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第四篇 宏观均衡
第十六章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16)2
第十六章 目录
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
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供求
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16)3
第十六章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
(16)4
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
1.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满足货币需求,
Ms= Md
货币非均衡是指货币供给超过或者满足不
了货币需求,
Ms≠ Md
(16)5
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实
现过程离不开利率的作
用。
货币供求决定均
衡利率水平 r0;或在均
衡利率水平上,货币供
给与货币需求达到均衡
状态。见图:
(16)6
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
3,如果货币供给是外生
变量,即由货币当局
决定,货币供给成为
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即货币需求只对利率
有影响,却不能通过
利率机制影响货币供
给。见图:
(16)7
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
中国集中计划体制下的货币供求对比状况
1.计划体制下的货币供求对比:以年度贷款增
长率作为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替代指标,以国民
收入指标 Y代表货币需求决定因素中的收入变
量,贷款的年平均增长率和国民收入的年平均
增长率分别为 12.8%和 6.93%,前者快于后者
几近 1倍。
如果以 1952年为基期,作图:
(16)8
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
中国集中计划体制下的货币供求对比状况
(16)9
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
中国集中计划体制下的货币供求对比状况
2,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快于经济整体的增长速
度,不足以证明货币供给大于对货币的需求;
货币供给过多的判断,毋宁说是根据实
际感受:
(16)10
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
中国集中计划体制下的货币供求对比状况
——消费品数量少,花色品种单调。大多
数必要消费品,或计划供应,或限量供应;
——在生产品领域,计划分配的原材料、
零配件,往往满足不了需要;
——无论是消费品还是生产品,都是“卖
方市场”;
——在计划体制下的价格虽然绝大多数是
官定的,但在集市,价格会上涨;计划分配的
物资也存在变相的上涨价格,等等。
(16)11
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
造成货币供给过多的微观主体行为
1,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是传统计划体制下宏观
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 。
主要原因在于:货币供给决策本身只是总
体经济扩张趋向的被动因素 。
2,科尔内的, 短缺, 理论解释了投资饥渴和软预
算约束如何使货币供求的失衡难以避免 。
(16)12
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
不同经济体制下货币均衡问题表现的差异
差异主要表现在:
⑴失衡是长期保持在货币供求过多的状态
上,还是供给过多与供给不足的经常交替;
⑵能否直接表现在价格和利率的变动上;
⑶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价格、利率不仅是
失衡的信号,而且有调节由失衡趋向均衡的功
能;在计划经济中,调节则主要靠直接的计划
方法和行政性措施。
(16)13
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
如何衡量货币多少
衡量货币是多还是少会有不同的显示, 需
综合考察 。
仅凭借单一的信号判断均衡是否存在, 很
容易陷入片面性 。
(16)14
第十六章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供求
(16)15
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市场总供求
1.在商品, 服务市场上:
市场 总供给 AS,包括 消费品供应和生产品
供应;
总需求 AD,包括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 。
2,总供求均衡的条件是:
消费支出 +投资支出 =消费品供应 +生产品供应
(16)16
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货币供给与市场总需求
1,市场总需求,其构成有四:消费需求 C、投资
需求 I、政府支出 G、出口需求 X。设总需求为
D,则:
D= C+ I+ G+ X
2,总需求的载体是货币。如果由货币供给承载的
总需求可以保证产出得以出清,说明货币供给
是适当的。由于 银行贷款调节货币供给规模,
从而也说明银行信用的掌握也适当。
(16)17
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货币供给与市场总需求
3,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企业与个人有过多的货币积累,不
形成当期的需求,而又没有提供相应的补充货币供
给,这会形成总需求的不足;
另一种情况是扩大投资与提高消费的压力过强,
或产生财政赤字,要求银行信用予以弥补,或银行
不得不扩大信贷,直接投放过多的货币。结果货币
供给过多并从而造成总需求过旺的局面。
这两种情况在我国经济中都曾发生过。
(16)18
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市场总供给与对货币的需求
1,经济体系中到底需要多少货币, 从根本取决于
有多少实际资源需要货币实现其流转并完成生
产, 交换, 分配和消费相互联系的再生产流程 。
这是市场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的基本理论出发
点 。
(16)19
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市场总供给与对货币的需求
2,然而宏观货币需求是通过微观主体对货币的需
求体现出来的 。 只有微观主体的货币需求才能
直接引出货币供给;能否使货币供给为流通所
吸纳, 也取决于微观主体对货币的需求 。
3,微观主体的货币需求有独立性, 因此, 微观的
货币需求, 其总和, 在实际上并不总等于由市
场总供给决定的货币需求量 。
(16)20
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货币 均衡与市场均衡
1,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的关系可以这样描述:
——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 但同等的总
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引出货币供给, 但不是等
量的;
(16)21
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货币 均衡与市场均衡
——货币供给成为总需求的载体, 同等
的货币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总需求;
——总需求的偏大, 偏小, 对总供给产
生巨大影响;
——总需求可以通过紧缩或扩张的政策
予以调节, 但单纯控制需求, 难以保证实现均
衡目标 。
(16)22
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货币 均衡与市场均衡
2,以 MS,Md,AS,AD分别代表货币的供与求,
市场的供求关系见图:
(16)23
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3,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有紧密联系,货币均衡有
助于市场均衡的实现。
但货币均衡并不必然意味着市场均衡:
⑴市场需求是以货币为载体,但并非所有
货币供给都构成市场需求;
(16)24
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⑵ 市场供给要求货币使之实现,因此提
出对货币的需求;但这些货币需求也并非对
货币需求的全部。
(16)25
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市场供求失衡与价格波动
在总供给给定时, 市场供求失衡的直接后果:
在典型的市场经济中是物价水平的变动;
在典型的集中计划体制下, 并不能直接由价格
表现出来, 但矛盾也会促使计划价格做必要的调整 。
(16)26
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与扩张界限
1.,面纱论, 和马克思的, 第一推动力, 。
2,在货币量能否推动实际产出的论证中, 联系潜
在资源的状况进行分析的方法得到广泛的认可 。
社会资源的状况不同, 货币供给的产出效
应也不同:
(16)27
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及其扩张界限
⑴ 只要经济体系中存在着现实可用做扩大再
生产的资源,且其数量又比较充分,在一定时期
内增加货币供给能够提高实际产出水平而不会推
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⑵待潜在的资源利用持续一段时间而且货币
供给仍继续增加后,经济中可能出现实际产出水
平同价格水平都在提高的现象;
⑶当潜在资源已被充分利用但货币供给仍在
继续扩张,经济体系中会产生价格总水平上涨但
实际产出水平不变的情况。见图:
(16)28
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与扩张界限
A和 B两个
拐点分别代表
由货币供给增
加形成的产出
率和物价上涨
率不同组合阶
段的界限。
(16)29
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紧缩效应
1,当市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通过压缩货币供给,
从而减少总需求,以求回复均衡,是国内外常见
的政策主张和实践。然而,其间有种种复杂问题。
2,在经济周期过程中,并不存在一种力量可以使经
济进程在碰壁之前约束其停止需求的过度扩张。
同样,危机后的萧条阶段,但往往却是伴随着加
剧萧条的紧缩过程。 20世纪 30年代以来,对控制
需求的效应,曾有颇高的估价。但实践经验证明,
它的作用仍是有限的。
(16)30
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紧缩效应
3,在集中计划管理体制下,这个问题的解决理应较
为容易,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所有实行类似体制
的国家均长期存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局面。决
策者虽然一再宣告解决这样矛盾的决心,却一直
没有能够解决。
4,中国在 20世纪 60年代初曾有一次成功的紧缩经验,
使过大的需求迅速下降并逐步恢复平衡。但这是
个特例。
(16)31
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紧缩效应
5,而当需求扩张不是突发的,即正常生产已经事
实上是在需求扩张的支持下运作时,单纯的紧
缩,通常的结果是,总需求缩减,实际再生产
缩减,从而总供给缩减,供需的差额仍然不能
由于紧缩需求而取得均衡。
6,至于紧缩的物价效应,一般情况下是直接的。
但从较长时间考察,如果紧缩也抑制了实际的
经济增长,那么价格水平上涨的压力依然难以
缓解。
(16)32
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必须辨清存量与流量
市场供给和货币供给都是一个不间断的流
量, 但在一定时点上又都是存量 。
辨清货币供求与市场供求之间的对应关系
一定要分清流量与存量的概念, 才能理解二者
动态均衡的实现过程 。
(16)33
第十六章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
和理论探索
(16)34
第十六章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反通货膨胀的“平衡”观
从上世纪 30年代末直至 1997年,中国一直处于
通货膨胀的阴影之下,平衡观是深入人心的。问
题是把“平衡”的追求只理解为反通货膨胀”。
直到上个世纪末才懂得,通货紧缩也是极具危害
的不平衡。
(16)35
第十六章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市场总供需均衡与“三平”理论
1,在计划体制下,虽然摒弃市场总供需的均衡的
用语,但问题是客观存在。因而在政策制定和
理论探索中事实上很受重视。最典型的理论建
树是“三平”理论。
2,所谓“三平”,是指必须保证财政收支平衡、
信贷收支平衡和物资供求平衡。
(16)36
第十六章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市场总供需均衡与“三平”理论
3,财政收支平衡的含义是:⑴财政收支平衡,则
不会引出过多的货币供给;⑵财政的结余,作
为信贷资金来源,有利于减轻扩大信贷并从而
扩大货币供给的压力。
4,信贷收支平衡的实质应被理解为理论意义上的
货币供求平衡。
(16)37
第十六章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市场总供需均衡与“三平”理论
5,物资供求平衡,那时的着眼点,在于,消费品
和部分农业生产资料的平衡在“三平”中被论
断为“基础”。但理论上既应包括作为商品的
消费资料的供求平衡,也应包括当时不被看作
为商品的生产资料的供求平衡。
6.,三平”理论所要论证的是“平衡”,实质是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是应予肯定的理论建
树。
(16)38
第十六章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财政收支平衡应放在市场总供求均衡之中理解
直至改革开放,财政收支在国民收入的分
配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也正是在这样的背
景之下,形成了一个错误观念:财政与总供求
之间只存在一种可能性:财政平衡,总供求平
衡;财政不平衡,总供求必然不平衡。这就使
“三平”理论,特别是其有关财政的论断不能
具有更一般的意义。
(16)39
第十六章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三平”本质是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概括
“三平”理论,往往由于它是在计划经济体
制下提出的而遭受漠视。
但是如果对于“平衡”二字理解为运动中的
协调、均衡,如果用“综合平衡”观使这种理解
着眼于各个范畴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各
个范畴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如果不仅把“平衡”
和“综合平衡”理解为人们对客观进程的观察方
法,而是理解为客观进程本身的内在规律性,—
—那么“三平”理论的实质不过是在不同环境下,
用不同语言论证了市场均衡这个一般命题。
(16)40
第十六章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什么是理想的均衡态势
1,对于均衡这个概念作原则的了解,不困难。然
而总供给与总需求形成数学相等的状态并不存
在于现实生活之中:总会是一方偏多、一方偏
少。
2,由于供不应求的梦魇长期摆脱不了,人们宁可
选择需求偏紧,供给偏松。
如 1985年环绕“经济环境”的讨论。其中
的主流主张是:中国的经济改革需要一个供略
大于求的比较宽松的经济环境。
(16)41
第十六章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什么是理想的均衡态势
3,然而自 1997年年中之后,市场需求不足的现象悄
然但又是突然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到 1998年,已
经呈现几乎无一种商品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用这样的现实来注解“比较宽松的经济环境”似
乎是贴切的。但这样的环境缺乏拉动经济增长的
需求动力是一目了然的。
4,这就是说,总供给与总需求这双对立统一的范畴,
不应简单理解。
第四篇 宏观均衡
第十六章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16)2
第十六章 目录
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
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供求
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16)3
第十六章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
(16)4
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
1.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满足货币需求,
Ms= Md
货币非均衡是指货币供给超过或者满足不
了货币需求,
Ms≠ Md
(16)5
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实
现过程离不开利率的作
用。
货币供求决定均
衡利率水平 r0;或在均
衡利率水平上,货币供
给与货币需求达到均衡
状态。见图:
(16)6
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
3,如果货币供给是外生
变量,即由货币当局
决定,货币供给成为
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即货币需求只对利率
有影响,却不能通过
利率机制影响货币供
给。见图:
(16)7
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
中国集中计划体制下的货币供求对比状况
1.计划体制下的货币供求对比:以年度贷款增
长率作为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替代指标,以国民
收入指标 Y代表货币需求决定因素中的收入变
量,贷款的年平均增长率和国民收入的年平均
增长率分别为 12.8%和 6.93%,前者快于后者
几近 1倍。
如果以 1952年为基期,作图:
(16)8
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
中国集中计划体制下的货币供求对比状况
(16)9
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
中国集中计划体制下的货币供求对比状况
2,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快于经济整体的增长速
度,不足以证明货币供给大于对货币的需求;
货币供给过多的判断,毋宁说是根据实
际感受:
(16)10
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
中国集中计划体制下的货币供求对比状况
——消费品数量少,花色品种单调。大多
数必要消费品,或计划供应,或限量供应;
——在生产品领域,计划分配的原材料、
零配件,往往满足不了需要;
——无论是消费品还是生产品,都是“卖
方市场”;
——在计划体制下的价格虽然绝大多数是
官定的,但在集市,价格会上涨;计划分配的
物资也存在变相的上涨价格,等等。
(16)11
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
造成货币供给过多的微观主体行为
1,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是传统计划体制下宏观
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 。
主要原因在于:货币供给决策本身只是总
体经济扩张趋向的被动因素 。
2,科尔内的, 短缺, 理论解释了投资饥渴和软预
算约束如何使货币供求的失衡难以避免 。
(16)12
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
不同经济体制下货币均衡问题表现的差异
差异主要表现在:
⑴失衡是长期保持在货币供求过多的状态
上,还是供给过多与供给不足的经常交替;
⑵能否直接表现在价格和利率的变动上;
⑶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价格、利率不仅是
失衡的信号,而且有调节由失衡趋向均衡的功
能;在计划经济中,调节则主要靠直接的计划
方法和行政性措施。
(16)13
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
如何衡量货币多少
衡量货币是多还是少会有不同的显示, 需
综合考察 。
仅凭借单一的信号判断均衡是否存在, 很
容易陷入片面性 。
(16)14
第十六章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供求
(16)15
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市场总供求
1.在商品, 服务市场上:
市场 总供给 AS,包括 消费品供应和生产品
供应;
总需求 AD,包括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 。
2,总供求均衡的条件是:
消费支出 +投资支出 =消费品供应 +生产品供应
(16)16
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货币供给与市场总需求
1,市场总需求,其构成有四:消费需求 C、投资
需求 I、政府支出 G、出口需求 X。设总需求为
D,则:
D= C+ I+ G+ X
2,总需求的载体是货币。如果由货币供给承载的
总需求可以保证产出得以出清,说明货币供给
是适当的。由于 银行贷款调节货币供给规模,
从而也说明银行信用的掌握也适当。
(16)17
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货币供给与市场总需求
3,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企业与个人有过多的货币积累,不
形成当期的需求,而又没有提供相应的补充货币供
给,这会形成总需求的不足;
另一种情况是扩大投资与提高消费的压力过强,
或产生财政赤字,要求银行信用予以弥补,或银行
不得不扩大信贷,直接投放过多的货币。结果货币
供给过多并从而造成总需求过旺的局面。
这两种情况在我国经济中都曾发生过。
(16)18
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市场总供给与对货币的需求
1,经济体系中到底需要多少货币, 从根本取决于
有多少实际资源需要货币实现其流转并完成生
产, 交换, 分配和消费相互联系的再生产流程 。
这是市场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的基本理论出发
点 。
(16)19
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市场总供给与对货币的需求
2,然而宏观货币需求是通过微观主体对货币的需
求体现出来的 。 只有微观主体的货币需求才能
直接引出货币供给;能否使货币供给为流通所
吸纳, 也取决于微观主体对货币的需求 。
3,微观主体的货币需求有独立性, 因此, 微观的
货币需求, 其总和, 在实际上并不总等于由市
场总供给决定的货币需求量 。
(16)20
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货币 均衡与市场均衡
1,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的关系可以这样描述:
——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 但同等的总
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引出货币供给, 但不是等
量的;
(16)21
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货币 均衡与市场均衡
——货币供给成为总需求的载体, 同等
的货币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总需求;
——总需求的偏大, 偏小, 对总供给产
生巨大影响;
——总需求可以通过紧缩或扩张的政策
予以调节, 但单纯控制需求, 难以保证实现均
衡目标 。
(16)22
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货币 均衡与市场均衡
2,以 MS,Md,AS,AD分别代表货币的供与求,
市场的供求关系见图:
(16)23
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3,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有紧密联系,货币均衡有
助于市场均衡的实现。
但货币均衡并不必然意味着市场均衡:
⑴市场需求是以货币为载体,但并非所有
货币供给都构成市场需求;
(16)24
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⑵ 市场供给要求货币使之实现,因此提
出对货币的需求;但这些货币需求也并非对
货币需求的全部。
(16)25
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市场供求失衡与价格波动
在总供给给定时, 市场供求失衡的直接后果:
在典型的市场经济中是物价水平的变动;
在典型的集中计划体制下, 并不能直接由价格
表现出来, 但矛盾也会促使计划价格做必要的调整 。
(16)26
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与扩张界限
1.,面纱论, 和马克思的, 第一推动力, 。
2,在货币量能否推动实际产出的论证中, 联系潜
在资源的状况进行分析的方法得到广泛的认可 。
社会资源的状况不同, 货币供给的产出效
应也不同:
(16)27
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及其扩张界限
⑴ 只要经济体系中存在着现实可用做扩大再
生产的资源,且其数量又比较充分,在一定时期
内增加货币供给能够提高实际产出水平而不会推
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⑵待潜在的资源利用持续一段时间而且货币
供给仍继续增加后,经济中可能出现实际产出水
平同价格水平都在提高的现象;
⑶当潜在资源已被充分利用但货币供给仍在
继续扩张,经济体系中会产生价格总水平上涨但
实际产出水平不变的情况。见图:
(16)28
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与扩张界限
A和 B两个
拐点分别代表
由货币供给增
加形成的产出
率和物价上涨
率不同组合阶
段的界限。
(16)29
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紧缩效应
1,当市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通过压缩货币供给,
从而减少总需求,以求回复均衡,是国内外常见
的政策主张和实践。然而,其间有种种复杂问题。
2,在经济周期过程中,并不存在一种力量可以使经
济进程在碰壁之前约束其停止需求的过度扩张。
同样,危机后的萧条阶段,但往往却是伴随着加
剧萧条的紧缩过程。 20世纪 30年代以来,对控制
需求的效应,曾有颇高的估价。但实践经验证明,
它的作用仍是有限的。
(16)30
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紧缩效应
3,在集中计划管理体制下,这个问题的解决理应较
为容易,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所有实行类似体制
的国家均长期存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局面。决
策者虽然一再宣告解决这样矛盾的决心,却一直
没有能够解决。
4,中国在 20世纪 60年代初曾有一次成功的紧缩经验,
使过大的需求迅速下降并逐步恢复平衡。但这是
个特例。
(16)31
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紧缩效应
5,而当需求扩张不是突发的,即正常生产已经事
实上是在需求扩张的支持下运作时,单纯的紧
缩,通常的结果是,总需求缩减,实际再生产
缩减,从而总供给缩减,供需的差额仍然不能
由于紧缩需求而取得均衡。
6,至于紧缩的物价效应,一般情况下是直接的。
但从较长时间考察,如果紧缩也抑制了实际的
经济增长,那么价格水平上涨的压力依然难以
缓解。
(16)32
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必须辨清存量与流量
市场供给和货币供给都是一个不间断的流
量, 但在一定时点上又都是存量 。
辨清货币供求与市场供求之间的对应关系
一定要分清流量与存量的概念, 才能理解二者
动态均衡的实现过程 。
(16)33
第十六章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
和理论探索
(16)34
第十六章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反通货膨胀的“平衡”观
从上世纪 30年代末直至 1997年,中国一直处于
通货膨胀的阴影之下,平衡观是深入人心的。问
题是把“平衡”的追求只理解为反通货膨胀”。
直到上个世纪末才懂得,通货紧缩也是极具危害
的不平衡。
(16)35
第十六章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市场总供需均衡与“三平”理论
1,在计划体制下,虽然摒弃市场总供需的均衡的
用语,但问题是客观存在。因而在政策制定和
理论探索中事实上很受重视。最典型的理论建
树是“三平”理论。
2,所谓“三平”,是指必须保证财政收支平衡、
信贷收支平衡和物资供求平衡。
(16)36
第十六章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市场总供需均衡与“三平”理论
3,财政收支平衡的含义是:⑴财政收支平衡,则
不会引出过多的货币供给;⑵财政的结余,作
为信贷资金来源,有利于减轻扩大信贷并从而
扩大货币供给的压力。
4,信贷收支平衡的实质应被理解为理论意义上的
货币供求平衡。
(16)37
第十六章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市场总供需均衡与“三平”理论
5,物资供求平衡,那时的着眼点,在于,消费品
和部分农业生产资料的平衡在“三平”中被论
断为“基础”。但理论上既应包括作为商品的
消费资料的供求平衡,也应包括当时不被看作
为商品的生产资料的供求平衡。
6.,三平”理论所要论证的是“平衡”,实质是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是应予肯定的理论建
树。
(16)38
第十六章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财政收支平衡应放在市场总供求均衡之中理解
直至改革开放,财政收支在国民收入的分
配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也正是在这样的背
景之下,形成了一个错误观念:财政与总供求
之间只存在一种可能性:财政平衡,总供求平
衡;财政不平衡,总供求必然不平衡。这就使
“三平”理论,特别是其有关财政的论断不能
具有更一般的意义。
(16)39
第十六章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三平”本质是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概括
“三平”理论,往往由于它是在计划经济体
制下提出的而遭受漠视。
但是如果对于“平衡”二字理解为运动中的
协调、均衡,如果用“综合平衡”观使这种理解
着眼于各个范畴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各
个范畴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如果不仅把“平衡”
和“综合平衡”理解为人们对客观进程的观察方
法,而是理解为客观进程本身的内在规律性,—
—那么“三平”理论的实质不过是在不同环境下,
用不同语言论证了市场均衡这个一般命题。
(16)40
第十六章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什么是理想的均衡态势
1,对于均衡这个概念作原则的了解,不困难。然
而总供给与总需求形成数学相等的状态并不存
在于现实生活之中:总会是一方偏多、一方偏
少。
2,由于供不应求的梦魇长期摆脱不了,人们宁可
选择需求偏紧,供给偏松。
如 1985年环绕“经济环境”的讨论。其中
的主流主张是:中国的经济改革需要一个供略
大于求的比较宽松的经济环境。
(16)41
第十六章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什么是理想的均衡态势
3,然而自 1997年年中之后,市场需求不足的现象悄
然但又是突然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到 1998年,已
经呈现几乎无一种商品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用这样的现实来注解“比较宽松的经济环境”似
乎是贴切的。但这样的环境缺乏拉动经济增长的
需求动力是一目了然的。
4,这就是说,总供给与总需求这双对立统一的范畴,
不应简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