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第二篇第二篇 作为国家经济体组成部分作为国家经济体组成部分
的区域与其经济发展的区域与其经济发展
第六章 区域分析基础
对作为国家经济体组成部分的区域
与其经济发展进行研究 , 一直是区域经
济学者面临的主要任务 , 不仅可以使人
们了解区域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 , 帮助
人们找出某个特定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
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 , 也为厂商等经济
活动主体进行区位决策提供了依据 。
本章内容提要本章内容提要
1. 区域分析的基本框架
2. 单地区 /多地区分析 ( 主要基于经济
增长理论和数理统计方法 )
3. 两地区 /三地区分析 ( 主要基于分工
与贸易理论 )
4. 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 主要基于区位理
论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
一 、 区域分析的基本框架一 、 区域分析的基本框架
1. 作为国家经济体组成部分的区域
任何一个具有一定空间尺度的经济体 ( 国家 ),
均可以根据人们进行区域经济研究的具体需要 , 被划
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区域 ( 地区 )。
其可以是客观存在的经济区 ( 具有核心 — 边缘结
构的区域 ) 及作为经济区组成部分的功能区 。
也可以是人们出于各种目的 ( 包括研究的目标 )
而划分出的各种实体区域 ( 行政区 ) 或概念区域 ( 通
常是行政区的集合 )。
或者是纯粹为了进行理论研究而建立的抽象区域 。
一 、 区域分析的基本框架一 、 区域分析的基本框架
2. 区域分析的基本参照系
一个国家通常都是由 n个地区 ( 主要是行政区 ) 组
成的 , 即有 Xi (i=1,2,3,4,5······n), 而区域分析的基本参
照系则是整个国家 。 可以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 , 来对
这些地区进行分析 , 形成针对个别指标或综合指标的
排序 , 并且分析个别指标的偏差 , 如标准差和变异系
数 , 得出各个地区之间在相关指标上的整体差距 , 如
洛伦兹曲线 ( Lorentz Curve) 和基尼系数 ( Gini
Coefficient)。
当人们在分析某个特定地区 ( 地区 a) 时 , 参照
系往往是包括地区 a在内的所有各个地区的总和 ( 国家
经济体 ), 或其中某个指标领先的地区 , 或者是其他
的国家经济体 。
一 、 区域分析的基本框架一 、 区域分析的基本框架
3. 区域间关系的分析 (1)
在一些涉及到物流和人口流动的区域分析中 ,
多地区分析可以提供最优解 。
但是 , 要对多个区域之间真实的经济关系进行
全面分析是十分困难的 。 最为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
是把所有需要研究的地区及作为参照的客体划分为
两个部分 , 进行两地区的分析 。
假设一个国家是由 n个地区组成的 , 即有 Xi
(i=1,2,3,4,5······n), 在进行两地区分析时 , 地区 a和地
区 b可以有着许多种不同的组合 。 它们既可以是两个
不同的功能区 , 也可以是两个不同的均质区 , 还可
以是一个功能区中的两个不同性质的组成部分 。 当
然 , 也可以是两个没有任何相同或不同特点的区域 。
一 、 区域分析的基本框架一 、 区域分析的基本框架
3. 区域间关系的分析 (2)
当地区 a和地区 b都与第三个地区 , 即地区 c之间
有着密切的经济关系时 , 可以将两地区分析扩展为
三地区分析
地区 a和地区 b之间的经济关系 , 既包括了直接的
经济关系 , 也可以是通过第三个地区 ( 地区 c) 发生
的间接的经济关系 。
地区 c可以除了地区 a和地区 b之外的整个外部世
界 , 也可以是外部世界中的某个部分 ( 即
c1,c2,c3,c4,c5……)
三地区分析法
两地区分析法 : 只对地区 a 与地区 b 之间的经济关系 ① 进行分析 , 前提
是地区 a 和地区 b 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体范围内 。
三地区分析法 : 当地区 a 和地区 b 至少有一个与所处经济体之外的其他
所有地区 , 即地区 c 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时 , 不仅要分析地区 a 与
地区 b 之间的经济关系 ① , 还要分别对地区 a 与地区 c 之间的经济
关系 ② 和地区 b 与地区 c 的经济关系 ③ 进行分析 。
两地区分析法地区 a 地区 b
地区 c
①
② ③
两地区分析法与三地区分析法的区别
一 、 区域分析的基本框架一 、 区域分析的基本框架
4. 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有同样的发展条件 , 通过区
域空间结构分析 , 可以找出影响区域发展的区位因
素和各个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所面临的不同机会 。
二 、 单地区二 、 单地区 /多地区分析示例多地区分析示例
1 区域投入产出分析
2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3 区域竞争力分析
京津唐京津唐 (石石 )核心地区的优势产业核心地区的优势产业
增加值居各地区前 10位的部门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医药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纺织业
普通机械制造业 金属制品业
其他区位商 ≥ 1的部门
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 食品制造业
家具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 饮料制造业
山东半岛山东半岛 -鲁中核心地区的优势产鲁中核心地区的优势产
业业
增加值居各地区前 10位的部门
食品加工业 纺织业
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普通机械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其他区位商 ≥ 1的部门
橡胶制品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食品制造业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
饮料制造业 家具制造业
辽东半岛辽东半岛 -辽中核心地区的优势产辽中核心地区的优势产
业业
增加值居各地区前 10位的部门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普通机械制造业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金属制品业
其他区位商 ≥ 1的部门
橡胶制品业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
三 、 两地区三 、 两地区 /三地区分析示例三地区分析示例
1 输出基础模型
2 虚拟空间中的核心 — 边缘结构理论
3 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4 区域趋同理论
三 、 两地区三 、 两地区 /三地区分析示例三地区分析示例
早在 20世纪初期 , 美国学者普洛夫
( H.Prov) 在分析世界经济空间组织格局时 ,
曾把美国分为中心区和边缘区两部分 , 欧洲
学者德莱西 ( F.Delaisi) 也曾把欧洲分成由
工业的中心区和农业的腹地区组成的中心 -外
围结构 。
20世纪 50年代 , 瑞典经济学家 K.G.缪尔
达尔 ( G.Myrdal) “庇护 -依附 ”和美国经济学
家 A.O.赫希曼 ( Hirschman) 的 “极化 -涓滴效
应 ”在极化作用和核心 -边缘理论发展方面也
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 、 两地区三 、 两地区 /三地区分析示例三地区分析示例
20世纪 80-90年代 , 美国经济学家
克鲁格曼 、 藤田 ( 日裔 ), 借鉴国际经
济学的理论 , 在所谓 “新经济地理学 ”的
名义下 , 对核心 -边缘结构重新进行了
诠释 。 其观点主要体现在 《 地理与贸
易 》、《 发展 、 地理学与经济理论 》 等
著作中 。
四 、 区域空间结构分析四 、 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1 建立在区位分析基础上的空间结构概述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 区域经济空
间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 是
在中央政府的主导之下 , 着重考虑了国民经
济的整体效率 、 保障国家安全和实现社会公
平的需要 、 以及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可能
性之后建立的 , 有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已经
被纳入生产布局学的知识体系之中 。
四 、 区域空间结构分析四 、 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1 建立在区位分析基础上的空间结构概述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区域经济空间结
构 , 是厂商和居民等经济活动主体理性
的区位决策行为作用的结果 , 这一方面
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直是区域经济学
( 区域科学 ) 的组成部分 。
四 、 区域空间结构分析四 、 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2 极化作用 (集聚 — 扩散 )作用对区域经济
空间结构的影响及其主要理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 区域经济空间
结构基本上是极化作用的产物 。
也就是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总是要
大于扩散作用 。
四 、 区域空间结构分析四 、 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2 极化作用 (集聚 — 扩散 )作用对区域经济空
间结构的影响及其主要理论
关于极化作用的理论有很多 。 其中
影响比较大的有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 但
最重要的还是现实空间中的核心 -边缘结
构理论 。 其得到了地理学 、 区域经济学 、
发展经济学等领域一些著名学者的支持 。
四 、 区域空间结构分析四 、 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2 极化作用 (集聚 — 扩散 )作用对区域经济空间结
构的影响及其主要理论
20世纪 60年代 , 美国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
专家 J.R.弗里德曼 ( Friedmann) 于 1966年在委
内瑞拉进行了实地研究之后 , 明确提出了在经
济发展的初期阶段 , 存在着核心 -边缘 ( 或核
心 -外围 ) 结构 。
弗里德曼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
联 、 孤立发展 , 变成彼此联系 、 发展不平衡 ,
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
区域系统 。
四 、 区域空间结构分析四 、 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3 建立在集聚 — 扩散作用基础上的梯度推
移与反梯度推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