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分析
学习、实践、思考、应用
1、身体素质的概念
2、不同身体素质的分类,这些
分类在运动实践中有什么意
义?
3、影响(决定)身体素质的生
理基础是什么?
骨骼肌特点
神经调节特点
能量供应特点
4、发展各项身体素质原则的生
理学原理(依据)
5、发展各项身体素质的方法
6、评价你身体素质的水平,你
认为要通过田径六项考试,应
如何针对性地发展自己的身体
素质?试着为自己选择训练方
法、制定训练计划。
第一节 力量素质
一、概念
力量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对抗
阻力的能力。
在很多运动项目中,力量是取得
优异成绩的基础。
二、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
( 一 ) 骨骼肌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特点
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
生理横断面愈大,肌肉收缩产生的
力量愈大。
2,肌肉生化成分的适应变化
● 肌红蛋白含量增加,肌肉的贮氧能力得
到提高
● 肌糖元、磷酸肌酸( CP)的含量增加
● 三磷酸腺苷( ATP)酶、磷酸果糖激酶
的活性提高
为肌肉收缩提供更充足的能源,从而增大
肌肉收缩力量。
3,肌纤维类型
快肌纤维较慢肌纤维能产生更大的
力量。
骨骼肌中快肌纤维百分比高及其横
断面积大的人,其肌肉收缩力量也大,
尤以快肌纤维横断面积对力量的影响
更大。
(二)神经系统对肌肉的调节能力
1,运动中枢的机能状态
力量训练可以使运动中枢的机能得
到改善,
运动中枢能够产生强而集中的兴奋
过程,发放同步的高频率兴奋冲动。
同时募集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工作,
并使每一个运动单位发生最大的紧张性
变化。
2,肌肉工作的协调能力
力量训练可以改善神经中枢间的协调
能力:
使支配 各肌群的神经中枢能够 准确 而
及时 地产生兴奋或抑制过程,并能够适
时互相转换,使主动肌、协同肌、对抗
肌、支持肌的工作更加协调,从而增大
肌肉力量。
三、力量素质的训练
(一)力量训练的原则
1.超负荷原则:
超负荷是指负荷接近本人平时所
能克服的最大阻力或超过以往已适
应的负荷。
2,渐增阻力原则
随着力量的增长, 训练的负荷应逐
渐增加, 以有效发展肌肉力量 。
力量负荷用, RM”( RM:表示能重
复的最高次数 )
如何渐增? 采用, 负荷到 8,训练到
12”的原则 。
3.专门性原则
力量训练要有针对性,应尽量
与 专项力量的要求 及 专项技术结构
特点相一致。
要着重发展与运动专项 相关肌群
的力量,
要使这些肌群的 运动形式 与 正式
动作在结构 上极其相似。
4.合理练习顺序原则
力量训练中应考虑肌群的练习
顺序。
一般应是 先练大肌群,后练小
肌群。
因为小肌群在负荷中较易发生
疲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肌群
的工作能力。
5.系统性原则
力量训练间隔频率的安排,对
力增长的效果有不同的影响。
◆ 训练频率高、力量增长急速者,
停止练习后力量消退得也快;
◆ 而训练频率较低训练时间较长、
力量缓慢增长者,停止练习后力
量保持时间则相对较长。
(二)几种力量训练的方法
1.等张练习(动力性力量练习)
概念,肌肉以等张收缩形式进行的抗阻力
练习。(阻力:体重与外部的)
作用,由于等张力量练习是肌肉收缩与放
松交替进行,不仅能有效地发展肌肉
力量,而且还能改善神经肌肉的协调
能力。
等张练习的效果与科学地安排以
下因素有关:
负荷的大小
重复次数
动作速度
动作的结构特点
等
2,等长练习 ( 静力性力量练习 )
概念,肌肉以等长收缩形式进行的抗
阻力练习 。
作用,有效地发展肌肉 绝对力量
静力耐力
( 使神经细胞保持较长时间的兴奋, 有助于
提高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 。 )
不足之处,
★ 对动作速度及爆发力有不利影响 。
★ 对改善神经肌肉的协调性效果不
明显 。
注意:
★ 静力性力量练习应和动力性力量
练习结合进行 。
★ 儿童少年不宜多采用等长练习 。
3.等动练习
概念,等动练习是借助于专门的等动练习
器进行力量训练的方法。
作用,在整个练习中,关节运动在各角度
上均能受到同等的较大负荷,从而使肌
肉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均能产生较大的张
力。能收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骨杠杆原理)
4.离心练习
概念,肌肉进行离心收缩的力量练习称为
离心练习。
特点,肌肉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
如推举起杠铃后慢慢放下的动作,相
关肌群做离心收缩。
注意,同样负荷训练后,离心练习引起肌
肉酸痛的程度较其他练习方法明显。
5.超等长练习
概念,肌肉在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进
行向心收缩的力量练习称为超等
长练习。
如训练中常用的多级跳,,跳深,
(从高处跳下,落地后再向上跳
起)等练习。
作用,对于发展弹跳力和爆发力等有
显著效果。
第二节 速度素质
一、概念: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
的能力或用最短时间完成某种运动
的能力。
二、分类
1、反应速度,指人体对各种刺激发生 反
应 的快慢,如短跑运动员从听到发
令到起动的时间;
2、动作速度,指完成单个动作时间的长
短,如投掷运动员的器械出手速度;
3、位移速度,指周期性运动中人体通过
一定距离的最短时间,如跑速、游
速等。
三、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
( 一 ) 反应速度
1,反应时
2,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与兴
奋性
3.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
(二)动作速度
1,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及其面积
2,肌肉力量
3,肌肉组织的兴奋性
4,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
(三)位移速度
以跑为例,周期性运动的位移
速度主要取决于:
步长 和 步频 两个因素及其协
调关系。
步长 主要取决于肌力的大小、肢体的长度
以及髋关节的柔韧性;
步频 主要取决于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灵活
性和各中枢间的协调性以及快肌纤
维的百分比及其肥大程度。
肌肉放松能力的改善,也是提高速度的
一个重要因素。
速度素质重要的物质基础
-------肌肉中 CP含量
二、速度素质的训练
( 一 ) 提高动作速率的训练
◆ 变换各种信号练习
◆ 各种高频率动作的练习
( 二 ) 发展磷酸原系统供能的能力
一般常用的方法是重复训练法,
如短跑运动员常采用 10s以内的短距
离反复疾跑,来发展磷酸原系统供
能能力。
( 三 ) 提高肌肉的放松能力
肌肉的协调放松能力也是速度素质
提高的重要因素。
肌肉放松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减
少肌肉快速收缩时的阻力,而且有利于
ATP的再合成,使肌肉收缩速度和力量
增加。
( 四)发展腿部力量及关节的柔韧性
各种负重练习
超等长练习
各种伸拉练习
等
第三节 耐力素质
一、概念
耐力是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
的能力,也可以看作是对抗疲劳的
能力。
二、分类
1、按运动时的外部表现,速度耐力、力量
耐力和静力耐力等;
2、按该项工作所涉及的主要器官,呼吸循
环系统耐力、肌肉耐力及全身耐力等
3、按参加运动时能量供应的特点,有氧耐
力和无氧耐力;
4、按运动的性质,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等
等。
三、有氧耐力及其训练
( 一 ) 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
有氧工作(依靠糖、脂肪等有氧氧
化供能)的能力。
1,心肺功能
系统耐力训练使心脏的形态与机能出现一系
列适应性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
左心室内腔扩张,
心容积增大,
安静时心率减慢,
每搏输出量增加,
表明心脏的泵血机能和工作效率得到提
高, 以适应长时间持续运动的需要 。
2.骨骼肌特点
系统耐力训练可使慢肌纤维百分
比高并出现选择性肥大,同时还伴
有肌红蛋白、线粒体及其氧化酶活
性和毛细血管数量增加等方面的适
应性变化。
肌组织从血液中摄取和利用氧的
能力与有氧耐力密切相关 。
氧的利用率:即每 100ml动脉血流
经组织时组织利用氧的百分率。
( 评价肌组织利用氧能力的有效
指标。)
心输出量 是决定最大摄氧量
( VO2max)的 中枢机制,
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及其有氧能力
是决定 VO2max的 外周机制
3.神经调节能力
长期进行耐力训练,能够提高大
脑皮层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耐受力,
能够改善各中枢间的协调关系,
表现为运动中枢的兴奋与抑制过
程更加集中 。
4.能量供应特点
耐力性项目运动持续时间长,
强度较小,其能量绝大部分由有氧
代谢供给。系统的耐力训练,可以
提高肌肉有氧氧化过程的效率和各
种氧化酶的活性以及机体动用脂肪
供能的能力。
(二)发展有氧耐力的训练方法
1,持续训练法:持续训练法是指强度较低,
持续时间较长且不间歇地进行练习的方
法 。
目前在中长跑和游泳训练中常采用长
距离的持续性匀速练习, 主要用于锻炼
心肺功能和发展有氧耐力 。
3.神经调节能力
进行较长时间肌肉活动,对神经过
程的稳定性及各中枢间的协调性要求高。
能长时间地保持兴奋与抑制有节律地转
换。
长期进行耐力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大
脑皮层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耐受力,而且
能够改善各中枢间的协调关系,表现为
运动中枢的兴奋与抑制过程更加集中。
4.能量供应特点
耐力性项目运动持续时间长,强度
较小,其能量绝大部分由有氧代谢供给。
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与有氧耐力素
质密切相关。
系统的耐力训练提高:
★ 肌肉有氧氧化过程的效率
★ 氧化酶的活性
★ 机体动用脂肪供能的能力。
(二)发展有氧耐力的训练方法
为发展有氧耐力而进行的专门训练,
主要是由强度较低且持续时间较长的运
动组成 。 常用的训练方法有持续训练法,
间歇训练法及高原训练等 。
1.持续训练法,是指强度较低、持
续时间较长且不间歇地进行练习的
方法。
主要作用,锻炼心肺功能和发展有氧
耐力。
在发展有氧耐力而进行的持续
性练习中,运动强度 的选择十分重
要。
一般认为,应采用超过本人
VO2max50%的强度运动,才能使有
氧能力显著提高
有氧运动的强度:
★ 库珀 ( Cooper 美国 ):
运动中心率应达到 150次 /min,并至
少维持 5min;
★ 卡沃宁 ( Karvonen 荷兰 ):
适宜强度 =安静心率 +(最高心率-安
静心率) × 60%
60%可因人而宜,训练水平较高者可
70%,训练水平较低者 50%。
★ 个体乳酸阈( ILAT)强度
发展有氧耐力训练的最佳强度。
理论依据, 用 ILAT强度进行耐力训练,
既能使呼吸循环系统机能达到较高水平,
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氧供能,同时又能在
能量代谢上使无氧代谢的比例减少到最
低限度。
2.间歇训练法
间歇训练是指在两次练习之间有适
当的间歇,并在间歇期进行强度较低的
练习,而不是完全休息。
间歇训练主要有以下特点
( 1)完成的总的工作量大。
间歇训练比持续训练能完成更大的工
作量,且用力较少;而呼吸循环系统和
物质代谢等功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而对
于发展有氧代谢能力来说,总的工作量
远比强度更为重要。
( 2)对心肺机能的影响大。
3.高原训练
高原训练时,要经受 高原缺氧 和 运
动缺氧 两种负荷,对身体造成的缺氧刺
激比平原上更为深刻,可以大大调动身
体的机能潜力,使机体产生复杂的生理
效应和训练效应。
二、无氧耐力及其训练
( 一 ) 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无氧耐力是指机体在氧供不足的情况下较
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无氧耐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 肌肉内糖无氧酵解供能的能力
★ 缓冲乳酸的能力
★ 脑细胞对血液 pH值变化的耐受力
(二)无氧耐力的练
1,间歇训练
间歇训练是发展无氧耐力最常用的训练方法。
要考虑的因素,练习强度、
练习时间
间歇时间的组合与匹配,
原则,要以运动中能产生高浓度的乳酸为依据。
练习强度和密度较大,间歇时间较短,练习时
间一般应长于 30s,以 1~ 2min为宜。
2,缺氧训练
缺氧训练是指在憋气或减少吸气的
条件下进行练习的方法,其目的是造成
体内缺氧以提高无氧耐力。
第四节 灵敏和柔韧素质
一, 灵敏素质
灵敏素质是指人体迅速改变体位、
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灵敏素质具有明显的项目特点
体操 ---------对身体姿势的控制和转换
动作的能力,
球类 ---------为对外界环境变化能及时
而准确地转换动作以做出反应的
能力。
( 一 ) 灵敏素质的生理基础
1,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及其分析
综合能力 。
2,各感觉器官的机能 。
3,掌握的运动技能及其它身体素质的水
平 。
年龄, 性别, 体重和疲劳等因素也有
影响 。
( 二 ) 发展灵敏素质的训练
★ 随各种信号改变动作的训练,可以提高
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 通过各种手段(如利用声、光等信号刺
激)提高各种感觉器官的机能
★ 加强身体素质的训练,熟练掌握多方面
的运动技能,均可促进灵敏素质的发
展。
二、柔韧素质
柔韧素质是指用力做动作时扩大动作幅
度的能力
( 一 ) 柔韧素质的生理基础
1,关节的构造及其周围组织的伸展性
2,神经系统对骨骼肌的调节能力
( 二 ) 发展柔韧素质的训练
1,拉长肌肉和结缔组织的训练 。
2,提高肌肉的放松能力 。
3,柔韧性练习与力量训练相结合 。
4,柔韧练习与训练课的准备活动 。
5,柔韧练习要注意年龄特征并要持之
以恒 。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分析
学习、实践、思考、应用
1、身体素质的概念
2、不同身体素质的分类,这些
分类在运动实践中有什么意
义?
3、影响(决定)身体素质的生
理基础是什么?
骨骼肌特点
神经调节特点
能量供应特点
4、发展各项身体素质原则的生
理学原理(依据)
5、发展各项身体素质的方法
6、评价你身体素质的水平,你
认为要通过田径六项考试,应
如何针对性地发展自己的身体
素质?试着为自己选择训练方
法、制定训练计划。
第一节 力量素质
一、概念
力量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对抗
阻力的能力。
在很多运动项目中,力量是取得
优异成绩的基础。
二、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
( 一 ) 骨骼肌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特点
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
生理横断面愈大,肌肉收缩产生的
力量愈大。
2,肌肉生化成分的适应变化
● 肌红蛋白含量增加,肌肉的贮氧能力得
到提高
● 肌糖元、磷酸肌酸( CP)的含量增加
● 三磷酸腺苷( ATP)酶、磷酸果糖激酶
的活性提高
为肌肉收缩提供更充足的能源,从而增大
肌肉收缩力量。
3,肌纤维类型
快肌纤维较慢肌纤维能产生更大的
力量。
骨骼肌中快肌纤维百分比高及其横
断面积大的人,其肌肉收缩力量也大,
尤以快肌纤维横断面积对力量的影响
更大。
(二)神经系统对肌肉的调节能力
1,运动中枢的机能状态
力量训练可以使运动中枢的机能得
到改善,
运动中枢能够产生强而集中的兴奋
过程,发放同步的高频率兴奋冲动。
同时募集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工作,
并使每一个运动单位发生最大的紧张性
变化。
2,肌肉工作的协调能力
力量训练可以改善神经中枢间的协调
能力:
使支配 各肌群的神经中枢能够 准确 而
及时 地产生兴奋或抑制过程,并能够适
时互相转换,使主动肌、协同肌、对抗
肌、支持肌的工作更加协调,从而增大
肌肉力量。
三、力量素质的训练
(一)力量训练的原则
1.超负荷原则:
超负荷是指负荷接近本人平时所
能克服的最大阻力或超过以往已适
应的负荷。
2,渐增阻力原则
随着力量的增长, 训练的负荷应逐
渐增加, 以有效发展肌肉力量 。
力量负荷用, RM”( RM:表示能重
复的最高次数 )
如何渐增? 采用, 负荷到 8,训练到
12”的原则 。
3.专门性原则
力量训练要有针对性,应尽量
与 专项力量的要求 及 专项技术结构
特点相一致。
要着重发展与运动专项 相关肌群
的力量,
要使这些肌群的 运动形式 与 正式
动作在结构 上极其相似。
4.合理练习顺序原则
力量训练中应考虑肌群的练习
顺序。
一般应是 先练大肌群,后练小
肌群。
因为小肌群在负荷中较易发生
疲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肌群
的工作能力。
5.系统性原则
力量训练间隔频率的安排,对
力增长的效果有不同的影响。
◆ 训练频率高、力量增长急速者,
停止练习后力量消退得也快;
◆ 而训练频率较低训练时间较长、
力量缓慢增长者,停止练习后力
量保持时间则相对较长。
(二)几种力量训练的方法
1.等张练习(动力性力量练习)
概念,肌肉以等张收缩形式进行的抗阻力
练习。(阻力:体重与外部的)
作用,由于等张力量练习是肌肉收缩与放
松交替进行,不仅能有效地发展肌肉
力量,而且还能改善神经肌肉的协调
能力。
等张练习的效果与科学地安排以
下因素有关:
负荷的大小
重复次数
动作速度
动作的结构特点
等
2,等长练习 ( 静力性力量练习 )
概念,肌肉以等长收缩形式进行的抗
阻力练习 。
作用,有效地发展肌肉 绝对力量
静力耐力
( 使神经细胞保持较长时间的兴奋, 有助于
提高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 。 )
不足之处,
★ 对动作速度及爆发力有不利影响 。
★ 对改善神经肌肉的协调性效果不
明显 。
注意:
★ 静力性力量练习应和动力性力量
练习结合进行 。
★ 儿童少年不宜多采用等长练习 。
3.等动练习
概念,等动练习是借助于专门的等动练习
器进行力量训练的方法。
作用,在整个练习中,关节运动在各角度
上均能受到同等的较大负荷,从而使肌
肉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均能产生较大的张
力。能收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骨杠杆原理)
4.离心练习
概念,肌肉进行离心收缩的力量练习称为
离心练习。
特点,肌肉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
如推举起杠铃后慢慢放下的动作,相
关肌群做离心收缩。
注意,同样负荷训练后,离心练习引起肌
肉酸痛的程度较其他练习方法明显。
5.超等长练习
概念,肌肉在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进
行向心收缩的力量练习称为超等
长练习。
如训练中常用的多级跳,,跳深,
(从高处跳下,落地后再向上跳
起)等练习。
作用,对于发展弹跳力和爆发力等有
显著效果。
第二节 速度素质
一、概念: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
的能力或用最短时间完成某种运动
的能力。
二、分类
1、反应速度,指人体对各种刺激发生 反
应 的快慢,如短跑运动员从听到发
令到起动的时间;
2、动作速度,指完成单个动作时间的长
短,如投掷运动员的器械出手速度;
3、位移速度,指周期性运动中人体通过
一定距离的最短时间,如跑速、游
速等。
三、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
( 一 ) 反应速度
1,反应时
2,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与兴
奋性
3.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
(二)动作速度
1,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及其面积
2,肌肉力量
3,肌肉组织的兴奋性
4,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
(三)位移速度
以跑为例,周期性运动的位移
速度主要取决于:
步长 和 步频 两个因素及其协
调关系。
步长 主要取决于肌力的大小、肢体的长度
以及髋关节的柔韧性;
步频 主要取决于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灵活
性和各中枢间的协调性以及快肌纤
维的百分比及其肥大程度。
肌肉放松能力的改善,也是提高速度的
一个重要因素。
速度素质重要的物质基础
-------肌肉中 CP含量
二、速度素质的训练
( 一 ) 提高动作速率的训练
◆ 变换各种信号练习
◆ 各种高频率动作的练习
( 二 ) 发展磷酸原系统供能的能力
一般常用的方法是重复训练法,
如短跑运动员常采用 10s以内的短距
离反复疾跑,来发展磷酸原系统供
能能力。
( 三 ) 提高肌肉的放松能力
肌肉的协调放松能力也是速度素质
提高的重要因素。
肌肉放松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减
少肌肉快速收缩时的阻力,而且有利于
ATP的再合成,使肌肉收缩速度和力量
增加。
( 四)发展腿部力量及关节的柔韧性
各种负重练习
超等长练习
各种伸拉练习
等
第三节 耐力素质
一、概念
耐力是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
的能力,也可以看作是对抗疲劳的
能力。
二、分类
1、按运动时的外部表现,速度耐力、力量
耐力和静力耐力等;
2、按该项工作所涉及的主要器官,呼吸循
环系统耐力、肌肉耐力及全身耐力等
3、按参加运动时能量供应的特点,有氧耐
力和无氧耐力;
4、按运动的性质,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等
等。
三、有氧耐力及其训练
( 一 ) 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
有氧工作(依靠糖、脂肪等有氧氧
化供能)的能力。
1,心肺功能
系统耐力训练使心脏的形态与机能出现一系
列适应性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
左心室内腔扩张,
心容积增大,
安静时心率减慢,
每搏输出量增加,
表明心脏的泵血机能和工作效率得到提
高, 以适应长时间持续运动的需要 。
2.骨骼肌特点
系统耐力训练可使慢肌纤维百分
比高并出现选择性肥大,同时还伴
有肌红蛋白、线粒体及其氧化酶活
性和毛细血管数量增加等方面的适
应性变化。
肌组织从血液中摄取和利用氧的
能力与有氧耐力密切相关 。
氧的利用率:即每 100ml动脉血流
经组织时组织利用氧的百分率。
( 评价肌组织利用氧能力的有效
指标。)
心输出量 是决定最大摄氧量
( VO2max)的 中枢机制,
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及其有氧能力
是决定 VO2max的 外周机制
3.神经调节能力
长期进行耐力训练,能够提高大
脑皮层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耐受力,
能够改善各中枢间的协调关系,
表现为运动中枢的兴奋与抑制过
程更加集中 。
4.能量供应特点
耐力性项目运动持续时间长,
强度较小,其能量绝大部分由有氧
代谢供给。系统的耐力训练,可以
提高肌肉有氧氧化过程的效率和各
种氧化酶的活性以及机体动用脂肪
供能的能力。
(二)发展有氧耐力的训练方法
1,持续训练法:持续训练法是指强度较低,
持续时间较长且不间歇地进行练习的方
法 。
目前在中长跑和游泳训练中常采用长
距离的持续性匀速练习, 主要用于锻炼
心肺功能和发展有氧耐力 。
3.神经调节能力
进行较长时间肌肉活动,对神经过
程的稳定性及各中枢间的协调性要求高。
能长时间地保持兴奋与抑制有节律地转
换。
长期进行耐力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大
脑皮层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耐受力,而且
能够改善各中枢间的协调关系,表现为
运动中枢的兴奋与抑制过程更加集中。
4.能量供应特点
耐力性项目运动持续时间长,强度
较小,其能量绝大部分由有氧代谢供给。
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与有氧耐力素
质密切相关。
系统的耐力训练提高:
★ 肌肉有氧氧化过程的效率
★ 氧化酶的活性
★ 机体动用脂肪供能的能力。
(二)发展有氧耐力的训练方法
为发展有氧耐力而进行的专门训练,
主要是由强度较低且持续时间较长的运
动组成 。 常用的训练方法有持续训练法,
间歇训练法及高原训练等 。
1.持续训练法,是指强度较低、持
续时间较长且不间歇地进行练习的
方法。
主要作用,锻炼心肺功能和发展有氧
耐力。
在发展有氧耐力而进行的持续
性练习中,运动强度 的选择十分重
要。
一般认为,应采用超过本人
VO2max50%的强度运动,才能使有
氧能力显著提高
有氧运动的强度:
★ 库珀 ( Cooper 美国 ):
运动中心率应达到 150次 /min,并至
少维持 5min;
★ 卡沃宁 ( Karvonen 荷兰 ):
适宜强度 =安静心率 +(最高心率-安
静心率) × 60%
60%可因人而宜,训练水平较高者可
70%,训练水平较低者 50%。
★ 个体乳酸阈( ILAT)强度
发展有氧耐力训练的最佳强度。
理论依据, 用 ILAT强度进行耐力训练,
既能使呼吸循环系统机能达到较高水平,
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氧供能,同时又能在
能量代谢上使无氧代谢的比例减少到最
低限度。
2.间歇训练法
间歇训练是指在两次练习之间有适
当的间歇,并在间歇期进行强度较低的
练习,而不是完全休息。
间歇训练主要有以下特点
( 1)完成的总的工作量大。
间歇训练比持续训练能完成更大的工
作量,且用力较少;而呼吸循环系统和
物质代谢等功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而对
于发展有氧代谢能力来说,总的工作量
远比强度更为重要。
( 2)对心肺机能的影响大。
3.高原训练
高原训练时,要经受 高原缺氧 和 运
动缺氧 两种负荷,对身体造成的缺氧刺
激比平原上更为深刻,可以大大调动身
体的机能潜力,使机体产生复杂的生理
效应和训练效应。
二、无氧耐力及其训练
( 一 ) 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无氧耐力是指机体在氧供不足的情况下较
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无氧耐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 肌肉内糖无氧酵解供能的能力
★ 缓冲乳酸的能力
★ 脑细胞对血液 pH值变化的耐受力
(二)无氧耐力的练
1,间歇训练
间歇训练是发展无氧耐力最常用的训练方法。
要考虑的因素,练习强度、
练习时间
间歇时间的组合与匹配,
原则,要以运动中能产生高浓度的乳酸为依据。
练习强度和密度较大,间歇时间较短,练习时
间一般应长于 30s,以 1~ 2min为宜。
2,缺氧训练
缺氧训练是指在憋气或减少吸气的
条件下进行练习的方法,其目的是造成
体内缺氧以提高无氧耐力。
第四节 灵敏和柔韧素质
一, 灵敏素质
灵敏素质是指人体迅速改变体位、
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灵敏素质具有明显的项目特点
体操 ---------对身体姿势的控制和转换
动作的能力,
球类 ---------为对外界环境变化能及时
而准确地转换动作以做出反应的
能力。
( 一 ) 灵敏素质的生理基础
1,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及其分析
综合能力 。
2,各感觉器官的机能 。
3,掌握的运动技能及其它身体素质的水
平 。
年龄, 性别, 体重和疲劳等因素也有
影响 。
( 二 ) 发展灵敏素质的训练
★ 随各种信号改变动作的训练,可以提高
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 通过各种手段(如利用声、光等信号刺
激)提高各种感觉器官的机能
★ 加强身体素质的训练,熟练掌握多方面
的运动技能,均可促进灵敏素质的发
展。
二、柔韧素质
柔韧素质是指用力做动作时扩大动作幅
度的能力
( 一 ) 柔韧素质的生理基础
1,关节的构造及其周围组织的伸展性
2,神经系统对骨骼肌的调节能力
( 二 ) 发展柔韧素质的训练
1,拉长肌肉和结缔组织的训练 。
2,提高肌肉的放松能力 。
3,柔韧性练习与力量训练相结合 。
4,柔韧练习与训练课的准备活动 。
5,柔韧练习要注意年龄特征并要持之
以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