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社会主义的理论回顾与未来展望阅读书目: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哥达纲领批判》
《给维 ·伊 ·查苏利奇的复信》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法国工人运动在马克思恩格斯关怀下,于 1879年建立了工人党。为了帮助刚成立一年的法国工人党在政治和思想上成熟起来,恩格斯应保尔 ·拉法格的邀请,将
《反杜林论》中的,概论,,
,历史,和,理论,三章编成一书,先以《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为题,
发表在法国的《社会主义评论》上,1883年出版德文版时,改名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恩格斯应拉法格请求汇编的,法译本最初发表在
《社会主义评论》上,
1880年在巴黎出版了单行本,马克思写了导言,
称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 206— 218页)
1— 5段,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6— 8段,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学说产生的历史条件
9— 28段,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学说的积极成果及其局限性
29段,要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必须抛弃“永恒正义的王国”,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上。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 218— 226页)
社会主义学说的变革与哲学的变革有直接的联系,哲学变革是社会主义学说变革的前提,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必须要有德国的辩证法。恩格斯在第二章中着重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两个理论基础。
第 1— 8段,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产生的意义第 9— 12段,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论的创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 226— 243页)
第 1— 3段,科学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冲突在工人阶级头脑中的科学反映。
第 4— 21段,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
第 22— 27段,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 28— 36段,总结。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性质和目的的学说。
“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但是,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 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206页)
这段话说明科学社会主义的两个来源:一是物质经济来源,科学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对立的认识的产物,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认识的产物;二是思想来源,科学社会主义开始时的表现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学者提出的诸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
法国十八世纪的启蒙学者,主要是指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社会政治学说的共同点是:强调理性的作用,主张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十九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从理论形式上继承了他们的特点,也强调理性的作用,
主张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理性的王国。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于十九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
所谓理性的王国,就是按照他们所阐述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国家。他们把思维的理性原则看作是社会的基础,
而社会只是这些原则的表现。这是唯心史观。按照唯物史观来说,生产、经济是社会的基础,而理性原则是这个基础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 224页第二段唯物史观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
( 1)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化,资本主义的矛盾日益暴露;
( 2)由于资本主义矛盾的日益暴露和尖锐化,证明了资产阶级社会学的虚伪性,于是引起了历史观的根本变革。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 224页第三段至第
225页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和伟大意义。
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 1)原始社会结束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阶级斗争是经济关系的产物;( 2)社会的经济结构是社会的基础,
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唯物史观的伟大意义( 1)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中,即从历史观中被驱逐出来了;( 2)唯物史观把历史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
225页第二段把唯物史观运用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
225页第三段主要说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两大基石,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 226页第二段至第 243页这一章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问题。恩格斯用唯物史观原理,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矛盾,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物质、经济根源,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具体道路,叙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六点:
( 1)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物质、经济根源
( 2)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及其两个表现
( 3)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经济危机的出现
( 4)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出现,矛盾达到了顶点
( 5)社会主义革命,矛盾的解决
( 6)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第 1段,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生产及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产品分配和阶级的划分也是由生产决定的。由上述原理引出两个结论,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最后原因是物质的经济的原因;解决社会问题的手段要从经济关系中去找,而不能从头脑中去找。
第 2,3段,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物质、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摧毁封建制度以后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后,造成了强大的生产力;生产力的大发展,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尖锐矛盾,阶级斗争日益激化;科学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矛盾冲突在工人阶级头脑中的反映。
第 4至 11段,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及其两个表现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是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第 4,5段 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小生产的特点是工具私有,小而简单,产品自给自足;资本主义生产经历三个发展阶段而变为社会化大生产;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表现。
第 6段 资本主义占有方式是生产资料和产品的资本主义占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从简单商品生产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生产是个别工厂里有组织有计划的生产;
资本主义的占有形式是资本家私人占有。
第 7段 资本主义根本矛盾是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小生产者的商品所有权是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资本家对产品的占有权是以剥削他人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是资本主义根本矛盾。
第 8段,资本主义根本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雇佣劳动在资本主义以前是一种例外,到了资本主义则成了唯一的职业;生产资料同生产者彻底决裂,出现了无产阶级;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
第 9至 11段,资本主义根本矛盾的第二个表现。第九段以商品生产为基础的私有制社会,无政府状态占统治地位;第十段中世纪小商品生产已经具有无政府状态的萌芽;第十一段资本主义根本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对立。
二、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德国工人运动中形成了两派,即:
,全德工人联合会,(拉萨尔派)和,德国社会民主工党,
(爱森纳赫派)。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期间,爱森纳赫派反对普鲁士王朝对法国的侵略,支持巴黎公社革命。拉萨尔派的态度与此相反。经过普法战争,封建割据的德国实现了统一。这种形势要求德国工人运动也要统一起来。拉萨尔派原来不愿意同爱森纳赫派合并的,由于他们执行了错误的路线,
失去了人民的信任,组织濒于瓦解,为免于完全跨台,在普法战争后主动要求合并。马克思恩格斯不反对两派合并,但认为合并要以正确原则为基础,一再告诫爱派领导人,决不能拿原则作交易。但是,李卜克内西等人背着马克思恩格斯,
积极筹备合并,并且起草了一个错误纲领草案,在一八七五年三月七日在两派的机关报上同时发表。恩格斯、马克思见后,作了尖锐深刻、详细透彻的批判。
马克思 1875年 4,5月间,写成了《哥达纲领批判》,在哥达合并大会前寄给党的领导人白拉克,请他转给其他领导人传阅。李卜克内西等人没有接受马克思的意见,只是作了个别文字的修改,就急忙于同年 5月 22日至 27日在哥达召开的合并大会上通过了哥达纲领。马克思考虑到哥达纲领在工人中的影响有限,当时没有公开发表《哥达纲领批判》,直到
1891年才由恩格斯在党的理论刊物《新时代》上发表。马克思在这本书中涉及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1、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
2、生产资料公有制
3、按劳分配
4、无产阶级专政
5、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若干设想一、批判《哥达纲领》泛泛地空谈所谓“劳动”和“社会”,
回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 (第一章第 1条条文)
二、批判《哥达纲领》仅仅攻击了资本家阶级,而没有攻击土地所有者 (第一章第 2条文)
三、批判《哥达纲领》大弹“分配决定论”的陈词滥调,把拉萨尔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作为第一个口号写在党的纲领中 (第一章第 3条文)
四、批判《哥达纲领》把农民、小资产阶级都当作“反动的一帮” (第一章第 4条文)
五、批判《哥达纲领》抛弃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第一章第 5
条文)
六、批判《哥达纲领》所谓铁的工资规律的胡说 (第二章)
七、批判《哥达纲领》主张“依靠国家帮助”实现社会主义的机会主义路线 (第三章)
八、批判《哥达纲领》在国家问题上的错误立场 (第四章)
,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 168页)
马克思这里是批判空谈,劳动,,背弃了阶级分析,
掩盖了阶级剥削的实质。脱离了作为生产资料的第一个源泉的自然界这个因素来空谈,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是错误的。日常所说,劳动创造一切,是强调劳动的创造作用,假定劳动所必需的自然物质条件是已经具备的。哥达纲领空谈,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恰好适合了剥削阶级利益。因为剥削阶级为他们的利益辩护时说,
他们发财致富是因为他们勤劳经营,劳动人民贫困是因为他们不好好劳动。
,劳动只有作为社会的劳动,,或者换个说法,,只有在社会中和通过社会,,,才能成为财富和文化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 170页)
这里马克思强调劳动的社会性。孤立的劳动是不存在的,假定有孤立的劳动,孤立的劳动虽能创造个别使用价值,但不能创造社会财富;单个人劳动不需讲话,更不要文字,就无文化可言,所以孤立的劳动不能创造文化。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好讲孤立的劳动,如宣扬《鲁滨逊漂流记》。那是因为他们认为孤立的劳动就没有斗争,没有矛盾,资本主义社会就可以永恒了。马克思强调劳动的社会性,从这里可以深入分析在社会的劳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对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的分析。
,随着劳动的社会性的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劳动之成为财富和文化的源泉,劳动者方面的贫穷和愚昧、非劳动者方面的财富和文化也发展起来。,至下一段(《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 170页)
这里马克思对劳动和社会作了简明的阶级分析。意思是说:随着劳动的社会性的发展,社会的物质的与文化的财富也发展起来,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一方面是劳动者的贫困和缺乏文化;另一方面是剥削者对财富和文化的垄断。
这就是到资本主义社会为止的整个私有制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规律。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准备了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
无产阶级日益成熟起来,铲除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个社会祸害是必然的。
“所以,在这里 平等的权利 按照原则仍然是 资产阶级权利,虽然原则和实践在这里已不再互相矛盾,而在商品交换中,等价物的交换只是 平均来说 才存在,不是存在于每个个别场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 174页)
平等的权利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法权。在按劳分配中,以一定量的劳动给社会而又领回来,看来是平等的关系,平等的权利,但从实质上讲,还是个私有观念,因为这里讲的是我拿出去多少,就得拿回多少,没有摆脱资产阶级的狭隘眼光。这里,“原则”是指劳、得应大体平等。“等价物的交换”原则上也是以一种形式的劳动拿出去,又以另一种形式的劳动拿回来。而在商品交换中,由于供求关系等情况,价格和价值往往不一致,只有就整个社会来讲,价格和价值才是一致的。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原则和实践有矛盾,而在社会主义社会,按劳分配的原则和实践已不再互相矛盾。
,但是这些弊病,在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 175页)
按劳分配造成的弊病,事实上的不平等,在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不能超过社会的经济结构 —— 生产关系,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和整个社会生产公有化的程度所决定的,
而且同人们的思想觉悟有联系。,文化发展,指思想、觉悟、道德、精神面貌等。
,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 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 175页)
共产主义将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而到达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消灭以体脑分离为基础的旧的分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消灭一切旧社会所遗留下来的痕迹;劳动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
三、探索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
1、运用唯物辩证法从分析资本主义入手
2、以事实为基础的粗线条描绘
3、社会主义特征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马克思给维 ·伊 ·查苏利奇 1881年 2月 16日来信的复信注明的日期为 1881年 3月 8日。俄国民粹派运动和社会民主主义运动活动家、劳动解放社创始人之一查苏利奇代表后来加入“劳动解放社”的同志们,请求马克思谈谈他对俄国历史发展的前景,特别是他对俄国农村公社命运的看法。
查苏利奇在信中谈到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在俄国极受欢迎以及该书在革命者关于土地问题及农村公社问题的争论中所起的作用。她说:“你比谁都清楚,这个问题在俄国是多么为人注意 …… 特别是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党所注意 …… 最近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见解,认为农村公社是一种古老的形式,历史、科学社会主义,—— 总之,一切不容争辩的东西,—— 使它注定要灭亡。鼓吹这一点的人都自称是你的真正的学生,‘马克思主义者’。”查苏利奇还表示:“假如你能说明,你对我国农村公社可能有的命运以及世界各国由于历史的必然性都应经过资本主义生产各阶段的理论的看法,给予我们的帮助会是多么大。”
查苏利奇在信中表示,期待马克思写出一篇较长的文章,或者一本小册子,实在不可能则写一封信,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回答。
马克思一接到查苏利奇的信就着手准备回答她所提出的问题。马克思在准备复信过程中曾拟了四个草稿,把这四个草稿综合起来,就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的关于俄国的农村公社、农业生产的集体形式的综合性概述。
本选读原著收载的是复信的初稿和第四稿即正式复信。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 248页第二段这段论述是说俄国国情,决定了俄国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充分发展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选读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也就是让读者了解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制度充分发展的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是符合马克思主义道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道路。
这里,,卡夫丁峡谷,是一个比喻,意指资本主义是充满凶险、罪恶的社会。公元前 321年第二次萨姆尼特战争时期,
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今蒙泰萨尔基奥)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包围并击败了罗马军队。按照意大利双方交战的惯例,
罗马军队必须在由长矛交叉构成的,轭形门,下通过。这被认为是对战败军的最大耻辱。,通过卡夫丁峡谷,一语由此而来,
意即遭受奇耻大辱。
1,怎样认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2,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怎样?
3,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4,简述马克思的按劳分配思想与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实践。
5,马克思探索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是什么?
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