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B1014201
适用专业:农学、园艺本科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开课学期:4
总 学 时:50
教学时数: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14学时;实习0.5周一、编写说明课程简介:土壤学是以物理、化学、地质学、生物学为基础,以土壤肥力的发生、发展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肥力的演变规律,促进土壤肥力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主要内容有:土壤的基本组成;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的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分类;黑龙江土壤。
地位和任务:土壤学是农学、园艺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学生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掌握土壤的基本组成;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的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分类及黑龙江主要土壤类型,为以后的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体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土壤的基本组成;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的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分类及黑龙江主要土壤类型。
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土壤学是农学、园艺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要求先期开设的课程有化学、植物学。这门课程为农业化学及一些专业课程等后续课程打好了基础。
修订的依据:依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园艺专业土壤学教学计划要求,为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而修订。
二、教学大纲内容绪论
1、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土壤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及土壤学的内容;土壤科学的发展过程;土壤学在近期农业生产中的任务。
2、教学内容:
(1) 土壤在农业生产和生成系统中的重要地位;(2) 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3) 土壤科学的发展过程及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4) 土壤学在近期农业生产中的任务;(5);(6)。
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土壤的概念、组成;土壤学的内容;土壤力的概念;另外简单介绍土壤的形成,为以后讲土壤的组成和性质打基础。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土壤的概念、组成;土壤学的内容;土壤力的概念。
5、实验与实践内容:
土壤实验: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和吸湿水的测定
6、自学指导:学习、掌握土壤的概念、组成;土壤学的内容;土壤力的概念。自学时间1小时。
第一章 土壤矿物质
1、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土壤矿物质的来源、组成、性质;土壤粒级和质地的概念;掌握国际制与卡庆斯制的土壤质地分类的区别,土壤质地层次性;不同质地土壤的特性和利用改良途径。
2、教学内容:
(1) 土壤矿物质的来源、组成、性质;(2) 土壤矿物质颗粒的分级及性质:国际制、卡庆斯基制土粒分级的标准,各粒级的基本性质特征;(3) 土壤质地分类:国际制与卡庆斯基制质地分类的标准要点及二者的区别;(4) 土壤质地特性:三种基本质地土壤的肥力特征;(5) 土壤质地层次性:土壤质地层次性产生的原因,不同质地层次土壤的肥力特征;(6) 不同质地土壤的利用改良。
3、本章的基本要求:土壤矿物质组成;土壤粒级和质地的概念;土壤质地分类及不同质地土壤的特性和利用改良途径。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土壤质地的概念、分类及各种质地土壤的肥力特征。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学习、掌握土壤矿物质组成;土壤粒级和质地的概念;土壤质地分类及不同质地土壤的特性和利用改良途径。自学时间1小时。
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
1、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转化、对土壤肥力的作用和提高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措施。
2、教学内容:
(1) 土壤有机质的状况:土壤有机质、腐殖质的概念;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2)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土壤有机质的矿化;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土壤有机质的平衡;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3) 土壤腐殖质:土壤腐殖质组分、性质、在土壤中存在的形态;(4)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5) 提高土壤有机质积累的农业措施。
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中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转化、对土壤肥力的作用和提高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措施。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土壤有机质的平衡、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难点是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机理及性质;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5、实验与实践内容:
土壤实验: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6、自学指导:学习、掌握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转化、对土壤肥力的作用和提高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措施。自学时间2小时。
第三章 土壤结构性、孔性、耕性
1、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壤的结构性、孔性和耕性,掌握培育良好土壤结构性和耕性的途径与措施。
2、教学内容:
(1) 土壤结构性:土壤结构体的种类、形态、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土壤结构体形成机制,培育良好土壤结构性的措施;(2) 土壤孔性:土壤容重、比重概念、作用,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孔隙的分级;(3) 土壤耕性:土壤物理机械性(粘结性、粘着性、和可塑性)的概念、影响因素,土壤耕性的概念、含义;宜耕状态的判断及耕性的改良)。
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土壤的结构性、孔性和耕性,掌握培育良好土壤结构性和耕性的途径与措施。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土壤结构体的种类、形态和对土壤肥力的影响。难点是土壤结构体的形成机制。
5、实验与实践内容:
土壤实验:土壤容重、比重的测定和孔隙度的计算
6、自学指导:学习、掌握土壤的结构性、孔性和耕性,掌握培育良好土壤结构性和耕性的途径与措施。。自学时间2小时。
第四章 土壤水分
1、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土壤水分的形态、性质;土壤水分的能量观点;土壤水分的运动规律。
2、教学内容:
(1) 土壤水分的形态、性质;土壤水分常数;土壤水分的有效和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测定方法;(2) 土壤水分的能量观点:土水势的概念;土壤总水势、分水势;(3) 土壤水分运动:液态水的运动;气态水的运动;土壤水分平衡、。
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土壤水分的形态、性质;土壤水分的能量观点;土壤水分的运动规律。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土壤水分的形态、性质,土壤水分常数和有效性及土壤水分运动规律。难点是土壤水分能态。
5、实验与实践内容,
土壤实验: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测定
6、自学指导:学习、掌握土壤水分的形态、性质;土壤水分的能量观点;土壤水分的运动规律。自学时间2小时。
第五章 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
1、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壤空气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热量状况是土壤重要肥力因素之一。掌握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
2、教学内容:
(1)土壤空气;(2) 土壤热量状况。
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土壤空气对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土壤空气的组成、通气机制;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及土壤通气性的调节。掌握土壤热量来源,热量平衡,土壤热特性,影响土壤温度的条件及土壤温度的调节,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土壤空气的组成变化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土壤热特性和影响土壤温度的条件及土壤温度的调节。难点是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学习、掌握土壤空气对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土壤空气的组成、通气机制;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及土壤通气性的调节。掌握土壤热量来源,热量平衡,土壤热特性,影响土壤温度的条件及土壤温度的调节,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自学时间2小时。
第六章 土壤胶体和土壤吸收性能
1、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土壤胶体的种类和性质,离子交换作用及其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土壤的吸收性能。
2、教学内容:
(1) 土壤胶体的种类、构造、性质;(2) 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阳离子交换作用的概念、特征,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土壤交换性阳离组成与土壤性状,交换性阳离子的有效性;(3) 土壤阴离子交换作用;(4) 土壤吸收性能。
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土壤胶体的种类和性质,离子交换作用及其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土壤的吸收性能。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难点是粘土矿物的构造、土壤胶体电荷的来源和土壤中磷的固定。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学习、掌握土壤胶体的种类和性质,离子交换作用及其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土壤的吸收性能。自学时间4小时。
第七章 土壤溶液和土壤反应
1、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土壤水不是纯水,是稀溶液土壤溶液的组成、浓度及影响浓度的因素;土壤酸碱性的类型、产生的原因、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及改良措施。
2、教学内容:
(1) 土壤溶液:土壤溶液的组成、浓度及影响浓度的因素;(2) 土壤反应对土壤肥力的影响;(3) 土壤酸度的类型,活性酸与潜在性酸的关系,土壤酸度产生的原因,改良的措施;(4) 土壤碱性产生的原因,碱度的指标,改良措施;(5) 土壤缓冲作用:土壤缓冲作用的概念、表示方法、意义。
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土壤溶液的组成、浓度及影响浓度的因素;土壤酸碱性的类型、产生的原因、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及改良措施。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土壤酸碱性产生的原因、类型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难点是土壤缓冲作用。
5、实验与实践内容:
土壤实验:土壤Ph值的测定
土壤全盐量的测定
6、自学指导:学习、掌握土壤溶液的组成、浓度及影响浓度的因素;土壤酸碱性的类型、产生的原因、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及改良措施。自学时间1小时。
第八章 土壤养分
1、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土壤供肥性的含义,土壤中养分的形态、含量
2、教学内容:
(1) 土壤供肥性的含义;(2)土壤养分形态和数量。
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土壤供肥性的含义,、含量。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土壤中养分的形态。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学习、掌握供肥性的含义,土壤中养分的形态、含量。自学时间1小时。
第九章 土壤形成、分布、分类
1、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岩石矿物的风化过程,土壤统一形成学说,五大成土因素,土壤基本成土过程,土壤分布的规律性和土壤分类。
2、教学内容:
(1) 岩石矿物的风化过程与土壤母质的形成;(2) 土壤统一形成学说的内容: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土壤统一形成学说;自然土壤剖面的发育;(3) 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农业土壤的土体构型;(4) 土壤基本成土过程;(5) 土壤分布的规律性:土壤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区域性规律;(6) 土壤分类:我国现行土壤分类体系;世界土壤分类状况。
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岩石矿物的风化过程,土壤统一形成学说,五大成土因素,土壤基本成土过程,土壤分布的规律性和土壤分类。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土壤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土壤分布的规律性。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学习、掌握岩石矿物的风化过程,土壤统一形成学说,五大成土因素,土壤基本成土过程,土壤分布的规律性和土壤分类。自学时间3小时。
第十章黑龙江土壤
1、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黑龙江省自然条件和几种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形成条件与过程、形态特征、理化性质、亚类划分和利用改良。
2、教学内容:
(1) 黑龙江省的自然条件、主要土壤类型和分布;(2) 暗棕壤、黑土、黑钙土、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的形成条件、过程,形态特征,理化性质,亚类划分和利用改良。
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黑龙江省自然条件和几种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形成条件与过程、形态特征、理化性质、亚类划分和利用改良。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黑龙江主要土壤类型、分布状况及主要的农业土壤类型。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学习、掌握黑龙江省自然条件和几种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形成条件与过程、形态特征、理化性质、亚类划分和利用改良。自学时间4小时。
三、教学时数的分配授课内容及学时分配表章节
授课内容
理论课周 数
理论课时 数
实验课时 数
总课时数
绪论
2
3
5
一
土壤矿物质
2
2
二
土壤有机质
3
3
6
三
土壤结构性、孔性、耕性
4
3
4
四
土壤水分
4
3
7
五
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
4
4
六
土壤胶体和吸收性能
6
6
七
土壤溶液和土壤反应
2
2
4
八
土壤养分状况
2
2
九
土壤形成、分布、分类
4
4
十
黑龙江土壤
3
3
合 计
36
14
50
实验课内容与学时分配序号
实 验 内 容
实 验 目 的
学时
周次
1
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和吸湿水的测定
学习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和吸湿水的测定
3
2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学习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3
3
土壤容重、比重的测定和孔隙度的计算
学习土壤容重、比重的测定和孔隙度的计算
3
5
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测定
学习壤田间持水量的测定
3
6
土壤Ph值和土壤全盐量的测定
学习土壤Ph值和土壤全盐量的测定
2
实习内容与安排序号
实 习 名 称
实 习 内 容
实践教学目的
学时
周次
1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看中国土壤幻灯片
了解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
0.5天
2
松嫩平原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
野外观察黑土、黑钙土、暗棕壤、盐土、碱土、风沙土、草甸土的成土条件和剖面
了解松嫩平原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
1天
3
土壤剖面的挖掘与描述
土壤剖面的挖掘与描述
学习土壤剖面的挖掘与描述
1天
4
我省主要土壤诊断标本的观察
我省主要土壤诊断标本的观察
了解我省主要土壤剖面形态
0.5天
四、主要参考书目教材:《土壤学》黄昌勇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参考书目:《土壤学》朱祖祥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土壤学》林成谷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五、主要编写人员辛刚、张兴梅、蔡德利
《土壤实习》大纲一、编写说明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作物、园艺本科实习性质:专业基础课课程实习开课学期:3
实习时间:3天二、实习大纲内容
1、实习目的:通过实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土壤大概情况;我省主要土壤剖面特征;小兴安岭和松嫩平原区域土壤的分布规律;主要剖面的挖掘、描述。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2、实习内容:
(1)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地带性分布规律;(2) 小兴安岭和松嫩平原平原区域土壤的分布规律;(3) 土壤主要剖面的挖掘、描述;(4) 我省主要土壤诊断标本的观察。
3、实习基本要求:掌握我国土壤大概情况;我省主要土壤剖面特征;小兴安岭和松嫩平原区域土壤的分布规律;主要剖面的挖掘、描述。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小兴安岭、松嫩平原区域土壤分布规律,我省主要土壤诊断标本的观察。难点是土壤主要剖面的挖掘、描述。
实习内容与安排序号
实 习 名 称
实 习 内 容
实践教学目的
学时
周次
1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看中国土壤幻灯片
了解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
0.5天
2
松嫩平原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
野外观察黑土、黑钙土、暗棕壤、盐土、碱土、风沙土、草甸土的成土条件和剖面
了解松嫩平原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
1天
3
土壤剖面的挖掘与描述
土壤剖面的挖掘与描述
学习土壤剖面的挖掘与描述
1天
4
我省主要土壤诊断标本的观察
我省主要土壤诊断标本的观察
了解我省主要土壤剖面形态
0.5天
三、主要编写人员辛刚、张兴梅、蔡德利
适用专业:农学、园艺本科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开课学期:4
总 学 时:50
教学时数: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14学时;实习0.5周一、编写说明课程简介:土壤学是以物理、化学、地质学、生物学为基础,以土壤肥力的发生、发展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肥力的演变规律,促进土壤肥力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主要内容有:土壤的基本组成;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的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分类;黑龙江土壤。
地位和任务:土壤学是农学、园艺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学生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掌握土壤的基本组成;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的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分类及黑龙江主要土壤类型,为以后的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体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土壤的基本组成;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的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分类及黑龙江主要土壤类型。
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土壤学是农学、园艺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要求先期开设的课程有化学、植物学。这门课程为农业化学及一些专业课程等后续课程打好了基础。
修订的依据:依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园艺专业土壤学教学计划要求,为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而修订。
二、教学大纲内容绪论
1、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土壤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及土壤学的内容;土壤科学的发展过程;土壤学在近期农业生产中的任务。
2、教学内容:
(1) 土壤在农业生产和生成系统中的重要地位;(2) 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3) 土壤科学的发展过程及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4) 土壤学在近期农业生产中的任务;(5);(6)。
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土壤的概念、组成;土壤学的内容;土壤力的概念;另外简单介绍土壤的形成,为以后讲土壤的组成和性质打基础。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土壤的概念、组成;土壤学的内容;土壤力的概念。
5、实验与实践内容:
土壤实验: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和吸湿水的测定
6、自学指导:学习、掌握土壤的概念、组成;土壤学的内容;土壤力的概念。自学时间1小时。
第一章 土壤矿物质
1、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土壤矿物质的来源、组成、性质;土壤粒级和质地的概念;掌握国际制与卡庆斯制的土壤质地分类的区别,土壤质地层次性;不同质地土壤的特性和利用改良途径。
2、教学内容:
(1) 土壤矿物质的来源、组成、性质;(2) 土壤矿物质颗粒的分级及性质:国际制、卡庆斯基制土粒分级的标准,各粒级的基本性质特征;(3) 土壤质地分类:国际制与卡庆斯基制质地分类的标准要点及二者的区别;(4) 土壤质地特性:三种基本质地土壤的肥力特征;(5) 土壤质地层次性:土壤质地层次性产生的原因,不同质地层次土壤的肥力特征;(6) 不同质地土壤的利用改良。
3、本章的基本要求:土壤矿物质组成;土壤粒级和质地的概念;土壤质地分类及不同质地土壤的特性和利用改良途径。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土壤质地的概念、分类及各种质地土壤的肥力特征。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学习、掌握土壤矿物质组成;土壤粒级和质地的概念;土壤质地分类及不同质地土壤的特性和利用改良途径。自学时间1小时。
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
1、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转化、对土壤肥力的作用和提高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措施。
2、教学内容:
(1) 土壤有机质的状况:土壤有机质、腐殖质的概念;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2)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土壤有机质的矿化;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土壤有机质的平衡;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3) 土壤腐殖质:土壤腐殖质组分、性质、在土壤中存在的形态;(4)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5) 提高土壤有机质积累的农业措施。
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中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转化、对土壤肥力的作用和提高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措施。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土壤有机质的平衡、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难点是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机理及性质;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5、实验与实践内容:
土壤实验: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6、自学指导:学习、掌握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转化、对土壤肥力的作用和提高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措施。自学时间2小时。
第三章 土壤结构性、孔性、耕性
1、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壤的结构性、孔性和耕性,掌握培育良好土壤结构性和耕性的途径与措施。
2、教学内容:
(1) 土壤结构性:土壤结构体的种类、形态、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土壤结构体形成机制,培育良好土壤结构性的措施;(2) 土壤孔性:土壤容重、比重概念、作用,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孔隙的分级;(3) 土壤耕性:土壤物理机械性(粘结性、粘着性、和可塑性)的概念、影响因素,土壤耕性的概念、含义;宜耕状态的判断及耕性的改良)。
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土壤的结构性、孔性和耕性,掌握培育良好土壤结构性和耕性的途径与措施。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土壤结构体的种类、形态和对土壤肥力的影响。难点是土壤结构体的形成机制。
5、实验与实践内容:
土壤实验:土壤容重、比重的测定和孔隙度的计算
6、自学指导:学习、掌握土壤的结构性、孔性和耕性,掌握培育良好土壤结构性和耕性的途径与措施。。自学时间2小时。
第四章 土壤水分
1、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土壤水分的形态、性质;土壤水分的能量观点;土壤水分的运动规律。
2、教学内容:
(1) 土壤水分的形态、性质;土壤水分常数;土壤水分的有效和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测定方法;(2) 土壤水分的能量观点:土水势的概念;土壤总水势、分水势;(3) 土壤水分运动:液态水的运动;气态水的运动;土壤水分平衡、。
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土壤水分的形态、性质;土壤水分的能量观点;土壤水分的运动规律。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土壤水分的形态、性质,土壤水分常数和有效性及土壤水分运动规律。难点是土壤水分能态。
5、实验与实践内容,
土壤实验: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测定
6、自学指导:学习、掌握土壤水分的形态、性质;土壤水分的能量观点;土壤水分的运动规律。自学时间2小时。
第五章 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
1、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壤空气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热量状况是土壤重要肥力因素之一。掌握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
2、教学内容:
(1)土壤空气;(2) 土壤热量状况。
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土壤空气对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土壤空气的组成、通气机制;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及土壤通气性的调节。掌握土壤热量来源,热量平衡,土壤热特性,影响土壤温度的条件及土壤温度的调节,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土壤空气的组成变化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土壤热特性和影响土壤温度的条件及土壤温度的调节。难点是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学习、掌握土壤空气对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土壤空气的组成、通气机制;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及土壤通气性的调节。掌握土壤热量来源,热量平衡,土壤热特性,影响土壤温度的条件及土壤温度的调节,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自学时间2小时。
第六章 土壤胶体和土壤吸收性能
1、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土壤胶体的种类和性质,离子交换作用及其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土壤的吸收性能。
2、教学内容:
(1) 土壤胶体的种类、构造、性质;(2) 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阳离子交换作用的概念、特征,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土壤交换性阳离组成与土壤性状,交换性阳离子的有效性;(3) 土壤阴离子交换作用;(4) 土壤吸收性能。
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土壤胶体的种类和性质,离子交换作用及其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土壤的吸收性能。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难点是粘土矿物的构造、土壤胶体电荷的来源和土壤中磷的固定。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学习、掌握土壤胶体的种类和性质,离子交换作用及其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土壤的吸收性能。自学时间4小时。
第七章 土壤溶液和土壤反应
1、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土壤水不是纯水,是稀溶液土壤溶液的组成、浓度及影响浓度的因素;土壤酸碱性的类型、产生的原因、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及改良措施。
2、教学内容:
(1) 土壤溶液:土壤溶液的组成、浓度及影响浓度的因素;(2) 土壤反应对土壤肥力的影响;(3) 土壤酸度的类型,活性酸与潜在性酸的关系,土壤酸度产生的原因,改良的措施;(4) 土壤碱性产生的原因,碱度的指标,改良措施;(5) 土壤缓冲作用:土壤缓冲作用的概念、表示方法、意义。
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土壤溶液的组成、浓度及影响浓度的因素;土壤酸碱性的类型、产生的原因、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及改良措施。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土壤酸碱性产生的原因、类型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难点是土壤缓冲作用。
5、实验与实践内容:
土壤实验:土壤Ph值的测定
土壤全盐量的测定
6、自学指导:学习、掌握土壤溶液的组成、浓度及影响浓度的因素;土壤酸碱性的类型、产生的原因、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及改良措施。自学时间1小时。
第八章 土壤养分
1、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土壤供肥性的含义,土壤中养分的形态、含量
2、教学内容:
(1) 土壤供肥性的含义;(2)土壤养分形态和数量。
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土壤供肥性的含义,、含量。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土壤中养分的形态。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学习、掌握供肥性的含义,土壤中养分的形态、含量。自学时间1小时。
第九章 土壤形成、分布、分类
1、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岩石矿物的风化过程,土壤统一形成学说,五大成土因素,土壤基本成土过程,土壤分布的规律性和土壤分类。
2、教学内容:
(1) 岩石矿物的风化过程与土壤母质的形成;(2) 土壤统一形成学说的内容: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土壤统一形成学说;自然土壤剖面的发育;(3) 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农业土壤的土体构型;(4) 土壤基本成土过程;(5) 土壤分布的规律性:土壤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区域性规律;(6) 土壤分类:我国现行土壤分类体系;世界土壤分类状况。
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岩石矿物的风化过程,土壤统一形成学说,五大成土因素,土壤基本成土过程,土壤分布的规律性和土壤分类。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土壤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土壤分布的规律性。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学习、掌握岩石矿物的风化过程,土壤统一形成学说,五大成土因素,土壤基本成土过程,土壤分布的规律性和土壤分类。自学时间3小时。
第十章黑龙江土壤
1、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黑龙江省自然条件和几种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形成条件与过程、形态特征、理化性质、亚类划分和利用改良。
2、教学内容:
(1) 黑龙江省的自然条件、主要土壤类型和分布;(2) 暗棕壤、黑土、黑钙土、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的形成条件、过程,形态特征,理化性质,亚类划分和利用改良。
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黑龙江省自然条件和几种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形成条件与过程、形态特征、理化性质、亚类划分和利用改良。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黑龙江主要土壤类型、分布状况及主要的农业土壤类型。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学习、掌握黑龙江省自然条件和几种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形成条件与过程、形态特征、理化性质、亚类划分和利用改良。自学时间4小时。
三、教学时数的分配授课内容及学时分配表章节
授课内容
理论课周 数
理论课时 数
实验课时 数
总课时数
绪论
2
3
5
一
土壤矿物质
2
2
二
土壤有机质
3
3
6
三
土壤结构性、孔性、耕性
4
3
4
四
土壤水分
4
3
7
五
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
4
4
六
土壤胶体和吸收性能
6
6
七
土壤溶液和土壤反应
2
2
4
八
土壤养分状况
2
2
九
土壤形成、分布、分类
4
4
十
黑龙江土壤
3
3
合 计
36
14
50
实验课内容与学时分配序号
实 验 内 容
实 验 目 的
学时
周次
1
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和吸湿水的测定
学习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和吸湿水的测定
3
2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学习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3
3
土壤容重、比重的测定和孔隙度的计算
学习土壤容重、比重的测定和孔隙度的计算
3
5
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测定
学习壤田间持水量的测定
3
6
土壤Ph值和土壤全盐量的测定
学习土壤Ph值和土壤全盐量的测定
2
实习内容与安排序号
实 习 名 称
实 习 内 容
实践教学目的
学时
周次
1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看中国土壤幻灯片
了解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
0.5天
2
松嫩平原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
野外观察黑土、黑钙土、暗棕壤、盐土、碱土、风沙土、草甸土的成土条件和剖面
了解松嫩平原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
1天
3
土壤剖面的挖掘与描述
土壤剖面的挖掘与描述
学习土壤剖面的挖掘与描述
1天
4
我省主要土壤诊断标本的观察
我省主要土壤诊断标本的观察
了解我省主要土壤剖面形态
0.5天
四、主要参考书目教材:《土壤学》黄昌勇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参考书目:《土壤学》朱祖祥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土壤学》林成谷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五、主要编写人员辛刚、张兴梅、蔡德利
《土壤实习》大纲一、编写说明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作物、园艺本科实习性质:专业基础课课程实习开课学期:3
实习时间:3天二、实习大纲内容
1、实习目的:通过实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土壤大概情况;我省主要土壤剖面特征;小兴安岭和松嫩平原区域土壤的分布规律;主要剖面的挖掘、描述。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2、实习内容:
(1)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地带性分布规律;(2) 小兴安岭和松嫩平原平原区域土壤的分布规律;(3) 土壤主要剖面的挖掘、描述;(4) 我省主要土壤诊断标本的观察。
3、实习基本要求:掌握我国土壤大概情况;我省主要土壤剖面特征;小兴安岭和松嫩平原区域土壤的分布规律;主要剖面的挖掘、描述。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小兴安岭、松嫩平原区域土壤分布规律,我省主要土壤诊断标本的观察。难点是土壤主要剖面的挖掘、描述。
实习内容与安排序号
实 习 名 称
实 习 内 容
实践教学目的
学时
周次
1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看中国土壤幻灯片
了解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
0.5天
2
松嫩平原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
野外观察黑土、黑钙土、暗棕壤、盐土、碱土、风沙土、草甸土的成土条件和剖面
了解松嫩平原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
1天
3
土壤剖面的挖掘与描述
土壤剖面的挖掘与描述
学习土壤剖面的挖掘与描述
1天
4
我省主要土壤诊断标本的观察
我省主要土壤诊断标本的观察
了解我省主要土壤剖面形态
0.5天
三、主要编写人员辛刚、张兴梅、蔡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