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对象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第4 章 系统规划 第1节 概述 第2节 常用规划方法  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正确认识组织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所处的阶段,明确是什么原因促使组织需要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对于所需要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如何进行可行性研究,如何从组织发展的战略目标出发进行系统规划。 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的常用方法的基本思想,规划过程、使用工具,理解各种规划方方法所适用的范围。  教学重点 系统规划的内容和作用。 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各种规划方法的基本思想、规划过程和工具。  教学难点 组织发展的战略目标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体现。  建议学时 2学时 教学教具 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学方法 讲授(PPT)  演示设计 板书设计 第1节 概述 一、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启动的原因 二、诺兰模型及其指导作用 三、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四、系统规划及其作用 五、系统规划阶段的成果 第2节 常用规划方法 一、企业系统规划法 二、关键成功因素法 三、战略目标集转移法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很多,各有其侧重点。就各种方法比较而言,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是一种比较能够全面整个系统开发过程的方法。其他方法可以作为结构化开发方法的补充。 从本章开始,就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作为主要内容进行讲解。       第1节 概述 一、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启动的原因 现有系统的问题、期望开拓新机遇、增强竞争力、期望更有效的利用信息、组织的增长、合并和购并、社会、市场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加之开始变化的个人能力所感知的潜在效益将促使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启动,归结起来: 组织管理活动的客观需要(利益驱动) —必要性; 科技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理论和物质基础—可能性; 信息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 其它原因。 二、诺兰模型及其指导作用 1、诺兰模型 计算机应用到一个组织的管理,一般要经历从初级到成熟的成长过程。诺兰(Nolan)1973年首次提出了系统发展的阶段理论,被称为诺兰阶段模型。1980年把系统的成长过程划分为六个不同阶段。 初装。组织购置第一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计算机的作用被初步认识到,个别人具有了初步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一般而言,“初装”阶段大多发生在单位的财务、人事等数据处理量大的部门。 蔓延。应用初见成效,信息系统(管理应用程序)从少数部门扩散到多数部门,并开发了大量的应用程序,使组织的事务处理效率有了提高。出现了数据冗余性、不一致性、难以共享等有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一部分计算机的应用收到了实际的效益。 控制。计算机数量超出控制,预算每年以30%~40%或更高的比例增长,投资的回收不理想。应用项目不断积累,要求加强组织协调,出现了由组织的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对整个组织的系统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特别是利用数据库技术解决数据共享问题。是实现从以计算机管理为主到以数据管理为主转换的关键。 集成。在控制的基础上,对子系统中的硬件进行重新联接,建立集中式的数据库及能够充分利用和管理各种信息的系统。重新装备大量设备,预算费用又一次迅速增长。 数据管理。“集成”之后,会进人“数据管理”阶段。 成熟。成熟的信息系统可以满足组织中各管理层次(高层、中层、基层)的要求,从而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管理。 2、诺兰阶段模型的作用 诺兰阶段模型总结了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其基本思想对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一般认为模型中的各阶段都是不能跳越的。 无论在确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或者在制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时候,都应首先明确组织当前处于哪一生长阶段,进而根据该阶段特征来指导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三、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1、可行性研究 按照各种有效的方法和工作程序,对拟建项目在技术上的先进性,经济上的合理性、盈利性,以及项目实施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确定目标,提出问题,制定方案和项目评估,从而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可行性不等于可能性,可行性含有必要性。 2、可行性研究的任务 通过了解用户的要求及现实环境,从技术、经济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研究并论证本软件项目的可行性,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制定初步项目开发计划。——GB8566-88《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 3、可行性研究的作用(意义) 是确定项目开发的依据; 是划定下阶段工作范围、编制工作计划、协调各部门活动的依据; 是分配资源的依据; 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准则。 4、可行性研究的实施步骤 对用户需求及现实环境进行调查。 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编写有关用户提出问题的书面材料。 依据书面材料及有关资料对待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从经济、技术、操作、进度、社会因素的方面进行可行性研究,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 评审和审批,决定项目是取消还是继续。 若项目可行,则制定初步的项目开发计划,根据需要签署开发合同。 5、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 概述;可行性研究的前提;对现行系统的分析;建议的系统;投资及效益分析;社会条件方面的可行性;结论。 四、系统规划及其作用 系统规划 系统规划指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和用户提出的需求,从户的现状出发,经过调查,对索要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方案、实施过程、阶段划分、开发组织和开发队伍、投资规模、资金来源及工作进度,用系统的、科学的、发展的观点进行全面规划。 在进行系统规划时,一般应对现行系统进行: 创造性分析(creative analysis):对现存问题采用新的方法进行调查分析。 批判性分析(critical analysis):毫无偏见地仔细询问系统中各组成部分是否有效益或效率,是否应建立新的关系,是否是超越手工作业系统的自动化;询问用户的陈述和假设,选择合理的解决方法;查清及分析有冲突的目标及发展方向。 2、作用 从整体上把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有利于集中全部资源优势,使其得到合理配置与使用; 使开发的目标系统与用户建立良好的关系; 促进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深化; 作为系统开发的标准; 促使管理人员回顾过去的工作,发现可以改进的薄弱环节。 3、内容 组织的战略目标、政策和约束、计划和指标分析;新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约束、计划和指标分析、功能结构、组织运行和管理、效益分析和规划 组织的外部环境与管理现状调查 用户的需求调查与分析 新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描述 新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环境 新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资源选型 新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计划 4、一般步骤 分析组织的战略规划 根据组织的战略规划确定系统开发总目标(以前未规划的系统项目) 设立优先级并选择项目 分析资源需求 设定时间进度和最终期限 编制系统规划文档 五、系统规划阶段的成果 1、技术文档:系统规划报告 2、管理文档:开发计划、开发合同、系统规划报告评审意见。 很多单位不注重系统规划,引起的后果是什么? 第2节 常用的系统规划方法 一、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 BSP ) 1、基本思想 信息支持企业运行。通过自上而下地识别系统目标、企业过程和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自下上地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该管理信息系统支持企业目标的实现,表达所有管理层次的要求,向企业提供一致性信息,对组织机构的变动具有适应性。 企业系统规划法是一种对企业信息系统进行规划和设计的结构化方法,由IBM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这里所说的“企业”也可以使非盈利的单位或部门。 2、作用 确定出未来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明确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和开发子系统的先后顺序。 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保证信息的一致性。 企业系统规划法的优点在于利用它能保证管理信息系统独立于企业的组织机构,也就是能够使信息系统具有对环境变更的适应性。 3、基本原则 必须支持企业的战略目标。 应当表达出企业各个管理层次的需求。 应该向整个企业提供一致信息。 应该经得起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变化。 先“自上而下”识别和分析,再“自下而上”设计。 4、一般步骤 准备工作:成立由最高领导牵头的委员会,下设一个规划研究组,并提出工作计划。 调研:规划组成员通过查阅资料,深入各级管理层,了解企业有关决策过程、组织职能和部门的主要活动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识别业务过程:业务过程指的是企业管理中必要且逻辑上相关的、为了完成某种管理功能的一组活动。 定义数据类:从各项业务过程的角度将与该业务过程有关的输人数据和输出数据按逻辑相关性整理出来归纳成数据类。 定义信息结构:刻画未来信息系统的框架和相应的数据类,因此其主要工作是利用U/C矩阵划分子系统。 定义信息结构和功能重组所使用工具为U/C矩阵。U/C矩阵的详细内容将在系统分析一章中讲解。 业务流程重组:业务过程重组是在业务过程定义的基础上,找出哪些过程是正确的,哪些过程是低效的,需要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进行优化处理,还有哪些过程不适合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特点,应当取消。 确定系统优先顺序:子系统按先后顺序排出开发计划。 完成BSP研究报告,提出建议书和开发计划。 二、关键成功因素法(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CSFs) 1、基本思想 在现行系统中,总存在着多个变量影响系统目标的实现,其中若干个因素是关键的和主要的(即关键成功因素)。通过对关键成功因素的识别,找出实现目标所需的关键信息集合,从而确定系统开发的优先次序。 关键成功因素来自于组织的目标,通过组织的目标分解和识别、关键成功因素识别、性能指标识别,一直到产生数据字典。 识别关键成功因素,就是要识别联系于组织目标的主要数据类型及其关系。 不同组织的关键成功因素不同,不同时期关键成功因素也不相同。 当在一个时期内的关键成功因素解决后,新的识别关键成功因素又开始。 2、一般步骤 了解组织目标; 识别关键成功因素; 识别性能指标和标准; 识别测量性能的数据。 3、应用工具 因果图(鱼刺图、树枝图) 三、战略目标集转移法( 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 SST) 1、基本思想 把整个战略目标看成是一个“信息集合”,由使命、目标、战略等组成,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过程即是把组织的战略目标转变成为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目标的过程。 2、规划步骤 识别组织的战略集。 描绘组织各类实体结构。 识别每类实体的目标。 识别每类实体的使命及其战略。 战略目标集转移法的基本思想与供应链的基本思想有何相同之处?    教学小结 系统规划是按照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第一个阶段。对于系统能否进行开发,需要对其进行可行性论证,只有通过可行性论证后,才能对系统如何开发进行整体规划。 系统规划是对系统建设从整体上进行计划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工作成果是后续个阶段的纲领性指导文件。针对不同系统,需要选择合适的规划方法。  学习指导 在本节学习上从整体上了解系统规划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了解诺兰模型的作用,分析用户为什么要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其想法是否可行,对于系统规划的作用需要深刻理解,注意处理好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组织发展战略目标之间的关系。 掌握各种规划方法的基本思想、规划过程、侧重点和工具。  参阅教材 教材第8章第1节  网络资源 运用http://www.google.com/ http://www.baidu.com/ http://e.pku.edu.cn/ 等搜索引擎,以系统规划、可行性研究、企业系统规划法、关键成功因素法、战略目标集转移法、企业过程、业务流程重组、BSP、BPR等为关键字进行搜索。  作 业 第4章第3、8、11、13题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