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2005年度“国家精品课程”
申报表
推 荐 单 位 重 庆 市 教 委
所 属 学 校 重庆大学 (部属)
课 程 名 称 材 料 力 学
课程层次(本/专) 本 科
课程类型 □理论课(不含实践)V 理论课(含实践)□实践(验)课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工 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工 程 力 学 类
课 程 负 责 人 陈 景 秋
申 报 日 期 2005年8月1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
二○○五年七月
填 写 要 求
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1~4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课程负责人情况
1-1
基本
信息
姓 名
陈景秋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44.9
最终学历
博士研究生
职 称
教授
电话
02365103455
学 位
博士
职 务
教育部非力学专业教指委委员
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
全国政协委员
重庆大学原副校长
传真
所在院系
工程力学系
E-mail
jqchen@cqu.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重庆大学(A区)工程力学系 400044
研究方向
连续介质中的非线性波、生物力学
1-2
教学
情况
1.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材料力学(2000-05)本科课,周学时4总学时60,5学年共计学生223人
工程力学(2003-2005)本科课,周学时4总学时40,2学年共计学生120人
流体力学(2000-05)本科课,周学时6总学时90,5学年共计学生192人
弹性动力学(2000,2001)研究生课,周学时6总学时60,2学年共计学生12人
非线性波引论(2000-05)研究生课,周学时6总学时60,5学年共计学生27人
2.教材:《工程力学》(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 高教出版社, 2004.11
3.五年来指导本科毕业论文学生总人数12人
1-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体外冲击波碎石空泡动力学机理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472136) 项目负责人,2005-2007
2.医用聚焦冲击波诱发空蚀的动力学机理的数值模拟,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负责人,2002-2003。
3. 三峡库区环境动力学数值模拟系统,教育部国家科委等部委的春晖计划项目负责人,2000。
4. 医用冲击波诱发空蚀的动力学,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负责人, 2005-2006
5. 大质量高质量单晶生长条件的动力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第二主研,2004-2006
近五年的代表性学术论文
1.陈景秋,王宗笠:冲击波聚焦碎石中的空化现象的数值模拟,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20012.陈景秋,赵万星等:ESWL实际焦点位置的理论和数值分析,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3卷3,2004 3.陈景秋、张永祥:二维溃坝洪水波的演进、绕流、反射的数值模拟,水利学报,2005.(5)
4.Z.Zeng,J.Chen:Three-dimensional oscillatory convection of melts in Czochralski Crystal growth, J.of Crystal Growth, 2003,(252)
5.Z.Zeng,J.Chen:Numerical Study on LiCaAlF6 zochralski Crystal Growth, Materials Trans.,Vol.45-5,2004
专著:陈景秋,王宗笠:多维双曲波问题的双特征线法(华夏英才基金资助出版),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课程负责人:主持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
2. 主讲教师情况⑴
2⑴-1
基本
信息
姓 名
武建华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43.9
最终学历
博士研究生
职 称
教授
电 话
02365120337
学 位
博士
职 务
传 真
02365123511
所在院系
土木工程学院
E-mail
Jhwu@cqu.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400045)
研究方向
结构非线性力学分析,工程材料的本构关系
2⑴-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主要课程:
本科:材料力学, 2001-2005.周学时6,每学年总学时80,学生总数377人
(含双语教学);
理论力学, 2003.9,周学时4,总学时36,工程管理2002级87人;
2003.9,周学时4,总学时36,建筑学2002级74人;
2002.9-12,周学时4,总学时64,测绘2001级,56人;
2001.9-11,周学时4,总学时32,建筑学2000级103人;
2001.9-11,周学时4,总学时56,建管2000级77人;
2000.9-12,周学时4,总学时32,建筑学1999级35人;
2000.9-12,周学时4,总学时32,材料1999级74人。
研究生:“弹塑性力学中的有限元法”(2000-2004),周学时4,每学年总学时50
五个学年学生总数91人
“连续介质力学”(2000-2004),研究生,周学时4,每学年总学时50,五个学年学生总数91人
主持教学研究课题:
1.“建筑力学系列课程改革中大模块多层次方案的研究”,1998-2000.3,重庆建筑大学,第二主研;
2.“面向21世纪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1999.5,教育部,试点单位负责人;
3.“土木工程专业力学系列课程设置研究”,2002-2004,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第一主研。
4.“材料力学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研究”,2004,重庆大学,第三主研。
发表教学论文:
1、“材料力学教学中讨论形式的实践与体会”,2000.12,世纪之交的力学教学,署名第一;
2、“关于编写材料力学教材的思考”,2001.4,高等建筑教育,署名第一;
3、“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2001.5,重庆大学学报,署名第一;
4、“提高教育质量的几点认识”,2002,海峡两岸力学教学,署名第一;
5、“关于《有限单元法》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2004年计算力学教学与教学改革交流会,署名第一;
6、“关于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几点思考和建议”,高等建筑教育,2005.1,署名第一;
7、“加强学风建设、迎接本科教学工作评估”,重庆大学报,2005.3,署名第一
教学奖励:
获重庆建筑大学优秀教师称号,1998.9,重庆建筑大学;
获重庆大学集体记大功一次(主持人),2000.9,重庆大学;
3、被评为全国力学优秀教师,2002,中国力学学会;
4、评为重庆大学教学工作优秀教师,2002,重庆大学。
5、获重庆大学优秀教材二等奖,2004,重庆大学;
2⑴-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
学术研究课题:
1.“金属材料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及应用”,重庆市科委,1999.1-2000.12,排名第一;
“A general investigation of fatigue damage and crack growth”,NSERC(加拿大自然科学和工程研究协会),1999-2004,参加人之一;
2.“抗震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累积损伤规律及控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1.1-2004.12,排名第三。
学术论文:
1、“Analysis of fatigue crack growth from notches under compressive loading”,Progress in Mech. Behariour of Materials, ICM8,1999,署名第一;
2、“一个简单实用的金属弹塑性本构关系”,固体力学学报20卷,1999,署名第一;
3、“A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effect of an overload on fatigue crack opening and closure behaviour”,Fatigue and fractur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and structure, 22卷-10,1999,署名第二;
4、“砌体RVE均质过程的有限元分析”,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4卷4期,2002,署名第二;
5、“基于刚度退化和累积不可逆变形的混凝土结构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5,署名第二。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⑵
2⑵-1
基本
信息
姓 名
张培源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41,11
最终学历
硕士研究生
职 称
教授
电 话
02365103262
学 位
硕士
职 务
国家教委、教育部
力学专业教学指导
委员会第三届委员
传 真
所在院系
资环学院工程力学系
E-mail
xiaomin@cqu.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重庆大学(A区)资环学院工程力学系 400044
研究方向
力学,固体力学
2⑵-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主讲课程:
本科 材料力学,2000-2005周学时6,年总学时88,五年学生总数162人
工程力学,2004-2005,周学时4,年总学时54,两学年学生总数151人
弹性力学:2000-2005,周学时6,年总学时88,五年学生总数162人
研究生 连续介质力学; 2000-2005年周学时6,年总学时60,
弹性理论、断裂力学、复合材料力学等。承担的实践性教学:本科毕业论文5人出版教材: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工程力学》, 高教出版社, 2004.11
教学研究论文:
张培源,工程力学教学在工科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及改革与思考,中国教育理论 杂志,总第七期,33-34,2002/12A
张培源, 严波. 关于开卷考试的讨论. 中国教育理论. 2004, (3)
3、张培源. 关于课程考试的讨论. 中国教育理论. 2005, (1)
2⑵-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1、生物复合材料的微结构及仿生复合材料的研究,自然科学基金(10272120)2、医用聚焦冲击波诱发空蚀的动力学机理的数值模拟,教育部科技重点(02058)
3、动态风作用下悬垂绝缘子串的风偏计算和模拟试验研究,西南电力设计院,第二主研,05-06年
4、桥梁拉索(杆)检测与修复技术,财政部,第二主研,04-06年
5、生物复合材料的微结构及仿生复合材料的研究,自然科学基金(10272120) 第二主研,03-05年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张培源,张晓敏,严 波,彭向和,血管的应力和零应力位形,应用力学学报,20(2)38-40,2003.(EI03337594738)
2、张培源,张晓敏,汪天庚,岩石弹性模量与波速的关系,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6),785-788,2001年12月。EI 01556800822
3、张晓敏, 张培源, 彭向和 初应力位形上小的变形问题,工程力学,20(3)125-128,2003
4、张晓敏,盛天文,张培源,初应力拱侧向振动的固有频率,工程力学,2(2)178-182,2004,(EI 04308282870)
5、张培源 张晓敏 严 波 彭向和,裂尖曲率对裂纹前缘塑性区的影响,应用力学学报,21(4)93-96,2004*,EI 05108870901
2. 主讲教师情况⑶
2⑶-1
基本
信息
姓 名
李正良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3.5
最终学历
博士
职 称
教授
电 话
02365121571
学 位
博士
职 务
副院长
传 真
02365123511
所在院系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E-mail
通信地址(邮编)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
工程力学、结构工程
2⑶-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
讲授的主要课程:
材料力学、本科、6学时/周、00级-03级,240人
专业英语、本科、4学时/周、00级-03级 126人
土木工程概论、本科、4学时/周、00级-04级 265人
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本科、4学时/周、02级-04级 205人
弹塑性力学、专业课、本科、02级-04级 156人
教学研究课题:
1、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核心,培养一流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重庆市人民政府 第一负责人
教学表彰/奖励:
1、四川省“十佳青年教师”称号 1994年
2、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 1996年
2⑶-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
学术研究课题:
大跨径拱桥地震反应特性与减震控制研究 97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 03.5-05.12 第一负责人
新型高层结构体系的CAD系统研究 科技部技术创新项目 02.3-05.9第一负责人
重庆菜园坝长江大桥风洞试验研究 重庆市科委攻关项目 03.3-05.3第一负责人
西华师范大学博物馆工程 横向项目 03.3-05.12 第一负责人
大跨度网架、网壳结构的分析与设计方法 横向项目 03.9-05.11 第一负责人
学术论文:
1、A New High-Order Multi-Joint Finite Element for Thin-Walled Bar
Applied Mathematices andMechanics SCI&EI收录 第一作者 2002.1
2、一种新型的高次多结点薄壁杆件单元 应用数学和力学 EI收录 第一作者 2002.4
3、基于摄动法和等效线性化的耗能减震结构振型分解法 工程力学 EI收录
第一作者 2005.3
4、弹性地基上厚板的计算分析 岩土工程学报 EI收录 第一作者 2003.3
5、基于改进一阶摄动法的模态高精度展开法 重庆大学学报 第一作者 2003.4
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1、重庆市第一中学逸夫图书馆工程设计 2001年重庆市优秀工程设计奖二等奖 重庆市建委 第三负责人
2、重庆市第一中学民善科技综合楼工程设计 2003年重庆市优秀建筑设计奖一等奖 重庆市建委 第三负责人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主讲教师情况⑷
2⑷-1
基本
信息
姓 名
杨 昌 棋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59.2
最终学历
博士研究生
职称
教 授
电话
02365103664
学 位
博士
职务
重庆大学力学实验中心主任
传真
所在院系
资环学院工程力学系
E-mail
cyyinw@cqu.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重庆大学(A区)资环学院工程力学系 400044
研究方向
力学测试、实验力学
2⑷-2
教学
情况
本科课:材料力学(00——05)、周学时4总学时60,5学年共计学生340人
理论力学(00——05)、周学时4总学时60,5学年共计学生340人
工程力学(00——05) 周学时4总学时60,5学年共计学生423人
实验力学(00——05)周学时4总学时20,5学年共计学生200人研究生课:近代实验力学(02——04)
2⑷-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1、小波消失矩理论及信号深层隐含噪声的探测和抑制的研究,自然科学基金,2003-20052、集成测试虚拟式机械动态测试系统的研究,自然科学基金,1999-20013、风景名胜区保护监督信息系统,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3-20054、基于自适应分解的非线性、非平稳信号分析理论的研究,自然科学基金,2003-20065、面向机械测试的智能控件化虚拟仪器系统的研究,自然科学基金,2002-2005近五年的代表性学术论文1、基于重叠划分的自由网格四边形单元计算方法,计算力学学报,2003,20(3)2、远程协同设计网络环境下的有限元后处理, 中国机械工程, 2004,15(17)3、Quadrilateral approaches for accurate free mesh method,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Vol.47,No.8,20004、Digit Weight and System Error Modification for Virtual Noise Analyzer,China Mechanical Engineering,Vol.13,No.24,20025、Virtual axis orbit analyzer based on FFT, Journal of Vibration, Measurement & Diagnosis,Vol.20,Supp,2000,p139-143近五年的所获奖项
1、小波变换信号分析仪的研究与QL系列测试仪器,1999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四名) 2、国产虚拟仪器的研发与面向机械测试的系列仪器,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5(第三名) 3、仪器流技术-虚拟仪器产品网络化的研究与开发,2003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名) 4、虚拟测试仪器系列产品的开发与应用,2003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四名) 5、虚拟仪器的研究与应用,2000年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四名)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3. 教学队伍情况
3-1
人员
构成
(含外
聘教师)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陈景秋
男
1944.09
教授
力 学
主讲、课程负责人
武建华
男
1943.09
教授
固体力学
主讲
张培源
男
1941.11
教授
固体力学
主讲
李正良
男
1963.5
教授
建筑力学
主讲
杨昌棋
男
1959.02
教授
固体力学
主讲
吕恩琳
男
1947.01
教授
固体力学
主讲
王天明
男
1947.01
教授
建筑力学
主讲
彭向和
男
1953.08
教授
固体力学
主讲
刘 东
男
1959.01
教授
建筑力学
主讲
陈 斌
男
1956.05
教授
固体力学
主讲
冯贤桂
男
1946.08
教授
固体力学
主讲
司 鹄
女
1964.01
副教授
固体力学
主讲
刘德华
男
1964.08
副教授
建筑力学
主讲
陈天富
男
1949.04
副教授
固体力学
主讲
万 玲
女
1963.12
副教授
固体力学
主讲
杨 萌
女
1954.11
副教授
固体力学
主讲
蹇开林
男
1965.01
副教授
固体力学
主讲
秦 容
女
1963.12
副教授
固体力学
主讲
青家龙
男
1954.01
副教授
固体力学
主讲
张 蓓
女
1968.08
副教授
固体力学
主讲
邓传斌
男
1966.01
副教授
固体力学
主讲
郭惠勇
男
1976.9
讲师
工程力学
主讲
张晓敏
男
1974.01
讲师
固体力学
主讲
程光均
男
1965.05
讲师
建筑力学
主讲
黄 超
男
1973.11
讲师
工程力学
主讲
熊 辉
男
1978.01
讲师
工程力学
主讲
余 茜
女
1977.6
讲师
工民建
主讲
艾 彦
女
1961.05
工程师
力学
实验课
贺 勤
男
1963.06
工程师
机械
实验课
唐育仁
男
1948.02
工程师
力学
实验课
闵 行
女
1955.01
工程师
力学
实验课
江智平
男
1967.11
工程师
力学
实验课
3-2
教学队
伍整体
结构
学历结构:博士17人,占53.1%,硕士10人,占31.2%。
年龄结构:50岁以上9人,占28.1%,35~50岁17人,占53.1%, 35岁以下6人,占18.8%。
职称结构:教授11人,占34.4%,副教授10人,占31.2%,讲师6人,占18.8%工程师5人,占16.1%。
学缘结构:具有国外或外校博士学位共5人,占博士人数的38.4%,非本校毕业生8人,占教授、副教授总数的38%。避免“近亲繁殖”。
每位教师都可以担任两门以上课程,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统一调配,材料力学课程师生比例始终维持动态平衡和合理的师生比例。
近10年来,本课程任课教师:
共获13项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进入SCI和EI论文近80篇/次。近五年参与科研工作有27人,占总人数的84.4%。这支队伍受过系统严格的现代科学训练和工程训练,熟悉材料力学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熟悉力学学科前沿,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以及在传统课程中融入近代内容和学科体系。科研教学紧密结合,有利教学水平的提高。
3-3
教学改
革与教
学研究
近年来材料力学教研室根据面向专业广泛的特点,开展了颇具特色教学改革与教研活动。
参加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工程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教育部立项,“建筑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建设部立项,我校为主持单位之一参加了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的校级和院级教改项目。
教学改革工作的方针体现在两个方面:在面上,确保基本要求,在保证基本内容和体系的稳定的同时,小改小革不停步;在点上,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走出新路取得成果。
教学改革的措施主要有:
用模块方式组成基础力学课程的内容新体系
针对本校机械类、材料类、近机类、土木类、电类、环境类、生物工程类等不同专业特点和要求,用摸块方式组织教学。
编写与新内容和新体系相适应的教材
已正式出版《材料力学》教材四本,《工程力学》教材一本。其中,《工程力学》为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
积极改善教学条件
完善了试题库和统考管理,研制并引进了多媒体教学软件,并在点上进行了教学实践,开展了局域网上辅导,答疑和习题解答系统的研究,研制新型便携式教具。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调动教学主体——学生的课堂思维,提高讲课水平,开展讲课互听互评活动,支持、参加和举办讲课比赛。为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主动性,每年举行一次力学竞赛活动。
改革考试方法
积极开展有条件开卷考试及科研小论文考试方法的试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见:张培源, 严波. 关于开卷考试的讨论. 中国教育理论. 2004,,张培源. 关于课程考试的讨论. 中国教育理论. 2005,]
大力推进实验室建设促进实验教学改革
通过几轮建设,基础力学教学实验中心的装备条件已有相当规模,自主开发了相应的测控软件,大大提高了设备的灵活性,为设计性实验在大面上开展创造了条件。
积极开展“材料力学”的双语教学,分别采用不同的原版教材,在不同专业进行试点教学,为全面开展双语教学奠定了基础。
积极组织举办校、院级力学竞赛,举办了5届力学竞赛,并参加了近两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取得较好的成绩。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学生提供了迎接挑战和展示才华的机会,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教改主要成果:
与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相配合,实践60学时材料力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该教学改革项目获教育部一等奖。
部教改课题“工程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通过鉴定。其中我校对新教材和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实践取得成果。
研制和应用了一批多媒体教学软件。
冯贤桂,陈天富编写的中学时改革性教材《材料力学》出版。
加强教研室建设,发挥教研室在教学第一线上的主导作用,此项目荣获重庆建筑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建筑力学虚拟电子实验平台,此项目为2003年学校正式立项的教改项目。
“材料力学双语教学试点”,此项目为2003年学校正式立项的教改项目。
“材料力学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研究”,2005年获重庆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陈景秋、张培源编写的《工程力学》作为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出版。
改革考试方法:全面推行条件开卷明显地促进了学生笔记和课程教学效果。
五年来发表的教改、教研论文40余篇,其中主要有:
司鹄. 材料力学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高等建筑教育. 2005, (1)
张培源. 关于课程考试的讨论. 中国教育理论. 2005, (1)
武建华. 关于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几点思考和建设. 高等建筑教育. 2005, (1)
段虎明, 杨昌棋, 艾彦. 基于虚拟仪器的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测控系统的程序开发.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 (2)
张培源, 严波. 关于开卷考试的讨论. 中国教育理论. 2004, (3)
罗义银. 工程本科基础力学的危机. 力学与实践. 2002, (3)
冯贤桂. 结点位移计算的一种简单方法. 力学与实践. 2002, (1): 49- 51
张培源. 工程力学教学在工科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及改革的思路. 中国教育理论. 2002, (12)
武建华. 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认识. 2001-2002海峡两岸力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2003
张培源.力学教学在工科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及改革与思考.教育理论杂志.2002, (7)
司鹄, 万玲. 材料力学教学改革探索.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5)
武建华, 徐建曼, 刘德华. 关于编写材料力学教材的思考.高等建筑教育.2001, (4)
13. 武建华, 刘德华, 熊辉.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5)
3-4
师资
培养
凡进入本队伍的青年教师必须参加我校举办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师素质和青年教师岗前培训以及普通话水平测试并取得合格证方可上岗。为了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首先要求青年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教材内容,苦练教学方法基本功,过好教学关。开展“一带一”计划,刚参加教学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第一学年安排教学辅导工作,随堂听取教学效果好、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担任主讲的课程。青年教师与主讲教师共同答疑,批改作业,青年教师必须做完所选教材全部习题,并由教研室检查。第一年学期结束前,写出少学时材料力学的讲课教案,并在教研室试讲,由教研室全体教师“会诊”,找出不足之处,传授经验,使其逐步提高。教研室中老年教师定期随堂听课、指导。青年教师新开课先开少学时,再开多学时课,第三年争取能开出第二门课程。要求青年教师要大胆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改革,并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青年教师已获得硕士学位的,教研室积极支持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定期聘请学术造诣深的教授(本教研室或外教研室的)为他们开设课程,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积极鼓励并推荐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全国性的力学教学和学术会议,如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重庆力学学会学术会议等,加强教学经验与学术交流。要求青年教师不断加强英语水平,不仅能轻松阅读外文资料,并有较流利的口语。
近5年来,青年教师获得博士学位的有11人,所有的青年教师都能胜任教学工作,逐步成为骨干教师。部分青年教师在教学和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或学位)的人的比例。
4.课程描述
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重庆大学《材料力学》精品课程的教师队伍由原重庆大学和原重庆建筑大学的材料力学教师队伍合并而成,历史久,实力强,在教学和管理上有优良的传统。自1952年至今,老前辈们严谨的治学、治教精神和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形成了基础力学教研组优良传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和宝贵财富。
1980年代以前材料力学课程基本因袭50年代苏联的教学思想和体系。1980年代起,本课程开始注意吸取欧、美发达国家同类课程教学方面的优点,同时继续借鉴兄弟院校的长处,基于本校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大力推行教改。1994/1996原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大学材料力学课程分别评为四川省重点课程,2005年被评为重庆市精品课程。
(1)自1952年起,原重庆大学工程力学系建立材料力学课程教学队伍,杨燮灿教授(原重庆大学副校长)、袁梦昶教授、胡国华教授等老先生为课程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形成了优秀的教风,在国内和西南地区享有较高声望。
1978年材料力学教研室招收研究生。1985年成立工程力学系,材料力学教研室作为其下设教研室,编制40余人。1996年,材料力学教研室与理论力学教研室合并为基础力学教研室,编制30余人,组成含材料力学在内的基础力学课程建设的基本队伍,
国家教委或教育部的各届教材编审委、教学指导委与材料力学课程相关的委员会成员,有我校材料力学力学教师,例如:
国家教委第一届教学指导委:材料力学胡国华教授,理论力学徐铭陶教授,工程力学专业张汝清教授;第二届:材料力学胡国华教授,理论力学徐铭陶教授,工程力学专业张汝清教授;第三届:基础力学陈景秋教授,工程力学专业张培源教授;第四届:非专业力学陈景秋教授,工程力学专业刘占芳教授;
(2)原重庆建筑大学材料力学课程,从1952年该院建校起,就是学校的重要基础技术课程。
在1952~1966年,该课程的主要负责人是林钟祺、肖明心、欧茂才、李开禧、孙仁博等教授。林先生原是重庆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又是国家聘的二级教授、国务院专家组成员。当时该课程是学校工民建(五年制)的主干课程之一,学时为130学时(含12时实验)。
1978年以来,材料力学课程在当时的建筑工程系,因为该课程与结构力学一起,是土木类高级人才培养的一条腿,关系着本科教育质量,受到时任系领导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在1978~1985年期间,我校材料力学课程及师资力量在西南地区均有名望。肖明心是全国《建筑力学》二分册的主要编者之一。
1986~1994年,材料力学教研室保持有24人。青年教师出国的有十几位,逐步由24人稳定到15位左右。
2000年原重庆大学和原重庆建筑大学合校以来,教师实力大大加强,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学校设立两个“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指导教授”岗位。
教改工作与课程建设进程
1994 完成建筑类材料力学试题库研制工作(为国家材料力学课程试题库的主要来源之一),与国内六院校完成材料力学试题库的共用。
申报成功四川省重点建设课程(B区-即原重庆建筑大学)
1995 材料力学评为校优秀课程(A区-即原重庆大学)
孙仁博、王天明、欧茂才、肖明心、钟烈贤、徐建曼编著的《材料力学》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1996 成功申报四川省重点课程 (A区)
启动国家教委力学标准化实验室建设(A区)
2月15日获评国家建设部一类优秀课程(B区)
1997提出基础力学系列课程内容和体系改革方案点上试验,进行实践;
教学成果《发挥教研室在教学第一线上的主导作用》四川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B区);
课程建设负责人王天明由中国力学学会评为全国优秀力学教师。
王天明作为主编之一的《材料力学》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1998 全国青年力学教师讲课比赛获一等奖
进入教育部教改项目课题组“工程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标准化实验室建设通过教育部验收
冯贤桂、陈天富编著《材料力学》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9 教育部教改项目课题组“工程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通过验收
2000 学校投入100万元进行基础力学实验室再建设
力学基础教学试验中心通过重庆市评估
2001 重点建设课程,获重庆市教委验收优秀通过,获记学校大功一次
2002 刘德华参编专升本系列教材中的《工程力学》,武建华由中国力学学会评为全国优秀力学教师
2003 举行合校后第一届重庆大学大学生力学竞赛,“材料力学”课程获重庆大学精品课程。
2004 陈景秋、张培源编著的国家十五教材《工程力学》由高教出版社出版
教改项目《材料力学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研究》获重庆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司鹄由中国力学学会评为全国优秀力学教师
举行第二届重庆大学大学生力学竞赛
2005 重庆大学材料力学成为重庆市级精品课程
4-2 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新重庆大学机电、能源、材料、信息、生物、建筑、土木、环保等学科方面处于全国较高水平,确定“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修订教学计划。在学校总培养目标下,材料力学/工程力学是上述学科的一门技术基础课。通过材料力学的系统学习,学生应对杆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有明确的基本概念、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初步建立分析工程问题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应有一定的力学试验能力。构筑工程技术的知识基础,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理论分析为基础,同时注重试验动手能力培养,以利于培养复合型的工程技术人才。
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针对工科不同类专业,例如机械类与土木类的培养目标有较大的差异,材料力学课程采用模块化方式组织不同专业的教学,下面分别就机械类与土木类教学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等进行描述。
机械类及近机类专业教学内容体系结构及教学内容组织方式
基本内容
(一) 内容、学时数:
1、变形体力学原理 (18学时)
(1). 模型:介质模型,载荷模型,变形模型; (2). 应力矩阵:应力矢量,应力分量,正应力与剪应力,坐标变换; (3). 应变矩阵:位移分量与应变分量 几何方程 坐标变换; (4). 本构方程:材料性能试验和本构方程 应变能与材料常数。
2、杆的应力与应变 (18学时)
(1). 内力与应力:内力素 内力与应力关系 平衡条件; (2). 应力位移与应变:平截面假设 位移与应变关系 几何方程; (3). 物理关系:物理形心与物理形心主轴 物理关系; (4). 变形的分解与组合。
3. 强度和刚度计算 (10学时)
(1). 强度条件; (2). 强度理论:四个经典理论; (3). 刚度条件。
4. 应力分析方法 (8学时)
(1). 能量法、克氏与卡氏原理Mohr积分式; (2). 有限元法; (3)实验方法。
5. 疲劳与稳定计算 (6学时)
(1).疲劳概念:高周疲劳; (2).压杆稳定问题。
(二)教学内容组织方式
1、共计60学时
2、基本实验:不少于4学时
拉力实验; 压缩实验; 扭转实验; 弯曲实验; 电测基础等。
选讲内容
(一)内容、学时数
1. 各向异性材料和多相(复合)材料力学(6学时);
2. 高分子材料和蠕变与松驰(8学时);
3. 动载荷与流固耦合问题(4学时);
4. 低周疲劳和随机疲劳(4学时);
5. 塑性变形(4学时);
6. 热应力 (4学时);
7. 断裂力学初步(6学时);
8. 应变测试技术及应用(6学时)
(二)教学内容组织方式
共计42学时,对多学时教学班选用。
选教实验;约4学时,含E和的测定,G测定,平截面假设验证,弯扭组合,压杆稳定,位移互等定理, 电阻应变片应用。
选学内容
(一)内容、学时数
1、曲杆(4学时);2 杆的大挠度(4学时);3力传感技术(4学时);4.弹性基础的梁(4学时);5. 梁的纵横弯曲问题(4学时);6. 模型实验(6学时)
(二)教学内容组织方式:
1、共计42学时,应学生要求安排教学。
2、选学实验:引伸计设计与标定、力传感器、压力测定、旋转构件应力。
土木类专业教学内容体系结构及教学内容组织方式
一、基本内容 略.(见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
二、选修课程
1、弹性地基梁(4学时)
概述,弹性地基梁的挠曲线微分方程,初参数法,弹性地基短梁,长梁及刚性梁
2、考虑材料塑性的强度计算 (6学时)
材料的极限分析概念,杆件受轴向荷载时的极限分析
圆轴扭转时的极限分析,梁弯曲时的极限分析
3、薄壁杆件的约束扭转 (12学时
开口薄壁杆件概述,截面的扇性几何性质,扇性极点与弯曲中心,
开口薄壁杆件约束扭转的正应力,双力矩
开口薄壁杆件约束扭转的切应力
扭转角微分方程式及其积分
开口薄壁杆件在复杂荷载作用下的应力计算
4、复合材料力学基础 (10学时)
概述,复合材料梁与组合梁(Built-up Beams)的比较
单层纤维复合材料垂直纤维方向与平行纤维方向的弹性模量
复合材料名义应力与纤维和基体中的实际应力,纤维增强效应
单层复合材料的沿轴性态,柔度矩阵,刚度矩阵
单层复合材料的离轴性态,应力,应变变换
单层复合材料的失效判据与设计准则
叠层复合材料简介
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程的重点、难点:
(1)杆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概念与工程设计思想的初步建立;
(2)材料的力学性能,低碳钢和铸铁的拉压试验;
(3)杆件的内力、应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解决杆件的强度计算问题,为结构设计打下基础;
(4)杆件的变形、线应变、切应变等概念及计算方法,解决杆件的刚度计算问题;
(5)压杆的稳定性概念,工程压杆稳定校核;
(6)杆件的变形能的概念及计算,功能原理、功的互等原理、位移互等定理、卡氏定理及其应用;
(7)强度理论的概念、建立强度理论的思想及强度理论的发展。
为此,其解决方法:
提高教师自身的力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教师不仅要有较高层次、较全面的力学理论知识,而且也要懂工程、了解工程设计。
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在有些难点如应力公式的推导、力学模型的建立等,多媒体的应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实验课。开发综合性、设计性的力学实验;
重视学生通过分析、演算一定数量的习题,加强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4-2-4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材料力学课程包含8-12学时的实验课,对实验课的设计思想是:
学生在实验室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4-5个基础材料力学实验,其中包括拉、压、扭转、弯曲、压杆等传统实验,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基础实验的后期逐步增加实验的综合性,如:电测静应力实验,综合利用学生在各章中学到的知识。
在基础实验完成后,学生分组进行一个有学生自己设计、结合工程实际的实验,充分利用力学基础教学实验中心的新硬件条件,自主开发测控软件,全面改进电测实验。实践表明这样的实验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种各样的想法被提出来,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力学素质和创新思维到锻炼和提高。
4-2 实践(验)课教学内容
4-2-1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
针对机械类近机类和建筑土木工程类的不同专业背景注重实验能力和操作技能的系统培养。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去分析问题、研究和解决工程问题。实验内容要有明确的工程背景,促进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验既要注意贯彻教学要求,又尽可能与国家标准相结合。实验教学分为基本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两大块,基本实验密切结合理论教学侧重在仪器设备的介绍和学习符合国家标准材料力学性能实验。综合性实验则注重在工程中广泛应用电测技术的综合应用技能培养,兼顾与理论教学结合。
4-2-2课程内容(详细列出实验或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
1、机器认识和操作 万能材料实验机的原理、结构认识和设备操作 1学时 验证
2、金属拉伸实验 低碳钢、铸铁的标准拉伸实验 1学时 验证
3、金属的压缩实验 低碳钢、铸铁的标准压缩实验 1学时 验证
4、金属的扭转实验 低碳钢、铸铁的扭转实验 1学时 验证
5、电测基础实验 电测技术基础、梁的正应力 1学时 验证
6、叠梁实验 通过电测法测量叠梁在横弯作用下的应力分布 1学时 综合
7、电测技术应用 梁的弯曲扭转载荷识别 2学时 设计 机类
8、框架应力分析实验 测量框架在横向载荷作用下应力 2学时 设计 选做
9、应变片粘贴技术 常规 应变片粘贴技术 2学时 综合 土木类
10、压杆稳定性 压杆在不同支撑条件下的临界载荷 2学时 综合 土木类
4-2-3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实验项目1-4采用3人一组方式轮换组织教学,实验指导教师在学生预习准备的基础上,通过15~20分钟集中讲解强化实验相关知识,明确实验目的和操作注意事项.然后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教师随时进行实时指导.完成实验原始数据测试后,学生课后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5-6采用3人一组方式组织教学,实验指导教师在学生预习准备的基础上,通过15到20分钟时间简要总结电测基本原理和仪器操作注意事项,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教师随时进行实时贴身指导.完成实验原始数据测试后,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7-8采用3人一组方式组织教学,实验指导教师通过20分钟时间复习电测原理,简要介绍常用组桥技术.使学生明确本实验建立初步的实验思路,通过独立的实际设计实验,使学生掌握复杂应力状态下的电测技术,更好地理解组合变形问题和广义虎克定律.本实验不给实验步骤,要求学生全部自己设计完成实验,因此指导教师的介入程度应恰到好处.
实验项目9采用1人一组方式组织教学,指导教师以答疑方式进行实验指导.
实验项目10采用3人一组方式组织教学,实验指导要求与实验项目7-8相同.
4-2-4考核内容与方法
1、在考试题中增加相关题目。2、实验报告,3、5级计分。实验报告成绩在总成绩中占5-10%。4、最终比例由教研室在此范围内决定。
4-2-5创新与特点
既兼顾常规标准实验和目前主流实验设备的操作技术的培养,又注意利用实验诱导同学综合利用基础理论知识完成实验.特别是实验项目7,充分利用先进设备的功能特点,通过自主设计的测控软件对试件进行暗箱加载通过引导学生用不同实验方案完成这一实验,根据学生设计成功方案数目评定成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本实验具有创新性.
4-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教材使用与建设
长期以来,我们始终采取使用全国优秀教材,与编写出版具有本校特色的教材并举的方针。优先采用全国优秀教材,如对多学时选用刘鸿文主编的《材料力学》。中、少学时还分别采用胡国华等和冯贤桂等分别主编的《材料力学》。对土木类专业采用孙仁博等编著的《材料力学》与武建华主编的《材料力学》等自编教材。针对小范围试点的需要,还使用了自编的其它“材料力学”,以及“弹性力学” “工程力学”等教材和校内讲义。
冯贤桂等主编的《材料力学》和武建华主编的《材料力学》在材料力学教学中得到广泛使用和好评。
基于总结我们对于少学时专业的教学要求和实际教学经验,由陈景秋、张培源编写的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工程力学》已经正式出版并使用,在60学时左右的时间里,讲授涵盖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工程流体力学几门课程中最基础的内容,力图引导学生在不长的时间内由浅入深地了解工程力学课程的基本框架和工程中力学问题的建模方法和分析方法,使学生对近代力学学科的全貌有一个最简要的了解。涵盖如此多内容,这是一个十分艰辛的任务,是一项很有创意的探索。
教学辅助性资料使用
学校有西南地区最大的外文教材中心。收集了近年来比较有影响的新的材料力学教材。相关材料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教研室有大量的国内材料力学教材和比较齐全的教具和模型。
主要的参考书例如有:
《A First Course in Continuum Mechnics》,Y.C.Fung,Prentice-Hall,INC.,1975
《Mechanics of Materials》S. Timoshenko, J. Gere,1972;
《Mechanizs of Materials》E.P. Popov,1978;
《Mechanics of Materials》George R.Buchanan,1988;
《Mechanics of Materials》R.c.Hibbler,1997;
《Mechanics of Materials》Gere and Timeshenko,1997;
《Advanced strength and Applied Stress Analysis》,Richard G. Budynas,2001;
《Mechanics of Materials》F.P.Beer,2003;
《Mechanics of Materials》Pytal,Kiusalaas,2004;
《材料力学》张如三、王天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材料力学》冯贤桂、陈天富,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
《材料力学》范钦珊 高教出版社,2000;
《工程力学》刘德华参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材料力学》孙训方、方素淑、关来泰,高教出版社;
《材料力学》刘鸿文,高教出版社。
《材料力学》单辉祖 高教出版社,2004。
《工程力学》,范钦珊、王琪,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工程力学》梅凤翔,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工程力学》陈景秋、张培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配套的实验教材
与材料力学课程配套的力学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有完整的实验教材,如我校邢世建老师自编的“材料力学实验”教材(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针对各种学时和各个阶段的实验设备条件,编写有齐备的实验指导书。
实践性教学环境
实践性教学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新增了五套数显液压万能料试验机、七套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材料试验机。增补了部分扭转试验机、硬度试验机等,开发了材料力学综合实验台。为配合材料力学教学增加动应力和冲击应力测量。材料力学实验室更新了全部应变测量设备。新增了6套4通道动态测量设备和两套7V14 100点静态应变仪,为开展设计性实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针对材料力学设计性实验平台,自主开发了相应测控软件,新开发两个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改革实验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验室建设不仅在硬件方面的到了较大改善,在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等方面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并于2000年5月通过了基础实验室评估。
网络教学环境
校园网已在院内有多个节点,已连接到各教研室。力学系有一个独立的局域网。针对网络教学已经开发了部分网络教学软件。
6、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采用课堂教学,注重启发学习思维,注重因材施教,部分采用讨论课,将原由二学期完成,改为一学期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坚持作业全部收,认真批改1/3~1/2,并讲评作业和上习题课。坚持课外答疑,坚持教考分离,流水阅卷制度,按国家题库标准由当期非任课教师命题,且注意考题的难度与覆盖面,与国内高校同类专业的考题相比,整体水平稍难。坚持考试成绩分析。在部分专业采用有条件开卷考试等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为了配合学生主动学习,材料力学教研室有配合教材的习题解。有近八年材料力学课程试题库,并且均输入计算机。在Win98系统环境下,应用AutoCAD软件和天正结构软件作为支撑,研制形成了所用教材的全部习题的图库,可以形成练习型试题文件。从96年以来应用到命题考试中,同时也为进一步制作网页,奠定了基础。除满足命题需要外,形成的八年来考研试题题解等资料,受到学生的称赞。
材料力学拥有大量实验的电教片和教具模型。同时,作为材料力学课程的特点之一,任何一个教室,都是材料力学课程的典型教学模型。因为材料力学课程所研究的单一构件梁、柱、板等,教室均为齐备,将教室各构件作为教学模型,教师和学生均身临其境,能生动活泼,可以举一反三,可以在课堂内考察柱、墙、梁、板、荷载,再借助生活所熟悉的商场,住宅帮助想象其它建筑构件,学生便能对材料力学课程内容感到活龙活现、生动活泼。在教师讲解的调动下,学生能聚精会神,取得好的效果。例如,对脆性破坏,塑性破坏工程意义的认识,均很深刻。
4-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广大教师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从传统的粉笔黑板到单体教学模型,从挂图到多媒体教学软件以及实验教学手段,都在有机地发挥着其各自的作用,构成了一个立体化的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教研室有备课用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和多媒体课件。有标准的材料力学试题库。任课教师自主开发了大量多媒体教学软件。学校也购置了多套国内知名多媒体教学软件。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改革
60学时材料力学教学实践是我校机械学院承担的教委面向21世纪“机械制造专业系列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项目给我们提出的一个试点项目。根据学时大量压缩的改革的要求,将内容分为内力、应力、变形、材料性质、压杆稳定几大问题来讨论。在实验教学方面,将一些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采用先做实验,让学生把实验现象及数据详细记录下来,分组进行分析、讨论归纳整理,然后开实验报告会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观察能力。考试方面,采用学习小结,期末开卷考试、平时成绩、实验等综合考核的办法评定成绩。实现上述改革必须在教学手段上进行创新,结合”面向21世纪力学系列课程改革”的思想,本课程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图文并茂、直观形象的特点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 题库建设
配合教材的习题解,有近八年材料力学课程试题库,并且均输入计算机。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九十年代初研制的国家材料力学试题库的档次较低,所依赖的支撑不是Win98系统和工作平台,因此,我室教师在Win98系统下进行了移植。
应用AutoCAD软件和天正结构软件作为支撑,研制形成了所用教材的全部习题的图库,形成了近几年试题文件。从96年以来应用到命题考试中。
4-5 教学效果(含校内同事举证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校内同行举证评价
材料力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历来是优良的。这与本课程的优良传统分不开。几代老教师的教学效果在校内外皆得到公认,如胡国华、孙仁博等老教师在国内和西南地区也是有较高声望。老教师言传身教,新的一代迅速成熟,不管是课堂效果还是课下的教学比赛均有上佳的表现。在历年的学校教学督导组检查评价中,始终保持校内先进水平。例如秦容、武建华等在校教学督导组检查评价中获全校最高分。
校外专家评价
重庆大学材料力学教学水平在国内始终保持较高评价。材料力学课程及师资力量在国内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国家教委或教育部的各届教材编审委和教学指导委,与材料力学课程相关的委员会,均有我校力学教师入选。近年来在教务处的支持下,积极派出青年教师参加全国教学改革相关会议和接受教改培训,极大地促进了青年教师成长。在全国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取得好成绩:秦容、张蓓获一等奖,杨萌获三等奖;在学校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多次取得好成绩:秦容、张蓓、杨萌获一等奖。力学专业学生基础力学的水平,从进入清华大学研究生的表现上,得到清华大学力学系不少知名教授的好评。
本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陈景秋、张培源的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工程力学》,基于少学时的力学课教学要求和多年实际教学经验,也鉴于工程力学类各门课程总学时不断减少的趋势。专家指出:“作者根据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工程技术发展)的趋势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基于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实践,本着"少而精"的原则,撰写了这本简明的工程力学教材….本书初衷是要'使学生对近代力学学科的全貌有一个最简要的了解'。从这个想法出发来看,他们是做到了。教师、学生用过此书会对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流体力学有个基本了解。本书不同于以往的各种工程力学教材,其特色有(1)理论体系好;(2)面广;(3)简要;(4)数学工具好。总之是一本颇具特色、与众不同的工程力学教材。”(一本展示力学学科全貌的简明教材,中国大学教学,2005 No.5,p58)
学生评价结果
近年来从学生评教材料来看,学生对材料力学的评价基本上都在4.5分以上。在2004~2005第一学期全校学生网上评教结果所公布的前50名教师中就有材料力学的杨萌副教授,担任材料力学课程的其他教师平均得分均在校内处于领先地位。
(4) 教学录像评价
老师精神饱满,普通话流利,语言生动,有感染力;内容熟练,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基本原理讲解透彻;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形象生动,基础理论与工程背景紧密结合。
5.自我评价
5-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限200字以内,不超过三项)
适应机电、土木、材料、环境、IT、生物等等众多不同工科专业量大面广的不同教学需求,以模块方式组织本课教学。
科研带动教学改革,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首席教授同时担任本课负责人,本课教授均有国家级科研项目。教授副教授都在教学一线,保证了教学质量,并使学科前沿问题及时带入本课程教学内容中。
贯彻少而精原着,将本课程与理论力学、工程流体力学逐步形成统一为工程力学课程的不同模块,以适应教改和学科融和的发展趋势。
5-2 本课程在国内外同类课程中的地位
材料力学课程及师资力量在国内就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国家教委或教育部的各届教材编审委和教学指导委,与材料力学课程相关的委员会,均有我校力学教师入选。教育部优秀教材专家评审会,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优秀科技教材专家评审会,教育部十五教材规划会,教育部世行贷款实验仪器专家会等均有本课程专家参加。
参加教育部教改项目“工程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和建设部“建筑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改革与国内先进学校保持同步。
本课程总体上属国内重点大学同类课程一流水平。
5-3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教学软件开发力度和购入的数量不足。
网络教学资源还有待丰富。
6.课程建设规划
6-1-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及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课程建设的目标:将材料力学课程建设成为能够适应21世纪教学改革要求的国家级优秀课程。具体将在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明确材料力学课程是工科许多专业学生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教育环节。
与数学、普通物理等课程的课程体系改革相协调,避免重复,加强知识的综合应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造性人才为核心,以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为重点,消除几门力学课程之间的相互重叠,实现理论力学、材料力学、 结构力学等课程的相互贯通、相互融合和相互渗透,加强力学的总体概念,培养综合能力。
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合理安排基本内容并适量引进新内容。基础力学不仅要为后续专业课程服务,为其准备所需的力学知识,更要给学生打下宽厚、坚实的力学基础。
减少讲课学时数。腾出时间用于加大实验技能和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发现、分析和解决工程中的基本力学问题素养,并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与升级的能力,以适应21世纪高科技化与科技高速发展的需要。
改造现有实验、减少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创建设计性、综合型、研究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改革考试方式和作业结构,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立足本校,辐射西南,争取在3年的时间内,将我校基础力学教学建设成西南的基础力学教学改革的示范中心。
编写出版体现新体系、新内容、新方法的本科力学课程系列教科书与教学参考书
6-1-2 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2005年9-12月 作好全程授课录像的准备工作;
2006年1-7月 随课程安排做好一人次全程授课录像并上网;
2006年9-12月 第二人全程授课录像并上网;
2007年1-7月 第三人全程授课录像并上网。
6-2 本课程已经上网资源
网上资源名称列表
教育部基础力学课程指导委制定: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材料力学(I)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II)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III)教学大纲
重庆大学基础力学系列课程建设规划
重庆大学精品课程材料力学介绍
材料力学课程建设历史
材料力学实验指导书
关于材料力学课程内容与体系改革。
材料力学课程主讲教师教学录像(选)
教案及多媒体教学课件
参考文献目录
材料力学教学研究论文(选)
材料力学骨干教师简介
http://www.jpkc.cq.edu.cn/
课程试卷及参考答案链接(仅供专家评审期间参阅)
我们保存了历届学生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并对学生的成绩进行了试卷分析。
http://www.jpkc.cq.edu.cn/
7. 学校的政策措施
所在高校鼓励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措施及实施情况
重庆大学有重视课程建设的优良传统,尤其是对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
对“材料力学”课程,学校2000年投入100万元人民币加强基础力学实验室的建设,使实验室的面貌大大改观。同年促进力学基础教学试验中心通过重庆市评估。
2003年获重庆大学精品课程称号后,学校每年拨款四万元专项经费资助教材出版、软件开发、教学、学术讨论等,学院作为配套也拨出相应的款项10万元。广大教师得到实际的资助,更加努力的投入到精品课程的建设中。
学校设立了与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首席教授同等待遇的国家名师教学岗位,与二级学科博士点首席教授同等待遇的材料力学教学岗位。
今年本课程已获得了重庆市精品课程,每年可获得学校6万元省级精品课程配套资助,所在学院每年配套15万元。对于国家级精品课程学校和所在学院将每年按国家投入规模配套2-3倍的经费
8. 说明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