘草缓恋,故不用甘草。
? 太阳亡阳与少阴亡阳须鉴别
? 本方仅姜附二味,从先后天之本立论,尤其
后天之本。
原文 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
茯苓四逆汤主之。
?提要:阴阳俱虚的证治
?分析:
阴阳两虚 病仍不解 —同 68“病不解”机理相同烦躁 —有增无减 —恶寒肢厥下利意在
其中
茯苓人参甘草 —益气生津宁神
姜附 —回阳
回阳益阴 —茯苓四逆汤
?鉴别:姜附证 —虚阳欲脱,病重势急
? 姜附证 —虚阳欲脱,病重势急
? 茯苓四逆证 —阴阳两虚以阳虚为主病势不急
原文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
热,心下悸,头眩,身 瞤 动,振振欲僻地者,
真武汤主之。
?提要:阳虚水泛的证治
太阳病
误治
阳气大虚,虚阳外越-发热
阳虚水泛
水汽凌心-心悸
水阻清阳-头眩
水寒浸渍于身-身 瞤 动
振振欲辟地
?分析:
?治法
温阳利水-真武汤
附子-振奋心阳
苓术-健脾利水
白芍-活血脉
生姜-散水气助苓术建中
?鉴别:
真武证
苓桂术甘证 阳虚水停
重,肾水停于下
轻,脾水停于中





?研究与应用
? 除原文所述之脉证外,应有小便不利(小便
多或少)四肢疼、肿、下利
? 有人认为可调节内分泌,建立月经周期,可
治经、带、胎、产四大证
? 有人认为可调节肾上腺皮质功能,调整醛固
酮的代谢水平,调节内耳功能,故可治眩晕
症、震颤麻痹、面肌痉挛等神经系统
? 此条列于栀豉汤之后,麻黄汤方禁之前,其
用意深也,脾胃为后天之本,中阳旺乃可续
先天之阳,汗为心之液,发汗得当即存津,
充分体现仲景立法,遣药处处以顾胃存津为
本。
原文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
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
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
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
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
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
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提要:表证挟里虚误治的变证及随证施治示

?分析:





脉浮自汗出
微恶寒
小便数-里虚不固
心烦脚挛急-阴阳两虚
阴阳两虚
感受风寒
误用桂枝汤
厥-阳虚不温
咽干-阴伤不润
烦躁-阳虚液亏
吐逆-胃虚不降
证候
复杂
治予
分清
标本
缓急
先以甘姜汤复其阳则厥愈
后投芍甘汤以复其阴脚伸
若胃中不和以调胃承气汤
若再误汗转入少阴则四逆
汤急救回阳
表虚证
?启发:本条文为太阳病篇上篇倒数第二条,
此条说明两个问题:
? 本条与 16条互参,说明“观其脉证,知犯何
逆,随证治之”临床应用示范
? 本条举例来结束太阳表虚证误治后的辨证论

原文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
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提要:阴阳两虚证治
?分析:
? 病不解-非表证不解,指原来病证未见好转
? 反恶寒-“反”字是辨证要点难点。(恶寒
本为太阳病的本症,汗后若表邪不解则恶寒
不当言“反”,可知恶寒不属表证,应属里
阳虚)
? 恶寒-里阳虚(以虚故也可据)
? 以方测证-阴阳两虚
?治法:
扶阳益阴-芍甘附汤
芍甘酸甘化阴
附子-扶阳
?启发:
68与 60条互参,60条言误治阴阳不和开始,至
68条已出现阴阳两虚,证候较 60条为重,故
云“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而 60条不示方
药。
原文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
主之。
?提要:心阴心阳两虚证治
?分析:
伤寒 太阳转属少阴亦可视素体心阴阳两虚
心动悸 心悸之甚心阴心阳两虚,心失所养
结代
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为代
缓而中止为结
心阳不足无力鼓动脉道
心阴不足,脉道不充
?治法:
复阳通脉,滋阴养血 —炙甘草汤
甘枣参 —补气以资脉之本源化生气血
桂枝、生姜、清酒 —通阳复脉
生地、麦冬、阿胶、火麻仁 —养血补虚
?鉴别:
心悸可见于
桂枝甘草汤证
茯苓甘草汤证
小建中汤证
苓桂术甘汤证
炙甘草汤证
真武汤证
?应用:
?, 外台秘要, 以本方治肺痿,涎唾多,心中
温温液者
?, 卫生宝鉴, 用治呃逆不绝,皆因病机相同
? 清 ·吴鞠通据热久留,真阴被灼,阴血亏损,
虚风内动变炙甘草汤通阳复脉为滋阴养血、
平肝熄风,在本方基础上加减化裁的有:复
脉汤、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
及救逆汤共六个救阴增液剂
? 现代多用于冠心病、重度呃逆,眼科
四、上热下寒证
原文 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
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提要:上热下寒证治
?分析:
胸中有热 —胃中有热
胃中有寒 —肠中有寒
上热 —热扰胃 —呕吐
下寒 —寒凝气滞 —
腹中痛





常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黄连汤
病机 机理 症状
?方义:
黄连 —清胃火
干姜 —温下寒
桂枝 —宣通上下之阳气
半夏 —降逆
参枣草 —补中
五、太阳蓄水证
蓄水证:表邪不解循经入里致膀胱功能气化失
常以小便不利少腹满为临床特征的古病名。
原文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
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
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
者,五苓散主之。
原文 72:发汗后,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
之。
?太阳病误治后两种转归及蓄水轻证证治
?分析:
太阳病
过汗
损伤津液 —烦躁不得
(胃中暂缺)眠口渴
表邪不解
循经入腑
膀胱气化失常
少量频服暖
水津复则愈
水停下焦 —小便不利
水阻津不上承 —消渴烦
表未解 —脉浮数
通阳化气利水 —五苓散
桂枝 —通阳解表
苓术 —健脾利水
泽泻猪苓 —导水下行
五味药相承,皆有通行
津液,苓者,令也,号
令之令,苓下则通行,
故名五苓。
?应用:
? 有无表证亦可用,本证病机重心在里,膀胱
气化失常,水停下焦
? 湿性水泻亦可用
? 太阳过汗这一病因致二种转归,二者皆口渴,
但机理不同,却很有辨证意义及特别文法
? 方后服法有二点必须注意:一是“以后饮和
服”与桂枝汤啜热粥同义;二是“多饮暖水,
汗出愈”仍不离太阳汗解之义。由是不能单
从组方的药物去看,尚须结合服法便可明解
表之义,这是学习仲景理法方药的秘诀。
原文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
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
苓散主之。
?提要:太阳蓄水重证的证治
?分析:
表里证 表证仍在蓄水证已成
渴欲饮水 —水停较盛
水入即吐 —水气下停,上犯于胃
名曰:
水逆证
仍治以五苓散
?鉴别
? 蓄水证
? 五苓散证
真武汤证
?应用:
? 不论有无表证,据表里先后缓急原则,均须
先治里
? 蓄水重证似今之尿毒症,此时再五苓散疑病
重药轻,宜致解毒利水降逆止呕法。


仅以有无呃逆之分,同施
五苓散恐病重药轻
水气
为患
水腑气化失常 —太阳膀胱腑
脏 肾阳虚 水邪泛滥 —少阴肾
原文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
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原文 127: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
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提要:水停中焦(胃)与水停下焦鉴别 /辨证
?分析:








水停下焦
(膀胱)
水停中焦
(胃)
津不上承 —口渴
水阻下焦 —少腹拘急(苦里急)
水津尚布 —口不渴
水气凌心 —心悸
?应用:
? 从原文 73,127两条以口渴否?心悸否?作
为水停中、下焦的辨证是正确,但也必须灵
活对待
? 从 67,71,72等条文及推理水停于中、下焦
均有小便不利。故临证要四诊合参,综合分
析,辨证无误。
六、太阳蓄血证
蓄血证:表邪不解化热入里与血相结下焦,以
神志异常为特征的古病名。
原文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
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
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
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提要:太阳蓄血轻证证治
?分析:
太阳病不解 —表邪不解化热入里
血自下,下者愈 —素有瘀血病机:
血热互结
“热结膀胱”
脉证 瘀热上扰心神 —如狂瘀热结于下焦 —少腹急结
机转
“血自下,下者愈” 言病因血热互结之轻,邪热随
血热下泄而愈血不自下,“乃可攻之” —血热互结重,邪热
不随血下泄,宜攻下。
治则 蓄血已成,表不解 —先解表后攻里蓄血已成,表解 —活血化瘀,通下瘀热
桃核承气汤
?方义:
桃仁 —活血祛瘀
桂枝 —温通血脉开结,非解表
调胃承气汤 —泄热从下解
?讨论与应用
? 介绍本方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 要明仲景辨证论治观须与 107柴胡加龙牡汤证
互参。 106,107同是太阳误治二种转归,前
者是蓄血证,后者邪陷少阳,虚实夹杂的柴
胡加龙牡汤证
? 本条与 105条互参,桃核承气汤是调胃承气汤
的变法,变调胃承气汤攻下法为清热祛瘀攻
下法。
原文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
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
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
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原文 125: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
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
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 提要:太阳病蓄血重证治及湿热发黄与蓄血发
黄之辨
?分析:
表证仍在 —原有表证,经治未解 病因症状
脉微而沉 —微者非微弱也,系沉结之脉如 125条
反不结胸 —无结胸证
发狂 —瘀热上扰心神受伤
少腹硬满 —瘀热结于下焦
小便自利 —言病位不在膀胱
仅身黄但目、溲均不黄,属瘀热阻遏营气不布
下血乃愈
与 106条血自下,下者愈前后互相比较
言无自愈机转 →故病重无疑
示治则破血逐瘀
言病重先里后表乃可愈
?治法:破血逐瘀 —抵当汤
?方义:
水蛭
虻虫 破血逐瘀 —动物药
桃仁
大黄
泻热活血
导瘀热下行 —植物药
集动植物破血化瘀之大
成,非一般活血化瘀可
比拟为其一,其二,水
蛭为主药,故称掌,掌
者,总管也,故名
曰“抵当”
?鉴别:
? 蓄血
? 蓄水证
蓄血证
轻证
重证
先表后里仅植物药
(桃核承气汤)
如狂
少腹急结
血自下
下者愈
发狂
少腹硬满 无
先里后表集动植物药
(抵挡汤)
病位均
在下焦
膀胱气分
下焦血分
小便利否?
症状 机转 治则组方
?应用:
? 掌握主证与病机
? 神经、精神科,外伤性综合证
? 前列腺肥大,宫外孕
? 流行性出血热
原文 126: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
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
宜抵当丸。
?提要:蓄血病势不急的证治及小便利否辨蓄
水、蓄血。
?分析:
伤寒有热
小便利
无神志异常
仅有少腹满
蓄血证依据
蓄血病势不急
汤剂改成丸剂 —抵当丸
(药味相同,剂量,剂型却不同)
邪热内陷下焦
七,结胸证
结胸证:表邪化热内陷与胸胃素有痰浊,水饮
相结合,病位在胸胃,以胸胃剧痛拒按,脉
沉紧有力,病势可波及胸胃、全腹为特征的
古病名。
原文 128: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
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
结胸也。
?提要:述结胸与脏结的辪证
?分析:












按之痛
症状:
病机:邪热与痰浊水饮相结
病性:里实热
病位:胸胃
寸脉浮 病位:在上焦(胸)病机:表邪化热入里 阳热内陷于胸胃
关脉沉 病位:在里病机:水饮痰浊 胸胃有水饮痰浊
原文 131(上):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
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
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提要:言结胸与痞证成因
?分析:
结胸证
痞证
皆因表邪
误下而内陷
偏阳体质 →结胸
偏阴体质 →痞证
原文 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
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
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
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
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忄农,,阳气
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齐颈而还,
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提要:论述结胸证病因及证治以及发黄病因
症状。
?分析:
本条文中“表未解”是结胸与发黄证的病因
之一。此外为“医反下之”为病因之二,即
表邪误下之后,因体质因素不同便有结胸与
发黄的二种转归。并阐述两证的临床表现。
原文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
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提要:大结胸证的主证主方
?分析:
? 方义:
大黄
芒硝
结胸三症
大结胸主证
脉沉紧 病因:有饮内结脉象:
心下痛按之石硬 —水热互结于胸胃
泻热逐水 —大陷胸汤
清热导热下泄
甘遂 —逐水 水热互结之正盛邪实
原文 136: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
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
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
主之。
?提要:大结胸与大柴胡证的辨证
?分析:
大柴胡证 —少阳风火与阳明内热
搏结胸胃与水饮无关
“热结在里”并以
“往耒寒热”为
据并概其余证
大陷胸证 —内陷邪热
与原有水饮互结
“此为水结”不言结胸三证
为省文水热蒸迫津液故头
汗出
原文 137: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
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
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
之。
?提要:大结胸证水热邪气弥漫胸腹与阳明腑
实辨证
?分析:
太阳病
重发汗
复下之
津伤
水热互结
热更甚
弥漫全腹
不大便五六日
舌上燥而渴
潮热
心下至少腹满
而痛
























原文 131(下)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
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提要:实热大结胸邪结部位偏上的证治
?分析:
结胸者 —省文,言具有大结胸证特征
项亦强如柔痉状 邪结偏上水热互结经脉受阻
逐水破结,峻药缓攻 —大陷胸丸(大黄、
葶苈子、芒硝、杏仁,与大陷胸汤药物组
成不同)
原文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
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提要:邪热与痰互结证治(小结胸汤证治)
?分析:
正在心下
症状:心下硬满
部位:与心下至少腹
硬满相对而言
按之则痛 —不按不痛,与 135心下痛,
按之石硬相对而言
脉浮滑 脉象示痰热互结与 135条沉紧相对而言








?治法:清热化痰开结 —小陷胸汤
?方义:
黄连 —清热(代大黄病势轻故不用大黄)
半夏 —散结化痰(不用甘遂)
括萎实 —清热化痰(不用芒硝)
?鉴别:
? 大结胸证
小结胸证
? 大陷胸汤
大陷胸丸
小陷胸汤
病机 脉证 治法 方药
原文 141: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
胸汤。白散亦可服。
?提要:寒实结胸证治
?分析:
寒实结胸 示病机:寒水互结示病位:胸胃
?鉴别:结胸 实热
寒实
攻逐水饮
泻下寒积
白散主之
巴豆、桔梗、贝母
原文 132: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
之则死。
原文 133: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提要:实热结胸预后
?分析:浮大脉示虚脉为邪实正虚,不可用以
烦躁示阴阳不相推系预后不良
原文 129: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
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
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原文 130: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
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原文 167: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
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
?提要:述脏结证成因、表现、预后
?分析:因脏气虚寒,阴寒凝结,与邪热与水
饮互结胸胃有明显区分。
八、痞证
痞证:表邪误下胃虚邪陷,寒热错杂,脾胃气
机升降失常,以心下痞为主证的古病名。
原文 151: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
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提要:痞证成因与主证
?分析:
脉浮紧示
太阳表证
误下
(胃)
正伤邪陷
化热入里










成因 病机 主证特征
原文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
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提要:邪热阻于胃的证治
?分析:
?方义:
大黄 —泻热
黄连 —清胃火
心下痞按之濡 —痞证无疑
关 —候中焦
浮 —有热邪
热邪阻于胃
胃气不虚
清热泻胃:
大黄黄连泻心汤
原文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
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
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
连泻心汤。
?提要:痞证兼表的证治
?分析:先表后里,解表桂枝汤,攻里大黄黄
连泻心汤。临证一定要灵活施治。
原文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
心汤主之。
?提要:痞证兼表阳虚证治
?分析:心下痞示痞证
恶寒汗出示表阳虚,非表证
?治法:清热消痞复阳固表 —附子泻心汤
?启发:
? 大黄黄连泻心汤为热痞的代表方。
? 164,155皆属热痞的兼证的施治
原文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
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
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
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
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
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提要:少阳病误下三种转归及半夏泻心汤证
证治
?分析:呕


热→



柴胡证仍在 —予小柴胡汤。(从复柴胡汤至
汗出而解一段为服柴胡汤后,
扶正驱邪表现)
心下满而硬痛者 —邪热与水饮互结 —结胸证
心下满而不痛者 —胃虚邪陷,寒热错杂
脾胃升降失常

证推之呕、利
和胃降逆消痞 —半夏泻心汤
?方义:
半夏 —降逆止呕
黄连 —清热
干姜 —散寒
参枣草 —补中
辛开苦泄复脾胃升降有紊
本方为小柴胡去柴加黄连
干姜易生姜而成的小柴胡
类方。
?讨论:“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一句意指
原属少阳病,因误治致病位,病机不同而变为
“痞证”,当然不能再用小柴胡汤,应予半夏泻心
汤,这是一般性理解,但深入研究,便会明白
仲景辨证施治的精神,即体现仲景随病位病机转
化而灵活变通。变小柴胡和解法为和胃降逆止
呕消痞法的半夏泻心汤。
? 心下痞的来由及实质
? 为何病位在心下
? 从部位而言,胸为阳,腹为阴,心下为胸腹
交界之处,心下则为半上半下,这是从横的
方而言,少阳为半表半里,则从纵的方面而
言。
? 从脏腑部位而言,脾胃居于心下
? 从病理而言,脾属阳,胃属阴,一升一降脾胃升降
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推之,枢机不利则人体气
机升降亦失常,故阴阳不和,气机痞塞不通,故病
位多在心下,心下为半上半下,又可推之为半上半
下枢机不利,其临床特征为心下痞、呕、利。此与
少阳半表半里的枢机不利的胸胁苦满,往来寒热,
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的证候不同,病位不同,
病机不同,故要变半表半里枢机不利之和解法为调
节脾胃半上半下枢机不利,两者同属和解法,但前
者以柴胡调整半表半里的枢机不利名为小柴胡汤,
后者以半夏为主调整半上半下枢机不利名为半下泻
心汤。前者为半表半里枢机不利的代表方,后者半
上半下枢机不利的代表方,亦是诸泻心汤的代表方。
? 为何以半夏为主药
? 从病机:太阳误下脾胃受伤,脾主运化脾虚
失运,水湿内停,日久成疾,故曰“脾为生
痰之源”,从痞之形成,外有邪热内陷与之
痰水相结致气机升降失常,寒热错杂,虚实
相因,故有称“痰气痞”这是从病机定论。
称“呕利痞”是从证候定论。
? 从方药组成:半夏泻心与小柴胡仅是一二味
药变化。同时本方以半夏为主,加用黄连、
干姜,可知取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又能消痞散
结。
? 后世名方陈夏六君汤
? 呕、利、痞三症中,以呕为尤其突出,依原
本是少阳病误下而来,呕为少阳主证之一,
经误下后脾胃受伤升降失常,胃气上逆应更
甚为其一,其二病位正在心下胃腕,寒热错
杂故呕症势必突出,立半夏为主药,甚为合
柏,亦是仲景之意。
原文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
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
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提要:胃虚不化水气致痞的证治
?分析:
?方义:半夏泻心减干姜并重用生姜而成
胃中
不和
因汗后胃气
受伤(外因)
素体胃虚
(内因)
胃虚水停及饮食
不节致胃虚食
滞,邪热与水气
相结于心下
干噫食臭为
辨证要点,
心下痞硬
呕、利
和胃降逆散水消痞 —生姜泻心汤
原文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
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
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
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
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提要:胃气重虚痞利俱甚证治
?分析:
太阳表证 —
↑反下之
复下之
胃气重虚
寒热错杂
中焦升降
失常更甚
痞益甚
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
呕吐、心烦
?治法:和胃补中消痞止利 —甘草泻心汤
?方义:甘草人参 —大补中气
干姜半夏 —温中散寒
黄连 —清热消痞
?鉴别:
? 痞证
结胸证
? 半夏泻心汤证
生姜泻心汤证
甘草泻心汤证
心下痞硬 不痛伴以呕、利寒热错杂痛、拒按、里实热证
胃气上逆 —呕逆
胃虚不化 —干噫食臭
胃虚肠寒 —下利数十次
谷不化
降逆止呕
散水消滞
补中止利
原文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
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提要:胃虚痰阻气逆的证治
?分析:
伤寒
↑误治
胃气受伤
痰饮内生
致胃虚痰
阻于中
不除(辨
证要点)
补虚降逆除痰 —旋复代赭汤
言嗳气之甚频频
不除
心下痞硬解但噫气
不除
服泻心汤病未愈
言非泻心证是旋
复代赭汤证
心下痞硬
噫气
? 方义:
复花 —主升化痰散结
赭石 —主降重镇降逆
生姜法下 —温胃除痰
参枣草 —补中虚
煎服法:去滓再煎
一升一降复气机升降
?鉴别:
? 本方证 —中虚气逆 —去苦寒加复花赭石
三泻心证 —寒热错杂 —干姜芩连并用
? 心下痞
为主证
热痞 —大黄黄连泻心证
胃气上逆 —半夏泻心证
胃虚食滞 —生姜泻心证
胃气重虚 —甘草泻心证
胃虚痰浊上逆 —旋复花代赭石证
胃虚肠寒 —桂枝人参证
胃虚下焦滑脱 —赤石脂禹余粮证
次证的有五苓散、十枣汤、大柴胡汤证
原文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
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主之。
?提要:水气内停致痞的证治(蓄水证与痞证
的辨证)
?分析:
心下痞
泻心证 —与泻心汤,痞不解
—非泻心证
五苓散证
渴、小便不利
则可辨五苓散
证,故小便不
利为辩证要点
?启发:
? 五苓散证亦有心下痞,但属次证,属水气下
停致痞
? 152十枣汤证
156本证 水痞


原文 159: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
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
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
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
者,当利其小便。
?提要:述下利不止的四种辨证施治
?分析:
伤寒
误下
下利不止心下痞硬 —甘草泻心证
利不止示中焦虚寒 —理中证
利不止示下焦滑脱 —赤石脂禹余粮证
利不止示水渗于大肠 —利其小便
?启发:
? 仲师以“下利不止”一症提出四种证治法,
并非不经辨证,以泻心无效改理中,再改赤
石禹粮等盲目辨证。
? 以“下利不止”一症展开以证求因(病机)
的证治思维。
? 仲景采用以方预变,非以药试人
? 下焦滑脱不固仍属土虚非火虚,故不宜姜附
之品。既然属土虚为何不投理中,此乃下焦
(肠)滑脱不固,当责之于肠,非胃也,关
门不闭,仍责在脾(理中)而此方二味药实
胃涩肠,先治标,后培中土。
九、火逆证
火逆证:火疗是古代治疗风寒在表的方法,用
之得当,快捷经济有效,若用之不当易致种
种变证。
原文 110: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
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
语,十余日,振 慄,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
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
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
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
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原文 111: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
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
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
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
腹 満,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
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
利者,其人可治。
原文 113: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
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
汗出愈。
原文 114: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
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原文 115:脉浮热甚,而反炙之,此为实,实
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原文 116:微数之脉,慎不可炙,因火为邪,
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
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
以汗解,用火炙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
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
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
故知汗出解。
?提要:火逆致变证
?分析:
110—熨背后二种转机
111—火劫伤其气血的辨证
113—温病初起,误火攻致谵语神昏变证
114—火熏致便血的变证
115—灸法致咽燥吐血的变证
116—阴虚内热和表证不解误灸法的变证
十、欲愈候
原文 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
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原文 59: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
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原文 93:太阳病,先下而不愈,而复发汗,以此
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
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原文 94: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 慄 汗
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
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提要:太阳病误治后欲愈之征
?58以“阴阳自和”
示欲愈
医者设法致阴阳和
机体自我调和
虽误治津液气血受伤不甚
?59以“小便得利”示津可复,必自愈
? 93太阳病误治致胃,而胃有虚实之分,适当
施治仍可愈
? 94太阳病若见战汗处理方法:一是静待正胜
邪从汗而解,二是查病人脉象分别用发汗或
和其胃气的调胃承气汤自能身 濈 然汗出而解。
?分析:
第四节 太阳病疑似证
一、十枣汤证
原文 152: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
乃可攻之。其人絷絷汗出,发作有时,头痛,
心下痞硬 満,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
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 提要:悬饮与痞证辨证
?分析:
太阳中风 示有表证从“表解者”原文就有表证 省文法
乃可攻之 —示有悬饮兼表证,即外寒引动内饮
悬饮
(水饮)
内结心下胸胁 —心下痞硬牵引胁痛
上迫于肺 —短气
外溢于皮肤 —微汗出,不恶寒,发作有时
这是与中风鉴别要点,同时
悬饮可不兼表证
犯胃 —干呕
上攻 —头痛
下趋于肠 —下利
?治法:
? 若兼表证里饮不急 —先解表后攻里
? 若兼表证里饮势急 —先攻逐水饮 —十枣汤
?方义:
甘遂、芫花、大戟 —攻逐水饮
大枣 —补中,和药
?服法: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以谷气滋养
胃气
? 启发:
? 水饮为患的方证
? 本证属水饮为患,何以立十枣汤攻逐水饮?
? 从部位:胸腹之间,两胁之下(以呕、利可据)
? 从证候:水饮充斤表里内外,三焦上下无所不有,
(见列举脉证)非一般渗利剂所 能制胜,故立
“逐水法”
? 从立法组方知本方证较前述诸方证的水饮更甚而正
气又不太虚
? 大陷胸汤证与本方证皆属水饮结胸胁,但仍有很大
区分。
本方证
小青龙汤证
苓桂术甘汤证
真武汤证
? 151条言“但气痞耳”本条则接言水痞。
? 十枣汤证亦因水饮内阻故有心下痞硬但属次

? 十枣汤证属水饮为患,推理应有小便不利一

?应用:
? 胸膜炎积水
? 肝腹水
? 肾性水肿、尿毒症
? 小儿肺炎依肺大肠相表里
二、瓜蒂散证
原文 166: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
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
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提要:痰气交阻胸中的证治
病如桂枝证 推之有发热恶寒汗出头不痛项不强
寸脉微浮
非桂枝证
胸中痞硬
气上冲喉咽
不得息者
胸中有痰气液
停聚,故云
“胸有寒”
从“胸”及“寒”无
呕利宜改之
“当吐之”
?治法
涌吐痰实 —瓜蒂散(瓜蒂赤小豆)
健脾利水 —桂枝去桂加苓术汤
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原文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
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提要:水气内停的证治
?分析,水气内停之征小便不利
心下满微痛 健脾利水 —桂枝去桂加苓术汤
第五节 合病与并病
一、合病证
原文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
下,宜麻黄汤。
?提要: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的证治
?分析:太阳阳明合病 —病势偏于太阳
喘而胸满者 —虽太阳阳明气机互聚胸中,胸属
太阳之里(麻杏甘不汤可据)亦为阳明之表,
然而仍属太阳伤寒邪郁于胸故喘而胸满非阳
明所致,故云“不可下”可据,并“宜麻黄
汤”结尾可辨证无误
?启发:此条承 35条,便展开辨证,故首冠
“太阳阳明合病”目的就是要辨“喘而胸满
者”与“喘而腹满”(阳明病篇)
原文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
汤主之。
原文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
根加半夏汤主之。
?提要:两阳合病下利证治
?分析:太阳阳明合病 —病势偏太阳,不言表
证为省文
下利 —表邪不解内迫阳明肠道失传
呕 —表邪犯胃
?治法:发汗解表,兼止利 —葛根汤
若兼呕上方加半夏降逆止呕
?启发:
31条伤寒兼经输证
32条两阳合病兼下利
33条两阳合病兼呕
葛根汤证
一方治多
种病证
“异病同治”
原文 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
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提要:两阳从火化其邪热下迫大肠的证治
?分析:太少合病 —偏于少阳
下利 —少阳邪热内迫于肠推之肛门灼
热臭移,里急后重
呕 —少阳胆热犯胃口苦咽干
?治法:清泄胆热,和中止利 —黄芩汤
?讨论:本证虽云大少合病,从脉证及以方测
证均无太阳表证故属有合病之名却无合病之
实。
原文 268: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
眠睡,目合则汗。
?提要:三阳合病,病势偏于阳明
?分析:以脉浮大示阳明胃热亢盛,胃热上熏
则欲眠睡,热迫津出则出汗。
二、并病证
原文 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
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
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夏之为
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绿绿正赤者,阳
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
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
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
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
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
也。
?提要:两阳并病的处理 —小发其汗
?分析:条文长文字古朴深奥争议较大
太阳病发汗不彻表证未解以“面色缘缘正赤”
及“可小发汗”可据,但又因发汗不彻,表
邪有转属阳明。其实本条文仍属有并病之名,
并无并病之实邪仍在表为主,以小发其汗并
未出示方药。即表郁轻证故千万不要清下两
法。
原文 142: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
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
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原文 171: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
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提要:太少并病而邪郁两经的经输
?分析:太少之脉皆起于目而会于项故见头项
强痛眩冒,切忌汗法防津伤,唯有针刺大椎、
肺、肝俞穴。
原文 150: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
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提要:大少并病误下成结胸坏证 —结胸与痞
利俱见,诸家多言不治,可考虑黄芩汤加半
夏生姜汤
第六节 太阳病欲解时 —自学
?备考原文须注意的条文 174,175要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