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B2011113
适用专业:作物、植保、园艺专业本科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总 学 时:36
教学时数:36
一、编写说明
1、课程简介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基本关系的原理,宏观优化、决策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一门科学,它以生态学、经济学为主要理论基础,以农业系统工程学、有关的生物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手段,研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2、地位和任务作物专业中综合性强的专业基础课,兼有应用课的性质。
3、总体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优化、决策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原理,必要的宏观决策方法和进行微观调控的技能,具有一定的决策、调控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自觉地遵循生态规律,在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
本课程为理论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应依专业不同而有所侧重。
4、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农业生态学是专业基础课,是相关专业课的基础和支柱,是其它专业基础课的姊妹学科。
5、修订的依据 根据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情况与各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科学研究中的最新技术和理论来修订教学内容。
二、大纲内容
绪 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态学的发展史;掌握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特点和应用。
教学内容:
一、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二、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特点
三、农业生态学的应用
教学提示:本章重点是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特点和应用。
第一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功能;深入理解系统、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内涵,以及三者之间的区别。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系统的概念
一、系统的定义
二、系统的性质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概念
一、生态系统的定义
二、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及其生态位
三、生态系统区别于一般系统的特点
四、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四、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五、农业生态系统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
教学提示:本章重点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组分和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定义、组分。
第二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
教学目的:了解热力学定律的内容初级生产、次级生产的能量转化;掌握食物链的概念、类型、特点及研究意义,次级生产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提高途径;深入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途径和转化效率;学会测定初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及其生产潜力的技术,学会计算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流、物流、信息流、价值流。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热力学定律及其在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的应用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
二、热力学第二定律
第二节 食物链与食物网
一、食物链
二、食物网
第三节 能源、能效与能流途径
一、能源
二、生态系统中的能流途径
三、能量转化效率及生态金字塔
第四节 初级生产的能量转化
一、初级生产水平上的能量平衡
二、生物圈中主要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
三、农业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现状与潜力
四、辅助能与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
五、影响初级生产力的因素
第五节 次级生产的能量转化
一、次级生产水平上的能量平衡
二、次级生产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次级生产的能量转化效率
四、提高次级生产的途径
教学提示:本章重点是生态系统的能流途径,能量转化效率和次级生产的地位和作用及提高次级生产力的途径;难点是热力学定律在农业生态系统能流中的应用,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及能量转化效率。
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流
教学目的:了解物质流在生态系统中的运动规律,理解物质循环中各基本概念的内涵,崐掌握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一般途径,以及保持其循环平衡的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
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二、物质循环中的库与流
三、生物量与生产量
四、周转率与周转期
五、物质循环的基本类型
第二节 生态系统中几种主要物质的循环
一、水循环
二、碳循环
三、氮循环
四、磷循环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
一、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
二、我国目前农业养分循环状况
三、保持农田养分平衡的途径
第四节 物质循环中的环境问题
一、有毒物质的食物链上的富集
二、环境污染的种类及危害
教学提示:本章重点是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一般途径。
第四章 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的:了解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及其综合作用,掌握限制因子原理的主要内容,理解生物对环境的生态适应及生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态因子及其时空变化
一、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
二、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及其对生物分的影响
第二节 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一、生态因子的主次作用
二、生态因子作用的交互效应
三、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四、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阶段性
第三节 限制因子原理
一、李比西最小因子定律
二、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第四节 生物对自然环境的生态适应
一、生态型
二、生活型
三、生态位、生境和生态等值
第五节 生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一、森林的生态效应
二、淡水水域生物的生态效应三、草原生物的生态效应四、海洋的生态效应
教学提示:本章重点是谢尔福德耐性定律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难点是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第五章 种群生态学原理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目的:了解生物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增长,理解生物种群间的相互作用,掌握有害生物综合管理的概念及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物种群的基本特征
一、种群的大小和密度
二、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三、存活曲线
四、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结构
五、种群的内禀增长率
六、环境容纳量
第二节 种群的增长型
一、种群的指数增长
二、种群的阻滞增长(S型增长)
第三节 种群的变动及其调节
一、种群的波动
二、r-对策生物和K-对策生物
三、种群的调节
第四节 生物种群间的相互作用
一、生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类型
二、负相互作用
三、正相互作用
四、生物化学分泌物在种间关系中的作用
第五节 有害生物综合管理
一、有害物种的起源
二、有害生物综合管理
教学提示:本章重点是生物的种群动态、种间关系和种群增长的数学理论;难点是种群增长的数学理论。
第六章 群落生态学原理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目的:了解群落组成特征、发生、消长、演替规律,结构趋同、协同进化规律;深入理解生态平衡的内涵及研究和建设生态平衡、稳定发展、扩大系统整体功能的作用和意义;掌握生态平衡破坏的原因和标志。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自然群落和农业生物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的水平结构
二、群落的垂直结构
三、群落的时间结构
第二节 群落的演替与稳态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特点及类型
二、平衡与稳态
第三节 结构趋同和协同进化
一、结构趋同
二、协同进化
教学提示:本章重点是群落的结构、演替,以及生态平衡与稳态;难点是生态平衡和稳态的概念。
第七章 农业资源生态━━经济分析
教学目的:了解农业资源的类型,掌握农业资源的特性及其配合利用原则和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手段。
教学内容:
一、农业资源的类型及其配合利用
二、农业资源的特性和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
三、资源的可更新性及合理利用
四、生物群体与自然资源的辩证关系
五、人均资源占有量与农业技术体系
教学提示:本章重点是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其特性。
第八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教学目的:了解农业生产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关系,资金流与能流、物流的关系,理解“成本外摊”、“收益外泄”、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掌握系统动态反馈调节原理,调控层次原理,不同调控途径作用效应;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中心调控和非中心调控的对策途径,具有一定的决策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特点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
一、自然调控的基本机制
二、稳态调控
第三节 农业技术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
一、农业技术对农业生态的调控途径
二、农业技术的选择和体系化
第四节 资金和产品流通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一、资金流与能流、物流的关系
二、成本外滩和收益外泄及其解决途径
教学提示:本章重点是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难点是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第九章 生态农业
教学目的:了解各国对新型农业的尝试,我国实行生态农业的合理性;深入理解生态农业、持续农业的具体做法,以及我国生态农业所应具备的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各国对新型农业的思索与尝试
一、第三次浪潮论
二、自然农业
三、生物动力农业
四、有机农业或生物农业
五、生态农业
六、持续农业
第二节 中国的生态农业
一、中国传统农业的合理性
二、中国生态农业的构思教学提示:本章重点是自然农业、生物动力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以及持续农业的主要观点;难点是生态农业技术的构思及设计。
三、教学时数分配表
章节
各 章 名 称
授课学时
绪论
2
一
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3
二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
6
三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流
5
四
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
五
种群生态学原理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5
六
群落生态学原理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
七
农业资源生态----经济分析
2
八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3
九
生态农业
3
合计
36
四、主要参考书目
1、生态学(面向21世纪教材),李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2、孙儒泳.动物生态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Richard.B等(中译本),保护生物学概论,湖南科技出版社,1996。
4、R.E.Richlefs等,Ecology,NewYork,1990.
5、Manuel.c.Molle,Ecology: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Mcgraw-Hill Companies,Inc,(生态学:概念与应用,科学出版社,影印版,2001)
五、主要编写人员
刘百如 王海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