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金 融 学
第三篇 现代货币的
创造机制
(12)2
第三篇 目录
第十二章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12)3
第三篇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第十二章 现代货币的
创造机制
(12)4
第十二章 目录
第一节 现代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第四节 对现代货币供给形成机制的总体评价
(12)5
第十二章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第一节 现代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12)6
第十二章第一节 现代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现代经济生活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1,信用货币替代金属货币的过程,早就萌芽于古
老的信用工具之中;
这一过程的不可逆转决定于商品经济覆盖
整个经济生活,也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勃兴
和发展;
这一过程的最终完成则是在经历了几百年
之后的 20世纪。
(12)7
第十二章第一节 现代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现代经济生活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2,现代的信用货币:
⑴最早的典型形态是银行券;硬币的发行
通常统一于中央银行,也属信用货币;
⑵银行活期存款(活期存款的种种不同的
名称);
⑶定期存款和居民在银行的储蓄存款。
(12)8
第十二章第一节 现代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现代经济生活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3,直至进入 20世纪,人们才意识到,如果不把定期
存款和居民在银行的储蓄存款视为货币的存在形
态,微观主体的货币持有量和宏观调控中的货币
供给就是不完整的。
生活中,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与活期存款,
存款与银行券,它们之间时时相互转化,它们之
间的界限也不断被打破。这些现象说明,必须把
它们视为同质的货币才符合实际。
(12)9
第十二章第一节 现代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现代经济生活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4,所有以银行信用为基础的货币,除钞票和硬币
外,IMF概称之为“存款货币”。
5,今天的货币形态极其多样,很难一一列举,而
且变化迅速。但无论如何,无一例外地都是信
用货币。
(12)10
第十二章第一节 现代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与债权债务网
1,形形色色的信用货币之所以成为流通中货币的
统治形态,是与信用这种经济联系全面覆盖经
济生活紧密相关的。
2,现代经济生活,所有经济行为主体都由债权债
务关系联结在一起,并在债权债务的网络中进
行运作。所以,用信用的支付工具实现债权债
务的消长和转移势所必然。
(12)11
第十二章第一节 现代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债权债务文书是货币的载体
债权债务,绝大部分是以一定的文书形式
来体现并具备由法律规范的确定形式,如票据、
银行券、各种存款、贷款、各种公债、公司债
等。其中,很容易当作债权债务转移工具的规
范文书,特别是银行信用文书,自然而然地成
为代替贵金属流通的理想货币形态。
(12)12
第十二章第一节 现代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货币的金属载体之最后否定
1,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中,金属货币的流通是
极大的进步。但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不断发展,
金属货币的流通也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
需要极大的社会成本 ——由社会负担的纯
流通费用。
面对经济的迅速发展,单靠贵金属作为货
币,无法满足对货币的需求。
(12)13
第十二章第一节 现代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货币的金属载体之最后否定
2,谁能取代金属货币?
国家 凭借其政治强力发行用纸 ( 也曾有用
布帛等材料 ) 印制的钞票 ——纸币, 不利于资
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最终取代金属货币的是信用货币 。
(12)14
第十二章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12)15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现代银行功能 ——创造存款货币
银行, 在其调剂货币资金余缺和组织客户相
互结算的基础上, 发展了发行银行券和创造存款
货币的功能 。
由于银行券的发行权已集中于中央银行, 所
以, 现代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功能集中体现为创
造存款货币 。
(12)16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1,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这一对范畴,在金属铸币流
通的条件下即已存在。
(12)17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2,在支票存款和转账结算的基础上,出现了具有如
下特点的经济行为:
⑴客户把铸币存入银行之后,并不一定再把
铸币全数提出;从银行取得贷款的客户也通常是
要求把贷给的款项记入自己的存款账户。
当他们的存款账户上存有款项时,既可在提
取铸币,又可开出支票履行支付义务。
(12)18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⑵ 取得支票,往往并不提取铸币,而是委托
往来银行代收并把收来的款项记入自己的存款账
户。
⑶各个银行,由于自己的客户开出支票,因
而应该付出款项,同时由于自己客户交来支票委
托收款,因而有应该收入的款项。应付款、应收
款的金额很大,但两者的差额通常却较小。
(12)19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⑷ 各个银行保存铸币的需要归结为二:一
是客户从存款中提取铸币;二是结清支票结算
中应收应付的差额。
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银行认识到:铸币
的需要,相对于存款额来说,只是其一部分,
而且比例关系相对稳定。只要按存款的一定百
分比保持铸币库存即可应付顾客对于铸币的需
要。
(12)20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3,在这样的特征经济行为之下,出现如下过程:
⑴设 A银行吸收到客户存入 10 000元铸币;根据经
验,保存相当于存款额 20%的铸币即足以应付日常提取
铸币需要。那么,A银行即可把 8 000元铸币贷给乙。 A
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
(12)21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⑵ 乙将 8 000元铸币支付给丙, 丙把铸币存入自己的
往来银行 B,按照同样的考虑, B银行留下 20%的铸币
即 1 600元, 其余 6 400元铸币贷给客户丁 。 这时, B银
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
(12)22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⑶ 如此类推, 从银行 A开始至银行 B,银行 C,…,
银行 N,持续地存款贷款, 贷款存款, 则产生这样的结
果:
(12)23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4,从表可知, 当银行根据经验按存款的一定比例 —
—假设是 20%——保存铸币库存时, 10 000元铸
币的存款, 可使有关银行共贷出 40 000元贷款和
吸收包括最初 10 000元存款在内的 50 000元存款 。
从先后顺序来说, 10 000元是最初的存款, 40
000元是由于有了最初的存款才产生的 。
因此, 把最初的存款称为, 原始存款,, 把
在此基础上扩大的存款称为, 派生存款, 。
(12)24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5,这里有:⑴原始存款 R、⑵贷款总额 L、⑶经
过派生后的存款总额(包括原始存款) D、⑷
必要的铸币库存对存款的比率 r,这四者的关
系可表示:
(12)25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6,在原始存款的基础上出现了派生存款,其核心
意义即在于存款货币的创造。
就上面的例子来说,原来流通中有 10 000
元铸币为各种支付服务。现在,银行则为经济
创造了 40 000元的存款货币,即为流通服务的
货币已增至 50 000元。
(12)26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现代金融体制下的存款货币创造
1,现代生活中相当于铸币的现金是中央银行垄断
发行的银行券。银行对于吸收的存款要准备一
部分银行券,以保持存款的客户提取现金。这
与铸币流通时要保有一部分铸币以备提取铸币
的意义一样。
但支票结算中银行之间的应收应付差额则
已完全不需要用银行券结清。由于各个存款货
币银行均在中央银行开有存款账户,所以应收
应付差额的结算只需要通过银行在中央银行的
存款账户进行划转。
(12)27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现代金融体制下的存款货币创造
2,各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称作准备存款。通常
由国家规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对该
银行所吸收的存款总额的比率。这种比率叫法
定准备率。
(12)28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现代金融体制下的存款货币创造
3,如果暂不考虑顾客从存款提取银行券,则有一个无
现金的支付流转模型。在这个模型下,存款货币创
造怎样开始?
“原始存款”?来源可以是存款货币银行从
中央银行借款;可以是客户收到一张中央银行的支
票 ——比如由国库开出的拨款支票 ——并委托自己
的往来银行收款;也可能是客户向存款货币银行出
售外汇并形成存款,而银行把外汇售与中央银行并
形成准备存款,等等。
(12)29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现代金融体制下的存款货币创造
4,举例:
⑴假设 A银行的客户甲收到一张中央银行的支票,金
额为 10 000元;客户甲委托 A银行收款。从而 A银行在中央
银行的准备存款增加 10 000元,而甲在 A银行账户上的存款
等额增加 10 000元。
(12)30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现代金融体制下的存款货币创造
⑵ A银行吸收了存款,从而有条件贷款。设法定准备率仍
为 20%,则 A银行针对吸收的这笔存款的法定准备金不
得低于 2 000元。如果 A银行向客户乙提供贷款,按最高
可贷数额是 8 000元,则 A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
(12)31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现代金融体制下的存款货币创造
⑶ 当乙向 B银行的客户丙用支票支付 8 000元,而丙委托
B银行收款后,A银行,B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
(12)32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现代金融体制下的存款货币创造
⑷ B银行在中央银行有了 8 000元的准备存款,按照 20%
的法定准备率,则它的最高可贷数额为 6 400元。向客户丁
贷出 6 400元后,则 B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
(12)33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现代金融体制下的存款货币创造
⑸ 当 B银行的客户丁向 C银行的客户戊用支票支付 6 400
元的应付款,而客户戊委托 C银行收款后,B银行,C银行
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
(12)34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现代金融体制下的存款货币创造
⑹ C银行在中央银行有了 6 400元的准备存款,按照
20%的法定准备率,则它的最高可贷数额不得超过 5 120元。
如向客户贷出,则 C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
(12)35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现代金融体制下的存款货币创造
⑺ 当 C银行的客户己向 D银行的客户庚用支票支付
6 400元的应付款,而客户庚委托 D银行收款后,C银
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
(12)36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现代金融体制下的存款货币创造
⑻ 如此类推,存款的派生过程如下表:
(12)37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现代金融体制下的存款货币创造
⑼ 存款货币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
(12)38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现代金融体制下的存款货币创造
5,如以 ΔD表示包括原始存款在内的经过派生的存款
增加总额,以 ΔR 表示原始存款或准备存款的初始
增加额,rd 表示法定存款准备率,则三者关系式
如下:
(12)39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存款货币创造的两个必要的前提条件
1.各个银行对于自己所 吸 收的存款只需保留一定
比例的准备金 ;
2.银行清算体系的形成 。
(12)40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存款货币创造的乘数
1,银行存款货币创造机制所决定的存款总额, 其
最大扩张倍数称为派生倍数, 也称为派生乘数 。
它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 。 若以 K代表;则如下式:
2,这里的 K 值只是原始存款
能够扩大的最大倍数,实
际过程的扩张倍数往往达
不到这个值。
(12)41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存款之区分为活期、定期与创造乘数
仍设 ?D为活期存款量的增额, rd为活期存款的法
定准备率;再假定 ?T为定期存款量的增额, rt为定期
存款的法定准备率, ?R为总准备存款的增额, 且定
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比为 t( ?T/?D) 。 则有:
(12)42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现金与存款货币的创造乘数
1,以上的分析模型没有涉及现金;贷款、存款、货
币支付均在银行的账页上进行。然而,客户总会
从银行提取或多或少的现金,从而使一部分现金
流出银行系统,出现所谓的“现金漏损”。现金
漏损额与活期存款总额之比称为现金漏损率,也
称提现率。
(12)43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现金与存款货币的创造乘数
2,如用 ?C代表现金漏损额,用 c 代表现金漏损率,
则
c= ?C /?D; ?C= c·?D
(12)44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现金与存款货币的创造乘数
3,当设定包括现金的情况下, 存款货币的创造乘
数为:
(12)45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超额准备金与存款货币的创造乘数
1.为安全或应付意外之需, 银行实际持有的存款准
备金常常高于法定准备金 。 超过法定要求的准备
金, 称超额准备金, 以 E 代表 。 超额准备金与活
期存款总额的比, 称为超额准备金率, 以 e代表 。
这时, 银行的初始准备为:
?R = ?D·rd+ t·rt·?D+ c·?D+ e·?D
= ?D( rd + t·rt+ c+ e)
(12)46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超额准备金与存款货币的创造乘数
2,这时的存款货币创造乘数 ——考虑到活期存
款与定期存款之分, 考虑到现金漏损, 考虑
到超额准备 ——则是:
(12)47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超额准备金与存款货币的创造乘数
3,以上模型, 只是就基本可测因素对存款派生
倍数影响所推导出的银行扩大贷款的最大限
度 。 但是, 贷款不仅取决于银行行为, 还要
看企业是否有要求 。 在经济停滞和预期利润
率下降的情况下, 可能的派生规模并不一定
能够实现 。
(12)48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派生存款的紧缩过程
派生存款的倍数缩减过程与其倍数创造,
扩张过程是相对称的, 原理一样 。
(12)49
第十二章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
的货币创造过程
(12)50
第十二章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关于, 现金, 的再说明
我国习惯, 称钞票和硬币为现金 。 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的口径是以, 通货, ( currency) 来统
计钞票和硬币的数额 。 但 currency的用法很广泛,
在日常生活中, 包括经济著述, 常常是泛指货币 。
此外还有一个英文字 cash,其习惯用法之一是指
我们所指的, 现金, ;而在其他场合, 则是指包
括现金和活期存款等可以随时动用的款项 。
(12)51
第十二章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现金是怎样进入流通的
1,现金进入经济生活的渠道是存款货币银行的客
户从自己的存款账户提取现金。
2,每一个存款货币银行,在其日常的经营活动中,
都有现金的不断流入和不断流出。如果现金的
提取可以由现金的存入所满足,存款货币银行
则不必补充现金。如果存入的现金满足不了提
取现金的要求,存款货币银行则必须补充现金。
(12)52
第十二章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现金是怎样进入流通的
3,补充的基本途径就是到中央银行从自己的准备存
款账户提取;如果银行库存的现金过多,则会及
时存入自己在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账户。
4,为了保证存款货币银行可以及时地从准备存款账
户提取现金,中央银行则必须印制足够的钞票、
铸造足够的硬币。
5,由此可以理解,已经存在于流通过程中的现金,
就是过去存款货币银行从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账
户上陆陆续续提取现金所形成的。
(12)53
第十二章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现金增发与准备存款的补充
1,当存款货币银行总体向中央银行提取的现金多
于存入的现金,是现金发行量的增长,简称现
金发行;当存款货币银行总体向中央银行存入
的现金多于提取的现金,是现金发行量的减少,
则称现金回笼。
2,总的来看,年复一年,现金的发行都是增长的。
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增长。
(12)54
第十二章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现金的增发与准备存款的补充
3,当现金的增发是必然趋势时,那就意味着存款
货币银行从准备存款账户不断地提取现金,准
备存款相应下降;
但经济增长,必然也同时要求存款准备增
大以支持存款货币有足够的增长。
所以,在经济增长的条件下,准备存款必
须不断地得到补充。
(12)55
第十二章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准备存款的补充必须有中央银行的支持
1,要使存款货币银行整体的准备存款总额增加,必
须有中央银行资产业务的增加。
2,存款货币银行从中央银行补充准备存款的途径:
⑴向中央银行再贴现和直接取得贷款;
⑵向中央银行出售自己持有的债券;
⑶向中央银行出售自己持有的外汇 ……
(12)56
第十二章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准备存款的补充必须有中央银行的支持
3,在这个连续的过程中,中央银行一方面积累了
自己的资产;而另方面则形成两大负债项目:
⑴不断补充、不断提取现金的准备存款余
额;
⑵由一笔笔现金漏损所累积形成的流通中
现金。
(12)57
第十二章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准备存款的补充必须有中央银行的支持
4,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表现:
(12)58
第十二章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央行的支持有无限制?
1,扩大资产业务并不以负债的增加为前提是中央银
行特有的能力:
中央银行在国内信用交易的范围内,没有类
似存款货币银行的准备存款,也没有任何一个在
它之上的机构可以保存它的存款;中央银行也不
需要通货库存,通货就是它印制和铸造的。
中央银行扩大了资产业务,必然相应地形成
存款货币银行的准备存款和货币发行 ——资产负
债必然平衡。
(12)59
第十二章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央行的支持有无限制?
2,但从客观经济过程来说,约束则是强有力的:
存款货币银行不需要补充准备存款,中央
银行有能力也无从发挥;
强行支持无限制的货币创造,则会促成通
货膨胀。
(12)60
第十二章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基础货币
1,存款货币银行的存款准备,是准备存款加库存
现金;“漏损”的现金,也即不仅离开中央银
行并且也离开存款货币银行的现金,是流通于
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
2,对于创造信用货币来说,“存款准备”与“流
通中货币”这两者缺一不可。因而统称为基础
货币,或称高能货币、强力货币。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称之为“准备货币 (reserve money)”。
(12)61
第十二章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基础货币
2,基础货币的构成常用下式表达:
B = R+ C
式中,B为基础货币(由于基础货币也称高能
货币,所以也通常以符号 H代表); R为存款
货币银行保有的存款准备金(准备存款与现金
库存); C为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
(12)62
第十二章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货币乘数
1,把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相比,其比值称之为
货币乘数。用 MS代表货币供给,B为基础货币,
m为货币乘数,则有下式:
MS = m · B
(12)63
第十二章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货币乘数
2,基础货币中的通货,即处于流通中的现金 C,
它本身的量,中央银行发行多少就是多少,不
可能有倍数的增加;
引起倍数增加的只是存款准备 R。
因此,基础货币 C+ R与货币供给量 C+ D
的关系可示意如图:
(12)64
第十二章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货币乘数
(12)65
第十二章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货币乘数
3,相应的代数表达式:
又可整理为:
(12)66
第十二章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货币乘数
4,C/D或 D/C,即 C与 D的比,称为通货 -存款比。这
个比率的大小取决于私人部门行为。
R/D或 D/R,即 R与 D的比,称为准备 -存款
比。这个比率的大小取决于存款货币银行行为。
这两个比率决定乘数的大小,再加上基础货
币,即决定货币供给量。而基础货币的多少,在
一定意义上说取决于中央银行行为。
(12)67
第十二章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发行收入与铸币税
1,钞票是中央银行发行的,而每张进入流通的钞
票,按其面值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购买力。
那么,中央银行发行钞票的“收入”跑到哪里
去了?
2.,发行收入”这个词追溯起来,应是套用“铸
币收入”或“铸币税”而来的。
在铸币流通条件下,铸币收入,或铸币税,
是指铸币面值与铸币成本的差额。当铸造钱币
是王室、国家的特权时,铸币税直接就是财政
的收入。
(12)68
第十二章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发行收入与铸币税
3,问题是,在钞票代替了铸币条件下不能否套用
铸币税的分析思路。
中央银行的钞票发行构成了国家财政的债
务收入和经济行为主体的借款收入。无论是政
府还是经济主体,使用这种借入的收入,负有
按约定归还本金的义务,其代价则是按期支付
利息。中央银行的所谓发行收入,实实在在地
就是这些利息收入。
(12)69
第十二章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发行收入与铸币税
“铸币收入, 或, 铸币税,,国内外用得很乱。
如果不能说清脉络和可能的, 会计, 表现,还是不用
为好。
(12)70
第十二章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第四节 对现代货币供给形成
机制的总体评价
(12)71
第十二章第四节 对现代货币供给形成机制的总体评价
现代信用货币制度是最节约的货币制度
首先,节约了货币材料。现代信用货币中
的钞票和硬币是用纸或贱金属制造的,存款货
币本身只不过是银行账户上的一个数字,而电
子货币,更是极大的节约。
其次,节约了有关货币流通方面的费用。
最后,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可以减少货
币需要量。
(12)72
第十二章第四节 对现代货币供给形成机制的总体评价
双层次的货币创造结构
1,第一个层次 ——创造存款货币的存款货币银行:
在这一层次上创造多少存款货币是由许许多多
存款货币银行,在经济生活中无数的时点和地点上,
通过自我约束机制分散地决策。正是分散决策,才
有可能针对千差万别的需求机动灵活地供给货币;
而自我约束机制则使它们不能不认真地对客户所提
出的需求进行评价和筛选。
(12)73
第十二章第四节 对现代货币供给形成机制的总体评价
双层次的货币创造结构
2,第二个层次 ——中央银行:
分别每一笔存款货币的创造都合理,并不
等于创造的存款货币总量必然符合经济的客观
要求。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则可解决全局均衡
的问题。
(12)74
第十二章第四节 对现代货币供给形成机制的总体评价
联结微观金融与宏观金融的关节点
1,信用货币的创造机制是金融的微观方面向金融
的宏观方面过渡和金融的宏观方面向金融的微
观方面过渡的关节点。
其所以把这个问题独立一篇的原因,即在于此。
(12)75
第十二章第四节 对现代货币供给形成机制的总体评价
联结微观金融与宏观金融的关节点
2,信用货币创造,都是公司、公众、政府机构为
一方和存款货币银行、中央银行为另一方,环
绕一笔一笔具体的货币存、取、借、贷,所进
行的诸多微观经济行为的过程。
但经济行为主体的微观金融行为却为经济
生活连绵不断地提供了流通中的货币。流通中
的货币 ——构成货币供给,从而关系货币供给
与货币需求的对比,构成宏观金融问题的核心,
导出了宏观经济的结果。
(12)76
第十二章第四节 对现代货币供给形成机制的总体评价
联结微观金融与宏观金融的关节点
3,当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失衡,从而客观经济生活
从金融的宏观方面提出调整要求时,其实现也不
能绕过信用货币的创造机制:即只能透过利益机
制影响参与金融行为的诸多微观经济主体,并在
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改变宏观均衡状态的。当然,
在非常时期可有非常措施。
4,只有了解信用货币的创造机制,才能具体理解金
融微观方面与金融宏观方面的连结。
金 融 学
第三篇 现代货币的
创造机制
(12)2
第三篇 目录
第十二章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12)3
第三篇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第十二章 现代货币的
创造机制
(12)4
第十二章 目录
第一节 现代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第四节 对现代货币供给形成机制的总体评价
(12)5
第十二章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第一节 现代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12)6
第十二章第一节 现代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现代经济生活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1,信用货币替代金属货币的过程,早就萌芽于古
老的信用工具之中;
这一过程的不可逆转决定于商品经济覆盖
整个经济生活,也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勃兴
和发展;
这一过程的最终完成则是在经历了几百年
之后的 20世纪。
(12)7
第十二章第一节 现代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现代经济生活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2,现代的信用货币:
⑴最早的典型形态是银行券;硬币的发行
通常统一于中央银行,也属信用货币;
⑵银行活期存款(活期存款的种种不同的
名称);
⑶定期存款和居民在银行的储蓄存款。
(12)8
第十二章第一节 现代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现代经济生活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3,直至进入 20世纪,人们才意识到,如果不把定期
存款和居民在银行的储蓄存款视为货币的存在形
态,微观主体的货币持有量和宏观调控中的货币
供给就是不完整的。
生活中,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与活期存款,
存款与银行券,它们之间时时相互转化,它们之
间的界限也不断被打破。这些现象说明,必须把
它们视为同质的货币才符合实际。
(12)9
第十二章第一节 现代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现代经济生活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4,所有以银行信用为基础的货币,除钞票和硬币
外,IMF概称之为“存款货币”。
5,今天的货币形态极其多样,很难一一列举,而
且变化迅速。但无论如何,无一例外地都是信
用货币。
(12)10
第十二章第一节 现代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与债权债务网
1,形形色色的信用货币之所以成为流通中货币的
统治形态,是与信用这种经济联系全面覆盖经
济生活紧密相关的。
2,现代经济生活,所有经济行为主体都由债权债
务关系联结在一起,并在债权债务的网络中进
行运作。所以,用信用的支付工具实现债权债
务的消长和转移势所必然。
(12)11
第十二章第一节 现代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债权债务文书是货币的载体
债权债务,绝大部分是以一定的文书形式
来体现并具备由法律规范的确定形式,如票据、
银行券、各种存款、贷款、各种公债、公司债
等。其中,很容易当作债权债务转移工具的规
范文书,特别是银行信用文书,自然而然地成
为代替贵金属流通的理想货币形态。
(12)12
第十二章第一节 现代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货币的金属载体之最后否定
1,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中,金属货币的流通是
极大的进步。但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不断发展,
金属货币的流通也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
需要极大的社会成本 ——由社会负担的纯
流通费用。
面对经济的迅速发展,单靠贵金属作为货
币,无法满足对货币的需求。
(12)13
第十二章第一节 现代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货币的金属载体之最后否定
2,谁能取代金属货币?
国家 凭借其政治强力发行用纸 ( 也曾有用
布帛等材料 ) 印制的钞票 ——纸币, 不利于资
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最终取代金属货币的是信用货币 。
(12)14
第十二章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12)15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现代银行功能 ——创造存款货币
银行, 在其调剂货币资金余缺和组织客户相
互结算的基础上, 发展了发行银行券和创造存款
货币的功能 。
由于银行券的发行权已集中于中央银行, 所
以, 现代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功能集中体现为创
造存款货币 。
(12)16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1,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这一对范畴,在金属铸币流
通的条件下即已存在。
(12)17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2,在支票存款和转账结算的基础上,出现了具有如
下特点的经济行为:
⑴客户把铸币存入银行之后,并不一定再把
铸币全数提出;从银行取得贷款的客户也通常是
要求把贷给的款项记入自己的存款账户。
当他们的存款账户上存有款项时,既可在提
取铸币,又可开出支票履行支付义务。
(12)18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⑵ 取得支票,往往并不提取铸币,而是委托
往来银行代收并把收来的款项记入自己的存款账
户。
⑶各个银行,由于自己的客户开出支票,因
而应该付出款项,同时由于自己客户交来支票委
托收款,因而有应该收入的款项。应付款、应收
款的金额很大,但两者的差额通常却较小。
(12)19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⑷ 各个银行保存铸币的需要归结为二:一
是客户从存款中提取铸币;二是结清支票结算
中应收应付的差额。
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银行认识到:铸币
的需要,相对于存款额来说,只是其一部分,
而且比例关系相对稳定。只要按存款的一定百
分比保持铸币库存即可应付顾客对于铸币的需
要。
(12)20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3,在这样的特征经济行为之下,出现如下过程:
⑴设 A银行吸收到客户存入 10 000元铸币;根据经
验,保存相当于存款额 20%的铸币即足以应付日常提取
铸币需要。那么,A银行即可把 8 000元铸币贷给乙。 A
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
(12)21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⑵ 乙将 8 000元铸币支付给丙, 丙把铸币存入自己的
往来银行 B,按照同样的考虑, B银行留下 20%的铸币
即 1 600元, 其余 6 400元铸币贷给客户丁 。 这时, B银
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
(12)22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⑶ 如此类推, 从银行 A开始至银行 B,银行 C,…,
银行 N,持续地存款贷款, 贷款存款, 则产生这样的结
果:
(12)23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4,从表可知, 当银行根据经验按存款的一定比例 —
—假设是 20%——保存铸币库存时, 10 000元铸
币的存款, 可使有关银行共贷出 40 000元贷款和
吸收包括最初 10 000元存款在内的 50 000元存款 。
从先后顺序来说, 10 000元是最初的存款, 40
000元是由于有了最初的存款才产生的 。
因此, 把最初的存款称为, 原始存款,, 把
在此基础上扩大的存款称为, 派生存款, 。
(12)24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5,这里有:⑴原始存款 R、⑵贷款总额 L、⑶经
过派生后的存款总额(包括原始存款) D、⑷
必要的铸币库存对存款的比率 r,这四者的关
系可表示:
(12)25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6,在原始存款的基础上出现了派生存款,其核心
意义即在于存款货币的创造。
就上面的例子来说,原来流通中有 10 000
元铸币为各种支付服务。现在,银行则为经济
创造了 40 000元的存款货币,即为流通服务的
货币已增至 50 000元。
(12)26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现代金融体制下的存款货币创造
1,现代生活中相当于铸币的现金是中央银行垄断
发行的银行券。银行对于吸收的存款要准备一
部分银行券,以保持存款的客户提取现金。这
与铸币流通时要保有一部分铸币以备提取铸币
的意义一样。
但支票结算中银行之间的应收应付差额则
已完全不需要用银行券结清。由于各个存款货
币银行均在中央银行开有存款账户,所以应收
应付差额的结算只需要通过银行在中央银行的
存款账户进行划转。
(12)27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现代金融体制下的存款货币创造
2,各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称作准备存款。通常
由国家规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对该
银行所吸收的存款总额的比率。这种比率叫法
定准备率。
(12)28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现代金融体制下的存款货币创造
3,如果暂不考虑顾客从存款提取银行券,则有一个无
现金的支付流转模型。在这个模型下,存款货币创
造怎样开始?
“原始存款”?来源可以是存款货币银行从
中央银行借款;可以是客户收到一张中央银行的支
票 ——比如由国库开出的拨款支票 ——并委托自己
的往来银行收款;也可能是客户向存款货币银行出
售外汇并形成存款,而银行把外汇售与中央银行并
形成准备存款,等等。
(12)29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现代金融体制下的存款货币创造
4,举例:
⑴假设 A银行的客户甲收到一张中央银行的支票,金
额为 10 000元;客户甲委托 A银行收款。从而 A银行在中央
银行的准备存款增加 10 000元,而甲在 A银行账户上的存款
等额增加 10 000元。
(12)30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现代金融体制下的存款货币创造
⑵ A银行吸收了存款,从而有条件贷款。设法定准备率仍
为 20%,则 A银行针对吸收的这笔存款的法定准备金不
得低于 2 000元。如果 A银行向客户乙提供贷款,按最高
可贷数额是 8 000元,则 A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
(12)31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现代金融体制下的存款货币创造
⑶ 当乙向 B银行的客户丙用支票支付 8 000元,而丙委托
B银行收款后,A银行,B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
(12)32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现代金融体制下的存款货币创造
⑷ B银行在中央银行有了 8 000元的准备存款,按照 20%
的法定准备率,则它的最高可贷数额为 6 400元。向客户丁
贷出 6 400元后,则 B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
(12)33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现代金融体制下的存款货币创造
⑸ 当 B银行的客户丁向 C银行的客户戊用支票支付 6 400
元的应付款,而客户戊委托 C银行收款后,B银行,C银行
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
(12)34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现代金融体制下的存款货币创造
⑹ C银行在中央银行有了 6 400元的准备存款,按照
20%的法定准备率,则它的最高可贷数额不得超过 5 120元。
如向客户贷出,则 C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
(12)35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现代金融体制下的存款货币创造
⑺ 当 C银行的客户己向 D银行的客户庚用支票支付
6 400元的应付款,而客户庚委托 D银行收款后,C银
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
(12)36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现代金融体制下的存款货币创造
⑻ 如此类推,存款的派生过程如下表:
(12)37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现代金融体制下的存款货币创造
⑼ 存款货币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
(12)38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现代金融体制下的存款货币创造
5,如以 ΔD表示包括原始存款在内的经过派生的存款
增加总额,以 ΔR 表示原始存款或准备存款的初始
增加额,rd 表示法定存款准备率,则三者关系式
如下:
(12)39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存款货币创造的两个必要的前提条件
1.各个银行对于自己所 吸 收的存款只需保留一定
比例的准备金 ;
2.银行清算体系的形成 。
(12)40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存款货币创造的乘数
1,银行存款货币创造机制所决定的存款总额, 其
最大扩张倍数称为派生倍数, 也称为派生乘数 。
它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 。 若以 K代表;则如下式:
2,这里的 K 值只是原始存款
能够扩大的最大倍数,实
际过程的扩张倍数往往达
不到这个值。
(12)41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存款之区分为活期、定期与创造乘数
仍设 ?D为活期存款量的增额, rd为活期存款的法
定准备率;再假定 ?T为定期存款量的增额, rt为定期
存款的法定准备率, ?R为总准备存款的增额, 且定
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比为 t( ?T/?D) 。 则有:
(12)42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现金与存款货币的创造乘数
1,以上的分析模型没有涉及现金;贷款、存款、货
币支付均在银行的账页上进行。然而,客户总会
从银行提取或多或少的现金,从而使一部分现金
流出银行系统,出现所谓的“现金漏损”。现金
漏损额与活期存款总额之比称为现金漏损率,也
称提现率。
(12)43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现金与存款货币的创造乘数
2,如用 ?C代表现金漏损额,用 c 代表现金漏损率,
则
c= ?C /?D; ?C= c·?D
(12)44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现金与存款货币的创造乘数
3,当设定包括现金的情况下, 存款货币的创造乘
数为:
(12)45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超额准备金与存款货币的创造乘数
1.为安全或应付意外之需, 银行实际持有的存款准
备金常常高于法定准备金 。 超过法定要求的准备
金, 称超额准备金, 以 E 代表 。 超额准备金与活
期存款总额的比, 称为超额准备金率, 以 e代表 。
这时, 银行的初始准备为:
?R = ?D·rd+ t·rt·?D+ c·?D+ e·?D
= ?D( rd + t·rt+ c+ e)
(12)46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超额准备金与存款货币的创造乘数
2,这时的存款货币创造乘数 ——考虑到活期存
款与定期存款之分, 考虑到现金漏损, 考虑
到超额准备 ——则是:
(12)47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超额准备金与存款货币的创造乘数
3,以上模型, 只是就基本可测因素对存款派生
倍数影响所推导出的银行扩大贷款的最大限
度 。 但是, 贷款不仅取决于银行行为, 还要
看企业是否有要求 。 在经济停滞和预期利润
率下降的情况下, 可能的派生规模并不一定
能够实现 。
(12)48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派生存款的紧缩过程
派生存款的倍数缩减过程与其倍数创造,
扩张过程是相对称的, 原理一样 。
(12)49
第十二章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
的货币创造过程
(12)50
第十二章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关于, 现金, 的再说明
我国习惯, 称钞票和硬币为现金 。 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的口径是以, 通货, ( currency) 来统
计钞票和硬币的数额 。 但 currency的用法很广泛,
在日常生活中, 包括经济著述, 常常是泛指货币 。
此外还有一个英文字 cash,其习惯用法之一是指
我们所指的, 现金, ;而在其他场合, 则是指包
括现金和活期存款等可以随时动用的款项 。
(12)51
第十二章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现金是怎样进入流通的
1,现金进入经济生活的渠道是存款货币银行的客
户从自己的存款账户提取现金。
2,每一个存款货币银行,在其日常的经营活动中,
都有现金的不断流入和不断流出。如果现金的
提取可以由现金的存入所满足,存款货币银行
则不必补充现金。如果存入的现金满足不了提
取现金的要求,存款货币银行则必须补充现金。
(12)52
第十二章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现金是怎样进入流通的
3,补充的基本途径就是到中央银行从自己的准备存
款账户提取;如果银行库存的现金过多,则会及
时存入自己在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账户。
4,为了保证存款货币银行可以及时地从准备存款账
户提取现金,中央银行则必须印制足够的钞票、
铸造足够的硬币。
5,由此可以理解,已经存在于流通过程中的现金,
就是过去存款货币银行从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账
户上陆陆续续提取现金所形成的。
(12)53
第十二章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现金增发与准备存款的补充
1,当存款货币银行总体向中央银行提取的现金多
于存入的现金,是现金发行量的增长,简称现
金发行;当存款货币银行总体向中央银行存入
的现金多于提取的现金,是现金发行量的减少,
则称现金回笼。
2,总的来看,年复一年,现金的发行都是增长的。
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增长。
(12)54
第十二章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现金的增发与准备存款的补充
3,当现金的增发是必然趋势时,那就意味着存款
货币银行从准备存款账户不断地提取现金,准
备存款相应下降;
但经济增长,必然也同时要求存款准备增
大以支持存款货币有足够的增长。
所以,在经济增长的条件下,准备存款必
须不断地得到补充。
(12)55
第十二章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准备存款的补充必须有中央银行的支持
1,要使存款货币银行整体的准备存款总额增加,必
须有中央银行资产业务的增加。
2,存款货币银行从中央银行补充准备存款的途径:
⑴向中央银行再贴现和直接取得贷款;
⑵向中央银行出售自己持有的债券;
⑶向中央银行出售自己持有的外汇 ……
(12)56
第十二章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准备存款的补充必须有中央银行的支持
3,在这个连续的过程中,中央银行一方面积累了
自己的资产;而另方面则形成两大负债项目:
⑴不断补充、不断提取现金的准备存款余
额;
⑵由一笔笔现金漏损所累积形成的流通中
现金。
(12)57
第十二章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准备存款的补充必须有中央银行的支持
4,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表现:
(12)58
第十二章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央行的支持有无限制?
1,扩大资产业务并不以负债的增加为前提是中央银
行特有的能力:
中央银行在国内信用交易的范围内,没有类
似存款货币银行的准备存款,也没有任何一个在
它之上的机构可以保存它的存款;中央银行也不
需要通货库存,通货就是它印制和铸造的。
中央银行扩大了资产业务,必然相应地形成
存款货币银行的准备存款和货币发行 ——资产负
债必然平衡。
(12)59
第十二章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央行的支持有无限制?
2,但从客观经济过程来说,约束则是强有力的:
存款货币银行不需要补充准备存款,中央
银行有能力也无从发挥;
强行支持无限制的货币创造,则会促成通
货膨胀。
(12)60
第十二章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基础货币
1,存款货币银行的存款准备,是准备存款加库存
现金;“漏损”的现金,也即不仅离开中央银
行并且也离开存款货币银行的现金,是流通于
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
2,对于创造信用货币来说,“存款准备”与“流
通中货币”这两者缺一不可。因而统称为基础
货币,或称高能货币、强力货币。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称之为“准备货币 (reserve money)”。
(12)61
第十二章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基础货币
2,基础货币的构成常用下式表达:
B = R+ C
式中,B为基础货币(由于基础货币也称高能
货币,所以也通常以符号 H代表); R为存款
货币银行保有的存款准备金(准备存款与现金
库存); C为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
(12)62
第十二章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货币乘数
1,把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相比,其比值称之为
货币乘数。用 MS代表货币供给,B为基础货币,
m为货币乘数,则有下式:
MS = m · B
(12)63
第十二章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货币乘数
2,基础货币中的通货,即处于流通中的现金 C,
它本身的量,中央银行发行多少就是多少,不
可能有倍数的增加;
引起倍数增加的只是存款准备 R。
因此,基础货币 C+ R与货币供给量 C+ D
的关系可示意如图:
(12)64
第十二章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货币乘数
(12)65
第十二章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货币乘数
3,相应的代数表达式:
又可整理为:
(12)66
第十二章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货币乘数
4,C/D或 D/C,即 C与 D的比,称为通货 -存款比。这
个比率的大小取决于私人部门行为。
R/D或 D/R,即 R与 D的比,称为准备 -存款
比。这个比率的大小取决于存款货币银行行为。
这两个比率决定乘数的大小,再加上基础货
币,即决定货币供给量。而基础货币的多少,在
一定意义上说取决于中央银行行为。
(12)67
第十二章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发行收入与铸币税
1,钞票是中央银行发行的,而每张进入流通的钞
票,按其面值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购买力。
那么,中央银行发行钞票的“收入”跑到哪里
去了?
2.,发行收入”这个词追溯起来,应是套用“铸
币收入”或“铸币税”而来的。
在铸币流通条件下,铸币收入,或铸币税,
是指铸币面值与铸币成本的差额。当铸造钱币
是王室、国家的特权时,铸币税直接就是财政
的收入。
(12)68
第十二章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发行收入与铸币税
3,问题是,在钞票代替了铸币条件下不能否套用
铸币税的分析思路。
中央银行的钞票发行构成了国家财政的债
务收入和经济行为主体的借款收入。无论是政
府还是经济主体,使用这种借入的收入,负有
按约定归还本金的义务,其代价则是按期支付
利息。中央银行的所谓发行收入,实实在在地
就是这些利息收入。
(12)69
第十二章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发行收入与铸币税
“铸币收入, 或, 铸币税,,国内外用得很乱。
如果不能说清脉络和可能的, 会计, 表现,还是不用
为好。
(12)70
第十二章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第四节 对现代货币供给形成
机制的总体评价
(12)71
第十二章第四节 对现代货币供给形成机制的总体评价
现代信用货币制度是最节约的货币制度
首先,节约了货币材料。现代信用货币中
的钞票和硬币是用纸或贱金属制造的,存款货
币本身只不过是银行账户上的一个数字,而电
子货币,更是极大的节约。
其次,节约了有关货币流通方面的费用。
最后,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可以减少货
币需要量。
(12)72
第十二章第四节 对现代货币供给形成机制的总体评价
双层次的货币创造结构
1,第一个层次 ——创造存款货币的存款货币银行:
在这一层次上创造多少存款货币是由许许多多
存款货币银行,在经济生活中无数的时点和地点上,
通过自我约束机制分散地决策。正是分散决策,才
有可能针对千差万别的需求机动灵活地供给货币;
而自我约束机制则使它们不能不认真地对客户所提
出的需求进行评价和筛选。
(12)73
第十二章第四节 对现代货币供给形成机制的总体评价
双层次的货币创造结构
2,第二个层次 ——中央银行:
分别每一笔存款货币的创造都合理,并不
等于创造的存款货币总量必然符合经济的客观
要求。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则可解决全局均衡
的问题。
(12)74
第十二章第四节 对现代货币供给形成机制的总体评价
联结微观金融与宏观金融的关节点
1,信用货币的创造机制是金融的微观方面向金融
的宏观方面过渡和金融的宏观方面向金融的微
观方面过渡的关节点。
其所以把这个问题独立一篇的原因,即在于此。
(12)75
第十二章第四节 对现代货币供给形成机制的总体评价
联结微观金融与宏观金融的关节点
2,信用货币创造,都是公司、公众、政府机构为
一方和存款货币银行、中央银行为另一方,环
绕一笔一笔具体的货币存、取、借、贷,所进
行的诸多微观经济行为的过程。
但经济行为主体的微观金融行为却为经济
生活连绵不断地提供了流通中的货币。流通中
的货币 ——构成货币供给,从而关系货币供给
与货币需求的对比,构成宏观金融问题的核心,
导出了宏观经济的结果。
(12)76
第十二章第四节 对现代货币供给形成机制的总体评价
联结微观金融与宏观金融的关节点
3,当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失衡,从而客观经济生活
从金融的宏观方面提出调整要求时,其实现也不
能绕过信用货币的创造机制:即只能透过利益机
制影响参与金融行为的诸多微观经济主体,并在
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改变宏观均衡状态的。当然,
在非常时期可有非常措施。
4,只有了解信用货币的创造机制,才能具体理解金
融微观方面与金融宏观方面的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