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40年代小说
【 本章学习要求 】
1,了解不同区域小说创作的美学品格;
2,重点掌握钱钟书, 张爱玲, 赵树理等
人的创作风貌 。
第一节 国统区小说
一, 概述
1,抗战题材小说
姚雪垠的《差半车麦秸,
丘东平,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
2,社会批判和世情讽刺小

张天翼的《华威先生》
、艾芜的《石青嫂子》,张恨
水的《八十一梦》、钱钟书的
《围城,等。
张恨水( 1895- 1967)
? 著名的通俗小说家,早期
的张,是鸳鸯蝴蝶派代表
作家之一 。
?,啼笑因缘》
?,金粉世家》
? 承袭了晚清谴责小说的传
统作风,其最高境界是暴
露黑暗 。
? 后期, 抗战十言情,
3.文化分析小说
? 巴金《憩园》、老舍《四世同堂》、师陀《果
园城记》、萧红《呼兰河传》
? 师陀 ( 王长简 ) 主要风格:
? 抒情含蓄深沉, 语言生动简约,
? 极富散文的风致和诗的韵味 。
4.人生探索小说
? 路翎代表的, 七月派, 小说
二、沙汀与《在其香居茶馆里》
? 长篇有著名的, 三记, ——,淘金记》、《困
兽记》、《还乡记》。
? 幽默质朴,讽刺不露声色,描写客观冷静 。
? 首先,作品选择并细致地描绘了, 其香居茶馆,
这一特定场面。
? 其次,将人物的利害冲突和人物的性格冲突交
错描写,既叙述了事件,又塑造了人物。
? 再次,结构巧妙,设置了明暗双线。
第二节、钱钟书和《围城》
1,作者及其创作
? 钱钟书, 字默存, 号槐聚, 笔
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
? 是一位独特的学贯中西, 博古
通今的学者型作家 。 文学作品
只有三部:散文集, 写在人生
边上,, 短篇小说集, 人 ·兽 ·鬼,
( 仅 4篇 ), 长篇小说, 围城, 。
2、作品介绍
?中心人物和线索人
物是方鸿渐 。
? 作品以方鸿渐的三次旅
行结构情节, 主要围绕
着上海和三闾大学两个
地方展现了方鸿渐留学,
恋爱, 求职, 婚姻等人
生过程 。
?, 围城, 一词包含着作者浓郁的人生忧患意识,
象征着一个难以解开的, 斯芬克司之谜,, 一
个充满期待与懊悔, 寻找与失落的悲喜剧的人
生连环结 。
? 无拘无束地挥洒自己独有的驰骋古今, 融汇中
西的讽刺笔墨, 妙喻如珠 。 既蕴含了丰厚的社
会人生内容, 又凝聚了渊博的社会人知识 。,
是知识密度最大的现代, 学人小说, 。
3、作品意蕴
? 从 1946年《围城》在
《文艺复兴》上连载至
今,对《围城》的解读
可谓, 百家争鸣,,有
人称它是一部批判知识
分子劣根性的, 新儒林
外史, ;有人则认为是
一部地地道道的, 爱情
小说,
( 1)现实讽刺层面
?小说出版序言中这样说:《围城》, 是写
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
如果从反映现实这一角度来解读,就会发
现《围城》的确反映了特定的社会现实矛
盾,体现了作家, 忧世伤生, 的批判现实
倾向。
?首先,作品通过主
人公方鸿渐的人生
历程,广泛地触及
了抗战时期的社会
面和众生相,尖锐
地揭露和讽刺了当
时的种种世态和社
会弊端。
? 其次,展现了一批留学回
国和土生土长的知识分子
众生相,揭示了病态社会
新儒林的病态灵魂。
? 作者对学者, 名流, 教授,
名媛, 淑女的爱情纠葛,
人事倾轧及道德堕落, 给
予了毫不留情的解剖和讽
刺, 从而绘出了当时病态
知识分子群的长幅画卷 。
( 2)文化反省层面
?细读《围城》,会发现作品所选择的主要社
会环境是上海以及知识分子云集的大学。
?作家选取这样的对象作为特定的环境并展开
人物的生命历程,显然是, 别有居心, 。
? 通过对这些光怪陆离现
象描绘,借助这些深受
传统文化濡染,又喝过
洋墨水的新式知识分子
形象,小说极为深刻地
反省了封建文化的种种
弊端。
( 3)哲理思考层面
?《围城》着重揭
示的不只是中国
社会的时代矛盾
和社会问题,而
是整个现代文明
和现代人生的困
境这个具有世界
意义的问题。
? 作者说:, 在这本书里,
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
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
类人我没有忘记他们是人
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
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 要从现代人生的整体以至
于人类存在的整体上来回
味全书的思想批判意向。
?,围城, 的主人公是方鸿渐, 他的故事, 个
人命运构成主要情节 。 作家通过方鸿渐在人
生旅途上不断出城, 进城, 又出城的艰辛命
运的描写, 完成了这一人物性格塑造, 并且
由他的永无止境的出城, 进城命运揭示了整
个现代文明的危机和现代人生的困境, 体现
出他对有关人类的一些永恒性问题的哲学思
考 。
? 苏文纨追求方鸿渐,方鸿
渐 —— 唐晓芙,赵辛楣 —
— 苏文纨
? 通过这些知识者种种喜剧
性的遭遇、焦虑和难以预
料的错失,难以打破的隔
阂,难以沟通的情愫,难
以把握的命运,揭示了现
代人在灵肉两面无法统一
的矛盾困境。
?方鸿渐的人生旅程并没有任何奇迹,只是一
个普通现代人的平凡生命的例行过程,这是
痛苦、失败的历程,具有极大的普遍概括性
和象征性,既成为现代人生存困境的象征,
也成为整个人类的基本存在状况的象征。
?《围城》的题旨在于人生矛盾困境的象征
4.艺术特色
( 1) 犀利的心理讽刺
侧重于心理讽刺, 鞭辟入里 。
抓住知识者带有职业性特征
或个性乃至生理的特点,
弱点, 或冷嘲, 或寓讽刺
于描述, 或以知识性议论
旁敲侧击 。
( 2) 利用误会, 巧合造成喜剧情境
( 3) 丰富机智的讽刺语言
?对中外典故灵活运用, 增强讽刺的形象,
趣味;多姿多彩的比喻, 且善于远取譬 。
( 4) 象征手法
?书名本身就象征着整个
社会及每个角落都是大
大小小的, 围城,, 人
生不过是进了围城之中
的挣扎 。
第三节 路翎与“七月派”小说
一,, 七月派, 小说
? 抗战爆发后, 胡风等人创办了, 七月, 杂志 。
路翎, 丘东平等小说作家, 主张在现实主义旗
帜下反映活的一代人的心理状态,以浓郁的忧患
意识和悲剧意识, 注重主观感情的渗入, 描绘
着由时代的压迫, 社会的苦难和灵魂的创伤交
织的人生图景, 重视挖掘人的精神世界的复杂,
丰富,注重表现人物的原始生命力, 追求心理描
写的深度, 充分体现了胡风揭示精神奴役的创
伤, 发扬主观战斗精神的理论 。 这些作品, 多
数被编入, 七月文丛,, 并由胡风亲自撰写序
文, 故史称, 七月小说派, 。
二,,七月派, 小说的特点:
1,审美格调的驳杂
( 1) 主题取向的多元特点
( 2) 人物复杂性格的塑造 。
( 3) 情节线索纵横交织, 齐头并进 。
2、强烈的激情
3、凝重、苦涩的悲剧感
三, 路翎与, 财主的儿女们,
?《饥饿的郭素娥》写矿工和下层女性,
《财主的儿女们》写旧家族和知识者,
《罗大斗的一生》写宗法制农村和破落子
弟。着力表现对强悍的原始生命力的召唤,
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性格。
?《财主的儿女们》是一部描写封建大家庭
溃败和知识者人生探求历程的史诗之作。
时间跨度十年,分为上下两部。
?小说在展现蒋纯祖的心灵冲突和搏斗方面,
融汇了作家强烈的生命体验和艺术才华,具
有一种鲜血淋漓而又真实的残酷美,因而胡
风称赞小说的出版, 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个
重大的事件,,并认为第二部, 更凄厉,更
激荡,更痛苦,也更欢乐而庄严, 。
第四节 张爱玲
?一 一个潇洒
而苍凉的手势
?从创作主体心态的
角度来看,张爱玲
早年的身世影响了
其人格心理的发展,
进而影响到她对外
部世界的感受和体
验。
张爱玲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
? 1920年 9月 30日出生於上海,原名张煐,
1930年改名张爱玲 。祖父张佩纶虽是清朝重
臣李鸿章的女婿,但到她的父亲这一辈,家
道已经中落。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遗
少型人物,母亲是西洋化的女性,几度跨洲
越洋去留学。
?由于自幼就失去了
正常的家庭温暖,
又耳濡目染了封建
大家庭内部的尔虞
我诈,不仅形成孤
独、敏感的内省个
性,还使她过早地
积累了对人对事的
否定性情绪,习惯
于以审慎怀疑的态
度注视着周围的世
界。
?1943年,张爱玲正式写小说,《茉莉香
片》、《倾城之恋》、《金锁记》、
《心经》、《琉璃瓦》、《连环套》等
相继发表,她的创作从一开始就达到高
潮期,形成自己的艺术峰巅,以后一直
没有逾越它。
二 叩问人性解剖人性
?张爱玲像一位洞悟
人生而又难以接近
的“巫女”,以冷
峭、阴郁甚至有些
刻薄恶毒的眼光注
视着社会与人生,
揭示了人性阴暗的
一角。
1.金钱锈蚀下的人性
?张爱玲十分关心人性在现代社会的迷失,
人情在金钱诱惑下的冷漠,由此产生对
生命本体的思考。擅长塑造由“怨女”
变为“恶妇”的女性形象,如《金锁记》
中的曹七巧,《怨女》中的银锑,《十
八春》中的曼璐等。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小
说中文化内蕴最丰厚的作
品,刻画了一个阴鸷毒辣
的“母亲”形象 ──曹七巧。
这是一个把自己锁在黄金
枷锁中的女人,性格暴躁,
心理变态,有着强烈的占
有欲和疯狂的报复欲,由
金钱的牺牲品论为金钱的
奴隶。
(1)旧式婚姻的牺牲品
?作者从人性的视角透视曹七巧的一生,发现
黄金欲可以把一个本属悲剧性的人物演化为
一个邪恶的人,这一人物“无疑是新文学中
最复杂、最深刻、最成功的妇女形象之一。”
?曹七巧与姜二爷的婚姻并非“良缘”,而是
以七巧的青春、健康 ──人,与姜家的地位、
金钱 ──物,作为交换中介,造成了婚姻构架
的倾斜,人与物价值的互换倒置。
(2)锁在黄金枷锁中的女人
? 曹七巧精神极度空虚,
黄金锁住了她的情感,
摧残了她的人性,被禁
锢在心狱之中。
? 作者不仅以同情的笔墨
写出七巧的畸型反抗,
还写出了这种反抗如何
蛰伏在金钱统治的脚下,
由金钱的牺牲品沦为金
钱的奴隶。
(3)变态、畸型的心理
?张爱玲以冷峻的笔调,写了这样一个疯
狂的故事,不仅意在揭示原欲对人的折
磨、支配与惩罚,更着意于把人摆在旧
中国文化关系“被食、自食与食人”的
循环链条中来考察,揭露了封建文化
“吃人”的本质。
2,揭示了人性的虚伪与残忍
?张爱玲还敏感地发
现了人类之爱甚至
亲情之中虚伪和残
忍的一面。曹七巧
一次次在变态阴暗
心理的驱使下破坏
着儿子、女儿的幸
福,变成了施虐狂。
三 审视两性解构神话
?张爱玲以敏锐的目光审视着现实,选择两性
关系作为切入点,讲述着大都市里的小市民
恋爱与婚姻的故事,冷冷地告诉人们:人间
无爱,至多只有一层温情的面纱。
?她笔下的女性既不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强者,
也不是纯真浪漫的情种,而是为了“谋生”
而“成家”的女人 。
1.谋爱与谋生:拆解“倾城”的神话
? 婚姻与性爱,是张爱玲
小说的主要构件,几乎
每篇都离不开男女之情,
但她精神上的悲观气质,
使她见不到“爱”,没
有浪漫而圆满的结局,
更多的是情场角逐和权
衡利弊的交易,谋生 —
— 谋爱。
?张爱玲用这样一个故事对“倾城之恋”的阐
释,不能不说是对古往今来男性文本建构的
爱情神话的嘲讽。
?小说在苍凉的二胡声中展开,进而成为贯穿
始终的节奏和旋律,形成一种典型的“中国
情调”,最后又在二胡声中结束。前呼后应,
浑然一体,给人以艺术的整体美。
2.揭去面纱:消解爱情的诗意
,红玫瑰 与 白玫瑰,
? 佟振保
? // //
娇蕊 烟鹂
3.冷处理:颠覆一见钟情的模式
?张爱玲擅长以不动声色的冷处理,轻描淡写
地颠覆了一见钟情的艳遇模式,直指人性的
复杂。《封锁》是一篇让人回味的短篇小说,
具有寓言的性质,可以从各种角度解读。
?有形的“封锁” 无形的“封锁”
? 爱情是一个撩人、缠人、
醉人也毁人的生命情结,
也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
题 。
? 张爱玲感叹道:“生在
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
不是千疮百孔的。”
她用一副看透了世界的
眼光,冷静地展现社会
与人生,解构了爱情的
神话 。
?同是写“家”的蛀
虫,张爱玲推出了
一系列萎琐无能、
昏庸懦弱的遗老遗
少 。
?在张爱玲笔下,“父
亲”头上的神圣光
环已不复存在,所
剩的是丑恶、堕落
与孱弱。
( 3) 展示家庭本身的缺陷,寻找内部的
“裂隙”。
?在传统文化中,父
亲是个不同寻常的
概念,不仅表现一
个男人在家族血缘
中的位置,还意味
着在社会文化中所
拥有的特权:对家
庭的主宰、对女性
的占有。
( 2) 重新解读女人
?张爱玲注重性别政
治的书写策略,把
艺术的取景框对准
了沪、港两地男女
间千疮百孔的情感
经历,关心人性在
现代社会里的迷失,
人情在金钱诱惑下
的冷漠。
?张爱玲则以女性的
感知与思维方式,
从文化心理的层面
切入,“巫女”的
目光咄咄逼人,冷
漠刻 薄。
?张爱玲说:“弄文学的人
?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
?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
?的一面。其实,后者正
?是前者的底子。”
张爱玲说:
?“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
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
少人性。 —— 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
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
差的对照。”
?张爱玲笔下的, 家,
是畸形的, 破碎的,
这里的人封闭在狭
小的空间里, 生命
散发着在古朽根基
上汲取的都市社会
浓重的铜臭气息 。
( 3) 张爱玲为走向败落的“家”,营造了
梦魇般的氛围和苍凉的基调。
五 奇异的艺术世界
?张爱玲既对西方的文化艺术感兴趣,又
受到中国古典小说、诗词的熏染,还受
到“五四”新文化的、新思潮的影响,
她的创作反映了较为复杂、丰富的色彩,
表现出中外艺术、新旧文艺、新旧意境
的揉和与交错,极具艺术个性。
1.“反高潮”的叙事策略。
?张爱玲说:“我
喜欢反高潮 ──艳
异的空气制造与
突然的跌落,可
以觉得传奇里的
人性呱呱啼叫起
来。”
2.丰盈而繁富的意象
?张爱玲把旧小说的
情调与现代趣味相
统一,善于捕捉各
种人物在特定情境
下的感官现象,使
意象常新。
?努力发掘月亮这一
象征符号所积淀的
文化内涵
张爱玲 从月亮的
阴晴圆缺对女性
的命运、性格及
多重本质,予以
重新体认,感悟
与思索 。
月亮是女人命运
的镜子,她描写
了一个又一个月
光下的悲剧,
?月亮在与女性叠
印的同时,与爱
情婚姻发生密切
的关联。
?月亮为烘托小说
的氛围、刻划人
物的心理起到不
可忽视的作用。
?
3.擅长心理刻划
?善于在苍凉的铺叙中,把客观世界“内
化”于心头,并将内心动作“外化”为
行为与言语,融为一体。她笔下人物的
动作,具有丰富复杂的心理涵量。如:
《金》
?4.富有色彩感的语言
张爱玲的小说在艺术上是有缺憾的
?题材偏窄,技巧饱
和,给人以“繁富
为累”的感觉。其
作品是一个灰暗苍
凉的世界,没有崇
高,没有光亮,也
没有希望,充满了
“淡漠的贫血的感
伤情调”,对人性
的脆弱邪恶似乎多
了一份无奈的认同。
季红真比较传奇女性萧红张爱玲
?萧红和张爱玲都是接受了新变化教育的女性,
都积极与父权制度, 父权文化斗争 。 这是她
们传奇式人生道路的开始 。 而且, 她们俩人
一生都经历着逃亡, 辗转各地, 艰辛飘泊 。
这始终贯穿着她们终生 。 但逃亡之路都以失
败而告终 。
?萧红和张爱玲都始终坚持着自由主义的政治
立场,没有党派或官职,基本上都靠写作维
持生活。但这并不表示她们超脱世外。
她们都以个人化的方式关注着时代产生的
主题:文明的荒凉。
? 萧红晚年的作品中充满
着孤寂之感,正因为她
是思想的先驱者,不为
他人所理解。就像萧红
曾说的那样:, 作家不
是属于阶级的,作家是
属于人类的,,所以她
的思考是对人生质询,
超越自己的时代。
? 张爱玲的作品适应, 五
四, 以后的平民文学,
又对, 左翼, 文学保持
很宽的心理距离 。 她的
作品主要表现对中国传
统文化悲剧化的感悟,
表现中国文化在东西方
文化冲突下的尴尬, 并
表达了对现代文明的荒
凉与毁灭的焦虑 。
参考文献
?海外张爱玲研究述评 /刘维荣 //社会科学 2000
年第 3期
?家族、生存和人性的悲剧:重评张爱玲的小
说《金锁记,/曹书文 //河南师大学报 2000年
第 3期
?,家, 的拆解:巴金, 张爱玲家庭小说之比
较 /朱育颖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0年第 4

参考文献
?一对素未谋面的文坛, 姐妹,,阐释和对话
中的玛 ·杜拉与张爱玲
?/齐红伟 //南京大学学报 2000年第 2期
?走出爱情神话的世俗婚姻:张爱玲小说的婚
姻主题论 /李军 //聊城师院学报 2001年第 1期
?巨石底下的小草的呻吟:张爱玲小说之魂 /解
洪祥 //文史哲 2001年第 2期
思考题
?1.试析曹七巧这一人
物形象,
?2.月亮这一意象在张
爱玲的小说里起到
什么作用?
?3.张爱玲如何在小说
里营构了苍凉的氛
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