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与心理健康     从性格意味着命运说开去 ·的确,大学新生由于在新环境的适应和新角色的定位方面经常出现问题和偏差,所以一入校就要注意心理调适和自我援救,以免产生心理问题。但是,一般来说,适应期的心理问题即使普遍存在却并不十分严重,大部分学生短时间内就可以消除。严重的心理问题不是出现在低年级而是高年级。所以,加强心理保健从现在开始就要有明确的意识并要终身坚持下去。这也是我们这次课的主要目的:我们可能并不能解决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但是我们希望促使大家关注心理问题,注意及时调节不良心理。 为什么要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校大学生心理状况不容乐观   许多调查显示,30%-4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15%(或10%以上)的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发生心理问题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学习,人际关系,就业及恋爱方面。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情况不佳 时代发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自杀已经成为我国的第5位死因,是15到34岁人群的首发死因。我国每2分钟就有1人自杀死亡,8人自杀未遂。    可见,大学生虽然存在很多心理问题,但也并不比其他群体更严重,不过这种“时代病”更提醒大学生要关注自己的心理问题。 身心健康在人生中的意义 “健康”的含义及其变化:     我们一般理解“健康”主要是指没有疾病。而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这样定义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 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做一个健康的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一个真正健康的人也就意味着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但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也并不如我们想象得那么难做,“全面发展”与“做得最好”并不能完全等同,它主要是指人要具备最起码的做人素质 道德健康包括四点内容 不得以损害他人为自己谋利;B.有辨别真伪、美丑、是非的能力; C.能够按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D.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做贡献。 道德健康的四点要求看似容易,可要真正坚守一生并非易事。如    你如何认识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道德相对主义的错误何在? 所以在道德健康问题上,我们既要反对以往对人不分层次的“高大全”的完人要求,更要抵制道德相对主义。道德是有时代性、相对性,但同样也有普遍性、绝对性。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国家制度如何不同,都有一些人之为人和构成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的道德规范,如正直、诚实、善良、公平等,是永恒不变的。每个人只有在不触犯这些基本道德规范的条件下,才有自由选择权可言,即可以选择高的道德要求,也可以选择最低道德要求。(具体分析“见义勇为”) 心理健康的定义 一个人对自己的主观评价越接近自己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相反,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一个人对自我的评价之所以总是与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距,是因为这种认识的个人主观成分很大,难免发生偏差。I think I am……;I think I am……in other eyes。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积极而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生活的人,心情舒畅,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他人、环境和社会协调一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身心潜能。 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的关系    心理健康是道德健康的基础,是道德健康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即道德健康的人必然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但心理健康的的人却不必然是一个道德健康的人。    心理健康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为道德健康的社会人的基础,所以,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每个人的高度重视。 对二者关系的两种认识偏向 一是过于注重道德问题,经常把有些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看成是不道德的行为。 二是认识到心理问题对人的行为的巨大影响作用,重视对学生行为的心理分析,但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论学生出现什么问题,做出什么不正当的行为,甚至是极端的犯罪行为,都主要从心理角度来解释和评价,而忽视对社会影响、个人道德品质以及人生价值取向等更高层次问题的全面分析。 身心健康在人生中的地位 身心健康是人们赖以生活的前提。 身心健康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身心健康是人生幸福的重要保证。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其理解 (一)标准 1.能够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一般说来,心理比较健康、成熟,情绪稳定,学习兴趣和效率相对要高,求知的欲望也比较强烈。相反,沉陷于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中,注意力和身心状况不佳,很难产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能够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 自我认知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符合,不骄傲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对自我评价公允客观。  I+We=fully I 3.能够比较自觉地调节和控制情绪 用情绪表示心理健康的水平就象用体温计测量体温一样准确。情绪波动大,是心理不成熟的重要表现,而不成熟的心理最容易受各种刺激产生心理障碍。 4.能够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学研究和生活实践都表明:  一个人如果长期生活在关系冷漠、独来独往的自我封闭的环境里,就容易产生心理变态,变得性格内向、谨小慎微、孤僻多疑、冷酷无情,或与外界冲突、对抗等。而良好积极的交往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粗野变得文雅,怯懦变得勇敢,孤独内向变得随和豁达、富有同情心 5.能够保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我们走向社会之前,就要尽量对社会保持全面正确的认知,尤其对于社会阴暗面,不能熟视无睹,随波逐流,也不能仅限于怨天尤人,更不能采取反社会的行动或自杀,而是要在合理认识和接受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和社会力量逐渐加以改变,要相信这种改变是可能的。  6.能够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不要将完整人格理解成“完美人格”,不完美的人恰恰是完整真实的人。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刻,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二)正确理解和运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第一,是否心理健康与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不能等同。心理不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不良状态,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等于心理不健康。不能以一时一事简单地给自己和他人下心理不健康的结论。 第二,心理健康和不健康状况是有层次的。上述标准只是反映了大学生个体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所应有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要求,而不是最高标准。 第三,心理健康和不健康状况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医学院三年级学生临床实习产生所谓“第三年级病” 。 大学生常见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障碍 大学生常见的不良情绪有:   自卑、抑郁、焦虑、恐惧、嫉妒。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有以下四种:  逆反心理,情绪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 我们主要讲与情绪相关的心理障碍,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等神经官能症或神经症。 神经症患者一般神智清楚,没有严重的行为紊乱,病程较长,有自知力,要求治疗。如有人将神经症定义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精神上十分痛苦,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持久的冲突在3个月以上,3个月内可以完全恢复称神经症性反应。 产生心理问题后,一定不要讳疾忌医,要及早咨询、治疗,抓住最佳治疗期,否则,可能会很难治愈,并引发严重行为。严重行为主要是指向自己的自杀、自残,也有指向他人的报复行凶,如马加爵。 1. 自卑、焦虑情绪以及焦虑症 自卑是个体由于某种原因而引起的轻视自我、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自卑容易产生压抑、孤独的情感,使大学生多疑敏感,更易遭受挫折感,又担心自己的缺陷被人发现,因而常加以掩饰或否认,有时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自卑是大学生中一种比较普遍的情绪。其他的不良情绪也几乎都根源于自卑,或与自卑有密切的联系。 焦虑情绪及焦虑症。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恐慌、忧虑等感受交织而成的情绪状态,是一种没有明确对象和内容的恐惧,即预期到一些可怕的事情要发生,但又不知如何预防和应对,可以用“杞人忧天”的感觉去形容它。 经常性的焦虑情绪即会演变成焦虑症。焦虑症发作时,患者多是坐立不安,四肢颤抖,甚至出现头疼、口干、出汗、眩晕等。 焦虑和焦虑症在大学生中比较常见。焦虑症患者一般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遇事总是放心不下,过低估计自己能力,过高估计客观困难,因而总是对还未发生的事丧失信心,对现实采取回避态度。焦虑症患者也有明显的个性特点。一般来说,易于紧张、焦虑,对躯体微小的不适应容易引起很大注意,遇到挫折易于过分自责,谨小慎微、优柔寡断、多愁善感、依赖性强的人,易于患焦虑病。 2. 抑郁情绪及抑郁症 抑郁是一种过度忧愁和伤感的情绪体验,常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表现为情绪低落、苦闷、心境悲观等。抑郁心境是大学生一种非常常见的情绪状态,它与焦虑常常同时出现。 感情上受到强烈打击,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产生强烈的失落感,以及不良性格和遗传等因素的影响,都容易使人产生抑郁情绪和抑郁症。 3. 恐惧情绪及恐怖症 心理学上的恐惧是指对常人一般不害怕的事物感到恐惧,或者恐惧体验的强度和时间远远超出常人的反应范围。这种恐惧情绪伴有各种焦虑反应和逃避行为,如紧张不安、出冷汗、颤抖以致晕厥等。 由恐惧情绪导致的恐怖症有很多种类,如特殊境遇恐怖症(恐高症、广场恐怖、利器恐怖、黑暗恐怖及对雷电、风雨的恐惧等)、动物恐怖症、疾病恐怖症和社交恐怖症等。恐怖症带有明显的强迫性的特点,即自知这种恐惧是过分的、不必要的,但却难以抑制和克服。 常见的大学生恐怖症主要是社交恐怖症。这是一种在大学生人际交往,特别是与异性交往中产生的极度紧张和畏惧的情绪反应。 产生社交恐怖症的主要原因是与人交往时心理负担太重,太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心理压力增大,而社交经验不足,在交往和讲话时难免心情紧张、心慌意乱。如果一次交往失利,这种不愉快的交往经历就会在他们追求完美的心理上投下阴影。 也有的是由于在青春期时萌发了对异性的好感,继而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与异性交往的羞耻感,这种羞耻感的不正常发展造成了他们以后与异性交往时的恐惧心理。 4. 强迫症 反复出现患者并不愿意出现的某些观念、意向和行为而不能自控。因此,强迫症常伴随激烈的内心斗争和强烈的焦虑与恐惧,内心十分痛苦。 强烈的或持久的精神因素的作用及激烈的情绪体验的影响,容易产生强迫症。另外,也与人的个性有关,一般是胆小怕事、优柔寡断、遇事过于谨慎、缺乏自信心、墨守成规、生活习惯比较呆板的人,容易有强迫意向和动作。 以上由情绪障碍导致的心理病症有一些共同特征: 从产生原因来看,都与个人的挫折经历和自卑心理有关,也与人的不合理认识观念密切相关,而后者更关键。 从主要症状表现来看,焦虑、抑郁、恐怖和强迫等情绪经常是互相交织的,而且都有思虑过多的特点,习惯在头脑中对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加以主观想象或联想,从而不断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另外还有明显的消极不行动的特点,即掩饰、逃避、对生活失去兴趣和追求等。 四、挫折及其对策 1. 影响挫折承受能力的因素   A 身心素质; B 性格;C 生活经历;D 抱负层次和期望值; E 认识状况;   F 意志力与信念。 其中,对挫折的认识合理与否,以及人生价值取向如何,是影响挫折承受能力的主要因素 影响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大学生独特的生理心理和意志品质特点使心理障碍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 价值取向上的偏离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原因 。 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客观环境的影响 从学校方面看, 应试教育模式使中小学教育普遍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造成心理素质先天不足,缺乏适应社会、承受挫折的能力。    从家庭方面看,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多,由于父母的溺爱,缺乏磨难和挫折经历,许多人形成了孤芳自赏、自命不凡的个性,客观上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心理定势,致使他们面临困境时意志力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 。   从社会环境看,复杂的现实矛盾与大学生单纯、理想化的思想存在冲突,使他们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困惑和障碍 。 要形成合理的认识观念,大学生要反对三个认识误区: 第一,绝对化的认识误区。这是一种从自己的意愿出发,认为事情必定发生或必定不会发生的不合理认知倾向。这种思维非此即彼,缺乏弹性,对生活的认识简单、机械,从而极易陷入情绪的困扰中。 第二,过分概括化的认识误区。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一次考试失利或遇到挫折,就导致其对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全盘否定。 第三,糟糕至极的认识误区。这种不合理的认识以夸大失败或痛苦的体验为特征,认为一件事情发生了。其后果必定不堪设想。 因此,针对患者的认知偏差或认知曲解,最好最简单的治疗方法就是改变认知。 我国古代“杯弓蛇影”的故事就生动说明了认知曲解可以导致心理疾病,而一旦领悟了认知失真,病情就会迅速好转 2.提高承受挫折能力的方法 初级阶段:构建心理防御机制 消极防御机制:文饰(酸葡萄心理——贬低目标;甜柠檬心理——夸大已取得的成绩)、冷漠(内心焦急不安,却不积极寻找方法,茫然地适应产生痛苦的情境)、压抑(把不愉快的经历压下去)、推诿(把自己的失误转嫁他人)、逃避(从构成挫折的情境中退却,避免再接触)。 积极防御机制:补偿(设法以新的目标代替旧的目标,以现在的成功体验去弥补原来的失败痛苦)、认同(效仿他人获得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增强自信心)和升华(把不为社会所认可的动机或需要转化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动机或需要。如将削高就低的嫉妒心理和行为转化成拔低就高的竞争心理和行为)。 中级阶段:确立合理观念  确立合理观念或者说形成合理认识法至少包括以下三种途径:  善于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鼓起重新生活的勇气;  经常从他人面对挫折的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汲取力量; 善于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和长处,增强自信。 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  恐胜喜、喜胜悲。      ——《内经·素问》 (以情胜情疗法) 以上两阶段主要是让患者慢慢调整心态、平静下来,尽量适应、接受挫折,不至于因思虑过多而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但此后,要真正摆脱不健康的心理,恢复正常健康的心态和生活态度,关键还是要鼓足勇气,拿出行动,在艰苦的努力中做出成绩,赶上别人,否则,心理问题可能会反复出现。 但是,在积极进取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牢记增进对自我的客观认识,调整自我,关键要自信,不要自卑,要敢于暴露自己的短处。 二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敢于放弃。 三是赶上别人不要急于求成,要允许自己经历一个慢慢成功的过程。 的确,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常常会遭受各种挫折和失败,会身陷某种意料之外的困境。这时,请不要轻易地说自己什么都没了。其实,人生如沙漠,而信念就是那只泛青的苹果,它会牵引你走过一个又一个困境,创造辉煌人生。 ·因此,我始终认为 ·承受挫折,保持心理健康的根本方法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坚定正确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