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 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
? 1915年 9月, 陈独秀主编的, 青年杂志,
( 1916年 9月第二卷改名, 新青年,,
1917年迁至北京 ) 在上海创刊
? 新文化阵营向旧文化挑战, 进击的主要
阵地 。
陈独秀( 1880—— 1942)
? 皖怀宁人,出身“书香门弟”,
十七岁参加县考中秀才,但厌
恶旧八股,醉心于新学问而东
渡日本留学。
? 1902年入留日学生团体“青年
会”,1903年回上海与章士钊
等人办《国民日报》。
《新青年》
? 一份综合性文化批判刊物
? 主旨在于抨击传统文化,
输入西方文明
? 全面批判和清理传统文化、
宣扬西方的文化观念
胡适( 1891—— 1962)
? 安徽绩溪人,是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开创性的人物,
具有深远的影响。
? 1910— 1917年留学美
国,1915年由康奈尔大
学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
院,随杜威研究哲学,深
受其影响。
? 1916年 10月,在致陈独秀信中胡适首
次用了, 文学革命, 一词
? 信曰:, 年来思虑观察所得,以为今日
欲言文学革命,须从八事入手。,
? 所谓“八事”,即“须言之有物”、
“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
“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
语”、“不用典”、“不讲对仗”、
“不避俗语俗字”。
?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刊登在 1917
年 1月出版的, 新青年, 2卷 5号上
? 从文学进化论的立场提出, 一时代有
一时代之文学, 的文学发展观, 论证
文学变革的必要性
? 明确地提出了以, 白话文学, 为, 中
国文学之正宗, 的主张 。
? 陈独秀于 1917年 2月发表了《文学革命
论》,更为鲜明、坚定地提出了文学革
命的主张。
? 三大主义的文学革命纲领,涉及了文学
的创作方法、平民化、社会功能等同样
是本质性的问题 。
周作人( 1885—— 1967)
? 对文学革命理论建设作出了重
要贡献。
?,人的文学》
? 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本,批判封
建时代的文学为, 非人的文学,
? 倡导新文学应是人的文学,其
根本目标在于能使人性得以健
全发展 。
二、文学革命中的争论
? 新文学阵营演出了一场,双簧戏”
? 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汇集反对文学革
命的言论,写了《给新青年编辑的一封
信》,在《新青年,4卷 3号( 1918.3)
上刊出
? 同时刊出刘半农的《复王敬轩书》,将
反对文学革命的这些言论逐一驳斥。
1.与林纾的论争
? 林纾介绍西方文学很有
建树
? 但对新文化运动倡导的
以白话为正宗极为反感
? 提出, 文言不当废,白
话不当用, 。
2.与《学衡》派的论争
? 1921年 9月,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
迪、胡先骕、吴宓等人创办《学衡》
杂志
? 以,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为旗帜
? 对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激进倾向进
行批评,引发了新旧之间的论争。
3.与《甲寅》派的论争
?, 甲寅派, 以 1925年复刊的《甲寅》杂
志而得名( 1914年 5月,《甲寅》月刊
在东京创刊,两年后出至十期停刊)
? 其主要人物是当时北洋军阀政府的教育
总长兼司法总长章士钊。
三、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1,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
的思想解放运动, 而文学革命作为其中的
组成部分, 以激进的态度否定了以封建思
想为主导的传统文化体系
? 宣扬了个性解放, 人性自觉, 自由平等等
新思想, 新观念
? 为新文化运动深入展开发挥了巨大作用 。
2、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五
四新文化运动为白话最终成为中国现
代民族语言奠定了基础。
3、打破中国文学孤立封闭的格局,建
立了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
第二节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1、新文学的理论建设是在外国文艺
思潮理论影响下展开的,甚至直接
,拿来,,并促进外国文艺思潮理论
的介绍与传播。
2,通过作品翻译来介绍外国文艺思潮,
向闭塞的中国文坛吹进新鲜的现代气
息 。
第三节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1,文学研究会
? 1921年 1月在北京成立, 发起人有周作
人, 郑振铎, 沈雁冰, 叶绍均等 12人 。
? 以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小说月报,
为代用会刊, 以, 研究介绍世界文学,
整理中国旧文学, 创造新文学, 为宗旨
? 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倡导, 写实主义, 文学精神 。
? 强调文学关切社会和
人生的必要
? 在创作上, 体现出关
注人生和社会的文学
立场
? 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
会的创作为, 人生派,
或, 为人生, 的文学 。
2.创造社
? 1921年 7月, 在日本东京成立, 最早的成员有
郭沫若, 张资平, 郁达夫, 成仿吾, 田汉等留学
日本学生 。
? 先后在上海创办, 创造, 季刊,, 创造, 周报,
,创造日,,, 创造月刊, 等十余种刊物 。
? 创造社以 1925年为界分为前后期, 前期以建设
新文学为己任, 在美学立场上推崇直觉, 灵感和
天才, 主张, 文学是自我的表现, 。
? 在创作上, 较多地接受
了欧洲浪漫主义及现代
主义文学流派的影响
? 以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
和, 为艺术而艺术, 的
文学立场区别于文学研
究会
3.湖畔诗社
? 1922年 3月成立于杭州, 主要
成员有应修人, 汪静之, 冯
雪峰, 潘漠华 。
? 出版刊物, 支那二月,, 合
出诗集, 湖畔,,, 春的歌
集, 。
? 以清新质朴, 大胆率真的情
诗在白话诗发展上占有一定
位置 。
4.浅草、沉钟社
? 浅草社成立于 1922年冬的上海, 主要成
员有林如稷, 陈翔鹤, 陈炜谟, 冯至 。
出版, 浅草, 季刊 。
? 25年秋, 杨晦, 陈炜谟, 陈翔鹤, 冯至
又创办, 沉钟, 周刊, 得名沉钟社, 直
至 34年停止活动, 被鲁迅称为, 中国的
最坚韧, 最诚实, 挣扎得最久的团体, 。
5.南国社
? 1922年成立于上海,
发起人田汉
?, 南国, 半月刊
? 后来活动集中在戏
剧电影方面 。
6.语丝社
? 1924年 11月因以文学为主的综合性
,语丝, 周刊创刊于北京而得名 。
? 主要撰稿人有鲁迅, 周作人, 钱玄同,
孙伏园等 。
? 侧重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 为新文学灌
注了现实关注意识,
?, 语丝文体,
7.莽原、未名社
?, 莽原, 周刊创刊于 25年 4月, 是在鲁
迅主持下与原狂飙社成员合办的一个刊
物, 包括韦素园, 高长虹等, 注重文学
批评和社会批评
? 25年秋, 由鲁迅, 韦素园, 台静农, 李
霁野等又组成未名社, 并出版, 未名,
半月刊和一系列丛书 。
8.新月社
? 1923年, 徐志摩, 陈源, 胡适, 梁实
秋等以聚餐会形式开始在北京活动
? 24年 4月, 成立了新月社, 徐志摩创办
,晨报副刊 · 诗刊, 由此形成新月诗派,
聚集了闻一多, 徐志摩, 饶孟侃, 朱湘
等诗人
? 倡导新格律诗, 对现代新诗的发展有重
要贡献
? 27年, 徐志摩, 闻一多, 梁实秋等
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 并相继出版
,新月, 月刊,, 诗刊, 季刊
? 推崇唯美主义文艺思潮, 成为一个
自由主义作家聚集的文学团体 。
9.星社
? 1922年 8月在苏州成立
? 发起人有范烟桥、郑逸梅、赵眠云等九
人,开始没有正式宣言书,但日后逐渐
扩大,至 1937年成员达 68人
? 周瘦鹃、包天笑、程小青等都是其成员
? 基本固守“游戏”、“消闲”的文学观
念,创作以言情为主的通俗小说。
【参考书目】
? 刘纳:, 论五四新文学,, 浙江文艺出
版社, 1986年版 。
? 黄子平, 陈平原, 钱理群:论, 二十世
纪中国文学,, 文学评论,, 1985年第
5期 。
? 李继凯:, 五四, 新文学的文化创造,
,文学评论,, 1999年第 3期 。
【思考题】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
2,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 可从文学
观念, 内容以及语言形式三方面评述 )
3,概述, 五四, 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
入和文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
4,简述文学革命时期新文学的倡导者与
反对者之间的论争 。
5,解释:
? 新青年 学衡派 湖畔诗社
? 文学研究会 创造社 新月社
? 南国社 语丝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