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30年代小说
? 新人迭出, 题材广泛
? 中长篇小说数量激增
? 流派丰富, 分野明晰
第一节 左翼作家的小说
一,, 左联, 准备期的小
说
1,蒋光慈
?( 1901—1931),安徽
霍丘县 人。
① 主要作品
?,少年漂泊者》,《鸭绿
江上》,《短裤党》,
《最后的微笑》、《丽莎
的哀怨》,长篇《冲出云
围的月亮》标志着思想的
转变。
? 长篇《咆哮了的土地》
(后改名为《田野的风》)
是其代表作 。
②创作特色
?具有强烈的宣传鼓动性
?特具一种历史沸腾时期昂扬的激情与艺
术追求力
?缺乏对生活从容的观察思考和充分的形
象化
?缺少血肉丰满 的人物形象
2、胡也频 (1903—1931)
?早期创作涉及诗歌,
戏剧, 小说等领域 。
?中篇《到莫斯科去》
和长篇《光明在我们
的前面》
二、早期普罗小说的特色
1,站在鲜明的革命立场上,选择属于时代
焦点问题的现实革命斗争题材,以描写激
烈的政治斗争为主要内容,体现了强烈的
时代精神。
2、在表现激烈的阶级冲突的同时,注意塑
造群像,以此体现集体主义思想。
3,与多写激烈的阶级冲突和抒发革命
激情相适应, 在风格上追求粗犷, 激
烈的艺术效果 。
4,早期普罗小说的不足
① 对革命抱有脱离现实, 不切实际的狂热
幻想 ;
② 以空洞的政治说教, 标语口号来演绎生
活, 人物形象苍白 ;
③,革命 +恋爱, 的情节模式 。
二、左翼新人小说
(一)柔石
?,二月》塑造了一个徘徊
于大时代革命潮流岸边的
苦闷矛盾的知识青年的典
型。
?,为奴隶的母亲》写的是
“典妻”的故事,既写出
了重血缘承续的宗法社会
的丑陋习俗,也呈现了一
位普通女性的心灵痛苦。
(二) 丁玲 ( 1904年 ——1986年)
?1,坎坷的路
? 丁玲,原名蒋伟,字冰
之,湖南临澧人。
① 不同凡响的起步
? 1927年发表小说,
? 第一篇是, 梦珂,, 第
二篇是, 莎菲女士的日
记,, 在沉寂文坛上,
抛下一颗炸弹 。
? 27— 29年末,丁玲的小
说集有《在黑暗中》、
《自杀日记》、《一个女
人》,这是丁玲创作的早
期
? 表现其艺术个性的萌芽 。
② 反映革命与恋爱的冲突
?30年代初,丁玲的小说创作发生变
化,个性解放主题的淡化与阶级解放
主题的强化。
?《韦护》、《一九三 0年春上海》
?革命 +恋爱
③为工农代言
?中篇小说《水》是丁玲创作转换方向和
内容的重要标志。
?《田家冲》、《母亲》、《奔》,早期
艺术个性失落,革命倾向增长。
? 鲁迅《悼丁君》
?如磐夜气压重楼,剪柳春风导九秋,
? 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 。
④飞向新天地
毛泽东《临江仙》
? 壁上红旗飘落照
保安人物一时新
西风漫卷孤城
洞中开宴会
招待出牢人
? 纤笔一支淮与似
三千毛瑟精兵
阵图开向陇山东
昨日文小姐
今日武将军
? 这一时期,丁玲写了
小说《我在霞村的时
候》、《在医院中》、
《夜》、《三八节有
感》等
? 其艺术个性的回归与
拓展期。
?,太阳照在桑河上》
1951年获斯大林文学
奖金 2等奖。
⑤在逆境之中
复出以后
《牛棚小品》
《杜晚香》
2、男权传统的挑战者
?挑战之一:性爱主角
① 从女性视角切入, 关注女性自身
?丁玲是五四以来表现女性题材最为集中,
最为自觉, 也最为深切的作家 。
② 独特的生命体验
《莎菲女士的日记》
?作品以莎菲与苇弟和凌吉士的感情变化为
线索,细腻地描绘了莎菲复杂的心理变化
过程,从女性独特的视角,以细腻的感情、
大胆的笔触表现了现代女性的自我意识,
刻划了莎菲幻灭、彷徨的心态和悲剧命运,
表现了五四运动后知识青年的苦闷与追求。
茅盾:
? 充分肯定《莎菲女士的日记》
的大胆与不凡,并从社会学
的角度评析莎菲的形象:
,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
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
叫者,,, 五四以后解放的
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
理的代表者, 。
莎菲形象的意义
? 莎菲是我国新文学史中
真正具有强烈的现代意
识的新女性形象
? 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旧
道德的挑战者和黑暗社
会的反抗者
? 她的苦闷、感伤、失落,
概括了五四落潮时期知
识女性的心理特征。
③ 莎菲们 —— 叛逆的、矛盾的、孤独
的形象
? 梦珂,梦珂》
? 莎菲,莎菲女士的日记》
? 阿毛,阿毛姑娘》
? 伊萨,自杀日记》
? 贞贞,我在霞村的时候》
? 陆萍 莎菲《在医院中》
④让女性掌握、选择的主动权
?《阿毛姑娘》的视野
从以往的城市知识女
性转向了农村女性,
从未婚女性转向了已
婚女性。
?《庆云里中的一间小
屋》,,暑假中》
挑战之二:贞操质疑
?,我在霞村的时候》
贞贞
?挑战之三:
?归宿何在
? 叙事模式:从早期的梦珂,
莎菲, 到中期的贞贞, 陆萍,
再到后期的杜晚香等, 都以
左冲右突后的出走告终 。
?传记式长篇小说《母亲》的主人公曼贞,是
一个勇于维新的女性。
?1942年创作的杂文《, 三八节, 有感》
?在水深火热中奋力挣扎与执著追求,贯串了
丁玲的坎坷生涯与文学世界。
?从个体走向群体,由主观转向客观,
?从面向女性自我到面向广阔社会。
(三)张天翼( 1906年 ---1985年)
?擅长用讽刺的笔法
触及三十年代社会
的各种畸形病态现
象,塑造了一系列
独特的讽刺形象。
?贯穿着反虚伪、反
庸俗、反彷徨的讽
刺主题。
1,塑造了一系列独特的讽刺形象
① 虚伪, 狡诈的地主, 官僚, 如:
?, 笑, 里的九爷 。
?, 蛇太爷的故事, 里的蛇太爷 。
② 动摇庸俗的小知识分子, 小公务员, 小市民, 如:
,包氏父子, 里的老包, 小包 。
③ 愚昧不幸的城乡劳动人民, 如:
?,同乡们》里的长丰大叔,《善女人》里的长生
奶奶。
2、出色的讽刺艺术:
①俯视讽刺对象,注重在人生一瞬中透
视出丰厚的人物性格史。
② 重视叙述角度的灵活多变, 以动作,
情绪作为叙述结构的内在依据, 淡化
故事情节, 依靠戏剧性细节和矛盾来
结构小说, 形成横向结构的片断性,
速写性很强的富有戏剧张力的小说形
式 。 如, 砥柱,, 善举, 。
③泼辣豪放的漫画式的夸张风格,意旨浮
露的讽刺艺术。
?没有鲁迅的讽刺的博大精深, 没有老舍的讽
刺的温和婉转
?没有钱钟书的讽刺的机智幽默,但却具有独
自的锋利 冷峭
④ 语言明快,洗炼,泼辣,与整个塑造讽
刺形象色调一致 。
?《华威先生》
( 1) 以速写方式塑造讽刺形象
( 2) 利用逼真的细节凸现人物的主要特征 。
?斥责虚伪, 嘲笑庸俗, 抨击黑暗,
?犀利, 愤激, 冷峭 。
(四)艾芜、吴组缃等其他作家的
小说。
1.艾芜 ( 1904—1992)
?原名汤道耕,四川新繁人。
?《南行记》以受过新文化洗礼的知识者的眼
光,审视南国边地及异域的底层生活和自然
风物,主要写了两类人物及其特点,从锈蚀
的灵魂中淘洗出人性美的真金。
?《山峡中》
?“野猫子” —— 强
悍不羁、机灵泼辣、
正直。
?,小黑牛, —— 由
懦弱走向死亡 。
?用, 我, 的叙述推
动故事情节的进展 。
2,早期小说的特色:
① 用异域和边地人民的特异的传奇生活为题材,
开拓了现代文学反映现实的新领域 。
② 忧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创造了抒情, 写景,
叙事为一体的现代抒情小说的新范型 。
3,吴组缃的小说 ( 1908—1994年)
? 笔名吴祖襄、寄谷、野松等,安徽泾县人,代
表作是《一千八百担》。
? 特色:
① 小说讲究细节描写, 讲究人物的个性化, 讲究
浓郁的地方色彩, 表现出一种取精用宏, 文字
精密而又流动的叙事风格 。
② 结构谨严, 笔法活泼, 叙述角度多变化 。
4,叶紫 ( 1912年 ——1939年)
?原名余昭明,又名
余鹤林,湖南益阳
人。叶紫是他发表
成名的处女作《丰
收》用的笔名。
,叶, 系其祖母的
姓,,紫, 是血的
象征。
?著有短篇小说, 丰收,,, 电网外,,, 山
村一夜, 等 。
?以故乡洞庭湖畔农村的斗争作为主要内容,
时代特色鲜明深刻, 创造了老农民云普叔,
立秋 (,丰收,) 等农民形象 。
第二节 东北作家群及萧红的创作
一, 东北作家群
1,形成过程
?30年代中期,一批从东北沦陷区流亡到内地
的青年作者所形成的创作群体,主要有萧军、
萧红、端木蕻良、舒群、白朗、骆宾基、罗
烽等。
2、创作特征
?群体意识:敢于直面残酷的现实,
正确对待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成为时代愿望的体现者和时代思想
的表达者 。
?题材选择与形象塑造:大多选取沦
陷区血腥的故事和浴血奋战的场景,
集中地写日寇的暴行, 人民的苦难
和人们的抗争, 塑造受难者和反抗
者的群像 。
?风格基调:粗犷 雄浑的格调, 具有
一种内在的强力 。 大多抒发悲哀,
愤怒, 豪迈的激情, 作品呈现出强
烈的主观性 。
?在小说体式, 风格方面的探索远胜
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
二、萧红 ( 1911.6.1— 1942.1.22)
( 一 ) 飘泊岁月寂寞路
?原名 张乃莹, 黑龙江呼兰
县人 。
1,父亲的家与祖父的家
2、青春时代
3,爱情与写作
4,女性的抉择
?用独特的生命体验
和审美感受来建筑
艺术世界
(二)萧红的创作情况
?以 1938年为界分为期后两期,前期作品包括
与萧军合著的《跋涉》,以及《生死场》、
《手》、《牛车上》、《商市街》等小说和
散文
?后期作品有《民族魂》、《鲁迅先生散记》、
《山下》、《旷野的呼喊》、《小城三月》、
《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呼兰河传》
1、,死的挣扎,,生的坚强,
?成名作《生死场》
?35年出版
?写东北农村人民在沉
滞闭塞生活中的挣扎,
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
占东北后他们的苦难
与走向斗争。
?主要塑造在苦难屈辱中由愚昧, 屈从
到觉醒, 抗争的农民群像
?以细腻的笔触展示了各种各样农民的
艰辛劳作, 悲欢离合, 愚昧无知的悲
剧
?揭示了奴隶们从不甘奴役地位走向反
抗的全部生活情景
?体现了作家对民族命运的殷切希望
2、画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
? 后期代表作, 呼兰河传,
? 在童年生活的回忆中描写北
方小城人民愚昧不幸的生活
? 先从宏观角度鸟瞰呼兰河城
的风土人情, 生存世态
? 再通过, 我, 这一叙事者和
作品的人物, 叙述小城故事 。
3、出色的艺术才能
① 散文化的小说结构, 无完整的故事情节, 却
韵味深长 。
② 重文化风俗和自然景物的描写, 不重人物性
格的刻画 。
?茅盾在,〈 呼兰河传 〉 序, 里说,, 它是一
篇叙事诗, 一幅多彩的风俗画, 一串凄婉的
歌谣 。,
三、萧军 ( 1907年 —1988年)
? 原名刘鸿霖,笔名三郎、田
军等,辽宁义县人。
? 代表作长篇《八月的乡村》
? 结构是短篇连缀式的,更接
近生活原型,全书响彻着革
命英雄主义的音调。
?,过去的年代》人物众多,
结构宏大,情节曲折
四、端木蕻良( 1912—1996)
? 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
县人
? 1933年写出第一部长篇
《科尔沁旗草原》
? 注重方言的运用, 自觉
地吸收电影剪辑手法来
结构小说, 叙述带有跳
跃性, 讲究力度, 在小
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 。
第三节 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
一, 京派小说:
(一), 京派,
?指的是 20年代末到 30年代,当文学的中心南
移上海之后,继续留在北京或其他北方城市
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没有正式的结社,
有自己的阵地,如《文学月刊》、《骆驼
草》,《水星,等。
,京派, 作家
? 除前期的老舍以外, 主要
是沈从文, 废名, 凌叔华,
萧乾, 林徽音及稍后的汪
曾祺等
? 把人生理想寓于自然美,
人性美, 尤其是乡土的人
情美之中, 来与现实的丑
相对抗
? 强调文学是作者感受的强
烈表现, 并有意识地让它
与政治保持一定距离
(二)废名( 1901- 1967)
?冯文炳,早期小说有短篇集《竹林的故
事》。短篇《桃园》、《菱荡》,以及长
篇《桥》,为其小说的代表。
?多写乡土题材,尝试了多种手法,具有田
园牧歌风味,
?后转向诗化小说,内容多为自然风物并蕴
涵禅趣,追求平淡古奥、朴纳静美的审美
意境。
?文字简省,富于弹性。
(三)凌叔华 ( 1907— 1990)
? 原名凌瑞棠,早年作品《酒
后》、《绣枕》等
? 多写绅士家庭的生活情趣和
中等人家女儿的梦,长于心
理描写。
? 其后的《小哥儿俩》、《花
之寺》、《疯了的诗人》等
小说,礼赞童心,吟咏自然
风物,神往于古代的高人雅
士。
? 融诗、画艺术于小说之中,
具有传统写意画的神韵。
(四), 京派, 小说的特点
1.以人道主义为根基的, 为人生, 的创作思想 。
( 多由文化层面探讨人性, 人生和国民性 。 )
2.内容上多写自然风物, 纯真爱情, 美好童心与
原始纯朴的人性美, 人情美, 时或也对都市上
流社会发出讥刺 。
3.艺术上化, 古, 纳, 洋,, 熔写实, 浪漫, 记
,梦,, 象征于一炉, 把现代写意小说推向了
一个新阶段 。
二.新感觉派(现代派)小说
?新感觉派小说又称心理分析小说,是在弗洛
伊德学说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影响下而形成
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这一流派人数不多,但能量很大,三十年代
初期曾轰动一时
?主要人物是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
(一)新感觉派形成过程
?三个发展阶段:
1,1928年 9月,刘呐鸥创办《无轨列车》半
月刊,29年 9月,刘呐鸥、施蛰存、戴望舒
等又合办了《新文艺》月刊,翻译介绍日本
片冈铁兵等新感觉派小说,并发表新感觉派
小说。
2,1932年 5月,《现代》创刊,编辑施蛰
存对穆时英、刘呐鸥的作品高度评价,
新感觉派创作这时达到了鼎盛时。
3,1932年以后,刘呐鸥远走日本,穆时
英在政治上也趋于堕落,1935年,施蛰
存、杜衡等人退出《现代》杂志编辑部,
新感觉派解体。
(二), 新感觉派, 小说的主要人物
1、施蛰存 ( 1905——
2003),浙江杭州人。
? 成名的小说集是《上元灯》。
以纤细的笔触描写少男少女
纯真的初恋,衬托上淡淡的
社会贫富不均的背景,充满
了诗意。
?,梅雨之夕》,《春阳》
转向较为典型的心理分析。
2、穆时英( 1902- 1940)
? 浙江慈溪人,笔名伐扬、匿
名子。
?,上海的狐步舞》、《黑牡
丹》等小说用纯是印象式、
卡通式的跳跃写法。
?,白金的女体塑像》,
《圣处女的感情》
3,刘呐鸥( 1900- 1939)
?原名刘灿波, 笔名
洛生, 台湾台南人 。
?短篇集, 都市风景
线,, 内容多为大
都市纸醉金迷的病
态和糜烂 。
(三)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特色
1、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病
态生活,揭示了在灯红酒绿的环境中人
与人关系的冷漠,精神的疲倦和心灵的
孤独。
?刘呐鸥《都市风景线》,热衷于描绘都
市文化的时尚特征,
?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以一个周
末夜总会为场景,描写了五个人生的失
意者 。
2、运用弗氏的学说把心理分析、意识流作
为创作方法,运用到创作中,以回忆、
联想、闪念、梦境、幻觉等方式,剖析
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和表现人物的潜
意识,刻画人物的性格分裂和变态心理。
?施蛰存,梅雨之夕,。
3,注重主观感觉的
捕捉和刻画, 将物
象个性化, 生命化,
同时追求小说艺术
表现手法的翻新 。
?,上海的狐步舞,
4、女人 —— 作为都市的象征
? 城市,常常被看作欲望
的孽海,而女人则是表
现欲望的符号。
? 女人与大街与城市混为
一体,城市被人格化、
女性化,也色情化了。
? 男主人公只是这个城市
的, 看客, 。
三,,京派, 与, 新感觉派, 的不同
1.,京派, 注重道德与文化上的健康与纯正;
?,新感觉派, 注重都市风的机械文明 。
2.,京派小说, 把东方情调的诗情画意融合
在乡风民俗的从容隽逸的描绘之中, 形成
了一种洋溢着古典式的和谐和浪漫式的超
越的人间写实情致 。
?新感觉派, 则在, 十
里洋场, 的糜烂罪恶
中寻觅五光十色的美,
这种东方, 恶之华,
的寻踪, 使小说艺术
体式和表现手法在贴
近畸形都市商业文明
的节奏和情绪中, 发
生了别开生面的解体
和重构 。
3.,京派, 将知识者与, 乡下人, 合为一
体, 厌恶城市文明和美化乡村文明是他
们共同的, 文化审视心理, ;
?,新感觉派, 则是, 都市之子,, 对大
都会五光十色生活的厌倦更加深了他们
的依恋性 。
思考题
1,怎样看待, 莎菲, 这一形象?
2,简评 30年代左翼小说创作中的, 革命的罗
曼谛克, 现象 。
3,简析张天翼小说的讽刺特点 。
4,从萧红的小说看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特质 。
5,以作品为例, 概述新感觉派的基本特征 。
6,解释:东北作家群, 新感觉派
参考书目
1,严家炎,,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人
民文学出版社 1989年版 。
2,杨义,, 中国现代文学流派,, 人民文
学出版社 1998年版 。
3,李今,, 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
? 新人迭出, 题材广泛
? 中长篇小说数量激增
? 流派丰富, 分野明晰
第一节 左翼作家的小说
一,, 左联, 准备期的小
说
1,蒋光慈
?( 1901—1931),安徽
霍丘县 人。
① 主要作品
?,少年漂泊者》,《鸭绿
江上》,《短裤党》,
《最后的微笑》、《丽莎
的哀怨》,长篇《冲出云
围的月亮》标志着思想的
转变。
? 长篇《咆哮了的土地》
(后改名为《田野的风》)
是其代表作 。
②创作特色
?具有强烈的宣传鼓动性
?特具一种历史沸腾时期昂扬的激情与艺
术追求力
?缺乏对生活从容的观察思考和充分的形
象化
?缺少血肉丰满 的人物形象
2、胡也频 (1903—1931)
?早期创作涉及诗歌,
戏剧, 小说等领域 。
?中篇《到莫斯科去》
和长篇《光明在我们
的前面》
二、早期普罗小说的特色
1,站在鲜明的革命立场上,选择属于时代
焦点问题的现实革命斗争题材,以描写激
烈的政治斗争为主要内容,体现了强烈的
时代精神。
2、在表现激烈的阶级冲突的同时,注意塑
造群像,以此体现集体主义思想。
3,与多写激烈的阶级冲突和抒发革命
激情相适应, 在风格上追求粗犷, 激
烈的艺术效果 。
4,早期普罗小说的不足
① 对革命抱有脱离现实, 不切实际的狂热
幻想 ;
② 以空洞的政治说教, 标语口号来演绎生
活, 人物形象苍白 ;
③,革命 +恋爱, 的情节模式 。
二、左翼新人小说
(一)柔石
?,二月》塑造了一个徘徊
于大时代革命潮流岸边的
苦闷矛盾的知识青年的典
型。
?,为奴隶的母亲》写的是
“典妻”的故事,既写出
了重血缘承续的宗法社会
的丑陋习俗,也呈现了一
位普通女性的心灵痛苦。
(二) 丁玲 ( 1904年 ——1986年)
?1,坎坷的路
? 丁玲,原名蒋伟,字冰
之,湖南临澧人。
① 不同凡响的起步
? 1927年发表小说,
? 第一篇是, 梦珂,, 第
二篇是, 莎菲女士的日
记,, 在沉寂文坛上,
抛下一颗炸弹 。
? 27— 29年末,丁玲的小
说集有《在黑暗中》、
《自杀日记》、《一个女
人》,这是丁玲创作的早
期
? 表现其艺术个性的萌芽 。
② 反映革命与恋爱的冲突
?30年代初,丁玲的小说创作发生变
化,个性解放主题的淡化与阶级解放
主题的强化。
?《韦护》、《一九三 0年春上海》
?革命 +恋爱
③为工农代言
?中篇小说《水》是丁玲创作转换方向和
内容的重要标志。
?《田家冲》、《母亲》、《奔》,早期
艺术个性失落,革命倾向增长。
? 鲁迅《悼丁君》
?如磐夜气压重楼,剪柳春风导九秋,
? 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 。
④飞向新天地
毛泽东《临江仙》
? 壁上红旗飘落照
保安人物一时新
西风漫卷孤城
洞中开宴会
招待出牢人
? 纤笔一支淮与似
三千毛瑟精兵
阵图开向陇山东
昨日文小姐
今日武将军
? 这一时期,丁玲写了
小说《我在霞村的时
候》、《在医院中》、
《夜》、《三八节有
感》等
? 其艺术个性的回归与
拓展期。
?,太阳照在桑河上》
1951年获斯大林文学
奖金 2等奖。
⑤在逆境之中
复出以后
《牛棚小品》
《杜晚香》
2、男权传统的挑战者
?挑战之一:性爱主角
① 从女性视角切入, 关注女性自身
?丁玲是五四以来表现女性题材最为集中,
最为自觉, 也最为深切的作家 。
② 独特的生命体验
《莎菲女士的日记》
?作品以莎菲与苇弟和凌吉士的感情变化为
线索,细腻地描绘了莎菲复杂的心理变化
过程,从女性独特的视角,以细腻的感情、
大胆的笔触表现了现代女性的自我意识,
刻划了莎菲幻灭、彷徨的心态和悲剧命运,
表现了五四运动后知识青年的苦闷与追求。
茅盾:
? 充分肯定《莎菲女士的日记》
的大胆与不凡,并从社会学
的角度评析莎菲的形象:
,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
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
叫者,,, 五四以后解放的
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
理的代表者, 。
莎菲形象的意义
? 莎菲是我国新文学史中
真正具有强烈的现代意
识的新女性形象
? 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旧
道德的挑战者和黑暗社
会的反抗者
? 她的苦闷、感伤、失落,
概括了五四落潮时期知
识女性的心理特征。
③ 莎菲们 —— 叛逆的、矛盾的、孤独
的形象
? 梦珂,梦珂》
? 莎菲,莎菲女士的日记》
? 阿毛,阿毛姑娘》
? 伊萨,自杀日记》
? 贞贞,我在霞村的时候》
? 陆萍 莎菲《在医院中》
④让女性掌握、选择的主动权
?《阿毛姑娘》的视野
从以往的城市知识女
性转向了农村女性,
从未婚女性转向了已
婚女性。
?《庆云里中的一间小
屋》,,暑假中》
挑战之二:贞操质疑
?,我在霞村的时候》
贞贞
?挑战之三:
?归宿何在
? 叙事模式:从早期的梦珂,
莎菲, 到中期的贞贞, 陆萍,
再到后期的杜晚香等, 都以
左冲右突后的出走告终 。
?传记式长篇小说《母亲》的主人公曼贞,是
一个勇于维新的女性。
?1942年创作的杂文《, 三八节, 有感》
?在水深火热中奋力挣扎与执著追求,贯串了
丁玲的坎坷生涯与文学世界。
?从个体走向群体,由主观转向客观,
?从面向女性自我到面向广阔社会。
(三)张天翼( 1906年 ---1985年)
?擅长用讽刺的笔法
触及三十年代社会
的各种畸形病态现
象,塑造了一系列
独特的讽刺形象。
?贯穿着反虚伪、反
庸俗、反彷徨的讽
刺主题。
1,塑造了一系列独特的讽刺形象
① 虚伪, 狡诈的地主, 官僚, 如:
?, 笑, 里的九爷 。
?, 蛇太爷的故事, 里的蛇太爷 。
② 动摇庸俗的小知识分子, 小公务员, 小市民, 如:
,包氏父子, 里的老包, 小包 。
③ 愚昧不幸的城乡劳动人民, 如:
?,同乡们》里的长丰大叔,《善女人》里的长生
奶奶。
2、出色的讽刺艺术:
①俯视讽刺对象,注重在人生一瞬中透
视出丰厚的人物性格史。
② 重视叙述角度的灵活多变, 以动作,
情绪作为叙述结构的内在依据, 淡化
故事情节, 依靠戏剧性细节和矛盾来
结构小说, 形成横向结构的片断性,
速写性很强的富有戏剧张力的小说形
式 。 如, 砥柱,, 善举, 。
③泼辣豪放的漫画式的夸张风格,意旨浮
露的讽刺艺术。
?没有鲁迅的讽刺的博大精深, 没有老舍的讽
刺的温和婉转
?没有钱钟书的讽刺的机智幽默,但却具有独
自的锋利 冷峭
④ 语言明快,洗炼,泼辣,与整个塑造讽
刺形象色调一致 。
?《华威先生》
( 1) 以速写方式塑造讽刺形象
( 2) 利用逼真的细节凸现人物的主要特征 。
?斥责虚伪, 嘲笑庸俗, 抨击黑暗,
?犀利, 愤激, 冷峭 。
(四)艾芜、吴组缃等其他作家的
小说。
1.艾芜 ( 1904—1992)
?原名汤道耕,四川新繁人。
?《南行记》以受过新文化洗礼的知识者的眼
光,审视南国边地及异域的底层生活和自然
风物,主要写了两类人物及其特点,从锈蚀
的灵魂中淘洗出人性美的真金。
?《山峡中》
?“野猫子” —— 强
悍不羁、机灵泼辣、
正直。
?,小黑牛, —— 由
懦弱走向死亡 。
?用, 我, 的叙述推
动故事情节的进展 。
2,早期小说的特色:
① 用异域和边地人民的特异的传奇生活为题材,
开拓了现代文学反映现实的新领域 。
② 忧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创造了抒情, 写景,
叙事为一体的现代抒情小说的新范型 。
3,吴组缃的小说 ( 1908—1994年)
? 笔名吴祖襄、寄谷、野松等,安徽泾县人,代
表作是《一千八百担》。
? 特色:
① 小说讲究细节描写, 讲究人物的个性化, 讲究
浓郁的地方色彩, 表现出一种取精用宏, 文字
精密而又流动的叙事风格 。
② 结构谨严, 笔法活泼, 叙述角度多变化 。
4,叶紫 ( 1912年 ——1939年)
?原名余昭明,又名
余鹤林,湖南益阳
人。叶紫是他发表
成名的处女作《丰
收》用的笔名。
,叶, 系其祖母的
姓,,紫, 是血的
象征。
?著有短篇小说, 丰收,,, 电网外,,, 山
村一夜, 等 。
?以故乡洞庭湖畔农村的斗争作为主要内容,
时代特色鲜明深刻, 创造了老农民云普叔,
立秋 (,丰收,) 等农民形象 。
第二节 东北作家群及萧红的创作
一, 东北作家群
1,形成过程
?30年代中期,一批从东北沦陷区流亡到内地
的青年作者所形成的创作群体,主要有萧军、
萧红、端木蕻良、舒群、白朗、骆宾基、罗
烽等。
2、创作特征
?群体意识:敢于直面残酷的现实,
正确对待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成为时代愿望的体现者和时代思想
的表达者 。
?题材选择与形象塑造:大多选取沦
陷区血腥的故事和浴血奋战的场景,
集中地写日寇的暴行, 人民的苦难
和人们的抗争, 塑造受难者和反抗
者的群像 。
?风格基调:粗犷 雄浑的格调, 具有
一种内在的强力 。 大多抒发悲哀,
愤怒, 豪迈的激情, 作品呈现出强
烈的主观性 。
?在小说体式, 风格方面的探索远胜
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
二、萧红 ( 1911.6.1— 1942.1.22)
( 一 ) 飘泊岁月寂寞路
?原名 张乃莹, 黑龙江呼兰
县人 。
1,父亲的家与祖父的家
2、青春时代
3,爱情与写作
4,女性的抉择
?用独特的生命体验
和审美感受来建筑
艺术世界
(二)萧红的创作情况
?以 1938年为界分为期后两期,前期作品包括
与萧军合著的《跋涉》,以及《生死场》、
《手》、《牛车上》、《商市街》等小说和
散文
?后期作品有《民族魂》、《鲁迅先生散记》、
《山下》、《旷野的呼喊》、《小城三月》、
《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呼兰河传》
1、,死的挣扎,,生的坚强,
?成名作《生死场》
?35年出版
?写东北农村人民在沉
滞闭塞生活中的挣扎,
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
占东北后他们的苦难
与走向斗争。
?主要塑造在苦难屈辱中由愚昧, 屈从
到觉醒, 抗争的农民群像
?以细腻的笔触展示了各种各样农民的
艰辛劳作, 悲欢离合, 愚昧无知的悲
剧
?揭示了奴隶们从不甘奴役地位走向反
抗的全部生活情景
?体现了作家对民族命运的殷切希望
2、画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
? 后期代表作, 呼兰河传,
? 在童年生活的回忆中描写北
方小城人民愚昧不幸的生活
? 先从宏观角度鸟瞰呼兰河城
的风土人情, 生存世态
? 再通过, 我, 这一叙事者和
作品的人物, 叙述小城故事 。
3、出色的艺术才能
① 散文化的小说结构, 无完整的故事情节, 却
韵味深长 。
② 重文化风俗和自然景物的描写, 不重人物性
格的刻画 。
?茅盾在,〈 呼兰河传 〉 序, 里说,, 它是一
篇叙事诗, 一幅多彩的风俗画, 一串凄婉的
歌谣 。,
三、萧军 ( 1907年 —1988年)
? 原名刘鸿霖,笔名三郎、田
军等,辽宁义县人。
? 代表作长篇《八月的乡村》
? 结构是短篇连缀式的,更接
近生活原型,全书响彻着革
命英雄主义的音调。
?,过去的年代》人物众多,
结构宏大,情节曲折
四、端木蕻良( 1912—1996)
? 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
县人
? 1933年写出第一部长篇
《科尔沁旗草原》
? 注重方言的运用, 自觉
地吸收电影剪辑手法来
结构小说, 叙述带有跳
跃性, 讲究力度, 在小
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 。
第三节 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
一, 京派小说:
(一), 京派,
?指的是 20年代末到 30年代,当文学的中心南
移上海之后,继续留在北京或其他北方城市
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没有正式的结社,
有自己的阵地,如《文学月刊》、《骆驼
草》,《水星,等。
,京派, 作家
? 除前期的老舍以外, 主要
是沈从文, 废名, 凌叔华,
萧乾, 林徽音及稍后的汪
曾祺等
? 把人生理想寓于自然美,
人性美, 尤其是乡土的人
情美之中, 来与现实的丑
相对抗
? 强调文学是作者感受的强
烈表现, 并有意识地让它
与政治保持一定距离
(二)废名( 1901- 1967)
?冯文炳,早期小说有短篇集《竹林的故
事》。短篇《桃园》、《菱荡》,以及长
篇《桥》,为其小说的代表。
?多写乡土题材,尝试了多种手法,具有田
园牧歌风味,
?后转向诗化小说,内容多为自然风物并蕴
涵禅趣,追求平淡古奥、朴纳静美的审美
意境。
?文字简省,富于弹性。
(三)凌叔华 ( 1907— 1990)
? 原名凌瑞棠,早年作品《酒
后》、《绣枕》等
? 多写绅士家庭的生活情趣和
中等人家女儿的梦,长于心
理描写。
? 其后的《小哥儿俩》、《花
之寺》、《疯了的诗人》等
小说,礼赞童心,吟咏自然
风物,神往于古代的高人雅
士。
? 融诗、画艺术于小说之中,
具有传统写意画的神韵。
(四), 京派, 小说的特点
1.以人道主义为根基的, 为人生, 的创作思想 。
( 多由文化层面探讨人性, 人生和国民性 。 )
2.内容上多写自然风物, 纯真爱情, 美好童心与
原始纯朴的人性美, 人情美, 时或也对都市上
流社会发出讥刺 。
3.艺术上化, 古, 纳, 洋,, 熔写实, 浪漫, 记
,梦,, 象征于一炉, 把现代写意小说推向了
一个新阶段 。
二.新感觉派(现代派)小说
?新感觉派小说又称心理分析小说,是在弗洛
伊德学说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影响下而形成
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这一流派人数不多,但能量很大,三十年代
初期曾轰动一时
?主要人物是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
(一)新感觉派形成过程
?三个发展阶段:
1,1928年 9月,刘呐鸥创办《无轨列车》半
月刊,29年 9月,刘呐鸥、施蛰存、戴望舒
等又合办了《新文艺》月刊,翻译介绍日本
片冈铁兵等新感觉派小说,并发表新感觉派
小说。
2,1932年 5月,《现代》创刊,编辑施蛰
存对穆时英、刘呐鸥的作品高度评价,
新感觉派创作这时达到了鼎盛时。
3,1932年以后,刘呐鸥远走日本,穆时
英在政治上也趋于堕落,1935年,施蛰
存、杜衡等人退出《现代》杂志编辑部,
新感觉派解体。
(二), 新感觉派, 小说的主要人物
1、施蛰存 ( 1905——
2003),浙江杭州人。
? 成名的小说集是《上元灯》。
以纤细的笔触描写少男少女
纯真的初恋,衬托上淡淡的
社会贫富不均的背景,充满
了诗意。
?,梅雨之夕》,《春阳》
转向较为典型的心理分析。
2、穆时英( 1902- 1940)
? 浙江慈溪人,笔名伐扬、匿
名子。
?,上海的狐步舞》、《黑牡
丹》等小说用纯是印象式、
卡通式的跳跃写法。
?,白金的女体塑像》,
《圣处女的感情》
3,刘呐鸥( 1900- 1939)
?原名刘灿波, 笔名
洛生, 台湾台南人 。
?短篇集, 都市风景
线,, 内容多为大
都市纸醉金迷的病
态和糜烂 。
(三)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特色
1、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病
态生活,揭示了在灯红酒绿的环境中人
与人关系的冷漠,精神的疲倦和心灵的
孤独。
?刘呐鸥《都市风景线》,热衷于描绘都
市文化的时尚特征,
?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以一个周
末夜总会为场景,描写了五个人生的失
意者 。
2、运用弗氏的学说把心理分析、意识流作
为创作方法,运用到创作中,以回忆、
联想、闪念、梦境、幻觉等方式,剖析
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和表现人物的潜
意识,刻画人物的性格分裂和变态心理。
?施蛰存,梅雨之夕,。
3,注重主观感觉的
捕捉和刻画, 将物
象个性化, 生命化,
同时追求小说艺术
表现手法的翻新 。
?,上海的狐步舞,
4、女人 —— 作为都市的象征
? 城市,常常被看作欲望
的孽海,而女人则是表
现欲望的符号。
? 女人与大街与城市混为
一体,城市被人格化、
女性化,也色情化了。
? 男主人公只是这个城市
的, 看客, 。
三,,京派, 与, 新感觉派, 的不同
1.,京派, 注重道德与文化上的健康与纯正;
?,新感觉派, 注重都市风的机械文明 。
2.,京派小说, 把东方情调的诗情画意融合
在乡风民俗的从容隽逸的描绘之中, 形成
了一种洋溢着古典式的和谐和浪漫式的超
越的人间写实情致 。
?新感觉派, 则在, 十
里洋场, 的糜烂罪恶
中寻觅五光十色的美,
这种东方, 恶之华,
的寻踪, 使小说艺术
体式和表现手法在贴
近畸形都市商业文明
的节奏和情绪中, 发
生了别开生面的解体
和重构 。
3.,京派, 将知识者与, 乡下人, 合为一
体, 厌恶城市文明和美化乡村文明是他
们共同的, 文化审视心理, ;
?,新感觉派, 则是, 都市之子,, 对大
都会五光十色生活的厌倦更加深了他们
的依恋性 。
思考题
1,怎样看待, 莎菲, 这一形象?
2,简评 30年代左翼小说创作中的, 革命的罗
曼谛克, 现象 。
3,简析张天翼小说的讽刺特点 。
4,从萧红的小说看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特质 。
5,以作品为例, 概述新感觉派的基本特征 。
6,解释:东北作家群, 新感觉派
参考书目
1,严家炎,,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人
民文学出版社 1989年版 。
2,杨义,, 中国现代文学流派,, 人民文
学出版社 1998年版 。
3,李今,, 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