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大学是人生发展的新阶段 主要内容: 一、环境的改变与适应 二、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 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开设目的 什么是大学?大学何为? 进入北大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适应新环境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当前最主要的心理矛盾是什么? 什么是大学?梅贻琦先生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大学何为?蔡元培先生有一句名言,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也。” 900年前意大利波洛尼亚建立第一所大学的格言:“大家来学。”学:包括学习、研究、探讨、切磋这就需要走到一起来,互相学习、互相讨论、共同研究。大学提供一个场所、一种环境、一套条件。 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问问自己,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 竺可桢 环境的改变与适应 1、校园中最美丽的风景 塔 湖 图书馆 碑 北大的历史 2、克服新阶段带来的心理冲突 自卑感与自豪感交织 独立性与依赖性冲突 理想与现实冲突二、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1、大学是人才成长的重要时期 个人:生命力最旺盛、精力最充沛、最具青春活力 环境:知识密集、学科集中、现代科学文化的前沿 集体:人才成长的“共生环境”。 2、大学阶段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逐渐成熟时期 人的成熟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身体长成 心理发展完善 社会化程度提高 大学阶段的心理特征: 1.智能发展达到高峰 观察力:目的性 持久性 精确度 记忆力:逻辑记忆 记忆容量 抽象思维能力: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思维素质:针对性 成效性 广拓性 敏捷性 2.情感日益丰富 理智感 道德感 美感 3.自我意识增强 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自我调节 自我评价 自我监督 3、大学生处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人生观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条件: 1、人生需要由自然的生理需要发展为社会需要时,才可能去追求一个较广阔和深刻的最高人生目的,并以此去思考人生。 2、思维能力发展到抽象思维水平时,才能概括地认识社会,评价人生的价值,提出确定的人生设想。3、自我意识发展到能经常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提出明确目标来调整自己的行动时,才能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实践提出可行的人生目标,选择正确的人生之路。 大学阶段具备的思考人生的条件第一,思维能力的发展成为人生观发展的最重要的内在条件和基础; 第二、自我意识的发展,使青年更好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第三、在此基础上更清晰、更客观地认识社会生活的意义,特别是能认识自己承担的社会历史任务。 4、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走向社会的准备时期大学生处于步入社会就业的准备时期,处于即将承担成人责任的过渡阶段,是一个学习、准备成为社会独立成员的阶段。 大学是青年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驿站。其人生发展的基本色调,大都是在大学阶段形成的,大学的生活基调对我们的一生发展关系重大。 三、本课程的开设目的和主要内容1、把握人生的需要:人生不能逆转。 “人生不是旅行,不出售来回票”。 “如果一个人能从80岁向零岁生活的话,那么至少有二分之一以上的人会成为伟人”。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2、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对所有社会成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以积极的态度和方式,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使自己既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又具有优良的思想素质,去面对市场的挑战和选择。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努力成为具有完善人格的优秀人才是摆在青年学子面前的重要任务。3、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强国之道 ?作为社会意识的人生观一旦形成,就会成为社会进步、停滞或倒退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的建设,一个民族主体精神的维系与弘扬,都离不开对一代代国民人生意识的塑造。没有对新生一代进行科学的进步的人生意识的教育和影响,就难以成为强盛的国家和优秀的民族。在新加坡:社会共同价值观教育: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种道德作为政府必须贯彻执行的“治国之纲”。五大共同价值观: 国家至上,社会为先; 家庭为根,社会为本; 关怀扶持,同舟共济; 求同存异,协商共识; 种族和谐, 宗教宽容。在国民中树立的新加坡精神,为新加坡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开拓了精神动员。 “敬业乐群、勤奋进取、廉正奉公、讲求效率”第二讲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责任和使命 ?成长与成才 大学德育的最终目的:让大学生兼具普通公民所必备的基础文明和作为社会精英分子应有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道德人格。 什么是责任?人为什么有责任?我的责任是什么?北大学生要不要有精英意识?什么是精英? 人都有责任和使命 “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329页。 人的责任“责任” 一词的三重涵义: 其一,使人担当起某种职务和职责; 其二,份内应做之事; 其三,做不好份内应做的事,因而应承担的过失。 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 人生责任的基本内容: 对自我负责 对他人负责 对社会负责 珍惜自我人生: 1.自爱、自尊、自律、自强 2.敬畏生命:不该发生的事:触目惊心的数字——15-34岁的人群中,第一大死因不是疾病,不是意外,不是天灾人祸,是自杀。而在千里之外的云南,更是有一个人选择了非正常的方式结束了另外4个人的生命 关爱帮助他人: 1.同情、关心、爱护、帮助其他社会成员。 2.以言论和行为来制止那些危害他人生命、财产的行为 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一个人对祖国、对民族、对人类的繁荣和进步,对他人的生存和发展所承担的职责和使命 1.“忠诚祖国,振兴中华” 2.“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3.对人类的未来负责 二、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1、大学生有责任和使命 2、大学生肩负着祖国人民更多的期望 3、大学生应肩负起民族复兴重任 1.大学生有责任和使命 ?办大学为了强国富民育人才 “为强国之故而思育人才,为育才之故而广兴学校,此无异驱迫通国人民,以与诸强大争胜,角力于全球大地。”京师大学堂光绪重订规条《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17页。 ?大学教育提高人的智力和能力 在智力劳动方面的能力比是,大学:中学:小学=25:7:1。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能力是:小学43%,中学108%,大学300%。 2、大学生肩负着祖国人民更多的期望 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4%。 1995年美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81%。 日本40.3%,法国51%,德国44.4%,英国49.5%等。 ?大学生是有条件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 一个大学生(4年)的人均预算内事业费用为28804元 =11个小学生(6年)的费用=15个中学生(3年)的费用 全球性人才抢滩趋向“零距离竞争” 强国富民,重在人才;面对挑战,奋发成才 3、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继往开来复兴民族伟业 勇于开拓创新中华文明 积极努力为世界和平进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三、成长与成才 ?履行人生责任,顺利成长成才。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 ?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塑造优秀的人格品质 ?符合社会需求是成才的关键。 易卜生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当代大学生内心有着深深的社会责任感和乐于奉献、乐于回报社会的精神,志愿服务为大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提供了机会,也是大学生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高校青年志愿者用自己的爱心和友善、知识和技能,在不计报酬的奉献中,不仅获得了内心的快慰、人生的充实和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也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留下一行深深的足迹。 北大人:科学使命和政治使命一肩挑:一是能爱国,二是会创新 思想道德修养之三:学会学习 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法什么叫学习? 什么叫大学生的学习? 大学生应该怎样学习? 一、“学习”的概念与学习的本质 二、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要求 三、大学生的学习环节和学习方法 一、“学习”的概念与学习的本质人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之间有本质的区别 人的学习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实践活动。人的学习是人之所为人的的主要特征和根本保证。 人类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 人类的学习内容又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它既是历史的沉淀,又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 1、“学习”概念的历史演变 “学习”概念,在我国先秦时期是两个概念:一个是“学”,一个是“习”。 在《易经》中,“学”是用以聚集知识的意思(“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周易 ? 乾》),而“习”则是反复做的意思(“造父之师曰泰豆氏。造父之始从习御也,执礼甚卑;泰豆三年不告,造父执礼愈谨。”《列子 ? 汤问》)。在这里,“学”讲的是读书、获取知识;“习”讲的是活动、实践。 孔子把“学”与“习”最早初步联系起来。《论语 ? 学而》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而在《吕氏春秋? 季夏》中开始把“学”和“习”组合成一个概念,即“[季夏之月] 鹰乃学习。”这里,学习是效仿和反复练习的意思。 到了西汉时期,司马迁赋予人的学习以明确的含义,即从阅读、听讲、研究中获得知识与技能。他在《史记 ? 秦始皇本纪》中说:“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从此,“学习”作为一个组合概念不断见于我国古代典章。 随着社会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人们逐渐给“学习”这个概念赋予了一些新的内涵。 从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在“科学”和“民主”的旗帜下,“学习”这个概念不仅被人们广泛接受和使用,而且将实践也融入其内涵之中。 1928年11月11日,周恩来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告全党同志书》中说:“党部应当帮助同志去谋业,无职业技能的还要学习,特别注意到工厂中去做工,同志间也应互相介绍职业。”这里的“学习”,不仅有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意思,还有到实践中去锻炼的意思。 1936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实践也是学习的命题。他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学习”这个概念,在词典里所指的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取知识或技能的意思。比如:学习文化;学习先进经验。 ——见《现代汉语词典》第1309页 《汉语大词典》第4卷在解释“学习”这个词时讲了三个意思:(1)小鸟学飞;(2)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3)明清时称在某一部门实习的官员或侍从等为学习。 2、学习的特点和学习的本质 学习是学习者认识和探索自然、社会奥秘,获取知识和技能,并塑造自己的灵魂、增长才干的实践活动。 学习有如下5个特点: (1)学习的主体性。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是“我要学”,而不应该是“要我学”。 (2)学习的目的性。学习是人生的一种需要,是生存的需要,也是发展的需要。学习是为了使人自由地、自觉地和全面地发展。 (3)学习的过程性。任何人的学习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天之内成为天才。学习有一个由浅到深、由少到多、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4)学习的历史性。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手段总是跟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的状况联系起来,它不可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5)学习的交叉性。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这个道理。事实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是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 学习的本质: 所谓学习,就是人们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关系中获取知识和技能,以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充分显示人的主体性的实践活动。 本能的人 —— 野蛮的人 —— 客体的人 自觉的人 —— 聪明的人 —— 主体的人 学习能够使人实现从本能的人向自觉的人、从野蛮的人向聪明的人、从客体的人向主体的人的飞跃。二、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要求 大学生的学习是人生学习道路上的重要阶段 胎教——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硕士——博士)——终身学习 学习特点: 第一,大学生的学习是在对学习有了一定了解、对知识有了一定积累的基础上的学习。 第二,大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实现从被动到主动、从客体到主体转变的学习。 从父母及别人的意志到自己的意志;从别人逼着我学习到我自觉自愿地学习。 第三,大学本科生的学习又是进入高等教育学习的初始阶段。 本科——硕士——博士 大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养成的习惯、具有的优势以及不自觉的毛病往往会影响一生。 学习要求: 大学生的学习有继续在知识方面量的扩张的任务,但主要是提高对知识理解的质量。 小学生的任务是从不知到知,从不认识到认识; 中学生的任务是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不了解到初步了解; 大学生的任务应该是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掌握到掌握,从不明确到明确。 了解-理解-掌握-明确2、大学生的学习有继续增加应知、应试方面的要求,但更主要是在能力、素质方面的培养。 对大学生应该加强全面素质的教育和培养,着重在能力方面的锻炼,特别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为了适应即将走向社会承担社会工作的需要。3.大学生的学习有继续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但主要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大学生要给自己提出解决“为什么”的任务,并且要带着这些“为什么”自己去学习和思考,要形成自己的主见。大学生一定要在“是什么”的基础上往“为什么”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学生。 在这个问题上,同学们对自己要有一个清醒的估计,并且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加以改进。 三、大学生的学习环节和学习方法: 大学生学习的主要环节有 4 个: 读书-听课-研究-运用 读书是大学生学习的基础性环节 书,是人类知识的宝库; 读书,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 读书,一要勤奋刻苦;二要讲究方法。 读书,要多读书,会读书;要读好书,好读书。 大学生读书要兼顾两类: 一是课程学习所必须读的书,这是基本要求。教材、参考书。要学会同时读 3本书,在相同中强化自己的认识,在相异中启发自己的思考。二是个人修养和兴趣方面的书,这是扩大知识面所要求的。不求一律,保持个性。 是快读还是慢读? 是精读还是粗读? 大学生的读书要求:一快、二慢、三通过。 听课是大学生学习的主导性环节 课程学习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 听课是学生与老师联系的主要途径; 听课是在校学生比起社会青年的主要优势。教师课堂讲授的主要任务是: 1、明确课程学习的重点; 2、对学生的自学进行提示; 3、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补充和修正; 4、交代一些不便于写进教材的内容; 5、回答学生提出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按时听课不仅是学生应该遵守的学习纪律,而且是学生毕业走上社会参加工作的位前训练。 不听课不仅违反了在校学生学习的规律,而且将失去在校大学生比起社会上的人具有的学习优势。 听课不能一心二用;要养成课堂记笔记的良好习惯;要与老师的讲课形成很好的配合。关于听课与自学关系问题的讨论 关于不听课也能通过考试的讨论 关于北大听课“自由” 传统的理解 研究是大学生学习的动力性环节 研究,是大学生比起中学生来应该提高的要求,是中学生变成大学生的重要的和主要的标志。 大学生不仅要有探求真理的欲望,而且应该具有探求真理的能力。要对原有的认识进行再认识,要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形成新认识。 不断地给自己提出为什么的问题,带着这些为什么的问题去听课,去读书,去同他人交流和讨论。要把自己以外的东西都作为参考,要力求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研究问题,既要讲继承,又要讲创新。 在一定意义上,怀疑和想象是创新的思想基础。不过,怀疑不能瞎怀疑,想象不能乱想象。要有事实根据,要有理论功底。 本科学生就要培养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加有关课题的研究。本科学生就要通过科研成果(论文)的发表以展示自己的才华。本科学生的科研训练将为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奠定必要的基础。 本科生——不要求找到标准答案的学习 硕士生——找不到标准答案的学习 博士生——不可能找到标准答案的学习 独立思考 —— 独立自主 —— 独立见解 4、运用是大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环节 学习本身并非终极目的,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 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去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 古今中外的实际都可以联系,但主要应该联系目前社会上的重大实际,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要联系实际必须了解实际,调查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大学生的学习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在校大学生的运用,主要方式在写心得体会和在讨论、交谈中发表自己独到的看法。 真正的运用还需要毕业之后到社会中去,到实际生活中去。 真是“高分低能”吗?如何看待有的“高分”者“低能”现象?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今天在学习上的努力,定将在各个领域、各个单位的工作中显示其成效。 为了祖国而学习,为了明天而学习,为了成才而学习。 学习、学习、再学习! 培养优良的学风 学风的概念:指学习方面的风气 包括:学习的态度学习的风气学习的方法 优良学风的内容 认真求实的学习态度 认真: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谨的作风 求实: 不轻信不马虎依据事实追求真理 勤奋刻苦的学习毅力: 勤奋: 刻苦: 争分夺秒 不怕困难 锲而不舍 不畏艰险 永不怠惰 勇敢拼搏 不断攀登 优良学风的基本内容之三: 虚心踏实的学习风格: 虚心: 踏实: 不满足感 不务虚名 虚怀若谷 不求私利 不断进取 追求真理 优良学风的基本内容之四: 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 科学: 严谨: 符合客观规律 全面妥善处理相关学习的关系 避免主观随意性 防止出现疏漏 大一是关键时期 学生不适应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 不良学风在大学校园有所蔓延 自觉加强学风建设: 培养认真求实的学习态度 培养勤奋刻苦的学习毅力 培养虚心踏实的学习风格 培养科学研究的学习方法 课堂讨论问题 大学本科教育应该是通才教育 大学本科教育应该维持精英教育模式(最好区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不同情况) 对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的特殊关注问题 大学本科教育应该是专才教育 大学本科教育应该朝大众化方向发展(最好区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不同情况) 关于大学本科期间对外语学习的重视的问题 北大校风与精神 何为大学?大学何为? 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标准和知识技能的机构和独立群体。 校园环境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文化氛围里,师生依据学校的特殊条件,在从事课内外的各项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和物质形态。 校园环境建设的内容 校风 学风 师德 校园精神 ·良好校风的形成 校风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校风的形成有对传统的扬弃,有历代学人的培养和时代的砥砺。 ·良好的校风的重要意义 1、校风学风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是一种群体心态、群体意识、价值取向。它可以促进、阻滞学校的工作。 2、校风学风是一种文化环境,对于学生起着耳濡目染的作用。 3、校风学风是学校形象的重要标志。 ·校风的作用 校风作为学校中占主导地位的教育原则、风气和习惯,普遍存在与全校各个部门,体现于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之中。 校风是影响学校全局的巨大精神力量,是学校的“社会气氛”。校风具有重要的感染熏陶作用、推动促进作用和调节约束作用。优良的校风能够激人向上、陶冶品行;不良的校风则会消蚀精神、助长歪风。 ·学风的作用 学风是学习的态度和风格。学风是校风的组成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学风是培养人才的决定性的条件,优良的学风使人可以达到成功的彼岸,不良的学风只能使人半途而废。 ·优良学风的基本内容 认真求实的学习态度 勤奋刻苦的学习毅力 虚心踏实的学习风格 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 ·师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思想品质。 教师在学校教育者队伍中所占比例最大,人数最多,与学生的接触面最广、机会最多。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占据特殊地位,是他们学习和生活的长者、导师和楷模。这就要求必须加强师德培养,使每个教师不仅能传授业务知识,而且做到为人师表。 ·校园精神 自觉的学术精神 永恒的道德精神 大学人是社会中应该最有德行和理性的一族,正由于他们的存在,才铸成了大学精神。 敏锐的时代精神 大学代表着最进步的时代精神,驱动着社会向前发展。大学正是紧紧扣住了时代的脉搏,才赢得了自身持续发展和地位的逐步提高。 在校学习既要读书又要读人 博雅塔下真知地, 未名湖畔好读书。 好大学能给予学生的,远不只是有形的专业知识,更包括成为其日后不断追忆的对象,并因而构成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家园。 《精神的魅力》 这本书的扉页上写道: 这真是一块圣地。 近百年来,这里成长着中国数代最优秀的学者。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相结合,构成了一种特出的精神魅力。科学与民主,已成为这圣地的不朽的魂灵。” 在北大优良的校风中有五种精神值得发扬光大 ·爱国为民的奉献精神 马寅初校长的故事 ·科学民主的精神 浓厚的学术空气 民主作风 ·改革创新的精神 鲁迅先生说,北大是常为新的。 北大的诸多第一 …… ·严谨求实的精神 在北大学风中,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精神非常突出。在学习和科学研究中,需要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和严密的作风。 ·海纳百川的团结兼容精神 蔡元培先生二、三事 王选教授的公式 北大校风中的不良现象: 第一、自命不凡,眼高手低 第二、夸夸其谈、述而不作 第三、自由散漫、我行我素 第四、急功近利、浮躁不安 北大的光荣传统 北大的优良学风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大学生与心理健康     从性格意味着命运说开去 ·的确,大学新生由于在新环境的适应和新角色的定位方面经常出现问题和偏差,所以一入校就要注意心理调适和自我援救,以免产生心理问题。但是,一般来说,适应期的心理问题即使普遍存在却并不十分严重,大部分学生短时间内就可以消除。严重的心理问题不是出现在低年级而是高年级。所以,加强心理保健从现在开始就要有明确的意识并要终身坚持下去。这也是我们这次课的主要目的:我们可能并不能解决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但是我们希望促使大家关注心理问题,注意及时调节不良心理。 为什么要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校大学生心理状况不容乐观   许多调查显示,30%-4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15%(或10%以上)的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发生心理问题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学习,人际关系,就业及恋爱方面。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情况不佳 时代发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自杀已经成为我国的第5位死因,是15到34岁人群的首发死因。我国每2分钟就有1人自杀死亡,8人自杀未遂。    可见,大学生虽然存在很多心理问题,但也并不比其他群体更严重,不过这种“时代病”更提醒大学生要关注自己的心理问题。 身心健康在人生中的意义 “健康”的含义及其变化:     我们一般理解“健康”主要是指没有疾病。而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这样定义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 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做一个健康的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一个真正健康的人也就意味着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但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也并不如我们想象得那么难做,“全面发展”与“做得最好”并不能完全等同,它主要是指人要具备最起码的做人素质 道德健康包括四点内容 不得以损害他人为自己谋利;B.有辨别真伪、美丑、是非的能力; C.能够按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D.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做贡献。 道德健康的四点要求看似容易,可要真正坚守一生并非易事。如    你如何认识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道德相对主义的错误何在? 所以在道德健康问题上,我们既要反对以往对人不分层次的“高大全”的完人要求,更要抵制道德相对主义。道德是有时代性、相对性,但同样也有普遍性、绝对性。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国家制度如何不同,都有一些人之为人和构成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的道德规范,如正直、诚实、善良、公平等,是永恒不变的。每个人只有在不触犯这些基本道德规范的条件下,才有自由选择权可言,即可以选择高的道德要求,也可以选择最低道德要求。(具体分析“见义勇为”) 心理健康的定义 一个人对自己的主观评价越接近自己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相反,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一个人对自我的评价之所以总是与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距,是因为这种认识的个人主观成分很大,难免发生偏差。I think I am……;I think I am……in other eyes。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积极而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生活的人,心情舒畅,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他人、环境和社会协调一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身心潜能。 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的关系    心理健康是道德健康的基础,是道德健康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即道德健康的人必然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但心理健康的的人却不必然是一个道德健康的人。    心理健康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为道德健康的社会人的基础,所以,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每个人的高度重视。 对二者关系的两种认识偏向 一是过于注重道德问题,经常把有些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看成是不道德的行为。 二是认识到心理问题对人的行为的巨大影响作用,重视对学生行为的心理分析,但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论学生出现什么问题,做出什么不正当的行为,甚至是极端的犯罪行为,都主要从心理角度来解释和评价,而忽视对社会影响、个人道德品质以及人生价值取向等更高层次问题的全面分析。 身心健康在人生中的地位 身心健康是人们赖以生活的前提。 身心健康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身心健康是人生幸福的重要保证。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其理解 (一)标准 1.能够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一般说来,心理比较健康、成熟,情绪稳定,学习兴趣和效率相对要高,求知的欲望也比较强烈。相反,沉陷于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中,注意力和身心状况不佳,很难产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能够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 自我认知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符合,不骄傲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对自我评价公允客观。  I+We=fully I 3.能够比较自觉地调节和控制情绪 用情绪表示心理健康的水平就象用体温计测量体温一样准确。情绪波动大,是心理不成熟的重要表现,而不成熟的心理最容易受各种刺激产生心理障碍。 4.能够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学研究和生活实践都表明:  一个人如果长期生活在关系冷漠、独来独往的自我封闭的环境里,就容易产生心理变态,变得性格内向、谨小慎微、孤僻多疑、冷酷无情,或与外界冲突、对抗等。而良好积极的交往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粗野变得文雅,怯懦变得勇敢,孤独内向变得随和豁达、富有同情心 5.能够保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我们走向社会之前,就要尽量对社会保持全面正确的认知,尤其对于社会阴暗面,不能熟视无睹,随波逐流,也不能仅限于怨天尤人,更不能采取反社会的行动或自杀,而是要在合理认识和接受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和社会力量逐渐加以改变,要相信这种改变是可能的。  6.能够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不要将完整人格理解成“完美人格”,不完美的人恰恰是完整真实的人。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刻,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二)正确理解和运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第一,是否心理健康与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不能等同。心理不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不良状态,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等于心理不健康。不能以一时一事简单地给自己和他人下心理不健康的结论。 第二,心理健康和不健康状况是有层次的。上述标准只是反映了大学生个体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所应有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要求,而不是最高标准。 第三,心理健康和不健康状况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医学院三年级学生临床实习产生所谓“第三年级病” 。 大学生常见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障碍 大学生常见的不良情绪有:   自卑、抑郁、焦虑、恐惧、嫉妒。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有以下四种:  逆反心理,情绪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 我们主要讲与情绪相关的心理障碍,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等神经官能症或神经症。 神经症患者一般神智清楚,没有严重的行为紊乱,病程较长,有自知力,要求治疗。如有人将神经症定义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精神上十分痛苦,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持久的冲突在3个月以上,3个月内可以完全恢复称神经症性反应。 产生心理问题后,一定不要讳疾忌医,要及早咨询、治疗,抓住最佳治疗期,否则,可能会很难治愈,并引发严重行为。严重行为主要是指向自己的自杀、自残,也有指向他人的报复行凶,如马加爵。 1. 自卑、焦虑情绪以及焦虑症 自卑是个体由于某种原因而引起的轻视自我、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自卑容易产生压抑、孤独的情感,使大学生多疑敏感,更易遭受挫折感,又担心自己的缺陷被人发现,因而常加以掩饰或否认,有时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自卑是大学生中一种比较普遍的情绪。其他的不良情绪也几乎都根源于自卑,或与自卑有密切的联系。 焦虑情绪及焦虑症。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恐慌、忧虑等感受交织而成的情绪状态,是一种没有明确对象和内容的恐惧,即预期到一些可怕的事情要发生,但又不知如何预防和应对,可以用“杞人忧天”的感觉去形容它。 经常性的焦虑情绪即会演变成焦虑症。焦虑症发作时,患者多是坐立不安,四肢颤抖,甚至出现头疼、口干、出汗、眩晕等。 焦虑和焦虑症在大学生中比较常见。焦虑症患者一般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遇事总是放心不下,过低估计自己能力,过高估计客观困难,因而总是对还未发生的事丧失信心,对现实采取回避态度。焦虑症患者也有明显的个性特点。一般来说,易于紧张、焦虑,对躯体微小的不适应容易引起很大注意,遇到挫折易于过分自责,谨小慎微、优柔寡断、多愁善感、依赖性强的人,易于患焦虑病。 2. 抑郁情绪及抑郁症 抑郁是一种过度忧愁和伤感的情绪体验,常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表现为情绪低落、苦闷、心境悲观等。抑郁心境是大学生一种非常常见的情绪状态,它与焦虑常常同时出现。 感情上受到强烈打击,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产生强烈的失落感,以及不良性格和遗传等因素的影响,都容易使人产生抑郁情绪和抑郁症。 3. 恐惧情绪及恐怖症 心理学上的恐惧是指对常人一般不害怕的事物感到恐惧,或者恐惧体验的强度和时间远远超出常人的反应范围。这种恐惧情绪伴有各种焦虑反应和逃避行为,如紧张不安、出冷汗、颤抖以致晕厥等。 由恐惧情绪导致的恐怖症有很多种类,如特殊境遇恐怖症(恐高症、广场恐怖、利器恐怖、黑暗恐怖及对雷电、风雨的恐惧等)、动物恐怖症、疾病恐怖症和社交恐怖症等。恐怖症带有明显的强迫性的特点,即自知这种恐惧是过分的、不必要的,但却难以抑制和克服。 常见的大学生恐怖症主要是社交恐怖症。这是一种在大学生人际交往,特别是与异性交往中产生的极度紧张和畏惧的情绪反应。 产生社交恐怖症的主要原因是与人交往时心理负担太重,太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心理压力增大,而社交经验不足,在交往和讲话时难免心情紧张、心慌意乱。如果一次交往失利,这种不愉快的交往经历就会在他们追求完美的心理上投下阴影。 也有的是由于在青春期时萌发了对异性的好感,继而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与异性交往的羞耻感,这种羞耻感的不正常发展造成了他们以后与异性交往时的恐惧心理。 4. 强迫症 反复出现患者并不愿意出现的某些观念、意向和行为而不能自控。因此,强迫症常伴随激烈的内心斗争和强烈的焦虑与恐惧,内心十分痛苦。 强烈的或持久的精神因素的作用及激烈的情绪体验的影响,容易产生强迫症。另外,也与人的个性有关,一般是胆小怕事、优柔寡断、遇事过于谨慎、缺乏自信心、墨守成规、生活习惯比较呆板的人,容易有强迫意向和动作。 以上由情绪障碍导致的心理病症有一些共同特征: 从产生原因来看,都与个人的挫折经历和自卑心理有关,也与人的不合理认识观念密切相关,而后者更关键。 从主要症状表现来看,焦虑、抑郁、恐怖和强迫等情绪经常是互相交织的,而且都有思虑过多的特点,习惯在头脑中对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加以主观想象或联想,从而不断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另外还有明显的消极不行动的特点,即掩饰、逃避、对生活失去兴趣和追求等。 四、挫折及其对策 1. 影响挫折承受能力的因素   A 身心素质; B 性格;C 生活经历;D 抱负层次和期望值; E 认识状况;   F 意志力与信念。 其中,对挫折的认识合理与否,以及人生价值取向如何,是影响挫折承受能力的主要因素 影响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大学生独特的生理心理和意志品质特点使心理障碍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 价值取向上的偏离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原因 。 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客观环境的影响 从学校方面看, 应试教育模式使中小学教育普遍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造成心理素质先天不足,缺乏适应社会、承受挫折的能力。    从家庭方面看,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多,由于父母的溺爱,缺乏磨难和挫折经历,许多人形成了孤芳自赏、自命不凡的个性,客观上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心理定势,致使他们面临困境时意志力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 。   从社会环境看,复杂的现实矛盾与大学生单纯、理想化的思想存在冲突,使他们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困惑和障碍 。 要形成合理的认识观念,大学生要反对三个认识误区: 第一,绝对化的认识误区。这是一种从自己的意愿出发,认为事情必定发生或必定不会发生的不合理认知倾向。这种思维非此即彼,缺乏弹性,对生活的认识简单、机械,从而极易陷入情绪的困扰中。 第二,过分概括化的认识误区。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一次考试失利或遇到挫折,就导致其对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全盘否定。 第三,糟糕至极的认识误区。这种不合理的认识以夸大失败或痛苦的体验为特征,认为一件事情发生了。其后果必定不堪设想。 因此,针对患者的认知偏差或认知曲解,最好最简单的治疗方法就是改变认知。 我国古代“杯弓蛇影”的故事就生动说明了认知曲解可以导致心理疾病,而一旦领悟了认知失真,病情就会迅速好转 2.提高承受挫折能力的方法 初级阶段:构建心理防御机制 消极防御机制:文饰(酸葡萄心理——贬低目标;甜柠檬心理——夸大已取得的成绩)、冷漠(内心焦急不安,却不积极寻找方法,茫然地适应产生痛苦的情境)、压抑(把不愉快的经历压下去)、推诿(把自己的失误转嫁他人)、逃避(从构成挫折的情境中退却,避免再接触)。 积极防御机制:补偿(设法以新的目标代替旧的目标,以现在的成功体验去弥补原来的失败痛苦)、认同(效仿他人获得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增强自信心)和升华(把不为社会所认可的动机或需要转化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动机或需要。如将削高就低的嫉妒心理和行为转化成拔低就高的竞争心理和行为)。 中级阶段:确立合理观念  确立合理观念或者说形成合理认识法至少包括以下三种途径:  善于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鼓起重新生活的勇气;  经常从他人面对挫折的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汲取力量; 善于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和长处,增强自信。 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  恐胜喜、喜胜悲。      ——《内经·素问》 (以情胜情疗法) 以上两阶段主要是让患者慢慢调整心态、平静下来,尽量适应、接受挫折,不至于因思虑过多而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但此后,要真正摆脱不健康的心理,恢复正常健康的心态和生活态度,关键还是要鼓足勇气,拿出行动,在艰苦的努力中做出成绩,赶上别人,否则,心理问题可能会反复出现。 但是,在积极进取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牢记增进对自我的客观认识,调整自我,关键要自信,不要自卑,要敢于暴露自己的短处。 二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敢于放弃。 三是赶上别人不要急于求成,要允许自己经历一个慢慢成功的过程。 的确,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常常会遭受各种挫折和失败,会身陷某种意料之外的困境。这时,请不要轻易地说自己什么都没了。其实,人生如沙漠,而信念就是那只泛青的苹果,它会牵引你走过一个又一个困境,创造辉煌人生。 ·因此,我始终认为 ·承受挫折,保持心理健康的根本方法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坚定正确的信念。 第七、八讲:交往、友谊与成才 一、交往素质与成才 二、培养交往素质,学会与人交往 三、搞好集体生活中的共处 四、培养真挚的友谊 五、在竞争与合作中奋力成才一、交往素质与成才 ?1、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含义、类型 ?2、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人生中的意义 ? 3、人际交往素质 1、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含义、类型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在心理或行为上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社会联系。 ?根据人际关系联结的纽带来划分的人际关系的基本类型有:血缘关系、地缘关系、趣缘关系、业缘关系 。 2、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人生中的意义 ?人际关系的状况能够影响人生幸福。 ?人际关系的状况影响人生业绩。 ?人际关系的状况影响人生态度。 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 ?戴尔·卡耐基在阅读了数百名古今人物的传记,走访了近百位名人之后写出的《成功之路》一书中,导出了一条公式。 ?吉米·道南和约翰·麦克斯韦尔合著的《成功的策略》,花了超过20年的时间观察成功人士,导出的也是同一个公式。 ?“你要坚强,坚强得足以认识自己的弱点,你要勇敢,勇敢得足以面对恐惧。并且在遇到挫折时能够昂首而不卑躬屈膝;在胜利时能够谦虚而不趾高气扬。”她告诉他:不要用愿望代替行动。在征服别人之前,先征服自己。真正的伟人直率真诚,真正的贤人,虚怀若谷,真正的强者温文尔雅。 ――林肯继母的教诲 对人生态度的影响: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信任,人们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不论何时何地都感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真诚,因而容易形成乐观、自信、积极的人生态度。反之,则使人感到人生可畏,易于形成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 3、人际交往素质 现代人才素质的要求 ?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交往素质等 交往是人的社会关系现实化的途径,只有在交往中人才能显示出:自尊和他尊、理解和信任、同情和人道等品质,才能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团结合作。 交往素质:就是具有交往技能,善于为人处事,既不随波逐流,也不孤芳自赏,能够使自己的行为与朋友、同事、同学协调一致,有效地解决冲突和化解交往中遇到的挫折所带来的不良情绪。 二、培养交往素质,学会与人交往 ?1、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改善认知模式 ?2、掌握交往的原则 ?3、增强人际吸引因素 ?4、讲究交往的规范和艺术 1、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改善认知模式 ?认识人际关系的意义和重要性 ?破除封闭式的交往意识 ?“自己在自己编的笼子里渴望自由。” ?“交往需求迫切,但主动性不够的。” 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和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每个人都是一块闪光的金子。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自卑是交往的大敌: ?自卑表现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就是缺乏自信,缺乏自信将一事无成。 ?自卑是影响人际交往的严重心理障碍,它直接阻碍一个人走向社会,与人交往。 2、掌握交往的原则 ?平等、真诚、友爱、互助 平等:?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人格的尊严。 ?不要问从那里来,只看走到那里去。 尊重平等?平等是达到最佳交往效果的桥梁,是建立和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之一。 ?平等观念对我们来说是真正的现代意识。 真诚:?真诚是与人交往的又一基本原则之一。与人交往要真诚待人,不要虚情假意。虚假是不能持久的。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真诚交往:?相互信任,尊重别人,谦虚谨慎,文明礼貌 ?苏格拉底在劝导人们“学习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的一个人的心”时,曾告诫过“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你须奉献你挚情的爱。” ?心存爱心,宽容大度,关心和体谅他人。 ?对人友好热情,文明礼貌,是良好交往中所需要的。 ?友爱就是要爱人,要努力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爱是一种力量:?法国画家夏尔丹说过:“人类在探索太空、征服自然后,终将会发现自己还有一股更大的力量,那就是爱的力量,当这天来临时,人类文明将迈向一个新的纪元。” 爱就是奉献:?爱,永远离不开另外两个字:奉献。 ?因为爱就是在别人需要时,奉献自己的力量。 爱要宽容:?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宽容别人的缺点。?任何人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帮助。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3、增强人际吸引因素 ?完善性格? 正确的人生观 ? 高尚的品德修养 ?良好的心理品质 ?出色的智力和才能 充实自己:?“万有引力定律告诉我们,吸引别人最好的方法是充实自己。” ——98北大学生殷俊演讲语 心理品质:?志向宏伟,兴趣高雅广泛,意志坚定,情绪乐观,为人豁达、慷慨、幽默、风趣、热情开朗,稳重宽厚,善解人意以及富有同情心、正义感、办事认真等 4、讲究交往的规范和艺术 ?微笑 ?语言规范 ?行为规范 ?仪表修饰 ?心境把握?微笑如阳光,可以驱散阴沉;微笑如春风,可以驱散寒意,给人带来温暖。微笑是热情的标志,是友好的信号。微笑所表达的是一种感情,一种吸引力。 语言规范:赞美: ?赞扬能释放出一个人身上的能量以调动其积极性,训斥却会使一个人情绪低落、体力下降。 ?前人说,“人是渴望赞美的动物。”?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赋,是被人赏识的渴望。” ?古语说得好“誉人之言太滥不可,责人之言太尽不可,一事虽不畅意,日后亦无悔心。含蓄之妙不可不知。” ?“过分恭维别人,便是贱卖自己的人格”。 ?谈话注意非语言因素的影响。语气、眼神、手势、表情等。 ?“你真行” 的多种表达。 ?适当地保持人际空间距离。 ?合理地运用礼节性行为。 仪表修饰:?容貌化妆、装束穿戴、姿态风度。装饰、打扮影响人的风度,反映人的某些特性,从而影响交际对方的态度和评价。 ?一个人高兴时,乐于与人交往。 ?一个人忧愁悲伤时,需要得到别人的关心。 ?一个人遇到困难时,更需要别人能够伸出友谊之手。 三、搞好集体生活中的共处 ?1、同学之间要真诚相待。 ? 2、同学之间要学会宽容,善于原谅。 ? 3、与同学交往要严于律己,行动上要自觉从我做起。 ?4、开诚布公,亲兄弟,明算帐。 不可心存怨恨:?怨恨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破坏友好的情绪表现,怨恨不仅会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友情,还会严重挫败自己,使自己被苦恼所束缚,扰乱自己的情绪和思维。 学会宽容: ?学会宽容,无疑是在掌握生存的要领。宽容他人也就是在宽容自己;苛求他人也就是在苛求自己。 ?就是宽以待人、心地坦然、谦虚自重的人。 ?不是好坏不分、软弱可欺、有失体面的表现,而是大度的性格,遇事讲涵养,能避免许多无谓的纠葛和争执,生活的路会越走越宽。 ?善于原谅是一种美德、一种教养,合乎风度。 对自己多提几点要求:?我对寝室卫生是否关心? ?我的行为是否影响了寝室卫生? ?寝室的轮流值日我是否认真执行了? ?我与同学谈话时是否影响了他人? ?我有时晚睡或早起是否影响了别人? ?动用别人的东西前我是否想到先打招呼? ?相处久了我对同学的态度能否保持热情? ?同学之间发生磨擦我该怎么办? ?我一定不要背后说人家的坏话! ?有误会及时沟通。 ?经济上,有借有还,送借分明。 四、培养真挚的友谊?1、友谊的内涵?2、独具魅力的大学友谊 ?3、大学生友谊的获得和发展 友谊的内涵?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古希腊作家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 ?友谊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情谊。 ?友谊所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友爱,是相互间爱的给予。 ?友谊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力量,是人类美德化为情感的无偿赐予。 友谊还是心灵的默契:?真正的友谊就是当你失意了,你知道有几双深邃的眼睛在默默地注视你; ?当你失败了,你知道有几颗始终如一的心在与你一起跳动; ?当你步履蹒跚、举步维艰的时候,你知道有几只坚强有力的臂膀随时准备伸向你; ?当你因成功受到嫉妒、冷嘲热讽的时候,你知道有几个人在真诚地分享你的欢乐,为你祝福。 2、独具魅力的大学友谊:?我国最年轻的三个全国政协委员倪晋仁、王光谦、张红武79级大学同班同学 3、大学生友谊的获得和发展?主动伸出友谊之手。 ?渴望友谊的人,珍惜友谊的人,总是首先向前半步,主动将自己的友谊之手伸向对方——把我的手给你! ?“获得朋友的最好办法就是你自己成为别人的朋友。” ?一个人虽然不能对每一个人都表示爱心,但却能对每一个人都表示善意。与人为善就是在播种友谊。与人为善,就是事事处处,时时刻刻都要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多为别人做好事,多为别人送温暖,设身处地地多为别人着想。多一份善良就多一份轻松,多一份善良就多一份和谐,多一份善良就多一份感激,多一份善良就多一份友谊。 交友的诀窍:?与人为善,广交一般朋友; ?以诚相见,以诚相处,以心换心,深交自有知心朋友。慎择友,交好友: ?把“虚假的人作为朋友比作为敌人更危险。”——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 梭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酒肉朋友,难得长久”。 ?“君子之交淡如水。” 五、在竞争与合作中奋力成才?1、勇敢地参与竞争 ?2、真诚地团结合作 ?3、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1、勇敢地参与竞争 ?竞争即相互争胜,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社会某一领域里相互间展开的竞赛,是现代社会普遍的常见现象。 竞争影响人生:?竞争能激发人的创造潜能。 ?生命的底蕴是潜能。 ?竞争意味着对人的潜能的释放。 ?参与竞争就是参与潜能的释放,就是参与生命的创造。 ?一个人的创造潜能很大,而安于现状的惰性也同样大。 竞争对人生发展的意义主要有:?第一竞争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培养人的进取心、坚韧力和大胆首创精神,使人精神焕发,情绪饱满,并能考验和锻炼人的意志,克服松弛疲沓,不求上进、萎靡不振的现象。 ?第二竞争能增强人的智力效能,促进注意力集中,记忆状态良好、想象力丰富、思维敏捷灵活和操作能力提高。 ?第三集体间的竞争能加强集体内部的团结,增强集体成员的责任感、荣誉感和集体的凝聚力。 ?第四竞争还能起到鉴别人才、保护人才的作用。 竞争的目的:?只要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造福人民,有利于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奋学习,努力工作,就会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要在竞争中保持健康的心理:?竞争让人们满怀希望,朝气蓬勃。这是一种健康的心理。 ?竞争也容易使人在长期的紧张生活中产生焦虑,出现心理失衡,情绪紊乱,身心疲劳等问题。尤其对失败者。 正确对待竞争:?有竞争就会有成功者和失败者。 ?在竞争中要能审时度势,扬长避短。一个人的兴趣和才能是多方面的,要注意发挥自己的长处,挖掘自己的潜能,这样,很可能造成“东方不亮西方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增加成功的机会,减少挫折。 最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人生观,有远大的目标和拼搏精神2、真诚地团结合作合作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在共同的社会基础上形成的密切配合、同心同德、齐心协力的关系。 合作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个人的脆弱性和种种限制,使得他无法单独地达到自己的目标。只凭个人的力量来应付自己的问题,他必然无法保持自己的生命,也无法将人类的生命延续下去。”〖奥〗阿德勒著,李心明译,《挑战自卑》,华龄出版社。 合作是人生力量的源泉:?在人生的旅途上,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 一部科技发展史是群体创造的历史:?1876年爱迪生建成了第一个集体研究机构门罗巴克实验室。从此,开始走向了集体研究的新时代。爱迪生一生的成就充分显示了群体创造的优势。 布尔巴津小组:?科技领域的创造群体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由竞争的需要而形成的。如为了挑起发展法国数学的重担,几个法国年轻人成立了布尔巴津小组,以后发展为布尔巴津学派。他们从1939年到1973年,共出版《数学原本》35卷,在代数几何、拓扑空间、泛函分析、多复变函数论等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数学史上一朵艳丽的“合作之花”。 3、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处理好主角和配角的关系。 ?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竞争和合作相结合”是趋势,而竞争是创新原始推动力,合作是我们的创新持续推动力 ,两者的美妙结合才是研究出成果之路。 成功合作的道德要求:?见先进就学 ?见后进就帮 ?见困难就上 ?见荣誉就让 CONCLUSION:?优秀的竞争者往往是理想的合作者。 ?学会合作是21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 人生与爱情 讨论: 校园爱情真的是“恋爱、学业两不误”、“恋爱、婚姻两回事”?异性友谊与爱情(男女间有无纯洁的友情)你如何定位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大学生恋爱仅仅是“练爱”吗?兼评大学生恋爱状况。你认为大学生恋爱的最主要特征是什么?只有激情式的、“一见钟情”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恋爱中的性关系、未婚同居与道德无关?网恋、同性恋问题 一、把握爱的真谛 1.爱情的定义 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情感形式,是男女双方在交往中形成的彼此倾慕、相互爱悦、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深沉、持久专一的真挚感情。(单相思) 2.爱情的本质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 3.爱情的特征 (1)互异性(2)互爱对等性(3)纯洁专一和排他性(4)强烈持久性 《诗经》“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汉乐府《上邪(ye)》“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讨论:是否认为专一性和持久性仍是现代爱情的主要特征? 4.构成爱情的基础 (1)思想基础——志同道合。 “择偶须偕千秋业,爱有源头情不竭” (2)感情基础——情投意合。 (3)道德基础——平等自愿、忠诚专一、履行义务等。  讨论:你向往的爱情类型以及欣赏的爱情诗歌、电影、小说等。 二、大学生的恋爱与爱情 大学生爱情箴言(学生观点) 爱情是“静水流深而非风浪怒起” 爱情是源于内心的关爱,重要的是彼此的扶持和支撑,而不是华丽的形式;爱情应该以一种淡泊和平静的和谐长存于彼此心中,以支持长久的一生 爱情是一串葡萄,过早尝它,酸,过晚尝它,苦,只有适当时候尝它才是甘甜的 爱情是该让人有安全感的情感寄托 爱情可以不要激情,但责任却绝对是必须的 学生作文:因为寂寞因为好奇因为追求“流行”,一对对小情侣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你侬我侬,难舍难分,但是,又有多少的人不是为了尝尝爱情的芬芳滋味而盲目投身于爱情,又有多少人不是为了排遣寂寞无聊而游戏爱情?爱情的享乐化、物质化、现实化变成了大学生爱情观的一个重要特征,感染了时代流行病的我们在爱情选择该面前何去何从? 大学生恋爱与性(现状) 一半以上学生认为只要双方愿意,恋爱期间发生性行为无需指责 据200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男大学生体验过性活动的比例随年级递增:大一7%,大二30%,大三80%,大四约99%。另一较保守的数据是,一万多名在校大学生中,有性行为的男生约为15%,女生约为5%。 安全套自动售货机进大学校园,有些性健康教育活动让男女生吹安全套玩来破除性的神秘感,你作何感想? 2004年8月1日零时,中央财经大学法学专业大二学生赵玉萍,由于看到太多女大学生因同居、堕胎而身心俱损,就经过多方联系,与另外两名女孩一起,创办了“中华青春无暇”网站,启动了一项拒绝婚前性行为宣言签名活动。结果很不理想,与她们一天访问量200人的预期相差太远,每天访问量只有20人。有人直呼她们为“封建操守联盟”,更有人怀疑她们在搞色情交友活动。你对此有何认识? 大学生眼中的婚前性行为 正方:六种观点说“赞同”   感情基础论、人之本性论、人身自由论、基本人权论、身心健康论、法律界限论 反方:四个角度看“影响”   影响幸福论、承担责任论、影响学业论、违反道德论 一位美国母亲的肺腑之言: “婚前同居,是一个错误”,因为同居与享受浪漫爱情毫不相干;婚前同居时间越长,越感到不幸福,常常导致情绪的反复无常甚至家庭暴力的产生;一项研究发现,婚前同居者的婚后生活质量较低,比婚前不同居的人婚姻破裂的比率高出33%。 个人观点 非常希望开展科学的性健康教育,让大学生通过正确的渠道了解性,获得正确的性知识,以破除性的神秘感尤其是罪恶感。但宣传性知识,破除神秘感、罪恶感,并不是鼓励尝试性活动,更不意味着一定要彻底消除对性的羞涩感,变得毫无顾忌,把性当作一种游戏。对性的科学理解、平常心态不等同于为对性的轻薄乃至亵渎。男女性生活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是一种灵魂深处的体验,是高级的精神活动,轻薄不得,否则人类可能又要从野蛮时代重新进化。不赞同固守封建贞操观,但奉劝大学生发生性行为时确实要慎之又慎。因为人的一生虽然很漫长,但紧要处就那么几步,而大学就是我们人生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一站,一步走错,可能会满盘皆输。大学生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对你爱的他(她)负责。因此,所有的意见都只是参考,不是教材,选择权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一)大学生的恋爱特点   1.浪漫性2.易变性3.多元性4.突击性5.轻率冲动性 一点忠告 大学生不可只为爱情尤其是性爱而去接触异性,也不必因为不谈恋爱而回避异性,因为广泛的异性交往和友谊是大学生活的自然而重要的内容。即使是处于恋爱中的学生,也希望你们不要局限于二人世界,而是要继续保持、发展广泛的人际交往,把友谊作为爱情的重要补充 (三)大学生恋爱中常见的问题 1.爱情至上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爱情凝聚着生活的全部意义,爱情就是一切,是全部生命价值的所在,除此之外,一切都是乏味的。这种爱情至上的观点在大学生中比较常见。 2.爱情理想化的观点   爱情理想化的人,往往把人的各种优秀品质集中在一个梦中情人身上,因此,当他们用这一理想模式去衡量现实生活中的异性时,发现对方总不能尽如人意。 3.爱情的情感化、经验化倾向 “校园爱情,不谈婚姻” “爱恋只是为了获得经验”,这种观点或许在校园中还并非主导,但已开始被越来越多学生提及。大学生对“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这一观点,同意和基本同意的占58.8%,不同意和不太同意的占25.6%。其中,男女同学对爱情的结果认识上存在较大差异,男同学同意这一观点的占23.8%,可以理解的占31.8%,不同意的占36.3%;女同学同意的占14.7%,可以理解的占29%,而不同意的达50.6%,女同学更注意爱情的结果。的确,一个人的成长需要经验,情感也是在经历中一步步走向成熟。但人们理想中的爱情又是纯洁的、排他的。“为获得经验而爱,代价是不是太大?会不会使纯洁的爱情变味儿?”这是任何一个慎重对待爱情的大学生必须考虑的非常现实的问题。不过,这里有一种情况需要了解:持有多元动机的这些学生,尤其是认为爱情与婚姻没有必然关系的人,是否最终如前辈人一样还是建立了家庭?因为,没有恋爱之前,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认识总是理想的成分多,尤其是年轻人经常愿意以与传统观念对抗的方式来表现自己。 4 恋爱观念开放,传统道德淡化 恋爱年龄趋向低龄化 建立恋爱关系的时间缩短,现在大学生中就流行着“速食爱情”、“速配主义”的说法 不文明的恋爱行为增多。一些过分亲昵的动作,从隐蔽到公开。因为单相思而死缠烂打,因为失恋而伤害对方的行为也时有发生。至于多角恋爱、发生两性关系甚至未婚同居的也不乏其人。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恋爱中发生两性关系的比例高达20%以上 大学生对于贞操观和婚前性行为、同居的态度最能反映大学生传统恋爱观念和道德的淡化 据一份调查显示,884名大学生中有48.4%的男生和52.6%的女生表示“看中恋爱对象的贞操”;有25.85的男生和26.6%的女生不确定;有25.3%的男生和20.9%的女生不同意把“贞操”看得那么重。 对于“真正的爱情就应该尊重对方的贞操和童贞”的说法,有64.9%的男生和75.2%的女生表示赞同;有18.4%的男生和14.2%的女生态度不确定;另有17.7%的男生和10.6%的女生持否定态度。同意“贞操是姑娘最珍贵的财富”的男生占45.4%,女生占51.1%。可见,虽然大学生中摒弃和维护贞操观的比例相当,但是毕竟传统的贞操观已受到冲击和挑战。 大学生对于同居现象见怪不怪 据浙江工业大学对全省10余所大专院校的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当代大学生的性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变,有近1/3的大学生对西方的“性解放”、“性自由”是持认同态度的。有31.1%的学生不仅认为“性解放”、“性自由”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完全可以接受”,而且认为“这是人类爱情发展的必然结果”。 对于婚前性行为,认为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的占14.2%;认为不道德,自己不做,但可以理解的占21.9%;而认为只要真心相爱无需指责的占55.9%,居第一位。还有5%的同学认为“只要两人愿意,没有爱情也行”。 5 爱情功利化倾向 爱情功利化倾向是指把作为爱情辅助因素的各种物质条件当作爱情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持这种观点的人,过分强调物质条件,把爱情建立在金钱、财富以及学历、社会地位之上。这种爱的立足点不是人而是人之外的东西。 诚然,财富、学位、地位等可以标志一个人的才能,在爱情选择中适当考虑这些条件也是合理的。但是,如果走上极端,纯粹为了满足自己的功利要求,而把这些条件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则是不正当的。 《北青报》的文章“是艳遇还是出位,恋爱六等式”中有一种恋爱等式为 “校内女生+校外男生=神气” 这反映了一部分女生恋爱中的确存在功利倾向。文章上讲,对女孩来说,男友若是“社会上的”,会有一种说不出的面子,这意味着男友阅历丰富,钱包鼓鼓,男友的名片上印着听气派的公司名目,更会使舍友们啧啧感叹。 对于爱情,大学生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爱情并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更不是唯一的内容。“伟大的人物很少为爱情发狂,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情感”。(培根语)(即使不成就伟大的事业,亲情、友情和生活本身也丝毫不低于或逊色于爱情,因此,所谓 “神圣的爱情”主要是要显示爱情的纯洁性,而并不是要将爱情夸大为生活的最高目的。说到底,爱情还是限于一己私利之范畴,主要是满足个人的情感和心理享受,与服务社会和造福人类的天下为公的事业相比,是低一层次的)爱情包含激情,但并不完全是激情,把爱情等同于激情是对爱情的理想化、片面化认识。爱情与牵挂、责任、关心、亲情、平淡等的关联更为本质。 理论上对爱情持续时间的所谓“科学结论”本身就不可能科学,爱情是非常个体化、多样化的问题。 三、培养爱的能力 1. 迎接爱的能力 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包括客观的认知能力,宽容、忍耐的气度,承受挫折的勇气和力量等。其中,客观的认知能力尤其重要。 认知能力不仅仅指对世界、社会的知识性认识,更主要的是指对他人及自己的了解和评价。而这里所谓客观的认知能力,就是指在认识和评价自己和他人时切忌自我中心 其次,在迎接爱的降临以前或恋爱过程中,要明白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爱情,“选择我爱的,爱我选择的”,减少恋爱的盲目性和世俗的、他人的标准和看法的影响,因为这些标准和看法尽管合理却不一定适合你。爱情是个体现象,主观的感受和选择具有决定性作用,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恋爱中要讲究方式方法,对于心中的爱要敢于表达,善于表达。 当然,加强品德修养,广泛汲取知识,增长见识,富于幽默感,全面增强自身魅力,都是为迎接爱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只是因为这些能力已为大家熟知,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2.拒绝爱的能力 首先要敢于理智地拒绝。因为,爱情不是同情或怜悯,也不是单方面的一相情愿,而是男女双方互相倾慕的强烈感情,所以,对不合适的爱一定要果断拒绝,态度明确,不能吞吞吐吐、模棱两可,以免对方误解,横生枝节。 其次,拒绝爱要选择恰当的方式,不论是面对面地拒绝,还是通过书信等方式,都要注意口气婉转,以尊重对方为主。切不可冷嘲热讽、恶语伤人后扬长而去,也最好不要让双方以外的任何人,尤其是双方都熟悉的朋友知道此事,以免使失恋者的自尊心受到更多的伤害,毕竟爱者无罪。你可以拒绝他人的爱,这是你的自由和选择,但是你没有权利伤害他人。 3.承受失恋的能力 失恋是人生的一种不幸,给人带来的痛苦是剧烈而深重的。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自暴自弃,影响学习,或对对方耿耿于怀,施于报复,更不能从此厌恶异性,立志独身,甚至走上绝路,以身殉情。要做到失恋不失德,失恋不失志,失恋不失命,强制自己转移注意力,用新的生活内容去冲淡对挫折的记忆,培养积极情感,战胜消极情感,“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并在沉痛过后,冷静地思考、分析失恋的具体原因,以便总结经验教训,更深刻地把握爱的本质,提炼爱的艺术,勇敢地走出失恋的泥潭,重新寻找和收获属于自己的美好爱情。 失恋仅仅意味着一次恋爱的失败,并非永远失去爱情,正相反,它会为你再一次选择爱提供经验。 四、大学生的择偶标准和恋爱技巧 对学生择偶条件的抽查发现,对于外在美和内美的要求,一般说来,男生,尤其是文科的男生较注重前者,而女生则大都注重后者。 近几年来,这种情况有所变化,男女生的择偶标准越来越趋于一致:首先是要求对方与自己有共同的理想、志趣,其次要求对方品德高尚,知识渊博,具有见识和多方面的才能,最后才考虑外表,而且外表一般即可,主要是要气质好。  志、德、才、貌。 当然,由于男女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上的差异,择偶的标准还是有区别的,即女生更强调男生的事业心、责任心、忠实,大多数女生都强调对方要积极上进,真心爱我;而男生则对女生善解人意、温柔善良的一面要求很高,但对对方是否爱我并没有着重指出,对女生事业方面的要求也极少,这很明显地显示出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 最后的忠告 人的生活里的确有很多无聊、乏味、空虚的时刻,爱情生活也不例外。每天都过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沉浸在爱的激情中,也未必就不空虚无聊,可能心灵会更无所归依,因为这不是常态的生活,不符合人性。俗话说:“平平淡淡才是真!”只有把常态的生活、平平淡淡的爱情过出滋味来,过出乐趣来,才是真正的会生活,才算懂得爱的艺术。 恋爱简单,真爱难求! 愿同学们付出真心,收获真爱,爱情路上 品格修养的方法 名言赏析: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要重视自己的品格甚于名声,因为前者代表真正的你,后者只是别人眼中的的你。—约翰·伍登 凡事付之一笑;于人无所不容。 ——题弥勒菩萨(五台山) 辞条 快乐 健康 感恩 成功 影响我们行为的三大因素 ·心境与情绪 ·我们所提出的问题 ·我们所持的价值观 价值观的分类 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 目的价值中的正面价值与负面价值 正面的如:爱、成功、自由、亲密、安全、冒险、力量、热情、舒适、健康 负面的如:被拒绝、愤怒、挫折、孤独、沮丧、失败、被羞辱、不安 请列出你自己的价值观 选择十个正面的和负面的价值目标,并按照重要程度排出顺序。 每三位同学一组,相互比较和相互分析彼此的价值观。 分析的重点: 1、从价值观列表中找出你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的根据。 2、设想价值目标排列顺序改变对你的生活的影响。 3、你的价值列表是否反映了你存在内在的价值冲突? 尝试在原先的列表中替换掉或增加某些价值目标,并给新增的价值以合适的位置 供选择的价值: 健康与活力 爱与慈 热情 感恩 风趣与快乐 改变既往 学习与成长 智慧 成就感 努力做好 奉献 发挥创造性 魅力 谦逊 生活充实 诚实 两条忠告 如果你将快乐摆在成就之前,那么你将会快乐地发现自己的成就。 (美)安东尼·罗宾斯 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全看我们重复做什么样的事。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我们自己的价值准则 我们如何解释自己选定的价值? 修改一下我们的“游戏规则”是否能让我们生活得更好? 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价值目标持有不同的准则,这是人们易于产生误解与冲突的根源之一。 与邻座的同学沟通你们各自的价值准则的确切含义。 把你们对价值目标的定义写出来并加以修改 修改你的准则或生活的“游戏规则”的正确法则——尽量让你自己能赢 1、它不能让你无法做到 2、它不能让你没法掌握和控制(别人或天气) 3、它带给你快乐的机会不能太小 例如:朋友、尊重、健康、快乐、自由、不如人、发怒、失败、 检查你自己的价值目标修正表 1、正面与负面价值是否和谐? 2、各种价值是否各得其所? 3、列出正面价值中的“必须”、“应该”和“可以”;列出负面价值中的“决不”、“不应该”和“不可以”。 我是否比以前更了解自己?我是否已经有所改变 第七讲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讲主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个方面,都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问题。 一、人生及人生价值观 二、人生价值的评价 三、科学认识人的本质 一、 人生及人生价值观 (一)人生与人生观 1. 人生 人生,包括人的生命体和人的生活两个方面。 人的生命体——生活的载体。 人的生活——人的生命体存在的方式。 重要的不但是活着,而且是怎样活着。 ·生命的价值 生命是人的最宝贵的财富,只有人的生命的存在,人才会有其他价值的创造,才能为社会与人类做出贡献,才能度过其有价值的人生。生命是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不列颠百科全书》生命的定义。生理学定义、新陈代谢定义、生物化学定义、遗传学定义、热力学定义。 生命对于人有具有的特殊价值:它是意识自觉和理性的存在,是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 ·珍惜人的生命 生命是神圣的,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是宝贵的,对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 生命意识要求我们:善待生命。 (1)懂得生命的意义;(2)爱护自己的生命;(3)维护自己生命的权利。(4)焕发生命的活力,体现精神生命的价值。 2. 人生观 人生观的含义: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意义、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人生观要回答的三大问题: 人为什么要活着? 追求理想 人生态度怎样? 乐观积极 人生价值的评价 追问意义、价值 3. 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体现。 世界观是人生观的理论基础,为人生观提供一般理论原则和方法指导。 世界观也称宇宙观。人们对世界总体(包含自然、社会、人的思维)的基本看法。 世界观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二)人的价值及其特点 价值是人的需要与满足人的需要的外界对象物之间的一种关系。 人的价值是人所独有的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人的价值既有物质价值的特性,又有精神价值的特性,是两者的高度统一。 人的价值的特点 1、具有两重性 2、具有创造性 3、具有社会性 1、人的价值的两重性 ·人既是以自身实践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的客体,又是有着自身需要的主体。 ·作为客体,有一个如何满足和在何种程度上满足社会需要的问题,从而对他人和社会构成某种价值; ·人作为主体,有一个从他人和社会取得某种需要和满足的问题,从而在他人和社会中进一步印证自身的价值。 ·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个人应当创造社会、他人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客体);社会应当尊重和满足个人的需要(主体)。 2、人的价值的创造性 ·人具有创造价值的价值。这是由人的本质决定的。因为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即劳动是人所特有的本质活动。 ·劳动创造了物的价值,物的价值印证着人的价值。当人们为社会创造出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时,当这些产品的价值得到社会承认时,作为其创造者的人,也在社会中确立了自身的价值。 ·劳动对于劳动对象来说,是物的价值的创造过程,而对于劳动者来说,则是人的价值的创造过程。劳动使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得到了双重印证。 ·有人认为:“自我”本身就是价值,“人的价值就在人自身”,这种看法不全面。它混淆了人的价值与人的存在。一个人仅仅存在,没有创造性劳动,社会就不能对他进行肯定的评价,就谈不上人的价值。人只有把创造性转化为物质的价值形态或精神形态,对社会发生积极作用和贡献时,价值才在个体身上体现出来。 3、人的价值的社会性 人的价值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概念。人的价值就在于个人和他人、个人和社会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表现出来。如果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孤立的个人是无所谓“价值”的。 人的价值能力:知识、智慧、品质的形成等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三)人生价值的取向与实现 生活中哪些东西是有意义的?人应该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奋斗?应该怎样行动?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人生的价值取向。 1.人生价值 它指人的一生对社会、他人及自身需求的满足。 人生价值包括三方面内容: 作为生命载体的价值——传递繁衍后代。 作为物质财富创造者的价值——生产劳动者。 作为精神文明创造者的价值——精神产品生产者。 2.人生价值观 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实践活动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 人生价值观是以下两方面的统一: 人生目标和理想、人生价值的标准 人生价值观的本质和根源:主体需要和利益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生价值观 3 .人生价值的定向和定位 定向:个体人生价值取向必须符合社会基本的价值目标。 不以社会目标取代个体目标,而是共性指导下的多样化;不是简单迎合现实存在的价值观,而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 定位:个体人生价值的追求要从自身的实际条件出发。 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起点、具体目标、途径。定位是随变化的条件不断确定的过程。 (四)实现人生价值的主体条件 1.选择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反映。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人生每一步都是选择的结果,也是下一步选择的开始。无数最佳选择造就了高质量的人生。 ·没有选择,生活盲目;错误选择,贻误人生。 ·柳青:“人生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有些岔道口,你走错了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如何优化自己的选择? 客观地认识自己:自知其短,更要自知其长。 自我选择与社会导向结合:社会条件影响人的选择,顺应社会导向:注意既不要进行偏离社会需要的自我选择,也不要压抑自我选择。 2.奋斗 选择的落脚点就是奋斗。 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确定之后,奋斗就是决定性的主观因素。 奋斗就是通过踏踏实实的努力,克服来自自然、社会、自我的障碍和困难,不断接近理想、目标的过程。 人生就是一个奋斗的过程。 ·人生三种境界贯穿奋斗过程 王国维谈人生三大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一心向往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艰苦奋斗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实现成功 3 .在承担责任中体现 人生价值的意义 在承担责任中获得权利 人应当在行使权利中履行义务 履行人生责任是人生价值关系统一的基础 二、 人生价值的评价 (一)价值评价及其意义 1.价值评价 对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评价,对人生实践的功过是非的结论。 价值评价分为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两种评价应该是统一的。 2.人生价值评价的意义 调整个人与社会关系,指导人生方向;表明肯定或否定、赞扬或鄙弃,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杠杆。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 ——岳麓书院匾额 (二)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 1.不同的社会,存在不同的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 奴隶社会——占有奴隶数目的多少。 封建社会——等级与特权。 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和资本。 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奉献。其体现是:为人民服务。 2、为什么确立劳动和奉献作为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 (1)劳动是人的本质形成的起点,也是人的本质发展的基础。 劳动使自然界“人化”。(城市、农田、港口) 劳动使人的生理更加“人化”。(毛、皮、脑、手) 劳动创造了社会关系系统。 (2)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都是靠劳动和奉献创造的。劳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3)社会价值决定个人价值,人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劳动和奉献。 (4)社会对个人的满足,是以个人的劳动和奉献为前提的。 这一标准否定了几千年剥削阶级的偏见,是最合理、最公正的评价标准。 3. 金钱不能作为社会主义社会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 金钱至上贬斥劳动人民的人性,使人随金钱增长而道德堕落。 金钱至上贬斥劳动,特别是存在分配不公的社会里,将严重损害劳动者的积极性。 金钱至上使人丧失长远目标而贪图眼前利益,陷入发展的盲区。 三、科学认识人的本质 (一)人区别于动物的属性 1. 带有社会文化色彩的自然属性 人具有与动物共同的食欲、性欲和保存自己的本能,但实现这些本能的方式却加入了社会和文化因素。 2. 社会属性 相互依存性;社会交往性;道德性;自觉劳动及 劳动的合作性。 3. 精神属性 人类具有精神生活。 人类是宇宙中惟一具有思维能力的动物。 人类建立了精神文明。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述 1.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表述:“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意义:说明人们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何以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性格。 2.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经典表述的理解 (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没有抽象的人;没有脱离现实的“人的一般”。 (2)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物质生产关系决定,人不能对其进行自由选择。 (3)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总和”包括:物质的和思想的社会关系。物质的社会关系起主导作用的是生产关系。 (4)人的本质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形态,不同的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的不同。社会分裂为阶级,人的本质就带有阶级性。 (三)驳“人的本质自私论” 1.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属性,混淆了人与动物的区别。 人不能成为衣冠禽兽。 2.把自然属性等同于自私本性。 人的生理机能不具备道德价值; 人的生理机能与自私没有必然联系。 3.不符合历史事实。 人类有350万年的历史,在只有6—7千年的阶级社会中,才有了自私的观念。大部分历史是没有自私的观念的。 讨论: 如何分析: 1.合理利己主义。 2.“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 思 考 题 1.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论述,分析“人的本质是自私的”。 2.怎样理解人的价值的特点? 3.实现人生价值的主体条件。 4.怎样科学地进行人生价值评价?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主讲:杨柳新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话是关于爱国主义的。我们在课堂上的交流不可能读完爱国主义这部大书。这部大书写在我们民族古老而悠久的历史之中,写在祖国广袤而富饶的土地上,这是一片由无数英雄和圣哲的生命光彩所布满的星空,也是一块能承受世界上最汹涌的河流与最巍峨的高山的厚土。这部书写在我们祖先的灵魂中,也通过绵延的血脉,写进我们的生命,它还要通过我们传给后代,直到永远。 三个问题 我们今天话题围绕如下三个问题展开: 一、 什么是爱国主义? 二、 如何理解文化的中国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三、 我们今天如何爱国? 第一部分:什么是爱国主义? 一、爱国主义范畴的三要素: 二、关于国家的三种起源说: 三、国家的职能 四、考察国家的三种视角 五、爱国主义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四时诗 陶渊明 一、爱国主义范畴的三要素: 列宁1918年发表于俄罗斯《真理报》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话: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 列宁的这一段话是针对当时俄国小资产阶级狭隘的爱国主义感情而说,指出其“彼此隔离”的封闭性特点,含有批评的意味,并非为爱国主义下定义。 对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进行综合,爱国主义应包涵如下要素: 首先,肯定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长期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 其次,肯定爱国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 再次,强调爱国主义有阶级性,认为各个阶级有各个阶级的爱国主义,如资产阶级的爱国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爱国主义、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等。 二、关于国家的三种起源说: 1、阶级冲突起源 2、对外军事征服说 3、社会契约说或合作说 1、阶级冲突起源说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文中说: “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2、对外军事征服说 认为在原始化社会末期,在人类不同群体之间的军事征服与战争中、胜利者一方扩大了领土,为了维护征服后的统治秩序,便产生了建立国家的需要。 3、社会契约说或合作说 认为国家是为了满足一个较大区域范围内人们共同需要而创立的一种管理机构。按照有代表性的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观点,国家的主权(立法权)应掌握在自由联合的公民之手,而不是路易十四所说的“朕即国家”。 三、国家的职能 从社会发展的历史和早期国家形成发展的情况看,不管说国家属于哪一种起源,它一旦形成并且能够继续存在和发展而不被消灭,它必然具备最起码的三种职能: 1、保护富有阶层的利益,镇压贫民的骚乱与反抗,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稳定。 2、保护本国的安全和领土主权,不受外敌侵犯,必要时甚至对外发动战争,追求掠夺更多的财富,扩大土地资源。 3、国家内部实行严密有效的管理,发展公共事务、加强各种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社会保持良好有序的发展状态,提高本国公民的生活水平。 无数事实表明:国家是民族的保护神,是民族最高利益的捍卫者。因此它受到全民族国家人民的崇拜、认同和热爱是理所当然的事。过去在极左思潮影响下,片面强调国家的镇压职能,把国家仅仅理解为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工具的观点,显然是极端片面的,也是和爱国主义的理论相矛盾的。 四、考察国家的三种视角 国家作为爱国主义产生的基础,它有多重含义: 1、作为政治概念的国家:强大的军事、合理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准确地说,应该是政治经济共同体。由政治结构所包络的国家是我们通常最容易意识到的国家概念的对应物。但是从本质上看,共同的经济利益依存关系,是作为政治单位的国家的核心。 2、作为历史文化的国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秀的传统等等。主要涉及共通的信仰、习俗(伦理、生活方式)、传统(思想)、语言文字、历史渊源等。可以视为一种“精神特质”之缘。 3、作为自然概念的国家:疆域领土、山川气候、自然资源和民族同胞;其中作为民族的国家与文化的共同体在很大程度上重合,它侧重于血缘上和人类学上的“同胞”关系。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间则涉及从“血缘”到“精神特质”之缘,再到“地缘”等的多重联系。 爱国主义的定义 我们可以探索性地为爱国主义概括一个定义以揭示其本质: 所谓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生活于同一国家的人民,基于全民族国家的人民的最高利益而形成的对祖国的亲切、热爱、依恋之情,以及在这种感情的支配下的社会伦理道德和社会实践行为。它在不同的时代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它在谋求和维护全民族国家人民的最高利益的本质是始终如一的。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部分) 1994年8月23日中共中央发布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 1.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必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有利于促进改革开放,必须有利于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声誉、尊严、团结和利益,必须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这是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 2.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团结奋斗。 3.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要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爱国主义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搞好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建设、教材建设、制度建设和基地建设。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各项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作为我国社会的主旋律,坚定不移、长期不懈地抓下去。 4.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则。爱国主义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成果,也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只有这样,中国人民才能和各国人民一道,为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做出贡献。 5.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突出时代特征。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这是对我国现阶段爱国主义特征最精辟的概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三位一体,有机地统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第二部分:如何理解文化的中国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一、文化意义上的中国 二、民族精神特质 一、文化意义上的中国 1、社会结构:以家族血缘伦理关系为范型的人际关系网络——圈子与等级 2、生活艺术:文学、园林、书画、饮食、武术、舞蹈、音乐——以茶为例 3、人文地理:民族与地理环境(同学发言,以“可爱的家乡”为题) 4、观念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礼义仁爱,乐天知命) 二、民族精神特质 民族精神在这里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积淀下来的人格特质、价值观念和信仰。从精华的意义上讲,是指中国人的优良品质与优秀文化传统。 通过与异文化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西、中、印)。 居室之喻:意志与环境的关系(建、修、穴) 克尔凯郭尔:纵欲、中和、禁欲之论 “中庸”可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总概括 。“中庸”也称为“中和”。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礼义仁爱,乐天知命)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民族精神特质(续) 1、? 国际、文化际的和平主义(成人之美、和而不同) 2、? 人际的伦理主义(仁)(人的本质的整体性,极端个人主义不合乎中国人的习性。)(马克思是一个带有东方气质的思想家,他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很符合东方的智慧。) 3、? 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主义”(“易”与“无为”)(驳消极论) 个体内在人格结构的“天人合一” ·孔子的“知天命”,“三畏”(天命、大人、圣人之言)是一种非宗教体验的表达,因为在孔子的观念中人不仅与天地并立而三,而且人为天地万物之灵长,是托天命而生之生命。孔子游于匡,受匡人围攻,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又,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司马桓魁其如予何?”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人天生、天长、天养、天成之达观自然的觉悟,是带有自豪感、乐观主义与大无畏精神的。 ·西方基督教为代表的人天分裂的紧张,在中国人这里是“莫名其妙”的。(“原罪”是一种人格分裂,这种分裂贯彻于西方文明的一切精神与物质载体之中。)(韦伯与墨子刻) ·总之,中国人的人格是天人和谐的,没有内在分裂的,这种和谐并非一种没有内在张力或发展驱动机制的呆板人格。《论语》“唯天唯大”人可则天的观念,反映了这种生命内驱力。 “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唯大,唯尧则之”。 ·(附论:民族劣根性)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第一》 ) ·(同学讨论) 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发展的挑战 1、发展的格局:中心与外围、全球化与作为发展“单位”的中国 2、我们的走向:现代化(不是西方化,也不是东方化) 3、我们的发展战略:和平主义(国际关系与祖国统一)、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 (人才资源) 爱国是一种责任 爱国是一种责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祖国养育了我,我就应该回报祖国。当祖国遭受外族侵略时,爱国主义表现为保家为国、戍边杀敌;当国家面临分裂局面时,爱国表现为维护祖国的团结和统一;在和平发展时期,爱国主义表现为建设祖国献智献力。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爱国就是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就是投身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 二、北大人的爱国主义 独立之人格 自由之思想 天下之情怀 力行之精神 志当存高远,以中华之崛起为己任! 结语:祖国之爱是一种自尊 二十世纪初,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写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沁园春 雪  1936.02 讨 论 1、你对出国留学不归现象有何看法? 2、我们为什么爱国?我们应该如何爱国? 第八讲 理想与成才 祖嘉合 主要内容: 一、理想与理想的实现 二、成才与成功 为什么要有理想? 有一句流行语:“我平庸,我快乐”认为“追求为痛苦之源,平庸为快乐之本”,“人的期望越高,压力越大,给自我预留的生活空间就会越来越不宽松,从而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人贵有自尊之心,自立之举,自强之志。 立志而圣则圣,立志而贤则贤。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王夫之 一、理想与理想的实现 1、什么是理想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理想的特征: 理想具有超前性。 理想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理想具有实践性。 2、理想的类型 (1)生活理想 即一个人按照自己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以及自己的生活情趣,对未来生活方式、生活结构、生活目标的追求和向往。 张闻天曾经说过:“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王涵等编《名人名言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5页。 (2)职业理想 ·即人们对未来的工作部门、工作种类以及工作业绩的追求。 职业对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职业是人的谋生手段。 第二,职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 ·职业选择中的价值取向 追求自我实现(符合个人兴趣和特长,能实现个人的抱负)占被调查人数的41%; 追求生理需要(收入高、劳动条件好,轻松自由,便于流动,离家近)占35%; 追求尊重需要(晋升机会多,社会声望高,有职有权)占10%; 追求安全需要(工作稳定,福利待遇好)占8%; 追求社交需要(人际关系融洽)占6%。 (3)道德理想 ·即人们所向往的理想人格和做人的标准,是人们在道德生活中所期望达到的目标。简单地说,就是要使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质。 ·毛泽东指出:“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地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 《为陕北公学成立与开学纪念题词》《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92年版P41 (4)社会理想 ·社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社会制度和社会状况的向往追求。社会理想是全社会成员的共同理想,它最敏锐地反映着社会发展的特性及其变化趋势。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社会理想制约影响个人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是人生理想的大厦的最高层次,最高阶段。 个人理想又是社会理想的起点和基础。任何一个社会所提出的任何远大的理想必须成为社会成员行为的内在要素,才有实现的可能。个人理想升华到社会理想,才更深刻、更富有意义。 ·我们现在的社会理想,即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须通过社会中的每一个公民的努力才能实现。 3.怎样确立和实现理想 ·青年是从不满足前人昨天留下的东西,今天得到的东西,而是去追求明天的更美好的东西。 人生理想的确立是人的精神发展的一个界碑,它意味着人开始控制自己的活动,力图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人是按照自己的理想来生活的,并以自己的理想来造就自己。理想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价值目标。 潘杰客:在顶峰处寻找新起点 胡春华:奉献在雪域高原 吴奇修:农村,也是实现理想的好天地 邓 伟 :知识英雄的报国心 程 旭 :“中国芯” 爱国心 二、成才与成功 ·人才的涵义: 人才是指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一定专门知识、较高的技能和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对人类进步做出某种较大贡献的人。 1、人才的基本要素 ·德 政治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个性心理品质 ·识 综合运用各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把握事物发展方向、预测并掌握未来前途的能力。 科学的预见性 决断的准确性 识别的敏锐性 应变的灵活性 ·才 才能。 智力技能系统 操作技能系统 才能加速人才的成长、成功 ·学 非学无以成才 非学无以明识 非学无以充德 ·体 健康是事业的前提。 德、识、才、学、体兼备,方可成大品。 2、成功的条件 (1)成功与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也就是所谓的人格因素。它主要包括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气质。 非智力因素具有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强化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功能。 (2)怎样看待机遇? 机遇:是人们在追求成才的过程中出现的有利于成才与成功的偶然机会和境遇。 条件: 1、良好的知识素养是获得机遇的基础; 2、“有准备的头脑”是抓住机遇的关键; 3、锲而不舍的追求是争取成功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