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与要求兽医微生物学是兽医公共卫生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微生物的主要生物特性基本实验技术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与兽医公共卫生及畜禽传染病有关的重要病原微生物的检验要领,为进一步学习动物性食品微生物检验学、兽医生物制品学等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通过教学。使学生达到下列要求:
(一)基本理论知识方面
1.掌握微生物特别是细菌和病毒的特性。
2.了解微生物生命活动的一般规律和外界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3,了解细菌的致病性与传染及其变异性。
4.掌握主要病原菌有鉴定意义的特性及检验要领。
5.厂解病毒和其它微生物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其基本检验程序。
(二)基本技能方面
1.掌握以下基本技术:细菌涂抹标本片的制备、染色(单染色、革兰氏染色)和镜检、普通培养基的制造、热力消毒灭菌法、细菌的平板划线分离培养、动物实验、沉淀反应及凝集反应。
2,了解细菌生化特性检查法、细菌计数技术。
3.掌握重点病原曲的分离札鉴定程序。
二、教学内容与时数
(一)理论内容
绪 言微生物的概念、种类、微生物学的概念。
微生物的特点。
兽医微生物学的任务及其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怎样学习好这门课程。
我国兽医微生物学的发展慨况。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一、细菌的大小二、细菌的基本形态和排列: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杆菌和螺形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一、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核物质。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微荚膜、菌胶团)、芽胞,鞭毛、菌毛(普通菌毛、性菌毛)
第二章 细菌生理
第一节 细菌的营养和代谢
—、细菌的营养要求:水、无机盐类、碳源和氮源、气体、生长因子。
二、细菌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位。
三、细菌的营养类型:光能异自养菌、光能异养菌、化能自养菌、化能异养菌。
四、细菌的酶:酶的性质、酶的分类、细菌酶类在实践中的意义。
五、细菌的呼吸:细菌呼吸的机理、细菌呼吸类型、专性厌氧菌在厌氧条件下生长机理。
六、细菌的新陈代谢产物:分解产物、合成产物。
第二节 细菌生长繁殖方式一、细菌的生长繁殖条件:营养、温度、pH值、渗透压。
二、细菌的繁殖方式三、细菌的繁殖速度与生长曲线第三节 细菌的培养特性一、常用培养基的种类二、细菌在培养基中的培养性状
第三章 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及环境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第一节 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一、土壤中的细菌:细茵在土壤中的分布及其对自然界物质的转化作用:土壤中的病原性细菌及土壤感染。土壤污染的细菌学指标。
二、空气中的细菌:空气中细菌的分布,空气中病原性细菌及空气感染。
三、水中的细菌:水中的细菌分布,水中的病原性细菌及传染,废水的细菌学处理,监测水细菌学的卫生标准。
四、正常动物的细菌五、无菌动物和无特殊病原菌动物第二节 环境因素对细菌的影响一、有关的几个概念:消毒、灭菌、防腐、无菌。
二、灭菌法与消毒法分类三、常用的物理灭菌法及消毒法:热力灭菌法与消毒法、日光和紫外线的消毒作用,
过滤除菌、射线和超声波的杀菌作用。
四、常用的防腐消毒剂:常用防腐消毒剂的种类及浓度、消毒剂的杀菌原理。
第四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传染
第一节 概述
—、致病菌和非致病菌二、毒力和毒力因素三、传染与传染病:传染性、传染、传染病第二节 构成病原菌毒力的因素一、侵袭力:细菌的毒性酶、细菌荚膜、细菌的菌毛、细菌的其它表面结构物质。
二、毒素:外毒素、内毒素、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要点。
第三节 引起动物传染的必要条件一、病原性细菌的毒力与数量二、病原性细菌侵入机体的门户(传染途径)
三、动物机体的易感性四、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第四节 动物机体对传染的表现形式一,明显传染,局部传染、全身传染(菌血症、败血症、毒血症、脓毒败血症)。
二、隐性传染三、带菌(病原)现象
第五章 细菌的变异性
第一节 细菌的变异现象一、形态结构的变异:形态的变异、荚膜的变异、芽胞的变异、鞭毛的变异。
二、培养性状的变异:S→R变异。
三、毒力变异四、生化特性变异五、耐药性变异六、细胞壁缺陷细菌:原生质体、球状体,L-型细菌第二节 细菌人工定向变异的方法及应用一、细菌人工定向变异的方法;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强烈因素。
二、细菌变异的应用:在诊断上的应用,预防传染病、治疗疾病中的应用。
第六章 常见的病原细菌
第—节 化脓菌
—、葡萄球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二、链球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三、绿脓杆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第二节 布氏杆菌一、主要生物学特性:形态及染色特性、生长要求及培养特性、生化特性、抗原构造、
分型、抵抗力。
二、致病性及免疫性:致病性、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细菌学检查、血清学检查、皮肤尘态反应检查。
第三节 多杀性巴氏杆菌一、主要生物学特性二、致病性三、微生物学检查第四节 肠道杆菌一,概述二、大肠艾希氏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三、沙门氏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四、变形杆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五、耶新氏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第五节 鼻疽杆菌一、主要生物学特性二、致病性及免疫性三、微生物学检查第六节 猪丹毒杆菌一、主要生物学特性二、致病性三、微生物学检查第七节 分枝杆菌一、概述二、结核分枝杆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三、副结核分枝杆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第八节 弯曲杆菌一、主要生物学特性二、致病性三、微生物学检查第九节 副溶血弧菌一、主要生特学特性二、致病性三、微生物学检查第十节 需氧芽胞杆菌一、概述一、炭疽杆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三,蜡样芽胞杆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第十一节 厌氧芽胞杆菌一、腐败梭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二、肉毒梭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第七章 病 毒
概念:与其它微生物的区别第一节 病毒的基本性状一、病毒的大小、形态与结构:病毒的大小,形态、结构与功能。
二、病毒结构的对称性性:立体对称、螺旋对称、复合对称。
三、病毒的生活规律四、病毒的抵抗力: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五、病毒的致病特点与免疫特点:致病特点、免疫特点。
六、噬菌体:概念、形态结构、抵抗力、作用及应用。
第二节 几种常见的病毒一、口蹄疫病毒:主要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二、猪瘟病毒:主要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三、猪水疱病病毒:主要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四、新城疫病毒:主要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五、马立克氏病病毒:主要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六、小鹅瘟病毒:主要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杏。
第八章 其它病原微生物
第一节 衣原体概念、特征、沙眼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
第二节 立克次氏体概念、主要特性。
第三节 放线菌概念、牛放线菌。
第四节 病原性真菌一、概述:概念、形态结构特征、培养特性、抵抗力。
二、主要的病原性真菌:主要产毒真菌及其毒素、几种重要的致病性真菌,侵害鱼隆的致病性真菌。
第五节 螺旋体一、概述:概念、分类。
二、钩端螺旋体: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三、密螺旋体:猪痢疾密螺旋体、兔密螺旋体。
第六节 霉形体一、概述:概念、主要生物学特性。
二、猪肺炎霉形体: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二)实验内容实验一:油浸镜的使用及细菌形态结构的观察目的与要求:
1.了解油浸镜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及保养要领。
2.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排列和特殊构造。
实验内容;油浸镜的使用,细菌形态与排列的观察,细菌特殊构造的观察。
组织安排:教师讲解示教后,学生按实验指导内容独立操作并对观察的细菌形态,
构绘图。
时间分配;2学时。
实验二:常用染色液的配制及细菌单染色法目的与要求:
了解常用染色液的配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掌握细菌涂抹标本的备方法及单染色法。
实验内容:常用染色液的配制(示教),细菌涂抹标本的制备及单染色法。
组织安排:教师讲解示教后、学生按实验指导内容独立制片、染色、镜检并绘图。
时间分配:2学时。
实验三:细菌的荚膜染色法目的与要求;掌握细菌荚膜染色法的原理、方法、步骤。正确识别细菌的荚膜。
实验内容:细菌荚膜的雷比格尔氏染色法。
组织安排:教师讲解示教后,学生独立操作,并绘图。
时间分配:2学时。
实验四:革兰氏染色法目的与要求:掌握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方法、步骤、注意事项,并能正确识别革兰氏阴性、阳性细菌的染色特征。
实验内容:革兰氏染色法的染色顺序。
组织安排;教师讲解示教后,学生独立操作,课后绘图并写出实验报告。
时间分配;2学时。
实验五:普通培养基的制造技术目的与要求:
了解培养基基本成分的构成。
了解培养基酸碱度的测定方法
掌握普通培养基制备的原则和要求。
了解普通培养基制备的过程和用途。
实验内容:pH值的测定,牛肉水、普通肉汤、普通琼脂的制备。
组织安排:教师讲解示教,然后由务实验小组模拟培养基制造的全过程。
时间分配:2学时实验六:需氧性细菌的培养技术和培养性状观察目的与要求:
了解恒温箱的构造、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掌握需氧性细菌的分离培养的基本要领和方法。
掌握如何观察细菌的培养特性。
实验内容:需氧性细菌培养技术和培养性状观察。
组织安排:教师讲解示教后,学生独立操作,并写出实验报告。
时间分配:2学时实验七:细菌计数技术目的与要求:
了解比浊计数法的原理及操作。
掌握平板培养活菌计数法。
掌握细菌总数的计算及报告方法。
实验内容:比浊计数法、平板培养计数法。
组织安排:教师讲解示教后,学生独立操作并写出实验报告,次日观察活菌计数的培养结果。
时间分配:2学时实验八:细菌生化特性检查法目的与要求:掌握主要生化反应的原理与方法、结果观察及在细菌鉴定上的意义。
组织安排:先由教师讲解示教后,学生独立操作,次日观察各反应结果,并写出实验报告。
时间分配:2学时实验九:消毒灭菌技术目的与要求:掌握常用物理消毒灭菌法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了解微生物学检验常用的玻璃器材种类、洗涤、干燥、包装及灭菌。
实验内容:常用玻璃器材的准备、.消毒灭菌方法;干燥灭菌、高压蒸气灭菌、流通蒸气灭菌法。
组织安排:教师带领下参观教研室洗涤室、各种灭菌器以及紫外线消毒设备。然后学生操作,掌握各种灭菌器材的使用方法。
时间分配:2学时实验十:小动物实验技术目的与要求:
了解动物实验的目的;
了解实验动物感染的几种操作方法和剖检法。
3.掌握病料的采取、包装及送检方法。
实验内容:小鼠、家兔、豚鼠、鸡的各种注射法及采血法。病料的采取、包装和运送。
组织安排:教师讲解示教后,学生分组独立操作,并写出实验报告。
时间分配:2学时
二、教学时数分配表
章次
内 容
学时分配
讲课
实验
小计
—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九
绪 言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生理细菌分布及环境的影响细菌的致病性与传染细菌的变异性常见的病原细菌病毒其它微生物
2
4
4
2
2
2
16
12
2
4
0
0
2
10
4
0
2
4
4
2
4
2
26
16
2
合计
46
20
三、教学组织与方法
(一)教学组织原则
1.本课程在学校教务部统一组织下,由教研室成立教学小组实施教学。
2.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处理好理论与实验,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3.根据教学计划的规定,本课程为66学时,其中,讲授46学时实验20学时。
(二)教学方法
1.讲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认真备课:写出教案和讲稿。进行试讲或集体讨艺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讲授过程中。要概念明确,重点突出,层次清楚,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精神。
2.实验:实验课以小班形式进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严肃的科学作风,实验内容先由教师讲解、示教和组织安排后,再由学生独立操作。在教师指导下观察、分析实验结果,并按规定写出实验报告。
3.自学与辅导,学生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充分利用时间搞好自学。教师在进行课堂辅导时,除了解答疑难问题外,应注意指导学习方法。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采去不同的辅导方法。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指导阅读参考书,对学习较差的学生,要加强平时的辅导并指导其学习方法。
4.成绩考核: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好学生复习与考试。通过考试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学生的成绩来自平时测验(含课堂提问、实验报告等)结束考试,平时测验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10—30%,其掌握幅度可根据本学科实践教学环节的多少而定。
(三)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实物、标本和幻灯、投影、录相等教学手段。使讲授内容形象直观。提高授课效果。以综合实验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