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 心肌的生理特性
一、兴奋性
二、自动节律性
三、传导性
四、收缩性
第二节 心动周期及变化
一、心动周期与心率
? 心动周期( Cardiac cycle),心脏收缩
和舒张一次,为一个心动周期。
? 若平均心率为 75次 /分,则每个心动周
期为 0.8秒。
心房
心室
全心舒张期
第二节 心动周期及变化
?规律:
①在一个心动周期,心房和心室的活
动按次序进行。
②左右两侧心房或心室的活动同步进
行。
③舒张期长于收缩期。
④心率增快时,心动周期时间缩短,
以舒张期缩短更明显,使心脏充盈
不足。
第二节 心动周期及变化
?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
成年人安静时,60~90次 /分
儿童 >成人
女性 >男性
普通人 >运动员
?心率增快的因素:卧位 →站位、进
食后、体温 ↑、情绪紧张、疼痛、
缺氧、运动、劳动等。
第二节 心动周期及变化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
? 左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
? 左心室泵血的机制
第二节 心动周期及变化
三、心音( heart sounds)
? 心肌收缩、瓣膜启闭、血液流动产生的
涡流等可引起器械振动,并传到胸壁,
将听诊器置于胸壁相应听诊区所听的声
音为心音。
? 第一心音,标志心室开始收缩
? 第二心音,标志心室开始舒张
第二节 心动周期及变化
四、心电图( ECG)
? 心脏的电变化通过心脏周围的导电组织
和体液,反映到身体表面。通过心电图
仪所描记出的图形为心电图。
第二节 心动周期及变化
? 意义:反映整个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
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
第三节 心输出量和心脏作功
一、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
1,每搏输出量 ( stroke volume,SV)
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为每搏输
出量。
? 成人安静时,60~80ml
? 射血分数 ( ejection fraction,EF)
每搏输出量所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
分比。
? 成人安静时,55%~65%
运动时:提高
第三节 心输出量和心脏作功
2,每分输出量
? 每分钟一侧心室所射出的血量为每分输
出量,又称心输出量( cardiac output,
CO)。
? 心输出量 =搏出量 × 心率
? 成人男性安静时,4.5~6.0L/min
? 女性,比男性低 10%
? 剧烈运动时,25~35L/min
第三节 心输出量和心脏作功
?心指数 ( cardiac index,CI):
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为心
指数。
?中等身材成人,3.0~3.5L/min/m2
第三节 心输出量和心脏作功
二、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1、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前负荷)
静脉回流量决定 正变关系
2、心肌收缩性能 正变关系
3,动脉血压(后负荷)
4,心率
第三节 心输出量和心脏作功
三、心力贮备和心脏作功量
1、心力贮备( cardiac reserve)
? 心输出量可随着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
具有一定的贮备,称为心力贮备或心泵
功能贮备。
心率贮备,通过心率增加而使心输出量
增加的贮备。
收缩期贮备,通过心室收缩力增强,使
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减小的幅度。
舒张期贮备,通过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
加的幅度。 (最小)
第三节 心输出量和心脏作功
2、心脏作功量( cardiac work)
?搏功( stroke work),心室一次收
缩所作的功
搏功 =平均动脉压 × 搏出量
?右心室搏功只有左心室的 1/6
?每分功,搏功 × 心率
?运动时搏功和每分功 ↑
第四节 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
一, 动脉血压 (blood pressure)和动
脉脉搏 (arterial pulse)
? 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
压力 。 单位,Pa,kPa,mmHg
1,动脉血压形成的基本条件
? 一个前提:心血管系统内有血液充盈
? 二个条件:心脏射血、外周阻力
? 1/3流向外周(动能),3/2储存在主动脉
和大动脉中(势能) →①血液连续流动
②收缩压不致过高,舒张压不致过低。
第四节 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
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 我国正常青年人,13.3~16/8~10.6kPa
( 100~120/60~80mmHg)
? 收缩压:心室收缩时血压升高达到的最
高值 。 **
? 舒张压:心室舒张末期血压的最低值
** 。
? 脉 搏 差, 收 缩 压 与 舒 张 压 之 差 。
4~5.3kPa( 30~40mmHg) **
第四节 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
? 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
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
? 平均动脉压 =舒张压 +1/3脉压
? 高血压:安静时血压持续高于
21.3/12.6kpa( 160/95mmHg) **
? 临 界 高 血 压, 18.6/12~21.3/12.6kpa
( 140/90~160/95mmHg) **
? 低血压:低于 12/6.6kpa( 90/50mmHg )
**
第四节 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
( 1) 每搏输出量
? 搏出量 ↑→ 收缩压 ↑, 舒张压升高不大
→ 脉压 ↑
? 搏出量 ↓→ 收缩压 ↓→ 脉压 ↓
? → 收缩压高低主要反映搏出量的多少。
( 2) 心率
? 心率 ↑→ 舒张压 ↑→ 脉压 ↓
? 心率 ↓→ 舒张压 ↓→ 脉压 ↑
? → 心率主要影响 舒张压
第四节 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
( 3) 外周阻力
? 外周阻力 ↑→ 舒张压 ↑→ 脉压 ↓
? 外周阻力 ↓→ 舒张压 ↓→ 脉压 ↑
? → 舒张压 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大小
? 动力性运动时 → 外周阻力 ↓→ 舒张压 ↓
? 静力性运动时 → 外周阻力 ↑→ 舒张压 ↑
? ( 4)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作用
? 儿少:血管弹性好 → 收缩压 ↓→ 脉压 ↓
? 老年人:血管硬化 → 外周阻力 ↑→ 舒张压 ↑
第四节 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
( 5) 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比例
? 正常:血量与容积相适应
? 失血过多或严重脱水时:平均充盈压
↓→ 回心血量 ↓→ 心输出量 ↓→ 血压 ↓
4,动脉脉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 动脉
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的波动, 在浅表的
动脉管壁上可以触摸到搏动, 称为动脉
脉搏, 简称脉搏 。
? 正常情况下脉搏与心率一致。
第四节 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
二, 器官血流量和微循环
1,器官血流量:
? 安静时:心, 脑, 肝, 肾的血流量较高;骨骼
肌较低 。
? 运动时:骨骼肌的血流量 ↑占心输出量的 80%左
右;其它器官 ↓→血液重新分配。
2,微循环
? 概念: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
循环 。
? 功能:在血液和组织间液之间进行物质和气体
交换,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第四节 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
三, 静脉血流的特征
1,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
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
? 外周静脉压: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2,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 ( 1) 心收缩力 ( 原动力 ),强 → 心舒
末期室内压 ↓→ 中心静脉压 ↓→ 静脉 回
流 ↑
? 反之,↓
第四节 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
( 2) 呼吸运动:
? 吸气时 → 胸内压 ↓→ 大静脉和右心房被
动扩张 → 中心静脉压 ↓→ 静脉 回流 ↑
? 呼气时相反 。
? 憋气时 → 胸内压 ↑→ 静脉回流受阻。 →
表现位颈部静脉鼓胀。甚至脑缺血 → 昏
迷
第四节 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
( 3) 体位改变
? 平卧 → 直立时, 血液的重力作用使心脏
以下部位静脉扩张, 静脉 回流 ↓
? (站立时间长时,大量血液潴留于下肢
和腹腔静脉 → 下肢水肿 → 静脉回流 ↓ )
( 4)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 肌肉的节律舒缩运动 → 静脉 回流 ↑→ 称
,肌肉泵, 或, 静脉泵,
第四节 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
? 重力性休克:较长时间剧烈跑步到终点
时,如果骤然停止并站立不动,由于肌
肉泵消失,再加上重力作用,使大量静
脉血液潴留在下肢扩张的静脉管中,回
心血量明显 ↓→ 心输出量 ↓→ 动脉血压
迅速 ↓→ 致使脑部暂时缺血而出现昏厥
现象。
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 神经调节
1,自主神经 ( 植物神经 )
? 交感神经:主要在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时
产生兴奋 。 如运动时的变化, 由于同时
伴随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称交感 — 肾上
腺系统 。
? 副交感神经:在安静状态下,促进消化、
积蓄能力,促进机体恢复,加强排泄和
生殖功能等。
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2,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
( 1) 心脏的神经支配
? 心交感神经:心率 ↑,心肌收缩力 ↑
? 心迷走神经:心率 ↓,心肌收缩力 ↓,以
心率 ↓为显著
( 2) 血管的神经支配
? 缩血管神经纤维
? 舒血管神经纤维
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3,心血管中枢
? 从脊髓到大脑皮质各个水平 。 基本中枢
位于延髓 。
? 心血管交感中枢:兴奋时 →心率 ↑,血
管收缩, 动脉血压 ↑
? 心迷走中枢:兴奋时 →心率 ↓、血管舒
张、动脉血压 ↓
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二, 心血管反射
1,减压反射:当血压突然升高时, 颈动
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兴奋, 使心
迷走中枢紧张加强, →心率 ↓,心缩力
减弱, 血管舒张, 动脉血压 ↓
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三, 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
? 肾上腺素:强心
? 去甲肾上腺素:升压
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四, 运动对心血管机能的调节和影响
1,血流量重新分配和肌肉微循环改善
2,心血管功能改善:心收缩力 ↑,心输出
量 ↑,心肌代谢功能改善
3,窦性心动徐缓
4.运动性心脏增大
第一节 心肌的生理特性
一、兴奋性
二、自动节律性
三、传导性
四、收缩性
第二节 心动周期及变化
一、心动周期与心率
? 心动周期( Cardiac cycle),心脏收缩
和舒张一次,为一个心动周期。
? 若平均心率为 75次 /分,则每个心动周
期为 0.8秒。
心房
心室
全心舒张期
第二节 心动周期及变化
?规律:
①在一个心动周期,心房和心室的活
动按次序进行。
②左右两侧心房或心室的活动同步进
行。
③舒张期长于收缩期。
④心率增快时,心动周期时间缩短,
以舒张期缩短更明显,使心脏充盈
不足。
第二节 心动周期及变化
?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
成年人安静时,60~90次 /分
儿童 >成人
女性 >男性
普通人 >运动员
?心率增快的因素:卧位 →站位、进
食后、体温 ↑、情绪紧张、疼痛、
缺氧、运动、劳动等。
第二节 心动周期及变化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
? 左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
? 左心室泵血的机制
第二节 心动周期及变化
三、心音( heart sounds)
? 心肌收缩、瓣膜启闭、血液流动产生的
涡流等可引起器械振动,并传到胸壁,
将听诊器置于胸壁相应听诊区所听的声
音为心音。
? 第一心音,标志心室开始收缩
? 第二心音,标志心室开始舒张
第二节 心动周期及变化
四、心电图( ECG)
? 心脏的电变化通过心脏周围的导电组织
和体液,反映到身体表面。通过心电图
仪所描记出的图形为心电图。
第二节 心动周期及变化
? 意义:反映整个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
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
第三节 心输出量和心脏作功
一、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
1,每搏输出量 ( stroke volume,SV)
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为每搏输
出量。
? 成人安静时,60~80ml
? 射血分数 ( ejection fraction,EF)
每搏输出量所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
分比。
? 成人安静时,55%~65%
运动时:提高
第三节 心输出量和心脏作功
2,每分输出量
? 每分钟一侧心室所射出的血量为每分输
出量,又称心输出量( cardiac output,
CO)。
? 心输出量 =搏出量 × 心率
? 成人男性安静时,4.5~6.0L/min
? 女性,比男性低 10%
? 剧烈运动时,25~35L/min
第三节 心输出量和心脏作功
?心指数 ( cardiac index,CI):
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为心
指数。
?中等身材成人,3.0~3.5L/min/m2
第三节 心输出量和心脏作功
二、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1、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前负荷)
静脉回流量决定 正变关系
2、心肌收缩性能 正变关系
3,动脉血压(后负荷)
4,心率
第三节 心输出量和心脏作功
三、心力贮备和心脏作功量
1、心力贮备( cardiac reserve)
? 心输出量可随着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
具有一定的贮备,称为心力贮备或心泵
功能贮备。
心率贮备,通过心率增加而使心输出量
增加的贮备。
收缩期贮备,通过心室收缩力增强,使
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减小的幅度。
舒张期贮备,通过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
加的幅度。 (最小)
第三节 心输出量和心脏作功
2、心脏作功量( cardiac work)
?搏功( stroke work),心室一次收
缩所作的功
搏功 =平均动脉压 × 搏出量
?右心室搏功只有左心室的 1/6
?每分功,搏功 × 心率
?运动时搏功和每分功 ↑
第四节 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
一, 动脉血压 (blood pressure)和动
脉脉搏 (arterial pulse)
? 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
压力 。 单位,Pa,kPa,mmHg
1,动脉血压形成的基本条件
? 一个前提:心血管系统内有血液充盈
? 二个条件:心脏射血、外周阻力
? 1/3流向外周(动能),3/2储存在主动脉
和大动脉中(势能) →①血液连续流动
②收缩压不致过高,舒张压不致过低。
第四节 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
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 我国正常青年人,13.3~16/8~10.6kPa
( 100~120/60~80mmHg)
? 收缩压:心室收缩时血压升高达到的最
高值 。 **
? 舒张压:心室舒张末期血压的最低值
** 。
? 脉 搏 差, 收 缩 压 与 舒 张 压 之 差 。
4~5.3kPa( 30~40mmHg) **
第四节 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
? 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
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
? 平均动脉压 =舒张压 +1/3脉压
? 高血压:安静时血压持续高于
21.3/12.6kpa( 160/95mmHg) **
? 临 界 高 血 压, 18.6/12~21.3/12.6kpa
( 140/90~160/95mmHg) **
? 低血压:低于 12/6.6kpa( 90/50mmHg )
**
第四节 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
( 1) 每搏输出量
? 搏出量 ↑→ 收缩压 ↑, 舒张压升高不大
→ 脉压 ↑
? 搏出量 ↓→ 收缩压 ↓→ 脉压 ↓
? → 收缩压高低主要反映搏出量的多少。
( 2) 心率
? 心率 ↑→ 舒张压 ↑→ 脉压 ↓
? 心率 ↓→ 舒张压 ↓→ 脉压 ↑
? → 心率主要影响 舒张压
第四节 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
( 3) 外周阻力
? 外周阻力 ↑→ 舒张压 ↑→ 脉压 ↓
? 外周阻力 ↓→ 舒张压 ↓→ 脉压 ↑
? → 舒张压 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大小
? 动力性运动时 → 外周阻力 ↓→ 舒张压 ↓
? 静力性运动时 → 外周阻力 ↑→ 舒张压 ↑
? ( 4)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作用
? 儿少:血管弹性好 → 收缩压 ↓→ 脉压 ↓
? 老年人:血管硬化 → 外周阻力 ↑→ 舒张压 ↑
第四节 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
( 5) 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比例
? 正常:血量与容积相适应
? 失血过多或严重脱水时:平均充盈压
↓→ 回心血量 ↓→ 心输出量 ↓→ 血压 ↓
4,动脉脉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 动脉
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的波动, 在浅表的
动脉管壁上可以触摸到搏动, 称为动脉
脉搏, 简称脉搏 。
? 正常情况下脉搏与心率一致。
第四节 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
二, 器官血流量和微循环
1,器官血流量:
? 安静时:心, 脑, 肝, 肾的血流量较高;骨骼
肌较低 。
? 运动时:骨骼肌的血流量 ↑占心输出量的 80%左
右;其它器官 ↓→血液重新分配。
2,微循环
? 概念: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
循环 。
? 功能:在血液和组织间液之间进行物质和气体
交换,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第四节 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
三, 静脉血流的特征
1,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
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
? 外周静脉压: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2,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 ( 1) 心收缩力 ( 原动力 ),强 → 心舒
末期室内压 ↓→ 中心静脉压 ↓→ 静脉 回
流 ↑
? 反之,↓
第四节 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
( 2) 呼吸运动:
? 吸气时 → 胸内压 ↓→ 大静脉和右心房被
动扩张 → 中心静脉压 ↓→ 静脉 回流 ↑
? 呼气时相反 。
? 憋气时 → 胸内压 ↑→ 静脉回流受阻。 →
表现位颈部静脉鼓胀。甚至脑缺血 → 昏
迷
第四节 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
( 3) 体位改变
? 平卧 → 直立时, 血液的重力作用使心脏
以下部位静脉扩张, 静脉 回流 ↓
? (站立时间长时,大量血液潴留于下肢
和腹腔静脉 → 下肢水肿 → 静脉回流 ↓ )
( 4)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 肌肉的节律舒缩运动 → 静脉 回流 ↑→ 称
,肌肉泵, 或, 静脉泵,
第四节 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
? 重力性休克:较长时间剧烈跑步到终点
时,如果骤然停止并站立不动,由于肌
肉泵消失,再加上重力作用,使大量静
脉血液潴留在下肢扩张的静脉管中,回
心血量明显 ↓→ 心输出量 ↓→ 动脉血压
迅速 ↓→ 致使脑部暂时缺血而出现昏厥
现象。
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 神经调节
1,自主神经 ( 植物神经 )
? 交感神经:主要在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时
产生兴奋 。 如运动时的变化, 由于同时
伴随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称交感 — 肾上
腺系统 。
? 副交感神经:在安静状态下,促进消化、
积蓄能力,促进机体恢复,加强排泄和
生殖功能等。
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2,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
( 1) 心脏的神经支配
? 心交感神经:心率 ↑,心肌收缩力 ↑
? 心迷走神经:心率 ↓,心肌收缩力 ↓,以
心率 ↓为显著
( 2) 血管的神经支配
? 缩血管神经纤维
? 舒血管神经纤维
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3,心血管中枢
? 从脊髓到大脑皮质各个水平 。 基本中枢
位于延髓 。
? 心血管交感中枢:兴奋时 →心率 ↑,血
管收缩, 动脉血压 ↑
? 心迷走中枢:兴奋时 →心率 ↓、血管舒
张、动脉血压 ↓
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二, 心血管反射
1,减压反射:当血压突然升高时, 颈动
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兴奋, 使心
迷走中枢紧张加强, →心率 ↓,心缩力
减弱, 血管舒张, 动脉血压 ↓
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三, 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
? 肾上腺素:强心
? 去甲肾上腺素:升压
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四, 运动对心血管机能的调节和影响
1,血流量重新分配和肌肉微循环改善
2,心血管功能改善:心收缩力 ↑,心输出
量 ↑,心肌代谢功能改善
3,窦性心动徐缓
4.运动性心脏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