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一、货币政策的含义
★ 广义上说,货币政策包括政府、中央银行等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所采取的影响货币数量的一切措施。
★ 狭义上说,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总和。
★ 货币政策与金融政策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 稳定物价
◆ 充分就业
◆ 经济增长
◆ 国际收支平衡
货币政策诸目标之间的矛盾上述四个目标除了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之间具有一致性以外,其它诸目标之间常常是矛盾的 。
◆ 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
A
B
0
8%
失业率物价上涨率菲利普斯曲线
5%
4% 10%
◆ 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
Y↑→I↑→M s↑→P↑
◆ 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均衡
P本国 ↑→ 进口 ↑,出口 ↓→ 国际收支逆差
P外国 ↑→ 进口 ↓,出口 ↑→ 国际收支顺差
◆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国内经济增长 → 进口需求增大 → 国际收支恶化国际收支逆差 → 压缩国内需求 → Y↓
我国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主要观点双重目标
,发展经济,稳定货币”
(,中国人民银行法,频布以前 )
单一目标
“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
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 )
多重目标
“稳定物价、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有人建议,但没有做出此规定)
三、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
中间指标的含义
★ 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是在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
用以反馈其初步影响及衡量其效果的中介性变量。中间指标选择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效果。
选择中间指标变量的标准:
◆ 相关性;
◆ 可控制性;
◆ 可度量性;
◆ 抗干扰性;
◆ 可行性。
常用的货币政策中间指标
( 1) 长期利率 (中期指标)和 短期利率 (近期指标)
( 2) 货币供应量 (中期指标)和准备金(近期指标)
四、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1,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 基本思路,通过货币数量( M)的增减影响利率
( r),利率的变化引起资本边际效益的变化,使投资( I)
以乘数方式增减,进而影响到总支出( E)和总收入( Y)。
用符号表示即:
M r I E Y
2.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 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不起主要作用,起主要作用的主要是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总支出,进而通过资产结构的调整影响投资,最终引起总收入的变化。
上述过程用符号表示即:
M E I Y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一、一般性政策工具
1.调整存款准备率
★ 即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比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即货币乘数),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
进而影响宏观经济。
内容局限性
◆ 调整存款准备率对货币供应量影响过于激烈,有可能引起经济波动。
◆ 会对各银行产生轻重不一的影响。
◆ 对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影响巨大;
◆ 既使商业银行拥有超额准备金,调整存款准备率也会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
效果
我国存款准备率的调整
◆ 1984年 5月 1日,存款准备金制度建立,规定了法定存款准备率:企业存款 20%、农村存款 25%、储蓄存款 40%,
财政及财政性存款全额划归央行。
◆ 1985年 1月 1日,将法定存款准备率调整到 10%。
◆ 1987年 9月,提高至 12%。
◆ 1988年 9月,提高至 13%。
◆ 1998年 3月,降低至 8%,并将准备金账户与备付金账户合并,同时规定将财政性存款划归商业银行。
◆ 1999年 11月,降低至 6%。
◆ 2003年 9月,提高至 7%。
◆ 2004年 4月,提高至 7.5%。
2.调整再贴现率内容
★ 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向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借入资金成本,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宏观经济。
例 1,假设商业银行将面额为 10万元的票据向中央银行办理再贴现,如果中央银行采取不同的再贴现率会对商业银行产生不同的影响。
市场利率 9%(假设其不变)
商业银行贴现率 9% 9% 9%
商业银行借入利息 5000 7000 9000
商业银行贷出利息 9000 9000 9000
商业银行利润 4000 2000 0
中央银行再贴现率尽量多借款 尽量不借款
5%
降 低
7% 9%
提 高紧缩扩张效果
◆ 再贴现率的变动反映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向,
起到期告示和导向的作用。
◆ 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和超额准备金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融决策。
◆ 调整再贴现率比调整存款准备率简便易行。
局限性
◆ 其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资金依赖程度的大小。
◆ 再贴现率调整的幅度有限。
3.公开市场政策内容
★ 中央银行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其它机构,在证券二级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一般为政府债券),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宏观经济。
优点
◆ 货币政策效果较为直接、明显。
◆ 中央银行处于主动地位,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进行。
◆ 可以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
◆ 操作规模和方向上比较灵活,容易逆转。
公开市场政策的局限性
◆ 公开市场操作需要有一个发达、完善的证券市场。
◆ 其政策效果常常会受到财政政策的制约。
◆ 往往需要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
二、选择性政策工具
1.消费者信用控制
( 1)规定用分期付款购买耐用消费品时第一次付款的最低金额。
( 2)规定消费贷款的条件和最长期限等。
( 3)规定可用消费信贷购买的耐用消费品种类。
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 是指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目的在于限制过度投机。例如规定购买证券的保证金比率。
3.不动产信用控制
★ 是指中央银行对房地产抵押贷款的限制措施,以限制过度投机。主要措施是规定房地产贷款最高限额、最长期限、首次付款比率及最低金额。
4.优惠利率
★ 是指中央银行对国家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或产业所采取的鼓励性措施,通常以低于市场利率的利率发放贷款。
5.预缴进口保证金
★ 中央银行要求进口商存入银行相当于进口总值一定比率的存款。
三、直接信用控制
★ 中央银行以直接干预方式,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活动进行调控,主要手段有:
◆ 规定利率最高限(如美国的 Q项条款);
◆ 信贷配额;
◆ 流动性比率要求等。
四、间接信用指导(道义劝告)
★ 中央银行利用其特殊地位和权力,以协商、说服和君子协定等方式,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情报和警告,要求各金融机构按照中央银行的意图行事,从而其将信贷活动纳入中央银行的管理轨道。
中介目标政策工具 最终目标法定准备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其他工具准备金短期利率货币供应量长期利率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近期指标 中期指标
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
◆ 经济体制 改革前中央银行 社会公众
◆ 二十世纪 八十年代后中央银行 社会公众金融机构
◆ 二十世纪 九十年代后中央银行 社会公众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
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介目标政策工具 最终目标近期指标 中期指标利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贷款法定准备率基础货币 货币供应量促进经济增长保持币值稳定同业拆借利率 信用总量
◆ 二十世纪 九十年代后第三节 货币政策有效性一,多重性的货币政策目标之间有冲突,货币政策常常顾此失彼。
二、货币政策中间指标不能明晰区分政策性效果和非政策性效果,常使货币政策不能贯彻到底。
三、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均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货币政策效力的发挥受到其它方面因素的影响。
◆ 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 汇率制度和汇率政策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五、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迅速发展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六、货币政策效果受到时滞的不利影响认识变动货币政策的必要性认识时滞客观形势发生变动决策时滞制定货币政策生效时滞货币政策产生效果内部时滞 外部时滞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