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博士)教学大纲 一、编写说明: 本课程是理工科博士生的学位课程,3学分,总课时:45。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首要推动力量,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式和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本课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当代新科技革命的历史性发展趋势,从马克思主义与近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天然的亲和性出发,分析认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的现代科技基础和时代特征,深刻理解当代社会主义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汇流的必然性,并从分析现代科技巨大的物质功能、经济功能和精神功能、文化功能入手,了解科学技术论、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哲学的最新进展,同时结合当代新科技革命以来的经济、文化、思想变革,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火车头的深刻变革与丰富内涵,增强博士生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参与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的紧迫感、责任感和献身祖国改革开放建设事业的自觉性。 (二)大纲的教学体系 本课程共有七讲:第一讲,现代科学革命;第二讲,现代技术革命;第三讲: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第四讲: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第五讲:现代科技革命与科学发展观;第六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第七讲:人的发展、科技发展与社会的统一。 二、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讲:现代科学革命 (一)科学的含义与科学发展的两种形式 (二)科学革命的历史 1、第一次科学革命 2、第二次科学革命 3、现代科学革命的产生 (三)20世纪科学的三大发现 1、相对论的创立 2、量子力学的建立 3、生物学革命 (四)当代自然科学的主要前沿 第二讲:现代技术革命 (一)技术与技术进步的形式 (二)技术革命的历史 1、第一次技术革命:蒸汽机技术革命 2、第二次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 3、第三次技术革命:现代科技革命 (三)现代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 ——高技术领域 1、信息技术——高技术的先导 2、新能源技术——高技术的支柱 3、生物技术——高技术的核心 4、新材料技术——高技术的基础 5、空间技术——高技术的外向延伸 6、海洋工程技术——高技术的内向拓展 (四)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点 1、科学技术的加速度发展 2、科学技术的广泛渗透性 3、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的趋势 4、科学技术的教学化 5、现代科学技术获得研究成果的难度愈来愈大,代价愈来愈高 6、科学的分化与一体化 第三讲: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一)近代科技革命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二)近代科技革命为马克思主义提供必要前提和科学论证 (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科技与科技革命的基本观点 1、关于科学技术性质的基本观点 2、关于科学技术的功能和作用的基本观点 3、关于科技革命及其作用的基本观点 (四)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第四讲: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 (一)高技术走向产业化的特征:高效益、高创新、高投入、高竞争、高风险、高渗透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内涵 (三)科技进步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源泉 1、定性分析 2、定量分析 (四)现代科技革命引起经济结构的变革 1、现代科技革命促使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2、现代科技革命促使工业部门结构发生变化 3、现代科技革命促使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4、现代科技革命推动国际贸易结构的变革 (五)科技革命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六)科技革命培育了知识经济 第五讲:现代科技革命与科学发展观 (一)什么是发展观?什么是科学的发展观? (二)战后世界发展观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 (三)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四)全面理解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五)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 第六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一)科学与科学精神 1、什么是科学及其发展过程 2、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 3、科学精神的文化渊源 (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三)科学精神与科学主义 (四)科学精神的当代意义 1、中国传统文化中缺少科学精神的文化渊源 2、科学精神与科教兴国 第七讲:人的发展,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一)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 (二)五种社会形态与三种社会形态的统一 (三)人的发展、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1、考核方式:期终考试写 篇4500字以上的论文 2、成绩评定标准:平时占30%,期终占70%。 四、教材与参考文献: (一)教材:自编讲义 (二)参考文献: 1、周济、陈文林等编:《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文献选编》 2、丁长青主编:《科学技术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 3、《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陕西科技出版社2003年版。 4、刘大椿主编:《现代科技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5、林德宏:《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6、周昌忠:《西方科学的文化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7、傅华:《生态伦理学研究》,华夏出版社2002。 8、吴伯田:《现代科技革命论》,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1。 9、丹皮尔:《科学史》,商务印书馆1975。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72。 11、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8。 1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 13、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14、罗素:《西方的智慧》,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15、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6、E·舒尔曼:《科技时代与人类未来》,李小兵等译,东方出版社,1985年版。 17、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陈恒六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8、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 19、[美]郭颖颖:《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雷颐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汪信砚:《科学价值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1、肖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2、《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83、1994、1993。 23、《江泽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献汇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4、胡锦涛、温家宝关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讲话。 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课程 授课计划(博士) 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系别 主讲教师 陈荣富 课程名称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班级 2005级 授课时间 2005-2006学年第1学期 周课时 3 学分 3 周次 教 学 内 容 周次 教 学 内 容  3-4 第一讲:现代科学革命    6-8 第二讲:现代技术革命    9-10 第三讲: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11-12 第四讲: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    13-14 第五讲:现代科技革命与科学发展观    15 第六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16-17 第七讲:人的发展,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三者的统一——马克思的社会形态学说    备注 1、第5周国庆放假 2、课堂教学与讨论紧密结合   注:本表一式三份,开学两周内交研究生部一份、教研室一份、教师留存一份。 主管院长或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