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 枢 抑 制
(一 )突触后抑制如果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即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不易去极化而呈现抑制。这种抑制就称为突触后抑制 (postsynaptic inhibition)。
1.传入侧支性抑制 (collateral inhibition)
是指一条感觉传入纤维的冲动进入脊髓后,一方面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神经元,另一方面通过其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然后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活动转而抑制另一中枢神经元。其作用在于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这种抑制曾被称为交互抑制 (reciprocal
inhibition)。
2.回返性抑制 (recurrent inhibition)
是指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兴奋时,其传出冲动在沿轴突外传的同时,又经其轴突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兴奋沿其轴突返回来作用于原先发放冲动的神经元。
(二 )突触前抑制当突触后膜受到突触前轴突末梢的影响,使后膜上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减小,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不易或不能兴奋而呈现抑制,称为突触前抑制 (presynaptic inhibition)。
结构基础 ------轴一轴突触突触前抑制的作用
① 当机体同时受到不同刺激时,通过它抑制掉那些次要的神经元的活动,
以 突出对机体最有意义的神经元的活动。
② 大脑皮质、脑干、
小脑等发出的后行纤维通过脑干和脊髓,也可分出侧支对感觉传入冲动发生突触前抑制,这可能是高级中枢控制感觉信息的传入,产生清晰感觉和“注意力”集中 的原理之一。
1.试述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
2.试述化学性突触的传递过程。
3.简述神经递质应具备的条件。
4.简述中枢兴奋的传布特征。
5.试述中枢抑制及其产生的机理。
思考题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一、感 受 器
(一 )感受器的分类感受器外感受器内感受器皮肤感受器化学感受器 (味觉、嗅觉 )
声感受器 (听觉 )
光感受器 (视觉 )
本体感受器 (如肌梭、肌腱、关节、迷路 )
内脏感受器温度感受器机械感受器 (压力、牵拉、渗透压 )
痛觉感受器温度感受器机械感受器 (压觉触觉 )
(二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1.适宜刺激
2.感受器的阈值及其换能作用
3.刺激强度与神经冲动的关系
4.感受器的适应
5.感受器的反馈调节二、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
(一 )浅感觉传导路
(二 )深感觉传导路三、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一 )丘脑核团的分类
1.第一类 (感觉接替核 )
2.第二类
3.第三类 (主要是髓板内核群 )
(二 )感觉投射系统及其作用
1.特异性投射系统 (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
从机体各种感受器发出的神经冲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由固定的感觉传导路,集中到达丘脑的一定神经核 (嗅觉除外 ),由此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各感觉区,产生特定感觉。这种传导系统叫做特异性投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