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公共课) 教 学 大 纲 ? ???????????????????????? 绪 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研究对象,加深对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重点了解三个问题: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 ? 教 学 内 容 一、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研究对象 (一)世界民族概况,我国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国情 ?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马列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 (四)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学习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目的及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目的 (二)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学习的方法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二)唯物辨证的方法 (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 (四)整体系统研究方法 (五)抽象归纳方法 (六)调查研究的方法 (七)定量分析方法 ? 思考题 1、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教学内容与研究对象是什么? 2、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什么? 3、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方法是什么? ? 第一章 世界民族与民族问题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世界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概况,着重了解世界各大洲民族构成的特点,以及世界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发展演变的趋势。 ? 教 学 内 容 第一节? 世界民族概况 一、人口状况 二、种族状况:蒙古利亚人种;欧罗巴人种;尼格罗人种;澳大利亚人种 三、语系分布状况 四、宗教信仰状况:原始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 ? 第二节 各州民族概况 一、亚洲 二、非洲 三、欧洲 四、美洲 五、大洋州 ? 第三节 世界民族问题及发展趋势 一、当今世界的民族问题及其成因 (一)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是造成国家关系和民族关系紧张、矛盾、冲突的主要根源 (二)民族主义的浪潮高涨,使有关国家的民族问题国际化而更趋恶化 (三)不公正的经济秩序始终是影响世界民族问题的重要因素 (四)西方殖民统治留下的后遗症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民族冲突的重要根源 (五)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紧密联系 二、当今世界民族问题的发展趋势 ? 思考题 1、世界上有多少民族?有几个种族?有哪些主要语系?有几大宗教? 2、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大体上可以分为那几个层次的问题? ? 第二章 中国民族概况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国民族的基本情况,重点掌握各民族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和共同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过程中的重要贡献。 ? 教 学 内 容 第一节 中国的民族构成和分布特点 一、民族人口构成 二、分布特点 (一)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二)主要聚居在边疆地区,或靠近边疆地区。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 (一)地域辽阔,人口稀少 (二)物产众多、资源丰富 ? 第二节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一)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时期。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时期。 (三)元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时期。 二、各民族对祖国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 (一)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 (二)各民族对祖国经济、文化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各民族有着反对共同敌人、捍卫祖国统一的光荣传统 三、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 (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 (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特点 ? 思考题 1、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2、论述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 3、少数民族地区有哪些主要特点。 4、为什么说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祖国? 5、简述各民族对祖国疆域的开辟。 6、为什么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统一始终是主流? 7、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何特点?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和发展的历史历程及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认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本门课程中的核心地位和对民族工作、民族研究的指导作用。 教 学 内 容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民族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初创阶段(1848年以前)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确立阶段(1848年-19世纪70年代)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深入研究阶段(19世纪80-90年代) 第二节 列宁、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 一、列宁、斯大林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背景 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 三、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 一、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 (一)毛泽东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周恩来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特征:科学性;平等性;阶级性;实践性;系统性。 ?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立的标志?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哪些方面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 第四章???????? 民 族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及要求: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定义及其含义,弄清民族共同体与其他人们共同体的区别;通过具体的历史分析,揭示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民族消亡的途径和一般规律;充分认识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重要意义。 教 学 内 容 第一节??????????? 民族的概念 一、“民族”及其含义探索 (一)古代民族概念的出现 (二)近代民族概念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概念 二、民族的构成要素与特征 (一)共同地域 (二)共同语言 (三)共同经济生活 (四)共同文化与共同心理素质 三、民族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民族与其他人们共同体的区别 (一)民族与种族 (二)民族与氏族、部落 (三)民族与国家 (四)民族和阶级 五、中国的民族识别 (一)民族识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民族识别的方法和依据: 1、科学依据:民族识别的科学依据包括理论依据与事实依据 2、民族意愿: (三)我国民族识别的过程 (四)我国民族识别的意义 1、许多模糊的族体归属得到明确; 2、民族平等地位得到了法律保证; 3、为中国共产党实行民族平等创造了前提。 ? 第二节 民族的形成 一、民族的来源——民族来源于部落 二、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 (一)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大发展,促进了传统社会的解体; (二)血缘关系的废弛; (三)部落联盟的建立,朝民族的形成跨出了第一步; (四)国家的产生,促进了民族的最终形成。 三、民族形成的多种途径 (一)从部落发展为民族 (二)通过原有民族的分化瓦解和重新聚合——“异源同流”和“同源异流” (三)从部族发展为民族 (四)从氏族部落飞跃为民族 (五)在国家政权的影响下形成的民族 (六)异种族通婚的后代形成的混血民族 (七)在宗教作用下形成的民族 第三节 民族的发展 一、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民族社会的正常发展。 (二)民族社会的滞后发展。 (三)民族社会的跳跃发展。 二、民族发展的一般动因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三)民族内部结构是影响民族发展的一个主要内因 (四)民族自身素质是影响民族发展的又一个主要内因 (五)民族之间关系结构则是影响、制约民族发展的一个主要外因 三、民族发展的类型 (一)按社会性质划分: 1、原始民族 2、奴隶制民族 3、封建民族 4、资本主义民族 5、社会主义民族 (二)按生产力标准划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如果以生产工具为代表,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与此相适应,民族的发展类型也可分为三种类型。 四、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 在不同社会条件下,民族的发展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趋向:在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由于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形成各民族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和大多数民族发展的缓慢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由于消灭了阶级,铲除了私有制,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走向共同发展繁荣。 第四节 民族的消亡 一、民族消亡的途径和一般规律 (一)民族消亡不是指个别民族的消失,而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特征和差别的最终消失,民族融合的实现。 (二)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实现的结果。 (三)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自然的、渐进的历史过程。不能用人为的、强迫的、暴力的方式去实现。是在各民族密切联系交往中,不断增加共同性,减少差别性,最终趋于一致。 (四)民族消亡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首先是阶级消亡,而后是国家消亡,最后才是民族的消亡,这是民族消亡的一般规律。 二、民族同化 (一)概念及类型 (二)民族同化实现的基本过程: (三)民族同化的特点 三、民族融合 (一)民族融合: (二)民族融合的特点 (三)民族融合因素的积累和民族消亡的最后实现 四、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的区别 ? ? 思考题: 1、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定义是什么?怎样理解四个基本特征的含义? 2、民族与氏族、部落、种族、国家、宗教有什么区别? 3、简述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4、为什么说民族形成具有多元模式? 5、简述民族的发展如何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6、什么是民族同化?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的区别是什么? 7、什么是民族识别?民族识别的原则是? 8、简述民族识别政策。 ? 第五章???????? 民族问题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了解在不同性质社会民族问题的不同根源、内容、性质和实质。重点认识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关系及认清二者关系的意义,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理解民族问题与社会总问题的关系、民族问题在社会发展革命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把握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内容、实质和特点。 ? 教 学 内 容 第一节 民族问题的产生及其与阶级问题的联系 一、民族问题及其产生的基本因素 (一)民族问题即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在我国,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二)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因素有:一是民族差异的存在;二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制度。 (三)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产生和存在的原因是:一是民族差别存在;二是历史上遗留下的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以及在经济利益方面的各种矛盾。 二、民族问题的基本内容、性质和实质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民族问题具有不同的性质、内容和实质。 (一)阶级社会的各个阶段中,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是民族压迫、剥削和反对民族压迫与剥削的斗争,以及由此而造成的民族之间的隔阂、歧视、仇恨和冲突等,其实质是阶级问题,性质是对抗性的矛盾问题。 (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是民族间信任不够、理解不够、尊重不够所引发的不满、摩擦、纠纷和解决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各种具体矛盾,其实质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问题,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的矛盾。 三、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 (一)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联系 (二)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区别 (三)正确认识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关系的意义 第二节 民族问题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民族问题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民族问题发展变化的条件 (二)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一部分,必然随着社会总问题的变化而变化;同时民族问题反作用于社会总问题,对社会总问题的发展变化产生直接影响。 二、资本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 (一)前资本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 (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 (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 (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为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新的经验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问题 一、社会主义阶段民族问题还将长期存在 二、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性质和特点 三、社会主义制度下解决民族问题地基础、原则和方法 ? 思考题: 1、什么是民族问题?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怎样正确理解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联系和区别? 3、举例说明民族问题是社会革命和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 4、怎样理解民族问题的长期性? 5、民族问题在不同社会条件下的表现? ? 第六章 无产阶级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纲领和基本原则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无产阶级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纲领和基本原则,充分认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观点。 教 学 内 容 第一节 两种根本对立的民族观 一、民族观 二、资产阶级的民族观 三、无产阶级的民族观 ? 第二节??????????? 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民族自主权原则 一、“民族平等”口号的提出及无产阶级民族平等原则的含义 (一)平等思想的提出 (二)集体平等 (三)资产阶级的民族平等:内容与局限性: (四)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 二、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团结原则及其与民族平等的关系 (一)含义 (二)民族团结的三个层次: (三)民族团结的意义:促进国际和平与合作; 保障国家稳定; 促进民族发展与繁荣。 (四)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的关系: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基础和前提;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发展的趋势和客观要求,是促进民族平等继续得到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保证; 三、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自主权原则的含义及其重要作用 (一)含义: (二)作用: 四、民族平等团结和民族自主权是无产阶级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一)由民族发展的客观事实决定的。 (二)由民族问题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三)由无产阶级的阶级本质和历史使命决定的。 (四)是由各民族的共同事业和利益决定的。 ? 第三节 坚持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原则,逐步消除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事实上的不平等 一、“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含义及其在当前的提法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三、党和国家一贯坚持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原则,重视开展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 ? 第四节 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结合,反对 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原则 一、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结合 (一)什么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基本内容: (三)必须坚持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结合 (四)要坚决反对极端民族主义 二、坚持反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 (一)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内容及其危害 (二)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要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 (三)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在我国的主要表现 (四)坚决反对两种民族主义:1、 大民族主义; 2、地方民族主义 ? 思考题: 1、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各自含义? 2、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什么是民族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资产阶级民族观的对立? 4、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 5、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表现? 6、如何正确理解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关系? 7、为什么要对民族主义进行历史的分析? 8、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三者间的关系? 第七章 中国少数民族的社会变革问题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解放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制度;通过分析我国各民族的社会发展,回顾我国50年代民族地区的社会民主改革。 ? 教 学 内 容 第一节 少数民族解放前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 一、经济文化类型 (一)采集渔猎经济文化类型 (二)畜牧经济文化类型 (三)农耕经济文化类型: 二、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一)原始公社制末期 (二)奴隶制度 (三)封建领主制 (四)封建地主经济制 三、解放前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 (一)原始民主型:1、基诺族的长老制;2、瑶族的瑶老制和石牌制;3、侗族、苗族、布依族、水族等的“款” (二)血缘纽带型:1、黎族的合亩制;2、景颇族的山官制;3、凉山彝族家支制度 (三)中央委任型:1、政教合一制度;2、盟旗制度;3、土司制度 ? 第二节 党和政府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改革的 理论根据和方针政策 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改革的理论依据 二、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改革的可能性 三、党为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制定了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 指导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实”。 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依靠群众、尊重当地民族广大人民群众及与人民有联系的公认领袖的意愿,进行和平改革。 第三节???????????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改革的历史过程 一、少数民族地区改革的步骤和方法 分两步走: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革。 首先进行以土地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改造,其目的是消灭前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解放生产力。 其次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目的是消灭私有制,把各族人民引上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直接改造; (二)缓冲改造; (三)和平协商,民主改造: (四)直接过度: (五)牧区的“三不两利”改造: (六)西藏的民主选择。 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民族关系是民族人们共同体之间在联系、交往过程中的政治、解决、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的反映。它包括友好和问题两个方面。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民族这个人民共同体之间建立起来的新型关系。它是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各民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所形成的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 ? ? 思考题: 1、简述解放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 2、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为什么要实行“和平改革”? 3、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 ? ? 第八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 明确民族区域自治的定义、特点、实质和类型,理解自治机关的范畴、职能、组织原则、核心问题及自治权的内容和特点。重点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其优越性及如何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 教 学 内 容 第一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发展 一、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提出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党为保障少数民族政治权利的早期探索 三、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逐步形成和实践 ? 第二节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和发展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一)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 首先,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其次,历史发展形成了各民族的绝大多数处于交错聚居和杂居的状态。 第三,中国各族人民在反抗内外压迫的斗争中,形成血肉不可分离的整体,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人民进行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领导核心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 (一)第一时期(新中国成立——1958年)全面推行,健全发展时期。 (二)第二时期(1958年底——1966年),在曲折中发展的时期。 (三)第三时期(1966年5月——1976年10月)民族区域自治工作遭到全面破坏的时期 三、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巩固发展 ? 第三节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一、建立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 (一)民主原则。 (二)平等原则。 (三)法制原则。 (四)实事求是原则。 (五)团结统一原则。 (六)发展繁荣的原则。 二、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 (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 (二)设立自治机关 1、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地方国家机关,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它是指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权利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和行政机关(人民政府)。 2、自治机关具有两重性: 3、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利 4、自治机关的民族化 三、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及其优越性 (一)特点 1、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2、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有机结合。 3、自治机关具有两重性。 4、自治权利非常广泛。 (二)优越性 1、保障了少数民族平等的政治地位和政治权利。 2、有利于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调动了少数民族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4、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 ? 思考题: 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集中制大国的原则? 2、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其特点、实质和类型如何? 3、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5、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哪些优越性? ? 第九章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教学目的与要求 明确我国民族立法的基本原则:认识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重要意义;认识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的范围、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 教 学 内 容 第一节 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 一、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含义 (一)含义 (二)民族地区法制建设基本方针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是调整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平等团结、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手段。 (三)是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秩序,保证地方治安的重要手段。 (四)是民族地区加速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进行经济建设的有力保障。 (五)是民族地区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民族法制建设的范围和内容 一、我国民族法制建设的历史回顾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一)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调整对象 (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指导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三)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特点 (四)关于上级国家机关的帮助 (五)关于加强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治条例与单行条例 (一)概念 (二)制定少数民族的自治条例与单行条例的意义和作用 (三)自治条例与单行条例的制定必须遵循的原则: 四、深入普及法律常识,提高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第三节 少数民族的习惯法 一、什么是习惯法 二、我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形成及内容 (一)选举法:民主选举制和首领世袭制 (二)调整财产关系 (三)调整婚姻家庭关系 (四)案件的审理和处罚 三、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性质和作用 (一)性质:1、民主性:表现在法律的制定上;表现在习惯法的实施上。 2、阶级性 (二)作用 ? 思考题: 1、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2、简述《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3、什么是少数民族习惯法?它包含哪些内容? ? 第十章?????????? 少数民族干部问题和我国少数民族干部政策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党和国家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包括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少数民族干部的特点和优点,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作用,党和国家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及其历史经验等内容。 教 学 内 容 第一节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培养和人员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意义 (一)少数民族干部的特点和优点 少数民族干部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中起着桥梁作用、保证作用、骨干作用、带头作用。他们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力量、骨干力量。 (二)少数民族干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意义 1、培养所有少数民族干部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政治保证。 2、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贯彻民族区域自治,行使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的标志。 3、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加速发展的需要。 二、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一)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少数民族干部政策与实践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民族干部政策与实践 ? 第二节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的方针政策 一、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的方针、原则 二、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理论培训,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理论水平,努力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革命化”建设。 (二)加强素质培训,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三)注重实践锻炼,加快少数民族干部的成长。 (四)注重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 (五)中央军委十分重视军队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建设。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队伍的建设 一、少数民族干部的结构比例问题 (一)数量结构问题 (二)文化知识结构问题 (三)专业结构问题: (四)分布结构问题 (五)年龄结构问题 二、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队伍的建设 (一)拓宽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的渠道,培养造就一支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二)重视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廉洁自律、敬业勤政、奉公守法、密切联系群众的少数民族党政领导干部队伍。 (三)积极采取措施,重点选拔少数民族经济、科技和管理人才。 (四)切实加强少数民族中高级后备干部、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 (五)拓宽乡镇基层后备干部的来源,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 (六)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七)注重少数民族干部观念的更新。 ? 思考题: 1、大力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有什么重要意义? 2、如何全面理解党和国家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和政策? 3、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应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建设? 4、调整少数民族干部结构是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 第十一章 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党和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包括少数民族经济的基本状况,党和国家为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建设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措施等内容。了解西部大开发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 教 学 内 容 第一节???????????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状况 一、旧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落后状况 (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低 (二)经济结构十分落后 (三)经济意识落后 (四)人民生活水平极低 二、建国以来民族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民族经济总量有了巨大增加 (二)经济结构逐渐优化 (三)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发展 三、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既是个少数民族的根本利益,也是我们国家的根本利益 (二)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是消除各民族间发展上的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根本途径 (三)发展双数民族经济,有助于充分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 (四)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是建设边疆巩固国防的基本保证 ? 第二节??????????? 党对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一、发展民族经济应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帮助为辅的方针政策 这是党的一贯政策,也是民族工作的中心环节之一。这种帮助既是国家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需要,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需要。少数民族地区必须注意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二、关于组织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加强横向经济联系的政策 三、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民族经济的方针政策 既要考虑少数民族地区优势,也要注意其不利因素,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要迅速发展现代化工业,加强农牧业基础建设,加强能源.交通和环境建设,大力发展边境贸易。 四、发展民族经济应该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 这个总方针,是全国总任务,也是各民族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既要看到其共性方面,又要注意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迫切性。并且从实际出发,充分保障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讲清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五、在发展民族经济的过程中,兼顾国家利益和民族地区利益的方针政策 六、对少数民族实行优惠照顾,对一些贫困地区实行长期减免税收的政策 ? 第三节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一、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原因 (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解决民族问题的需要 (二)西部大开发是“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的伟大实践 (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利于发挥西部地区的优势:1、自然资源丰富;2、旅游资源丰富。? 3、劳动力资源丰富。4、区位优势。 (四)加快西部开发,有利于扩大内需,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西部大开发的主要内容和政策 (一)资金投入政策 (二)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 1、先要大力改善投资的软环境。 2、实行税收优惠政策,让投资者有更多的回报。 (三)对内对外开放政策 1、取消一些不必要的限制,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领域和融资渠道。 2、大力发展对外经济贸易。 3、推进地区协作与对口支援。 (四)科技教育、人才开发政策 (五)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政策 (六)兴边富民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四节 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 一、中国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的国情 三、全面建设小康 目标:“增长、强国、富民、提高国际竞争力” 内容: 四、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一)对中国繁荣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二)将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三)对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大战略做出突出贡献。(东南亚市场,南亚、西亚和中亚市场) (四)将为世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积累重要的经验借鉴。 ? ? 思考题: 1、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意义何在? 2、党和国家关于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方针、政策是什么? 3、建国以来,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帮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4、怎样才能加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5、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什么重大意义?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政策有哪些? ? 第十二章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问题和我国语言文字政策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认识语言文字在民族形成发展和民族关系中的地位作用。把握党和国家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教 学 内 容 第一节 民族语言文字在民族发展中的作用 一、语言文字的产生及其功能 二、民族语言文字在民族产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一)共同语言是促进一个民族形成的主要因素,也是构成民族的主要要素之一。 (二)民族语言是本民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进行思维、交流思想的工具。 (三)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四)民族语言文字是促进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种主要力量。 (五)民族语言文字对民族关系具有重要影响。 ? 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 一、中国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概况 我国各民族的语言情况比较复杂,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语言谱系。 1、50多个民族有语言,语言达80余种。 2、民族语言使用情况 3、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印欧语系 二、中国各少数民族的文字概况 文字情况也比较复杂,解放后在党和国家重视关怀下,各民族语言文字都得到发展。 1、20多个民族有文字,文字有39种。 2、民族文字使用情况 3、四大文字类型 ? 第三节 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基本政策 一、语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主要标志 (一)语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主要内容和标志,是民族平等的具体体现。 (二)民族语言文字存在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语言平等原则的重要科学依据。 (三)坚持各民族语言平等,是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 三、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方向和任务 ? 思考题: 1、马克思主义对待民族语言文字问题的态度如何? 2、试分析“谁不承认和不坚持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不同各种民族压迫或不平等作斗争,谁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段话的含义。 3、我国55个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的基本情况怎样? 4、民族语言文字对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有何作用? 5、党和国家对待语言文字的政策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这样的政策? 6、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如何正确贯彻执行党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 ? 第十三章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问题和我国风俗习惯政策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民族风俗的形成及其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了解和认识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及少数民族地区移风易俗应坚持的原则。 教 学 内 容 第一节 民族风俗习惯概说 一、民族风俗习惯的含义 (一)民族风俗习惯的含义 (二)这个定义包括三层含义: 1、时间:历代长期传承(与时尚的区别和联系;传与承;)。 2、空间:流行于全社会和全民。 3、内涵:行为方式(对父母的态度,中国人在解决矛盾时的行为方式)而非思维方式。 二、风俗习惯的分类 (一)分类标准: (二)分类: 三、民族风俗习惯的产生 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产生和形成和下列因素有密切关系: (一)与各民族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特点密切相关; (二)与各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三)与民族的历史发展和社会斗争的重大事件有关; (四)与宗教密切相关; (五)与民族的文化艺术有关。 四、风俗习惯的特征 (一)民族性和全民性 (二)社会性 (三)延续性和稳定性 ? 第二节 我国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概况 一、物质生活方面 二、婚姻与家庭 三、丧葬与禁忌 四、其他方面 ? 第三节 党和国家对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 一、充分认识对待民族风俗习惯问题的重要性 二、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政策 三、各民族都有保持和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 (一)有保持风俗习惯的自由 (二)有改革的自由 ? ? 思考题: 1、什么是风俗习惯? 2、民族风俗习惯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坚持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3、我国各民族风俗习惯有哪些特点? 4、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的发展有何影响? 5、怎样认识民族风俗习惯的变异性? 6、如何改革落后的民族风俗习惯? 7、党和国家对待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及其依据是什么? ? ? 第十四章 少数民族宗教信仰问题和我国宗教政策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宗教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和我国各民族的宗教信仰状况,正确认识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的相互关系,思考如何正确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教 学 内 容 第一节 关于宗教的基本理论 一、宗教及其产生和发展 (一)近现代西方学者关于宗教的定义 西方论著中出现的有关宗教定义的观点,可以把它们归结为四种类型。 1、着眼于崇拜对象(神)的宗教定义 2、着眼于信仰者个人体验的宗教定义 3、着眼于宗教的社会功能的宗教定义 4、着眼于宗教文化属性的宗教定义 (二)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宗教的论述 1、以宗教信仰的主体为中心的论述? 2、宗教社会功能的论述 3、以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为中心的论述 二、宗教的起源 (一)人类学的观点 (二)心理学的观点 (三)社会学的观点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起源的观点:1、宗教产生的自然因素;2、宗教产生的社会因素 3、宗教产生认识的根源 三、宗教的功能 (一)社会方面的功能 (二)个人方面的功能 (三)文化方面的功能 (四)生态方面的功能 四、宗教的消亡 ? 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状况及其特点 一、中国各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概况 二、宗教信仰的特点: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长期性;复杂性。 ? 第三节 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二、党和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依据 (一)是根据宗教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宗教信仰主要是思想问题; (三)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我国是一个国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五)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应当享受的一项民主权利; (六)宗教信仰问题在国际上有广泛的影响。 三、正确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一)继续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信教群众的正常宗教活动 (二)坚持政教分离的原则 (三)正确处理少数民族的宗教问题,必须把民族与宗教区分开来 (四)区分宗教与迷信,正确处理宗教问题 (五)必须明确指出,共产党员是不能信仰任何宗教的 ? 思考题: 1、宗教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发展、消亡规律怎样? 2、我国各民族宗教信仰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法律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政策? 5、在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 ? ? 附录: ? 参考书目 1、彭英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 2、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 3、吴仕民主编:《民族问题概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4、龚学增主编:《宗教问题概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5、熊锡元著:《民族理论基础》,民族出版社,1989。 6、刘先照主编:《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出版社,1991。 7、沈桂萍、石亚洲:《民族政策科学导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 8、李资源:《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史》,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9、吴仕民主编:《中国民族概览》,人民出版社,1995 年。 10、郝时远、阮西湖主编:《当代世界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年。 11、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大学山版社,1995 年。 12、张有隽、徐杰舜主编:《中国民族政策通论》,广西教育山版社, 1992年。 13、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民族出版社,2002 年。 14、文精主编:《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80年民族工作历史回顾》,民族出版社。 15、王铁志主编:《新时期民族政策的理论与实践》,民族出版社,2001年。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政策法规选编》,中国民航出版杜,1997年。 17、金炳镐主编:《中国民族理论研究二十年》(1978.12 -1998.12),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 18、金炳镐、王铁志主编:《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19、国家民委:《中国民族工作 50 年》,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年。 20、图道多吉主编:《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