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G理论耶鲁大学的克莱顿 ·奥尔德福发展了马斯洛的需要等级层次理论,提出了需要的 ERG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而 ERG理论则是针对理解员工的工作需要。但 ERG理论弥补了需要层次理论缺乏实证研究支持的缺陷,
它拥有相当确凿的支持性材料。
ERG中的字母分别代表:
E —— 生存 ( Existence)
R —— 关系 ( Relatedness)
G —— 成长 ( Growth)
生存的需要包括一切 物质和生理上的欲望,它和马斯洛的需要等级层次理论中的生理及安全的需要相对应;
关系的需要主要强调了人们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它包括了马斯洛的需要等级层次理论中的社交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
最高层次的成长需要主要指所有努力改善自身及环境的需要,它 包含了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ERG 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等级层次理论最大的区别在于,ERG理论中同时包括了 需要遵循一定的等级层次概念 和 气馁性回归概念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在其他需要都满足之后才显出重要性,奥尔德福却认为个体 —尤其是后工业时代的员工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可以同时被激励得到满足。
需要遵循一定的等级层次概念是指个体在一定需要层次获得满足后,就会上升到更高层次的需要,在这一点上,ERG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等级层次理论是相同的。
但同时 ERG理论认为如果上一层次的需要一直得不到满足的话,个体就会感到沮丧,然后回归到对低层次需要的追求。这就是气馁性回归概念。 例如,管理人员在满足了他的基本关系后,他就会极力去满足他的成长需要,但如果他的成长需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始终不能获得满足,他便因气馁而回归到关系需要的追求 。
与前述各种理论相比,ERG理论相对有效地解释了组织中的激励问题。下图:
成长需要的重要性关系需要的满足关系需要未得到满足而气馁生存需要的重要性成长需要的满足成长需要未得到满足而气馁关 系 需 要 的 重 要 性生存需要的满足生存需要未得到满足而气馁
ERG理论比马斯洛理论有更多的科学支持,而且与我们关于个体差异的常识更加一致。 ERG理论与我国学者关于人类需要具有多样性、层次性、潜在性和可变性特征的观点更为接近。因此,ERG
理论比马斯洛理论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