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 2、课程类别:必修 3、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字、人文教育、文秘等 4、课程地位:专业主干课程 5、总学时:153学时 6、总学分:10 7、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目标 ??? 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和美学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全面系统地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概况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培养学生认识文学现象和分析鉴赏作品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 ??? 本课程以新的文学史观、文学观系统梳理中国文学1917年至2000年的流变史,深入阐释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具体分为上编(1917-949)和下编(1949-2000)两部分,重点评述分析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家作品,重新检视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重评30年代文学、解放区文学、建国17年文学和新时期文学以及90年代文学。注重从文学本体出发,注重反映不同学术观点的论争,吸收新的研究成果,有益于开拓视野,启迪思维。 ? 第一学期15周计45课时 上编(1917年-1949年) 绪论?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3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介绍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概况、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注重整体把握,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并对该课程的性质、研究范围以及这门课的讲授计划,有大致的了解。 第一节?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第二节? 文学观念改革 第三节? 文学创作实绩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6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背景与动因以及这场革新运动的意义,对于新文学如何受外来文学思潮的影响,各种文学社团的兴起如何推进了新文学创作和理论建设,也应有较系统的了解。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第三节?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第四节?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一)(15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对鲁迅及其创作有系统的了解,掌握对《呐喊》与《彷徨》的总体评价,理解为什么说它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从思想、艺术、人物等方面把握对《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的评价;了解散文诗集《野草》的创作背景、思想意义与艺术成就;鲁迅前后期杂文思想内容的异同;鲁迅杂文政论性与诗化的结合;鲁迅杂文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 第一节? 鲁迅创作道路 第二节? 《呐喊》、《彷徨》 第三节? 《狂人日记》、《阿Q正传》 第四节? 《野草》 第五节? 杂文 第三章? 20年代小说(二)(6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介绍新文学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小说创作的情况,除了掌握有关知识,要注意结合具体的作品分析,考察带时代特征的审美倾向与创作潮流。理解“问题小说”、为人生的小说、乡土小说、浪漫抒情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考察本时期小说发展的多样性。 第一节? 20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 叶绍钧? 许地山? 冰心 第三节? 郁达夫 第四章? 20年代新诗(6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依照新诗诞生和发展的时序,了解白话新诗初创之后的变迁和新诗的多样形态及代表诗人。了解新月诗派和象征诗派出现的内在动因,把握它们的艺术原则和审美追求,并能评述代表诗人闻一多、徐志摩和李金发的诗歌创作,认识郭沫若诗歌的文学史价值。 第一节? 20年代新诗概述 第二节? 徐志摩、闻一多 第三节? 郭沫若《女神》 第五章? 20年代戏剧(3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现代话剧移植、确立与发展的历史知识,重点掌握春柳社、文明新戏、爱美剧、南国社等在现代话剧史中的价值与位置,把握丁西林、田汉早期剧作的特色。 第一节? 早期话剧创作 第二节? 田汉、丁西林 第六章? 20年代散文(3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现代五四时期各类散文风格特点,重点掌握语丝社、周作人和朱自清的散文创作风貌。 第一节? 20年代散文概述 第二节? 周作人、朱自清 第七章? 30年代文学思潮(3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介绍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左联”的成立及其左翼文艺运动;了解30年代的文学思潮、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时代特征及其得失,把握本时期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第一节? 革命文学运动与思潮 第二节?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第三节? 文学论争 第二学期18周计54课时 第八章? 30年代小说(一)(6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介绍三十年代小说创作概况,了解本时期小说风格特征的多样性,重点掌握东北作家群及其萧红、“革命的罗曼蒂克”现象与左翼小说、新感觉派小说等群体及代表者的艺术追求与风格。 第一节? 30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 丁玲、张天翼、萧红 第三节? 新感觉派小说 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二)(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茅盾的文学活动和创作概况,重点掌握其创作特色,把握《蚀》三部曲及茅盾早期长篇小说创作与代表作《子夜》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吴荪甫人物形象的塑造;《子夜》的艺术成就;《春蚕》、《林家铺子》等短篇小说创作成就,掌握文学史对茅盾的评价。 第一节? 茅盾创作道路 第二节? 社会剖析派与《子夜》 第十章? 30年代小说(三)(5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评介老舍以文化批判视野描写的“市民世界”,注重从人物形象类型的文化内涵考察,了解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解读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等小说。 第一节? 老舍创作特色 第二节? 《骆驼祥子》 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四)(5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巴金前后两个时期的创作概况,重点把握《激流三部曲》的主题思想;觉新、觉慧、高老太爷等人物形象;抗战时期长篇小说《寒夜》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巴金小说的情绪格调与艺术特色。 第一节? 巴金创作道路 第二节? 《激流三部曲》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五)(5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从现代文化转型的角度考察沈从文创作的立场及其文学世界的审美价值,重点理解作家创造的寄寓自然、健康、和谐人性的“湘西世界”的文学及文化意义,分析《边城》对“人性美”、人情美表现;体会沈从文式的田园抒情小说的风格和文体追求。 第一节? 沈从文创作道路 第二节? 《边城》 ? 第十三章? 30年代新诗?(3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把握本时期诗歌两种创作倾向:中国诗歌会面向现实、追求大众化、意识形态化;后期新月派与现代派,则追求“纯诗”与“现代性”。了解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征,注意其诗象征、意象及节奏处理等方面的特色。 第一节? 30年代新诗概述 第二节? 戴望舒、卞之琳 第十四章? 30年代戏剧?(6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戏剧运动的概貌,抓住创作潮流的演变,并尽可能与此前、此后不同阶段的戏剧运动联系起来考察,以获得整体的史的印象。深入探讨曹禺《雷雨》、《日出》等剧作所具有的丰富的多层次的内涵,以及每一部剧在现实人生、人性开掘与戏剧形式上的试验与创造。学习这一章,应放开思路,除了了解曹禺的成就,学会如何评析话剧艺术,还可以引发对经典性作品多角度阐释的尝试。 第一节? 30年代戏剧概述 第二节? 曹禺与《雷雨》 第十五章? 30年代散文?(2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第三个十年(1937-1949年)的散文,可偏重知识性的了解。因为有些作家的创作贯通几个阶段,也可以和前两个十年的散文联结起来讨论,更能获得整体感。与前两个十年比,这一时期虽然历经战乱,散文创作的成绩依然丰硕,且报告文学、杂文与抒情文各式文体的创作都有较成熟的水准。 第十六章? 40年代文学思潮(2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介绍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发展状况,注意其“分割并存”状态,除了掌握三种不同区域文学的异同概貌,也要了解本时期不同阶段文学主潮的变化,重点掌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文学史地位,了解本时期文学论争概况。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第三节? 主要文艺论争 第十七章? 40年代小说?(8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第三个十年(1937—1949年)的小说。一方面要注意到不同区域的小说各自都受到特定历史时期政治地域文化的制约,另一方面又看到彼此间的渗透与影响,了解其创作的美学品格;还要关注本时期中长篇小说的成熟与繁荣,重点掌握钱钟书、张爱玲、路翎等人的创作风貌。重点落在钱钟书的《围城》上。应着重了解这部讽喻小说与现代文学史上其他讽刺类作品有何不同。 第一节? 40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 钱锺书的《围城》 第三节? 张爱玲等的小说 第十八章? 40年代新诗(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战争时期诗坛的时代特征与变化,把握几个主要的诗派与代表性诗人。了解九叶诗派的美学追求;重点掌握艾青诗歌的美学风貌,以便更好地理解艾青在诗歌史上的意义。 第一节? 40年代新诗概述 第二节? 艾青 第三节? 九叶诗派 第十九章? 40年代戏剧?(1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第三个十年(1937-1949年)的戏剧,内容庞杂,学习时偏重对戏剧运动史的知识性了解,对一些比较重要的剧作的评析,也主要作为一种“现象”,纳入到对戏剧史的了解中。 第一节? 40年代戏剧概述 第二节? 郭沫若的历史剧 第二十章? 解放区文学创作(3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专论解放区的小说,通过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阐述赵树理小说中所具有的新的素质,加深理解“赵树理方向”的文学史价值。了解孙犁小说重于发现、表达农民的精神和人情之美以及擅写纯真健美的北方农村青年妇女的特色。 第一节? 解放区文学创作概述 第二节? 赵树理 第三节? 孙犁等人的小说 第三学期18周计54课时 下编(1949-1997)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6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介绍三次文代会的召开;了解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反右”斗争及文艺政策的调整;“左”倾思潮的升级及对文学事业造成的损害。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 第二章? 50、60年代小说(3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十七年小说中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的成就和缺失,“双百方针”对小说的影响;正确评价“红色经典”与“百花文学”兴起的文学现象。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 “红色经典” 第三节? “百花文学” 第三章? 50、60年代新诗(1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建国初期中国诗坛的诗人构成;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主要成就及问题;“大跃进民歌”;“政治抒情诗”;诗人对生活的赞美与歌唱。 第四章? 50年代、60年代戏剧(2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梳理本时期话剧的发展变化及历史剧热潮;当代歌剧的发展;重点分析《茶馆》的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和创作成就。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老舍的《茶馆》 第五章? 50、60年代散文(1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十七年”散文的前后分期、各个阶段不同特色;“十七年”散文的成就和教训;杨朔散文的艺术成就与不足。 第六章? 1976-1989文学思潮(3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新时期之初文艺界的拨乱反正、对思想禁区的冲击与文学的复苏等状况,梳理八十年代前期、中期、后期的文学思潮发展的轨迹。 第一节? 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文艺复苏 第二节? 80年代前期的文学思潮 第三节? 80年代后期的文学思潮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17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把握“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先锋小说”小说的兴起与发展、每一思潮所呈现的总体艺术特色,了解主要作家如王蒙、张贤亮、韩少功、汪曾祺、贾平凹、莫言、余华等人的代表作品的创作情况、思想艺术成就与文化意蕴。 第一节? 伤痕文学 第二节? 反思文学 第三节? 改革文学 第四节? 寻根文学 第五节? 先锋文学 第八章? 80年代新诗(3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新时期诗歌创作队伍的构成;新时期诗歌多元化美学形态的历史进程与重大成就;“朦胧诗”的思想内容与审美取向;舒婷、顾城等人的创作与艺术特色。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舒婷、顾城 第九章? 80年代戏剧(2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八十年代戏剧创作概况,沙叶新与高行健的创作情况、艺术探索与成就。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沙叶新 第十章? 80年代散文(2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介绍80年代散文作家队伍的构成,80年代报告文学发展的基本轨迹、总体特征以及表现视角的转变。重点掌握巴金的晚年之作《随想录》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内容和独特的文体意义。 第一节? 80年代散文 第二节? 80年代报告文学 第十一章? 90年代小说述评(10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介绍在全球化语境下90年代文学的转型,从整体上把握当下文坛众声喧哗的文学现象。重点剖析新写实小说《烦恼人生》、《风景》、《一地鸡毛》等小说的影响,女性作家张洁、王安忆、铁凝、林白、陈染等人的小说创作,长篇小说《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 第一节? “新写实”小说 第二节? 女性小说 第三节?? 长篇小说 ? 第十二章? 90年代新诗散文述评(2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90年代新诗在多种向度上探寻生存与发展的可能;诗人队伍广泛分流;“散文热”的兴起及及主要原因,余秋雨文化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第一节? 90年代新诗 第二节? 90年代散文 第十三章?? 港台文学概述(2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介绍香港文学的总体状况与特征,台湾文学多元并存的基本格局。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既注重整体把握,又注重用创新意识诠释文学现象与作家作品。在具体教学中,针对师范院校的特点和教学改革的目标,抓住重点、难点、疑点,讲授与讨论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增强本课程的生动性和教学手法的多样性,注重教、学互动。 五、课程考核 闭卷考试。题型为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析、论述、阅读分析等;其中“阅读分析”的分数占试卷的1/5,取自于教材之外的小说、散文或诗歌等。 六、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1、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谢昭新、吴尚华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参考书: 1、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郭志刚、孙中田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