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阅读书目:
《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节选)
《青年团的任务》
《论粮食税》
《十月革命四周年》
《论我国革命》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节选)
一、列宁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思想轨迹
1,,直接过渡,构想列宁在 1918年春设想限制和逐步取消私人贸易,在发展工业的基础上建立由国家控制的工农业直接的产品交换关系,同时引导小农实行共耕制,并最终实现全部国民经济由国家实行统一计划的,大工厂,。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同德国签订了和约并退出帝国主义战争,首先面临的任务就是如何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当时存在着宗法式的农民经济、小商品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其中占优势的是小商品经济。列宁在 1918年春写的,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总结俄国半年来的实践基础上提出许多重要思想: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并对大资本实行剥夺以后,
必须把组织任务、经济任务提到首位,要及时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建立大工业的物质基础;发展燃料、铁、机器制造业、化学工业的生产是发展生产力的关键;根据小生产占优势的特殊国情,明确提出了利用某些中间环节,即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这种集中的、
有统计监督的社会化大生产,利用合作社、采取慎重态度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等具体设想。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年夏天,大规模的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开始了,俄国 3/4国土被占领,最主要的粮食、原料、燃料来源被切断。为了拯救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国家把全部经济生活纳入战时轨道,实行,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经济关系实物化;建立高度集中的工业管理体制;实行普遍的劳动义务制。
3,,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内容上和实施的时间上都超出了支援战争所必需的限度。余粮收集制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种剥夺,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工业国有化超过了应有的范围和限度,造成生产管理混乱。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和地方周转的堵塞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提高。这证明在一个小农国家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是错误的。 1921年初苏维埃政权遭受一系列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危机的情况下,
提出了,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实行粮食税制度,允许农民自由周转剩余农副产品; 实行国家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
允许通过市场进行商品买卖;把国家资本主义作为由多种经济成分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桥梁。
二、竭力发展国家的经济
1、中心的工作是经济建设
2、根本的任务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3、关键的问题在学会劳动管理三、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
1、大胆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列宁指出:在苏维埃政权下,国家资本主义,就是我们能够加以限制、能够规定其范围的资本主义,。 小生产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国家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
途径、方法和方式。
2、很多东西应当向资本家学习
3、不拒绝同各种可能的同盟者妥协四、认真总结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
1、资产阶级民主改造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副产品,
2、百折不挠地努力纠正前进中的错误
1、各国历史发展道路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经济落后国家与社会主义道路
3、东方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带有更多的特殊性五、高度重视发展道路的特殊性
1、必须善于吸取人类的全部知识这是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必须的现代知识的需要;是建设无产阶级文化的需要;也是正确领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需要。
2、必须实行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原则
3、必须培养共产主义的道德六、培养千百万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者七、斯大林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思考
1、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规律的性质
2、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
3、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八、原著解读列宁为什么要写《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本书写于 1920年 4,5月间,于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出版。当时,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世界无产阶级和人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但国际共运中却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即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和“左派”共产党人的干扰。
那里有右倾,那里就会出现“左”倾。在反对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同时,在德国、英国、意大利、瑞士、荷兰、美国等国相继出现了一批所谓共产主义“左派”。他们在反右时,
不客观地分析革命形势和阶级力量对比,把自己的急躁当作理论上的论据,以自己的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拒绝同任何政党进行妥协,拒绝参加一切合法斗争,幻想跳过一切
“中间站”,去夺取政权,进入共产主义。这种倾向当时还
“是一种刚刚产生的还很年轻的思潮”,所以称之为“幼稚病”。
第八章 不作任何妥协吗?
本章批判西欧“左派”共产党人反对任何妥协的错误观点,
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把革命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在一定条件下善于实行必要的妥协。
第 1— 7段,批判了德国“左派”否定“中间站”和不作任何妥协的错误观点,阐明了必须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妥协,要同叛徒的妥协作无情的斗争。
第 8— 13段,批判德国“左派”拒绝同其他政党实行机动、
通融和妥协的错误观点,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采取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争取各种可能的同盟者的正确策略。
“左派”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却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恩格斯早在 1874年反驳布朗基主义者时就批判过这种错误。布朗基主义认为革命可以不经过挫折,不经过各种“中间站”和各种妥协,就能径直地走向胜利的共产主义。
恩格斯嘲笑说:“把自己的急躁当作理论上的论据,这是何等天真幼稚!”共产主义代表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但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革命道路是曲折的、复杂的,必须经过各种“中间站”和各种妥协,才能最终达到目的。
但不是任何妥协都是正确的,要严格区分两种性质不同的妥协:一是革命的妥协,一是叛徒的妥协。区分的标准就是看是否有利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有利于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无产阶级政党赞成革命的妥协,反对叛徒的妥协。
列宁列举了机会主义者在世界大战期间和大战以后的叛卖性妥协的种种主要表现,指出必须对这种投降主义的妥协作无情的斗争。
布尔什维克同党内“左”倾错误的两次大的斗争:
1,1908年关于是否参加最反动的“议会”和合法工人组织的问题。列宁认为,要根据革命发展形势来决定。革命高潮时,党的主要任务是领导工农群众,武装夺取政权。那时,“善于拒绝议会斗争形式,有时是有益的,甚至是必要的”。如 1905年 8月抵制沙皇政府的谘议性“议会”,是正确的。但如果革命处于暂时低潮,还盲目地搬用这种经验,
那就是错误的。这时,应利用合法阵地,揭露敌人,宣传教育群众,把公开工作和秘密工作结合起来,才能保持党和群众的联系,积蓄革命力量,准备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
1908年“左派”布尔什维克即召回派抵制参加国家杜马选举就是明显的错误。列宁总结这一时期斗争经验时说,如果布尔什维克当时不是坚持把合法斗争同不合法斗争形式结合起来,不是坚持参加最反动的议会以及某些合法组织,“那末他们就决不能在 1908— 1914年间,保住(更不用说巩固、发展和加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坚强核心。”
2,1918年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时关于可否容许某种“妥协”
的问题十月革命刚胜利时,俄国还处在同德、奥交战的状态,为了争取“喘息时机”,保卫和巩固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在敌强我弱情况下,不得已而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当时托洛茨基和自称“左派共产主义者‘的拉狄克等人,反对和破坏签订和约,反对实行必要的妥协,实际上是借帝国主义来扼杀苏维埃政权。布尔什维克同他们进行了坚决斗争,于 1918年 3月 3日在布列斯特同德国订立了和约。这是革命的妥协,使年轻的苏维埃赢得了时间去调整全国经济,保持和加强对农民的领导,
并积蓄力量,建立红军,保证了 1918— 1920年取得粉碎外国武装干涉的胜利。
叛徒的妥协:如俄国、德国、奥国、法国和英国等国的机会主义者,在 1914—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 1918— 1920年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同他们本国的资产阶级,有时甚至同”盟国的“资产阶级妥协,
来反对本国的无产阶级,就是叛徒的妥协。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一段,《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第 463—— 464页列宁引述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话来说明革命的道路不是笔直的,而是艰难曲折的。忽视或忘记这个真理,就要吃大亏。希望,左派,和各国共产党人不要像俄国人那样付出昂贵的代价才领会这条真理。列宁详细地总结了俄国社会民主党、布尔什维克同其他政党妥协实行又团结又斗争的策略经验,指出德国,左派,对党中央打算同,独立党人,订立同盟的想法进行攻击是极不严肃的,是错误的。
希望他们区别对待,独立党人,的左翼和右翼,对左翼要寻找一种妥协的适当形式,坚持团结;对右翼要在思想上和政治上坚持斗争。
《论我国革命》
本文是对孟什维克尼。苏汉诺夫的《革命扎记》一书第 3
卷和第 4卷的评论,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论证了不发达国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先于发达国家夺取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合理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 541页第二段这段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的规律观。经济规律是反映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过程的客观规律。规律的客观性:
( 1)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存在条件是客观物质世界,
物质是在人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现实。规律在一定客观条件下产生,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只要使这种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存在着,这种规律就一定要发生作用。
( 2)规律的作用过程是客观的,不管人们喜欢与否,都要发生作用。规律的作用过程,对人们的意志有一定的强制性,
人们在活动中只能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根据客观规律的要求办事。违反客观规律就一定要碰钉子。
马克思在分析小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时,指出了两点: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私有制。
斯大林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是由于存在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两种形式。他说:,只要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生产成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便应当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必要的和极其有用的因素而仍然保存着。”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是我国现阶段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规律。
斯大林说:,在有商品和商品生产的地方,是不能没有价值规律的。” 社会主义既然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也就继续存在并发生作用。
思考题
1,列宁是怎样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2,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哪些理论成果及其有何现实指导意义?
3,从历史的高度和现实的深度谈谈列宁
《青年团的任务》一文的体会。
4,列宁提出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5,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规律的性质和作用的特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