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三 章汇率制度理论第一节 汇率制度概述一、汇率制度的含义汇率制度 (Exchange Rate Regime),又称汇率安排 (Exchange Rate Arrangement),是指一国货币管理当局对本国货币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
汇率制度基本功能具体表现为:第一,建立外汇市场秩序,提高外汇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第二,强化外汇市场信息流的稳定性,形成共有汇率预期。第三,降低外汇市场参与者目标和行为的不确定性。第四,减少外部性,
带来汇率制度收益。第五,可以作为协调经济的一种手段。
二、汇率制度的种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实际汇率制度而不是官方宣布的汇率安排对各成员国汇率制度进行了新的分类,新的分类体系以各国汇率安排的弹性程度和是否存在对汇率波动路径的正式或非正式的承诺为基础,主要包括八类。
(一 ) 无独立法定货币的汇率安排无独立法定货币的汇率安排 (Exchange Arrangements with
No Separate Legal Tender)是指一国将另一国货币作为唯一法定货币或成员国属于货币联盟共有同一法定货币,包括美元化 (Dollarization)和货币联盟 (Monetary or Currency Union)
两种形式。采用这种汇率制度意味着货币管理当局彻底放弃了对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控制权。
美元化和货币联盟的主要区别在于实行美元化的货币当局丧失了最后贷款人 (Lender of Last Resort)的作用,而货币联盟共同中央银行能够在整个联盟内担当最后贷款人角色。
(二 ) 货币局安排货币局安排 (Currency Board Arrangements)是指在法律中明确规定本国货币与某一指定的外国可兑换货币保持固定的兑换率,并且对本国货币的发行作特殊限制以保证履行这一法定义务的汇率制度。货币局制通常要求货币发行必须以一定的 (通常是百分之百 )该外国货币作为发行准备金,并且要求在货币流通中始终满足这一准备金要求。这一制度中的货币当局被称为货币局,而不是中央银行。因为在这种制度下,
货币发行量的多少不再完全听任货币当局的主观愿望或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而是取决于可用作准备的外币数量的多少。货币当局失去了货币发行的主动权和最后贷款人的功能。
货币局安排是一种特殊的固定汇率制,它有一些独有的特点:第一,它对汇率水平作了严格的法律规定。这一法律规定是公开的,因此政府想改变汇率水平是极为艰难的,其改变必将损害货币局制的可信性;第二,它对储备货币的创造来源也作了严格的法律限制,货币局只有在拥有外国货币作为后备时才可以发行货币,这一规则也可称为“后备规则” (Backing Rule);第三,它对货币局为财政赤字提供融资作了严格的限制。
(三 ) 其他传统的固定钉住安排其他传统的固定钉住安排 (Other Conventional Fixed Peg
Arrangements)是指一国将本国货币按照固定汇率钉住另一货币或一篮子货币,汇率可以围绕中心汇率上下不超过 1%波动。在这种制度下,货币当局通过干预、限制货币政策的灵活性来维持固定汇率水平,但是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仍然很大,传统的中央银行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货币当局可以调整汇率水平,尽管实际上很少进行这种调整。
(四 ) 钉住水平汇率带安排钉住水平汇率带安排 (Pegged Exchange Rates within
Horizontal Bands)是指汇率被保持在官方承诺的汇率带内波动,其波幅为中心汇率上下各 1%。钉住水平汇率带安排通常是经过一系列间歇性的小幅贬值或升值来重新调整。典型代表是欧洲货币联盟 (European Monetary Union)
的欧洲汇率机制 (Exchange Rate Mechanism)。
(五 ) 爬行钉住制爬行钉住制 (Crawling Pegs)是指汇率可以经常地进行小幅度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爬行钉住制有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实行该制度的国家富有维持某种平价的义务,这使得它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固定汇率制;第二,平价可以进行经常性的、小幅度的和持续的调整,这使得该制度与普通的可调整钉住汇率制度不同,因为后者的平价调整非常偶然,而且一旦调整幅度会很大。
(六 ) 爬行带内浮动安排 (Exchange Rates within Crawling Bands)
是指本币汇率被维持在中心汇率上下至少 1%的幅度内波动,或者是汇率波动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的幅度超过 2%,并且中心汇率或者汇率波动幅度按照固定汇率或者选定的数量指标周期性地进行调整。在此种汇率安排下,汇率弹性的大小是爬行带宽度的函数。维持汇率保持在爬行带内的承诺使货币政策受到制约,
因此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程度也是爬行带宽度的函数。
(七 ) 无事先决定的汇率路径的管理浮动 (Managed Floating with
No Predetermined Path for the Exchange Rate)
是指货币当局通过在外汇市场上积极干预来影响汇率的变动,而不事先宣布汇率的路径。货币当局用来管理汇率的指标范围是在很广的范围内决定的,包括国际收支状况、国际储备、平行市场的发展 (Parallel Market Developments)等,而且汇率的调整可以不是自动的,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八 ) 独立浮动 (Independently Floating)
是指汇率由市场决定,官方对外汇市场的任何干预都旨在减缓汇率的波动率或防止不适当的汇率波动,而不是为汇率设定一个基准水平。
第二节 汇率制度理论的历史演变一,汇率制度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彻底摧垮了金本位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打破了平和、有秩序的国际贸易发展状态,各国相继放弃金本位制度,采取通货膨胀政策,大量发行纸币,剧烈的汇率波动使国际间的贸易往来规模严重缩减。以霍特里 (R.G,Hawtrey)为首的旧派怀念金本位制度的和谐和秩序,强烈主张恢复金本位制度,指出金本位制度本身具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机制。而以维克塞尔 (K,Wicksell)和古斯塔夫 ·卡塞尔为首的新派则坚持认为金本位制度的基础已经消失,主张进行汇率制度的改革,建立变动的汇率制度。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主张建立固定汇率制度派的胜利。
二、汇率制度理论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贯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整个生命周期。在此期间,
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派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止过。以弗里德曼
(Friedman)和米德 (Meade)为首的经济学家倡导了建立浮动汇率制度的运动。米德从固定汇率制度的“米德冲突”和“二元冲突”入手分析了固定汇率制度与内部和外部均衡及资本自由流动的内在矛盾性;弗里德曼则从浮动汇率制度下投机的稳定特性出发,论证浮动汇率制度的生命力。在此基础上,
一些经济学家指出钉住固定汇率制度下投机的“单向赌博”
特性。特里芬 (Triffin)指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的著名的
“特里芬两难问题” (Triffin’s Dilemma),从本质上论证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必然倒台的命运。特里芬两难是指为了保证美元信誉,美国需要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但却使得世界缺乏国际清偿手段;而为了供给国际清偿手段,满足其他国家越来越强的外汇储备需求,美国需要通过持续的国际收支逆差来促使美元外流,但这又使得美元信誉下降。与此同时,以蒙代尔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与上述论点形成鲜明对立,从各个方面论述固定汇率制度的优点,批判浮动汇率制度。这一时期是两种汇率制度理论学派真正形成的时期和汇率制度理论发展的高潮。
三、汇率制度理论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个阶段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台到现在。在这种体系下,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孰优孰劣的争论仍然很激烈。
浮动汇率制度的实践并没有像弗里德曼所说的那样带来稳定和繁荣,而是充斥了投机和不稳定。多恩布什、
弗兰克尔、麦金农 (McKinnon)和穆萨 (Mussa)等经济学家从资产分析、理性预期和货币替代等角度论述了浮动汇率的不稳定特性。与此同时,以克鲁格曼
(Krugman)、弗拉德 (Flood)等为首的经济学家从货币投机冲击的角度论述了固定汇率制度与外汇危机的必然关系。进入 20世纪 90年代,国际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金融创新不断涌现,国际资本尤其是短期资本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相当活跃,货币危机和金融动荡频繁发生。固定汇率制度的维护者认为这是浮动汇率制度的弊病,主张重建固定汇率制度;而浮动汇率制度的维护者则强调货币危机是钉住固定汇率制度所导致的,
主张实现彻底、灵活的国际汇率体系。这一时期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样的汇率制度带来价格、国民收入等宏观经济变量的不稳定和金融危机。
第三节 固定汇率制度理论一、固定汇率制度的含义和类型固定汇率制度 (Fixed Exchange Rate Regime),是指两国货币的比价基本固定,并且其波动幅度控制在一定界限之内,当市场汇率波动超过规定的界限时,有关国家的货币当局有义务进行干预,予以维持。
固定汇率制度从广义上讲有两种类型:
(1) 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制度。有人称金本位制下固定汇率是长期固定的汇率制度。
(2)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实质上是“可调整的 (Adjustable)
钉住”汇率制度。
二、维持固定汇率的主要调节措施在金本位制度下,固定汇率的维持是通过黄金的输出、
输入自动调节的。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货币的官方上下限是人为控制的,其主要调节措施有以下几种。
(1) 运用贴现政策。
(2) 调整外汇和黄金储备。许多国家都运用其拥有的外汇储备设立了外汇平准基金 (Exchange Equalization
Funds,EEF),由中央银行或财政部掌握,专门用来干预汇率的波动。
(3) 向 IMF借款。
(4) 实行货币的法定贬值或升值。
三、关于固定汇率制度的学术争议
(一 ) 固定汇率制度与世界经济一体化
1,固定汇率制度学派的观点固定汇率制度学派认为,固定汇率能使世界经济趋于一体化,消除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形成一个稳定的经济体系,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协调发展。此种论点的代表人物是罗伯特 ·蒙代尔 (Robert
Mundell)。
2,浮动汇率制度学派的观点对于上述论点,浮动汇率制度学派提出下述观点来加以驳斥:第一,
在蒙代尔的模型中,一国如果能够将冲击外溢,必须有充足的外汇储备,但实际上许多国家都是储备不足的。第二,蒙代尔是在非常特殊的假设下得出他的结论的,即当一国出现经济衰退时必须伴有国际收支逆差,一国出现经济膨胀时必须出现国际收支盈余如果事实与此相反,就可能发生贸易战。第三,即使这种调节能够进行,
一国走出经济衰退是通过牺牲他国利益实现的,一国的出口扩张可能导致世界性的经济衰退。
3,对争论的分析该问题的争论实际上集中于两个焦点问题:①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能否通过动用储备或融资来使冲击外溢;②这种外溢是否会带来世界经济的损失和不均衡。
对于第一个问题,要区分冲击的性质是暂时性的还是持久性的,是货币性的还是实体性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要区分该国的大小国特性,即是对世界经济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大国,还是微不足道的小国,还要区分当时的国际经济环境,即是处于良好的经济发展时期,还是处于世界经济不景气或世界通货膨胀时期。
所以,固定汇率制度这种分散国内经济冲击的作用要有一定的条件:暂时性或货币性的冲击、小国假设、
世界经济平稳发展。
(二 ) 固定汇率与充分就业
1,固定汇率制度学派的观点固定汇率制度的鼓吹者们认为,固定汇率通过货币供给量和国际收支的密切联系,国际收支效应能迅速弥补货币供给变动的影响,减少失业和衰退。
2,浮动汇率制度学派的观点浮动汇率的鼓吹者则提出三点批评意见:
首先,既然假定经济初始时处于均衡状态,政府就没有必要减少货币供给;而如果政府目的在于减少货币供给,它就不会对增加的外汇储备无动于衷,而是会采取进一步的手段。
其次,如果出口减少是由国外需求下降引起的,那么在固定汇率下,
出口减少使储备减少,进而使货币存量减少,导致利率上升,投资下降,产出和就业肯定会下降。
再次,如果货币供给增加了,那么将引起价格上升,出口减少,进口增长,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同时,由于出口减少,国内产出也会下降。货币供给增加造成固定汇率无法解决的双重困难。而在浮动汇率下,只要是汇率贬值,就可以完全解决这些问题。
3,对争论的分析实际上,上述争论研究的是不同汇率制度对出口冲击的调节能力。
显然,不同汇率制度调节的机制不同。浮动汇率制度是通过改变两国贸易品的相对价格水平来调节冲击,而固定汇率制度是通过调节储备水平、从而调节货币供给、进而调节价格水平的途径来调节冲击。正因为调节方式不同,所以对不同性质的冲击的调节能力也不同。最重要的是,判别出口冲击的来源和性质。
如果出口冲击产生于实际经济因素,如消费需求结构的变迁、生产结构的变迁、技术的变迁,使本国出口品的竞争力大大下降,出口减少,引起产出下降,就业减少,此时,采用浮动汇率可以部分地解决这些问题。当然,如果这些冲击是巨大的,导致对本国出口产品需求的巨大缩减甚至消失,本币贬值也难以解决问题,此时应对经济进行结构性的调整。
如果冲击产生于国内货币因素,例如国内价格的变动或利率的变动,
固定汇率可以较好地缓解这种冲击。假如国内利率上升,有效需求下降,产出和就业下降。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利率上升,资本流入,
进口减少,国际收支出现盈余,外汇储备增加,货币基数扩大,货币供给提高,使利率恢复到原来的均衡水平,国民产出和就业也恢复到原来的均衡水平。如果是浮动汇率,国际收支产生盈余后,本币升值,就会限制出口,增加进口,从而使国内失业和衰退的现象更加严重。
(三 ) 固定汇率与经济内外均衡采取哪一种汇率制度,很大程度上要看哪一种汇率制度更有利于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实现。浮动汇率的支持者米德曾经指出,实行固定汇率等于放弃了汇率这样一个政策工具。因为根据丁伯根法则 (Tinbergen’s Rule,荷兰经济学家、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简?丁伯根提出的一种“经济政策理论”,该理论认为,要想实现几个经济目标,就至少需要相互独立的几种有效的政策工具 ),经济内外均衡需要两种政策工具,即汇率政策和财政货币政策。而固定汇率制度放弃了一个政策工具,就无法实现内外两个均衡。
针对上述观点,蒙代尔指出,财政、货币政策事实上可以拆分为两个独立的政策,根据货币和财政政策在解决对内和对外均衡中不同的作用程度,可以用货币政策对付外部均衡,称为“国际收支平衡工具”,用财政政策对付内部均衡,称为“内部收支平衡工具”,这样即使放弃汇率工具,仍然可以实现“两个工具,两种目标”的模式。蒙代尔用图示阐明了这个观点。这被称为“政策指派法则” (Policy Assignment Rule) 。
EB线是国际收支均衡线,IB线是国内均衡线,
EB线的右上方,是国际收支盈余区域,左下方是国际收支赤字区域,IB线的右上方是经济衰退区域,左下方是通货膨胀区域,EB线和 IB线将整个平面分割为四块区域:经济衰退和国际收支盈余并存区域,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盈余并存区域,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赤字并存区域,经济衰退和国际收支赤字并存区域。
财政政策利息率
EB
I B
Q
A
B
C
D
假设经济处于 A点,在 EB线上,经济对外均衡,
但是处于内部经济衰退状态,此时,蒙代尔的政策处方是先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降低财政盈余,
使经济从 A点移到 B点。在 B点,经济对内均衡,
但处于国际收支赤字状态,使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提高利息率,使经济从 B点过渡到 C点。在 C
点,经济处于对外均衡状态,但内部经济处于衰退,继续使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经济从 C点移到 D点。在 D点,经济处于对内均衡状态,但国际收支处于赤字状态,继续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这样,蒙代尔指出,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有机配合,使经济从不均衡状态向均衡状态过渡,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必然会同时实现经济的内外均衡。
浮动汇率的支持者弗莱明 (Fleming)指出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不同的汇率制度下有不同的效力。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扩张性货币政策所引起的经济扩张效应比固定汇率下要大得多。他指出,货币存量增加,使货币流通速度和利率下降,会刺激私人消费和投资等支出项目增长,并且会有凯恩斯的乘数效应。支出增长使国民收入和产出增长,并对国际收支中的贸易项目有减少作用;而利率下降又对资本项目有减少作用。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最初的国际收支逆差会使汇率贬值,一直到恢复国际收支平衡时为止。这样,弗莱明认为,货币贬值会刺激出口并通过乘数效应使国内收入和产出进一步增长。
但在固定汇率下,由于汇率不变,国际收支逆差必须依赖国际储备来解决,不能通过扩大出口使产出和收入进一步增长。
四、固定汇率与资本流动及货币政策自主性蒙代尔的“政策指派法则”能否解决固定汇率下的内外均衡问题,这其中涉及的一个问题是在固定汇率和资本高度流动的情况下,政府是否具有货币和财政政策的独立性。
在 20世纪 50年代,詹姆斯 ·米德已经发现国际资本流动和固定汇率制度之间存在“二元冲突”,即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会冲垮固定汇率制度,或者说固定汇率制度的前提条件之一是资本管制。“二元冲突”在不同的国家表现程度大不相同。
在货币政策自主性强的国家表现比较激烈,在货币政策自主性弱的国家比较缓和。加入货币政策之后,“二元冲突”演化为国际资本流动、固定汇率和货币政策之间的“三元冲突” (Trilemma)。 1998年奥伯斯特菲尔德 (M,Obstfeld)指出,
当一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时,便面临着如何安排汇率制度、
管理资本市场和实现国内宏观经济目标的“三难选择”。政府只能在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吸引外部资本、实现固定汇率的稳定效益和实施独立的货币政策实现内部经济的稳定之间选择其二。“三元冲突”可以用蒙代尔 —弗莱明模型 (Mundell-
Fleming Model)来说明。
蒙代尔 —弗莱明模型研究了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 (国际收支 )的均衡关系。该模型假设,经济处于有闲置资源的状态,供给弹性高,汇率变化为静态预期 (当事人预期汇率的现在值在未来保持不变 ),资本完全自由流动。模型分析了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平衡的六个条件方程式,构成下图中的蒙代尔 —弗莱明模型。
利率国民收入
IS
LM
BP
1,在国际资本完全自由流动情况下,国内利率水平与国外利率水平 i*一致:
2,货币市场上的实际货币需求为:
3,名义货币供给等于国内信贷和国外净资产相加的和:
4,货币供求均衡:
5,商品市场均衡:
6,国际收支平衡:
IS曲线是商品市场均衡线,LM曲线是货币市场均衡线,BP曲线是外汇市场均衡线。资本流动的状况决定了 BP线的斜率。现在按资本流动的三种情况研究固定汇率制度和货币政策的冲突。
*ii?
(,)d L L i YM
M D F
/L M P?
(,) (,)Y A i Y T q Y G
(,) ( )B T q Y C i
第一种情况:资本完全自由流动。资本完全自由流动是指由于某国利率的微小变动而导致的资本在各国间没有限制的流动。在此情况下,BP线成为水平线;如果是固定汇率,LM线也是水平的。
这是因为,巨量的国际资本流动消除了该国货币供应量的任何影响。本国利率的微小变动会导致资本的大量流入或流出,资本的完全流动使该国必须保持与国际市场相同的利率水平,本国任何改变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利率的努力都将是徒劳的。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完全失效。如果是浮动汇率,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在导致资本流动的同时,国际收支发生变化,这会导致汇率的变化,汇率的变化对进出口产生直接影响,恢复国际收支的平衡,从而恢复货币供应量变化的影响,
使货币政策充分发挥作用。
第二种情况:资本完全不流动。此时 BP线变为完全没有弹性,成为垂直状态。在固定汇率下,扩张性货币政策促使利率下降,
吸收增加,进口增加,出现贸易逆差,外汇储备下降,货币供应减少,收入和利率回到初始位置,最终对产出没有影响,货币政策无效。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扩张性货币政策促使利率下降,吸收增加,进口增加,出现贸易逆差,本币汇率贬值,刺激国外对本国的出口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货币政策有效。
第三种情况:资本半自由流动。这种情况的分析和以上的分析方法相同。结论也很明确,即固定汇率下的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浮动汇率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利用以上方法,同样也可以分析财政政策在不同汇率制度下的作用。结论是:资本完全自由流动时,固定汇率下的财政政策十分有效,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政策无效;
在资本完全不流动时,固定汇率下的财政政策无效,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政策十分有效;在资本半自由流动时,固定汇率下的财政政策有效,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政策同样有效。
利用蒙代尔 —弗莱明模型分析资本流动性和汇率制度及需求管理政策
(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效率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在存在严格资本管制 (资本不流动 )的条件下,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根本无效;而浮动汇率制度下这两种政策都有效。
第二,在存在不严格的资本管制 (有限资本流动 )的情况下,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是无效的而财政政策是有效的,故政府只有一个政策工具;浮动汇率下,两种政策都有效。
第三,在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固定汇率下的货币政策无效而财政政策十分有效;浮动汇率下的货币政策非常有效而财政政策无效。
第四,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固定汇率制度下的需求管理政策都无法被分解为两个独立有效的政策工具,蒙代尔把政策工具分解为两个工具,并分配以不同的政策目标,得出的“政策指派法则”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事实上,蒙代尔 —弗莱明政策指派法则中,财政政策,实现的是两个政策目标,即对外均衡和对内均衡。
第五,蒙代尔 —弗莱明模型清楚地表明,在资本自由或有限流动的世界经济条件下,存在货币政策自主性、资本自由流动和固定汇率制度之间的“三元冲突”。
五、固定汇率与货币投机冲击现代货币投机攻击模型的研究表明,国际投机资金选择上述“三元冲突”激化的时候冲击固定汇率制度,导致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直至固定汇率崩溃。
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投机是单向的、不对称的,
投机者只赚不赔。这诱使国际投机资本对固定汇率的攻击无孔不入。 20世纪 70年代末以来投机攻击理论的研究表明,对于一个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
在追求国际资本自由流动的同时还要实施自主的货币政策,投机分子往往暗中准备,伺机发起攻击;
投机资本选择“三元冲突”最激烈、矛盾最深刻的时候攻击弱币,促使固定汇率解体。
第四节 浮动汇率制度理论一,浮动汇率制度的含义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政府对汇率不加以固定,也不规定波动幅度,而是根据市场的外汇供求情况,任其自由涨落。
当外币供过于求时,外币汇率下浮;当外币供不应求时,
外币汇率上浮。
二、浮动汇率制度的类型
1,按政府是否进行干预,可分为:
(1) 自由浮动 (Free Floating),或称清洁浮动 (Clean Floating)。
(2) 管理浮动 (Managed Floating),或称肮脏浮动 (Dirty
Floating)。
2,按照浮动的形式,可分为:
(1) 单独浮动 (Single Floating)。
(2) 联合浮动 (Joint Floating),或译为共同浮动。
三、浮动汇率下的经济政策自主性和经济稳定
(一 ) 浮动汇率学派的观点浮动汇率制度下经济政策更加自主和有效。浮动汇率可以保证经济稳定增长。
他们的理由主要是:
(1) 浮动汇率可以使国际收支始终处于均衡状态,所以政府当局可以不受汇率和国际收支条件的任何限制,把需求管理政策直接放在使国内经济稳定的目标上,这样就可以提高需求管理的效率,提高货币供给的控制能力。
(2) 浮动汇率可以使本国经济活动免受外国经济扩张和收缩的影响。当外国经济扩张或收缩时,本国的物价水平会随之上升或下降,从而使本国贸易项目出现顺差或逆差。在这种情况下,本国货币也会随之升值或贬值,以此补偿外国经济扩张或收缩对相对价格水平的影响,恢复贸易项目的平衡。结果,外国经济的扩张和收缩对本国经济就不能产生影响。
(二 ) 固定汇率学派的观点固定汇率的支持者反驳了上述观点。蒙代尔从宏观经济调整的角度,说明外部利率的变动会通过浮动汇率对物价和就业产生重大影响。他指出,国外利率的上升引起国内资本外流,
资本项目出现逆差,本国货币贬值;贬值一方面使出口扩大,
可以用贸易项目盈余补偿资本项目的赤字,另一方面出口扩大,需求增加,物价上升,消费减少,产出和就业减少。如果政府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阻止物价上升,将引起投资需求的下降,也会导致产出和就业水平的下降。
(三 ) 对争论的分析此处争论的问题焦点集中于两个:一是浮动汇率是否可以隔离一切外部冲击,二是浮动汇率是否带来经济稳定。如果外部冲击是实际经济因素的变化,例如消费结构、需求结构、
生产结构、生产技术等等,浮动汇率也不可能完全隔离这些冲击。而浮动汇率是否带来经济稳定,则是 20世纪 70年代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自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以来,
汇率的巨幅波动和投机的确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不稳定。
四、汇率制度选择理论评述汇率制度的选择 (Choice of Exchange Rate Regime),
是指一个国家在浮动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度以及各种形式的中间汇率制度之中做出选择 (而无论是主动选择的还是被动接受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对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孰优孰劣的比较。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孰优孰劣的争论,反映了不同的理论基础和不同的经济调节观。
作为固定汇率制度的理论基础,金本位的汇率理论事实上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作为浮动汇率论的理论基础,购买力平价理论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第五节 爬行钉住汇率制度理论一,爬行钉住汇率制度的含义和特点爬行钉住 (Crawling Peg)汇率制度,也可译为蠕动钉住汇率制度。根据
,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爬行钉住指的是这样一种汇率制度,在该制度下,一国的货币价值是固定的,但也可以浮动。任何国家都力图保持其货币的固定价值或平价。但是,如果为了纠正一国国际收支的“根本性失衡”问题而有必要调整其货币本身的平价时,那么,它就会逐渐地改变。在该制度下,平价的变动是通过大量的微小变化而慢慢实现的,以致使汇率的调整过程实际上是连续的。因此,
在该制度下,汇率是从一个水平缓慢地爬向另一个水平的。
爬行钉住汇率制度具有区别于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的两个特点:
(1) 实行爬行钉住汇率制度的国家货币当局承担着维持某一平价的义务或使市场汇率保持在这一平价的一定幅度内,称为“钉住”;
(2) 爬行钉住汇率要保持的平价可以做经常性、小幅度、符合市场规律的调整。
二、爬行钉住汇率制度的相关学术观点与争议
(一 ) 爬行钉住汇率制度与抑制通货膨胀浮动汇率有效防止通货膨胀对国际收支不利影响的功能,爬行钉住汇率制度同样具备,而且爬行钉住汇率制度比浮动汇率制度更为可取。麦金农提出支持上述观点的两点理由:
(1) 爬行钉住汇率有助于把价格预期稳定在货币当局选定的某一通货膨胀的周围,可以避免由汇率波动引起的价格预期的混乱,
提高市场效率,特别是金融资产市场的稳定性和效率。而在浮动汇率下,一旦发生通货膨胀,汇率下浮,资本外逃,造成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的混乱,价格波动,经济动荡。
(2) 爬行钉住汇率能使本国的货币供应量适合总需求的变动。在浮动汇率下,一国发生通货膨胀时,要抑制通胀,就只能减少本国的货币供应,使本币升值,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国际收支恶化。在爬行钉住汇率下,汇率的变动不完全考虑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而是更多地考虑本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通货膨胀的差异及储备水平的不同,以确保本国产品不因国内的干扰引致的汇率变化而削弱竞争力。正因如此,本国的货币政策可以主要针对国内目标。
(二 ) 爬行钉住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自主性反对爬行钉住汇率的学者指出,在爬行钉住汇率下,一种可预测的向下爬行与预期实际贬值一样,会刺激资本外流。资本外流会带来国内经济的不稳定。如果政府考虑到资本外流的威胁,利用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来抑制资本外逃,虽然会起到一定效果,但是,这样就影响了货币政策致力于内部经济增长和稳定的目标,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受到影响。在浮动汇率下,由于汇率的波动是随时的、不可捉摸的,汇率的变动就不会引起资本的外逃,
国内货币政策受汇率变化的影响很小。这种观点强调了爬行钉住汇率对货币政策自主性的限制。
就汇率政策对货币政策作用的限制而言,爬行钉住汇率的确比浮动汇率更为严格。但是,主张爬行钉住汇率制度的学者认为,这种限制作用实际上很小,不应该被夸大。威廉森认为,重要的不是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是运用货币政策来实现福利增加的效果。
(三 ) 爬行钉住汇率制度与国际收支调节爬行钉住汇率理论的倡导者威廉森指出,爬行钉住汇率具有浮动汇率下通过汇率变动调节国际收支的功能,同时,
又优于浮动汇率。这是因为,浮动汇率在政治上同国际合作精神相背离,在经济上,汇率的波动对贸易和投资有害,
而投机的存在使汇率的不稳定性进 —步加大。爬行钉住汇率只允许汇率在平价范围内有一定幅度的波动。在保持汇率波幅减小的同时,又使市场预期稳定,投机减少。
爬行钉住汇率制度也优于普通的可调整钉住汇率制度,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平价的调整经常“滞后”,容易遭受投机性冲击。而爬行钉住汇率平价的调整是经常的、小幅度的。
另外一些经济学家将爬行钉住汇率的优点做了更深入一步的分析。他们指出,从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国际传递功能来看,长期固定汇率的弊端可能大于浮动汇率,而短期固定汇率则可以避免浮动汇率的弊端。而爬行钉住汇率是短期固定汇率和长期浮动汇率的结合物,可以获得短期固定和长期浮动的好处。
(四 ) 爬行钉住汇率制度调节的滞后性爬行钉住汇率的反对者认为,由于爬行钉住汇率受到调整速度上的限制,因此每当出现经济的干扰或实施一项新的政策要求汇率大幅度、快速的调整时,爬行钉住汇率的调整会出现滞后。
威廉森指出,爬行钉住汇率确实不如浮动汇率灵活,但是,实行爬行钉住的目的在于增加对市场调节的信心,必须坚决排除汇率突发的、大幅度的波动,至于调整速度的滞后,则是恢复对市场的信心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爬行钉住汇率制度是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之间的一种选择,爬行钉住汇率制度的优点引起发展中国家的关注,很多国家都曾经进行过爬行钉住汇率制度的实践。关于这些国家选择爬行钉住汇率而不选择浮动汇率的原因,威廉森做出分析:
采用爬行钉住汇率国家的货币不是国际储备货币,他们经受不起金融方面的巨大波动,所以倾向于实行较为稳定的汇率制度。
而爬行钉住汇率既有一定的波动性,又较浮动汇率稳定,因此对于一些又有高通货膨胀率而又迫切需要引进外资,并希望高通货膨胀率不至于损害本国国际收支平衡以致带来经济困难的国家,是比较适合的。
第六节 人民币汇率制度及其改革一,人民币汇率制度及其演变人民币对西方国家货币的汇率,按演变过程,大体可分为七个阶段。
(一 ) 1949年 1月 ——1952年底
“奖励出口,兼顾进口,照顾侨汇”
(二 ) 1953年 —1972年,人民币实质上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三 ) 1973年 —1980年,人民币实行,一篮子货币,
钉住汇率制度
(四 ) 1981年 —1984年,实行贸易内部结算价
1美元 =2.8元人民币左右,中间未进行过调整。
(五 ) 1985年 —1993年底,实行以美元为基准的有限弹性汇率制,除官方牌价外,仍存在一个调剂外汇价。
(六 ) 1994年 —2005年 7月,实行以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这种新的体制下,人民币汇率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人民币汇率不再由官方行政当局直接制定,而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前一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的价格公布当日人民币汇率,各外汇指定银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汇率和规定的浮动范围,自行确定和调整对客户的买卖价格。 2,由外汇指定银行制订出的汇率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 3,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所形成的汇率是统一的。
(七 ) 2005年 7月 —现在,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相关问题我国的汇率政策及其改革面临两方面的基本问题:
一是汇率制度的选择,即根据什么准则确定和调整汇率;二是汇率水平的确定,即如何根据已确定的汇率制度来具体确定和调整汇率水平。
1996年 12月 1日,我国实施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人民币汇率小幅升值为 8.3元兑 1美元。在此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汇价固定在
8.28元兑 1美元,上下浮动的幅度很小。我国的人民币是一种在经常项目下可兑换的货币。我国已经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国”。
实行经常项目的自由兑换,至少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 进出口弹性满足马歇尔 ——勒纳条件。马歇尔 ——
勒纳条件是外汇市场稳定的条件,是一国开放外汇市场、放开汇率的前提。
(2) 充足的外汇储备。
(3) 健全的货币管理机制。健全的货币管理机制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具有制订货币政策的权威性或独立性,这要求理顺中央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财政赤字融资不应成为有效货币控制的钳制;
二是中央银行必须持有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来控制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没有能力控制货币和物价,就不可能具有有效的汇率管理。
(4) 完善的金融市场,尤其是发达的货币市场为货币和汇率管理所必需。
三、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最新进展中国人民银行在 2005年 7月 21日发布公告称,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经过这次改革,人民币汇率具有以下特点:
(1) 自 2005年 7月 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钉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2) 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
(3) 2005年 7月 21日 19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 1美元兑 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
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
(4) 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
为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促进外汇市场发展,丰富外汇交易方式,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完善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改进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方式。中国人民银行就有关事宜发布了公告,
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自 2006年 1月 4日起,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上引入询价交易方式 (以下简称 OTC方式 ),同时保留撮合方式。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主体既可选择以集中授信、集中竞价的方式交易,也可选择以双边授信、双边清算的方式进行询价交易。同时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
为市场提供流动性。
第二,自 2006年 1月 4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每个工作日上午 9时 15分对外公布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和港币汇率中间价,作为当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 (含 OTC方式和撮合方式 )以及银行柜台交易汇率的中间价。
第三,引入 OTC方式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方式将由此前根据银行间外汇市场以撮合方式产生的收盘价确定的方式改进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向所有银行间外汇市场做市商询价,并将全部做市商报价作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计算样本,
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将剩余做市商报价加权平均,得到当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权重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根据报价方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量及报价情况等指标综合确定。
第四,人民币兑欧元、日元和港币汇率中间价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分别根据当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与上午 9时国际外汇市场欧元、日元和港币兑美元汇率套算确定。
第五,公告公布后,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等货币交易价的浮动幅度和银行对客户美元挂牌汇价价差幅度仍按现行规定执行。即每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欧元、日元、港币等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交易价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非美元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 3%的幅度内浮动。银行对客户美元现汇挂牌汇价实行最大买卖价差不得超过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交易中间价的 1%的非对称性管理,只要现汇卖出价与买入价之差不超过当日交易中间价的 1%、且卖出价与买入价形成的区间包含当日交易中间价即可;银行对客户美元现钞卖出价与买入价之差不得超过交易中间价的 4%。银行可在规定价差幅度内自行调整当日美元挂牌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