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对象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第5章 系统分析 第6节 功能∕数据分析 第7节 新系统逻辑模型  教学目的 理解功能/数据的目的,学会使用U/C矩阵的建立、校验、求解过程;掌握新的管理信息系统逻辑模型的含义和内容。  教学重点 U/C矩阵的画法、变换步骤、以及应用U/C矩阵对功能和数据的分析方法。逻辑模型的构成、及运行环境的分析。  教学难点 U/C矩阵的建立,逻辑模型及其内容。  建议学时 2学时 教学教具 多媒体教学系统,案例  教学方法 讲授(PPT)  演示设计 板书设计 第6节 功能与数据分析 一、功能/数据之间关系分析 二、U/C矩阵 三、系统的功能划分与数据资源分布 第7节 新系统逻辑模型 一、新系统逻辑模型的内容 二、新系统逻辑模型的运行环境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在对实际系统的业务流程、管理功能、数据流程以及数据分析都作了详细的了解和形式化的描述以后,就可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化的分析,以便整体地考虑新系统的功能子系统和数据资源的合理性。进行这种分析的有力工具之一就是功能/数据分析。      第5节 数据/功能关系分析 一、功能与数据之间关系分析 1、功能与数据之间关系分析 功能与数据之间关系分析是分析业务处理过程中产生数据和使用数据之间的关系。 2、功能与数据之间关系分析的目的 使得功能与数据之间的关系更合理; 为划分子系统提供依据。 3、功能与数据之间关系分析的目的工具 U/C(Use/Create)矩阵是IBM公司于70年代初的BSP中提出的一种系统化的聚类分析方法。 它通过数据有一些功能产生,并被一些功能所使用之间的关系,判断数据产生于使用之间的关系是否正确,对功能进行归类,为系统划分提供依据。 功能/数据分析法是通过U/C矩阵的建立和分析来实现的。这种方法不但适用于功能/数据分析,也可以适用于其他各方面的管理分析。在前面就曾借用它来分析收集数据的合理性和完备性问题。 二、U/C矩阵 1、U/C矩阵的建立 首先要进行系统化自顶向下地划分,然后逐个确定其具体的功能(或功能类)和数据(或数据类),最后填上功能/数据之间的关系,即完成了U/C矩阵的建立过程。即,首先建立一张二维表格,将数据所调查的数据填写在横向方向(Xi),将功能填写在纵向方向(Yj);然后按照数据与功能之间的产生(Create)与使用(Use)之间的关系,分别在对应的单元中填入C或U。 2、U/C矩阵的功能 一般说来U/C矩阵的主要功能有如下四点: 通过对U/C矩阵的正确性检验,及时发现前段分析和调查工作的疏漏和错误。 通过对U/C矩阵的正确性检验来分析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通过对U/C矩阵的求解过程最终得到子系统的划分。 通过子系统之间的联系(“U”)可以确定子系统之间的共享数据。 3、U/C矩阵的校验 建立U/C矩阵后一定要根据“数据守恒”原则进行正确性检验,以确保系统功能数据项划分和所建U/C矩阵的正确性。 它可以指出我们前段工作的不足和疏漏, 或是划分不合理的地方,应及时地督促以改正。 具体来说U/C矩阵的正确性检验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 完备性检验 完备性(completeness)检验是指对具体的数据项(或类)必须有一个产生者(即“C”)和至少一个使用者(即“U”),功能则必须有产生或使用(“U”或“C”元素)发生。否则这个U∕C矩阵的建立是不完备的。 这个检验可使我们及时发现表中的功能或数据项的划分是否合理,以及“U”,“C”元素有无填错或填漏的现象发生。 一致性检验 一致性(uniformity)检验是指对具体的数据项∕类必有且仅有一个产生者(“C”)。 如果有多个产生者的情况出现,则产生了不一致性的现象。其结果将会给后续开发工作带来混乱。这种不一致现象的产生可能有如下原因: 没有产生者——漏填了“C”元素或者是功能、数据的划分不当。 多个产生者——错填了“C”元素或者是功能、数据的划分不独立,不一致。 无冗余性检验 无冗余性(non-verbosity)检验即表中不允许有空行空列。 如果有空行空列发生则可能出现如下问题: 漏填了“C”或“U”元素; 功能项或数据项的划分是冗余的——没有必要的。 3、U/C矩阵的求解 U/C矩阵求解过程就是对系统结构划分的优化过程。它是基于子系统划分应相互独立,而且内部凝聚性高这一原则之上的一种聚类操作。 U/C矩阵的求解过程是通过表上作业来完成的。 其具体操作方法是:调换表中的行变量或列变量,使得"C"元素尽量地朝对角线靠近。 然后再以"C"元素为标准,划分子系统。这样划分的子系统独立性和凝聚性都是较好的,因为它可以不受干扰地独立运行。  三、系统的功能划分与数据资源分布 U/C矩阵的求解目的是为了对系统进行逻辑功能划分和考虑今后数据资源的合理分布。 1、系统逻辑功能的划分 系统逻辑功能划分的方法是在求解后的U/C矩阵中划出一个个的小方块如下图。 数 据 功 类 能 计 划 财 务 产 品 零 件 规 格 材 料 表 原 材 料 库 存 成 品 库 存 工 作 令 机 器 负 荷 材 料 供 应 操 作 顺 序 客 户 销 售 区 域 订 货 成 本 职 工  经 营 计 划 经营计划 C U             U    财务规划 U C             U U   资产规模  U                技 术 准 备 产品预测 U  U         U U      产品设计开发   C C U       U       产品工艺   U U C U            生 产 制 造 库存控制      C C U  U         调度   U     C U          生产能力计划         C U U        材料需求   U  U     C         操作顺序        U U U C       销 售 销售区域管理   U         C  U     销售   U         U C U     订货服务   U         U  C     发运   U    U       U    财 会 通用会计   U         U    U   成本会计              U C   人 事 人员计划                C   招聘/考核                U   划分时应注意: 沿对角线一个接一个地画,既不能重叠,又不能漏掉任何一个数据和功能。 方块的划分是任意的,但必须将所有的"C"元素都包含在小方块之内。 划分后的小方块即为今后新系统划分的基础。每一个小方块即一个子系统。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同一个调整出来的结果,小方块(子系统)的划分不是唯一的,如下图中实线和虚线所示。具体如何划分为好,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分析者个人的工作经验和习惯来定。 子系统划定之后,留在小方块(子系统)外还有若干个"U"元素,这就是今后子系统之间的数据联系,即共享的数据资源。 2、数据资源分布 在对系统进行划分并确定了子系统以后,从图上面的图中可以看出所有数据的使用关系都被小方块分隔成了两类: 一类在小方块以内。在小方块以内所产生和使用的数据,则今后主要考虑放在本子系统的计算机设备上处理。 一类在小方块以外。在小方块以外的数据联系(即图中小方块以外的“U”)。则表示了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联系。 这些数据资源今后应考虑放在网络服务器上供各子系统共享或通过网络来相互传递数据。 第7节 新系统逻辑模型 一、确定新系统的逻辑处理方案 在本章前面各节中已经对原有系统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优化,这个分析和优化的结果就是新系统拟采用的信息处理方案。它包括如下几部分: 1、确定合理的业务处理流程 将业务流程和业务处理分析归纳整理的结果。 2、确定合理的数据和数据流程 数据、数据流程的分析归纳整理的结果。 数据字典。 3、确定新系统的逻辑结构和数据分布 功能数据分析的结果分两部分: 新系统逻辑划分方案(即子系统的划分)。 新系统数据资源的分布方案,如哪些在本系统设备内部,哪些在网络服务器或主机上。 系统逻辑模型的表现形式。它是一个实际系统吗?建立逻辑模型有何意义? 二、新系统逻辑模型的运行环境 经过前面对现行系统的调查、分析和优化,提出了新的管理信息系统逻辑模型,即新信息系统将是什么、做什么和如何做。如同现行系统一样,新系统需要一定的运行环境,在系统逻辑模型中,应对新系统的运行环境提出要求或设想。 新的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环境包括: 1、硬件设备和布局 系统总体结构 单机用户/网络系统:Internet / Intranet / WAN / LAN / MAN 网络拓扑结构 2、软件系统 操作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 程序设计语言 应用/工具软件系统 3、机构调整和人员调整设想 4、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 为什么要提出机构和人员调整设想?    教学小结 数据与功能关系分析是对现行系统中功能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总体分析,通过这种分析,能够比较好地解决数据与功能产生与使用不一致的问题,同时为子系统划分提供依据。新的系统逻辑模型是一系列图表和文字构成的一种方案,并不是一个实际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其中有许多是理想的成分,并不一定符合用户的实际情况,用户和开发人员可以对此方案进行深入讨论,使之更加完善。  学习指导 掌握U/C矩阵的基本概念、建立、校验和求解过程,理解其功能。 明确新的管理信息系统逻辑模型是对现状分析整理和优化处理后的一种方案,以及为保证其正常运行所建立的运行环境。  参阅教材 教材第10章第5、6节  网络资源 运用http://www.google.com/ http://www.baidu.com/ http://e.pku.edu.cn/ 等搜索引擎,以系统分析、U/C矩阵、逻辑模型等为关键字进行搜索。  作 业 第5章21、22、23、24题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