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
Chapter 4 The distributionThe and use of income account
? 第一节 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概述
? Section 1 The summary of distributionThe and use of
income account
? 第二节 收入初次分配核算
? Section 2 The primary distribution of income account
? 第三节 收入再分配核算
? Section 3 The secondary distribution of income account
? 第四节 收入使用核算
? Section 4 The use of income account
? 本章重点,
? 1、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的基本框架
? 2、收入形成账户和原始收入分配帐户的编

? 3、收入二次分配帐户和实物收入再分配帐
户的编制
? 4、可支配收入使用帐户和调整的可支配收
入使用帐户的编制
? 本章难点,
? 1、各种帐户平衡项的计算
? 2、帐户间衔接项的确定
? 3、最终消费支出与实际最终消费支出的关系
? 4、实物社会转移的处理
? 5、各种综合帐户的编制
? 本章教学方法,
? 讲述法、示例法、案例法、启发式教导法、自学提
问法、网上查阅法等。
? 本章学时,12学时。
? 从国民经济循环全过程来看,生产并不是最终目的。
各部门从事生产活动,是为了对生产的最终成果进
行消费或使用,满足人们在物质、文化生活各方面
的需要。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生产的成果并不是
都由生产者自己来消费。绝大部分的生产成果都要
通过多层次的分配与交换过程,才能进入最终消费
和使用领域。
? 所谓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就是要对生产的最终成
果(其价值形态从各生产部门来看就是增加值,从
整个国民经济来看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在国民经济
各部门之间的分配过程、分配结果、以及国民经济
各部门对生产成果的最终使用情况进行系统的核算。
第一节 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概述
Section 1 The summary of distributionThe and use of income account
? 一、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的对象 P108-109
? (一)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的内容
? 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具体包括收入分配核算和收入使用核
算两个方面。
? 收入分配核算 要以生产的最终成果(增加值或国内生产总
值)为起始收入总量,反映其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以各
种收支形式被分配的全过程、以及最终形成的国民经济各
部门对收入的占有关系。
? 收入使用核算 则是在收入分配核算的基础上,以收入分配
的最终结果 —— 各部门占有的、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可支
配收入)为起点,进一步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最终消费情
况加以全面的考察。
? (二)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与生产核算的关系
? 1、联系
? 生产核算范围决定了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的范围,
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则使生产核算的内容得以延
伸和扩展。
? 2、特点
? 由于参与收入分配和使用全过程的国民经济各部
门必须是机构部门,因此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 只
能按机构部门进行 。
? 总之,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是对国民经济各机构
部门之间发生的各种收入分配交易、以及国民经
济各机构部门将可支配收入用于最终消费情况的
系统核算。
二、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的基本框架
P109-111
(一)收入分配核算的框架 —— 两层次两阶段
? 1、收入初次分配核算 —— 第一层次第一阶段
? 作为生产最终成果价值表现的 增加值,要在生产领
域里按照各生产要素对生产所做贡献的大小,在提
供生产要素的各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
? 这一层次的收入分配收支都是 与生产有关 的,并且
建立在 交换的基础上,即只有提供了有关的生产要
素、对生产做出了贡献的经济单位才能取得有关的
生产性收入。
? 第一阶段称为 收入初次分配核算,专门反映各机构
部门通过参与生产领域里的收入分配所形成的 原始
收入余额 及其构成。
? 2、收入再次分配核算 —— 第二层次第二阶段
? 分配过程还要在生产领域之外展开,亦即从生产
领域中取得了各种生产性收入的机构单位或机构
部门,还要在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发生一些现金
的或实物的转移性收入和支出 (确切地说,这里仅
涉及经常转移 )。
? 这一层次的收入分配收支都 不是建立在交换基础
上 的,支出一方并未取得任何对等的货物或服务
作为回报或补偿,完全是一种单方向的收入转移。
如上缴所得税、支付保险费、接受捐赠、支付罚
金等 。
? 第二个阶段称为 收入再分配核算,用于进一步反
映各机构部门之间发生的各种经常转移收支、以
及最终形成的 可支配收入 总量及其分布。
? (二)收入使用核算的框架
? 收入使用核算 是收入分配核算的进一步延
伸,其着重点放在核算各机构部门如何将
可支配收入用于当期消费上。
? 各部门 可支配收入 用于 最终消费支出 后可
能还有结余,SNA把这部分结余收入称为
储蓄 。
(三)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的基本框架表
ê1 ó? ?? ?ê ?′ ??
ê? è?
3? ′? ?? ??
3? ′? ?? ?? ?§ 3?
?- ê? ê? è? ó- ??
?? ?ó ?μ
3? ′? ?? ?? ê? è?
ê? è?
?ù ?? ??
?- 3£ ?a ò? ?§ 3?
?é ?§ ?? ê? è?
?- ê? ê? è? ó- ??
?- 3£ ?a ò? ê? è?
ê? è?
ê1 ó?
?? ?? ?? ??
′¢ D?
?é ?§ ?? ê? è?
? 在上表中,
? 增加值 是生产的最终成果,也是收入分配
的初始流量。其总量平衡关系式有,
? 1、增加值 +初次分配收入 — 初次分配支出 =
原始收入余额
? 2、原始收入余额 +经常转移收入 — 经常转
移支出 =可支配收入
? 3、可支配收入 — 最终消费 =储蓄
? 在这里,原始收入余额、可支配收入既是各阶段
收入分配的结果,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和分析价
值,同时它们又是连接各账户的纽带,使得收入
分配与使用核算前后一致,相互连贯。
? 作为初始流量的增加值和作为收入结余的储蓄,
其作用是类似的,它们既是重要的经济分析指标,
同时又是把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同前述的生产核
算和下一章即将介绍的积累核算连为一体的纽带。
? 注意,在整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正是这些及
其他类似的 平衡项 充当了连接各个账户的纽带,
使得各个账户形成为一个前后连贯的账户体系,
也使得国民经济核算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连接成
一个严密的整体。
(四)注意事项
? 1、上述基本框架既适用于整个经济总体,又适
用于任何机构部门。也就是说,无论是整个经济
总体还是某一机构部门,上述总量平衡关系都是
存在的。
? 2、一定时期内发生在各机构部门之间的各项分
配收支总是收支对应的,一方的收入必然是另一
方的支出。所以,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各种分
配收入总量必然等于各种分配支出总量。
? 3、为保证全社会在每一种分配收支上的收入总
量与支出总量相等,国民经济中的各机构单位都
应严格遵循 权责发生制原则,对于同一笔收支均
在有关权、责发生的同一时间记录。
第二节 收入初次分配核算
Section 2 The primary distribution of income account
? 一、收入初次分配的内容 P111-112
? 1、收入初次分配的涵义
? 收入初次分配 是指按照各生产要素对生产
所做贡献的大小,对作为生产最终成果价
值表现的增加值在提供生产要素的各机构
单位之间所作的分配。
? 2、收入初次分配的特点
? ( 1)收入初次分配是对生产成果 —— 增加值的分
配;
? ( 2)收入初次分配是在生产领域进行的;
? ( 3)各项初次分配收支都与生产有关;
? ( 4)收入初次分配是建立在有偿性或者相互交换
的基础上的,即只有参与了生产过程和对生产做出
了贡献的要素所有者及政府,才能参与增加值的直
接分配;
? ( 5)参与生产的要素所有者及政府单位主要是常
住机构单位,但也可能有非常住机构单位介入了生
产过程。因此,某些初次分配收支 (如雇员报酬、
财产收入等 )可以发生在常住机构单位与非常住机
构单位之间,或者说本国与国外之间。
? 3、收入初次分配的内容
? 一是对收入的形成进行核算,通过编制收
入形成帐户反映各项收入的数量及其构成;
? 二是对原始收入分配的核算,通过编制原
始收入分配帐户,反映该流量在各单位或
部门之间是如何分配的。
二、收入初次分配核算的账户设置 P112
? SNA在收入初次分配核算部分设置了两个前后相互联系的
基本账户:一是 收入形成账户,另一是 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
? SNA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测算收入初次分配的最后结
果 —— 原始收入余额的同时,还能得到另一个具有重要分
析价值的总量指标 —— 营业盈余。它既是收入形成账户的
平衡项,同时又是连接收入形成账户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的桥梁和纽带。
? 除此之外,对于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和住户这样的 市场
生产者, SNA还建议将它们的原始收入分配账户进一步细
分,再设置 两个子账户:一是业主收入子账户,另一是其
他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 这样细分账户的好处是,对于市场生产者,可以得到另一
个平衡项 —— 业主收入 。这是一个更接近于企业会计核算
中的当期利润的指标,因而同样具有重要的分析价值。
? 关于 业主收入账户 的内容,本课程从略。
三、收入形成账户 P114-118
? (一)账户结构
? 收入形成账户是生产账户的进一步延伸或细化,
是为生产货物或服务的常住生产者编制的,专门
用于从生产者的角度记录直接与生产过程相联系
的各种分配交易。
? 收入形成账户的最大特点是体现了增加值的要素
构成,便于对住户、政府和生产单位的最初分配
关系进行经济分析,为对国民收入分配进行宏观
调控提供依据。
? 和生产账户一样,收入形成账户 既可以按机构单
位或机构部门编制,也可以按基层单位或产业部
门编制。
收入形成账户的基本表式,
使 用 资 源
雇员报酬 762
生产税净额 191
产品税净额 133
其他生产税净额 58
营业盈余总额 459
混合收入总额 442
固定资本消耗 ( - ) 222
营业盈余净额 247
混合收入净额 432
总增加值 1854
固定资本消耗 ( - ) 222
净增加值 1632
合 计 1854 合 计 1854
? 为了综合反映各部门增加值在住户、政府及生产
者自身三者之间的最初分配关系,联合国 1993年
SNA还给出了 收入形成部门综合账户 。
? 它是将各机构部门的收入形成账户并列地放在一
起而得到的,为了登录和看表方便起见,各种交
易和平衡项被统一列在表的中间,而各机构部门、
“经济总体”(相当于国内各机构部门的合计)、
“国外”、“合计”(指国内各机构部门和国外
的总计)则被顺次而且对称地排列在左、右两方
的“使用”和“资源”之下。(在以后的章节中,
我们还将反复采用联合国 1993年 SNA所推荐的这
种核算形式)
(二)指标解释
? 1、记入收入形成账户使用方的生产税净额,必须是包含在资源方的总增加值中的那一部分。具体
内容视生产账户中对产出的估价方式而定。
? 当产出是按基本价格估价时,这里的生产税净额
不包括任何产品税净额,而仅由其他生产税净额
构成; 当产出是按生产者价格估价时,则这里的
生产税净额仅仅不包括进口税减进口补贴以及增
值税 (在实行增值税的情况下 ),其他的产品税净额
及其他生产税净额则包括在内。
? 2、每一位劳动者,要么是雇员,要么是自营职业
者(或业主)。作为雇员,他取得雇员报酬;作
为自营职业者(或业主),他取得混合收入。
? 混合收入这一概念只适用于住户所有的非法人企
业。
? 3、作为从增加值中扣除雇员报酬和生产税
净额后的剩余额,营业盈余体现了企业从
生产中所获得的盈余大小 (如果为负值,则
为亏损 )。
? 由于 SNA对生产过程的投入按它们被投入
使用时的现价估价,对生产过程的产出按
它们被生产出来时的现价估价,因而营业
盈余 (以及混合收入 )中不包含任何由于价格
变化所引起的持有损益。
四、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P118-125
? (一)账户结构
? 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是收入初次分配核算的
第二个基本账户,它侧重于反映通过收入
初次分配各部门所得到的原始收入的情况。
? 1、原始收入分配账户与生产活动的联系不
如收入形成账户那样直接。
? 2,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只能按机构单位或机
构部门编制。
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的基本表式,
ê1 ó? ?ê ?′
2? 2ú ê? è? 3 91
?ü ?- ê? ê? è? ó- ?? 18 83
1ì ?¨ ?ê a? ?? o? ( - ) 2 22
?? ?- ê? ê? è? ó- ?? 1 6 61
óa òμ óˉ ó- ?ü ?? / ?ì o? ê? è? ?ü ?? 9 01
1ì ?¨ ?ê a? ?? o? ( - ) 2 22
óa òμ óˉ ó- ?? ?? / ?ì o? ê? è? ?? ?? 6 79
2? 2ú ê? è? 4 16
1í ?aa ¨ 3ê ( ×? ?§2? ?? ) 7 66
éú 2ú ??? ? ?? ( ?t ?? 2? ?? ) 1 91
o? ?? 22 74 o? ?? 22 74
? 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的资源方,首先记录的是从收
入形成账户结转来的营业盈余 (或混合收入 ),其次
是各部门当期应收的财产收入。住户部门是雇员
报酬的接受者,在住户部门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的
资源方还包括雇员报酬这一项;类似地,政府部
门得到生产税净额,在政府部门原始收入分配账
户的资源方要记录政府部门应收的生产税净额。
? 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的使用方,首先记录各部门应
付的财产收入,接下来就是作为本账户平衡项的
原始收入余额。
? 所以,原始收入分配账户记录的初次分配收支可
以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已经在收入形成账户
中记录了的原始收入,包括雇员报酬、生产税净
额和营业盈余 (或混合收入 );另一种是在各部门之
间进一步发生的财产收入的收付。
原始收入分配部门综合账户
? 原始收入分配部门综合账户的结构,仍然是把交
易和平衡项列在表的中间,而表的左、右两侧分
别表示账户的使用方和资源方,各机构部门、经
济总体、国外、合计 (指经济总体与国外的总计 )
顺次并且对称地排列于左、右两侧的“使用”与
“资源”之下。表中同一部门的资源方与使用方
合起来就是该部门的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 原始收入分配部门综合账户系统地描述了国内各
机构部门之间以及各机构部门与国外之间的收入
初次分配关系。
(二)指标解释
? 1、财产收入
? 是指作为向其他机构单位提供资金、或者将有形
非生产资产供其支配的回报,金融资产或有形非
生产资产的所有者应得的收入。
? 财产收入的产生是由于有关资产的所有者出让了
资产的使用权,但是反过来,并不是所有资产都
能为其所有者带来财产收入;
? 只有当金融资产的所有者、或者土地及地下资产
等有形非生产资产的所有者将这类资产的使用权
出让给其他机构单位时,才会产生财产收入。
财产收入的类别
? 根据所出让的金融资产或有形非生产资产的类型,
财产收入可以归类为以下几个类别,
? ( 1) 利息 。它是产生于资金借贷关系的财产收入。
相应的金融资产类型包括存款、贷款、股票以外
的证券和其他应收帐款。
? ( 2) 红利 。它是产生于股票这种金融资产的财产
收入。
? ( 3) 准公司收入的提取 。它是准公司所有者从准
公司收益中提取的作为业主投资报酬的收入,相
当于公司以红利形式分配给股东的收益,可以称
为准红利。
? ( 4) 外国直接投资的再投资收益 。它是
一笔虚拟的财产收入。也就是把外国直接
投资企业的留存收益看成好象是已经按照
外国投资者所拥有的权益比例分配和汇给
了外国的投资者,然后又由外国投资者将
其再投资到企业中。
? 这样,在直接投资企业和外国所有者的账
户上需要作以下两项登录:一项是留存收
益的虚拟汇出,另一项是留存收益的虚拟
再投资。
? ( 5) 属于投保人的财产收入 。这也是一笔虚拟的
财产收入。 SNA认为,保险企业持有的保险专门
准备金是投保人和受益人的资产,保险企业的负债。
因此,保险企业用保险专门准备金进行各种投资所
取得的投资收入必须在账户中表示成保险企业应付
给投保人的项目,即记录为“属于投保人的财产收
入”。然而,这笔收入实际并未支付给投保人,而
是留在保险企业内。所以还需要以“追加保险费”
的形式,虚拟投保人又将其退还给了保险企业(体
现在收入二次分配账户中)。
? 同理,SNA 认为养恤基金也是在未来有权得到养
恤金的住户的资产,因而用养恤基金投资所得到的
投资收入也应作为该基金对有权得到养恤金的住户
的应付项目,记录在养恤基金和住户的原始收入分
配账户中的“属于投保人的财产收入”项下,同时
在收入二次分配账户中,虚拟住户把同等金额的款
项作为“追加保险费”或“追加缴款”退还给了养
恤基金。
? ( 6) 地租 。这是产生于土地或地
下资产的所有权而应由土地或地下
资产的承租者支付给出租者的财产
收入。在地下资产的情形,有关的
支付常常称为特许使用费,但实质
上是属于矿藏所有者的地租,应作
为地租处理。
? 2、原始收入、原始收入余额
? 在以往版本的 SNA中,曾经把总增加值中除了应向政
府支付的税 (减补贴 )以外的部分称为“要素收入”。
1993年 SNA不再使用要素收入这一概念,取而代之
的是一个既有联系又不尽相同的概念 —— 原始收入。
? 原始收入,是指由于机构单位介入生产过程或拥有生
产所需的资产而产生的各种收入。具体包括:雇员报
酬、营业盈余、财产收入、生产税和进口税。
? 原始收入余额,是指各常住机构单位或机构部门参与
原始收入分配的最终结果,它等于机构单位或部门的
应收原始收入总价值减去应付原始收入总价值之差。
? 原始收入余额同时也是各机构单位或部门原始收入分
配账户的 平衡项,而且有总额和净额之分。
? 3、国民总收入与国民净收入
? 常住生产单位的生产活动产生的原始收入虽然主
要分配给其他常住机构单位,但其中有一部分可
能分配给非常住单位;同样地,国外产生的一些
原始收入也有可能分配给常住单位。
? 各机构单位或部门的原始收入余额正是它们参与
国内和国外原始收入分配的最终结果。
? 所以,如果把国内各机构部门的原始收入余额相
加,将得到一个衡量国内所有常住单位从国内和
国外的原始收入分配中所得到的全部收入的总量
指标。
? 这正是 SNA的 国民收入 概念。
? 具体地说,把国内各机构部门的总原始收入余额相加所得
到的总量指标,叫做 国民总收入 ;而把国内各机构部门
的净原始收入余额相加所得到的总量指标,称为 国民净
收入 。
? 它们之间相差一个固定资本消耗。
? 国民总收入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减去应付给国外的原始收入,
再加上从国外应收的原始收入。
? 国民总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 +来自国外的原始收
? 入 -支付国外的原始收入
? =国内生产总值 +来自国外的净原始收入
? 国民总 (或净 )收入 就是过去所谓的,国民生产总 (或净 )
值,。由于它不是一个增加值概念,而是一个收入概念,
所以 1993年 SNA建议采用“国民总 (或净 )收入”这一组名
称。
第三节 收入再分配核算
Section 3 The secondary distribution of income account
? 一、收入再分配的基本问题 P129-131
? (一)收入再分配的概念
? 是指在收入初次分配的基础上,通过转移
收支在各常住机构单位之间或者常住单位
与非常住单位之间的分配。
? 原始收入余额是各机构单位再分配的起点。
? 理解收入再分配的关键,在于把握 转移 的
实质。
(二)转移的概念与种类
? 1、概念与特点
? 转移,是一类特殊的交易,是指一机构单
位向另一机构单位提供货物、服务或资产
等各种资源,而同时又不从后者收取任何
货物、服务或资产作为回报的行为。
? 特点,单方向、非交换性,]非契约性。
2、种类
? ( 1)按照转移的目的和性质不同,转移可
分为 经常转移 和 资本转移
? 资本转移,是指资产所有权的转让,或者
说,通过这种转移,将使出让者的资产数
量减少,而使接受者的资产数量增加。
? 如投资补助、遗产税的支付、实物资产 (存
货除外 )的捐赠等,都属于资本转移。
? 资本转移通常数额较大,但不经常发生,
因而通常并不对出让者和接受者的现期消
费水平产生影响。
? 经常转移,又称为现期转移。包括除资本转移之
外的所有转移。这一类转移的特点是在生活中经
常地、有规律地发生,因而对交易双方现期的收
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会有影响。
? 经常转移通常并不对交易双方的资产数量产生直
接的影响。
? 在国民经济账户核算中,对经常转移和资本转移
的处理方法不同,
? 经常转移属于收入的再分配,要记录在收入再分
配核算的有关账户中;
? 资本转移属于财富的再分配,与投资或资产的变
化有关,必须反映在积累核算的有关账户中。
( 2)按照转移的内容不同,转移可分为
现金转移和实物转移
? 现金转移,是指一机构单位向另一机构单位支付
货币或可转让存款,而同时并没有反方向的任何
支付。
? 实物转移,是指货物、服务及非金融资产的转移。
? 无论经常转移还是资本转移,都有现金转移和实
物转移之分。
? 区分现金转移与实物转移的原因在于,在账户核
算中,现金转移可以一次性地反映在有关账户中,
而实物转移则需视为两次交易并作两次记录。
? 比如,当一机构单位接受一笔实物转移时,应先
假定该单位通过转移获得了一笔收入 (或资本 ),
然后通过购买实物实现消费 (或投资 )。
? 这样,该项实物转移首先要反映在收入再分配账
户的资源方(或资本账户的负债和净值变化方),
成为其收入(或资本)的一项来源;然后还要反
映在收入使用账户的使用方(或资本账户的资产
变化方),成为其消费(或非金融投资)的一部
分。
二、收入再分配核算的账户设置 P131
? 收入再分配核算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经常转移的核
算。
? 然而,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 第一,更清楚地说明政府的作用;
? 第二,更全面地计算住户收入;
? 第三,便于进行国际比较和便于社会经济体制发
生变化后进行跨时期比较;
? 第四,更全面地反映子部门之间的再分配过程。
? 联合国 1993年 SNA将 政府和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
机构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的实物转移 (统称为“实
物社会转移” )从各种经常转移中区分了出来,从
而把整个收入再分配过程人为地分成了两个阶段:
一是收入的二次分配阶段,二是实物收入再分配
阶段 (又称为收入的三次分配阶段 )。
? 每一个阶段都用一个账户来反映,分别称为 收入
二次分配账户 和 实物收入再分配账户 。
三、收入二次分配账户
P131-137
? (一)账户结构
? 收入二次分配账户作为收入再分配核算的第一个
账户,用于描述 除实物社会转移以外的 各种经常
转移是如何将各机构单位或部门的原始收入余额
转换成可支配收入的全过程。
? 由于实物社会转移仅仅包括实物社会福利、以及
由政府单位 (包括社会保障基金 )和为住户服务的非
营利机构向常住住户提供的个人非市场货物和服
务转移,因而 收入二次分配账户实质上记录了现
实生活中的大部分经常转移,包括除实物社会转
移以外的其他经常性实物转移以及所有的经常性
现金转移。
收入二次分配账户的基本表式,
使 用 资 源
所得税、财产税等经常税 212
社会缴款 322
实物社会转移以外的社会福利 3 3 2
其他经常转移 269
可支配总收入 1854
固定资本消耗 ( - ) 222
可支配净收入 1632
总原始收入余额 18 83
固定资本消耗 ( - ) 2 22
净原始收入余额 16 61
所得税、财产税等经常税 2 13
社会缴款 3 22
实物社会转移以外的 社会福利 332
其他经常转移 2 39
合 计 2989 合 计 29 89
? 为了全面地反映发生在各机构部门之间以及各机构
部门与国外之间的各种收入转移 (实物社会转移除
外 ),可以将各机构部门的收入二次分配账户并列
地放在一起,编制收入二次分配部门综合账户。
? 收入二次分配部门综合账户
? 由收入二次分配部门综合账户中的数据不难看出,
? 有很大一部分转移其转移的方向是确定的。
? 如:各部门 (含国外 )在使用方支付的所得税、财产
税等经常税,全部由政府部门在资源方所获得;各
种社会缴款都由住户部门支付,各种社会福利也都
由住户部门获得;支付非人寿保险费净额的可以是
各个部门,而获得此项转移的只有金融机构。
? 通过各种经常性的收入转移,各部门对可支配收入
的占有关系相对于原始收入余额的部门结构发生了
较大的变化。
(二)指标解释
? 1、所得税、财产税等经常税
? 税是由机构单位向政府单位做出的强制性的无偿
现金支付或实物支付。
? SNA把所有的税分为三大类:一是生产税和进口
税,二是所得税、财产税等经常税,三是资本税。
? 所得税、财产税等经常税:是收入再分配阶段各
机构单位向政府单位缴纳的各种税,旨在调节国
民收入在全社会各阶层、各单位之间的分配比例。
? 从内容来看,该项税包括所得税、资本经常税及
其他杂项税(见教材说明)。
2、社会缴款和社会福利
? 社会缴款和社会福利是两种方向相反的经常转移。
其目的是为了保证住户或个人的福利不因一些突
发事件如疾病、失业、退休等的出现而受到损害。
? 社会缴款:是为获得社会福利而向政府组织的社
会保障计划(或各单位建立的基金)所作的实际
或虚拟的支付。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种形式,
? 一是由雇员、自营职业者及其他社会成员直接向
社会保障计划(或各单位建立的基金)缴款;
? 二是由雇主代其雇员对社会保障计划(或各单位
建立的基金)缴款。
? 对于由雇主代其雇员对社会保障计划(或各单位
建立的基金)缴款,SNA将其记录成好象雇主先
以雇员报酬的一部分支付给雇员,然后再由雇员
支付给社会保障计划(或各单位建立的基金)。
SNA把这种特殊记账方式称为“改变交易流程”。
? 由于对所有雇主代其雇员所作的社会缴款都作了
这种特殊处理,因而在国民经济账户体系中,全
部社会缴款都表现为住户部门的转移支出。
? 社会福利:是住户部门从政府及其他部门获得的
经常转移,旨在满足一些突发事件或情况的需要。
社会福利有两类,即社会保险福利和社会救济福
利。
? 社会保险福利是由政府及其他部门在有组织的社会
保障计划下向住户提供的福利,即它以住户在此以
前支付社会缴款为前提,如领取的疾病和伤残养恤
金、失业津贴、生育津贴、退休养老金等。
? 社会救济福利是在有组织的社会保障计划之外向住
户提供的福利,如救济金、助学金、困难补助等,
它不受以前是否支付社会缴款的限制。
? 社会福利既可以是现金的,也可以是实物的;既可
以是政府和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提供的,也可
以是非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的。
? SNA规定:只有现金社会福利、以及除政府和为住
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之外的其他部门向住户提供的
实物社会福利才记入收入二次分配账户;而政府和
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向住户提供的实物社会福
利则作为实物社会转移的主要组成部分,反映在实
物收入再分配账户中。
? 3、其他经常转移
? 其他经常转移:包括常住机构单位之间或常住
机构单位和非常住机构单位之间发生的除上述
转移之外的各种经常性转移。
? 如:非人寿保险费净额 (即从非人寿保险费总额
中扣除服务费后的余额 )与非人寿保险索赔;各
级政府之间及同级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经常转移;
本国政府同外国政府及国际组织之间的经常转
移 (如作为国际组织的成员国定期支付的会费、
国际援助等 );对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的经
常转移 (如会费、捐赠等 );住户间的经常转移;
罚款;以及由抽彩和赌博等引起的转移,都包
含在此类转移中。
? 4、可支配收入
? 可支配收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指标,是收
入二次分配账户的平衡项。
? 可支配收入等于机构单位或部门的原始收入余
额,加上该单位或部门应收的除实物社会转移
之外的各种经常转移,再减去该单位或部门应
付的除实物社会转移之外的各种经常转移。它
集中体现了各单位或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和
二次分配的最终结果。
? 从其经济意义来看,可支配收入是各单位或部
门在不减少其现金、变卖其资产或增加其负债
条件下,在核算期内可用于货物和服务消费支
出的最大数量。
? 可支配收入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后的剩余额,称为
储蓄。
? 可支配收入有可支配总收入和可支配净收入之分。
二者之差为固定资本消耗。
? 国内各部门的可支配总(净)收入的总和,叫做
国民可支配总(净)收入。
? 在收入再分配阶段,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
可能发生一些经常转移 (不论现金转移,还是实物
转移,都应记入收入二次分配账户 )。因此,国民
可支配收入与国民收入一般不相等。
?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国民总收入 +来自国外的经常
? 转移 -支付国外的经常转移
? =国民总收入 +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净额
四、实物收入再分配账户
P137-140
? (一)账户结构
? 实物收入再分配是在收入二次分配的基础上对收
入的进一步分配,具体包括政府单位 (含社会保障
基金 )和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对常住住户提供
的各种实物社会福利以及个人非市场货物和服务
转移(这些统称为实物社会转移)。
? 所以,实物收入再分配账户是一个仅与住户、政
府和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有关,而与非金融
企业和金融机构无关的账户。
? 实物收入再分配账户的基本结构,
? 除了资源方列示的从收入二次分配账户转来的
可支配收入、以及作为本账户的平衡项而列入
使用方的调整后的可支配收入外,该账户只记
录实物社会转移。
? 实物收入再分配账户
使 用 资 源
实物社会转移 228
调整后的可支配总收入 1854
固定资本消耗 ( - ) 222
调整后的可支配净收入 1632
可支配总收入 1854
固定资本消耗 ( - ) 222
可支配净收入 1632
实物社会转移 228
合 计 2082 合 计 2082
? 在实物收入再分配账户中:政府单位和为
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 应付的实物社会转
移 记在账户左边的使用方;住户 应得的实
物社会转移 记在账户右边的资源方。
? 为了对这一点看得更清楚一些,需要借助
于实物收入再分配部门综合账户。
(二)指标解释
? 1、实物社会转移
? 是指政府部门和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向住户
提供的实物社会福利以及个人非市场货物和服务。
? 它是政府部门和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的转移
支出,住户部门的转移收入。
? 实物社会福利,包括政府部门在有组织的社会保
障计划下提供的实物社会保险福利,以及由政府
部门和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提供的实物社会
救济福利。
? 实物社会保险福利的获得以支付社会缴款为前提,
而实物社会救济福利的获得则没有这种限制。
? 个人非市场货物和服务的转移,是指政府部
门和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免费或以经济
意义不显著的价格 对单个住户或个人提供的
货物和服务。
?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教育和保健服务,如居
民享受的义务教育,实际是政府部门免费向
居民提供了教育服务。
? 由于其受益对象是单个住户或个人,故称为
个人服务,以区别于对整个社会或社会的大
部分提供的公共服务。
? 2、调整后的可支配收入
? 调整后的可支配收入,作为实物收入再分配账
户的平衡项,是在机构单位或部门的可支配收
入基础上,加上该单位或部门应得的实物社会
转移,或减去该单位或部门应付的实物社会转
移而得到的。
? 政府部门和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的调整后
的可支配收入 低于 其可支配收入;
? 住户部门的调整后的可支配收入 高于 其可支配
收入;
? 经济总体的调整后的可支配收入 等于 其可支配
收入。
? 从经济意义上来理解,
? 住户部门调整后的可支配收入 相当于在核算期
内不通过减少其现金、变卖其资产或增加其负
债,就能消费得起的、并能满足住户成员的需
要或欲望的最终消费货物和服务的最大数量;
? 政府部门调整后的可支配收入 相当于在核算期
内不通过减少其现金、变卖其资产或增加其负
债,就能够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最大数量。
第四节 收入使用核算
Section 4 The use of income account
参考李连友的, 国民经济核算学 P159-176,
? 一、收入使用核算的内容及账户设置
? P140-141
? 收入使用核算,在收入分配核算的基础上,进一
步对各机构单位或部门如何将其可支配收入或调
整后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最终消费和储蓄 (作为收入
的结余 )加以完整的描述。
? 值得注意的是,可支配收入和调整后的可支配收
入对于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消费具有不同的意义,
? 可支配收入是在不使资产和负债发生任何增减的
情况下可用于货物和服务最终消费支出的最大收
入量;
? 调整后的可支配收入则是在不使资产和负债发生
任何增减的情况下实际可获得的最终消费货物和
服务的最大量。
? 因此,有必要设立两个并行的但又有密切联系的
收入使用账户,以便说明不同的问题。
? 这两个账户分别是 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 和 调整后
的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 。它们分别与前述收入二
次分配账户和实物收入再分配账户相衔接。
二、两种收入使用账户 P141-149
? (一)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的结构
? 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 是一个专用于揭示可支配收入在最终
消费支出与储蓄之间的使用情况的账户。其资源方列示可
支配收入 (总额与净额 ),使用方是最终消费支出以及作为
平衡项的储蓄 (总额与净额 )。
使 用 资 源
最终消费支出 13 99
个人消费支出 1243
公共消费支出 156
对住户养恤基金净权益变化的调整 11
储蓄总额 4 55
固定资本消耗 ( - ) 2 22
储蓄净额 2 33
可支配总收入 18 54
固定资本消耗 ( - ) 2 22
可支配净收入 16 32
对住户养恤基金净权益变化的调整 11
合 计 18 65 合 计 18 65
? 从表中可见,账户资源方和使用方还列有
一项“对住户养恤基金净权益变化的调
整”。它不是该账户的主要项目,而是由
于对养恤基金的特殊记账方式引起的,在
这里仅仅是为了对储蓄作一下调整。
可支配收入使用部门综合账户
? 从可支配收入使用部门综合账户可以看出,
? 最终消费支出仅与住户、政府和为住户服
务的非营利机构这三个部门有关,而与非
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无关; 如果将“对住
户养恤基金净权益变化的调整”一项忽略
不计,那么对于非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而
言,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仅仅是一个虚设
账户。
(二)调整后的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的结构
? 调整后的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 是一个专
用于揭示调整后的可支配收入在实际最
终消费与储蓄之间的使用情况的账户。
其资源方列示调整后的可支配收入 (总额
与净额 ),使用方是实际最终消费以及作
为平衡项的储蓄 (总额与净额 )。
调整后的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
使 用 资 源
实际最终消费 1 399
个人实际消费 124 3
公共实际消费 15 6
对住户养恤基金净权益变化的调整 11
储蓄总额 455
固定资本消耗 ( - ) 222
储蓄净额 233
调整后的可支配总收入 18 54
固定资本消耗 ( - ) 2 22
调整后的可支配净收入 16 32
对住户养恤基金净权益变化的调整 1 1
合 计 1 865 合 计 18 65
为了显示更为详细的信息,需要对经济总体的调整后
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按部门分解,采用调整后的可支
配收入使用部门综合账户 。
调整后的可支配收入使用部门综合账户
? 从调整后的可支配收入使用部门综合
账户可见,各部门的实际最终消费金
额不同于可支配收入使用部门综合账
户中的最终消费支出金额。可以说,
这正是调整后的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
所要说明的。
(三)指标解释
? 1、最终消费支出与实际最终消费
? 最终消费:是指为满足个人或公众的需要或欲望
而对货物和服务的使用。
? 在一定时期内,作为生产成果的货物和服务可以
有三种不同的使用方式:一是被投入当期的生产
过程而消耗掉,这被称为 中间消耗 ;二是被积累
起来用于下一时期的生产过程,这被称为 资本形
成 ;三是被用作 最终消费 。
?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任何一项货物或服务的使用,
都只能根据其性质归属于上述三种方式中的某一
种加以核算,而不能有任何的重复计算,这是一
条基本原则。
? 在 SNA中,对最终消费的度量有两种标准,
? 一是以承担货物和服务的支出为标准,从支出者的
角度核算最终消费,称为 最终消费支出 ;
? 二是以货物和服务的实际获得为标准,从获得者的
角度核算最终消费,称为 实际最终消费 。
? 之所以同时按这两种标准核算最终消费,是因为尽
管在多数情况下支出承担者同时也就是获得者,但
在某些情况下二者并不是统一的。同时按两种标准
核算最终消费,有助于说明更多的问题。
? 比如,享受公费医疗的职工是医疗保健服务的获得
者,但报销的医疗费却由政府负担。在这里,最终
消费的支出承担者与实际获得者之间发生了一笔实
物社会转移。
? 推广到一般:某部门最终消费支出与实际最终消费
之差,正好等于该部门应收或应付的实物社会转移。
? 值得注意的是,SNA不承认非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
存在最终消费(即使在一些正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
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国家 (如我国 )存在着大量的企业
经常向雇员提供诸如保健、娱乐、教育等方面的服
务的现象)。因为在 SNA看来,企业的职能就是提
供以市场价格销售的各种货物和服务,实现市场供
求的平衡。所以,企业并不是出于吸引雇员的目的
而经常向雇员提供的这类服务,只能视为政府政策
的延伸,视为受国家控制的企业在“代理”某些国
家的职能,为特定职工群体提供这种服务。
? 为此,SNA为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推荐了一种将
“企业为雇员作出的支出”从企业中分离出来的办
法。方法是这样,
? 首先,把为雇员付出大量社会支出的企业分解为两
个机构单位,其中一个负责记录原企业的市场生产
活动,并依据其向市场出售的货物和服务的性质,
归类为金融或非金融企业;另一个则专门记录原企
业向雇员提供的那些社会服务活动,并称为“企业
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作为为住户服务的非
营利机构的一个子部门。
? 然后,在账户核算中,将原企业向雇员提供的社会
服务记录成“企业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的最
终消费支出,再由“企业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
以实物社会转移的形式将其支付给住户部门,使其
成为住户部门实际最终消费的一部分。
? 经过这种处理后,这种最终消费支出的承
担者已不再是企业,而是“企业为住户服
务的非营利机构”,从而巧妙地回避了
“企业最终消费”这一概念。
? 由于最终消费与非金融企业及金融机构无
关,因此只有住户、政府和为住户服务的
非营利机构需要核算最终消费,经济总体
的最终消费也由这三个部门的最终消费组
成。
? 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
? 个人消费 是指为直接满足个人或住户成员的需要而
进行的消费;
? 公共消费 是指由社会全体成员或社会中的某一部分
成员 (如某一地区的所有住户 )共享的各种服务。
? 根据 SNA的假定,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承担
的全部消费支出都作为个人消费处理;政府部门除
了提供所有的公共消费服务外,还提供一部分个人
消费品或消费服务;住户承担的全部消费支出全都
属于个人消费品或消费服务。
? 于是,存在如下一些关系式,
? ( 1)最终消费支出 (经济总体 )=住户最终消费支出
+政府最终消费支出 +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最
终消费支出
? ( 2)实际最终消费 (经济总体 )=住户实际最终消费
+政府实际最终消费
? ( 3)最终消费支出 (经济总体 )=实际最终消费 (经
济总体 )=个人消费 +公共消费
? ( 4)个人消费 =住户实际最终消费 =住户最终消费
支出 +政府承担的个人消费支出 +为住户服务的非
营利机构最终消费支出
? ( 5)公共消费 =政府实际最终消费 =政府承担的公
共消费支出
最终消费支出与实际最终消费的关系
最终消费支出
住户 政府 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 合 计
个人消费 1 2, 1 3 Ⅰ
公共消费 — 2, 2 — Ⅱ
实际
最终
消费 合 计 ( 1 ) ( 2 ) ( 3 ) ( 1 ) + ( 2 ) + ( 3 ) = Ⅰ + Ⅱ
? 2、对住户养恤基金净权益变化的调整
? 这一调整项等于 作为养恤基金(指退休
金或养老保险)成员的住户或个人(即
投保人)应付给养恤基金的实际缴款总
价值,加上由“属于投保人的财产收入”
中应付的追加缴款总价值,减去为管理
该基金所发生的服务费支出,再减去由
养恤基金支付的养恤金总价值。
? 之所以要作此调整,原因在于,
? 一方面,SNA认为管理养恤基金的组织所持有的
准备金,在本质上归对其拥有债权的成员(住户)
共同所有,养恤基金成员支付的养恤基金缴款和领
取的养恤金应分别作为住户对金融资产的获得和处
置,记入金融账户以及资产负债表;
? 另一方面,SNA为了对有关住户行为的分析提供
更加有用的收入资料,又将养恤基金成员所支付的
养恤基金缴款及所收到的养恤金分别作为社会缴款
及社会保险福利记入收入二次分配账户,成为影响
住户可支配收入的一对因素。
? 为了使这两种处理方法协调一致,就必须引入一
个调整项(冲抵项),以确保住户养恤基金缴款
超出养恤金收入 (即应付的“转移”超出应收的
“转移” )的部分不影响住户的储蓄(否则,将导
致账户体系无法平衡)。
? 为此,必须在住户部门可支配收入的基础上,加
上养恤基金缴款,同时减去养恤金收入;相应地,
对管理养恤基金的保险公司(或其他机构,如政
府)来说,则需对它们的收入使用账户作相反的
调整。
? 通过这一调整后,就好象在收入二次分配账户中
没有把养恤基金缴款和养恤金收入当作经常转移
来记录一样,整个账户体系左右两方仍然保持总
量平衡。
3、储蓄
? 是指可支配收入 (用“对住户养恤基金净权益变化的调整”一项调整之后 )中没有用于最终消费的部分。
? 由于就各部门 (确切地说,仅仅包括住户、政府和为住户服
务的非营利机构,因为只有它们才发生实物社会转移及最
终消费 )而言,调整后的可支配收入与可支配收入之差正好
是其实际最终消费与最终消费支出之差,都等于该部门应
收或应付的实物社会转移,所以,调整后的可支配收入使
用账户中的储蓄与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中的储蓄完全一致。
? 储蓄作为各部门收入的结余额,不仅有多少之分,甚至有
正负之分。
? 当储蓄为正数时,表明该部门还有未用的收入,可以用作
进一步投资的资金来源;
? 当储蓄为负数时,说明其可支配收入还不够用于消费,一
定是变卖了某些金融或非金融资产、或减少了现金余额、
或增加了负债,才得以满足当期的消费。
本章参考文献
1,联合国等,1995:《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993)》,第七
至九章( P160-225),第 1版,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周国富,1999:“试析联合国一九九三年 SNA的几个新规
定”,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统计学、经济数学方法》
4期
3,周国富,199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储蓄的变化趋势
分析”,《统计研究》第七次全国中青年统计科学研讨会论
文集
4,周国富,2001:“从资金流量表看我国政府的经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