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胶 体
思考题解答
1. 胶体系统是一个多相分散系统,是一个热力学不稳定系统,是
一个亚稳系统。请进行评价与讨论。
解:胶体系统包括溶胶、高分子溶液和缔合胶体,广义地还包括乳
状液、泡沫和悬浮体等。其中溶胶、乳状液、泡沫等是多相分散系统、
热力学不稳定系统或亚稳系统;高分子溶液是均相分散系统、热力学稳
定系统;缔合胶体一般也是均相的分散系统、热力学稳定系统。所以不
能笼统地说胶体系统是多相分散系统、热力学不稳定系统、亚稳系统。
2. 设胶体颗粒吸附了链状高聚电解质,它解离为链状高聚负离子
和正离子(如
+
Na),试讨论这一胶体系统稳定的机制,和可能的失稳
因素。
解:在此情况下,胶体颗粒表面吸附了链状高聚电解质,又因高聚
电解质的离解而带有负电荷。因此,这一胶体系统同时具有静电稳定胶
体和高分子稳定胶体的稳定机制。
该系统可能的失稳因素包括加入电解质、加入某些表面活性剂以及
温度的影响。加入少量电解质会降低静电稳定作用,而加入大量电解质
后,将会因盐析作用,使高分子的稳定作用破坏。加入表面活性剂,则
它可能取代已被颗粒吸附的高分子物质,使系统失稳。温度过高或过低
均能引起稳定胶体的絮凝作用。
3. 高分子物质有时能对溶胶起保护作用,有时又能引起絮凝,为
什么。
解:对一定量溶胶,当加入的高分子物质数量较多时,高分子物质
能对溶胶起保护作用,当加入的数量较少时却往往能引起絮凝,这与高
分子在颗粒表面的形态有关。当起保护作用时,在颗粒表面的高分子形
成一定厚度的保护层,阻止了颗粒的聚结,这种保护机制主要是位阻效
应。但是,当高分子在胶体颗粒表面进行桥形吸附时,将大大增加胶粒
相连结的机会,使胶体系统失稳。
4. 请用DLVO理论导出叔尔兹–哈迪规则。[利用式(18–18)]
·270· 思考题和习题解答
解:由式(18–7)和式(18–4)、式(18–6),得
)exp(
4
tanhπ32
12
M
2
2
H
p
h
kT
ze
a
ze
kT
h
aA
E κ
ψ
ε ?
?
?
?
?
?
?
?
?
?
?
?
?
?
?
+?=
由式(18–8)
0
p
=E, 0
d
d
p
=
h
E
以h′代表h ( 0
b
=E ),得
)'exp(
4
tanhπ32
'12
M
2
2
H
h
kT
ze
a
ze
kT
h
aA
κ
ψ
ε ?
?
?
?
?
?
?
?
?
?
?
?
?
?
?
=
(1)
κκ
ψ
ε ??
?
?
?
?
?
?
?
?
?
?
?
?
?
?
= )'exp(
4
tanhπ32
'12
M
2
2
2
H
h
kT
ze
a
ze
kT
h
aA
(2)
式(2)与式(1)相除,得
κ=
'
1
h
(3)
以式(3)代入式(1),得
)1exp(
4
tanhπ32
12
M
2
2
H
?
?
?
?
?
?
?
?
?
?
?
?
?
?
?
=?
kT
ze
a
ze
kTaA ψ
εκ
∴
?
?
?
?
?
?
?
?
?
?
?
?
?
?
?=
kT
ze
ze
kT
A 4
tanh
e
π
384
M
2
2
H
ψε
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kT
ze
ze
kT
A 4
tanh
e
π
384
M
4
4
2
H
2
ψε
κ
(4)
按式(16–52),并设
zzz ==
?+
,
0,0,0
ccc ==
?+
则有
kT
ezLc
kT
ezc
i
ii
εε
κ
22
0
22
02
2
==
∑
(5)
由式(4)与式(5),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kT
ze
ze
kT
AL
kT
c
4
tanh
1
)(
e
π
384
2
M
4
6
4
2
H
0
ψεε
∴
6
0
?
∝ zc
5. 絮凝和聚结有什么区别。
第18章 胶 体 ·271·
解:絮凝和聚结是胶体系统失稳的两种不同现象,它们有重要的区
别。絮凝是胶体颗粒相互缔合形成较疏松的絮凝物,颗粒结构不发生改
变。絮凝常常是可逆的,当清除了失稳因素后,它可恢复溶胶状态。聚
结是指胶体颗粒相互结合形成大颗粒,此时胶体颗粒的结构发生了改
变。当去除失稳因素后,不能重新恢复溶胶状态。
6. 如何利用沉降实验得到多分散胶体系统颗粒大小的分布。
解:利用沉降实验测定多分散胶体系统颗粒大小的分布,可分以下
几步进行:
(1) 利用沉降分析装置测定多分散胶体系统沉降下来的颗粒质量
随时间的变化;
(2) 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多
级沉降曲线;
(3) 计算胶体系统颗粒大
小分布。如图所示,
1
t时间内沉
降下来的颗粒质量为
1
P,则其
中包括全部沉降的半径 ≥r
1
的
颗粒和部分沉降的半径 <r
1
的
颗粒。过A点作切线与纵坐标
交于
1
S,则
11
SP代表半径 <r1的颗粒在t1内的沉降质量,
1
OS代表半
径 ≥r
1
的颗粒全部沉降的质量。在t
2
时,过B点作切线与纵坐标交于
2
S,
2
OS代表半径≥r2的颗粒全部沉降的质量,
22
SP代表半径<r2的颗
粒在t
2
内沉降的质量。同理,
3
OS代表半径≥r3的颗粒全部沉降的质量,
等等。
212112 ?
Δ==? SSSOSOS代表半径处于r1至r2之间的颗粒的质量。
同样,
3232 ?
Δ= SSS代表半径处于r2至r3之间的颗粒的质量。
若沉降总质量为
0
P,则
021
PS
?
Δ即为颗粒半径处于r1和r2之间的
颗粒所占的分数。依此类推,可得到多分散胶体系统颗粒大小的分布。
7. ζ电势和电极电势有什么关系。如何得到ζ电势。它与胶体系
统的稳定性有什么关系。
解:胶体颗粒带上电荷后,介质中的离子在界面区形成扩散双电
层,与电极表面的情况类似。当胶体颗粒运动时,它与分散介质产生
相对滑移,紧密吸附的水化离子将和颗粒一起运动。滑移面与分散介
·272· 思考题和习题解答
质体相间的电势差即为ζ电势。可见,ζ电势并非颗粒相与介质体相
间的电势差,后者决定于颗粒表面的电荷量和表面电势,即电极电势,
而ζ电势是由滑移面算起的。
在一定的电场强度E下,用实验方法测定胶体颗粒的电泳速度υ,
即可按公式)2(3 Eευηζ =求得ζ电势。式中的η与ε分别为分散介质
的粘度和电容率。
胶体颗粒的ζ电势,使两个运动着的颗粒互相排斥,胶体系统因
而得以稳定存在。当ζ电势改变时,胶体颗粒的静电保护作用也随之
变化。当ζ电势趋于零时,胶体颗粒将因失去静电保护作用而发生絮
凝或聚结。
8. 非牛顿流体有哪几种类型。有什么规律,原因是什么。
解:非牛顿流体包括剪切变稠型(胀流型)、剪切变稀型、假塑
型、塑性型、触变型以及震凝型流体等。
剪切变稠型:粘度随流速梯度增大而增大,这是因为当颗粒浓度
很高并接近最紧密排列时,两层间的相对运动将使颗粒偏离最紧密排
列,体积有所增加,需消耗额外能量。或者因为当流速增加而使颗粒
动能增高时,可能越过能垒
b
E到达第一极小
m1
E而发生絮凝,使粘度
增大。
剪切变稀型:粘度随流速梯度增大而减小。这是因为在h较大时,
位能曲线上有一个第二极小
m2
E,它将导致颗粒间形成较弱的絮凝,
而流速增大时将破坏这种絮凝使粘度减小。也可能因为颗粒为棒状或
片状,静止时颗粒运动受阻,当受到剪切时,颗粒因形成队列而粘度
减小。
假塑型:粘度随流速梯度增大而减小,它的剪切变稀的性质更为
突出。
塑性型:该类流体由于絮凝很强而形成网络结构,其特点是存在
屈服应力
B
τ,
B
ττ <时流体仅发生弹性形变。当
B
ττ >时,网络破坏并
开始流动,剪切应力随流速梯度而变化。
触变型:在剪切作用下可由粘稠状态变为流动性较大的状态,而
剪切作用取消后,要滞后一段时间才恢复到原来状态。这是由于絮凝
网络经剪切破坏后,重新形成网络需要一定时间。
震凝型:该流体能在剪切作用下变稠。剪切取消后,也要滞后一
段时间才恢复变稀。
第18章 胶 体 ·273·
9. 超显微镜实验能否得到胶体颗粒的大小。
解:超显微镜观察到的是胶体颗粒的散射光,而不是颗粒本身,
这些散射光光点的大小远大于颗粒的大小,所以超显微镜实验不能直
接得到胶体颗粒的大小,但可以间接得到,方法如下:利用超显微镜
观察一定体积的溶胶内的颗粒数,再根据单位体积溶胶内分散相的质
量可求得单个胶体颗粒的质量,然后结合分散相的密度即可得到胶体
颗粒的数均体积。
10. 胶束增溶与微乳状液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解:相同之处:它们都是热力学稳定的系统。
不同之处:胶束增溶中增溶物一般是有机物质,与表面活性剂有
很强的亲和性。微乳状液中,表面活性剂包括助剂聚集于油水界面相
互缔合形成界面层,在界面层内则形成小水池,好像一个油包水的乳
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