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
社会分层概述
社会分层在社会结构分析中十分重要,分层现象是我们分析社会结构及社会变迁时必然要涉及的一个重要方面。
什么是社会分层?
郑:社会分层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把社会成员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或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吴泽:社会分层是根据一定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层次。
从上述定义看,社会分层实质上体现了社会的不平等,因此日本的富永健一给社会分层的定义是:社会分层是指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平等状态。
社会不平等。
社会不平等的类型
人类的不平等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①体质的或自然的不平等,人与生俱来的,在体力、外貌、心智等方面的差别而导致的不平等。例:天生丽质,好的歌喉与残疾人
②社会的人为的不平等:由于制度使人拥有不同的生活资料,权力和机会。
例:奴隶和奴隶主
自然不平等是由生理差异决定的,社会不平等是由社会制度决定的。
然而两者之间有联系。
例:性别差异在传统社会十分重要,决定人的地位和收入的不平等。
2.社会不平等的内容
社会资源的不平等分配,按张德胜先生分析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质:人要生活,且要生活的更好,所以,大凡能够解决和改善生活的东西,财富、收入、工作环境都包括在内。财物的不平等分配是社会不平等的一个主要方面。在货币经济社会里,金钱是通货,故金钱的拥有量的多少是社会不平等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权力,指某一群体对其他群体统治的能力,或对政治决策的影响力。
权力与生活资源有着密切的联系,它通常可以与金钱互为转换。例:在计划经济的社会,有权的人可以获得生活资源及其他生活便利,如私人住宅、免费旅行、汽车、专列、专机,在这样的情况下,权力成了无形的货币。
〈三〉声望
声望是社会大多数人心目中比较崇高的,即得到社会认可的名望。例:在传统的僧侣社会,婆罗门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其他阶层的人也承认他高人一等。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人们希望得到的东西,人首先要生活,而且要生活的更好,因此,生活资源是人们首要追求的,而权力又与生活资源紧密相关,它在很多的场合中可以替代金钱,因此,人们也乐此不彼;人们为什么追求声望?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权力与财富是相联系的,声望高的人,往往权力大,也能获得较多的财富。当然,声望与权力、财富不一定有必然联系,但他至少可以得到社会认可,这也是一种报酬。
把社会的人依其拥有的这三种报酬的多寡程度,分为若干个类别然后依次排列,这一过程就是社会阶层化,有关的类别就叫社会阶层,简称阶层。
二.社会地位。
定义;在社会学里指的是一个群体或社会中由社会因素所确定的位置,
也就是一个社会等级体系中的排列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处于同等地位的人有机会得到同样的社会理想事物。
社会地位,既是人们相互识别和对待的重要标志,又是人们相互影响的主要
源泉和基础。
②社会地位的辨认
因为人们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是由社会地位的高低来决定的,所以确认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十分重要,但在现代城市环境中,我们所看到的人许多都是陌生的,怎样才能尽快的准确地判断一个人的地位呢?
能使我们了解一个陌生人的地位的共同标志主要有:
职业作为标志:一个线索就是工作,也就是讲职业是地位的一个标志。
地位象征:是向别人表示其社会地位或身份的任何东西,例如:明显的奢侈物,高雅风格的衣着,讲话的风度等。
地位象征对于判断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是很有帮助的。仅靠观察一个人与别人的交往方式来判断他的地位是不够的,因为我们常在非个人的场合碰到陌生人,我们不能把人们拉到手术室去证明他们是不是医生,也不能检查他的银行存折和股票卡片来证明他是不是富翁。但人们可以通过社会学家讲的地位象征看出来。
一般来讲,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决不愿为自己的低下地位建立什么象征,但高阶层的人们常常愿意炫耀他们的显赫地位,所以在实际生活中,地位越高的人喜欢使用的地位象征就越多。
例1:男人的服饰,工作服——西服,白衬衣、领带—成批生产的化纤服装——毛料服装,局外人体察不到的细微差别:从高级商店买来的西装——定做的西装,所以社会上就有了很多关于《怎样选择衣着才能成功》的书
例2:生活细节:住房,邻居,地毯,词汇,汽车牌子,狗的品种,油画对那些真正能够认识和欣赏它们的人来说,常常都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地位恐慌:由于较低阶层的人普遍利用上层的象征如:汽车、服装、住房、宠物等,从而使这些地位象征退化了的现象。
例3、难以模仿的象征:高级时装不断变换,狗的品种不断变换,等到局外人注意到了这种变换时,时过境迁,因此,上层社会的象征十分昂贵。
社会地位的等级评定
对社会地位等级的评定一般有以下几个标准。
A.职业。
在现代社会中,地位的差别主要取决于人们的生计之本,因此职业是判定地位的主要标志。
B.财富和肤色
特别在西方移民较多的国家,财富和肤色常常是判断人的地位的标准。
C.宗教信仰:在西方社会,也有人会根据人们的信仰判断人的地位,例如新教徒---天主教----犹太教
D.教育程度。
E、婚姻状况:结婚的---单身---离婚的
F、出生:早期殖民者后裔---非欧血统
G、年龄性别:壮年---未成年、老年---青年 男人—妇女
4、地位一致与相悖
1)地位一致:各种等级中处于上等地位的人一般在别的地位等级中也会处于上等地位,反之亦然。
社会地位是多方面的,每个人都有较多方面的地位,但人们的地位与收入,声望,一般是一致的,就是说,处在高级职业中的人也会是高收入阶层中的一员,而且,较高的教育,出生和肤色等级,有助于一个人跻身于较高职业阶层。
2)地位相悖
指一个人在一种地位等级中可能排列水平很高,而在另一种地位等级中却很低。
例:当一个人受教育程度及个人才能帮助他超出他的出身而获得一个较高的工作职位时,就产生了地位相悖。例如黑人人当医生,女人当法官。
所以社会上不乏声望高,地位低的情况:部长的职业声望高,但收入可能不如较他们地位低的建筑师,会计师,律师等,
总地位:那种统治其他地位从而决定一个人的总地位水平的地位叫“总地位”。休斯指出,出现地位相悖的人,常把自己的最高地位称为“总地位”。例:黑人医生常常希望别人以他的职业身份对待他,别人可能仍对他用黑人身份。
问题:为什么说上层社会的地位象征十分昂贵。
什么是总地位,社会阶层,社会阶层化。
三、阶层与阶级
在许多西方社会学的文献中,阶级和阶层经常被互用,仿佛二者没什么区别,然而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阶级与阶层各自有特定的涵义.
郑、香港张明胜,台湾彭怀真等许多社会学家都认为不能用阶级这个概念来代替阶层,理由如下:
概念性质不同:阶层纯粹是一个社会类别,阶层可以是一个类别,也可以是一个群体。
划分标准不同:阶级以个人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处的位置,特别是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为基础;阶层则以个人所拥有的财富,地位,权力与声望的高低而划分的.
关系的性质不同:阶层和阶层间不一定彼此敌对,但阶级与阶级之间是对抗性的矛盾.
总之:划分阶级是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而划分阶层则是对物质、权力、声望等等的占有关系。
当然,阶级、阶层两个概念都是分层研究的基本范畴,它们都指的是社会垂直分化产生的各个社会地位,层次以及分处于这些地位层次上的人群,这两个概念告诉我们,垂直分化所造成的社会差别绝不仅仅是社会成员个人之间的差别,更主要的是一种集体性差别.
第二节 不平等的社会学解释
首先讨论:为什么社会上会出现不平等的现象?
有关社会不平等的根源,西方分析很多,但根本上可分为两点:一是从功能观点来看.二是从剥削观点和冲突观点来看,前者代表人物是美国功能学派大师柏逊思的两位学生戴维时、摩尔为代表,后者以马克思为代表.
功能主义的理论
代表人物:柏逊思:<<社会分层的分析进路>>1940.
戴维时.莫尔:<<分层的一些原则>>1945.
基本观点:沿袭生物学的观点,认为长久以来存在于社会的活动必然是对社会有功能,否则,早被淘汰了。
功能论主要观点:
社会中某些职位的功能比其他职位的功能更重要,更需要特别的技术来
执行这项功能;
社会中只有少数人有这项才能,只有少数人有机会学习到这些职位所需
的技能;
些受训的人为了学到这些技能,在训练期间必须作出不少付出;
因此,在这些有才能的人日后从事某项职位时,社会就必须给他们高低不同的回报;
这些回报是稀有的,为其他人所想要的报酬,包括物质报酬,心理报酬和娱乐的机会,自尊和自我实现等。
讨论:功能主义关于不平等根源于职业对社会的功能重要性的观点有无道理,为什么?
3,功能主义的得与失
戴莫的重要贡献在于:他们提出了社会不平等这个现象也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并展示了它与激励工作干劲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指出,为了重要的岗位能够吸引适当的人选,为保证各个岗位的人努力工作,敬忠职守,不等量的报酬是不可避免的。
局限性:事实上戴莫2人的观点曾引起了一场断断续续的论战,几乎所有的美国社会学家都曾对之进行了批评,其中又尤以杜敏的批评较为全面,以下为他的主要几点批评意见:
1,基本概念不清:戴,莫二人的观点主要建立在功能重要性这个概念上,杜认为这个概念是含混不清的,怎样判断一个职位的重要性?怎样判断一个工作比另一个工作有更高的价值?在一个现代化的工业社会里,各种工作都是互相依赖的,难道工人对社会的贡献就一定比医生的小吗?这种判断实际上很大程度依赖于主观价值。
2,即使重要性可以评价,但现实中对重要功能承担者付较高的报酬也不是非常现实,因为对收入的分配不是由社会整体单一意志的机构来分配的,许多收入是通过市场机制,即供求关系进行分配,而不是由对职能评价判断进行,例:歌星,运动员。
讨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不平等的观点是什么?
二、冲突论
基本理论: 戴,莫理论明显地避开了财产的私有制不谈,而西方19世纪有许多思想家却认为财产和私有制是不平等的根源,这方面的分析比较详细而且影响也较为深远的是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人要生活,就得生产,而生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生产资料,即不变资本。
劳动力,即可变资本,
两者缺一不可,由于社会上一部分人把生产资料据为己有,以至其他人要生产也不可能,逼迫生产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有产者工作才能生存,而有产者出于贪婪自私,常常把无产者所生产的大部分成果据为己有,只留下一小部分给他们养家糊口,维持劳动力以继续工作,也就是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这就是剥削。马克思主义认为这就是最大的社会不平等和社会阶级分化的原因,因此不平等根源在于私有制。
为什么被称为冲突论?因为这两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冲突的,就难免
在两大阶级之间存在冲突关系。
以上介绍的是对不平等现象的两大理论解释,其中关于冲突论,同学们已学过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主义有较好的理解,此外,可读书上P293。
要说明的是:郑先生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及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模式,作为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重在解释社会阶级分化即不平等的原因。
第三节 关于社会分层标准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P293
书上,注意几点:1.阶级划分标准,经济标准,占有关系。
2.二分法。
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理论。
分层标准:经济,声望,权力。
基本理论:认为社会阶层的决定力量主要是“权力”。(他的权力概念:以一种合法的和规律的方式对他人行为做有效控制。)权力共分三个类:经济、社会、政治上的权力。这些权力依偿三种不同的奖赏制度,决定社会分层原则。
社会分层原则:
经济原则:以拥有经济资源的多寡来确定个人在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位置。拥有经济资源越多其阶层地位越高。反之则越低。
社会原则:依据个人得到社会公认的名望来确定个人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个人依附团体所拥有荣誉越多,则地位也越高。
政治原则,以拥有政治权力的多寡来确定个人在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位置。
以上三种权利领域常常相互联系,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明清之际有买官现象,近代许多西方国家的财团也都希望在政坛上拥有权利,但在理论上它们是相互独立的。
19世纪欧洲型的阶级理论是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概念为基础的,故是一元论的理论,韦的理论是从各个方面进行分析的,因此是多元论,后人称为分析的多元的社会阶层理论。
自学:帕雷顿的精英理论,重点:理论图示P300
第四节 社会分层的方法和标准
分层方法
多元的,分析的阶层理论要求多元的分析方法,西方社会学家研究社会阶层化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1.声望探究法:The Reputational approach;
2.主观探究法:The subjective approach;
3.客观探究法: The objective approach。
现简单介绍如下:
1.声望法
社会调查员从一个社区中抽出一些熟悉该社区的成员,请他们确定该社区共有几个阶层,各阶层的性质如何,并指定他们自己及其他人各属于哪个阶层。调查员再对这些成员确定的各阶层成员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当他社区人们进行分层的标准。
适应:小社区,因为人们相互认识,了解,可以评估别人
参考:职业评估:见台P197
职业声望表的前几名:台湾:1、大学教授,讲师。2、社工,记者。3、影歌星知名但声望不高。
美:1、医生。2、大学教授,律师。3、清洁工。
2,主观法,又称自我评价法
调查员先将整个社会体系分为若干阶层,让调查对象明确各层次的区别,然后请他们自己对自己进行归类,指出自己属于哪个阶层。
主观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明确人们的阶层意识,阶层意识对人们的行为是有影响的。当然,人们的阶层意识与人们的客观地位常常出现不一致,因此主观法常常受一些限制。
3,客观探究法
调查员用一些客观指标来衡量个人的社会地位,常用的指标有:教育、职
业、居住地区等等,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个人偏见小,缺点是被调查者的阶层归属意识表现不出来。
社会分层标准和量化表
常用的分层标准有以下几种:收入、职业、教育程度、权力。
最早进行阶层地位测定试验的人是Chapin 1931 ,Sewell 40,他们对被调查者进行家访,把收入,物质财富,文化财富和社会活动分成十几个项目进行调查,再进行评分并制成项目表,该项目表被称为社会经济地位量表。到40年代末Warner等又提出了更加精细的方法,叫地位特征指数(简称ISC)ISC由职业、收入来源、居住方式、居住地区四个变量来组成。
以上两法十分有名,但没有被当作一种技术固定下来。作为固定的阶层地位测量法被广泛使用的是职业声望量表,它是由芝加哥国民舆论调查研究所首创,在世界各国十分普及。根据特鲁芬的标准国际职业声望量表(Standard International Occupational Prestige Scale)计算出来的得分植,通过舆论调查将职业排成序列,再以此为基础,给所有职业分类,打0——100的分数。
无论采用以上哪种方法,由于都是以分析的多元的社会分层概念为前提,因此在阶层地位的测量上都需要用收入、教育、职业声望和权力等标准尺度,而其中,收入、教育、职业声望可被精练出量表,权力虽重要,但较难找到可行的测量方法对之进行量化。
层内关系和层外关系的定性研究 郑P312 自学
社会分层对人们社会交往等生活的影响。
社会层次之间关系的性质。
对多元分层结构进行量化分析
回归分析,指出指标之间的相关度,如图P315
相关关系分析,即各指标间的关系探讨。
刚性。②弹性。
第五节 社会流动
一、概念和类型
社会流动的涵义
什么是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的社会地位的转变,即人们从一个社会地位转移到另一个社会地位的现象。
怎样判定一个人发生了社会流动?由于成年人在社会上的地位主要由职业决定,且在现代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都要通过职业取得生活报酬,因此,职业成为划分阶层的主要依据。从而任何职业的转变都可以称为社会流动。
例如:山东农民出生的20亿万富翁的经历
在不同的社会里流动的程度不同,根据社会流动程度可以把社会分为:
开放社会与封闭社会
开放社会与封闭社会的主要差异在于人们的社会地位获得途径的差异,
自致地位:在开放社会里,人们获得社会地位主要靠个人表现,即通过个人的直接努力,获得自己的地位,叫自致地位。
先赋地位:封闭社会里,人们的社会地位与个人努力与否无关,而是由一些先天因素决定的,叫先赋地位。
这两种途径,第一种被称为积效制,另一种为世袭制。
最常见的先赋地位的根据就是出身。孩子继承父母的社会地位。但有时其他因素如出生时间、地点等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地位。
完全的开放和完全的封闭都不存在,没有一个社会的完全地单方面由先天因素或个人表现决定,二者总是互相渗透,混合并存,传统时代重先天因素,现代社会重个人表现。
社会流动的类型
就流动方向而言,社会阶层内部及各阶层之间的流动分为:
水平流动,指的是同一阶层内的职业转变,个人从某一社会地位被转移到同样高低的另一个社会地位的流动。
垂直流动,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
垂直流动又分为上向及下向流动,上向指由低层向高层社会地位的转变,反之,则被称为下向流动,
② 代间流动 主要指父子两代在社会地位上的差异,即亲职和子职的差异。
代内流动:个人一生中职业的转变,即初职和现职的差异。
以上两种流动方式的区别是考察的角度不一样,实际上二者是蜜不可分的。
例:代内流动:本人原是医生,后因故执照被吊销,转而做护士,这是代内的下向流动。代间流动:某人父亲是鞋匠,自己是工程师,这是代间的上向流动。
3,社会流动的模式
所有社会都处于完全开放和完全封闭之间,它们都会包含一些自致地位和先赋地位,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典型的例证:
甘地以前的传统印度的憎侣社会
这是个相对封闭社会,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几乎完全是由与生俱来的先天因素决定的。
这个社会把各类人划分为五大阶层: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或贵族)、吠(费)舍(平民)、首陀罗(奴隶)、贱民
当然这里偶尔通过婚姻关系也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地位,但十分有限。
以美国为代表的开放社会的流动模式
理论上讲,在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结构中,阶层与阶层之间的流动毫无限制,即使有限制,其影响力也会降至最低,一般以美国社会为这种模式的代表,因为它被称为机会之国,人们认为在美国社会里上向流动的机会很多。
混合的社会流动模式
混合的社会流动模式指的是在一个开放社会内存在着僧侣式的社会流动模式或反之。也就是较封闭的社会流动模式可能出现在社会阶层的不同阶层之间。或是出现在不同社会类属之间;前者以中国传统帝制社会的流动为代表,后者以美国社会内部里的种族之间的流动为代表。
在中国传统帝王社会,天子之下是诸侯,是皇帝的亲属或有重大功劳者,位置是世袭制;下面为士大夫阶层,由考试决定,士大夫以下为平民和奴隶,通过考试,平民可入士大夫,因此,诸侯以上是封闭体制,士大夫以下是开放体制,存在垂直流动。
总之,一般规律是高度工业化和技术发达的社会,倾向于开放社会,因为这里需要的技术是靠个人学习得来的;经济依赖农业的前工业社会倾向于封闭社会,因为牢固的血缘和地缘纽带限制了流动。
作业:日本55年来共进行了34次全国性社会流动调查,结果如下:
代际间流动率1955年以来一直成增长趋势。
代际间流动率与先进国家相比要高。
代际内流动无增加趋势。
代际内流动率低于先进国家。
请分析说明此结果。
社会流动的条件
现代工业社会里的社会流动趋于活跃
S.M.Lipset等曾在50’时就做过一个跨国研究,发现工业化带来了普遍的社会流动,而且在主要的先进国家中,经济增长的速度不一定一样,但社会流动率几乎一致,因此他们得出结论:当社会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之后,社会流动就会活跃起来。
为什么现代工业社会里的社会流动趋于活跃呢?他们认为:
社会上层位置增多,给上向流动创造了条件。
工业化的结果,带来了职业结构的转变,专业人员,中上层行政人员及一般的文职人员均有增加,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民和工人则在减少。
例:美1899年每百工人中有8名行政人员。
1947年每百工人中有20名行政人员。
1957年每百工人中有30名行政人员。
社会上层人口的出生率低,是上向流动的另一个条件。
世袭制变为积效制,也是一个关键条件。
仅有上述两个条件,制度上无改进,向上流动也不可能。全球看来,决定一个人职业和地位的因素已经基本由世袭制变为凭个人表现。虽然现代社会仍然存在世袭,但毕竟不多,仅限于生产资料的拥有者。绝大部分的地位都取决于世袭以外的因素。
教育也是上向流动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为即便上层会有许多空位,体制也打破了世袭制,但下层人士如果不具备必要的知识和训练,那么也无法去填补这些空位。
至于下向流动的条件,基本常识告诉我们它是和向上流动的条件相反的
影响社会流动速度的因素
社会结构,个人所处的社会是封闭的或开放的社会结构,影响个人社会流动的机会,因此社会结构因素是社会流动的先决条件。
教育:教育是影响现代社会流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为收入的高低,职业的分配,生活方式等都受教育的影响。
社会期望与期待:社会期望个人向上层流动并提高各种流动的机会,就可以影响个人的社会流动,反之则限制。
家庭背景:例:父母的期望,经济能力,子女多寡。
人口变迁:出生率、死亡率的提高与降低,都足以影响个人的社会流动机会,倘若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上向流动机会就会减少,反之亦然。
职业结构的变迁:经济发展提供的就业机会,增加个人的社会流动机会。
晚婚:因为不必承担因早婚所带来的家庭和子女方面的负担。
子女数目:子女数多,上向机会少,反之亦然。
阶层自续与教育
香港社会学家张认为,社会不平等不仅普遍的存在,并且有自我延续的倾向。
什么是阶层自续?
所谓阶层自续:一代的不平等会转移到下一代去,这一代是贵族,下一代也是,这一代是工人,下一代也是。实际上就是社会阶层的封闭性,即阶层之间缺乏社会流动。
例:英国的调查:
3/4 蓝领工人的孩子仍然是蓝领工人;
3/4知识分子的孩子仍然是知识分子。
作业:在所在社区范围内做个小组调查看阶层自续状况如何?
现代社会阶层自续倾向的原因
财产私有制:上一代的财富可以合法的由下一代继承,从而保障了上层子女仍为上层,虽然很多国家抽很重的遗产税,却不能阻止富有人家在生前就把财产分给子女,因此上层人家的儿子仍属于上层。
教育的非平等性:不同阶层之间的教育成果有差异。
现代社会一般重在个人表现,而个人表现主要依赖于能力,教育则是它的主要代表。大量的研究显示:各阶层的教育成就差别很大,阶层越高,教育成就也越高。 表P287
例:美国一位学者调查了9千名大学生后发现,中学毕业后继续受教育的各种机会在高社会经济地位阶层的人中是在低社会经济地位阶层的人中的2.5倍。
那么为什么不同阶层之间的教育会有这样明显的差别呢?西方社会学几十年研究成果中有以下两种看法:
不同阶层的子女学习环境不同。
学习能力与家庭背景的关系被国际学术界形容为20世纪最重大的发现之一,这是苏扎尼(Suzanne)1978年在亚洲探索上发表的论文上讲的。为什么上层子女的学习能力一般较下层子女的高?有人说是先天的潜能,但更多的学者强调后天环境的重要性。
首先,在一定经济水平限度内,经济环境对孩子的学习造成障碍。
例:落后的农村、边远地区、家庭贫困等条件下的孩子中途辍学率高,学校教育偏差,儿童智力开发少。
其次,家庭文化环境
当经济条件运行到一定的水平后,经济环境对孩子的学习作用力就相对减少。
例如:在发达国家,通过免学费和贷款等措施使穷人孩子也能上学。
然而,无论国家的经济水平发展到哪一阶段,个人的教育成就取决于家庭的文化环境要多于物质环境,
家庭文化环境可分为:
A家庭所坐落的社会环境:这包括有形的社区和无形的人际关系。
B家庭内部的文化环境:指家中上一代所创造的文化环境,它包括:
A文化活动:父母教育水平较高的家里的文化活动也较丰富。例:阅读书报,听音乐,演奏,参观博物馆等等。孩子跟着这样的父母,自小潜移默化,对其学习能力自然有一定影响。
B父母的关注:许多研究显示,教育程度越高的父母,越是关注子女的学业,期望较高,鞭策也较为殷切。而影响个人教育程度的各种因素中,父母的鼓励所发挥的作用较大。
C语言基础:不同阶层的父母在日常用语表达中,所用语法的复杂程度及表达的复杂度不一样,教育程度越高的父母对子女说话越用较复杂的表达。
假如我们同意教育受家庭背景即社会阶层的影响。则:社会阶层→教育
假如我们又同意教育是个人进入某个社会阶层的主要门票的话:
教育→社会阶层
将上述两个因果连串起来就是:社会阶层→教育→社会阶层
这样可以看出,教育成了延续社会阶层的媒介,这就是为什么过去世界各地在追求社会平等时,都从教育制度着手。
我国先阶段阶层状况和流动农民工问题
理论讲座:中国当代阶层状况研究
实地调查:在筑农民工基本生存情况调查
作业:贵州民族旅游的开发与发展当地社区的分层带来的影响。
用客观探究法调查我院学生的阶层声望意识。
用客观探究法调查一个社区的社会流动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