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近代东方文化
学习提示,
1、了解, 兰学,,, 洋学, 及其代表人物;
2、了解朝鲜近代化思潮及其影响;
3、了解日本绘画艺术的主要内容;
4、掌握南蛮文化的主要内容;
5、掌握西方文化传入日本的主要原因
6、掌握朝鲜, 实学, 产生的背景和派别、影响;
7、掌握印度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代表人物。
一、日本文化
1、近代日本文化的发展轨迹
近代日本文化史在整个日本文化史中,
起了极其重要的承先启后的作用。这一时期
的文化以纵向和横向齐头并进的方式出现,
映射出日本民族文化性格和民族精神的生动
缩影。 16世纪至 19世纪的日本近代史,是经
历了从开放到封 锁,又从封锁到更大规模的开放
这一过程,并从封建社会走和近代社会的剧烈变革
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日本文化也起了顺应和推
波助澜的作用。
16世纪至 19世纪日本同西方进行了多
方面的接触,形成了所谓, 西方, 。西学
的历
史可划分为三个时期,16世纪中叶至 17世
纪中叶,即, 南蛮学时代, ; 17世纪中叶
至
19世纪中叶,即, 兰学时代, ; 19世纪最
后
30年,即, 洋学时代, 。
2、西方文化传入日本的主要原因
第一,日本在中古以后内乱频繁,使西
方人得以趁机而入。, 直到 16世纪最后二、
三
十年,一直没有一个有效的权威去阻止外国
人进入这个国家。, 这种内乱一方面使中央
政
权趋于瓦解,另一方面倭寇猖獗,从而破坏
了中日之间的, 勘合贸易,,使葡萄牙人充
分起
到了以中国的丝绸交换日本的白银这一有利
可图的中间商的作用,进而使西方传教士如
影随形地在商人之后进入了日本。
第二,的佛教寺院无法使人们的灵魂
获得抚慰。内乱在文化方面也为, 南蛮学,
的
形成营造了一个空间。在社会混乱的情况
下,原来的佛教寺院无法使人们的灵魂获
得抚慰,人们必然期盼新的精神食谱。
,基
督的传道者,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空
白。,
第三,耶稣会本身的特性,使他们较成功地传
播了西方文化。耶稣会宣扬献身精神和绝对的服
从;承认和允许因时、因地、国人作适当的妥协;
对学问和教育高度重视。这些特性不仅使耶稣会上
能够顺应日本人的生活方式,而且使日本人通过耶
稣会了解了西方的科学文化。
第四,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能够接受
西方信仰的意识形态的基础。对日本人来说,,不
管
是武士还是庶民,在心理上依靠原有信仰无法获得
满足的对现实利益的追求,是倾心于基督教的根本
原因,而原来的信仰作为媒介,则使接受接来的异
质的基督教信仰成为可能。,
3、南蛮文化的主要内容
第一、在教育方面,1559年以后,耶稣
会等在日本相继设立了一些教理机构。 1561
年开始,教授语言学、数学、艺能等初等教
育机关,也开始形成。 20年后,日本全国附
属教会的学校已达到 200所。
第二、在医学上,1557年,耶稣会士路
易斯 ·德 ·艾梅达在丰后府内(大分)开设施疗
院,特别治疗金疮、肿疡,且设有治疗麻风
病人的病房。 1558年,他又开始临床教授外
科学,使日本人首次了解了欧洲外科。
第三、在天文、历法方面,西方传教士
宣扬的以地球为中心的天体运行秩序的说
教,虽然并不符号科学实际,但他批判了作
为朝廷秘学的日本传统的天文历学,唤起了
合理、实证乃至批判精神。
第四、在语言学、文学方面,传教士组织
编写了一些辞典、文典,如, 罗葡日辞
典,,, 落叶集,,, 日本大文典, 等;他
们传播的世俗文学和教会文学作品,显示了
耶稣会的人文主义主张。
第五、西洋艺术随着耶稣会士的到来
而影响极大程度地影响了日本。美术领域
中的狩野派、土佐泊、住吉派等,均受西
方美术的深刻影响。
第六、音乐。日本人学会了制作西洋
乐器,组织了唱诗班,而且将能乐、舞蹈
等传统文艺同西洋文艺结合起来。
4,,兰学时代,
1633至 1639年,德川幕府连续颁布了 5个, 锁
国令,,使日本进入, 锁国时代, 。在锁国时代,
荷
兰是日本惟一直接交往的西方国家。随着荷兰人在
日本的活动频繁,兰学最终形成了。为兰学的草创
做出贡献的主要人物有:新井白石( 1657——
1725)、青木昆阳( 1698——1769)和野吕元丈
( 1693——1761)。新井白石著有, 西洋纪闻, 和
,采览异言,,对西方文化作了一个凝练的概括:
,由此可知,彼方之学唯精于其形和器,即仅知所
谓
形而不下者、至于形而上者,则尚未预闻。, 这一
概
括在儒学和西学之间划了一条界限,从而使两者的
并存,以及西方自然科学的传入在理论上成为可
能。
兰学在日本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享
保宽政时代,这个时代吸收西方文化的指导
者是天文方通词,关注的中心是技术,它所
起的作用是兰学的启蒙和普及;天保至明治
初期,这个时代吸收西方文化的指导者是士
族;关注的中心是政治,它所起的作用是使
西方文化制度化。 1862年,幕府派遣西周和
津田真道赴荷兰留学。他们在莱顿大学教授
毕洒林的指导下学习了自然法、国际公法、
国家法、经济、统计等, 五科, 以及哲学,
并将
这些知识介绍到了日本,使西学具有了涵盖
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院的广泛内容。
5,,洋学时代,
第一、西方政治思想的传播
在室町和江户幕府时代,日本人将从英国、法
国、德国传入的文化分别称为, 英学,,, 法学,,
,德
学, 。日本英学方面的代表人物首推福泽谕吉和小
野
梓。
福泽谕吉( 1834——1901)被誉为, 国民教
师, 。他提出政府和国民的关系是彼此约束的契约
关
系。国民既是主人,也是客人,并从中引申出权利
与义务的双重结构。以往的日本国民仅有, 客人,
的
资格而没有, 主人, 的资格,因此,,惟有政府日
本而
没有国民,,只能实行, 君民同治, 的君主立宪制
小野梓( 1852——1886)认为,在日
本,,谋王室之尊荣和人民之幸福, 是一
致
的。, 世界万邦有帝王之国。如需一并保
全
斯帝室之尊宽荣和人民之幸福,则应效仿
英国,维护两者利益, 。也就是说,实行
君
主立宪制。
法学是作为, 体制构建之学, 发展起来的,其
代表
人物是被称为, 东洋的卢梭, 的中江兆民( 1847—
—
1901)。他将儒学, 修身起家治国平天下, 的观念,
和西方特别是法国激进的启蒙主义者的政治理念结
合起来,普及自由民权思想。他一方面对君主立宪
政体持否定态度,另一方面又不否定君王的存在。
德学的兴盛是在 1881年政变(明治十四年政
变)以后。德国奉行, 强权即公理,,在弱肉强食
的
近代国际环境中迅速崛起,给了日本有力的启示。
德学的代表人物是井上毅( 1843——1895)。他所
主张的, 主权归一,,符合完成, 版籍奉还,,
,废藩置
第二、佛学的新发展
织田、丰臣都对佛教采取了有利的控制。
德川幕府时期,建立了本末制度和擅家制度,
本末制度就是确立各宗派本寺、中本寺、直本
寺、孙未寺等上下统属关系。擅家制度随着幕
府强化对基督教的禁教政策而对以前类似制度
的强化。但是,幕府的规定并没有压制佛教的
发展,根深蒂固的佛教在日本有着深远的影
响。江户时代作为佛教一大特色的各宗派学术
结构的设立以及各宗派学说的明显勃兴了。
19世纪末,佛教原来的护国即护法
观、佛教国益观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于是,佛教试图摆脱长期以来同政治权
利和相结合,开始了近代化。 1899年,古
河勇等结成了, 佛教清教同志会, (后改
名
,新佛教同志会, ),以振兴信仰、改善
社会、自由探讨、杜绝迷信、否定教团
制、独立于政治权利为目标,树立新佛
教。在这种形式下,日本佛教进入了 20世
纪。
第三、神道教的显著发展
明治时代以后,日本神道教也取得了显著发
展。 1870年,明治天皇发布, 大教宣布, 的诏书,
推
进以天皇为中心,以神道的国体观念和国民道德观
为基础的教化运动,推进立足于作为明治维新原理
的复古神道的神道国教化。 19世纪 90年代后,根据
朝野的共同要求,政府承认了信教自由。但是,为
了调和将国家神道作为天皇制精神支柱和天皇制国
体观宗教基础同信教自由的矛盾,政府采纳了神道
非宗教的见解,确立了神道作为国家祭祀的特权地
位,并规定各宗教从属于国家神道。 1889年,日本
帝国宪法规定允许信教和传教自由。作为祭祀大权
保持者,天皇的宗教权威也得到了确立。
第四、儒学的强化
儒学在公元 5世纪传入日本。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统
治阶级并不要求儒学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而只要求
他作为从属于佛教的一种信仰。因此,儒学并未能独立地发
展。特别是江户时代,儒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意识形态发展起
来,并进入了它在日本的全盛期。这一时期的儒学,一方面
具有缓滞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革的步伐的作用,另一方面又
具有促进近代思想成长的要素。
在江户时代,儒学和神道的日益独立和强化,也触发了
复古国学的勃兴。复古国学的代表人物有菏田村满( 1669—
—1736)、贺茂真渊( 1679——1769)、本居宣长
( 1730——1801)和平田笃 —( 1776——1843)等。他们
歌颂上古社会,将佛教兴盛以前日本为统一国家而采取的军
事统治加以理想化,要求复古神道,并表现出日本优越感和
尊皇观。
6、近代日本的文学艺术
第一、戏剧艺术
近代日本的文学艺术具有浓厚的时代
感。日本 16世纪以后的文学领域内,出现了
真正产生于市民中间并讴歌其生活的独特的
文学。最能代表市民生活意识的文学创作,
是以, 元禄时代, ( 17世纪末)为中心发展
起来
的, 元禄文学,,有俳谐、浮世草子、偶人
净琉
璃等。
俳谐就是诙谐、滑稽的俳句,诗形短
小,仅 17个音节。松尾芭蕉( 1644——
1694)被誉为, 俳圣, 。他的俳句别具一
格,既带有, 闲静,,, 幽雅, 的特点,
又往往
在孤寂的情调中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和消
极逃避的态度,有较强的意蕴。
“浮世草子, 意为, 风俗故事, 。它是由以前的
御伽
草子,以及与其一脉相承的假名草子变化而成,浮
世草子的代表人物是井原西鹤( 1642——1693)。
他的主要作品, 好色一代男,,, 好色一代女, 和
,处世费心机, 等,体察生活细致入微,壮物写情
引人入胜,遣词造句幽默诙谐,既肯定了市民的享
乐生活和营利行为,也反映了社会底层的人们窘迫
的生活和绝望的心理。
,偶人净琉璃, 意为, 木偶剧, 。被誉为, 日
本莎士比
亚, 的近松左卫门一生写了 100多部剧本。他写偶
人
净琉璃的剧本题材广泛,其中成就最大的是, 殉情
剧,,如, 殉情天网岛,,, 曾根崎殉情, 等。这
些
殉情剧为以义理和人情的冲突为主题,成功地表现
歌舞伎也是在近代发展起来的。歌舞伎起源于
江户时代一个名叫出云阿国的女巫与名护屋山三郎
合作创始的阿国歌舞伎。它最初是一种简单的念佛
舞蹈,后来发展成具有剧本结构的戏剧。 17世纪
末,在江户和京都分别出现了专演武打戏的市川团
十郎和专演爱情戏的坂田藤十郎等著名演员。
第二、建筑艺术
16世纪末,即桃山时代,最能表现时代文化特
征的,首推城郭建筑。城郭建筑的中心部分,一般
建有日本人独创的 3层或 5层的望楼,以炫濯封建统
治阶级的威风,其中规模最大的有织田信长的安土
堡、丰臣秀吉的大阪城、伏风城(后更名为桃山
城)。在城郭中,还建有独树一帜的日本书院式宅
邸,其墙壁和隔扇上,往往绘有各种金碧辉煌的图
画。
第三、绘画艺术
( 1)复古大和绘 ——日本的国画。
进入江户时代后,日本绘画艺术逐步繁
荣,有狩野派、土佐派等。至江户时代后
期,田中纳吉、渡边清、浮田一惠和冈田为
恭等几人,力图摆脱土佐泊程式化的大和绘
式样,以自由的立场表现大和绘原有的情趣
和内容,创作了一批优 秀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
田中纳言的, 金地着色草花图,,, 十二个月度典
图,,浮田一惠的, 子日游图, 等。因此,他们被
称为复古大和绘。
,大井川舟游图屏风, 浮田一惠笔 京都泉涌寺藏
京都以西的大井川,是王朝时代吟诗作歌赏景游乐
的好地方。河上的三只船,一只船是比赛汉诗、一
只比赛和歌,一只则吹奏管弦。贵族们以自己得意
的技艺互相竞争。
( 2)东西结合的绘画艺术
在锁国时代,由于长期是幕府向中国和荷
兰打开的窗户,因此,在长崎形成了具有中
国明清风格的鉴画派和西洋画派。鉴画派的
代表人物有祗圆南海、服部南郭、和彭城百
川等。尤其是彭城百川不仅创作了一批优秀
的绘画作品,而且还编纂了, 元明画人
考,,, 元明清书画名人录, 等。他们的作
品颇具中国明清文人画的韵味。
( 3)秋田画派艺术
西洋绘画方面的代表是平贺源。他在 1773年应
秋田藩藩主佐主曙山的邀请向藩士小田野直武传授西
洋画法。后小田野直武又将此传于佐竹义躬和佐竹曙
山,形成了所谓秋田画派。秋田派虽然在题材和内容
上保持了日本现的骨骼,但在技法上则吸取了西洋画
的透视法和色彩与光的阴影法,在日本绘画史上独树
一帜。
佐竹
义躬
的花
鸟画 佐竹曙山蘭図
( 4)浮世绘艺术
最能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当数浮世绘。
浮世绘表现了一种世态民情。初期木版插图
的集大成者是菱川师宣( 1618——1694)。
他的, 小伙与姑娘, 和, 美人回首图,,象
征性地表现出了在游乐的场景中女性美的形
象。为浮世绘版画注 入新生命和活力的是葛饰北
斋和安藤广重,他们分别绘制的, 富士山 36景, 和
,东海道 53次, 。不仅开拓了风景画这个领域,而
且在明确的美术自然观的基础上对构图和色彩作了
很好的调和。
浮 世 绘
从左到右分别为, 女性,,, 四季,,, 富士山,
二、朝鲜文化
(一)、实学
1、实学产生的背景
自 15世纪起儒学便建立起了它在朝鲜的统治地
位。随着朝鲜社会由盛转衰,儒学失去了活力而趋向
僵化。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挽救日趋衰落的封建制
度,在中国经世致用思想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一批
先进的朝鲜知识分子创出一种新的思想体系 —— 实
学。
实学产生于 17世纪,盛行于 18世纪,衰微于 19世
纪 。实学与儒学之间的区别,在于它所具有的实事求
是的学风、实用主义的治学原则和实证主义的治学方
法。他们认为,导致朝鲜社会危机、人民生活贫困的
根源是崇尚空谈的学风。
2、实学者的派别
第一、经世致用派。它以经世致用为基本
原则,主张改革传统的土地制度和封建等级
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经世致用
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丁若镛( 1763——
1836)。他的, 经世遗表,,, 钦钦新
书,,, 牧民心书, 等著作,详细地论述了
其政治改革设想。他还在, 闾田论,,, 田
论, 等著作中专门研究了农民利益相关的土
地制度问题,设想以闾(村)为单位,实行
土地公有,共,耕种,按劳分配。
1762年,丁若镛在光州出生,从小热爱学问。设计了
起重机,为水原城的建造 立下功劳,为别人种牛痘,
留下了牧民心书和经世遗表等 508卷著作。 正祖去世
后,由于对天主教的大迫害,被流放到全罗道康津,
在那里 生活了 18年后回到故乡,于 1836年 2月 22日去
世,享年 75岁。
第二、利用厚生派
它重视工商业问题,主张社会改革应从
革新生产技术,改进生产手段等方面入手,
利用厚生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有柳寿垣
( 1695——1755)的, 通书,,朴趾源
( 1737——1805)的, 热河日记,,洪大
容( 1731——1783)的, 医山问答,,朴
齐家( 1750——1805)的, 北学议, 等。
朴趾源(朝鲜,1737~ 1805)朝鲜李朝末期学者、诗人、小说家。字仲美,
号燕岩。 1737年 3月 5日生于汉城一封建贵族家庭。幼失父母,由祖父抚养
成人。 16岁时从实学派思想家李亮天(荣木堂)学习汉文。年轻时未应科
举,1769至 1770年隐居黄海道金川郡燕岩峡,广泛研究农耕方法。后游历
名山大川,接触人民生活,研究社会。 1780年 6月,随堂兄朴明源率领的使
团到中国祝贺乾隆皇帝 70岁生日,游历了北京和承德,与当时的学者尹嘉
铨、王明□多次进行笔谈,切磋学问。同年 8月回国。 1786年进入仕途,曾
任监役、汉城府判官、安义县监、沔川郡守、襄阳府使。 1805年 12月 10日
病逝于汉城。
第三、实事求是派
这学家以博学、实证和实用精神,将自己的学
习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实事求是派的代表人物及
具著作有安鼎福( 1712——1791)的, 东史纲
目,,李钟徽( 1731-1786)的, 东史, 等。
3、实学的产生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实学思想是一种蕴涵着近代化因素的思
想体系,为朝鲜近代化思潮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
础。
其次,实学家们所提出的一系列社会改革措施,
具有维护民众利益的倾向。他们的民本主义、均产
主义理论为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再次,实学都致力于民族历史、地理、文化和语
言文字学的研究,标志着朝鲜民族自觉意识的觉
醒。
(二)西方文化的传播
1、西方文化传入的影响
17世纪初,西方文化开始传达室入朝鲜。随着
科学技术的传入,基督教也跟着传入朝鲜。
第一,西方天文学知识的传入,使朝鲜人对自
然现象有了科学认识。
第二,西方地理学知识的传入,扩大了朝鲜人的
认识视野,瓦解了传统儒学的天下观和华裔秩序
论。
第三,社会时化论等近代西方哲学思潮的传
入,加深了朝鲜人对人类社会发展史和国际局势的
认识,对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唤起人民投身
于反抗外敌入侵的爱国主义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
2、近代化思潮
19世纪末 20世纪初,朝鲜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近
代化思潮,其中影响教大的有东山学派、卫正斥邪派
和开化派。
第一、东山学派
东学形成于 19世纪中期,创始人是崔济愚
( 1824——1864),东学思想的主要特征有:它是
一种融儒学、佛教、道教和天主教于一体的宗教学
说,它反对西方文化,企图以东方文化为主,融合东
方文化以复兴朝鲜民族文化,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色
彩;它对封建官僚的腐败和反动的封建等级制度,进
行了批判,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封建社会制度、阶级关
系和生产关系的不满,以及他们对封建统治阶级暴政
的反封建思想;东学是一种代表农民利益、反映农民
阶级愿望和要求的近代思潮。
因此,他的思想体系带有农民阶级和局限性。
它借助于宗教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体系,必然带有
浓厚的神秘色彩和落后因素。东学主张只反贪官不
反皇帝,其实质是一种从反贪官苛政出发,以维护
封建统治的封建思想,其体系充满矛盾。
东学第二代教主崔时亨( 1827——1898)竖起
了斥倭、斥洋的旗帜,并进一步于 1893年至 1895年
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甲午农民战争。农民战争沉重
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者和封建统治,同时也暴露了
东学的局限性。第二代教主对东学进行了改革,必
东学为, 天道教,,但是,此时期作为一种近代化
思
潮,它已无法满足朝鲜农民的需要,其思想影响逐
渐减少。
第二,,卫正斥邪派,
,卫正斥邪派, 是儒学者的传统观念,其代表人
物
是李恒老( 1792——1868)和崔益弦( 1833——
1906)。他们初期都以正统中华文化继承人自居,视
洋人为禽兽,拒绝与洋人交往。后来随着国际国内形
式的发展,和他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他们的观点转
而主张在维护儒学传统体制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吸收
西方文化。这种具有浓厚民族主义色彩的思想体系在
揭露和抨击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激发人民群众的爱
国热情,推动人民反抗外敌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但是他们面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变化,不思变革,空
谈道统,幻想在维护朝鲜封建王朝的前提下,吸收西
方先进的文化。因此,这种思想也属于落后的封建思
想体系。
1797年朝鲜时代学者华西李恒老
(1792~ 1868)的照片。李恒老是朝鲜王朝
末期的性理学者。
第三、开化派
开化派是于 19世纪 7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兴资产阶
级的利益和要求的近代化思潮。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
俞吉濬( 1856——1914)。他将人类社会发展史划
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近代社会和开化社会四个
阶段。开化社会是人类最高阶段,特征有:实践的开
化:纯笃地履行五论和讲授伦常道德;学术的开化:
精湛地研究学术,爱晓万物之理;政治的开化:政治
治明,民众安乐;法律的开化;法律公开,民无怨
怼;机构的开化:开发器械制度以改善生活。俞吉濬
还将社会发展分为未开化、半开化和开化三种形态。
他认为一切社会是否达到开化的标准是实践的开化,
因为实践的开化在世界各国都起作用并永远不变,所
以适合作为判断社会发展的标准。
他认为社会开化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开化
的主体,将社会上的人分为六种:开化的主
人,主张开化并身体力行;开化的宾客、对
开化消极观望;开化的奴隶、极端厌恶乃至
惧怕开化,而又不得不做出姿态迎开化;开
化的罪人,指言必称国外,崇洋媚外;开化
的冤仇,社外国人为蛮夷,固步自封、排斥
一切外来文化;开化的病身,沉醉于表面的
开化,只知吸收外来文化的皮毛,忽视开化
的实质。他主张开化的主人不仅要继承优秀
的民族文化传统,而且要积极吸收外来的先
进文化,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开化理论充分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思
想的进步性,达到了朝鲜近代化思潮的顶
点。但是,开化派仍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局
限性。第一,它偏重伦理道德,对作为社
会发展原动力的经济因素强调不够。第
二,它初期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认识不
够,以至于其改革活动因对日本侵略者报
有幻想而遭挫折。 19世纪 90年代后,开化
派的活动才逐渐摆脱了对外国势力的依
附,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第四、朝鲜近代化思潮局限性产生的原因
首先,朝鲜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浓
厚的封建残余严重阻碍了近代化的进程。
其次,朝鲜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之既不敢发
动群众,又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因此,开化派的
改革运动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再次,朝鲜地处东亚战略要冲,其国内事物常遭
到中国清王朝、日本、俄国及其他西方大国的影响
和干涉。过多的外来挑战加重了朝鲜近代化的负
担,使朝鲜人维以同时完成救亡与救国的双重历史
使命。
(三)近代朝鲜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一、天文与历法
在天文和历学方面,17世纪末 18世纪
初,李敏哲和宋以颖提出了, 地球球形论,
和
,地球回转学说, 。这一学说虽比哥白尼晚
了
100多年,但他们是在根本不知道哥白尼学说
的情况下独立提出的。 1782年,朝鲜学都制
定了, 千岁历, 。 19世纪南秉哲、南秉吉兄
弟写成了, 推步续解,,, 仪器解说, 和
,时宪纪要, 等,大大推动了天文学的发
第二、医学
在医学方面,朝鲜医学逐渐摆脱
了中医学的束缚,形成了具有民族
特色的医学体系。 1613年,许浚
( 1541——1615)的, 东医宝鉴,
出版,它系统地阐述了内、外科和
针灸等东医学科,以及其重视摄生
养性的医学宗旨此。引书出版后很
快传到了中国和日本,受到医学界
的好评。
19世纪末,李济马( 1838——
1900)建立了以体制作为研究基础
的, 四象学, 医学理论,开辟了一个新
的医学领域。
许浚 (21 - 60) 全光烈 饰
身世卑微,历经千辛万苦,
以其执着的的信念和超凡的
毅力超越身份界线,行医济
世,救人无数,并给后世留
下了不朽的医学名著「东医
宝鉴」。
第三、农业
在农业技术方面,17世纪申夙( 1600——
1661)综合当时农业生产经验,结合自己的研
究,编著了, 农业集成, 一书。书中提出了移
秧法、畎种法等新的农耕方法。洪万选
( 1643——1715)著有, 山林经济,,对建立和发
展农耕方法和系统化的农业科学做出了新的贡献。 17
世纪后半期,林世堂编著, 穑经,,介绍了谷物、蔬
菜、果木和花卉等栽培方法以及畜牧和养蚕技术。这
些农学和畜牧学成果都推动了生产的进步。
,山林经济,
朝鲜时期中期由洪万选 (1643-1715)
编撰,对有关日常生活的内容进行了
系统的整理,属于一种生活百科辞典,
范围涵盖了谷物、蔬菜、花卉的栽培
和养蜂、养鱼、养蚕、养畜等与农业
相关的许多内容。
三、南亚和东南亚文化
1、莫卧儿帝国文化特点
16世纪末,来自中亚的莫卧儿人侵入中亚北
部,在印度德里建立了莫卧儿帝国王朝( 1526——
1857)。这一王朝建立的帝国是南亚次大陆的历史
上最强大的帝国,它与同一时期的亚洲的波斯帝
国、中华明清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并驾齐驱。
在帝国初期,由于政治统一、版图辽阔,经济发
达,所以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南亚次大陆莫
卧儿文化是一种新颖的文化模式与艺术风格,既别
具一格,又兼收并蓄。它在建筑、绘画艺术、音乐
舞蹈、宫廷史学等方面,表现出了突出的特点。
2、莫卧儿帝国的建
筑艺术
以人们宗教活动为中
心的建筑造型艺术,是近
代以前南亚次大陆文化的
一大特征。德里苏丹国时
期和莫卧儿帝国前期,伊
斯兰建筑群体最多,其代
表性建筑物大致可分为石
塔和清真寺、城堡和故
宫、帝王陵园三类。
第一、石塔和清真寺。
世界奇观:顾特卜塔(图)
顾特卜塔高耸在距新德里 15公里
的梅特乌里村,建于 1193年。顾特
卜是印度穆斯林领袖穆罕默德的得
力将军,在穆罕默德遇刺身亡后建
立了德里苏丹国。
顾特卜塔有红色大理石和白色大
理石砌成,塔高 73米,底层直径为
15米,到顶部逐渐缩小为 2.5米,是
世界上最美的石塔之一。在顾特卜
塔附近还有一些印度穆斯林的古迹。
古都德里是穆斯林聚居的主要城市之一,城内清真
寺尤多,状多样,有正方形、圆形和八角形。其中
最大最著名的一座清真寺称, 贾玛 ·马斯捷特, (意
为, 大清真寺, ;另一含意为, 直观世界, )。坐
落于一座大岩石小丘上,离地约 9米,有石级可登,
寺长 75.5米,宽 24米,面积为 1170平方米。该寺建
筑宏伟,雕工精细,供穆斯林礼拜用的周围有廊的
露天寺院特别宽大,可容纳 25000人作祈祷。
第二、城堡和故宫
在城堡和故宫中,尤数位于法特普尔 ——西克
里的古都和德里的红堡最有代表性。
阿克巴时代的莫卧儿京城 ——法特普尔 ——西克
里(意为, 胜利城, ),位于今北方邦内,距亚格
拉
城仅 40公里。该城的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全部用当
地出产的红砂石和白大理石,因而城内所有建筑物
几乎均呈赫红色,成为莫卧儿建筑独特的流行色之
一。全城布局合理,色调典雅独具一格。城内的建
筑群有:城堡、宫殿、清真寺、凯旋门、尖塔、凉
亭、御花园、人工湖等。阿克巴在世时京城法特普
尔 ——西克里人烟稠密,商业繁荣,文化发达。后
因气候变迁,天气干枯,水源减少,而被迫遗弃。
1605年阿克巴皇帝死后,德里成
为莫卧儿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中心,所以故宫红堡成了伊斯兰教
权势的象征。位于德里东北部亚穆
纳河(旧译, 朱木拿河, )畔的故
宫红
堡是印度历史上最大的王宫。由
沙 ·贾汉皇帝下诏营造。红堡内主要
建筑均用红砂石砌成,呈赫红色,
故名。它南北长 915米,东西宽 548
米,城墙全长约为 2400米,高 33.5
米,墙内有一条小河,宽 23米,深 9
米。红堡四周城墙建有棱堡、塔
楼、凉亭和阳台,造型漂亮,外表
美观,共建有六座城门。
第三、帝王陵园
在帝国众多的皇陵中,要数屹立在亚格拉近郊
穆纳河畔的泰姬陵最为壮观,最为典型。这座皇陵墓
是沙 ·贾汗皇帝为其爱妻阿柔曼 ·巴纽皇后建造的。泰
姬陵始建于 1632年,到 1653年才完工,工期长达 22
年之久。泰姬陵始建于 1632年,到 1653年才完工,
工期长达 22年之久。陵长 579.12米,宽约 304.8中,
东西两侧各建有式样相同的清真寺和答辩楼,内有阶
梯,可供人拾级而上,颂经朝拜。寝陵甬道中间有一
连串喷泉组成的水池,上周有鲜花青草,池水倒影,
相互辉映。整座寝陵修建在一座白色大理石的正方形
台基上。泰姬陵的构思和布局是一个完整无缺的整
体,它充分体现了印度伊斯兰建筑艺术的气势宏伟、
庄严肃穆、富于哲理和充满魅力的时尚。
光芒照射下的泰姬陵
3、莫卧儿帝国的绘画艺术
16世纪初,莫卧儿帝国建立后,在绘画方面,
出现了一个新的时期,即伊斯兰细密画创作时期,
到了后期又产生了拉其普特画派。
密细画主要受到波斯、中亚大夏和中国艺术的影
响,同时也是印度自身传统和外来艺术的巧妙结
合。在艺术技巧上,吸收了欧洲绘画的肖像画、透
视画法等技巧。早期细密画代表作品有, 帖木儿与
胡马雍游乐图, 和一些抄本插图,后期佳作有
,沙 ·贾汉肖像,,, 情话, 和, 梳妆的女人, 等。
18世纪初,莫卧儿密细画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
拉其普特画派的兴起和发展。
拉其普特画派主要盛行于拉贾斯坦和旁遮普地区
和一些土邦境内。其画工精细,线条优美,色彩艳
丽。不同的颜色具有不同的含义,红色意味狂热,
黄色象征奇异,棕色表示淫欲等。它带有浓厚的乡
土气息,多半取材于印度史诗、神话、诗歌、文学
作品、宗教礼仪和日常生活内容。拉其普特画派的
代表作有, 薄伽梵往事书,,, 牧童歌, 和, 拉析
马拉, (即, 乐调之环, )组画等。拉其普特画派
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 拉贾斯坦派, (或, 拉贾
斯坦
中印度派, )和, 喜马拉雅山区派, 或, 巴赫里绘
画, 两
个派别。前派的代表作, 摩诃婆罗多,,, 罗摩衍
那, 和, 偷情五十咏, 等;后派的代表作有, 围攻
椤伽山,,, 赏鹰淑女,,, 秋千, 和, 克里希那
与女奴们, 等。
4、印度的舞蹈艺术
印度舞蹈历史悠久、舞姿优美,手势眼神撩拨动
人。舞蹈题材多与宗教敬神、自然崇拜、神话故事
和男女爱情密切相关。近代印度舞蹈流派众多,大
致可分为古典舞蹈和民间舞蹈两类。古典舞蹈起源
于寺庙宗教舞蹈,后演变为宫廷舞蹈。这种舞蹈基
本有四大舞派:婆罗多舞、卡塔卡利舞、卡塔克舞
和曼尼普利舞。其中以婆罗多舞最为古老和最负盛
名。此舞主要用于祈祷、祭祀、颂神等宗教活动,
初为女子一人独舞,后发展成双人舞和四人舞。表
演者穿华丽舞衣,头戴花环,加上手镯、耳环和脚
镯,闪烁作响,节奏强烈,并以不断变化的眼神和
手势,作出各种表情,舞步婀娜多姿,富有强烈的
艺术魅力。印度的民间舞蹈丰富多彩,著名的有旁
遮普地区的彭格拉舞,这是一种欢庆农业丰收的舞
蹈。
印度舞蹈家卡玛拉
5、莫卧儿帝国时期的史学
第一、宫廷史学,即钦史,包括帝王本纪和编年
史。阿克巴朝中被誉为, 桂冠诗人, 的阿布尔 ·法兹
尔
( 1551——1602)所著的, 阿克巴本纪, 和, 阿克
巴则例, 。至今被看做是研究阿克巴时代莫卧儿帝
国历史的权威著作。编所史方面的代表作有, 巴卑
尔王朝通史,,, 春马雍王朝通史,,, 阿克巴王
朝通史, 等。
第二、非钦定史学,即非莫卧儿人伊斯兰史官撰
写的历史。其中主要的有印度马拉特人国家的编年
史, 沙巴沙德 ·巴卡尔, ;拉其普特人的, 拉贾斯坦
的编年史与古迹, 等。
第三、欧洲人,主要是一些到印度访问过的
商人、旅行家、传教士、外交家撰写的游记、日
记、文集和回忆录等。如英国商人和旅行家拉尔
费 ·菲奇(约 1550——1611)撰写的游艺机记;
英国外交使节托马斯 ·罗( 1581——1644)的
,使印日记, ;法国的佛朗索瓦 ·伯尔尼的, 伯尔
尼游记, 等。
6、锡克教的产生
15世纪末 16世纪初,在南亚次大陆的西北部
锡克人居住的地区,兴起了一种新兴的宗教,即
锡克教。锡克教的创始人是那纳克( 1469——
1539)。因其信徒称, 锡克, (印第语意为, 信
徒, ),故名。它的主要经典是, 格兰特 ·沙哈
卜,,也称, 阿底 ·格兰特, 或, 古鲁 ·格兰特 ·沙
哈卜, 和, 士祖圣典, 。
锡克教认为,世界没有万物,只有绝对的神。
它起越时空,不生不灭,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无
形无像。锡克教主张业报轮回,提倡修行,反对祭
祀制度、偶像崇拜和消极遁世的态度。在社会伦理
道德思想方面,锡克教反对印度教的种姓制度和歧
视妇妇,主张在神面前,人人平等,不分贵贱,不
分种姓。锡克教的内部有一套规章制度,从第三祖
开始,实行师尊世袭制。后为第十代师尊哥宾德 ·辛
格所废。 17世纪时,锡克教遭到莫卧儿帝国的迫
害,遂以阿姆利则为中心,在旁遮普建立根据地,
构筑堡垒,发动起义,进行反封建的武装斗争。在
英国统治时期,曾多次掀起反英起义。
2004年 5月 22日,人们在印度北部锡克教圣地阿姆
利则燃放烟花庆祝印度新一届政府总理曼莫汉 ·辛格
当天在新德里正式宣誓就职。辛格是印度历史上第
一位信奉锡克教的总理。
在锡克教的活动中心阿姆利则市,可以看到锡克教
的最大寺庙 ——大金庙(因这座寺庙的顶和门户镏
金而得此名)。大金庙是 15世纪由锡克教第五代宗
师阿尔琼创建,后遭洗劫毁废,几经重建修复。
1830年重修时,用了 100公斤黄金。
7、民族民主主义运动的兴起
15世纪末 16世纪初,西方殖民者开始踏上印度
国土。 18世纪中叶,印度开始沦为英国殖民地。到
19世纪,英国最终完全征印度。印度民族传统文化
面临着来自西方文化的挑战。印度一批先进的知识
分子出于自身阶级利益的考虑,既不甘心国家落
后,也不自暴自弃,沉迷于全盘西化。他们要求变
革传统社会,以顺应时代潮流。罗姆 ·摩罕 ·罗易
( 1774——1833)罗宾德罗那特 ·泰戈尔( 1861—
—1941)就是其中的代表。
第一、罗易是近代印度伟大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家、社会改革家、民族民主主义运动的先驱,被公
认为, 近代印度之父, 。
1818年,他反对一夫多妻和童婚习
俗,提倡男女平等,要求打破种姓隔阂和
赞成不同咱姓之间通婚,呼吁给妇女以继
承权。罗易在宗教改革上提倡一神教,反
对多神教。他宣称宇宙间只有一个神 ——
梵。梵是一处最高存在,是万物的创造
者,故也称梵天神。在神的面前人人平
等,不分种姓,不分贵贱,天国的大门向
人人开放。
为了实践其宗教改革的思想,1828年,罗易
在加尔各答创建了, 梵社, 。 1830年,梵社庙堂
正
式对外开放,一切人皆可在此聚会。梵社不仅是
宗教改革团体,也是社会政治革新组织。梵社成
立后,在罗易的领导下,破旧立新,大胆改革印
度教教义、教规和陋习;梵社还开展启蒙教育,
呼吁社会改革,兴办近代学校,出版民族报刊,
引进西方科技,弘扬民族文化,鼓励国民参政,
推动司法改革等等,对印度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
了促进作用。
第二、泰戈尔是印度伟大的诗人、作家和社会活
动家。
19世纪 80年代和 90年代,他出版诗集多部。他
曾参加孟加拉人民反英运动,同情和支持受侵略和
被压迫民族的斗争。泰戈尔一生创作甚富,有, 古
檀迦利,,, 新月集, 等诗集 60余部,并有, 沉
船,,, 戈拉, 等长篇小说,,红夹竹桃, 等剧本
以及许多散文。 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
奖,作品揭露英国殖民统治,抨击种姓制度,同情
农民的处境。他还檀长绘画作曲,1911年创作的歌
曲, 人民的意志,, 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泰戈尔清华讲学
第三、国民经济学派
19世纪下半叶,随着英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展,民族主义运动兴起,一批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者和资产阶级上层知识界代表人物活泼起来。他们
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和理论上,提出各种各
样的见解和设想,形成了民族主义运动的一套理
论。他们要求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模式来发展本
民族经济,从而形成了国民经济学派。其代表人物
有达达拜依 ·瑙罗吉( 1825——1917)、马达德
夫 ·戈文达 ·伦纳德( 1842——1901)和罗梅希 ·钱德
拉 ·杜特( 1849——1909)。
瑙罗吉是印度民族主义运动早期最著
名的活动家、国大党创始人之一,,温和
派
领袖, 和印度国民经济学派的奠基人。他
著
有, 印度的贫困和非英国式的统治, 一
书,认为英国的殖民剥削主张是造成印度
贫困的直接原因。但他对英国殖民剥削的
抨击仅限于某些宗教和某些经济方面,而
未触及剥削制度的本质,因他相信英国人
建立的殖民秩序具有公平正义的职能。
为此,他要求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建立
真正英国式的管理体制;同时要求低税收,保护关
税,力行节约开支,发展民族工业;在政治上让更多
的印度人参政和担任文官。
伦纳德认为,农业、工业和商业是印度经济的三大
命脉。英国殖民政策破坏了他们之间的平衡,使印度
财富大量外流。英国从印度输出农产品和工业原料,
输入工业品,使印度沦为英国的农业附属国,扼杀了
民族工业的发展。因此,伦纳德号召开展国货运动,
抵制英货,增加投资,发展民族工业,改造农业,保
护关税,减少军费支出。
杜特在经济上的主张比较激进。他抨击
英国在印度推行的土地税制度,认为印度
社会存在弊端的根本原因,应当从土地
问题上去寻找。杜特先后撰写了两部经济
史著述,即, 早期英国统治的印度经济
史, 和, 维多利亚时代的印度经济史, 。
国民经济学派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正在成
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印度民族资产阶级要求
发展民族经济的强烈愿望。
印度文化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深远而广泛,其
中尤以佛教文化为最。自佛教传入东南亚后,印度
文化开始盛行,并与当地文化汇合交融。佛教使这
一地区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观,
佛教、印度教的建筑、雕刻、绘画、文学、音乐、
舞蹈等,在这一地区产生了很大影响。另外,东南
亚国家的人民从印度文化中摄取了有益的营养万
分,滋生和丰富了本民族的文化,创造出本民族特
色的民族文化,这在佛教建筑艺术方面的反映尤为
突出。
复习与思考
1、简述, 兰学,,, 洋学, 及其代表人物。
2、简述朝鲜近代化思潮及其影响。
3、简述日本绘画艺术的主要内容。
4、试述南蛮文化的主要内容。
5、试述西方文化传入日本的主要原因。
6、试述朝鲜, 实学, 产生的背景和派别、影
响。
7、试述印度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代表人物。
学习提示,
1、了解, 兰学,,, 洋学, 及其代表人物;
2、了解朝鲜近代化思潮及其影响;
3、了解日本绘画艺术的主要内容;
4、掌握南蛮文化的主要内容;
5、掌握西方文化传入日本的主要原因
6、掌握朝鲜, 实学, 产生的背景和派别、影响;
7、掌握印度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代表人物。
一、日本文化
1、近代日本文化的发展轨迹
近代日本文化史在整个日本文化史中,
起了极其重要的承先启后的作用。这一时期
的文化以纵向和横向齐头并进的方式出现,
映射出日本民族文化性格和民族精神的生动
缩影。 16世纪至 19世纪的日本近代史,是经
历了从开放到封 锁,又从封锁到更大规模的开放
这一过程,并从封建社会走和近代社会的剧烈变革
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日本文化也起了顺应和推
波助澜的作用。
16世纪至 19世纪日本同西方进行了多
方面的接触,形成了所谓, 西方, 。西学
的历
史可划分为三个时期,16世纪中叶至 17世
纪中叶,即, 南蛮学时代, ; 17世纪中叶
至
19世纪中叶,即, 兰学时代, ; 19世纪最
后
30年,即, 洋学时代, 。
2、西方文化传入日本的主要原因
第一,日本在中古以后内乱频繁,使西
方人得以趁机而入。, 直到 16世纪最后二、
三
十年,一直没有一个有效的权威去阻止外国
人进入这个国家。, 这种内乱一方面使中央
政
权趋于瓦解,另一方面倭寇猖獗,从而破坏
了中日之间的, 勘合贸易,,使葡萄牙人充
分起
到了以中国的丝绸交换日本的白银这一有利
可图的中间商的作用,进而使西方传教士如
影随形地在商人之后进入了日本。
第二,的佛教寺院无法使人们的灵魂
获得抚慰。内乱在文化方面也为, 南蛮学,
的
形成营造了一个空间。在社会混乱的情况
下,原来的佛教寺院无法使人们的灵魂获
得抚慰,人们必然期盼新的精神食谱。
,基
督的传道者,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空
白。,
第三,耶稣会本身的特性,使他们较成功地传
播了西方文化。耶稣会宣扬献身精神和绝对的服
从;承认和允许因时、因地、国人作适当的妥协;
对学问和教育高度重视。这些特性不仅使耶稣会上
能够顺应日本人的生活方式,而且使日本人通过耶
稣会了解了西方的科学文化。
第四,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能够接受
西方信仰的意识形态的基础。对日本人来说,,不
管
是武士还是庶民,在心理上依靠原有信仰无法获得
满足的对现实利益的追求,是倾心于基督教的根本
原因,而原来的信仰作为媒介,则使接受接来的异
质的基督教信仰成为可能。,
3、南蛮文化的主要内容
第一、在教育方面,1559年以后,耶稣
会等在日本相继设立了一些教理机构。 1561
年开始,教授语言学、数学、艺能等初等教
育机关,也开始形成。 20年后,日本全国附
属教会的学校已达到 200所。
第二、在医学上,1557年,耶稣会士路
易斯 ·德 ·艾梅达在丰后府内(大分)开设施疗
院,特别治疗金疮、肿疡,且设有治疗麻风
病人的病房。 1558年,他又开始临床教授外
科学,使日本人首次了解了欧洲外科。
第三、在天文、历法方面,西方传教士
宣扬的以地球为中心的天体运行秩序的说
教,虽然并不符号科学实际,但他批判了作
为朝廷秘学的日本传统的天文历学,唤起了
合理、实证乃至批判精神。
第四、在语言学、文学方面,传教士组织
编写了一些辞典、文典,如, 罗葡日辞
典,,, 落叶集,,, 日本大文典, 等;他
们传播的世俗文学和教会文学作品,显示了
耶稣会的人文主义主张。
第五、西洋艺术随着耶稣会士的到来
而影响极大程度地影响了日本。美术领域
中的狩野派、土佐泊、住吉派等,均受西
方美术的深刻影响。
第六、音乐。日本人学会了制作西洋
乐器,组织了唱诗班,而且将能乐、舞蹈
等传统文艺同西洋文艺结合起来。
4,,兰学时代,
1633至 1639年,德川幕府连续颁布了 5个, 锁
国令,,使日本进入, 锁国时代, 。在锁国时代,
荷
兰是日本惟一直接交往的西方国家。随着荷兰人在
日本的活动频繁,兰学最终形成了。为兰学的草创
做出贡献的主要人物有:新井白石( 1657——
1725)、青木昆阳( 1698——1769)和野吕元丈
( 1693——1761)。新井白石著有, 西洋纪闻, 和
,采览异言,,对西方文化作了一个凝练的概括:
,由此可知,彼方之学唯精于其形和器,即仅知所
谓
形而不下者、至于形而上者,则尚未预闻。, 这一
概
括在儒学和西学之间划了一条界限,从而使两者的
并存,以及西方自然科学的传入在理论上成为可
能。
兰学在日本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享
保宽政时代,这个时代吸收西方文化的指导
者是天文方通词,关注的中心是技术,它所
起的作用是兰学的启蒙和普及;天保至明治
初期,这个时代吸收西方文化的指导者是士
族;关注的中心是政治,它所起的作用是使
西方文化制度化。 1862年,幕府派遣西周和
津田真道赴荷兰留学。他们在莱顿大学教授
毕洒林的指导下学习了自然法、国际公法、
国家法、经济、统计等, 五科, 以及哲学,
并将
这些知识介绍到了日本,使西学具有了涵盖
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院的广泛内容。
5,,洋学时代,
第一、西方政治思想的传播
在室町和江户幕府时代,日本人将从英国、法
国、德国传入的文化分别称为, 英学,,, 法学,,
,德
学, 。日本英学方面的代表人物首推福泽谕吉和小
野
梓。
福泽谕吉( 1834——1901)被誉为, 国民教
师, 。他提出政府和国民的关系是彼此约束的契约
关
系。国民既是主人,也是客人,并从中引申出权利
与义务的双重结构。以往的日本国民仅有, 客人,
的
资格而没有, 主人, 的资格,因此,,惟有政府日
本而
没有国民,,只能实行, 君民同治, 的君主立宪制
小野梓( 1852——1886)认为,在日
本,,谋王室之尊荣和人民之幸福, 是一
致
的。, 世界万邦有帝王之国。如需一并保
全
斯帝室之尊宽荣和人民之幸福,则应效仿
英国,维护两者利益, 。也就是说,实行
君
主立宪制。
法学是作为, 体制构建之学, 发展起来的,其
代表
人物是被称为, 东洋的卢梭, 的中江兆民( 1847—
—
1901)。他将儒学, 修身起家治国平天下, 的观念,
和西方特别是法国激进的启蒙主义者的政治理念结
合起来,普及自由民权思想。他一方面对君主立宪
政体持否定态度,另一方面又不否定君王的存在。
德学的兴盛是在 1881年政变(明治十四年政
变)以后。德国奉行, 强权即公理,,在弱肉强食
的
近代国际环境中迅速崛起,给了日本有力的启示。
德学的代表人物是井上毅( 1843——1895)。他所
主张的, 主权归一,,符合完成, 版籍奉还,,
,废藩置
第二、佛学的新发展
织田、丰臣都对佛教采取了有利的控制。
德川幕府时期,建立了本末制度和擅家制度,
本末制度就是确立各宗派本寺、中本寺、直本
寺、孙未寺等上下统属关系。擅家制度随着幕
府强化对基督教的禁教政策而对以前类似制度
的强化。但是,幕府的规定并没有压制佛教的
发展,根深蒂固的佛教在日本有着深远的影
响。江户时代作为佛教一大特色的各宗派学术
结构的设立以及各宗派学说的明显勃兴了。
19世纪末,佛教原来的护国即护法
观、佛教国益观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于是,佛教试图摆脱长期以来同政治权
利和相结合,开始了近代化。 1899年,古
河勇等结成了, 佛教清教同志会, (后改
名
,新佛教同志会, ),以振兴信仰、改善
社会、自由探讨、杜绝迷信、否定教团
制、独立于政治权利为目标,树立新佛
教。在这种形式下,日本佛教进入了 20世
纪。
第三、神道教的显著发展
明治时代以后,日本神道教也取得了显著发
展。 1870年,明治天皇发布, 大教宣布, 的诏书,
推
进以天皇为中心,以神道的国体观念和国民道德观
为基础的教化运动,推进立足于作为明治维新原理
的复古神道的神道国教化。 19世纪 90年代后,根据
朝野的共同要求,政府承认了信教自由。但是,为
了调和将国家神道作为天皇制精神支柱和天皇制国
体观宗教基础同信教自由的矛盾,政府采纳了神道
非宗教的见解,确立了神道作为国家祭祀的特权地
位,并规定各宗教从属于国家神道。 1889年,日本
帝国宪法规定允许信教和传教自由。作为祭祀大权
保持者,天皇的宗教权威也得到了确立。
第四、儒学的强化
儒学在公元 5世纪传入日本。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统
治阶级并不要求儒学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而只要求
他作为从属于佛教的一种信仰。因此,儒学并未能独立地发
展。特别是江户时代,儒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意识形态发展起
来,并进入了它在日本的全盛期。这一时期的儒学,一方面
具有缓滞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革的步伐的作用,另一方面又
具有促进近代思想成长的要素。
在江户时代,儒学和神道的日益独立和强化,也触发了
复古国学的勃兴。复古国学的代表人物有菏田村满( 1669—
—1736)、贺茂真渊( 1679——1769)、本居宣长
( 1730——1801)和平田笃 —( 1776——1843)等。他们
歌颂上古社会,将佛教兴盛以前日本为统一国家而采取的军
事统治加以理想化,要求复古神道,并表现出日本优越感和
尊皇观。
6、近代日本的文学艺术
第一、戏剧艺术
近代日本的文学艺术具有浓厚的时代
感。日本 16世纪以后的文学领域内,出现了
真正产生于市民中间并讴歌其生活的独特的
文学。最能代表市民生活意识的文学创作,
是以, 元禄时代, ( 17世纪末)为中心发展
起来
的, 元禄文学,,有俳谐、浮世草子、偶人
净琉
璃等。
俳谐就是诙谐、滑稽的俳句,诗形短
小,仅 17个音节。松尾芭蕉( 1644——
1694)被誉为, 俳圣, 。他的俳句别具一
格,既带有, 闲静,,, 幽雅, 的特点,
又往往
在孤寂的情调中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和消
极逃避的态度,有较强的意蕴。
“浮世草子, 意为, 风俗故事, 。它是由以前的
御伽
草子,以及与其一脉相承的假名草子变化而成,浮
世草子的代表人物是井原西鹤( 1642——1693)。
他的主要作品, 好色一代男,,, 好色一代女, 和
,处世费心机, 等,体察生活细致入微,壮物写情
引人入胜,遣词造句幽默诙谐,既肯定了市民的享
乐生活和营利行为,也反映了社会底层的人们窘迫
的生活和绝望的心理。
,偶人净琉璃, 意为, 木偶剧, 。被誉为, 日
本莎士比
亚, 的近松左卫门一生写了 100多部剧本。他写偶
人
净琉璃的剧本题材广泛,其中成就最大的是, 殉情
剧,,如, 殉情天网岛,,, 曾根崎殉情, 等。这
些
殉情剧为以义理和人情的冲突为主题,成功地表现
歌舞伎也是在近代发展起来的。歌舞伎起源于
江户时代一个名叫出云阿国的女巫与名护屋山三郎
合作创始的阿国歌舞伎。它最初是一种简单的念佛
舞蹈,后来发展成具有剧本结构的戏剧。 17世纪
末,在江户和京都分别出现了专演武打戏的市川团
十郎和专演爱情戏的坂田藤十郎等著名演员。
第二、建筑艺术
16世纪末,即桃山时代,最能表现时代文化特
征的,首推城郭建筑。城郭建筑的中心部分,一般
建有日本人独创的 3层或 5层的望楼,以炫濯封建统
治阶级的威风,其中规模最大的有织田信长的安土
堡、丰臣秀吉的大阪城、伏风城(后更名为桃山
城)。在城郭中,还建有独树一帜的日本书院式宅
邸,其墙壁和隔扇上,往往绘有各种金碧辉煌的图
画。
第三、绘画艺术
( 1)复古大和绘 ——日本的国画。
进入江户时代后,日本绘画艺术逐步繁
荣,有狩野派、土佐派等。至江户时代后
期,田中纳吉、渡边清、浮田一惠和冈田为
恭等几人,力图摆脱土佐泊程式化的大和绘
式样,以自由的立场表现大和绘原有的情趣
和内容,创作了一批优 秀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
田中纳言的, 金地着色草花图,,, 十二个月度典
图,,浮田一惠的, 子日游图, 等。因此,他们被
称为复古大和绘。
,大井川舟游图屏风, 浮田一惠笔 京都泉涌寺藏
京都以西的大井川,是王朝时代吟诗作歌赏景游乐
的好地方。河上的三只船,一只船是比赛汉诗、一
只比赛和歌,一只则吹奏管弦。贵族们以自己得意
的技艺互相竞争。
( 2)东西结合的绘画艺术
在锁国时代,由于长期是幕府向中国和荷
兰打开的窗户,因此,在长崎形成了具有中
国明清风格的鉴画派和西洋画派。鉴画派的
代表人物有祗圆南海、服部南郭、和彭城百
川等。尤其是彭城百川不仅创作了一批优秀
的绘画作品,而且还编纂了, 元明画人
考,,, 元明清书画名人录, 等。他们的作
品颇具中国明清文人画的韵味。
( 3)秋田画派艺术
西洋绘画方面的代表是平贺源。他在 1773年应
秋田藩藩主佐主曙山的邀请向藩士小田野直武传授西
洋画法。后小田野直武又将此传于佐竹义躬和佐竹曙
山,形成了所谓秋田画派。秋田派虽然在题材和内容
上保持了日本现的骨骼,但在技法上则吸取了西洋画
的透视法和色彩与光的阴影法,在日本绘画史上独树
一帜。
佐竹
义躬
的花
鸟画 佐竹曙山蘭図
( 4)浮世绘艺术
最能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当数浮世绘。
浮世绘表现了一种世态民情。初期木版插图
的集大成者是菱川师宣( 1618——1694)。
他的, 小伙与姑娘, 和, 美人回首图,,象
征性地表现出了在游乐的场景中女性美的形
象。为浮世绘版画注 入新生命和活力的是葛饰北
斋和安藤广重,他们分别绘制的, 富士山 36景, 和
,东海道 53次, 。不仅开拓了风景画这个领域,而
且在明确的美术自然观的基础上对构图和色彩作了
很好的调和。
浮 世 绘
从左到右分别为, 女性,,, 四季,,, 富士山,
二、朝鲜文化
(一)、实学
1、实学产生的背景
自 15世纪起儒学便建立起了它在朝鲜的统治地
位。随着朝鲜社会由盛转衰,儒学失去了活力而趋向
僵化。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挽救日趋衰落的封建制
度,在中国经世致用思想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一批
先进的朝鲜知识分子创出一种新的思想体系 —— 实
学。
实学产生于 17世纪,盛行于 18世纪,衰微于 19世
纪 。实学与儒学之间的区别,在于它所具有的实事求
是的学风、实用主义的治学原则和实证主义的治学方
法。他们认为,导致朝鲜社会危机、人民生活贫困的
根源是崇尚空谈的学风。
2、实学者的派别
第一、经世致用派。它以经世致用为基本
原则,主张改革传统的土地制度和封建等级
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经世致用
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丁若镛( 1763——
1836)。他的, 经世遗表,,, 钦钦新
书,,, 牧民心书, 等著作,详细地论述了
其政治改革设想。他还在, 闾田论,,, 田
论, 等著作中专门研究了农民利益相关的土
地制度问题,设想以闾(村)为单位,实行
土地公有,共,耕种,按劳分配。
1762年,丁若镛在光州出生,从小热爱学问。设计了
起重机,为水原城的建造 立下功劳,为别人种牛痘,
留下了牧民心书和经世遗表等 508卷著作。 正祖去世
后,由于对天主教的大迫害,被流放到全罗道康津,
在那里 生活了 18年后回到故乡,于 1836年 2月 22日去
世,享年 75岁。
第二、利用厚生派
它重视工商业问题,主张社会改革应从
革新生产技术,改进生产手段等方面入手,
利用厚生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有柳寿垣
( 1695——1755)的, 通书,,朴趾源
( 1737——1805)的, 热河日记,,洪大
容( 1731——1783)的, 医山问答,,朴
齐家( 1750——1805)的, 北学议, 等。
朴趾源(朝鲜,1737~ 1805)朝鲜李朝末期学者、诗人、小说家。字仲美,
号燕岩。 1737年 3月 5日生于汉城一封建贵族家庭。幼失父母,由祖父抚养
成人。 16岁时从实学派思想家李亮天(荣木堂)学习汉文。年轻时未应科
举,1769至 1770年隐居黄海道金川郡燕岩峡,广泛研究农耕方法。后游历
名山大川,接触人民生活,研究社会。 1780年 6月,随堂兄朴明源率领的使
团到中国祝贺乾隆皇帝 70岁生日,游历了北京和承德,与当时的学者尹嘉
铨、王明□多次进行笔谈,切磋学问。同年 8月回国。 1786年进入仕途,曾
任监役、汉城府判官、安义县监、沔川郡守、襄阳府使。 1805年 12月 10日
病逝于汉城。
第三、实事求是派
这学家以博学、实证和实用精神,将自己的学
习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实事求是派的代表人物及
具著作有安鼎福( 1712——1791)的, 东史纲
目,,李钟徽( 1731-1786)的, 东史, 等。
3、实学的产生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实学思想是一种蕴涵着近代化因素的思
想体系,为朝鲜近代化思潮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
础。
其次,实学家们所提出的一系列社会改革措施,
具有维护民众利益的倾向。他们的民本主义、均产
主义理论为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再次,实学都致力于民族历史、地理、文化和语
言文字学的研究,标志着朝鲜民族自觉意识的觉
醒。
(二)西方文化的传播
1、西方文化传入的影响
17世纪初,西方文化开始传达室入朝鲜。随着
科学技术的传入,基督教也跟着传入朝鲜。
第一,西方天文学知识的传入,使朝鲜人对自
然现象有了科学认识。
第二,西方地理学知识的传入,扩大了朝鲜人的
认识视野,瓦解了传统儒学的天下观和华裔秩序
论。
第三,社会时化论等近代西方哲学思潮的传
入,加深了朝鲜人对人类社会发展史和国际局势的
认识,对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唤起人民投身
于反抗外敌入侵的爱国主义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
2、近代化思潮
19世纪末 20世纪初,朝鲜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近
代化思潮,其中影响教大的有东山学派、卫正斥邪派
和开化派。
第一、东山学派
东学形成于 19世纪中期,创始人是崔济愚
( 1824——1864),东学思想的主要特征有:它是
一种融儒学、佛教、道教和天主教于一体的宗教学
说,它反对西方文化,企图以东方文化为主,融合东
方文化以复兴朝鲜民族文化,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色
彩;它对封建官僚的腐败和反动的封建等级制度,进
行了批判,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封建社会制度、阶级关
系和生产关系的不满,以及他们对封建统治阶级暴政
的反封建思想;东学是一种代表农民利益、反映农民
阶级愿望和要求的近代思潮。
因此,他的思想体系带有农民阶级和局限性。
它借助于宗教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体系,必然带有
浓厚的神秘色彩和落后因素。东学主张只反贪官不
反皇帝,其实质是一种从反贪官苛政出发,以维护
封建统治的封建思想,其体系充满矛盾。
东学第二代教主崔时亨( 1827——1898)竖起
了斥倭、斥洋的旗帜,并进一步于 1893年至 1895年
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甲午农民战争。农民战争沉重
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者和封建统治,同时也暴露了
东学的局限性。第二代教主对东学进行了改革,必
东学为, 天道教,,但是,此时期作为一种近代化
思
潮,它已无法满足朝鲜农民的需要,其思想影响逐
渐减少。
第二,,卫正斥邪派,
,卫正斥邪派, 是儒学者的传统观念,其代表人
物
是李恒老( 1792——1868)和崔益弦( 1833——
1906)。他们初期都以正统中华文化继承人自居,视
洋人为禽兽,拒绝与洋人交往。后来随着国际国内形
式的发展,和他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他们的观点转
而主张在维护儒学传统体制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吸收
西方文化。这种具有浓厚民族主义色彩的思想体系在
揭露和抨击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激发人民群众的爱
国热情,推动人民反抗外敌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但是他们面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变化,不思变革,空
谈道统,幻想在维护朝鲜封建王朝的前提下,吸收西
方先进的文化。因此,这种思想也属于落后的封建思
想体系。
1797年朝鲜时代学者华西李恒老
(1792~ 1868)的照片。李恒老是朝鲜王朝
末期的性理学者。
第三、开化派
开化派是于 19世纪 7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兴资产阶
级的利益和要求的近代化思潮。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
俞吉濬( 1856——1914)。他将人类社会发展史划
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近代社会和开化社会四个
阶段。开化社会是人类最高阶段,特征有:实践的开
化:纯笃地履行五论和讲授伦常道德;学术的开化:
精湛地研究学术,爱晓万物之理;政治的开化:政治
治明,民众安乐;法律的开化;法律公开,民无怨
怼;机构的开化:开发器械制度以改善生活。俞吉濬
还将社会发展分为未开化、半开化和开化三种形态。
他认为一切社会是否达到开化的标准是实践的开化,
因为实践的开化在世界各国都起作用并永远不变,所
以适合作为判断社会发展的标准。
他认为社会开化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开化
的主体,将社会上的人分为六种:开化的主
人,主张开化并身体力行;开化的宾客、对
开化消极观望;开化的奴隶、极端厌恶乃至
惧怕开化,而又不得不做出姿态迎开化;开
化的罪人,指言必称国外,崇洋媚外;开化
的冤仇,社外国人为蛮夷,固步自封、排斥
一切外来文化;开化的病身,沉醉于表面的
开化,只知吸收外来文化的皮毛,忽视开化
的实质。他主张开化的主人不仅要继承优秀
的民族文化传统,而且要积极吸收外来的先
进文化,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开化理论充分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思
想的进步性,达到了朝鲜近代化思潮的顶
点。但是,开化派仍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局
限性。第一,它偏重伦理道德,对作为社
会发展原动力的经济因素强调不够。第
二,它初期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认识不
够,以至于其改革活动因对日本侵略者报
有幻想而遭挫折。 19世纪 90年代后,开化
派的活动才逐渐摆脱了对外国势力的依
附,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第四、朝鲜近代化思潮局限性产生的原因
首先,朝鲜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浓
厚的封建残余严重阻碍了近代化的进程。
其次,朝鲜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之既不敢发
动群众,又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因此,开化派的
改革运动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再次,朝鲜地处东亚战略要冲,其国内事物常遭
到中国清王朝、日本、俄国及其他西方大国的影响
和干涉。过多的外来挑战加重了朝鲜近代化的负
担,使朝鲜人维以同时完成救亡与救国的双重历史
使命。
(三)近代朝鲜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一、天文与历法
在天文和历学方面,17世纪末 18世纪
初,李敏哲和宋以颖提出了, 地球球形论,
和
,地球回转学说, 。这一学说虽比哥白尼晚
了
100多年,但他们是在根本不知道哥白尼学说
的情况下独立提出的。 1782年,朝鲜学都制
定了, 千岁历, 。 19世纪南秉哲、南秉吉兄
弟写成了, 推步续解,,, 仪器解说, 和
,时宪纪要, 等,大大推动了天文学的发
第二、医学
在医学方面,朝鲜医学逐渐摆脱
了中医学的束缚,形成了具有民族
特色的医学体系。 1613年,许浚
( 1541——1615)的, 东医宝鉴,
出版,它系统地阐述了内、外科和
针灸等东医学科,以及其重视摄生
养性的医学宗旨此。引书出版后很
快传到了中国和日本,受到医学界
的好评。
19世纪末,李济马( 1838——
1900)建立了以体制作为研究基础
的, 四象学, 医学理论,开辟了一个新
的医学领域。
许浚 (21 - 60) 全光烈 饰
身世卑微,历经千辛万苦,
以其执着的的信念和超凡的
毅力超越身份界线,行医济
世,救人无数,并给后世留
下了不朽的医学名著「东医
宝鉴」。
第三、农业
在农业技术方面,17世纪申夙( 1600——
1661)综合当时农业生产经验,结合自己的研
究,编著了, 农业集成, 一书。书中提出了移
秧法、畎种法等新的农耕方法。洪万选
( 1643——1715)著有, 山林经济,,对建立和发
展农耕方法和系统化的农业科学做出了新的贡献。 17
世纪后半期,林世堂编著, 穑经,,介绍了谷物、蔬
菜、果木和花卉等栽培方法以及畜牧和养蚕技术。这
些农学和畜牧学成果都推动了生产的进步。
,山林经济,
朝鲜时期中期由洪万选 (1643-1715)
编撰,对有关日常生活的内容进行了
系统的整理,属于一种生活百科辞典,
范围涵盖了谷物、蔬菜、花卉的栽培
和养蜂、养鱼、养蚕、养畜等与农业
相关的许多内容。
三、南亚和东南亚文化
1、莫卧儿帝国文化特点
16世纪末,来自中亚的莫卧儿人侵入中亚北
部,在印度德里建立了莫卧儿帝国王朝( 1526——
1857)。这一王朝建立的帝国是南亚次大陆的历史
上最强大的帝国,它与同一时期的亚洲的波斯帝
国、中华明清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并驾齐驱。
在帝国初期,由于政治统一、版图辽阔,经济发
达,所以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南亚次大陆莫
卧儿文化是一种新颖的文化模式与艺术风格,既别
具一格,又兼收并蓄。它在建筑、绘画艺术、音乐
舞蹈、宫廷史学等方面,表现出了突出的特点。
2、莫卧儿帝国的建
筑艺术
以人们宗教活动为中
心的建筑造型艺术,是近
代以前南亚次大陆文化的
一大特征。德里苏丹国时
期和莫卧儿帝国前期,伊
斯兰建筑群体最多,其代
表性建筑物大致可分为石
塔和清真寺、城堡和故
宫、帝王陵园三类。
第一、石塔和清真寺。
世界奇观:顾特卜塔(图)
顾特卜塔高耸在距新德里 15公里
的梅特乌里村,建于 1193年。顾特
卜是印度穆斯林领袖穆罕默德的得
力将军,在穆罕默德遇刺身亡后建
立了德里苏丹国。
顾特卜塔有红色大理石和白色大
理石砌成,塔高 73米,底层直径为
15米,到顶部逐渐缩小为 2.5米,是
世界上最美的石塔之一。在顾特卜
塔附近还有一些印度穆斯林的古迹。
古都德里是穆斯林聚居的主要城市之一,城内清真
寺尤多,状多样,有正方形、圆形和八角形。其中
最大最著名的一座清真寺称, 贾玛 ·马斯捷特, (意
为, 大清真寺, ;另一含意为, 直观世界, )。坐
落于一座大岩石小丘上,离地约 9米,有石级可登,
寺长 75.5米,宽 24米,面积为 1170平方米。该寺建
筑宏伟,雕工精细,供穆斯林礼拜用的周围有廊的
露天寺院特别宽大,可容纳 25000人作祈祷。
第二、城堡和故宫
在城堡和故宫中,尤数位于法特普尔 ——西克
里的古都和德里的红堡最有代表性。
阿克巴时代的莫卧儿京城 ——法特普尔 ——西克
里(意为, 胜利城, ),位于今北方邦内,距亚格
拉
城仅 40公里。该城的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全部用当
地出产的红砂石和白大理石,因而城内所有建筑物
几乎均呈赫红色,成为莫卧儿建筑独特的流行色之
一。全城布局合理,色调典雅独具一格。城内的建
筑群有:城堡、宫殿、清真寺、凯旋门、尖塔、凉
亭、御花园、人工湖等。阿克巴在世时京城法特普
尔 ——西克里人烟稠密,商业繁荣,文化发达。后
因气候变迁,天气干枯,水源减少,而被迫遗弃。
1605年阿克巴皇帝死后,德里成
为莫卧儿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中心,所以故宫红堡成了伊斯兰教
权势的象征。位于德里东北部亚穆
纳河(旧译, 朱木拿河, )畔的故
宫红
堡是印度历史上最大的王宫。由
沙 ·贾汉皇帝下诏营造。红堡内主要
建筑均用红砂石砌成,呈赫红色,
故名。它南北长 915米,东西宽 548
米,城墙全长约为 2400米,高 33.5
米,墙内有一条小河,宽 23米,深 9
米。红堡四周城墙建有棱堡、塔
楼、凉亭和阳台,造型漂亮,外表
美观,共建有六座城门。
第三、帝王陵园
在帝国众多的皇陵中,要数屹立在亚格拉近郊
穆纳河畔的泰姬陵最为壮观,最为典型。这座皇陵墓
是沙 ·贾汗皇帝为其爱妻阿柔曼 ·巴纽皇后建造的。泰
姬陵始建于 1632年,到 1653年才完工,工期长达 22
年之久。泰姬陵始建于 1632年,到 1653年才完工,
工期长达 22年之久。陵长 579.12米,宽约 304.8中,
东西两侧各建有式样相同的清真寺和答辩楼,内有阶
梯,可供人拾级而上,颂经朝拜。寝陵甬道中间有一
连串喷泉组成的水池,上周有鲜花青草,池水倒影,
相互辉映。整座寝陵修建在一座白色大理石的正方形
台基上。泰姬陵的构思和布局是一个完整无缺的整
体,它充分体现了印度伊斯兰建筑艺术的气势宏伟、
庄严肃穆、富于哲理和充满魅力的时尚。
光芒照射下的泰姬陵
3、莫卧儿帝国的绘画艺术
16世纪初,莫卧儿帝国建立后,在绘画方面,
出现了一个新的时期,即伊斯兰细密画创作时期,
到了后期又产生了拉其普特画派。
密细画主要受到波斯、中亚大夏和中国艺术的影
响,同时也是印度自身传统和外来艺术的巧妙结
合。在艺术技巧上,吸收了欧洲绘画的肖像画、透
视画法等技巧。早期细密画代表作品有, 帖木儿与
胡马雍游乐图, 和一些抄本插图,后期佳作有
,沙 ·贾汉肖像,,, 情话, 和, 梳妆的女人, 等。
18世纪初,莫卧儿密细画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
拉其普特画派的兴起和发展。
拉其普特画派主要盛行于拉贾斯坦和旁遮普地区
和一些土邦境内。其画工精细,线条优美,色彩艳
丽。不同的颜色具有不同的含义,红色意味狂热,
黄色象征奇异,棕色表示淫欲等。它带有浓厚的乡
土气息,多半取材于印度史诗、神话、诗歌、文学
作品、宗教礼仪和日常生活内容。拉其普特画派的
代表作有, 薄伽梵往事书,,, 牧童歌, 和, 拉析
马拉, (即, 乐调之环, )组画等。拉其普特画派
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 拉贾斯坦派, (或, 拉贾
斯坦
中印度派, )和, 喜马拉雅山区派, 或, 巴赫里绘
画, 两
个派别。前派的代表作, 摩诃婆罗多,,, 罗摩衍
那, 和, 偷情五十咏, 等;后派的代表作有, 围攻
椤伽山,,, 赏鹰淑女,,, 秋千, 和, 克里希那
与女奴们, 等。
4、印度的舞蹈艺术
印度舞蹈历史悠久、舞姿优美,手势眼神撩拨动
人。舞蹈题材多与宗教敬神、自然崇拜、神话故事
和男女爱情密切相关。近代印度舞蹈流派众多,大
致可分为古典舞蹈和民间舞蹈两类。古典舞蹈起源
于寺庙宗教舞蹈,后演变为宫廷舞蹈。这种舞蹈基
本有四大舞派:婆罗多舞、卡塔卡利舞、卡塔克舞
和曼尼普利舞。其中以婆罗多舞最为古老和最负盛
名。此舞主要用于祈祷、祭祀、颂神等宗教活动,
初为女子一人独舞,后发展成双人舞和四人舞。表
演者穿华丽舞衣,头戴花环,加上手镯、耳环和脚
镯,闪烁作响,节奏强烈,并以不断变化的眼神和
手势,作出各种表情,舞步婀娜多姿,富有强烈的
艺术魅力。印度的民间舞蹈丰富多彩,著名的有旁
遮普地区的彭格拉舞,这是一种欢庆农业丰收的舞
蹈。
印度舞蹈家卡玛拉
5、莫卧儿帝国时期的史学
第一、宫廷史学,即钦史,包括帝王本纪和编年
史。阿克巴朝中被誉为, 桂冠诗人, 的阿布尔 ·法兹
尔
( 1551——1602)所著的, 阿克巴本纪, 和, 阿克
巴则例, 。至今被看做是研究阿克巴时代莫卧儿帝
国历史的权威著作。编所史方面的代表作有, 巴卑
尔王朝通史,,, 春马雍王朝通史,,, 阿克巴王
朝通史, 等。
第二、非钦定史学,即非莫卧儿人伊斯兰史官撰
写的历史。其中主要的有印度马拉特人国家的编年
史, 沙巴沙德 ·巴卡尔, ;拉其普特人的, 拉贾斯坦
的编年史与古迹, 等。
第三、欧洲人,主要是一些到印度访问过的
商人、旅行家、传教士、外交家撰写的游记、日
记、文集和回忆录等。如英国商人和旅行家拉尔
费 ·菲奇(约 1550——1611)撰写的游艺机记;
英国外交使节托马斯 ·罗( 1581——1644)的
,使印日记, ;法国的佛朗索瓦 ·伯尔尼的, 伯尔
尼游记, 等。
6、锡克教的产生
15世纪末 16世纪初,在南亚次大陆的西北部
锡克人居住的地区,兴起了一种新兴的宗教,即
锡克教。锡克教的创始人是那纳克( 1469——
1539)。因其信徒称, 锡克, (印第语意为, 信
徒, ),故名。它的主要经典是, 格兰特 ·沙哈
卜,,也称, 阿底 ·格兰特, 或, 古鲁 ·格兰特 ·沙
哈卜, 和, 士祖圣典, 。
锡克教认为,世界没有万物,只有绝对的神。
它起越时空,不生不灭,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无
形无像。锡克教主张业报轮回,提倡修行,反对祭
祀制度、偶像崇拜和消极遁世的态度。在社会伦理
道德思想方面,锡克教反对印度教的种姓制度和歧
视妇妇,主张在神面前,人人平等,不分贵贱,不
分种姓。锡克教的内部有一套规章制度,从第三祖
开始,实行师尊世袭制。后为第十代师尊哥宾德 ·辛
格所废。 17世纪时,锡克教遭到莫卧儿帝国的迫
害,遂以阿姆利则为中心,在旁遮普建立根据地,
构筑堡垒,发动起义,进行反封建的武装斗争。在
英国统治时期,曾多次掀起反英起义。
2004年 5月 22日,人们在印度北部锡克教圣地阿姆
利则燃放烟花庆祝印度新一届政府总理曼莫汉 ·辛格
当天在新德里正式宣誓就职。辛格是印度历史上第
一位信奉锡克教的总理。
在锡克教的活动中心阿姆利则市,可以看到锡克教
的最大寺庙 ——大金庙(因这座寺庙的顶和门户镏
金而得此名)。大金庙是 15世纪由锡克教第五代宗
师阿尔琼创建,后遭洗劫毁废,几经重建修复。
1830年重修时,用了 100公斤黄金。
7、民族民主主义运动的兴起
15世纪末 16世纪初,西方殖民者开始踏上印度
国土。 18世纪中叶,印度开始沦为英国殖民地。到
19世纪,英国最终完全征印度。印度民族传统文化
面临着来自西方文化的挑战。印度一批先进的知识
分子出于自身阶级利益的考虑,既不甘心国家落
后,也不自暴自弃,沉迷于全盘西化。他们要求变
革传统社会,以顺应时代潮流。罗姆 ·摩罕 ·罗易
( 1774——1833)罗宾德罗那特 ·泰戈尔( 1861—
—1941)就是其中的代表。
第一、罗易是近代印度伟大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家、社会改革家、民族民主主义运动的先驱,被公
认为, 近代印度之父, 。
1818年,他反对一夫多妻和童婚习
俗,提倡男女平等,要求打破种姓隔阂和
赞成不同咱姓之间通婚,呼吁给妇女以继
承权。罗易在宗教改革上提倡一神教,反
对多神教。他宣称宇宙间只有一个神 ——
梵。梵是一处最高存在,是万物的创造
者,故也称梵天神。在神的面前人人平
等,不分种姓,不分贵贱,天国的大门向
人人开放。
为了实践其宗教改革的思想,1828年,罗易
在加尔各答创建了, 梵社, 。 1830年,梵社庙堂
正
式对外开放,一切人皆可在此聚会。梵社不仅是
宗教改革团体,也是社会政治革新组织。梵社成
立后,在罗易的领导下,破旧立新,大胆改革印
度教教义、教规和陋习;梵社还开展启蒙教育,
呼吁社会改革,兴办近代学校,出版民族报刊,
引进西方科技,弘扬民族文化,鼓励国民参政,
推动司法改革等等,对印度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
了促进作用。
第二、泰戈尔是印度伟大的诗人、作家和社会活
动家。
19世纪 80年代和 90年代,他出版诗集多部。他
曾参加孟加拉人民反英运动,同情和支持受侵略和
被压迫民族的斗争。泰戈尔一生创作甚富,有, 古
檀迦利,,, 新月集, 等诗集 60余部,并有, 沉
船,,, 戈拉, 等长篇小说,,红夹竹桃, 等剧本
以及许多散文。 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
奖,作品揭露英国殖民统治,抨击种姓制度,同情
农民的处境。他还檀长绘画作曲,1911年创作的歌
曲, 人民的意志,, 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泰戈尔清华讲学
第三、国民经济学派
19世纪下半叶,随着英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展,民族主义运动兴起,一批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者和资产阶级上层知识界代表人物活泼起来。他们
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和理论上,提出各种各
样的见解和设想,形成了民族主义运动的一套理
论。他们要求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模式来发展本
民族经济,从而形成了国民经济学派。其代表人物
有达达拜依 ·瑙罗吉( 1825——1917)、马达德
夫 ·戈文达 ·伦纳德( 1842——1901)和罗梅希 ·钱德
拉 ·杜特( 1849——1909)。
瑙罗吉是印度民族主义运动早期最著
名的活动家、国大党创始人之一,,温和
派
领袖, 和印度国民经济学派的奠基人。他
著
有, 印度的贫困和非英国式的统治, 一
书,认为英国的殖民剥削主张是造成印度
贫困的直接原因。但他对英国殖民剥削的
抨击仅限于某些宗教和某些经济方面,而
未触及剥削制度的本质,因他相信英国人
建立的殖民秩序具有公平正义的职能。
为此,他要求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建立
真正英国式的管理体制;同时要求低税收,保护关
税,力行节约开支,发展民族工业;在政治上让更多
的印度人参政和担任文官。
伦纳德认为,农业、工业和商业是印度经济的三大
命脉。英国殖民政策破坏了他们之间的平衡,使印度
财富大量外流。英国从印度输出农产品和工业原料,
输入工业品,使印度沦为英国的农业附属国,扼杀了
民族工业的发展。因此,伦纳德号召开展国货运动,
抵制英货,增加投资,发展民族工业,改造农业,保
护关税,减少军费支出。
杜特在经济上的主张比较激进。他抨击
英国在印度推行的土地税制度,认为印度
社会存在弊端的根本原因,应当从土地
问题上去寻找。杜特先后撰写了两部经济
史著述,即, 早期英国统治的印度经济
史, 和, 维多利亚时代的印度经济史, 。
国民经济学派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正在成
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印度民族资产阶级要求
发展民族经济的强烈愿望。
印度文化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深远而广泛,其
中尤以佛教文化为最。自佛教传入东南亚后,印度
文化开始盛行,并与当地文化汇合交融。佛教使这
一地区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观,
佛教、印度教的建筑、雕刻、绘画、文学、音乐、
舞蹈等,在这一地区产生了很大影响。另外,东南
亚国家的人民从印度文化中摄取了有益的营养万
分,滋生和丰富了本民族的文化,创造出本民族特
色的民族文化,这在佛教建筑艺术方面的反映尤为
突出。
复习与思考
1、简述, 兰学,,, 洋学, 及其代表人物。
2、简述朝鲜近代化思潮及其影响。
3、简述日本绘画艺术的主要内容。
4、试述南蛮文化的主要内容。
5、试述西方文化传入日本的主要原因。
6、试述朝鲜, 实学, 产生的背景和派别、影
响。
7、试述印度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