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本讲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邓小平在上个
世纪 80年代初提出的分“三步走”实现中国现代化
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具体实施
过程中的进一步演进;以及实施这一战略的具体举
措 —— 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
发战略。
一、发展及发展战略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及其演进
三、实施, 三步走, 战略的重大举措
所谓发展,其目标是使全体人民在经济、社
会和公民权利的需要与欲望方面得到持续提高。
发展强调的是经济、社会、政治的“质”的
变迁或进化。
一、发展及发展战略
(一 )发展的概念
发展与增长
发展比增长具有更广泛的涵义,既包括增长所
强调的产出的扩大和增加,同时也包括生产和分配
的结构与机制的变革,社会和政治的变迁,人与自
然的联系,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以及
发展的自由选择和机会公平等等。
增长要求回答“有多少”,发展则既要回答
“有多少”,还要回答“有多好”。发展与增长存
在逻辑上的联系与统一。
对发展认识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人们对发展的理解是走向工业化社会
或技术社会的过程,也就是强调经济增长的过程,这
一时期从工业革命延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前。
第二阶段到上世纪 70 年代初,人们将发展看作
是经济增长和整个社会的变革的统一,即伴随着经济
结构、政治体制和文化法律变革的经济增长过程。
第三阶段,在 1972年联合国通过, 人类环境宣
言, 以来,人们将发展看作是追求和社会要素和谐
平衡的过程,注重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四阶段,80 年代后期以来,人们将发展看
作是人的基本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发展和
人性自我实现的过程,以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和在
全球取得共识为标志。
新旧发展观
传统发展观鼓励发展中国家摒弃他们的传统,
其关于发展的观点是线性的。它假设只有一条单一
的轨道供所有的国家循其发展。那些在这一轨道上
落后的国家所面临的挑战就是要赶上其它国家,于
是最便利的发展方法就是仿效那些走在前面的国家。
资金和技术的转化就是达到这一目的手段。
新发展观注重多样性:即有可能存在许多并
行的发展轨道。在很多层次上,即使有共同的长
期的发展目标,不同的国家很可能会找到实现这
一目标的不同路线。这就促使对创新能力而非效
仿能力加以鼓励。传统并不是一种依靠而是一种
财富。新的发展观还将人的能动作用放在中心位
置,重视人类的自身发展、教育以及建立使协同
工作更加有效的体制。发展所依赖的资本在很大
程度上是社会资本,而非物质资本。
(二 )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的历史时
期内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
本性的问题进行的全局性的谋划。
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体战略目标
到 21 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把我国建
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富强”是指经济现代化,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
“民主”是指政治现代化,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
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文明”是指文化现代化,也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教育文
化水平。
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及其演进
(一), 四个现代化, 目标的提出
? 1954年 9月,周恩来在
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
上作, 政府工作报告,,
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
成为具有强大的现代化
的工业、农业、交通运
输业和现代化国防的社
会主义国家。
? 1956年 9月,“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在中共八大写
入党章。
?1964年 12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正
式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
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国防的社会主义强国”。
?1975年,周恩来总理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
,政府工作报告, 中重申了这一目标。
? 1977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大重新提出在本世纪内
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并把它作为新的历史时
期的总任务。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又把实现四个现
代化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主要任务。
二十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号召,曾经起到
过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但实际上是做不到的。
现在实践已经证明,当时提出这样的口号是由
于缺乏历史经验,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还没有
作出科学的界定,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
巨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
“四个现代化”重点突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的思想,但这并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部或唯
一目标,而应该在更广泛和更全面的层次实现我国
的现代化。
? 1982年的十二大,除了重申“四个现代化”的
目标之外,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民主、高
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1987年党的十三大,将其改为“把我国建设成
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其中富强即为经济现代化、建设物质文明,民主
即为政治现代化、建设民主政治制度,文明即为
文化现代化、建设精神文明。
(二)分, 三步走, 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邓小平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在 20世纪 80年代初提
出了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 1981年至 1990 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
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 1991年到 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
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
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 邓小平设计的, 三步走,
战略, 对第三步只作了一个大致的构想 。
现在, 在走完前两步目标的时候, 把第三步
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具体化, 作出新的战略规划,
是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要求 。
(三), 三步走, 发展战略的新部署
? 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目标:
2000年,在我国人口比 1980年增长 3亿左右的情
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年翻两番,基本
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全面完成现
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2000年翻一
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十五大提出奋斗目标:
第一个五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一
番;再经过十年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
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 21世纪中叶建
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将我国建成富强民
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002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 2010年、建党 100年和新中
国成立 100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
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
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
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
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
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
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两次现代化
第一次现
代化是以发
展工业经济
(工业化)
为基本特征
的经典现代
化,第二次
现代化是以
发展知识经
济(新经济)
为基本特征
的新现代化
? 2000年中国处于第一次现代化的发展期,实现程度为 76%( 100%为完成);虽然第一
次现代化进程还没有完成,但第二次现代化的许多因素已经被引入中国,如知识化、
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等。而且,中国的第二次的现代化的世界排名( 1999年在
108个国家中排名第 56位),高于第一次现代化的世界排名( 1999年在 108个国家中第
64位)。
,新三步走”战略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邓小平
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进一步展开。
这对于全面继承和完成邓小平的现代化“三步走”
战略,全面规划党和国家未来 50年发展的蓝图,是非
常必要的;对全面落实“三个代表”要求,凝聚全国
人民的力量,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的目标迈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非常有
利的;是新世纪率领全党全国人民努力奋斗的方向和
旗帜。
三、实施, 三步走, 战略的重大举措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科学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邓小平还指出,“发展
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
? 1995年 5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 关于加速
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
兴国战略。
? 1996年 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 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01年远景目标纲
要,,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确定为今后 15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必须认真贯彻的九条重要方针之一。
? 十五大上进一步强调了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地位
和战略意义。
? 十六大报告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
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
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
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
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科教兴国是指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
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增强国家的科
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
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
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宏伟目标的实现。
发达国家
重视教育
据 2002.11.11
新华网
? 2001年 2月 19日,党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首届国家科技奖颁奖大会。
图为江泽民为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文俊(左)、袁隆平(右)颁奖后与
他们合影。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现我国
跨世纪建设蓝图而作出的部署,是振兴中华的必由之
路。
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性关头,这一抉择有着重大而
深远的意义。从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提出的, 向科学进
军,,到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科学技术
是第一生产力,,再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
领导集体提出的, 科教兴国, 战略,中国科技和教育
发展在半个世纪里完成了西方国家数百年科技教育发
展的历史。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一个报
告,题为, 我们共同的前途,,报告中设计了一个“可
持续发展”的模式。
? 1989年 5月举行的第 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期间,
经过反复磋商,通过了,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
?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又通过一个
“可持续发展战略”。
? 1994年 7月 4日,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级
可持续发展战略 ——, 中国 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
白皮书, 。
? 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奋斗目标
和指导方针正式载入文件中。
? 十五大再次重申了其重要性。
? 十六大报告也指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
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
基本国策。”
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
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决不包含侵
犯国家主权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包含 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
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 。
在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中,生态
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
发展是目的,三者不可分割。
?生态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
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在发展的同时,必须
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
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
地球承载能力之内。
?经济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以体现国
家实力和社会财富。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
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
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
产和文明消费。
?社会可持续发展,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
内涵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
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享有平等、自由、教育等
各项权利的社会环境。
(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支持中西部地区开发建设,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
展,是我们党的一贯指导思想和方针。
?早在五十年代,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 论十大
关系, 中就指出,要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
的关系。
?80年代中和 9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两个大局”
的战略思想,
“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
口的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
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
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
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
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地区发展这个具有全局性
的重大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并适时提
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实施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是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
重大举措;
?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的重大部署;
?是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的根本保
证;第四,它是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
裕的必然要求;
?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适应世界范围经济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
的迫切要求。
十六大报告对, 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
经济协调发展, 方面的发展:
?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是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
建设,并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部地区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
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工业化和
城镇化进程。
?东部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现代农业,发
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进一步发展
外向型经济。鼓励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在制度创
新和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列。
?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
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支
持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国家要加大
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
?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
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
带。
[课外思考题 ]
1.为什么要采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2.,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新部署及其意义是什么?
3.如何理解我国目前总体上达到了小康社会?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5.如何正确处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中部崛起与东部继续发展的关系?
本讲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邓小平在上个
世纪 80年代初提出的分“三步走”实现中国现代化
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具体实施
过程中的进一步演进;以及实施这一战略的具体举
措 —— 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
发战略。
一、发展及发展战略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及其演进
三、实施, 三步走, 战略的重大举措
所谓发展,其目标是使全体人民在经济、社
会和公民权利的需要与欲望方面得到持续提高。
发展强调的是经济、社会、政治的“质”的
变迁或进化。
一、发展及发展战略
(一 )发展的概念
发展与增长
发展比增长具有更广泛的涵义,既包括增长所
强调的产出的扩大和增加,同时也包括生产和分配
的结构与机制的变革,社会和政治的变迁,人与自
然的联系,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以及
发展的自由选择和机会公平等等。
增长要求回答“有多少”,发展则既要回答
“有多少”,还要回答“有多好”。发展与增长存
在逻辑上的联系与统一。
对发展认识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人们对发展的理解是走向工业化社会
或技术社会的过程,也就是强调经济增长的过程,这
一时期从工业革命延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前。
第二阶段到上世纪 70 年代初,人们将发展看作
是经济增长和整个社会的变革的统一,即伴随着经济
结构、政治体制和文化法律变革的经济增长过程。
第三阶段,在 1972年联合国通过, 人类环境宣
言, 以来,人们将发展看作是追求和社会要素和谐
平衡的过程,注重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四阶段,80 年代后期以来,人们将发展看
作是人的基本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发展和
人性自我实现的过程,以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和在
全球取得共识为标志。
新旧发展观
传统发展观鼓励发展中国家摒弃他们的传统,
其关于发展的观点是线性的。它假设只有一条单一
的轨道供所有的国家循其发展。那些在这一轨道上
落后的国家所面临的挑战就是要赶上其它国家,于
是最便利的发展方法就是仿效那些走在前面的国家。
资金和技术的转化就是达到这一目的手段。
新发展观注重多样性:即有可能存在许多并
行的发展轨道。在很多层次上,即使有共同的长
期的发展目标,不同的国家很可能会找到实现这
一目标的不同路线。这就促使对创新能力而非效
仿能力加以鼓励。传统并不是一种依靠而是一种
财富。新的发展观还将人的能动作用放在中心位
置,重视人类的自身发展、教育以及建立使协同
工作更加有效的体制。发展所依赖的资本在很大
程度上是社会资本,而非物质资本。
(二 )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的历史时
期内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
本性的问题进行的全局性的谋划。
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体战略目标
到 21 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把我国建
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富强”是指经济现代化,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
“民主”是指政治现代化,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
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文明”是指文化现代化,也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教育文
化水平。
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及其演进
(一), 四个现代化, 目标的提出
? 1954年 9月,周恩来在
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
上作, 政府工作报告,,
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
成为具有强大的现代化
的工业、农业、交通运
输业和现代化国防的社
会主义国家。
? 1956年 9月,“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在中共八大写
入党章。
?1964年 12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正
式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
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国防的社会主义强国”。
?1975年,周恩来总理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
,政府工作报告, 中重申了这一目标。
? 1977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大重新提出在本世纪内
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并把它作为新的历史时
期的总任务。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又把实现四个现
代化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主要任务。
二十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号召,曾经起到
过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但实际上是做不到的。
现在实践已经证明,当时提出这样的口号是由
于缺乏历史经验,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还没有
作出科学的界定,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
巨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
“四个现代化”重点突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的思想,但这并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部或唯
一目标,而应该在更广泛和更全面的层次实现我国
的现代化。
? 1982年的十二大,除了重申“四个现代化”的
目标之外,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民主、高
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1987年党的十三大,将其改为“把我国建设成
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其中富强即为经济现代化、建设物质文明,民主
即为政治现代化、建设民主政治制度,文明即为
文化现代化、建设精神文明。
(二)分, 三步走, 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邓小平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在 20世纪 80年代初提
出了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 1981年至 1990 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
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 1991年到 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
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
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 邓小平设计的, 三步走,
战略, 对第三步只作了一个大致的构想 。
现在, 在走完前两步目标的时候, 把第三步
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具体化, 作出新的战略规划,
是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要求 。
(三), 三步走, 发展战略的新部署
? 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目标:
2000年,在我国人口比 1980年增长 3亿左右的情
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年翻两番,基本
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全面完成现
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2000年翻一
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十五大提出奋斗目标:
第一个五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一
番;再经过十年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
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 21世纪中叶建
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将我国建成富强民
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002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 2010年、建党 100年和新中
国成立 100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
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
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
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
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
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
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两次现代化
第一次现
代化是以发
展工业经济
(工业化)
为基本特征
的经典现代
化,第二次
现代化是以
发展知识经
济(新经济)
为基本特征
的新现代化
? 2000年中国处于第一次现代化的发展期,实现程度为 76%( 100%为完成);虽然第一
次现代化进程还没有完成,但第二次现代化的许多因素已经被引入中国,如知识化、
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等。而且,中国的第二次的现代化的世界排名( 1999年在
108个国家中排名第 56位),高于第一次现代化的世界排名( 1999年在 108个国家中第
64位)。
,新三步走”战略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邓小平
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进一步展开。
这对于全面继承和完成邓小平的现代化“三步走”
战略,全面规划党和国家未来 50年发展的蓝图,是非
常必要的;对全面落实“三个代表”要求,凝聚全国
人民的力量,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的目标迈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非常有
利的;是新世纪率领全党全国人民努力奋斗的方向和
旗帜。
三、实施, 三步走, 战略的重大举措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科学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邓小平还指出,“发展
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
? 1995年 5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 关于加速
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
兴国战略。
? 1996年 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 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01年远景目标纲
要,,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确定为今后 15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必须认真贯彻的九条重要方针之一。
? 十五大上进一步强调了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地位
和战略意义。
? 十六大报告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
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
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
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
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科教兴国是指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
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增强国家的科
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
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
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宏伟目标的实现。
发达国家
重视教育
据 2002.11.11
新华网
? 2001年 2月 19日,党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首届国家科技奖颁奖大会。
图为江泽民为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文俊(左)、袁隆平(右)颁奖后与
他们合影。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现我国
跨世纪建设蓝图而作出的部署,是振兴中华的必由之
路。
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性关头,这一抉择有着重大而
深远的意义。从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提出的, 向科学进
军,,到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科学技术
是第一生产力,,再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
领导集体提出的, 科教兴国, 战略,中国科技和教育
发展在半个世纪里完成了西方国家数百年科技教育发
展的历史。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一个报
告,题为, 我们共同的前途,,报告中设计了一个“可
持续发展”的模式。
? 1989年 5月举行的第 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期间,
经过反复磋商,通过了,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
?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又通过一个
“可持续发展战略”。
? 1994年 7月 4日,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级
可持续发展战略 ——, 中国 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
白皮书, 。
? 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奋斗目标
和指导方针正式载入文件中。
? 十五大再次重申了其重要性。
? 十六大报告也指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
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
基本国策。”
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
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决不包含侵
犯国家主权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包含 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
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 。
在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中,生态
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
发展是目的,三者不可分割。
?生态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
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在发展的同时,必须
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
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
地球承载能力之内。
?经济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以体现国
家实力和社会财富。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
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
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
产和文明消费。
?社会可持续发展,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
内涵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
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享有平等、自由、教育等
各项权利的社会环境。
(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支持中西部地区开发建设,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
展,是我们党的一贯指导思想和方针。
?早在五十年代,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 论十大
关系, 中就指出,要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
的关系。
?80年代中和 9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两个大局”
的战略思想,
“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
口的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
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
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
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
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地区发展这个具有全局性
的重大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并适时提
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实施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是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
重大举措;
?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的重大部署;
?是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的根本保
证;第四,它是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
裕的必然要求;
?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适应世界范围经济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
的迫切要求。
十六大报告对, 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
经济协调发展, 方面的发展:
?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是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
建设,并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部地区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
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工业化和
城镇化进程。
?东部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现代农业,发
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进一步发展
外向型经济。鼓励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在制度创
新和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列。
?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
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支
持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国家要加大
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
?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
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
带。
[课外思考题 ]
1.为什么要采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2.,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新部署及其意义是什么?
3.如何理解我国目前总体上达到了小康社会?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5.如何正确处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中部崛起与东部继续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