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 讲稿
经济系西方经济学教研室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 本章重点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
第一节 经济政策目标
? 经济政策 ——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
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1、充分就业 [Full Employment]——相当于自然失业率的失业率。
( 1)摩擦失业 [Frictional Unemployment] ——在生产过程中由
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 2)自愿失业 [Voluntary Unemployment]——工人不愿意接受
现行工资而形成的失业
( 3)非自愿失业 [Involuntary Unemployment]——愿意接受现
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 4)结构性失业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经济结构变化
等原因造成的失业。
( 5)周期性失业 [Cyclical Unemployment] ——经济周期中的衰
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奥肯定律 [Okun’s Law]——GDP每增加 2%,失业率大约下
降 1个百分点。
自然失业率 [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
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货币主义)
凯恩斯认为:如果非自愿失业已消除,失业仅限于摩擦失业和自
愿失业的话,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2,价格稳定 ——价格总水平的稳定,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
即不出现通货膨胀。( CPI,PPI,GDP平减指数)
3,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
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 经济政策目标之间不但会存在互补性,也存在一定的冲击。
此外,还要考虑到政策本身的协调和对时机的把握程度。
第二节 财政政策
? 财政政策 [Fiscal Policy]——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
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
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
决策。
一、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
? 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是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
? 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而政府收入则包括税收
和公债。
? 政府支出 ——整个国家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分为政府
购买和转移支付。
1、政府购买 ——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是实质性支出。
2、转移支付 ——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
面的支出。是货币性支出。
? 政府收入
1、税收: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根据课税对象:财产税、所得税、流转税。
根据收入中被扣除的比例:累退税、累进税、比例税。
税收乘数,( 1)税率的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
( 2)税收绝对量的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
2、公债 ——政府对公众的债务。
国债:短期债、中期债、长期债。
二、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
1、自动稳定器 [Automatic stabilizers]
又称内在稳定器 [Built-in stabilizers]
——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中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
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
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 1)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
经济萧条 → 产出下降,个人收入减少 → 所得税减少,个人
可支配收入少减少一些 → 自动抑制总需求的下降;
经济繁荣 → 所得税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下降 → 自动抑制
总需求的上升。
( 2)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政府转移支付)
经济萧条 → 失业增加 → 转移支付增加 → 抑制可支配收
入下降 → 抑制消费需求下降
经济繁荣,则相反。
( 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经济萧条 → 国民收入下降,农产品价格下降 → 按支持
价格收购农产品,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
经济繁荣,则相反。
2、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
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
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
? 补偿性财政政策 ——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原则(需求管理)
紧缩性
财政政策
减少政府支出
增加税 收
减少
总需求
经济繁荣 → 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 通货膨胀
经济萧条 → 总需求小于总供给 → 失业
扩张性
财政政策
增加政府支出
减少税 收
增加
总需求
? 影响财政政策作用发挥的限制因素
( 1)时滞
( 2)不确定性:乘数大小难以准确地确定;政策必须预
测总需求水平通过财政政策作用达到预定目标究竟需要
多少时间。
( 3)外在的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
( 4)挤出效应
三、功能财政与预算平衡
[Functional Finance and Balanced Budget]
? 功能财政 ——为实现无通胀的充分就业水平,预算可以盈
余,也可以赤字。
? 预算赤字:由减税和扩大政府支出造成。
? 预算盈余:由增税和减少政府支出形成。
? y< y*→ 政府应减少盈余甚至不惜出现更大赤字。反之,则
相反。
? 原有的财政平衡预算思想:年度平衡预算,周期平衡预算
? 功能财政思想: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
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实现财政收
支平衡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行。
四、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财政政策方向
? 预算盈余或赤字的变动原因:
( 1)经济本身变动
( 2)财政政策的变动
要使财政政策成为衡量财政政策扩张或紧缩的标准必须消除经
济周期波动本身的影响。
?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
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的作用
( 1)把收入水平固定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消除收入水平周
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更准确地反映财政政策对预算
状况的影响。
( 2)使政策制定者充分注重充分就业问题。
**
**
*
()
::
:
B S ty G TR
B S ty G TR
B S B S t y y
t B S
G B S
TR
? ? ?
? ? ?
? ? ?
税 率 实 际 预 算 盈 余
既 定 的 政 府 购 买 支 出, 充 分 就 业 预 算 盈 余
,既 定 的 政 府 转 移 支 出
五、赤字财政与公债
? 在经济萧条时,增加政府支出而不能增加甚至减少税收,政府
必然出现财政赤字。
? 弥补财政赤字的途径:借债和出售政府资产。
? 政府借债:
( 1)货币筹资,向央行借债,结果是通胀。
( 2)债务筹资:
,公债哲学” —— 公债无害论
有人认为公债负担不仅加在于当代人身上,而且也加在后
代的身上,是, 爷爷花了孙子的钱, ;由于不能增加税收,
政府不得不举新债还旧债,最终导致通货膨胀。所以,公债
是有害的。
凯恩斯主义认为公债无害,因为公债的债权人是公众,债
务人是政府,可以说是自己欠自己债,而且作为债务人的政
府是长期存在的,可以确保债务的兑现,所以,只要公债不
用于战争和浪费,而用于刺激经济发展,使经济增长速度高
于公债增长速度,公债就是安全的和值得的。
六、西方财政的分级管理模式
? 中央税
? 地方税
? 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第三节 货币政策
? 银行制度与货币供给
? 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其运行机制
? 货币政策的效果
一、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
? 商业银行 [Commercial Bank]
——金融企业,直接对厂商和居民办理存放款业务。主要业务:
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
? 中央银行 [Central Bank]
——“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发行的银行”,不
直接对厂商和居民办理存放款业务。
二、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
? 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Demand Deposit]又称支票货币
[Checkbook Money]或存款货币 [Deposit Money],存款货币
的增加也就是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 法定准备金 [Legal Reserve]
——中央银行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在所吸收的存款中保持
一定的比例作为准备金。这一比例就是法定准备率。
假定法定准备率为 20%。
A银行吸收存款 100万元 [原始存款 ];
A银行将 80万元贷给客户甲;
B银行取得客户甲的存款 80万元;
B银行将 64万元贷给客户乙;
C银行取得客户乙的存款 64万元;
C银行将 51.2万元贷给客户丙;
……
100万元 +80万元 +64万元 +51.2万元 +…… =500万元
举例说明:商业银行如何创造存款货币
? 存款总额 [D]
= 原始存款 [R] 法定准备率 [r]
=原始存款 +派生存款 (0<r<1)
? 货币创造乘数 [Money Multiplier]——原始存款扩张的倍数。
= 存款总额 [D]原始存款 [R] = 1法定准备率 [r]
或 = 1法定准备率 +提现率 +超额准备率 货币乘数的作用也
是双向的。
准备率越大,说明商业银行吸收的每一轮存款
中可用于货款的份额越小,由于贷款转换为存
款,因而下一轮存款就越少。
? 货币创造乘数为法定准备率的倒数条件:
( 1)商业银行没有超额储备。
超额准备率为 re,,货币创造乘数
市场利率上升,超额准备率从而实际准备率会下降,货币乘
数就会增大。
再贴现率上升,银行多留准备金,货币创造乘数会变小。
( 2)银行客户将一切货币收入存入银行,支付完全以支票形式
进行。
现金漏出 rc,
1
de
k rr? ?
de
RD
rr
?
?
派 生 存 款 总 额
1
d e c
k r r r? ??货 币 创 造 乘 数,
? 基础 货币 ——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
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又称高能货币或
强力货币。
1
1
1
H C R R
u d e
CD
M
u
H C R R
u d e
C
u
r
M
cD
C R RH r r r
u d e c d e
D D D
r
c
MH
r r r
c d e
? ? ?
?
?
??
?
?
??
??
??
?
??
??
deC R Ru
H
,非 银 行 持 有 的 通 货, 法 定 准 备 金, 超 额 准 备 金
,高 能 货 币 M, 货 币 供 给
货币供给函数
三、债券价格与市场利息率的关系
? 债券价格与市场利息率具有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债券的价格
越高,利息率越低;反之,则相反。这一反方向关系适用于
一切金融市场。
四、货币政策及其工具
? 货币政策 [Monetary Policy]
——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
利息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
为。
假设前提 ——人们的财富只有货币和债券这两种存在形式。
? 货币政策的工具
①再贴现政策 [Rediscount Policy]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率 [Rediscount Rate]
或贴现条件以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
②公开市场业务 [Open Market Operation]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控制货币供
给量。
③变动法定准备率 [Reserve Ratio Policy]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以控制商业银行
的贷款。
道义劝告 ——央行应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
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
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五、货币政策起作用的其他途径
? 凯恩斯主义 货币政策的运行机制
货币供给量
增 加
债券价格
上 升
利息率
下 降
投资增加
消费增加
货币供给量
减 少
债券价格
下 降
利息率
上 升
投资减少
消费减少
? 其他理论
1、利率的变动会影响人们资产组合的改变。
较低的利率 → 资产转移到股票 → 股票价格上涨 → 根据托庇
,q”理论,企业就会进行更多的投资。
2、扩张货币政策 → 利率下降 → 股票、长期债券价格上升 → 人
们感觉富有,消费增加。
3、扩张货币政策 → 债券出售者将支票存入银行 → 超额准备金
增加 → 银行用来贷款或购买债券。
银行吸收贷款,降低利率,购买国库券使利率下降,使企业
投资增加。
4、开放经济中,通过汇率变动影响进出口从而对总需求发生
作用
5、可利用的信用规模。
第四节 资本证券市场
一,股票和债券的基本概念
广义的证券:商品证券、货币证券、资本证券。
狭义的证券:资本证券,股票和债券都属于。
股票和债券区别:
1、性质不同
2、财务处理不同
3、收益风险不同
二、证券的发行和流通
? 发行市场(一级市场):
发行股票:股份有限公司
发行债券:企业和政府
? 流通市场
? 证券承销商
? 证券的交易
开户、委托、竞价、成交、清算交割、过户
类型:现货交易、信用交易、期货交易、期权交易
? 证券交易的价格
1,股票价格:
2,债券价格:主要取决于债券内在价值。
3,股价指数:
三、证券的交易与价格
? 证券收益
1,债券利息、股息、红利。
2,资本利得即债券低买高卖得差价。
? 风险 ——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1、系统行风险 ——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变动而影响债券
收益的风险
( 1)市场风险
( 2)利率风险
( 3)通胀风险
四、证券投资收益及风险
2、非系统性风险 ——由于市场、行业及企业本身的特殊因
素给个别企业证券带来的风险。
( 1)行业风险
( 2)企业经营风险
( 3)违约风险
为降低风险:
合理选择投资对象
对形势进行分析
掌握市场信息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方法
第五节 金融衍生品市场
金融衍生品 ——从基础金融工具(债券、股票、货币等)衍
生出来的交易工具,包括远期合约、期货和期权交易产品及其他
具有衍生工具特征的交易品种。
一、期货市场(证券期货)
1、是交易双方成交以后按合约中规定的价格和数量作远期交
割的交易方式。
2、对冲 ——在实际交割期时把前后两笔买进卖出方向相反的
交易通过交易所进行对冲,只要交付二者差额即可。
3、作用:吸引投资者、转移价格风险、套期保值、发现价格。
二、垫头交易与买空卖空
? 垫头交易(保证金信用交易) ——客户可以凭自己的信誉通
过交纳一定数额保证金取得经纪人信用,在委托买进证券时
由经纪人贷款,在委托卖出证券时由经纪人贷给证券公司,
就可以进行交易。
? 买空交易(多头交易):先买后卖
? 卖空交易(空头交易):先卖后买
三、期权交易
? 期权交易 ——交易对象是一种权利,保证购买者在某一特定
时期内或一个特定的时间,按约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
量证券,同时也允许他放弃行使买卖证券的权利。
? 买进期权(敲进,看涨期权)
? 卖出期权(敲出,看跌期权)
? 行权期、期权费(保险费)
四、双向期权
? 双向期权(套做期权、对敲) ——投资者在同一时间内,既
购入某种股票的买进期权,又购入该股票的卖出期权。
? 同价对敲
? 异价对敲
? 套涨对敲
? 套跌对敲
第六节 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 凯恩斯理论:
有效需求不足,市场机制不能使总需求和总供给在充分就业水
平上达到均衡。政府调节经济就是要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策进行总需求管理。财政政策是最有力、最直接的调节手段。
? 新古典综合派
? 货币主义 [Monetarism]
货币政策在传递机制上与凯恩斯主义不同:认为,直接影响国民
收入和价格水平的不是利息率,而是货币供给量。
假设前提:人们的财富具有多种形式:货币、债券、股票、住宅、
珠宝和耐用消费品等。 因此,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主要不是影响
利息率,而是影响各种形式的资产的相对价格,从而影响国民
收入和价格水平。
货币本身是经济失调的根源。因而,货币政策不应该是多变的,
应当以控制货币供给量为中心,实行“单一规则”或“固定规
则”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固定的比例大致等于经济和人口
的实际增长率之和。同时实行”自由汇率“。
? 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的财政政策不是调节总需求,而是刺激总供给,以
刺激经济增长。
他们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就应着眼于对人们经济行为的激
励,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增加总供给。
他们认为,高税率和高社会福利导致“干不如不干”或“干
等于白干”的后果,因而主张降低税率和社会福利支出。
? 理性预期学派
经济人会根据理性预期而作出经济决策,而市场运作的结果是使
市场得以出清的供求平衡。这样,在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两
个前提条件下,得出了政策无效性的结论。即“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 新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的宏观经济政策所能达到的目标主要是充分
就业和稳定物价,但这两个目标之间存在矛盾,而且这两个目标
与其他目标如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矛盾,只调节财政收支总量
和货币供给总量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很难解决这些矛盾。
所以,后来有人提出了宏观经济政策微观化的理论观点和政
策主张。简单地说,所谓宏观经济政策微观化就是有区别对
待地实施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 财政支出政策的微观化 ——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的构成以促进部
门结构的调整,使某些有利于经济增长的部门优先增长;或使
某些可以容纳更多非熟练工人就业的部门得到发展,以解决经
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的失业与空位并存问题的解决。
? 财政收入政策的微观化 ——通过调整税收结构、征税范围或
税率,使税收政策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既能促进经济增
长,又不致于降低经济效率。如仅对个别消费品或投资品增税
或减税,而不是对所有个人或企业增税或减税。
? 货币政策的微观化 ——局部地调整不同部门、不同市场或不同
类型借贷的放款限额、信贷条件、利息率或规定各类从事放款
业务的银行的法定准备率等,以增加资本的流动性,调剂资本
的供给与需求,促进某些部门或某些地区的经济增长而又不致
于影响整个物价水平的升降。
经济系西方经济学教研室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 本章重点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
第一节 经济政策目标
? 经济政策 ——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
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1、充分就业 [Full Employment]——相当于自然失业率的失业率。
( 1)摩擦失业 [Frictional Unemployment] ——在生产过程中由
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 2)自愿失业 [Voluntary Unemployment]——工人不愿意接受
现行工资而形成的失业
( 3)非自愿失业 [Involuntary Unemployment]——愿意接受现
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 4)结构性失业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经济结构变化
等原因造成的失业。
( 5)周期性失业 [Cyclical Unemployment] ——经济周期中的衰
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奥肯定律 [Okun’s Law]——GDP每增加 2%,失业率大约下
降 1个百分点。
自然失业率 [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
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货币主义)
凯恩斯认为:如果非自愿失业已消除,失业仅限于摩擦失业和自
愿失业的话,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2,价格稳定 ——价格总水平的稳定,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
即不出现通货膨胀。( CPI,PPI,GDP平减指数)
3,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
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 经济政策目标之间不但会存在互补性,也存在一定的冲击。
此外,还要考虑到政策本身的协调和对时机的把握程度。
第二节 财政政策
? 财政政策 [Fiscal Policy]——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
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
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
决策。
一、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
? 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是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
? 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而政府收入则包括税收
和公债。
? 政府支出 ——整个国家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分为政府
购买和转移支付。
1、政府购买 ——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是实质性支出。
2、转移支付 ——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
面的支出。是货币性支出。
? 政府收入
1、税收: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根据课税对象:财产税、所得税、流转税。
根据收入中被扣除的比例:累退税、累进税、比例税。
税收乘数,( 1)税率的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
( 2)税收绝对量的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
2、公债 ——政府对公众的债务。
国债:短期债、中期债、长期债。
二、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
1、自动稳定器 [Automatic stabilizers]
又称内在稳定器 [Built-in stabilizers]
——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中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
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
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 1)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
经济萧条 → 产出下降,个人收入减少 → 所得税减少,个人
可支配收入少减少一些 → 自动抑制总需求的下降;
经济繁荣 → 所得税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下降 → 自动抑制
总需求的上升。
( 2)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政府转移支付)
经济萧条 → 失业增加 → 转移支付增加 → 抑制可支配收
入下降 → 抑制消费需求下降
经济繁荣,则相反。
( 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经济萧条 → 国民收入下降,农产品价格下降 → 按支持
价格收购农产品,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
经济繁荣,则相反。
2、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
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
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
? 补偿性财政政策 ——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原则(需求管理)
紧缩性
财政政策
减少政府支出
增加税 收
减少
总需求
经济繁荣 → 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 通货膨胀
经济萧条 → 总需求小于总供给 → 失业
扩张性
财政政策
增加政府支出
减少税 收
增加
总需求
? 影响财政政策作用发挥的限制因素
( 1)时滞
( 2)不确定性:乘数大小难以准确地确定;政策必须预
测总需求水平通过财政政策作用达到预定目标究竟需要
多少时间。
( 3)外在的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
( 4)挤出效应
三、功能财政与预算平衡
[Functional Finance and Balanced Budget]
? 功能财政 ——为实现无通胀的充分就业水平,预算可以盈
余,也可以赤字。
? 预算赤字:由减税和扩大政府支出造成。
? 预算盈余:由增税和减少政府支出形成。
? y< y*→ 政府应减少盈余甚至不惜出现更大赤字。反之,则
相反。
? 原有的财政平衡预算思想:年度平衡预算,周期平衡预算
? 功能财政思想: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
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实现财政收
支平衡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行。
四、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财政政策方向
? 预算盈余或赤字的变动原因:
( 1)经济本身变动
( 2)财政政策的变动
要使财政政策成为衡量财政政策扩张或紧缩的标准必须消除经
济周期波动本身的影响。
?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
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的作用
( 1)把收入水平固定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消除收入水平周
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更准确地反映财政政策对预算
状况的影响。
( 2)使政策制定者充分注重充分就业问题。
**
**
*
()
::
:
B S ty G TR
B S ty G TR
B S B S t y y
t B S
G B S
TR
? ? ?
? ? ?
? ? ?
税 率 实 际 预 算 盈 余
既 定 的 政 府 购 买 支 出, 充 分 就 业 预 算 盈 余
,既 定 的 政 府 转 移 支 出
五、赤字财政与公债
? 在经济萧条时,增加政府支出而不能增加甚至减少税收,政府
必然出现财政赤字。
? 弥补财政赤字的途径:借债和出售政府资产。
? 政府借债:
( 1)货币筹资,向央行借债,结果是通胀。
( 2)债务筹资:
,公债哲学” —— 公债无害论
有人认为公债负担不仅加在于当代人身上,而且也加在后
代的身上,是, 爷爷花了孙子的钱, ;由于不能增加税收,
政府不得不举新债还旧债,最终导致通货膨胀。所以,公债
是有害的。
凯恩斯主义认为公债无害,因为公债的债权人是公众,债
务人是政府,可以说是自己欠自己债,而且作为债务人的政
府是长期存在的,可以确保债务的兑现,所以,只要公债不
用于战争和浪费,而用于刺激经济发展,使经济增长速度高
于公债增长速度,公债就是安全的和值得的。
六、西方财政的分级管理模式
? 中央税
? 地方税
? 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第三节 货币政策
? 银行制度与货币供给
? 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其运行机制
? 货币政策的效果
一、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
? 商业银行 [Commercial Bank]
——金融企业,直接对厂商和居民办理存放款业务。主要业务:
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
? 中央银行 [Central Bank]
——“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发行的银行”,不
直接对厂商和居民办理存放款业务。
二、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
? 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Demand Deposit]又称支票货币
[Checkbook Money]或存款货币 [Deposit Money],存款货币
的增加也就是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 法定准备金 [Legal Reserve]
——中央银行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在所吸收的存款中保持
一定的比例作为准备金。这一比例就是法定准备率。
假定法定准备率为 20%。
A银行吸收存款 100万元 [原始存款 ];
A银行将 80万元贷给客户甲;
B银行取得客户甲的存款 80万元;
B银行将 64万元贷给客户乙;
C银行取得客户乙的存款 64万元;
C银行将 51.2万元贷给客户丙;
……
100万元 +80万元 +64万元 +51.2万元 +…… =500万元
举例说明:商业银行如何创造存款货币
? 存款总额 [D]
= 原始存款 [R] 法定准备率 [r]
=原始存款 +派生存款 (0<r<1)
? 货币创造乘数 [Money Multiplier]——原始存款扩张的倍数。
= 存款总额 [D]原始存款 [R] = 1法定准备率 [r]
或 = 1法定准备率 +提现率 +超额准备率 货币乘数的作用也
是双向的。
准备率越大,说明商业银行吸收的每一轮存款
中可用于货款的份额越小,由于贷款转换为存
款,因而下一轮存款就越少。
? 货币创造乘数为法定准备率的倒数条件:
( 1)商业银行没有超额储备。
超额准备率为 re,,货币创造乘数
市场利率上升,超额准备率从而实际准备率会下降,货币乘
数就会增大。
再贴现率上升,银行多留准备金,货币创造乘数会变小。
( 2)银行客户将一切货币收入存入银行,支付完全以支票形式
进行。
现金漏出 rc,
1
de
k rr? ?
de
RD
rr
?
?
派 生 存 款 总 额
1
d e c
k r r r? ??货 币 创 造 乘 数,
? 基础 货币 ——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
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又称高能货币或
强力货币。
1
1
1
H C R R
u d e
CD
M
u
H C R R
u d e
C
u
r
M
cD
C R RH r r r
u d e c d e
D D D
r
c
MH
r r r
c d e
? ? ?
?
?
??
?
?
??
??
??
?
??
??
deC R Ru
H
,非 银 行 持 有 的 通 货, 法 定 准 备 金, 超 额 准 备 金
,高 能 货 币 M, 货 币 供 给
货币供给函数
三、债券价格与市场利息率的关系
? 债券价格与市场利息率具有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债券的价格
越高,利息率越低;反之,则相反。这一反方向关系适用于
一切金融市场。
四、货币政策及其工具
? 货币政策 [Monetary Policy]
——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
利息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
为。
假设前提 ——人们的财富只有货币和债券这两种存在形式。
? 货币政策的工具
①再贴现政策 [Rediscount Policy]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率 [Rediscount Rate]
或贴现条件以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
②公开市场业务 [Open Market Operation]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控制货币供
给量。
③变动法定准备率 [Reserve Ratio Policy]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以控制商业银行
的贷款。
道义劝告 ——央行应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
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
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五、货币政策起作用的其他途径
? 凯恩斯主义 货币政策的运行机制
货币供给量
增 加
债券价格
上 升
利息率
下 降
投资增加
消费增加
货币供给量
减 少
债券价格
下 降
利息率
上 升
投资减少
消费减少
? 其他理论
1、利率的变动会影响人们资产组合的改变。
较低的利率 → 资产转移到股票 → 股票价格上涨 → 根据托庇
,q”理论,企业就会进行更多的投资。
2、扩张货币政策 → 利率下降 → 股票、长期债券价格上升 → 人
们感觉富有,消费增加。
3、扩张货币政策 → 债券出售者将支票存入银行 → 超额准备金
增加 → 银行用来贷款或购买债券。
银行吸收贷款,降低利率,购买国库券使利率下降,使企业
投资增加。
4、开放经济中,通过汇率变动影响进出口从而对总需求发生
作用
5、可利用的信用规模。
第四节 资本证券市场
一,股票和债券的基本概念
广义的证券:商品证券、货币证券、资本证券。
狭义的证券:资本证券,股票和债券都属于。
股票和债券区别:
1、性质不同
2、财务处理不同
3、收益风险不同
二、证券的发行和流通
? 发行市场(一级市场):
发行股票:股份有限公司
发行债券:企业和政府
? 流通市场
? 证券承销商
? 证券的交易
开户、委托、竞价、成交、清算交割、过户
类型:现货交易、信用交易、期货交易、期权交易
? 证券交易的价格
1,股票价格:
2,债券价格:主要取决于债券内在价值。
3,股价指数:
三、证券的交易与价格
? 证券收益
1,债券利息、股息、红利。
2,资本利得即债券低买高卖得差价。
? 风险 ——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1、系统行风险 ——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变动而影响债券
收益的风险
( 1)市场风险
( 2)利率风险
( 3)通胀风险
四、证券投资收益及风险
2、非系统性风险 ——由于市场、行业及企业本身的特殊因
素给个别企业证券带来的风险。
( 1)行业风险
( 2)企业经营风险
( 3)违约风险
为降低风险:
合理选择投资对象
对形势进行分析
掌握市场信息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方法
第五节 金融衍生品市场
金融衍生品 ——从基础金融工具(债券、股票、货币等)衍
生出来的交易工具,包括远期合约、期货和期权交易产品及其他
具有衍生工具特征的交易品种。
一、期货市场(证券期货)
1、是交易双方成交以后按合约中规定的价格和数量作远期交
割的交易方式。
2、对冲 ——在实际交割期时把前后两笔买进卖出方向相反的
交易通过交易所进行对冲,只要交付二者差额即可。
3、作用:吸引投资者、转移价格风险、套期保值、发现价格。
二、垫头交易与买空卖空
? 垫头交易(保证金信用交易) ——客户可以凭自己的信誉通
过交纳一定数额保证金取得经纪人信用,在委托买进证券时
由经纪人贷款,在委托卖出证券时由经纪人贷给证券公司,
就可以进行交易。
? 买空交易(多头交易):先买后卖
? 卖空交易(空头交易):先卖后买
三、期权交易
? 期权交易 ——交易对象是一种权利,保证购买者在某一特定
时期内或一个特定的时间,按约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
量证券,同时也允许他放弃行使买卖证券的权利。
? 买进期权(敲进,看涨期权)
? 卖出期权(敲出,看跌期权)
? 行权期、期权费(保险费)
四、双向期权
? 双向期权(套做期权、对敲) ——投资者在同一时间内,既
购入某种股票的买进期权,又购入该股票的卖出期权。
? 同价对敲
? 异价对敲
? 套涨对敲
? 套跌对敲
第六节 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 凯恩斯理论:
有效需求不足,市场机制不能使总需求和总供给在充分就业水
平上达到均衡。政府调节经济就是要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策进行总需求管理。财政政策是最有力、最直接的调节手段。
? 新古典综合派
? 货币主义 [Monetarism]
货币政策在传递机制上与凯恩斯主义不同:认为,直接影响国民
收入和价格水平的不是利息率,而是货币供给量。
假设前提:人们的财富具有多种形式:货币、债券、股票、住宅、
珠宝和耐用消费品等。 因此,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主要不是影响
利息率,而是影响各种形式的资产的相对价格,从而影响国民
收入和价格水平。
货币本身是经济失调的根源。因而,货币政策不应该是多变的,
应当以控制货币供给量为中心,实行“单一规则”或“固定规
则”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固定的比例大致等于经济和人口
的实际增长率之和。同时实行”自由汇率“。
? 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的财政政策不是调节总需求,而是刺激总供给,以
刺激经济增长。
他们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就应着眼于对人们经济行为的激
励,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增加总供给。
他们认为,高税率和高社会福利导致“干不如不干”或“干
等于白干”的后果,因而主张降低税率和社会福利支出。
? 理性预期学派
经济人会根据理性预期而作出经济决策,而市场运作的结果是使
市场得以出清的供求平衡。这样,在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两
个前提条件下,得出了政策无效性的结论。即“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 新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的宏观经济政策所能达到的目标主要是充分
就业和稳定物价,但这两个目标之间存在矛盾,而且这两个目标
与其他目标如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矛盾,只调节财政收支总量
和货币供给总量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很难解决这些矛盾。
所以,后来有人提出了宏观经济政策微观化的理论观点和政
策主张。简单地说,所谓宏观经济政策微观化就是有区别对
待地实施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 财政支出政策的微观化 ——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的构成以促进部
门结构的调整,使某些有利于经济增长的部门优先增长;或使
某些可以容纳更多非熟练工人就业的部门得到发展,以解决经
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的失业与空位并存问题的解决。
? 财政收入政策的微观化 ——通过调整税收结构、征税范围或
税率,使税收政策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既能促进经济增
长,又不致于降低经济效率。如仅对个别消费品或投资品增税
或减税,而不是对所有个人或企业增税或减税。
? 货币政策的微观化 ——局部地调整不同部门、不同市场或不同
类型借贷的放款限额、信贷条件、利息率或规定各类从事放款
业务的银行的法定准备率等,以增加资本的流动性,调剂资本
的供给与需求,促进某些部门或某些地区的经济增长而又不致
于影响整个物价水平的升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