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红外光谱
3.1 基本原理
3.1.1波长和波数
电磁波的波长( ? )、频率( v)、能量( E)之间的关系:
3.1.2 近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
波段名称 波长 μ 波数( cm-1)
近红外 0.75— 2.5 13300- 4000
中红外 2.5- 25 4000- 400
远红外 25- 1000 400- 10
红外光谱是研究波数在 4000-400cm-1范围内不同
波长的红外光通过化合物后被吸收的谱图 。 谱图以波
长或波数为横坐标, 以透光度为纵坐标而形成 。
透光度以下式表示:
%100%
0
?? IIT
I:表示透过光的强度;
I0:表示入射光的强度。
3.1.3 红外光谱的表示方法
横坐标,波数 ( )400~ 4000 cm-1;表示吸收峰的位置 。
纵坐标,透过率( T %),表示吸收强度。 T↓,表明吸
收的越好,故 曲线低谷 表示是一个 好的吸收带。
v
3.1.4 分子振动与红外光谱
1.分子的振动方式
(1)伸缩振动:
沿 轴 振 动, 只 改 变 键 长, 不 改 变 键 角
C
对 称 伸 缩 振 动 ( ν s )
( 2 8 5 3 c m
- 1
)
C
不 对 称 伸 缩 振 动 ( v a s )
( 2 9 2 6 c m
- 1
)
(2)弯曲振动:
C C C C
剪 式 振 动 ( δ s ) 面 内 摇 摆 振 动 ( ρ )
+ + +
+
面 外 摇 摆 振 动 ( ω ) ( τ )扭 式 振 动
面 内 面 外
弯 曲 振 动 只 改 变 键 角,不 改 变 键 长
值得注意的是, 不是所有的振动都能引起红外吸收,
只有偶极矩 (μ )发生变化的,才能有红外吸收。
H2,O2,N2 电荷分布均匀,振动不能引起红外吸收。
H― C≡ C―H, R― C≡ C―R,其 C≡ C(三键)振动
也不能引起红外吸收。
2.振动方程式( Hooke定律)
???
k
2
1?
振
21
21,
mm
mm
???
式中,k— 化学键的力常数, 单位为 N.cm-1
μ — 折合质量, 单位为 g
力常数 k,与 键长, 键能 有关:键能 ↑ (大),键长
↓ (短 ),k↑ 。
化学
键
键长
( nm)
键能
( KJ mol-1)
力常数
k( N.cm-1)
波数范围
( cm-1)
C― C 0.154 347.3 4.5 700~ 1200
C= C 0.134 610.9 9.6 1620~ 1680
C≡ C 0.116 836.8 15.6 2100~ 2600
键 型 O H N H C H C H C H C N C C C O C C C O C C
k / N, c m - 1 7, 7 6, 4 5, 9 5, 1 4, 8 1 7, 7 1 5, 6 1 2, 1 9, 6 5, 4 4, 5
折合质量 μ, 两振动原子只要有一个的质量 ↓,
μ ↓, (v)↑,红外吸收 信号 将出现 在高波数区。
一些常见化学键的力常数如下表所示:
C H N H HO
2 8 0 0 - 3 0 0 0 c m - 1 3 0 0 0 - 3 6 0 0 c m - 1
分子振动频率习惯以 (波数 )表示:
由此可见,(v) ∝ k,(v)与 μ 成反比。
吸收峰的峰位:化学键的力常数 k越大,原子的 折
合质量越小,振动频率越大,吸收峰将出现在高波数
区 (短波长区); 反之,出现在低波数区 (高波长区 )
v
v v
1
2
kv
cc
?
??
??
结论,
2,必须是能引起分子偶极矩变化的振动才能
产生红外吸收光谱。
1,红外辐射光的频率与分子振动的频率相
当,才能满足分子振动能级跃迁所需的能
量,而产生吸收光谱。
产生红外光谱的必要条件是:
3.2 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红外特征吸收
3.2.1.第一峰区( 4000- 2500cm-1)
X- H 伸缩振动吸收范围。 X代表 O,N,C,S,
对应醇、酚、羧酸、胺、亚胺、炔烃、烯烃、芳烃
及饱和烃类的 O- H,N- H,C- H 伸缩振动。
1,O- H
醇与酚,游离态-- 3640~ 3610cm-1,峰形尖锐。
缔合-- 3300cm-1附近,峰形宽而钝
羧酸, 3300~ 2500cm-1,中心约 3000cm-1,谱带宽
2, N- H
胺类,游离 —— 3500~ 3300cm-1
缔合 —— 吸收位置降低约 100cm-1
伯胺,3500,3400cm-1,(吸收强度比羟基弱)
仲胺,3400cm-1(吸收峰比羟基要尖锐)
叔胺:无吸收
酰胺,伯酰胺,3350,3150cm-1 附近出现双峰
仲酰胺,3200cm-1 附近出现一条谱带
叔酰胺:无吸收
3,C- H
烃类,3300~ 2700 cm-1范围,3000 cm-1是分界线 。
不饱和碳(三键、双键及苯环)> 3000 cm-1
饱和碳(除三元环外)< 3000 cm-1
炔烃:~ 3300 cm-1,峰很尖锐
烯烃、芳烃,3100~ 3000 cm-1
饱和烃基,3000~ 2700 cm-1,四个峰
- CH3:~ 2960( s)、~ 2870 cm-1( m)
- CH2-:~ 2925( s)、~ 2850 cm-1( s)
> CH-:~ 2890 cm-1
醛基,2850~ 2720 cm-1,两个吸收峰
巯基,2600~ 2500 cm-1,谱带尖锐,容易识别
3.2.2.第二峰区( 2500- 2000 cm-1)
叁键、累积双键(- C≡C-、- C≡N、
> C= C = C<,- N= C= O、- N= C= S)
谱带为中等强度吸收或弱吸收。干扰少,容易识别。
1,C≡C
2280~ 2100cm-1
乙炔及全对称双取代炔在红外光谱中观测不到。
2,C≡N
2250~ 2240cm-1,谱带较 C≡C 强。
C≡N 与苯环或双键共轭,谱带向低波数位移
20~ 30cm-1。
3.2.3.第三峰区( 2000- 1500cm-1)
双键的伸缩振动区。
包括 C= O,C= C,C= N,N= O,N- H
1,C= O
1900~ 1650cm-1,峰尖锐或稍宽,其强度都较大。
羰基的吸收一般为最强峰或次强峰。
变化规律:
酰卤,吸收位于最高波数端,特征,无干扰。
酸酐,两个羰基振动偶合产生双峰,波长位移 60~ 80 cm-1。
酯,脂肪酯--~ 1735 cm-1
不饱和酸酯或苯甲酸酯--低波数位移约 20 cm-1
羧酸,~ 1720 cm-1
若在第一区约 3000 cm-1出现强、宽吸收,可确认羧基
存在。
醛,在 2850~ 2720 cm-1 范围有 m 或 w 吸收,出现 1~ 2条谱
带,结合此峰,可判断醛基存在。
酮,唯一的特征吸收带
酰胺,1690~ 1630 cm-1,缔合态约 1650 cm-1
伯酰胺,~ 1690 cm-1( Ⅰ ),1640 cm-1( Ⅱ )
仲酰胺,~ 1680 cm-1( Ⅰ ),1530 cm-1( Ⅱ ),
1260 cm-1 ( Ⅲ )
叔酰胺,~ 1650 cm-1
2,C= C
1670~1600 cm-1,强度中等或较低
烯烃,1680~ 1610 cm-1
芳环骨架振动,﹝ 苯环、吡啶环及其它芳环 ﹞
1650~1450 cm-1 范围
苯,~ 1600,1580,1500,1450 cm-1
吡啶:~ 1600,1570,1500,1435 cm-1
呋喃:~ 1600,1500,1400 cm-1
喹啉:~ 1620,1596,1571,1470 cm-1
硝基、亚硝基化合物:强吸收
脂肪族,1580~ 1540 cm-1,1380~ 1340 cm-1
芳香族,1550~ 1500 cm-1,1360~ 1290 cm-1
亚硝基,1600~ 1500 cm-1
胺类化合物,- NH2 位于 1640~ 1560 cm-1,
为 s 或 m 吸收带。
3.2.4.第四峰区( 1500~ 600 cm-1)
指纹区
X- C( X≠H)键的伸缩振动及各类弯曲振动
1,C- H 弯曲振动
烷烃:
- CH3 约 1450 cm-1,1380 cm-1
- CH(CH3)2 1380 cm-1,1370 cm-1
- C(CH3)3 1390 cm-1,1370cm-1
> CH- 1340 cm-1 (不特征)
烯烃:
面内,1420~ 1300 cm-1,不特征
面外,1000~ 670 cm-1,容易识别,可用于判断
取代情况。
芳环:
面内,1250~ 950 cm-1范围,应用价值小
面外,910~ 650 cm-1,可判断取代基的相对位置
苯 —— 910~ 670 cm-1
一取代 —— 770~ 730 cm-1,710~ 690 cm-1
二取代 —— 邻,770~ 735 cm-1
对,860~ 800 cm-1
间,900~ 800 cm-1,810~ 750 cm-1,
725~ 680 cm-1
2,C- O 伸缩振动
1300~ 1000 cm-1
醇、酚,1250~ 1000 cm-1,强吸收带
酚,~ 1200 cm-1
伯醇,1050 cm-1
仲醇,1100 cm-1
叔醇,1150 cm-1
醚,C- O- C伸缩振动位于 1250~ 1050 cm-1,
确定醚类存在的唯一谱带
酯,C- O- C 伸缩振动位于 1300~ 1050 cm-1,
2 条谱带,强吸收
酸酐,C- O- C 伸缩振动吸收带位于 1300~ 1050 cm-1,
强而宽
3,其它键的振动
NO2:对称伸缩振动位于 1400~ 1300 cm-1
脂肪族,1380~ 1340 cm-1
芳香族,1360~ 1284 cm-1
COOH,COO-, 约 1420 cm-1, 1300~ 1200 cm-1,
两条强吸收带
NH2,面内,1650~ 1500 cm-1
面外,900~ 650 cm-1
【 CH2 】 n, 1350~ 1192 cm-1 (间隔约 20 cm-1 )的谱带,
800~ 700 cm-1,弱吸收带
3.3 有机化合物基团的特征频率
总结大量红外光谱资料后,发现 具有同一类型
化学键或官能团的不同化合物,其红外吸收频
率总是出现在一定 的波数范围内,我们把这种
能代表某基团,并有较高强度的吸收峰,称为
该基团的特征吸收峰 (又称官能团吸收峰 )。
3.3.1 红外光谱的八个峰区
4000-1500cm-1区域又叫官能团区, 该 区域出现的吸
收峰,较为稀疏,容易辨认,
1500-400cm-1区域又叫指纹区, 这一区域主要是:
C- C,C- N,C- O 等单键和各种弯曲振动的
吸收峰,其特点是谱带密集、难以辨认。
3.3.2 重要官能团的红外特征吸收
振
动
吸收
峰
化合物
C-H拉伸(或伸缩) C-H弯曲
烷烃 2960-2850cm-1
-CH2-,1460cm-1
-CH3,1380cm-1
异丙基,两个等强度的峰
三级丁基,两个不等强度的峰
振
动
吸收
峰
化合物
C-H拉伸
(或伸缩)
C=C,C?C,C=C-C=C
苯环 (拉伸或伸缩 ) C-H弯曲
烯烃
1680-1620 1000-800
RCH=CH2 1645(中)
R2C=CH2 1653(中)
顺 RCH=CHR 1650(中)
反 RCH=CHR 1675(弱)
>3000 (中)
3100-3010
三取代 1680(中 -弱)
四取代 1670(弱 -无)四取代 无
共轭烯烃 与烯烃同 向低波数位移,变宽 与烯烃同
910-905强 995-985强
895-885强
730-650弱且宽
980-965强
840-790强
无
强
吸收峰
化合物
振
动 C-H拉伸(或伸缩) C=C,C?C,C=C-C=C
苯环
C-H弯析
炔烃
3310-3300
一取代 2140-2100弱
非对称二取代 2260-2190弱 700-600
3110-3010中 1600中 670弱
倍频 2000-1650
邻 - 770-735强
间 - 810-750强
710-690中
对 - 833-810强
泛频 2000-1660
取代芳烃
较强 对称 无
强
同芳烃 同芳烃
1580弱
1500强 1450弱 -无
一取代 770-730,710-690强
二取代
芳烃
类 别 拉 伸 说 明
R-X
C-F
C-Cl
C-Br
C-I
1350-1100强
750-700 中
700-500 中
610-685 中
游离 3650-3500
缔合 3400-3200宽峰
不明显
醇、酚、
醚
-OH
C-O 1200-1000 不特征
胺 RNH2R
2NH 3500-3400(游离)缔合降低 100
3500-3300(游离)缔合降低 100
键和官能团
类别 拉 伸 (cm-1) 说 明
1770-1750(缔合时在 1710)
醛、酮 C=O
R-CHO
1750-1680
2720
羧酸
C=O
OH
酸酐
酰卤
酰胺
腈
气相在 3550,液固缔合时在
3000-2500(宽峰)
C=O
C=O
C=O
C=O
酯
1800
1860-1800 1800-1750
1735
NH2
1690-1650
3520,3380(游离)缔合降低 100
C?N 2260-2210
键和官能团
3.4 影响峰位置变化的因素
分子内基团的红外吸收会受到邻近基团及整个分
子其他部分的影响,也会因测定条件及样品的物理状
态而改变,所以同一基团的特征吸收会在一定范围内
波动,
R
O
C R 1 7 1 5 c m - 1R
O
C C l 1 7 8 0 c m - 1
C C H C C H C C H
2 8 5 0 - 3 0 0 0 3 1 0 0 - 3 0 0 0 ~ 3 3 0 0
1,成键轨道类型
例如,
2,诱导效应,由于邻近原子或基团的诱导效应的影响
使基团 中电荷分布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键的力常数,
使振动频率发生变化,
例如,
3,共轭效应
由于邻近原子或基团的 共轭效应使原来基团中双键
性质从而减弱,使力常数减小,使吸收频率降低,
例如,
R
O
C R 1 7 1 5 c m - 1 1 6 6 5 - 1 6 8 5
O
C C C R
4,键张力的影响
主要是环状化合物环的大小不同影响键的力常数,
使环内或环上基团的振动频率发生变化,具体变化在不
同体系也有不同,
例如,
*环丙烷的 C-H伸缩频率在 3030 cm-1,
而开链烷烃的 C-H伸缩频率在 3000 cm-1以下。
5,氢键的影响
形成氢键后基团的伸缩频率都会下降。例如:
乙醇的自由羟基的伸缩振动频率是 3640 cm-1,而其
缔合物的振动频率是 3350 cm-1。形成氢键还使伸缩
振动谱带变宽。
6,振动的耦合
若分子内的两个基团位置很近,振动频率也相近,
就可能发生振动耦合,使谱带分成两个,在原谱带高
频和低频一侧各出现一个谱带。例如乙酸酐的两个羰
基间隔一个氧原子,它们发生耦合。羰基的频率分裂
为 1818和 1750 cm-1。 (预期如果没有耦合其羰基振动将
出现在约 1760 cm-1)。
弯曲振动也能发生耦合。
7,物态变化的影响
通常同种物质气态的特征频率较高,液态和固态
较低。例如丙酮 vC=O(气 )= 1738 cm-1,vC=O(液 )= 1715
cm-1。溶剂也会影响吸收频率。
3.5 红外谱图解析 及应用
3.5.1 红外谱图解析的 基本步骤,
1.计算不饱和度
2.官能团的确定 ( >1500 cm-1)
3.指纹区确定细节( 1500~ 600 cm-1)
4.核磁共振( H质子)
5.综合以上分析提出化合物的可能结构
(一)鉴定已知化合物,
1.观察特征频率区,判断官能团,以确定所属
化合物的类型。
2.观察指纹区,进一步确定基团的结合方式。
3.对照标准谱图 验证。
2.经元素分析 确定实验式 ;
3.有条件时可有 MS谱测定相对分子量,
确定分子 式 ;
谱图解析示例:
5.按鉴定已知化合物的程序解析谱图。
(二)测定未知化合物,
1.准备性工作:
了解试样的 来源、纯度、熔点、沸点 等;
4.根据分子式 计算不饱和度 ;
1.烷烃:
1,2853~ 2962cm-1 C— H 伸缩振动;
2,1460cm-1,1380cm-1 C— H( — CH3,— CH2)面内弯曲振动
3,723cm-1 C— H[— (CH2)n—,n ≥ 4] 平面摇摆振动;若 n< 4 吸
收峰将出现在 734~ 743cm-1处。
2.烯烃
1,3030cm-1 =C— H伸缩振动; 2,C— H 伸缩振动;
3,1625cm-1 C= C伸缩振动; 4,C— H( — CH3,—
CH2) 面内弯曲振动;
二者的明显差异:
1.C= C双键的伸缩振动吸收峰:
顺式 — 1650cm-1。 反式 — 与 CH3,CH2的弯曲
振动接近。
2.= C- H的平面弯曲振动吸收峰位置:
顺式 — 700cm-1; 反式 — 965cm-1。
3.5.2 红外谱解析要点及注意事项
1.红外吸收谱的三要素(位置、强度、峰形)
2.同一基团的几种振动的相关峰是同时存在的
3.红外谱图解析顺序
4.标准红外谱图的应用
3.5.3 红外光谱解析实例:
例一:未知物分子式为 C8H16,其红外图谱如下
图所示,试推其结构。
解:由其分子式可计算出该化合物不饱和度为 1,即该化
合物具有一个烯基或一个环。
3079cm-1处有吸收峰,说明存在与不饱和碳相连的氢,
因此该化合物肯定为烯,在 1642cm-1处还有 C=C伸缩振
动吸收,更进一步证实了烯基的存在。
910,993cm-1处的 C-H弯曲振动吸收说明该化合物有端
乙烯基,1823cm-1的吸收是 910吸收的倍频。
从 2928,1462cm-1的较强吸收及 2951,1379cm -1的较弱
吸收知未知物 CH2多,CH3少。
综上可知,未知物(主体)为正构端取代乙烯,即 1-辛
稀。
例二:未知物分子式为 C3H6O,其红外图如下
图所示,试推其结构。
1.由其分子式可计算出该化合物不饱和度为 1。
2.以 3084,3014,1647,993,919cm-1等处的吸收峰,
可判断出该化合物具有端取代乙烯。
3.因分子式含氧,在 3338cm-1处又有吸收强、峰形圆
而钝的谱带。因此该未知化合物必为--醇类化合
物。再结合 1028cm-1的吸收,知其为伯醇。
综合上述信息,未知物结构为,CH2=CH-CH2-OH。
例三:未知物分子式为 C12H24O2,其红外图如
下图所示,试推其结构。
1.Ω= 1
2.1703cm-1处的强吸收知该化合物含羰基,与一个不饱和度
相符。
3.2920,2851cm-1处的吸收很强而 2956,2866cm-1处的吸收
很弱,这说明 CH2的数目远多于 CH3的数目,723cm-1的显著
吸收所证实,说明未知物很可能具有一个正构的长碳链。
4.2956,2851cm-1的吸收是叠加在另一个宽峰之上的,从其
底部加宽可明显地看到这点。从分子式含两个氧知此宽峰来
自- OH,很强的波数位移说明有很强的氢键缔合作用。结合
1703cm-1的羰基吸收,可推测未知物含羧酸官能团。 940、
1305,1412cm-1等处的吸收进一步说明羧酸官能团的存在。
综上所述,未知物结构为,CH3-( CH2) 10- COOH
例四:未知物分子式为 C6H8N2,其红外图如下
图所示,试推其结构。
1.Ω= 4
2.可能有苯环,此推测由 3031,1593,1502的
吸收峰所证实,由 750cm-1的吸收知该化合物含
邻位取代苯环。
3.3285,3193 cm-1的吸收是很特征的伯胺吸收。
(对称伸缩振动和反对称伸缩振动)
综合上述信息及分子式,可知该化合物为:
邻苯二胺
作业:
1,分子式为 C6H14,红外光谱如下,试推其结构。
2,分子式为 C8H7N,红外光谱如下,试推其结构。
3,分子式为 C4H6 O2,红外光谱如下,试推其结构。
4,分子式为 C10H14S,红外光谱如下,试推其结构。
3.1 基本原理
3.1.1波长和波数
电磁波的波长( ? )、频率( v)、能量( E)之间的关系:
3.1.2 近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
波段名称 波长 μ 波数( cm-1)
近红外 0.75— 2.5 13300- 4000
中红外 2.5- 25 4000- 400
远红外 25- 1000 400- 10
红外光谱是研究波数在 4000-400cm-1范围内不同
波长的红外光通过化合物后被吸收的谱图 。 谱图以波
长或波数为横坐标, 以透光度为纵坐标而形成 。
透光度以下式表示:
%100%
0
?? IIT
I:表示透过光的强度;
I0:表示入射光的强度。
3.1.3 红外光谱的表示方法
横坐标,波数 ( )400~ 4000 cm-1;表示吸收峰的位置 。
纵坐标,透过率( T %),表示吸收强度。 T↓,表明吸
收的越好,故 曲线低谷 表示是一个 好的吸收带。
v
3.1.4 分子振动与红外光谱
1.分子的振动方式
(1)伸缩振动:
沿 轴 振 动, 只 改 变 键 长, 不 改 变 键 角
C
对 称 伸 缩 振 动 ( ν s )
( 2 8 5 3 c m
- 1
)
C
不 对 称 伸 缩 振 动 ( v a s )
( 2 9 2 6 c m
- 1
)
(2)弯曲振动:
C C C C
剪 式 振 动 ( δ s ) 面 内 摇 摆 振 动 ( ρ )
+ + +
+
面 外 摇 摆 振 动 ( ω ) ( τ )扭 式 振 动
面 内 面 外
弯 曲 振 动 只 改 变 键 角,不 改 变 键 长
值得注意的是, 不是所有的振动都能引起红外吸收,
只有偶极矩 (μ )发生变化的,才能有红外吸收。
H2,O2,N2 电荷分布均匀,振动不能引起红外吸收。
H― C≡ C―H, R― C≡ C―R,其 C≡ C(三键)振动
也不能引起红外吸收。
2.振动方程式( Hooke定律)
???
k
2
1?
振
21
21,
mm
mm
???
式中,k— 化学键的力常数, 单位为 N.cm-1
μ — 折合质量, 单位为 g
力常数 k,与 键长, 键能 有关:键能 ↑ (大),键长
↓ (短 ),k↑ 。
化学
键
键长
( nm)
键能
( KJ mol-1)
力常数
k( N.cm-1)
波数范围
( cm-1)
C― C 0.154 347.3 4.5 700~ 1200
C= C 0.134 610.9 9.6 1620~ 1680
C≡ C 0.116 836.8 15.6 2100~ 2600
键 型 O H N H C H C H C H C N C C C O C C C O C C
k / N, c m - 1 7, 7 6, 4 5, 9 5, 1 4, 8 1 7, 7 1 5, 6 1 2, 1 9, 6 5, 4 4, 5
折合质量 μ, 两振动原子只要有一个的质量 ↓,
μ ↓, (v)↑,红外吸收 信号 将出现 在高波数区。
一些常见化学键的力常数如下表所示:
C H N H HO
2 8 0 0 - 3 0 0 0 c m - 1 3 0 0 0 - 3 6 0 0 c m - 1
分子振动频率习惯以 (波数 )表示:
由此可见,(v) ∝ k,(v)与 μ 成反比。
吸收峰的峰位:化学键的力常数 k越大,原子的 折
合质量越小,振动频率越大,吸收峰将出现在高波数
区 (短波长区); 反之,出现在低波数区 (高波长区 )
v
v v
1
2
kv
cc
?
??
??
结论,
2,必须是能引起分子偶极矩变化的振动才能
产生红外吸收光谱。
1,红外辐射光的频率与分子振动的频率相
当,才能满足分子振动能级跃迁所需的能
量,而产生吸收光谱。
产生红外光谱的必要条件是:
3.2 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红外特征吸收
3.2.1.第一峰区( 4000- 2500cm-1)
X- H 伸缩振动吸收范围。 X代表 O,N,C,S,
对应醇、酚、羧酸、胺、亚胺、炔烃、烯烃、芳烃
及饱和烃类的 O- H,N- H,C- H 伸缩振动。
1,O- H
醇与酚,游离态-- 3640~ 3610cm-1,峰形尖锐。
缔合-- 3300cm-1附近,峰形宽而钝
羧酸, 3300~ 2500cm-1,中心约 3000cm-1,谱带宽
2, N- H
胺类,游离 —— 3500~ 3300cm-1
缔合 —— 吸收位置降低约 100cm-1
伯胺,3500,3400cm-1,(吸收强度比羟基弱)
仲胺,3400cm-1(吸收峰比羟基要尖锐)
叔胺:无吸收
酰胺,伯酰胺,3350,3150cm-1 附近出现双峰
仲酰胺,3200cm-1 附近出现一条谱带
叔酰胺:无吸收
3,C- H
烃类,3300~ 2700 cm-1范围,3000 cm-1是分界线 。
不饱和碳(三键、双键及苯环)> 3000 cm-1
饱和碳(除三元环外)< 3000 cm-1
炔烃:~ 3300 cm-1,峰很尖锐
烯烃、芳烃,3100~ 3000 cm-1
饱和烃基,3000~ 2700 cm-1,四个峰
- CH3:~ 2960( s)、~ 2870 cm-1( m)
- CH2-:~ 2925( s)、~ 2850 cm-1( s)
> CH-:~ 2890 cm-1
醛基,2850~ 2720 cm-1,两个吸收峰
巯基,2600~ 2500 cm-1,谱带尖锐,容易识别
3.2.2.第二峰区( 2500- 2000 cm-1)
叁键、累积双键(- C≡C-、- C≡N、
> C= C = C<,- N= C= O、- N= C= S)
谱带为中等强度吸收或弱吸收。干扰少,容易识别。
1,C≡C
2280~ 2100cm-1
乙炔及全对称双取代炔在红外光谱中观测不到。
2,C≡N
2250~ 2240cm-1,谱带较 C≡C 强。
C≡N 与苯环或双键共轭,谱带向低波数位移
20~ 30cm-1。
3.2.3.第三峰区( 2000- 1500cm-1)
双键的伸缩振动区。
包括 C= O,C= C,C= N,N= O,N- H
1,C= O
1900~ 1650cm-1,峰尖锐或稍宽,其强度都较大。
羰基的吸收一般为最强峰或次强峰。
变化规律:
酰卤,吸收位于最高波数端,特征,无干扰。
酸酐,两个羰基振动偶合产生双峰,波长位移 60~ 80 cm-1。
酯,脂肪酯--~ 1735 cm-1
不饱和酸酯或苯甲酸酯--低波数位移约 20 cm-1
羧酸,~ 1720 cm-1
若在第一区约 3000 cm-1出现强、宽吸收,可确认羧基
存在。
醛,在 2850~ 2720 cm-1 范围有 m 或 w 吸收,出现 1~ 2条谱
带,结合此峰,可判断醛基存在。
酮,唯一的特征吸收带
酰胺,1690~ 1630 cm-1,缔合态约 1650 cm-1
伯酰胺,~ 1690 cm-1( Ⅰ ),1640 cm-1( Ⅱ )
仲酰胺,~ 1680 cm-1( Ⅰ ),1530 cm-1( Ⅱ ),
1260 cm-1 ( Ⅲ )
叔酰胺,~ 1650 cm-1
2,C= C
1670~1600 cm-1,强度中等或较低
烯烃,1680~ 1610 cm-1
芳环骨架振动,﹝ 苯环、吡啶环及其它芳环 ﹞
1650~1450 cm-1 范围
苯,~ 1600,1580,1500,1450 cm-1
吡啶:~ 1600,1570,1500,1435 cm-1
呋喃:~ 1600,1500,1400 cm-1
喹啉:~ 1620,1596,1571,1470 cm-1
硝基、亚硝基化合物:强吸收
脂肪族,1580~ 1540 cm-1,1380~ 1340 cm-1
芳香族,1550~ 1500 cm-1,1360~ 1290 cm-1
亚硝基,1600~ 1500 cm-1
胺类化合物,- NH2 位于 1640~ 1560 cm-1,
为 s 或 m 吸收带。
3.2.4.第四峰区( 1500~ 600 cm-1)
指纹区
X- C( X≠H)键的伸缩振动及各类弯曲振动
1,C- H 弯曲振动
烷烃:
- CH3 约 1450 cm-1,1380 cm-1
- CH(CH3)2 1380 cm-1,1370 cm-1
- C(CH3)3 1390 cm-1,1370cm-1
> CH- 1340 cm-1 (不特征)
烯烃:
面内,1420~ 1300 cm-1,不特征
面外,1000~ 670 cm-1,容易识别,可用于判断
取代情况。
芳环:
面内,1250~ 950 cm-1范围,应用价值小
面外,910~ 650 cm-1,可判断取代基的相对位置
苯 —— 910~ 670 cm-1
一取代 —— 770~ 730 cm-1,710~ 690 cm-1
二取代 —— 邻,770~ 735 cm-1
对,860~ 800 cm-1
间,900~ 800 cm-1,810~ 750 cm-1,
725~ 680 cm-1
2,C- O 伸缩振动
1300~ 1000 cm-1
醇、酚,1250~ 1000 cm-1,强吸收带
酚,~ 1200 cm-1
伯醇,1050 cm-1
仲醇,1100 cm-1
叔醇,1150 cm-1
醚,C- O- C伸缩振动位于 1250~ 1050 cm-1,
确定醚类存在的唯一谱带
酯,C- O- C 伸缩振动位于 1300~ 1050 cm-1,
2 条谱带,强吸收
酸酐,C- O- C 伸缩振动吸收带位于 1300~ 1050 cm-1,
强而宽
3,其它键的振动
NO2:对称伸缩振动位于 1400~ 1300 cm-1
脂肪族,1380~ 1340 cm-1
芳香族,1360~ 1284 cm-1
COOH,COO-, 约 1420 cm-1, 1300~ 1200 cm-1,
两条强吸收带
NH2,面内,1650~ 1500 cm-1
面外,900~ 650 cm-1
【 CH2 】 n, 1350~ 1192 cm-1 (间隔约 20 cm-1 )的谱带,
800~ 700 cm-1,弱吸收带
3.3 有机化合物基团的特征频率
总结大量红外光谱资料后,发现 具有同一类型
化学键或官能团的不同化合物,其红外吸收频
率总是出现在一定 的波数范围内,我们把这种
能代表某基团,并有较高强度的吸收峰,称为
该基团的特征吸收峰 (又称官能团吸收峰 )。
3.3.1 红外光谱的八个峰区
4000-1500cm-1区域又叫官能团区, 该 区域出现的吸
收峰,较为稀疏,容易辨认,
1500-400cm-1区域又叫指纹区, 这一区域主要是:
C- C,C- N,C- O 等单键和各种弯曲振动的
吸收峰,其特点是谱带密集、难以辨认。
3.3.2 重要官能团的红外特征吸收
振
动
吸收
峰
化合物
C-H拉伸(或伸缩) C-H弯曲
烷烃 2960-2850cm-1
-CH2-,1460cm-1
-CH3,1380cm-1
异丙基,两个等强度的峰
三级丁基,两个不等强度的峰
振
动
吸收
峰
化合物
C-H拉伸
(或伸缩)
C=C,C?C,C=C-C=C
苯环 (拉伸或伸缩 ) C-H弯曲
烯烃
1680-1620 1000-800
RCH=CH2 1645(中)
R2C=CH2 1653(中)
顺 RCH=CHR 1650(中)
反 RCH=CHR 1675(弱)
>3000 (中)
3100-3010
三取代 1680(中 -弱)
四取代 1670(弱 -无)四取代 无
共轭烯烃 与烯烃同 向低波数位移,变宽 与烯烃同
910-905强 995-985强
895-885强
730-650弱且宽
980-965强
840-790强
无
强
吸收峰
化合物
振
动 C-H拉伸(或伸缩) C=C,C?C,C=C-C=C
苯环
C-H弯析
炔烃
3310-3300
一取代 2140-2100弱
非对称二取代 2260-2190弱 700-600
3110-3010中 1600中 670弱
倍频 2000-1650
邻 - 770-735强
间 - 810-750强
710-690中
对 - 833-810强
泛频 2000-1660
取代芳烃
较强 对称 无
强
同芳烃 同芳烃
1580弱
1500强 1450弱 -无
一取代 770-730,710-690强
二取代
芳烃
类 别 拉 伸 说 明
R-X
C-F
C-Cl
C-Br
C-I
1350-1100强
750-700 中
700-500 中
610-685 中
游离 3650-3500
缔合 3400-3200宽峰
不明显
醇、酚、
醚
-OH
C-O 1200-1000 不特征
胺 RNH2R
2NH 3500-3400(游离)缔合降低 100
3500-3300(游离)缔合降低 100
键和官能团
类别 拉 伸 (cm-1) 说 明
1770-1750(缔合时在 1710)
醛、酮 C=O
R-CHO
1750-1680
2720
羧酸
C=O
OH
酸酐
酰卤
酰胺
腈
气相在 3550,液固缔合时在
3000-2500(宽峰)
C=O
C=O
C=O
C=O
酯
1800
1860-1800 1800-1750
1735
NH2
1690-1650
3520,3380(游离)缔合降低 100
C?N 2260-2210
键和官能团
3.4 影响峰位置变化的因素
分子内基团的红外吸收会受到邻近基团及整个分
子其他部分的影响,也会因测定条件及样品的物理状
态而改变,所以同一基团的特征吸收会在一定范围内
波动,
R
O
C R 1 7 1 5 c m - 1R
O
C C l 1 7 8 0 c m - 1
C C H C C H C C H
2 8 5 0 - 3 0 0 0 3 1 0 0 - 3 0 0 0 ~ 3 3 0 0
1,成键轨道类型
例如,
2,诱导效应,由于邻近原子或基团的诱导效应的影响
使基团 中电荷分布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键的力常数,
使振动频率发生变化,
例如,
3,共轭效应
由于邻近原子或基团的 共轭效应使原来基团中双键
性质从而减弱,使力常数减小,使吸收频率降低,
例如,
R
O
C R 1 7 1 5 c m - 1 1 6 6 5 - 1 6 8 5
O
C C C R
4,键张力的影响
主要是环状化合物环的大小不同影响键的力常数,
使环内或环上基团的振动频率发生变化,具体变化在不
同体系也有不同,
例如,
*环丙烷的 C-H伸缩频率在 3030 cm-1,
而开链烷烃的 C-H伸缩频率在 3000 cm-1以下。
5,氢键的影响
形成氢键后基团的伸缩频率都会下降。例如:
乙醇的自由羟基的伸缩振动频率是 3640 cm-1,而其
缔合物的振动频率是 3350 cm-1。形成氢键还使伸缩
振动谱带变宽。
6,振动的耦合
若分子内的两个基团位置很近,振动频率也相近,
就可能发生振动耦合,使谱带分成两个,在原谱带高
频和低频一侧各出现一个谱带。例如乙酸酐的两个羰
基间隔一个氧原子,它们发生耦合。羰基的频率分裂
为 1818和 1750 cm-1。 (预期如果没有耦合其羰基振动将
出现在约 1760 cm-1)。
弯曲振动也能发生耦合。
7,物态变化的影响
通常同种物质气态的特征频率较高,液态和固态
较低。例如丙酮 vC=O(气 )= 1738 cm-1,vC=O(液 )= 1715
cm-1。溶剂也会影响吸收频率。
3.5 红外谱图解析 及应用
3.5.1 红外谱图解析的 基本步骤,
1.计算不饱和度
2.官能团的确定 ( >1500 cm-1)
3.指纹区确定细节( 1500~ 600 cm-1)
4.核磁共振( H质子)
5.综合以上分析提出化合物的可能结构
(一)鉴定已知化合物,
1.观察特征频率区,判断官能团,以确定所属
化合物的类型。
2.观察指纹区,进一步确定基团的结合方式。
3.对照标准谱图 验证。
2.经元素分析 确定实验式 ;
3.有条件时可有 MS谱测定相对分子量,
确定分子 式 ;
谱图解析示例:
5.按鉴定已知化合物的程序解析谱图。
(二)测定未知化合物,
1.准备性工作:
了解试样的 来源、纯度、熔点、沸点 等;
4.根据分子式 计算不饱和度 ;
1.烷烃:
1,2853~ 2962cm-1 C— H 伸缩振动;
2,1460cm-1,1380cm-1 C— H( — CH3,— CH2)面内弯曲振动
3,723cm-1 C— H[— (CH2)n—,n ≥ 4] 平面摇摆振动;若 n< 4 吸
收峰将出现在 734~ 743cm-1处。
2.烯烃
1,3030cm-1 =C— H伸缩振动; 2,C— H 伸缩振动;
3,1625cm-1 C= C伸缩振动; 4,C— H( — CH3,—
CH2) 面内弯曲振动;
二者的明显差异:
1.C= C双键的伸缩振动吸收峰:
顺式 — 1650cm-1。 反式 — 与 CH3,CH2的弯曲
振动接近。
2.= C- H的平面弯曲振动吸收峰位置:
顺式 — 700cm-1; 反式 — 965cm-1。
3.5.2 红外谱解析要点及注意事项
1.红外吸收谱的三要素(位置、强度、峰形)
2.同一基团的几种振动的相关峰是同时存在的
3.红外谱图解析顺序
4.标准红外谱图的应用
3.5.3 红外光谱解析实例:
例一:未知物分子式为 C8H16,其红外图谱如下
图所示,试推其结构。
解:由其分子式可计算出该化合物不饱和度为 1,即该化
合物具有一个烯基或一个环。
3079cm-1处有吸收峰,说明存在与不饱和碳相连的氢,
因此该化合物肯定为烯,在 1642cm-1处还有 C=C伸缩振
动吸收,更进一步证实了烯基的存在。
910,993cm-1处的 C-H弯曲振动吸收说明该化合物有端
乙烯基,1823cm-1的吸收是 910吸收的倍频。
从 2928,1462cm-1的较强吸收及 2951,1379cm -1的较弱
吸收知未知物 CH2多,CH3少。
综上可知,未知物(主体)为正构端取代乙烯,即 1-辛
稀。
例二:未知物分子式为 C3H6O,其红外图如下
图所示,试推其结构。
1.由其分子式可计算出该化合物不饱和度为 1。
2.以 3084,3014,1647,993,919cm-1等处的吸收峰,
可判断出该化合物具有端取代乙烯。
3.因分子式含氧,在 3338cm-1处又有吸收强、峰形圆
而钝的谱带。因此该未知化合物必为--醇类化合
物。再结合 1028cm-1的吸收,知其为伯醇。
综合上述信息,未知物结构为,CH2=CH-CH2-OH。
例三:未知物分子式为 C12H24O2,其红外图如
下图所示,试推其结构。
1.Ω= 1
2.1703cm-1处的强吸收知该化合物含羰基,与一个不饱和度
相符。
3.2920,2851cm-1处的吸收很强而 2956,2866cm-1处的吸收
很弱,这说明 CH2的数目远多于 CH3的数目,723cm-1的显著
吸收所证实,说明未知物很可能具有一个正构的长碳链。
4.2956,2851cm-1的吸收是叠加在另一个宽峰之上的,从其
底部加宽可明显地看到这点。从分子式含两个氧知此宽峰来
自- OH,很强的波数位移说明有很强的氢键缔合作用。结合
1703cm-1的羰基吸收,可推测未知物含羧酸官能团。 940、
1305,1412cm-1等处的吸收进一步说明羧酸官能团的存在。
综上所述,未知物结构为,CH3-( CH2) 10- COOH
例四:未知物分子式为 C6H8N2,其红外图如下
图所示,试推其结构。
1.Ω= 4
2.可能有苯环,此推测由 3031,1593,1502的
吸收峰所证实,由 750cm-1的吸收知该化合物含
邻位取代苯环。
3.3285,3193 cm-1的吸收是很特征的伯胺吸收。
(对称伸缩振动和反对称伸缩振动)
综合上述信息及分子式,可知该化合物为:
邻苯二胺
作业:
1,分子式为 C6H14,红外光谱如下,试推其结构。
2,分子式为 C8H7N,红外光谱如下,试推其结构。
3,分子式为 C4H6 O2,红外光谱如下,试推其结构。
4,分子式为 C10H14S,红外光谱如下,试推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