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线路测量
线路测量,是指铁路、公路、管道、输电线
路,水渠、河道等线状工程在勘测设计、施
工建造和运营管理三个阶段中所进行的测量
工作的总称。
线路测量的任务,
在 勘测设计阶段,为线路工程的各设计阶
段提供充分、详细的地形资料。
在施工建造阶段,是在施工开始之前和
整个施工过程中,配合施工的进度,将线
路中线及其构筑物按设计文件要求的位臵、
形状和规格,正确地放样于地面。
在运营管理阶段,检查、监测线路的运
营状态,并为线路上各种构筑物维修、养
护、改建、扩建提供资料。
本章主要介绍铁路和公路工程中,线路
测量的有关工作。
第一节 初测导线
第二节 初测高程测量
第三节 初测地形测绘
第四节 定测放线和中桩测设
第五节 纵横断面测量
第六节 线路施工测量
?????
??
初测阶段的测量工作:
1、大旗,根据批准的方案报告,结合现场的
实际情况,选点插旗(标旗,红白旗),在地
面上标定线路的大致位臵和走向。
2、导线测量,沿着大旗指导的方向,布设导
线。经过导线外业观测和内业计算求得初测导
线点的坐标,作为施测带状地形图的平面控制。
第一节 初测导线
3、水准点高程测量(基平),即于初测导线
两侧,在未来施工范围以外,每隔 2公里左右
埋设水准基点,利用水准测量测算其高程,作
为全线高程控制。
4、导线中桩高程测量(中平),以基平水准
基点为依据,用水准测量的方法测算出所有初
测导线点上的高程,作为施测带状地形图的高
程控制。
5、地形测量,以初测导线点为控制,
测绘一定宽度的带状地形图,作为纸上定
线的依据。
1,踏勘选点
根据拟定线路方案, 在中小比例尺地
形图上选择导线点的大致位臵, 通过
现场踏勘, 决定导线点的具体位臵,
并插上红白旗进行标志 。
一、初测导线的外业工作
选择点位时注意
? 尽可能接近线路中线
? 视野开阔便于观测
? 土质稳定便于保存
? 相邻点位间以 50~ 400米为宜
(采用全站仪或光电测距仪观测导线边长
时, 导线点的间距可增加到 1000米, 但
应在 500米处钉设加桩 )
? 根据测绘和专业调查的需要在相邻导线
点间钉设加桩 。
导线点选定后,应钉设方桩,桩顶与地面
齐平,其上用小钉表示导线点位。以线路前
进方向为准,于方桩左侧 30-50 厘米处设标
志桩(板桩),写明该方桩的初测里程如:
CK15+175.42,且面向该方桩。
导线上的加桩应钉设板桩,板桩上写明该
点的里程,字面朝向线路起点方向。
长边上的加点也应钉设方桩和标志桩。
导线转折角(右角) 经纬仪或全站仪用测回法
观测,精度要求:
仪器 测回数 两半测回角值较差的限差
J2 1 15″
J6 1 30″
导线的边长,可用全站仪、光电测距仪测量。
2.导线观测
光电测距,
相邻导线点间的距离和竖直角应往返观测各一
测回,导线点到加桩的距离,可只进行往测,
但要在相邻导线点上进行检核,两段平距之和
与对应导线边长之差不应大于 40mm。距离测
量一测回应读数两次,两次读数间较差的限差
符合表 4–1的规定时取平均值,平均值应加入
气象改正。导线边长应采用往测平距,返测平
距仅用于检核。
N
m D22
仪器精度
等级
测距
中误差
同一测回
各次读数
互差
测回间
读数
较差
往返测
平距
较差
Ⅰ < 5 5 7
Ⅱ 5~ 10 10 15
Ⅲ 11~ 20 20 30
注,mD为仪器的标称精度,N为单向测回数。
表 4–1 光电测距的限差( mm)
导线的起点和终点处以及每延伸不远于 30km处,
应与国家平面控制点或其它不低于四等的大地点、
GPS点进行联系测量,以检核导线测量的精度。
导线法
联测方法,交会法
真北观测 ( 联测困难或缺少方位角条件 )
( 确定导线上一条边的真方位角, 以便进
行角度测量成果的检核 。 )
3、联系测量
铁路和公路的初测导线, 必须与国家的
测量控制点或其它单位的高级控制点进行
联测, 以构成附合导线检查测量精度 。
国家标准, 工程测量规范, 中,铁路
工程与一般公路工程对初测导线的限差要
求基本相同 。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 以后简称
,测规, ), 对初测导线的各项限差规定
如表 4–2。
二、初测导线的成果检核
nn
16?n 10?n
8?n 5?n
2 2
仪器型号
项目 DJ2 DJ6
水平角
检 测 时 较 差 ( ″) 20 30



(″)
附 合 导 线 和 闭 合 导 线 25 30
延 伸 导 线 两端测真北 25 30
一端测真北 25 30


检 测 较 差 光 电 测 距 仪 和 全 站 仪 ( mm)
2 mD 2 mD
其 它 测 距 方 法 1/2000 1/2000





光 电 测 距 仪
和 全 站 仪
水平角平差 1/6000 1/4000
水平角不平差 1/3000 1/2000
其它测距方法
水平角平差 1/4000 1/2000
水平角不平差 1/2000 1/2000
附合导线长度 ( km) 30 30
注:表中, n为置镜点总数, mD为光电测距仪或全站仪的标称精度, 导线长度相对闭合差应为经过两化改正后的值 。
表 4–2 铁路初测导线测量限差
图 初测附合导线示意图
?
0
? n
?
1
?
2
? n
?C
0
?C
1
?C n
?C n
?x ?x
附合导线 ——导线两端均附合在高级控制点上。
延伸导线 ——一端或两端均不与高级点联系,
仅观测真方位角进行角度测量成果的检核 。
1.角度闭合差计算
α0 ——导线起始边坐标方位角
αn ——导线终边坐标方位角
β ——导线右角
n ——角度观测值的个数 ( 包括连接角 )
nnf ???? ?????? ?1 8 00
附合导线的角度闭合差计算公式,
图 2 初测延伸导线示意图
?
0
? n
? 1
? 2
? n
?C 0
?C 1
?C n
?C n
N
?
N
αn=An–γ
令 α0=A0

??? ??????? ? nAnAf 1 8 00
观测真方位角进行角度测量成果的检核,
延伸开口导线,
m
n
m tgR
yytg
R
l ????? 0"" ???
φm 为导线 C0 点到 Cn点间的平均纬度
l = y n–y0 为导线 C0点到 Cn点间的横坐标差
R = 6371 km 为地球的平均半径
子午线收敛角 γ 的计算公式,
已知 C0,C1边的真方位角 A0= 165° 18′20″
导线转角个数 n= 92
自 C0到 C92点横坐标增量 ΣΔy= 20.658Km
平均纬度 φm= 38° 12′
导线右角总和 Σβ= 16655° 48′35″
实测 C92–C93边的真方位角 An= 69° 41′54″
检核该段导线角度观测成果。
[例 4–1] 某初测导线如图
?C0~ C92 的子午线收敛角
l= (yn– y0 )= 20.658( Km)
图 2 初测延伸导线示意图
? 0
? n
? 1
? 2
? n
?C 0
?C 1
?C n
?C n
N
?
N
"46'8?? mtg
R
l ??
[解]
C92–C93边坐标方位角的推算值:
αn′= α0+ n× 180° –Σβ= 69° 29′45″
C92–C93边坐标方位角的理论值
αn= An –γ= 69° 33′08″
角度闭合差 fβ= αn′–αn= –3′23″
限差
fβ<Fβ
该段导线角度观测成果符合精度要求。
"20'416"25 ????? nF ?
己知 C0点在中央子午线以东 12.289 km,起
始边 C0–C1为高级控制点
坐标方位角为 α0= 165° 18′20″
其余数据同例 4–1
试检核该段导线角度观测成果。
[例 4–2]
图 2 初测延伸导线示意图
? 0
? n
? 1
? 2
? n
?C 0
?C 1
?C n
?C n
N
?
N
γ92= 12.289+20.658= 32.947km
C92点处的子午线收敛角
C92–C93边坐标方位角的理论值
αn= An–γ= 69° 32′09″
角度闭合差 fβ= αn ′–αn= –2′24″
限差
fβ< Fβ
该段导线角度观测成果符合精度要求。
[解] C92点横坐标概略值
"45'992 ?? ?? tgRy
"10'48"25 ????? nF ?
导线长度闭合差:根据已知高级控制点的坐标
进行计算 。
高级控制点:高斯坐标系表示其点位坐标 。
初测导线的长度:地面上测量 。
导线长度的检核:
改化 改化
导线测量成果 大地水准面 高斯平面
( 两化改正 )
2.导线长度闭合差的计算与检核
S
S
0
R
H
m
图 4 ??? 边长归化示意图  
将导线长度归化
到大地水准面上。
设地面上两点之
间的距离为 S,对
应的大地水准面
上的距离为 S0,

归化改正:
mHR
S
R
S
?
?0
RH
SS
m /1
0 ??

按泰勒级数展开后取至 Hm / R的一次项,得
)1(0
R
HSS m??
令 δH= – S ·Hm / R
则 S0= S +δH
)
2
1( 2
2
0 R
ySS m
g ??
gHg
m
Hg
SS
R
y
SS
??
?
???
??? )
2
1)((
2
2
投影改正:
将大地水准面上的长度 S0改化到高斯平面
上 。 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δH 称为归化改正数;
δg 称为投影改正数 。
2
2
2 R
yS m
g ??
某初测导线两端分别与东山三角点和石
岗三角点联测, 两点的坐标和高程已列入表
4–3中, 导线全长 17.266km,试计算该导线
的相对闭合差 。
[例 4?3]
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列入表 4–3中, 则
经两化改正后, 该初测导线的长度闭合差为
相对闭合差
说明该初测导线观测合格 。
)(83.622 mfff yx ???
2 0 0 0
1
2 5 2 6
1 ??
?
?
S
fk
[解]
序号 计算项目 X( m) Y( m) H( m) 计算方法与说明
1 东山三角点 3880 627.51 16 706 127.91 1996.78 已知数据
2 石岗三角点 3882 955.62 16 719 181.81 2203.56 已知数据
3 石岗点推算值 3882 952.35 16 719 172.58 由 1经导线推算
4 fx′,fy′ –3.27 –9.23 3–2
5 ΣΔX′,ΣΔY′ 2324.84 13044.67 3–1
6 Hm 2100.17 ( 1+2) /2
7 Hm / R 0.000330 0.000330 6/6371000
8 δH –0.77 –4.30 –7× 5
9 Ym( km) 212.65 ( 1+2) /2–500km
10 Ym2/2R2 0.000557 0.000557
11 δg +1.30 +7.27 10× 5
12 Σ ΔX, Σ ΔY 2325.37 13047.64 5+8+11
13 改化后石岗点 3882952.88 16719175.55 1+12
14 fx,fy –2.74 –6.26 13- 2
表 4–3 导线长度闭合差计算表( P.96)
其长度闭合差和相对闭合差为
将得出该初测导线角度观测 不合格 的结论 。
2 0 0 0
1
1 6 8 4
1
'
)(25.10'''
22
??
???
k
mfff
yx
如果 不作两化改正,
1.高斯坐标系:分带坐标系 。
三、坐标换带计算
坐标换带:将初测导线两端联测的大地点坐标换
算成同一坐标系的坐标。
有时也会将 3° 带与 6° 带的坐标进行相互换算。
A B
B’ y
1y2
X2= X1+(m+m1ΔY1)ΔY1+δx
?Y2= Y0+(n +n1ΔY1 )ΔY1+δy

X2= X1+[m+( m1+m2ΔY1) ΔY1 ]ΔY1+σx
?Y2= Y0+[n +( n1 + n2ΔY1) ΔY1 ]ΔY1+σy
2.坐标换带计算的基本公式
式中:
X1,Y1— 换带前的坐标值, 由西带换至东带
时,Y1前取正号, 由东带换至西带时,Y1前取负号;
X2,Y2— 换带计算后在邻带坐标系中的坐标值,
由西带换至东带 时 Y2取负值, 由东带换至西带
时 Y2取正值;
m,m1,m2,n,n1,n2 — 换带系数;
Y0—换带计算中辅助点的横坐标;
ΔY1= Y1–Y0, Y1取坐标系中应有的符号;
δx,δy,σx,σy — 换带常数, 与 ΔY1有关
为了便于进行坐标换带计算,国家有关部
门编辑出版了相应的计算表,表 4–4中摘录
了, 3?带和 6?带高斯 –克吕格坐标换带表,
的部分内容。
3.坐标换带表
4,换带计算的方法和步骤
用 书中 P.98-102的算例说明坐标换带计算
的方法和步骤。
任务和目的:沿线布设高程控制点,
并测定其高程,作为全线的高程控制。
工作内容:
1.水准点布设;
2.水准点高程测量(基平);
3.导线中桩高程测量(中平)。
§ 4-2 初测高程测量
沿线每隔 2km左右布设一个。重点工程地段
应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水准点的密度。尽量设在
距线路 100米范围内,施工范围以外。
水准点可设在不易风化的基岩上或坚固稳定
的建筑物上, 或埋设混凝土水准点 。 水准点应
统一编号, 并冠以, BM”,以示水准点 。
布设在岩石上的水准点应凿成凸出的球面,
外刻凹槽圆圈并加填红油漆 。 建筑物基础, 顶
面或凸边上的水准点, 其表面为坚实, 光洁的
水平面时, 应在周围凿刻矩形凹槽并加填红油
漆 。
一、水准点布设
1,水准测量:
水准仪 精度应不低于 DS3级,
水准尺 宜用整体式标尺,
观测 相邻两点间一组往返观测或两组并测
限差
R—单程路线长度的公里数
视线长度 一般不大于 150米
二、水准点高程测量
Rmm30?
与高级控制点构成附和水准路线
h1 h2 hn
R1 R2 Rn
2,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可与平面导线测量合并进行。水准点的设臵
要求、闭合差限差和检测限差均与水准测量相
同。
水准点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
距离测
回数
竖直角 往返
观测
高程
较差
mm
边长
范围
( m)
测回数
最大
角值
°
测回
间较


指标
差互


往返各
一测回
往返各
两测回 20 10 10 60
200~
600D
(1) 检核每个测段往返测闭合差:
R——测段长度( km)
(2) 检核每条附和水准路线高程测量闭合差:
3.精度评定
)(30 mmRhhf iiihi ??? 返往
)(30( mmLHHhf h ???? ? )始终
h— 各段平均高差; L—附和路线长度( km)。
??
?
??
? ???
? Rnm 4
1
( 3) 评定每条水准路线的精度。
用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 mΔ衡量
Δ 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 mm)
R 测段长度( km)
n 测段数。
已知某条初测水准测量线路两端高级控
制点间的高差为 42.381米,各段路线长度、
往返测高差观测值如表 4–7 所列,检核该水
准测量成果是否在允许闭合差范围内,并计
算该水准路线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
[例 4–5]
在下列水准测量平差表中进行计算。
高差 ( m )


路线
长度
(k m )
往测 返测 平均
Δ
mm
ΔΔ
ΔΔ
R
改正

( mm )
改正后
高差
( m )
1 2, 1 + 1 2, 4 3 6 – 1 2, 4 1 4 + 1 2, 4 2 5 + 2 2 484 2 3 0, 5 – 10 + 1 2, 4 1 5
2 2, 3 + 1 6, 0 2 7 – 1 6, 0 6 9 + 1 6, 0 4 8 – 42 1764 7 6 7, 0 – 10 + 1 6, 0 3 8
3 1, 9 – 4, 9 6 5 + 4, 9 5 8 – 4, 9 6 2 – 7 49 25,8 – 9 – 4, 9 7 1
4 2, 1 – 5, 2 0 5 + 5, 2 0 7 – 5, 2 0 6 +2 4 1, 9 – 10 – 5, 2 1 6
… … … … … … … … … …
14 1, 7 + 1 6, 5 5 9 – 1 6, 5 5 1 + 1 6, 5 5 5 +8 64 3 7, 6 – 8 + 1 6, 5 4 7
Σ 2 7, 4 + 4 2, 5 0 6 – 6 3 0 3 8, 3 – 125 + 4 2, 3 8 1
[解]
( 1) 附合路线闭合差
fh= Σh–( H终 – H始 ) = +125( mm)
闭合差的限差 Fh= ± 30 = ± 157 ( mm

fh< Fh
( 2) 每千米高程观测偶然中误差
L
)(5.7)(37.7
4
1
mmmm
Rn
m ???
?
?
??
? ??
??
成果检核,
任务:以基平水准基点为依据, 测定所有导
线点和加桩的高程, 作为施测带状地形图的高
程控制 。
1,使用仪器,水准仪不低于 S10级 。
2,作业方法,单程观测, 但应起闭于水准
点构成附合路线 。 导线点必须作为转点, 其高
程应取位至 mm。
亦可采用光电三角高程测量, 与平面导线和
水准点高程测量同时进行 。
三、导线中桩高程测量
单独进行中桩高程测量时,附合路线的闭合差应
不大于表 4–8的规定。
注,K 为相邻水准点间水准路线长度; L 为附合水准路
线长度; D为光电测距边的长度 。 K,L,D均以 Km 为单位 。
项 目
往返测高差
不附值
附和路线闭
合差
检测
水准测量 30 K 30 L 30 K
水准
点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60
D
30
L
30
K
水准测量 50
L
100
光电测距三角 高程测量 50
L
100
困难地段 300 150
加桩
一般三角
高程测量 隧道顶 800 400
任务,测绘 1:2000~ 1:5000带状地形图
1、测绘宽度:
平坦地区 初测导线两侧 200-300m
丘陵地区 初测导线两侧 150-200m
山区 根据实际情况酌减
2、测绘方法
经纬仪视距法
全站仪数字化测图法
§ 4-3 初测地形测绘
3、草图法数字测图注意事项:
草图测点编号与仪器记录一致;
草图绘制符号与测点地形编码对应;
地形图上应有的注记与地物间的相互关系一
致,草图上也应标记清楚;
草图上要描绘地性线。
4、等高距和最大观测距离的确定
测绘 1:2000地形图,基本等高距一般 2米,平
坦地区(地面横坡 1:5以下)基本等高距为 1米。
全站仪最大观测距离不应超过 700米。
5、测绘检查 (全站仪数字化测图法)
?每一站数据采集开始前和结束后,应
检核后视点的距离和高程,距离较差不得
大于 1mm× 测图比例尺分母,高程较差不
得大于 1/6基本等高距。
?对照草图检查采集数据。
? 野外数据经计算机解码、分流、平差和处
理后,应生成控制点坐标文件、碎部点文件和
图形文件。图形文件中的数据可按下表的规定
分层存放,以便进行分层编辑和进行相关层的
编辑 。
层名 层号 层名 层号
测量控制点 1 水系 6
居民地 2 境界 7
工矿建筑物 3 地形 8
交通 4 植被 9
管线 5 注记 10
定测的任务:
将图纸上设计的线路中线放样到地面上, 并
以各种桩点予以标定, 做为进一步测绘线路纵
横断面图和日后施工的依据 。
定测的工作内容:
1,放线测量:测设各直线段的控制点和交点 。
2,中线测量:详细测设直线段和曲线段 。
3,纵横断面测量:详细测量线路中线上和垂
直于线路中线方向上的地面起伏情况 。
§ 4-4 定测放线和中桩测设
1,线路的平面组成:由直线和平面曲线组成
线路平面曲线包括:
圆曲线 ——具有一定半径的圆弧 。
缓和曲线 ——曲率半径逐渐变化的曲线 。
圆曲线
直线 缓和曲线
图 线路平面组成示意图
缓和曲线
直线
圆曲线
直线
一、线路平面组成与平面位臵的标志
中线桩(中桩):表示线路中心位臵的木桩(方
桩) 。分为
直线,转点( ZD),交点( JD)
?控制桩
曲线:直圆点( ZY)、圆直点( YZ);
直缓点( ZH)、缓圆点( HY)、
圆缓点( YH)、缓直点( HZ)、
曲中点( QZ)、交点( JD)
控制桩需要设臵标志桩予以说明。
2.平面位臵的标志
公里桩
? 里程桩 (板桩)
百米桩
里程是指从线路起点起到该点的距离。如:
某中线桩的里程为 K326+750.89,表示从线路起点
起沿中线到该点的距离为 326km又 750.89m 。
? 加桩(板桩)地形变化和设计需要的位臵
直线 不远于 50米
曲线 不远于 20米
0
1
控制桩
标志桩
里程桩

加桩
DK2+100
0.5m
任务:将线路中线直线部分的控制桩( JD,ZD)
测设到地面上 。
支距法
常用方法 拨角法
极坐标法
二、放线测量
地势比较平坦,线路位臵与初测导线相距较近。
以初测导线点为基础,独立测设出直线段
上的若干点,再经过穿线、交点等工序,测设
直线段和交点。
( 1)准备放线资料
图 4 - 5  支距法放线示意图
ZD 4- 1
ZD 4-
ZD 4- 3
ZD 5- 1
ZD 5- 2
ZD 5- 3
JD 5
C 14
C 15
C 16
C 17
C 18
C 19
C 20
33.9
29.1
27.3
36.3
48.7
50.2
66.5
ZD 4- 4
1.支距法
放线资料经检核无误并绘制好放点图后,
即可进行现场放点 。
方法:将经纬仪安臵在初测导线点 C14
上, 后视 C15,用正倒镜分中法拨 90° 角,
定出 C14~ ZD4–1方向, 再沿此方向测设水
平距离 33.9米, 标定出 ZD4–1,用同样的方
法可测设出其余直线控制点 。
( 2)放点
经过调整, 使同一条直线的控制点处在
同一直线上 。
方法:将仪器安臵在一个转点上, 照准该
直线上最远的一个转点, 检查中间各转点的
偏差, 偏差若不大, 将各点调整到视线方向
上 。 若偏差很大, 检查原因予以纠正 。
( 3)穿线
将相邻两直线延长,在地面上测设出交点
( JD)的位臵。
采用正倒镜分中法延长直线,以消除视准轴
误差、横轴误差等仪器误差
图 4 - 6  正倒镜延长直线示意图
C 1
C 2
B
C
A
( 4)交点
? 延长直线时, 前后视距离不应相差过大,
后视距离不应过短 。
?,测规, 规定,SC1-C2 ≤5mm/100m,SC1-
C2 ≤20mm /400m以上 。
? 如果交点不便测设, 亦可测设副交点
( 见第 5章 ) 。
特点:支距法放线工序较多, 但由于各点
都是独立测设的, 不会导致误差积累过大 。
由坐标反算得
相邻交点的水平距离 S
测设各段直线
相邻直线的转向角 ?
2.拨角法放线
图 4 - 7  拨角法放线示意图
JD 5
C 1
C 2
C 3
C 4
C 5
C6
JD 1
JD 2 JD 3
JD 4
[ 例 4–6] 纸上定线的交点与初测导线点的位
臵关系见图, C1,C2,…… 为初测导线点,
JD1,JD2,…… 为纸上定线的交点, 试计算拨
角法放线的放线资料, 进行联测检核, 并进行
调整 。
图 4 - 7  拨角法放线示意图
JD 5
C 1
C 2
C 3
C 4
C 5
C6
JD 1
JD 2
JD 3
JD 4


坐标 坐标增量 距离 S
( m)
方位角 ?
° ' "
拨角值 ?
° ' "
转向角 θ
° ' "x
( m)
y
( m)
Δ x
( m)
Δ y
( m)
C2
235 18 30
C1 16 263 54 311 143 07 36 36 52 24 (左)
-138 -46 145.46 198 26 06
JD1 16 125 54 265 55 39 43 124 20 17(左)
+153 +537 558.37 74 05 49
JD2 16 278 54 802 187 12 40 7 12 40 (右)
+85 +556 562.46 81 18 29
JD3 16 363 55 358 170 34 41 9 25 19 ( 左)
+228 +697 733.34 71 53 10
JD4 16 591 56 055 235 42 04 5 42 04 (右)
-458 +595 750.86 127 35 14
JD5 16 133 56 650
放线资料计算资料经检核无误后, 即可进行
现场放线 。
先将经纬仪安臵在初测导线点 C1上, 后视
C2,用正倒镜分中法拨角 36° 52′24″,定出
C1~ JD1方向, 再沿此方向测设水平距离
145.46米, 标定出 JD1,然后在 JD1,JD2、
…… 上安臵仪器, 用同样的方法测设出其余
交点 。
( 1)放线
防止放线误差累积过大,一般 3~ 5公里
应与初测导线进行联测,闭合差限差与初
测导线相同。
( 2)联测检核
图 4 - 8  联测示意图
C 4
C 5
JD 3'
JD 3
JD 4'
JD 4
JD 5
?? 266 ° 05 ′ 12 ″
?? ??? ° 40 ′ 36 ″


观测角 ?
° ' "
方位角 ?
° ' "
距离 S
( m)
坐标增量 坐标
Δ x
( m)
Δ y
( m)
x
( m)
y
( m)
C4 121 38 30
C5 16 457 56 110
323 40 36 337 57 54 144.89 +134.31 -56.34
JD'4 16 591.31 56 055.64
266 05 12 251 52 42
JD'3
根据初测导线的已知方位角推算出 JD4′~
JD3′的坐标方位角后, 与放线资料的计算结果
进行比较可 求得放线的方向误差:
fβ= 71° 52′42″–71° 53′10″= –28”
比较 JD4′和表 4–10中 JD4的坐标, 可以求得
纵横坐标闭合差:
δx= 16591.31–16591= +0.31m
δy= 56055.64–56055= +0.64m
角度允许闭合差检核:
Fβ= ± 25,fβ< Fβ
距离相对闭合差检核:
m,
"759" ??
71.022 ??? yxf ??
2 0 0 0
1
5 9 0 0
1
80.4 1 3 2
71.0 ???
? s
f
Σs 是由初测导线和定测中线构成的闭合
环总长度, 分别由初测导线坐标计算表和放
线资料计算表中查取后相加而得 。
以放出的最后一个交点 JD4′为新得起点, 重
新计算该点至下一个纸上定线交点 JD5的坐标
方位角, 边长及转向角 。
支距法:误差不累积,工序多、工效低。
拨角法:误差积累,但可同时进行中桩测
设,工效高。
? 一般地段 5 公里左右,特殊困难地段
不远于 10公里进行联系测量(拨角法)
? 支距法和拨角法交替使用
( 3)闭合差调整
仪器:全站仪 测距仪
优点:精度高 速度快 劳动强度低
主要工作:计算放线资料 现场放线 现场检
核等内容。
3.极坐标法放线
C 20
图 4 - 5  支距法放线示意图
ZD 4-
C 15
ZD 4-1
ZD 4-3
C 16
ZD 4-4
ZD 5-1
C 17
C 18
JD 5
ZD 5-3
ZD 5-2
C 19
130.2
124.4
208.5
坐标增量 坐 标
点 号
间距
S ( m ) Δ x ( m ) Δ y ( m ) x ( m ) y ( m )
JD4 16591 56055
76.6 – 46.7 2 +60.70
Z D 4 – 1 16544.2 8 561 15,70
130.2 – 79.42 +103.17
Z D 4 – 2 16464.86 56218.87
124.4 – 75.88 +98.58
Z D 4 – 3 16388.98 56317.45
Z D 4 – 4
208.5 – 127.1 8 +165.22
16261.80 56482.67
备注 直线坐标方位,α = 127 ° 35 ′ 14 ″
a.计算直线段的坐标方位角
b,选择转点位臵并量算其间距
c,计算各转点坐标
( 2)现场测设
( 3)检核
穿线法
实测各转点的坐标与计算值比较
( 1)计算转点坐标
中桩:线路中线上的桩点 。
任务:详细测设直线段和曲线段
即测设直线和曲线上所有的里程桩和加桩 。
直线段
拨角法放线:可在拨角后延伸直线的同时
测设出中桩 。
支距法放线:需将仪器安臵在转点上, 照
准下一转点, 沿视线测设中桩 。
极坐标法放线:可先计算出所有里程桩和
加桩的坐标, 然后用极坐标法测设中桩 。
三、中桩测设
极坐标法测设 点位误差应不大于 10cm
其它方法测设 点位横向误差 ≤ 10cm
纵向误差 ≤ ( ) m
( s为转点到中桩的距离,以 m计)
1.02000 ?s
精度要求
一, 线路纵断面测量
任务:测定线路中线上所有桩点 ( 中桩 ) 的
地面高程并绘制纵断面图, 供纵断面设计使用 。
1,方法,水准测量
光电三角高程测量
均应起闭于水准点,构成附合路线,闭合差
的限差为 50 ( mm)。 L为附合路线的长度,
以公里计。
§ 4-5 纵横断面测量
L
仪器高程=后视点高程+后视读数
中视点地面高程=仪器高程 –中视读数
前视点地面高程=仪器高程 –前视读数
大地水准面
表 4–15 中桩水准测量手簿
1.2
桩号 水 准 尺 读 数 视线
高程
测得
高程
采用
高程 备注后视 中视 前视
BM1 2.623 28.938 26.315
f = +35 mm
F= ± 50
= ± 72 mm
f< F
0+ 000 1..956,963 29.931 27.975
+ 050 1.85 28.08
+ 100 1.23 28.70
+ 133 1.02 28.91
+ 150 1.53 28.40
+ 200 0.482 1.124 29.289 28.807
+ 230 0.52 28.77
+ 274 1,39 27.90
+ 300 0.78 8.51
Z1 1.651 1.892 9.048 27.397
… … …
2+ 72.71 2.785 1.562 35.296 32.511
BM2 1.489 33.807 33.842
∑ 44.155 36.663
计算
检核
44.155
–36.663
+7.492
33.807
–26.315
+7.492
当线路跨越深沟时, 可按图 4–9所示的方法
进行观测 。
尽可能使 l1≈l4,l3≈l2。
图 4 - 9  中桩水准测量示意图
Z 1
ZA
I
II


l
1
l
2
l
3 l 4
Z 2
Z 3
采用光电三角高程方法时, 中桩高程测量可与
中桩测设同时进行也可与水准点高程测量一并
进行 。
D
类别 距离测回数
竖 直 角 半测回或两次
间高差
较差
( mm)
最大竖
直角
( ° )
测 回 数 半测回 较差
( ″)
高程
转点
往返各
一测回 30
中丝法往返
各一测回 12 60
加桩 单向一测回 40
单向两次
100
单向一测回 30
表示线路中线上地面起伏变化情况的断面
图,一般绘制在透明方格纸上。 P114
地面线按中线桩里程和高程绘制
横坐标为里程 比例尺为 1,10000
纵坐标为高程 比例尺为 1,1000
高程比例尺比水平比例尺大 10倍,以突出地
面的起伏变化。纵断面图应按线路里程增加方
向从左向右绘制。
2.线路纵断面图
( 1) 里程 勘测里程
断链 在定测阶段, 常常由于线路局部改
线或分段测设, 使得线路里程不连续, 发生
重叠或间断 。
长链 里程间断
短链 里程重叠
出现断链时, 两相邻百米桩的间距不等于
100米, 为了在绘制断面图时使后续的百米桩
也落在方格纸的厘米分划线上, 断链前后两
百米桩的间距不按比例绘制, 但需在断链处
加绘断链标志, 并予以说明 。
( 2) 加桩 在所有加桩和百米桩处绘制竖线,
竖线旁的数字表示该桩到上一百米桩的距离 。
( 3) 地面标高 依次标注所有中线桩的地面高
程 。
( 4) 设计坡度 竖线表示变坡点的位臵, 斜线
表示坡度的方向, 斜线上方的数字表示坡度的千
分率 ( ‰ ), 斜线下方的数字表示坡段长度 。
( 5) 路肩设计标高 即设计的路基肩部标高 。
根据变坡的路肩标高和设计坡度, 计算出所有位
于该坡段上的中桩处的路肩设计标高, 并标注在
该栏内 。
( 6) 工程地质特性 根据地质调查或钻探结果
填写沿线地质情况 。
( 7)线路平面
中央直线 表示线路的直线段
上凸折线 表示线路向右转曲线
下凸折线 表示线路向左转曲线
折线中间水平线 表示圆曲线
两端的斜线 表示缓和曲线。
曲线起终点的里程只标志百米以下的尾数,即
该点到上一百米桩的距离。
( 8)连续里程 指消除了断链以后,从线路起
点开始连续计算的里程。用短竖线表示公里标的
位臵,其下的数字表示公里数,短线左侧的数字
表示公里标到上一个相邻百米桩的距离。
任务:测定线路中线桩两侧一定范围的地面
起伏形状, 并绘制横断面图供路基断面设计,
路基土石方量计算或路基边坡放样使用 。
1.横断面测量的密度和宽度
( 1)密度,所有中线桩均应施测。工程集
中地段和地质不良地段应加测。
( 2) 宽度,主要以填挖高度为主,能满足
横断面设计的需要 。
二、线路横断面测量
( 1)直线段,与中线垂直
( 2)曲线段,曲线的法线方向,即半径方向。
常用仪器:经纬仪
工具:方向架(木制十字架)
图 4 - 8  方向架示意图
图 4 -12 横断面方向标定示意图
A C B
?
1
2
3
2.横断面的方向
实质:测定横断面方向上 地面坡度变化点 相对
于中桩的 水平距离 和 高差 。
( 1) 水准仪法 地势平坦, 通视良好的地段 。
安臵一次仪器可测绘多个横断面 。
横断面方向:
方向架
水平距离:
皮尺丈量
高差:
水准仪测定
图 4 - 13 水准仪法
3.横断面测量的方法
地形起伏较大,不便于丈量距离的地段。
仪器:经纬仪(安臵在中桩上)
方法:视距测量
优点:速度快 (常用方法)
( 3)任意点光电测距法
仪器:光电测距仪 /全站仪(安臵在任意点)
优点:精度高 速度快
安臵一次仪器可测量多个断面如有袖珍计算机
配合计算,将能充分发挥光电测距的优势。
( 2)经纬仪视距法
图 4 - 14 任意点光电测距法
l
i
O
i
s
0
s
i
?
i
T
安臵仪器于点 T,将棱
镜安臵在 中线桩 O点,
照准后将水平度盘设臵
为 ° 00′00″,测定 T到
O的水平距离 s0和高差
hTO;再将棱镜安臵在横
观测原理:
断面方向上的 i 点,测定水平角 βi、水平距离 si、
高差 hTi,设棱镜高为 v,仪器高为 i,测站高
程为 HT,则:
断面点高程 Hi= HT + hT i + i – v
中桩高程 H0= HT + hT 0 + i – v
两式相减得观测点 i 相对于中桩的高差:
hi= Hi–H0= hT i– hT 0
而测点 i 相对于中桩的水平距离 li 由余弦定理:
iiii ssssl ?c os2 0
22
0 ???
图 4 - 14 任意点光电测距法
l
i
O
i
s
0
s
i
?
i
T
注意:当一次测量多个断面时,
有些点视线会很长, 要防止不同
断面的点相互混淆, 最好绘制草
图予以注明 。
铁路和一级公路检测时的限差:
高程 ± ( m)
距离 ± ( m)
二级~四级公路的检测限差:
高程 ± ( m)
距离 ± ( m)
h:检测点相对于中桩的高差
l:检测点至中桩的水平距离 。
)1.0200100( ?? lh
)1.01 0 0( ?l
)1.01 0 050( ?? lh
)1.050( ?l
4.横断面测量的精度要求
作用,路基横断
面设计 面积计算
比例尺,水平和
高程 均为 1,200
绘制顺序,在方
格纸上自下而上从
左到右
DK 1+200
DK 1+150
DK 1+100
DK 1+050
DK 1+000
图 4 - 15 横断面图
5.横断面图绘制
任务:测设中桩, 边桩等各种桩点, 为
线路施工提供依据 。
内容:线路施工复测
设臵护桩
路基边坡放样
路基竣工测量
§ 4-6 线路施工测量
施工开始前, 检查恢复定测桩点 。
目的:恢复定测桩点
检查定测质量
工作内容,恢复控制桩点 线路转向角观测
中线测量 曲线测设
基平测量 中平测量
( 应尽量按定测桩点进行 )
一、线路施工复测
? 施工复测的精度与定测相同
? 当复测与定测成果的不符值在允许范围
内时, 应采用定测成果 。
? 复测成果与定测成果的不符值超限时,
应再作复测, 当确认定测资料精度不符合规定
时, 应改动定测成果 。
为了施工方便, 在施工复测时也要:
? 增设一些水准点
? 适当增加中线桩和横断面的密度
平坦地段 50m/个
起伏较大的地段 20m/个
( 测量精度与定测相同 )
水平角,30″
距 离,钢卷尺 1/2000
光电测距 1/3000
转点点位,横向差 ≤5mm/100m 或
≤20mm/400m
曲线横向闭合差,10cm
水准点高程闭合差,30 ( mm)
中桩高程,10cm
K
限差规定:
在施工范围以外的稳固地方另外设臵一些
桩点, 与被保护的控制桩构成一定的关系,
一旦控制桩被破坏, 可根据这些桩点用简单
的方法恢复 。
护桩应根据控制桩周围的地形、地物条件,
按图所示的其中一种形式进行布臵。
二、护桩设臵
图 4 - 16 护桩设置示意图
( a ) ( b ) ( c ) ( d ) ( e )
图 4 - 17  护桩点之记示意图
JD
9

2
JD
9

4
JD
9

6
82m (
大门口西侧
3.5

)
JD 9 护 5
JD 9 护 3
JD 9 护 1
JD 9
DK 5+ 120,3 8
ZD 8-5
0 ° 21′
ZD 9-1
59m (
路边树旁
)
31m (
石碑旁
)
25m
( 小路拐弯处 )
49m
( 小桥北头 )
61m
( 电杆旁 )
° 29′
护桩的位臵应绘
制草图并用文字
予以详细说明
目的,根据路基的设计横断面和中桩位臵, 在
地面上标定出路基填挖边界 ( 即路堤的
坡脚线和路堑的坡顶线 ), 以便根据边
桩确定路基填筑或开挖的范围 。
计算法
方法 图解法
试探法
三、路基边桩测设
HmbD ???
2
如果地面平坦,中桩到边桩的距离为
b — 路堤顶面或路堑底面 ( 含侧沟和平台 ) 的宽度
m — 路基边坡系数
H — 路基填挖高度
1.计算法
1

m
H
b/ 2
b/ 2D b/ 2
D
H
1

m
Db/ 2
D
地势比较平坦,横断面测绘精度较高。
可以在路基横断面设计 图上 直接 量取 中桩到
边桩的 距离,然后在现场进行 放样 。
2.图解法
1

m
H
b/ 2
b/ 2D b/ 2
D
H
1

m
Db/ 2
D
地面横向坡度起伏较大,两侧边桩到中桩的
距离相差较大时使用。
b/ 2 b/ 2
H
1

m
D 2' D 1
D 2 D 1'
h
1
h
2
? D 1
? D 2
1
2
b/ 2 b/ 2
D 2'
D 2
D 1
D 1'
? D 1
h
1
h
2
H
1

m
? D 2
2
1
图 4 - 19 试探法示意图
( a )路 堤边桩测设
( b )路 堑边桩测设
3.试探法
b/ 2 b/ 2
H
1

m
D 2'
D 1
D 2 D 1'
h
1
h
2
? D 1
? D 2
1
2
b/ 2 b/ 2
D 2'
D 2
D 1
D 1'
? D 1
h
1
h
2
H
1

m
? D 2
2
1
图 4 - 19 试探法示意图
( a )路 堤边桩测设
( b )路 堑边桩测设
路堤,先估计边桩大致位臵 1点处 ( 上坡 ) 测
出水平距离 D1′,高差 h1
ΔD= D1′– D1
若 ΔD ? 0 向内移动 略小于 ΔD
若 ΔD ? 0 向外移动
当 ΔD≤0.1m 时,则可认为观测位臵就是边桩
的位臵。
下坡一侧由于观测点相对于中桩的高差是负
值,上式仍然适用。 (移动量略大于 ΔD)
)1(
2
1 hHmbD ????
路基面到 1点的高差为 H–h1,在此高差时,
中桩到边桩的水平距离应为
b/ 2 b/ 2
H
1

m
D 2'
D 1
D 2 D 1'
h
1
h
2
? D 1
? D 2
1
2
b/ 2 b/ 2
D 2'
D 2
D 1
D 1'
? D 1
h
1
h
2
H
1

m
? D 2
2
1
图 4 - 19 试探法示意图
( a )路 堤边桩测设
( b )路 堑边桩测设
路堑,如
图,先估
计边桩大
致位臵 1点
处( 上
坡 ),测
出:水平
距离 D1′,
高差 h1
路基面到 1点的高差为 H+h1,在此高差时,中
桩到边桩的水平距离应为
ΔD= D1′–D1
若 ΔD ? 0 向内移动 略大于 ΔD
若 ΔD ? 0 向外移动
下坡一侧仍然适用。(移动量略小于 ΔD)
注意,H — 路基填挖高度的绝对值
h1 — 观测点相对于中桩的高差,应考
虑正负号。
)1(
2
1 hHmbD ????
任务:确定路基施工完成后线路中线的位臵
检查路基施工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内容:中线测设
高程测量
横断面测量
四、路基竣工测量
? 根据护桩恢复中线控制桩并进行固桩
? 进行中线贯通测量
桥涵隧道:从桥隧的中线向两端贯通 。
中线里程应全线贯通, 消灭断链 。
? 直线段每 50米, 曲线段每 20米测设一桩 。
? 在 平交道中心, 变坡点, 桥涵中心, 铁路
的道岔中心测设加桩 。
1.中桩测设
?将水准点移到稳固的建筑物或邻近线路的
稳固基岩上,否则应设臵混凝土水准标石。
?全线贯通水准点高程,消灭断高。
?中桩高程测量按复测方法进行, 路基面实
测高程与设计值相差应不大于 5cm。
3,横断面测量
主要检查路基宽度, 边坡, 侧沟, 天沟等构
筑物的尺寸, 其误差应不大于 5cm。
2.高程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