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中古世界文化的交融与汇合
学习提示:
1、了解游牧世界向农耕世界发起的冲击浪潮;
2、了解郑和的航行与开辟新航路的历程;
3、了解十字军东征的原因和影响;
4、掌握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世界历史的发展
带来的积极意义;
5、掌握蒙古帝国西征对世界文化产生的重大影响;
6、掌握郑和的航行对中外经济文化起了重要的促进作
用;
7、掌握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8、掌握对中西方的航海活动的比较。
第六讲 中古世界文化的交融与汇合
一,农耕与游牧文化的冲突
1,农耕与游牧文化的概况
距今一万年前,开始发生了农耕和畜牧。世界上
先后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农耕中心。
最早的是西亚。在美索不达米亚周围地带,驯化
了野生麦类,发展为种植小麦、大麦的农耕中心。
其次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东南亚。中国的黄
河流域培育了小麦。中国长江以南以至东南、印度恒
河一带,则以培养水稻为特色。还有一个种植玉米的
中心是墨西哥。秘鲁可能是另一个种植玉米的中心。
还有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内陆,可能也有独自发展
起来的农耕中心。农耕中心形成以后,就缓慢地向它
易于农耕的地方发展。
农耕世界的基本特征是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狭隘的
地方性,彼此闭塞;农本经济可以发展到较高水平,
包括手工业、商业、以及市集、城镇等等;各个以农
为本的地区之间,也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交往,并发
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
在欧亚大陆,易于农耕的地带基本偏南;易于游
牧的地带基本偏北,东起西伯利亚,经中国的东北,
蒙古、中亚、咸海、里海之北,高加索、南俄罗斯,
直到欧洲中部,横贯于欧亚大陆的居中地带。史学界
称此地带为游牧世界。在这两个世界之间,从东面的
兴安岭、燕山、阴山、祁连山、昆仑山、兴都库什
山、萨格罗斯山、高加索山,直到欧洲境内的喀尔巴
阡山,大体上构成它们的分界线。
农耕生产的增长率,大于游牧生产的增长率。农
耕必然趋于定居,又使它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社
会、文化方面的发展,有较大的和较为稳定的连续承
袭的可能。因此,农耕世界较早地产生了文明。游牧
世界地带的生产增长缓慢,不能或很少分出较多的社
会劳动力用于游牧以外的各种活动。游牧世界也有阶
级分化,但分化很有限度。
前 2000年至 13,14世纪,游牧世界的人口增长速
度逐步高于生产力发展的速度。为寻找生活资料,扩
大生存之地,他们向农耕世界发起了多次冲击。其中
规模最大的要算是公元 4至 5世纪的亚欧民族大迁徙和
蒙古的西侵。
2、游牧世界向农耕世界发起的冲击浪潮
( 1)第一次冲击浪潮:约前 2000年代中期开始,
欧亚大陆的整个农耕世界都经历了由北方来的以战车
为武器的各个部族的入侵。这是游牧世界向农耕世界
发起的第一次冲击浪潮。在美索不达米亚东西两端,
受到了来北方印欧人部落向南的冲击。东面,雅利安
人使用战车和战马冲入印度。在西面,最早的一批希
腊人也是用战车和战马冲入希腊半岛,进人爱琴海文
明中心的克里特岛。
( 2)第二次冲击浪潮:亚欧大陆东西两端的汉
帝国和罗马帝国两大帝国兴起后不久,就受到了游牧
世界的第二次冲击。两大帝国基本上对具有骑兵优势
的北方游牧民族或半游牧民族采取戒备和防御政策。
公元前 200年,汉高祖刘邦到大同东南的平城,匈奴
冒顿单于“纵精兵四十万骑围攻高帝于白登七日”,

迫向单于的瘀氏纳了重贿,才得以脱身。汉武帝刘彻
把长城一直延伸到敦煌西玉门关、置河西四郡,沿边
设置烽燧,随时报警,目的就是防止游牧民族南下。
罗马帝国也采取类似的政策,它把多瑙河、莱茵河当
作自然边境,把两条河上游的空缺之处筑起城寨来堵
住缺口。帝国还在苏格兰、英格兰之间筑起了一道
城墙,号为哈得良城 。
汉高祖 --刘邦 汉武帝
对敢于冒犯边境的匈奴,
汉武帝决不手软。







“马踏匈奴”的汉朝大将霍去病 卫青,字仲卿。
( 3)第三次冲击浪潮:到 13世纪,游牧世
界又对农耕世界发起了第三次冲击。发动这次
冲击的主要是蒙古人,作为主力的还有大量的
突厥人。冲击的范围包括东亚、中亚、南亚、
西亚、东欧和中欧。蒙古骑兵战马日驰骋约一
百四五十公里、大弓射程可达一百八十公尺,
作战时善于分兵突袭,围歼人数远远超过已方
的敌人。其攻击力的旺盛,使分散的俄罗斯
人、德意志人、衰落中的南宋和阿拉伯帝国,
都对之难以形成有力的防御。 13世纪末,第三
次冲击浪潮渐渐平息。
? 世界上最早的成吉思汗画像
? 这幅画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元代作品,长 58.3厘米、宽 40.8
厘米,是成吉思汗晚年的画像。
在画像左上角题写竖行汉字:
“太祖皇帝即成吉思汗讳帖木
真”。这幅画像也是现今各博物
馆、各国历史图书普遍展示刊印
的成吉思汗画像。这幅画像是
1953年 9月征集到的。 1962年,
由国家文化部书画鉴定专家组专
家鉴定,一致认为从这幅图的纸
地、墨色、人物形象、题鉴文字
和用笔等方面考察,断定是一幅
元代作品。
? 我国现今保存的成吉思汗画像真
迹只有两幅,还有一幅收藏于台
湾故宫博物院。
1253年蒙古人在大征战途中
内蒙古成吉思汗陵
3、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世界历
史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积极意义的影响。
第一,游牧世界和农耕
世界之间扩大了通道,彼此
都向对方学得了自己所缺少
的某些技术。
第二、发动和卷入三大
冲突浪潮的游牧世界的各民
族,基 本上都渐渐融入农
耕世界,成为农耕世界历史
发展中的新因素,使农耕世
界的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
显示它在经济文化上相对于
游牧世界的优势。
第三,游牧世界建立的帝国使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加
强了。
蒙古人建立的大帝国,在客观上促进了亚欧大陆
东西之间的陆上交通。阿拉伯人的帝国除了发展了亚
欧两大洲之间的陆上交通而外,还发展了连接红海、
印度洋、西南太平洋的海上交通。
公元 732年左右的阿拉伯人统治地区
第四、虽然游牧民办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大冲
击也给世界带来了严重的破坏性。但是,游
牧、半游牧部族以暴力进入农耕世界后,就抵
御不住他们曾破坏过的经济文化的吸引。随着
时间的推移,他们及其后代也就构成了遭到破
坏后农耕世界历史继续发展的因素之一。
二、十字军东征与东西文化的交流
1、十字军东征的原因
第一、西欧各国的教俗封建主向东方扩张
和掠夺财富是十字军东征根本的原因。
第二、世俗封建主渴望获得土地和财富。
11世纪时,西欧已经实行了长子继承制。
那些有继承权的封建领主,在商品货币关系
的刺激下,贪婪的胃口越来越大,从而感到
经济上的拮据。而那些没有继承权的“无地

士”们,并不因为无财产继承权而降低对生

的要求,他们更渴望侵占土地和掠夺财富。
第三、商人们,特别是威尼斯、热那亚的
商人,也想到东方夺取港口和市场,以便谋取
暴利。
第四、教会封建主除具有对外掠夺的目的
以外,还有特殊的目的,那就是要征服拜占廷
的东正教、并迫使伊斯兰教徒改信天主教,以
便抬高自己的地位,争夺世界霸权。
第五、农民受了封建主的蒙蔽和驱使,参加
东征的目的是为了摆脱困境,寻找生活出路。
第六,11世纪下半叶,地中海东部地区的
客观形势有利于西欧封建主实行他们的侵略计
划。
2、十字军东征的经过
第一次东征( 1096——1099)于 1099年 7
月攻陷了耶路撒冷,城中所有的穆斯林男女老
幼及犹太人全部被杀。十字军在东方建立了耶
路撒冷王国、的黎波里伯国和安条克公国。后
来西欧封建君主又组织了第二、三次东征,第
四次十字军东征( 1202——1204)是教皇英
诺森三世( 1160——1216)发动的,目的是
攻打埃及,但在威尼斯干预下转向拜占廷,占
领了君士坦丁堡,建立了拉丁帝国。以后进行
的四次东征都失败。
3、十字军东征的影响
第一、十字军东征促使意大利各城市发展了与东
西方的贸易。
第二、十字军东征加强了东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第三、西欧大量吸收了拜占廷和阿拉伯文化。
第四、大量的东方物质文化传入西方。
三、蒙古西征
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部落
12世纪后期,蒙古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增长,原始
社会渐渐解体。 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召开部
落首领大会,公推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并尊号为
成吉思汗 。从此,“蒙古”由一个部落的称号变成
新国
家的名称。
13世纪初,蒙古高原上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蒙古国
家,给世界带来了很大影响。
2、蒙古的三次西征
( 1)成吉思汗西征( 1219——1223年)
成吉思汗的西征最先是以花剌子模为主要
对象。 1219年秋,成吉思汗率领 20万大军分
四路进攻花剌子模。 1220年,国王阿拉丁 ·穆
罕默德弃都城逃走,花剌子模灭亡了。接着,
蒙古军队向西扫荡到了里海,与一支来自基辅
的俄罗斯军队相遇,俄罗斯步兵的战斧,不是
蒙古骑兵的对手。蒙古人就这样出现在欧洲人
面前。 1227年 8月,成吉思汗在围攻西夏都城
中兴府时死去。
为了稳定的统治,成吉思汗将帝国领土分封给四个儿
子。长子术赤(死后由长子拔都受领)领有东自额尔
齐斯河,西至咸海、里海以东的广阔地区;次子察合
台领有中亚细亚一带、阿姆河以东的领土;三子窝阔
台领有蒙古西部至中国新疆北部一带的土地;四子拖
雷领有蒙古本部及中国北部。窝阔台继任大汗。
成吉思汗率领大军西征
内蒙古成吉思汗陵
(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
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成吉思
成吉思汗墓可能在伊塞克湖底
(吉尔吉斯斯坦境内 )
这就是日本人宣称的在蒙古
发现的成吉思汗陵遗址
鄂尔多斯高原的鄂托克旗发现的
可能是成吉思汗真正的墓地







阿尔寨石窟内壁画 --成吉思汗安葬图
( 2)拔都西征( 1236——1241年)
窝阔台统治时期,决定继续西征,
以基辅罗斯为主要征略目标。 1236年,
术赤的儿子拔都率诸王子的大军远征欧
洲。短短几年时间内,蒙古军队扫荡了
俄罗斯、波兰、匈牙利等国家。 1241
年,蒙古军队侵入捷克境内,遭到捷克
人民的坚决抵抗。 1242年 2月,窝阔台
大汗的死讯传到军中,按例停止军事行
动,拔都经塞尔维亚、保加得亚回到南
俄草原,以伏尔加河下游的萨莱为首
都,建立了钦察汗国( 1243-——
1480),又称金帐汗国 。
窝阔台
(1186-1241年)
( 3)第三次是旭烈兀西征( 1253-1258
年)
1253年,蒙哥之弟旭烈兀又率军开始西
征。这次西征的目标是西亚、近东一带。旭烈
兀很快征服了波斯全境,侵入两河流域。 1258
年,蒙古军队攻陷巴格达,杀死阿拉伯帝国末
代哈里发穆斯塔辛 ·阿拔斯王朝灭亡。 1260年 3
月,旭烈兀攻陷大马士革。但在同年,蒙大军
在大马士革以南地区为埃及苏丹所败。从此,
蒙古停止了西侵活动,征服冲击的高潮过去
了。蒙哥死后,蒙哥之弟忽必烈自封为大汗,
把首都从和林(今乌兰巴托西南)迁往大都
(北京),并于 1271年改国号为“元”。
1253年蒙古人在大征战途中
就是从这个天然的洞隙里,
钓鱼城守军从背后偷袭了
蒙古军队
忽必烈( 1215~ 1294)
3、蒙古帝国西征对世界文化产生的重大影响
第一、它为中国与欧洲的交通提供了空前便利的
条件。
13世纪中期到 14世纪中期百余年间,东西文化交
流呈现出异常活跃的景象。蒙古帝国的版图,东起太
平洋,西至多瑙河、波罗的海、地中海,南至印度
洋,北迄北冰洋。在这幅员广阔的土地上,通用蒙古
语,即可由欧洲至中国,毫无阻碍。在中国境内,驿
站遍于全国,故交通尤为便捷,东罗马、西罗马及日
耳曼之旅行家、商贾、教士、工程师等,皆得东来,
贸易内地,自由传教。东西方两大文明开始了更加紧
密的接触。
第二、由于东西文化交流进一步开通,中
国、印度、阿拉伯、意大利等联系增强起来。
印刷术、指南针等在这个时期传到了欧
洲;与此同时,蒙古军队进抵西亚,“中国织
匠再次被遣送到穆斯林世界。当蒙古统治伊朗
和中亚时期,中国的凤凰、龙、麒麟等图文花
样被引入了穆斯林的丝织样中,这些文化进而
传达到了蒙古人足迹没有到达的埃及、小亚细
亚”。
四、中西方的航海活动
1、郑和下西洋
( 1)郑和下西洋的经过
郑和是世界上第一个洲
际航海家,是人类征服海洋
的先驱。他揭开了世界航运
史从大陆转向海洋的序幕,
对中外文化交流起过显著的
作用。从 1405至 1433年,
郑和率领的远洋船队曾经七
次沿亚洲海岸跨南海、渡印
度洋、远航至东非海岸。
郑和下西洋的
目的是什么?
记载郑和出使西洋活动最著名的文献有四种;马
欢的, 瀛涯胜览,,费信的, 星槎胜览,,巩珍的
,西洋番国志,,黄省曾的, 西洋贡典录, 。
郑和画像 郑和宝船
从史料记载可见,郑和的航海活动基本上
是与亚非诸国进行和平友好的政治、经济与文
化交流,其和平的方式大致有四种:一是通
过“赦封”与“赏赐”等形式,展开外交活动;

是使节之迎送。如第五次航行中,“满剌加、
古里等 19国遣使朝贡,辞还、复命等偕往”;
三是进行贸易。郑和携带的丝绸、瓷器等与西
方的珊瑚、狮子、香料等进行交换;四是处理
各国之间的关系。在郑和的七次航行中,仅有
三次武力行动,也是起因于对方剽掠商旅、诈
降而潜谋劫掠或对中国使节肆意侮辱。
( 2)郑和的航行对中外经
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促进
作用。
首先,从经济方面来
看,郑和从国内输出的物品
和从国外输入的物品数量甚
多,这 对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起了刺激作用 。郑和的船队
所带的物品多半是中国的特
产,如麝香、丝绸、色绢、
青瓷、盘碗、铜钱、樟脑
等。
青瓷
郑和从国外带回的物品更
是丰富。他的船被称为,西

取宝船”。这些“宝”包括各
种香
料、布匹、各种宝石,如珍
珠、象牙、水晶、珊瑚、胡
椒、椰子、槟榔、犀角、糖
霜、翠毛等。海外奇珍,专供
皇室及封建贵族享用。在郑和
航海贸易的刺激下,在景德
镇,明初有官窑 20座后来发
展到 58座。
其次,促进了南洋地区的开
发与发展。
随着郑和下西洋,侨居南
洋的人增多了。他们带去了先
进的生产技术,并积极参加居
住国的建设事业,华侨在当地
种植水稻、茶叶、甘蔗、春椒
树、橡胶等到,有的还经营锡
矿、铜矿等。使当地的经济繁
荣起来。
再次,从文化友好往来
上来看,郑和的航行使中国
与亚非诸国的联系加强了。
郑和对东南亚与东非亦
有巨大影响。在印尼爪哇岛
有“郑将军之墓”,当地居

与华侨奉为海神,出海者多
往祈祷。在索马里的布拉瓦
郊区至今还有一个很大的
“郑
和屯”。埃及也加强了与中

的友好往来。
马六甲宝山亭内的郑和石像
吉隆坡的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前的壁画
——马来西亚国家历史沿革图,图中央上端
有 1409的标志,以及带有“郑”字旗的宝船。
2、新航路的开辟
( 1)开辟新航路的原因
“黄金热”
指南针运用于海上航行
造船技术的进步
葡萄牙与西班牙王室积极支持探险活动
( 2)开辟新航路的历程
第一、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最先探寻通往印度新航路的是
葡萄牙人。这项活动的积极策划者
是葡萄牙王室的亨利亲王( 1394—
—1460)。他创办了一所航海学校
聘用意大利地理学家前来讲学,赢
得了‘航海家’的称号。 1480年 7
月,
巴托罗缪 ·迪亚士(约 1450——
1500)奉葡萄牙国王裘安二世之
命,开始新的探险活动。他航行到
了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恩里克王子
(“航海家”亨利)




·



巴托罗缪 ·迪亚士的航海路线图
巴托罗缪 ·迪亚士的标柱
第二、达 ·伽马到达印度
1497年 7月 8日,达 ·伽马(约 1460——1524)
奉国王曼努哈尔之命,率四艘帆船约 170人由里斯本
出发。船队沿迪亚士走过的航路,在海上航行了三个
月。 11月,到达好望角附近。之后,他们饶过非洲南
端,沿着非洲东海岸摸索向北航行到了马林迪(中国
,明实录, 上称为“麻林”)。船队在阿拉伯领航员

帮助下,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横渡了印度洋。
1498年 5月底,船队驶进了印度西部的卡里库特城。
这样,欧洲人向往多年的通向东方的新航路终于开辟
成功。 1499年 9月,达 ·伽马回到里斯本,出发时的
170人,仅剩 55人。但是,他所带回的印度货物,如
香料、丝绸、宝石等,获纯利为整个航海费用的 60
倍。这成了更大规模远行的推动力。
达 ·伽马及航海路线图
第三、哥伦布发现美洲
1492年 8月 3日,意大利热那亚水手克里斯多
弗 ·哥伦布(约 1451——1506)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
下,率领三艘帆船 80多名船员,向西航行。哥伦布相
信地圆说,认为向西方航行也可以达东方。他的计划
从理论上说,似乎是合理的,但他低估了地球的体
积,没有想到在中国和印度等东方国家之间,还有一
个美洲大陆。哥伦布率船队穿过茫茫的大西洋,直到
10月 2日才重新见到陆地。他相信所到达的地方是印
度沿海的某个岛屿,因此把当地居民称为印第安人。
1493年初,哥伦布返回西班牙。此后,他于 1493
年,1498年,1501年又三次到达美洲,探测了加勒
比海诸岛、委内瑞拉和中美洲沿岸,但他一直没有找
到黄金和香料产地。
克里斯托弗 ·哥伦布
(1451-1506年 )
哥伦布达到美洲的路线图
2003年 6月,西班牙保存的被称为
哥伦布遗骨的盒子曾被打开过。
2005年,英国, 经济学家,
说,如果这张地图是真品
( 1418年 ),那么至少在哥
伦布发现美洲 74年前,中国
人已发现了这片大陆。
2006年 1月 16日,英国
作家孟席斯带着他的新书
——,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
来到中国,同时他的新观点
——中国航海家郑和的船队
最先发现美洲大陆,也在中
国历史学界引起了一场激烈
的争论。无独有偶,最近加
拿大的一名建筑师保罗 ·基亚
森也声称在加拿大东海岸的
布雷顿角岛发现了一处历史
遗迹,可以证明中国人早在
15世纪就曾经到达过北美洲
的布雷顿角!面对惊人的发
现,各方反应不一,支持得
声称可能会有“大发现”,质
疑者则认为这可能又是一个
“惊天大骗局”。
第四、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麦哲伦(约 1480——1521)是葡萄牙贵族,怀着
和哥伦布同样的信念,认为经过南美洲,进入“南
海”,便要直通东方,到达盛产香料的摩鹿加群岛。
他由于在本国得不到重视,便投效西班牙国王。
1519年 9月,麦哲伦率领 260多名船员,分乘五艘帆
船,作环球航行的尝试,。船队首先到达南美东海
岸,沿岸南行,次年 10月,穿过南端的海峡(即麦哲
伦海峡),西出“南海”,沿途风平浪静,故船员们

之为“太平洋”。 1521年 3月,船队到达菲律宾群岛。
麦哲伦企图利用当部落酋长之间的冲突,征服各个岛
屿,结果被当地居民所杀,部分船员逃出菲律宾。他
们经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北上,于 1522年 9月回到
西班牙的塞维尔港。这时只剩下 18名船员。这样,人
类第一次环球航行宣告成功。地圆说获得了证实。
麦 哲 伦
(约 1480——1521年)
既然地球是圆的,
我从西也能达到印度。
智利蓬塔阿雷纳斯市
中心的麦哲伦纪念碑
杀死麦哲伦的菲律宾民族
英雄拉普拉普雕像
(3)、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首先,它在欧洲引起了所谓“商业革命” 。直接
表现
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与数量的增多、商
路及商业地区和各个民族之间扩大了经济和文化的往
来。欧洲和亚洲、非洲的联系扩大了,并和美洲也开
始了联系。
其次,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 西方

民者从亚、非、拉美掠夺和开采了大量贵金属,使
西欧的贵金属骤然猛增,因而引起了物价上涨,货
币贬值。
3、对中西方的航海活动的比较
第一、从时间上看,中国航海活动比西方早。
达 ·伽马是西方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洋的第一人,
时间是 1498年;而郑和横渡印度洋是在 1412年,比
达 ·伽马早将近 80年。
第二、从规模与交往的范围看,中国航海
活动比西方大和广。
郑和的船队有船百余艘,人员达到 27000人。
达 ·伽马仅有 4条船,170人;哥伦布 3条船,87
人,最大的“圣 ·玛利亚”号仅 120吨,亦比郑和的船

位小。帆船吨位的大小反映出造船与航海技术的高
低。郑和活动的范围超过了西方航海家。郑和到达了
南洋、印度洋、亚非 3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达 ·伽马
仅到过印度。哥伦布到达美洲后,认为是发现了“东
方”,其实不然,只是一块“新大陆”。麦哲伦到
1519
到 1522年才完成了环球航行一周的事业。
第三、从两者交往的性质看,中国航海活动是和
平活动,而西方是殖民开拓。
郑和带去“丝与瓷”,和平友好的交往。达 ·伽
马、
哥伦布和麦哲伦带去“火与剑”。他们的远航是为了

夺东方财富,给亚、非、拉美带来了整整 300年的殖
民主义的暴力掠夺。
第四、中西方远航的客观后果有很大不同。
郑和的航海活动使亚非各地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增
强了。他带去了先进的中国文化促进了这些地区经济
和文化的发展。同时,郑和带回的亚非各地的生产技
术和文化。也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西方航
海家的三次航行比郑和航行的影响要大得多。他们的
航行把欧、亚、非、美洲沟通了,从而使世界范围内
的经济交往出现了。随着各国商品贸易的发展,加速
了封建经济的崩溃和世界贸易市场的形成。
4、中西方航海活动后果不同的原因
在政治上,明成祖派郑和出使的目的:一
是向海外国家阐释成祖皇帝登基,并要示其纳
贡;二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在经济
上,15世纪的西欧,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
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西欧封建主和商人狂热追
求货币和制造货币的贵重金属 ——黄金。因
此,寻求黄金成为西欧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为
西方航海远航的动机。但是,明朝“洪、永、
熙、宣之际,百姓充实,府藏衍溢”的经济局
面,只是郑和下西洋赖以实现的物质基础,是
为明成祖“原赐藩臣,优礼来使”的外交政策

务的。明朝缺乏商品经济对外贸易的要求。
在外交上,明代采取了“厚往薄来”的方
针。政府对贡使附载来华贸易的商品不收税。
明成祖说:“商税者,国家抑逐未之民,岂以
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
何?而亏辱大体多矣。”这是中国伦理道德观
念在外交上的反映。中国的“重农抑商”阻碍

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国人只重视伦理精 神上的
输出,而忽视物质财富上的输入,这是“重义轻利”
思想的表现。由此可见,时间早、规模大的和平远征
在推进世界文明的进程上,反而不及西方晚时的暴力
远征。
复习与思考
1、简述游牧世界向农耕世界发起的冲击浪潮。
2、简述郑和的航行与开辟新航路的历程。
3、简述十字军东征的原因和影响。
4、试述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世界历史的发
展带来的积极意义。
5、试述蒙古帝国西征对世界文化产生的重大影响。
6、试述郑和的航行对中外经济文化起了重要的促进
作用。
7、试述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8、试述对中西方的航海活动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