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民族问题及其解决
教学目的
通过对我国民族的基本概况及中外解决
民族问题的经验和教训的分析与讲解,
使学生了解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我
国解决民族问题的现实和正确的选择。
教学重点
我国民族问题的在当代的主要表现;民
族法的历史沿革;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
基本原则。
课时数
4学时
本章内容
一, 民族与民族问题
二, 民族问题的解决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一、民族与民族问题
(一) 民族的概念
(二) 我国民族的概况
(三) 世界民族分布
(四) 民族问题
返回目录返回一级目录
(一) 民族的概念
?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
有 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
生活 以及表现了共同的民族 文化
特点上的 共同心理素质 这四个基本
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
所谓 共同语言 是指同一民族的人们在生
产, 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 交往联系
所共同使用的言语 。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
的共同语言, 没有共同语言就不能结合为
一个民族 。 当然, 这并不是说不同民族的
人们必须操不同的语言, 也不是说凡操同
一语言的人们都必是同一民族 。
共同地域 指的是组成一
个民族的人们长期共同生活,
生产, 交往活动的范围 。 共
同地域这一民族特征, 在民
族形成之初或之后的一段时
间里, 显得特别突出和重要 。
它是民族的共同语言, 共同
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形
成 的 物 质 条 件 。
历史上有些民族曾因地域联系的
消失而使原先统一的民族发展成为
不同的民族。共同地域是民族的重
要特征,但并非生活在同一地域的
人们必定是同一民族,也非同一民
族的人们必须永远居住在一起。由
于历史的、社会的以及人们谋生等
方面的需要,影响着人口的流动迁
徙,出现了民族杂居的现象。中国
各民族就呈现出 大杂居、小聚居 的
分布状况。
共同经济生活, 系指经济类型和经济
上的联系性 。 经济类型即民族赖以生存的物
质条件 。 在民族形成过程中或形成之初, 有
的民族以农为主, 有的民族以牧为主, 有的
民族农牧业兼而有之 。 经济上的联系性, 即
一个民族的各地区, 各行业, 各部门在经济
上的分工和相互依赖, 在生产中的相互联系,
在共同市场的商品交换等 。
共同的心理素质 是由民族感情, 意
志, 性格, 气质以及民族自我意识等诸
因素构成的 。 它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
历史传统, 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的特
点在该民族 精神面貌 上的反映 。 它通过
民族语言, 文学艺术, 社会风尚, 生活
习俗, 宗教信仰, 道德情操以及对民族
和人民的热爱, 对乡土的眷恋等表现出
来 。 民族心理素质有独立性, 能动性,
排他性, 全民性和可变性等特征 。
返回目录返回二级目录
(二)我国民族的概况
1、民族人口 ( *)
我国是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共有 56个民
族主体民族汉族,是在 ? 汉代和其后
的中原人和四围的外族人接触中产生
的 ? 中华民族是具有中国国家象征、
由中国各民族共同组成的多元一体的
多民族共同体
2、民族分布
1)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 西部
西部是指在西部的十二个
省区市(陕西、甘肃、宁夏、新
疆、西藏、云南、四川、贵州、
重庆、广西、内蒙古、青海)和
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吉林延边、
湖南湘西、湖北恩施)( *)
2)民族分布的格局
汉族以内地为中心遍布全国,
少数民族以边疆为中心,形成自
己或大或小的聚居区,同时又和
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交错居住的
分布格局。
——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
居、相互交错聚居。
3)民族分布的特点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特点:
一是分布地域辽阔。
二是分布极不平衡。
三是大杂居、小聚居。
四是民族地区人口密度较小。
? 3、民族的来源
? 1) 大多数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世
居民族。
? 2) 有些民族的先民在历史上很早就迁
入我国,后逐渐繁衍发展成为单一的民
族共同体。
? 3) 有些民族是在比较晚近时期才迁入
我国。
? 4) 有的古代民族同我国现代不少民族
有渊源关系。
4、我国民族的识别 *
1) 民族识别问题的提出
2) 民族识别的概念
3) 民族识别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
4) 民族身份证族别的填写
5) 不同民族结婚族别的确定
返回目录返回二级目录
? 1950年,全国各地提出的族别称谓达 400
多个,情况相当复杂,此后经过分析研究,
大体有如下几种情况,
? ( 1) 有的称谓系泛称,比如历史上称中
原以外四周各族为 "东夷、西戎、南蛮、
北狄 "。直到 50年代初,这种泛称仍然存
在。如贵州将少数民族均称为 "苗 ",其
中又有 "仲家苗 "(布依 ),"侗家苗 "(侗
族 ),"水家苗 "(水族 )等等,并不限于现
今的苗族。
? ( 2) 有的称谓系同一民族内部不同支
系的自称。如彝族中多数自称为 ? 聂苏 ?
或 ? 诺苏 ? 以外,还有 ? 阿西 ?, ? 撒
尼 ?, ? 子君 ?, ? 罗武 ?, ? 密岔 ?,
? 山苏 ? 和 ? 车苏 ? 等等支系的自称。
? ( 3) 有的称谓系同一民族居住地不同
或方言区不同的自称。如傣族因住地不
同有 " ","傣纳 ","傣崩 "和 "傣雅 "
等自称。纳西族因方言不同有 "纳西 "、
"纳恒 "和 "纳日 "等自称。藏族中因住地
与方言不同有 "博巴 ","康巴 ","安多
哇 "和 "嘉绒 "等自称。
? ( 4) 有的称谓系因服饰或生活习惯不
同的他称。如苗族中有 ? 青苗 ?, ? 白
苗 ?, ? 花苗 ? 和 ? 牛角苗 ? 等等。仡
佬族中有 ? 花仡佬 ? 与 ? 披袍仡佬 ? 等
等。傣族中有 ? 旱傣 ?, ? 水傣 ? 和
? 花腰傣 ? 等等。
? ( 5) 有的称谓系因信仰同一宗教而来
的他称。如伊斯兰教在新中国成立以前
称回教。因此,有的便称讲汉语的回族
为 "回回 ",称缠头的维吾尔族为 "缠回 ",
称东乡族为 "东乡回 ",称保安族、撒拉
族为 "保安回 ","撒拉回 "等等。
? ( 6) 有的称谓系不同民族自报的相似名称。
如湘、鄂、川、黔有土家族,青海有土族,而
彝族中也有自报为土族或土家族的,皆含有土
著的意义,实则并非一个民族。
? ( 7) 有的称谓系同一民族沿用了历史上不同
称谓而来。如白族中有的自称 ? 白子 ?,而
有的则自称 ? 七姓民 ? 等。
? ( 8) 有的称谓系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汉民集团
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后形成的自称。如贵州的 "
南京人 ","湖广人 "和 "穿青人 ";湖南的 "佤乡
人 "和广西的 "六甲人 "等等均是。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 2)民族识别的概念
? 民族识别,就是通过对一定地域内、一
定时间里的一些人们共同体的特征进行
识别,确定其民族的属性和民族的成份。
众多有待识别的不同族称,归纳起来基
本上可划分为两大类:一是要弄清待识
别的民族共同体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
二是在少数民族内确定究竟是单一民族,
还是某一民族的一部分。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3)民族识别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理论为指导,
密切结合中国的历史和实际,灵活运用斯大
林关于现代民族的特征的理论,对民族语言
文字、地域、经济生活、文化和心理素质等
要素,进行历史的综合考察和分析,只要具
有构成单一民族的条件,不管其社会发展水
平如何,不论其居住区域大小和人口多少,
也不论周邻国家是否居住有相同的民族,在
充分照顾该民族人民意愿的基础上,都一律
承认为一个民族,同样享有民族平等权利。
? 首先是共同地域。 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都形成或大或小的聚
居区。同时,又与其他民族形成交错杂居的局面。
? 其次是共同语言 。 我国的少数民族中,目前 回、满、畲等 民族基本使
用汉语。还有同一民族讲几种语言的状况。如 景颇族 中景颇支讲景
颇语,载瓦、茶山、浪速三支讲载瓦语。又如 裕固族,居东部的讲恩
格尔语,居西部的讲尧呼尔语,二者语系不同,不能交际。再如瑶族,一
支自称 "勉 "的 (占整个瑶族的 70%)讲瑶语,一支自称 "布努 "的讲苗语,
一支自称 "拉加 "的讲侗语,一支自称 "丙多优 "的已讲汉语。即便讲同
一语言的民族,由于以往交通不便,很少往来,形成了许多方言、土语,
彼此也很难沟通。这在 苗族、彝族 等民族中普遍存在这种情况。由
此可见,共同语言是民族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也要根据我国各民族的
实际作具体分析研究。
? 第三是共同经济生活。 一个居住较为集中的
民族有着共同的经济生活自不待言,但居住较
为分散的民族则很难有共同的经济生活的存
在。比如四川凉山州内的 彝族 原来主要是奴
隶制经济,云南红河州内的彝族原来还保有封
建领主制经济,而云南楚雄州内的彝族原来则
主要是封建地主经济。
? 第四是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
民族意识并非不可捉摸可有可无的东西,换言
之它往往是民族识别中考虑是否为一个民族
的显著标志。
? 关于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进程,黄光学、施联朱等所
编, 中国的民族识别, 一书进行了总结。该书将民族
识别工作的进程大体概括为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 —— 发端阶段 (新中国建立至 1954年 )。这一
阶段对畲族、达斡尔族进行了调查和确认,将新疆的 "
归化族 "正名为俄罗斯族,将新疆的 "塔兰其族 "归并为
维吾尔族的一部分。经过识别和归并,从 1953年第一
次人口普查中,从自报的 400多种民族名称中确认了 39
个民族成分。
? 第二阶段 —— 高潮阶段 (1954年至 1964年 )。这一阶段
对云南、贵州、湖南、广东等地自报不同称谓的民族
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新确认了 15个少数民族,并将 74
种不同称谓的少数民族归并到 53个少数民族当中。
? 第三阶级 —— 受干扰阶段 (1965年至 1978年 )。这一阶段
除确认西藏的 珞巴 为单一的少数民族以及在贵州进行了
一些民族识别的调研工作外,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干
扰,民族识别工作基本陷于停顿。
? 第四阶段 —— 恢复阶段 (1978年至 1990年 )。这一阶段除
1979年确认 基诺族 为单一的少数民族外,主要 是恢复、
更改一部分少数民族的民族成分。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三)
世界民族分布
世界有 2000多个民族
亚洲 居住着上千个民
族, 占世界民族的半数,
因此, 亚洲的民族问题
也较复杂 。
非洲 有 500多个民族,
从人种上讲, 白人占
25%,主要分布在北非
至撒哈拉沙漠的南沿,
其余的多为黑人 。
欧洲 有 30多个国家, 160多个民族, 大部分民族属
欧罗巴人种, 东欧国家的民族问题比较复杂 。
美洲 现有的 500多个民族, 绝大多数为混血民族 。
大洋洲 的居民主要包括两部分人, 即原始的土著
居民和新来的移民 。 前者多属赤道人种的东支 。 新来
的移民主要是欧洲移民和少数亚洲移民 。
返回目录返回二级目录
(四)民族问题
1、何谓民族问题?
从狭义上讲是指民族间的关系问题。
从广义是讲它除了民族间的关系之外,
还涉及到民族自身的发展、民族与阶级、
民族与国家等诸多方面的复杂关系问题。
有民族的存在和民族之间交往,
就有民族问题。民族问题,主要表现
为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即民族之间
的联系和民族之间的矛盾。因此,从
狭义上讲,民族问题就是民族之间的
矛盾问题。
民族问题表现在民族之间经济、
政治、文化、思想、语言文字、生活
习俗和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贯穿于
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全过程。
民族问题的特征:
普遍性,当今世界独立国家和地区中绝大多数有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
长期性,自从民族问世,在民族交往中便产生了
民族问题。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长
期存在。
复杂性,民族问题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往往与
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问题交织在一起。不同种
族的民族之间,又与种族问题交织在一起。有些民族
问题涉及到国家间关系问题。
重要性,在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是涉及到国家
治乱安危的重大问题。当今世界各地的战乱无不与民
族问题相关,如中东问题、科索沃问题等等。
2、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
是巩固和发展团结、互助友爱的社会主义
民族关系,保障民族平等、维护祖国统一和
社会安定。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领导少
数民族人民和干部在民族自治地方当家作主。
并正确处理统一和自治、国家整体利益和民
族地方具体利益的关系。
返回目录返回二级目录
二
、
民
族
问
题
的
解
决
返回目录返回一级目录
民族问题是一种社会问题,它的内
容和性质是由社会的阶级结构和社会性
质决定的,它的任务是与革命的任务相
适应的。斯大林说:?社会生活在变化,
‘民族问题’也跟着变化。在各个不同
的时期,有各种不同的阶级出现在斗争
舞台上,而且每一个阶级都是按照自己
的观点来理解‘民族问题’的。
二、民族问题的解决
(一) 中国民族法的历史沿革
(二) 外国民族问题的解决
(三) 新时期我国民族问题的解决
返回目录返回一级目录
(一)中国民族法的历史沿革
(教材 47页)
夏 —— 商 —— 西周 —— 东周(春秋 —— 战国)
—— 秦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 —— 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辽、西夏、金
—— 元 —— 明 —— 清
主线:大一统的国家观
民族政策开明的代表时期
—— 汉唐
民族文化大融合时期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民族政策落后、法制退步时期
—— 元朝
民族法制最完备时期
—— 清朝
中国古代民族法的特点:
? 大一统的国家观
? 汉夷两制、分而治之
? 民族不平等和强制同化
1、中国奴隶社会民族法的内容
(教材 50页)
( 1)礼
( 2)刑
( 3)划分五服
2,中国封建社会民族法的主要内容
( 教材 53页 )
( 1) 在民族地区建臵地方政权机构
政策,羁縻 统治
—— 中央政府授予各少数民族首
领 以各种官职或封以爵位, 使之成为
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政权长官, 在其
地实行 自治, 当地的社会制度维持民族
原状 。
( 2) 和亲联姻
( 3 ) 民族分治
A 移民
B 屯军
C 调将
D 法制多元化
( 4) 武力征服,
秦、汉、唐、元、清(大统一时代)
( 5)设臵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
元:宣政院
清:理藩院
( 6)立法
秦、唐、清
清朝民族法制是中国古代民族立法
的典范和最高成就
秦, 属邦律,,
—— 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部成文
民族法
主要内容:
A 民族相对自治
B 保障少数民族首领享有法律特权
C 实行民族同化
历史影响:
开民族立法先河,其立法精神为封建后
世朝代所继承
唐律
— 我国封建立法的典范
? 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
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
清
朝
民
族
立
法
大
清
律
例
理藩院则例
治藏六法
回疆则例
治理青海单
行法规
苗 例
返回目录返回二级目录
(二)外国民族问题的解决
就世界范围来讲,各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治形式大
体上有两种,一种是联邦制,即以某一个或几个民族
为主体建立成员国或分子国,然后再把这些成员国或
分子国联合成一个统一国家。另一种是民族区域自治
制,即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以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划
定行政区域,使居住在该行政区域内的一个或几个民
族享受自治权。
前苏联也好,前南斯拉夫也好,尽管在解
决民族问题方面曾经创立一种可供世人借鉴
的模式,但目前的俄罗斯和南斯拉夫现状,
充分说明该两国先前的模式有值得认真检讨
的地方。环顾当今世界,一些地区间民族问
题动荡不已,甚至导致战火绵延,国家分裂,
而多民族的中国却是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这不能不说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方式是成功
的,这就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
从其建立始就十分重视民族问题解决。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政权组织对
民族问题的解决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经
历了由联邦制下的 自决 到单一制国家下
的民族区域自治的认识过程 。
返回目录返回二级目录
(三)新时期我国民族问题的解决
1,? 民族法制 ? 概念的提出及我国的民
族法制建设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方针 。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建国以来
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指出,? 必须坚持实行
民族区域自治, 加强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建设, 保障
个少数民族地区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党和
国家政策的自主权 。 ? 第一次提出 ? 民族区域自治
法制建设 ? 。
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 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强调指出,? 加强和推动民族立法工作,
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
面。 ?
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民族区域
自治法制建设作出了大的原则规定 。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
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
治法,, 标志着我国民族法制建设
迈出新步伐 。
2001年 2月通过了, 民族区域自
治法, 修正案
2、中国民族政策与民族法制建设的核心
及贯彻的原则
1) 中国民族政策与民族法制建设的核心
是全面保障少数民族的基本权利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
2)中国法制建设贯彻的原则
中国民族政策和民族法规的内容很
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
各个方面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主
要有 3条原则贯彻其中:
( 1) 实行彻底的民族平等原则
( 2) 民族区域自治原则
( 3) 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返回目录返回二级目录
,是我国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制建设
的基石 。 我国实行的民族平等政策包括
几个方面涵义:
第一, 各民族不论其人口多少, 发
展程度如何, 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异
同, 都没有优劣, 贵贱之分, 都是社会
生活中平等的一员, 都拥有同等的地位 。
民族平等
第二, 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切领
域, 各民族及其成员依法享有相同的
权利, 承担相同的义务, 不承认任何
民族及其成员在任何方面拥有特权,
也不允许歧视任何民族及其成员 。
第三, 各民族内部成员也是平等的,
不允许民族内部存在压迫和歧视制度 。
第四, 逐步消除民族之间的差距,
实现事实上的平等 。
截至2003年底,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
的总数达到290多万人。同时,各少数民族还通过选
出本民族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行使管理国家事务
的权利。自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历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少数民族代表的比例都 高于 少数民族人口的
比例。例如,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少数民族代表
415名,占代表总数的13.91%,高于人口比例
5.5个 百分点。 每个民族都 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民族都有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委员 。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是指, 在统一的国家内,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建立民族自治地
方并设立自治机关, 由少数民族行使当
家作主, 管理本地区行政事务和本民族
内部事务的权利 。 根据少数民族居住情
况, 可以由一个民族实行区域自治, 也
可以由几个民族联合实行区域自治 。
民族区域自治
截至 2003年底,中国共建立了 155个民
族自治地方,其中包括 5 个自治区,30个
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根据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在
55个少数民族中,有 44个建立了自治地方,
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
人口的 71%,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
国土总面积的 64% 左右。
鉴于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域较小、
人口较少并且分散,不宜建立自治地方,
,宪法, 规定通过设立 民族乡 的办法,使这
些少数民族也能行使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
内部事务的权利。
1993年,中国政府颁布, 民族乡行政工
作条例,,以保障民族乡制度的实施。
截至 2003年底,中国在相当于乡的少
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共建立了 1173个民族乡。
11个因人口较少且聚居区域较小而没有实行
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中,有9个建有民族乡。
?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 自治区、自治州、
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
?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中,除实行区
域自治的民族的代表外,其他居住在本行政
区域内的民族也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
应当 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
或者副主任。
? 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
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 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的其他组成人员,
应当 合理配备 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
他少数民族的人员。
? 自治机关所属工作部门的干部中,应当
合理配备 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
数民族的人员。
? 民族区域自治权的内容:
? ① 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
? 中国155个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中都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
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
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全部由实行区域自治的
少数民族公民担任。
② 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力
截至2003年底,民族自治地方共
制定自治条例 133 个、单行条例 384
个,民族自治地方根据本地的实际,对婚
姻法、继承法、选举法、土地法、草原法
等法律的变通和补充规定有68件。
③ 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公务的
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
使用 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 语言文字;同
时使用几种通用的语言文字执行职务的,可
以以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语言文字为主。内
蒙古、新疆、西藏等民族自治地方,都制定
和实施了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有关
规定或实施细则。
?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帮助 10多 个少数民族
改进和创制了文字。
? 到2003年底,中国有 22 个少数民族使
用 28种 本民族文字。在中国,无论在司法、
行政、教育等领域,还是在国家政治生活和
社会生活中,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都得到广泛
使用。
? 现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等重要会
议上都提供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
鲜、彝、壮等民族语言文字的文件和同声传
译。
? ④ 少数民族享有宗教信仰自由
? 中国少数民族群众大多有宗教
信仰,有的民族多数群众信仰某
种宗教,如藏族群众信仰藏传佛
教,回、维吾尔等民族信仰伊斯
兰教。
?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宪
法和法律的规定,尊重和保护少
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少
数民族公民一切合法的正常宗教
活动。
? ⑤ 保持或者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
?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各少数民族都
有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进行社会活动的
权利和自由。
? 包括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尊重和照顾少
数民族的节庆习俗,保障少数民族特殊食品
的经营,扶持和保证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的生
产和供应以及尊重少数民族的婚姻、丧葬习
俗等。
? 同时,提倡少数民族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
各方面奉行科学、文明、健康的新习俗。
⑥ 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
业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法
律规定和本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合
理调整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
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地
方的财力、物力和其他具体条件,自
主地安排地方基本建设项目;
自主地管理隶属于本地方的企业、
事业。
? 民族自治地方依照国家规定,可
以开展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经国
务院批准,可以 开辟对外贸易口
岸 ;
? 民族自治地方在对外经济贸易活
动中,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
? 根据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的总体规划,各民族自治地方结
合实际,都制定了经济社会发展
的规划、目标和措施。
⑦ 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
事业
?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
国家的教育方针,依照法律的
规定,决定本地方的教育规划,
各级各类学校的设臵、学制、
办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用
语和招生办法。
在少数民族牧区和经济困难、居住
分散的少数民族山区,设立以 寄宿
为主和助学金为主的公办民族小学
和民族中学,保障就读学生完成义
务教育阶段的学业。
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
(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
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
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
根据不同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
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推广
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发
展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的文学、艺
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
民族文化事业。
? 截至2004年8月底,中国有世
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遗
产29个,其中,在民族自治地方的文
化遗产有拉萨布达拉宫、丽江古城等2
个;自然遗产有九寨沟、黄龙风景名胜
区和 ? 三江并流 ? 自然景观等3个。此
外,纳西东巴古籍文献列入 ? 世界记忆
遗产名录 ? 。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是指各民族的经济,
社会, 文化事业得到高度发展, 民族自
身素质得到极大提高, 各民族的特点得
到全面的充分展现, 共同走向富裕, 文
明的社会 。
为此, 国家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各民族
人民开发建设家乡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
要 大力扶持和帮助 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
化和各项社会事业
各民族共同繁荣
? ① 将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摆到突出的战略
位臵。
? 为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中国政
府于 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 5个自治
区,27 个自治州以及 120个自治县(旗)中的 83个
自治县(旗)被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还有 3个自
治州参照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西部大开发
战略实施5年来,西部地区陆续新开工 60个重大建设
工程,投资总规模约 8500亿元人民币,对带动民族
自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 ② 优先合理安排民族自治地方基础设施
建设项目国家在民族自治地方安排基础
设施建设和开发资源的时候,适当提高
投资比重和政策性银行贷款比重。
? 中国政府自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开始,就在民族自治地方安排了一批重点建设项目。
如内蒙古包头钢铁基地、宁夏青铜峡水电站、新疆石
油勘探等,以及四川至西藏、青海至西藏、新疆至西
藏等公路干线和包头至兰州、兰州至西宁、兰州至乌
鲁木齐的主要铁路干线。
? 20世纪90年代,修建了宁夏中卫至陕西宝鸡铁路、
新疆南疆铁路、塔城机场等一批大型交通设施。
? 2000年以来,国家通过投资建设“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一批重大工程,帮助民族
自治地方进一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 ③ 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支持力度
? 民族区域自治法
? 第六十二条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
收入的增长,上级财政逐步加大对民族
自治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通过 一般
性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财政转移支付、
民族优惠政策财政转移支付 以及国家确
定的其他方式,增加对民族自治地方的
资金投入,用于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经济
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
的差距。
即:中央政府为保
证全国统一的公共权力的执行,以及维
持地方政府财政的纵向平衡和地方政府
之间的横向平衡而条采取的一项财政措
施。其目的 首先 是解决地方财政的赤字
问题,其次 在于提供全国均等的公共服
务和公共产品,第三 是解决落后地区的
发展问题。
财政转移支付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在处理中央财政与
地方财政关系时,协调上下级之间关系的工
项重要制度,它通过垂直的即从上一级财政
流向下一级财政的资金流动,来实现上级政
府对下级政府的财政补助;
或从同级的富裕地区向贫困地区的资金流
动,实现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提供能力的平
等。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的目的,是
为了解决地方政府收支不平衡的问题,以及
因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引起的全国公共
服务不均衡的问题。
? ④ 重视民族自治地方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 中国政府确定的,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中的四个重点地区和四项重点工程 全部 在少
数民族地区。
? 国家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
林、退牧还草项目 主要 在少数民族地区。
? 全国 226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接近半
数 在少数民族地区,如四川若尔盖湿地自然
保护区、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等。
? 此外,国家还在新疆实施了“塔里木盆地
综合治理工程”,在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实
施了“三江源保护工程”,并高度重视南方
喀斯特地区的生态治理。
? ⑤ 采取特殊措施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教育
事业国家帮助民族自治地方普及九年义务教
育和发展各类教育事业。
? 目前,中国共建立了13所民族高等院校,主要用于
培养少数民族人才。
? 同时又在发达地区开办民族中学或者在普通中学开设
民族班,招收少数民族学生。
? 中国政府为加大对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培养力
度,决定从2005年起在少数民族地区试点招收硕
士、博士研究生2500人,力争在2007年达到
年招生5000人、在校生总数1.5万人的规模。
? ⑥ 加大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持
力度
? 从2001年开始实施的, 中国农
村扶贫开发纲要,,再次把民族地
区确定为重点扶持对象,在新确定
的 592 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中,
民族自治地方(不含西藏)增加为
267 个,占重点县总数的 4
5.1% 。同时,西藏整体被列入
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范围。
?
? 1990年,国家设立了,少数民族贫
困地区温饱基金”,重点扶持少数民族
贫困县。
? 1992年,国家设立,少数民族发展
资金”,主要用于解决民族自治地方发
展和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中的特殊困难。
? 国家从2000年起组织实施,兴边富
民行动”,对22个10万以下的人口
较少民族采取特殊帮扶措施,重点解决
边境地区、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的基
础设施建设和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
? ⑦ 增加对民族自治地方社会事业的投入
? ⑧ 扶持民族自治地方扩大对外开放
? ⑨ 组织发达地区与民族自治地方开展对口
支援中国政府致力于在地区之间和民族之
间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 ⑩ 照顾少数民族特殊的生产生活需要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思考题:
中国为什么要选择民族区域自
治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
制度?
教学目的
通过对我国民族的基本概况及中外解决
民族问题的经验和教训的分析与讲解,
使学生了解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我
国解决民族问题的现实和正确的选择。
教学重点
我国民族问题的在当代的主要表现;民
族法的历史沿革;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
基本原则。
课时数
4学时
本章内容
一, 民族与民族问题
二, 民族问题的解决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一、民族与民族问题
(一) 民族的概念
(二) 我国民族的概况
(三) 世界民族分布
(四) 民族问题
返回目录返回一级目录
(一) 民族的概念
?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
有 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
生活 以及表现了共同的民族 文化
特点上的 共同心理素质 这四个基本
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
所谓 共同语言 是指同一民族的人们在生
产, 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 交往联系
所共同使用的言语 。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
的共同语言, 没有共同语言就不能结合为
一个民族 。 当然, 这并不是说不同民族的
人们必须操不同的语言, 也不是说凡操同
一语言的人们都必是同一民族 。
共同地域 指的是组成一
个民族的人们长期共同生活,
生产, 交往活动的范围 。 共
同地域这一民族特征, 在民
族形成之初或之后的一段时
间里, 显得特别突出和重要 。
它是民族的共同语言, 共同
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形
成 的 物 质 条 件 。
历史上有些民族曾因地域联系的
消失而使原先统一的民族发展成为
不同的民族。共同地域是民族的重
要特征,但并非生活在同一地域的
人们必定是同一民族,也非同一民
族的人们必须永远居住在一起。由
于历史的、社会的以及人们谋生等
方面的需要,影响着人口的流动迁
徙,出现了民族杂居的现象。中国
各民族就呈现出 大杂居、小聚居 的
分布状况。
共同经济生活, 系指经济类型和经济
上的联系性 。 经济类型即民族赖以生存的物
质条件 。 在民族形成过程中或形成之初, 有
的民族以农为主, 有的民族以牧为主, 有的
民族农牧业兼而有之 。 经济上的联系性, 即
一个民族的各地区, 各行业, 各部门在经济
上的分工和相互依赖, 在生产中的相互联系,
在共同市场的商品交换等 。
共同的心理素质 是由民族感情, 意
志, 性格, 气质以及民族自我意识等诸
因素构成的 。 它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
历史传统, 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的特
点在该民族 精神面貌 上的反映 。 它通过
民族语言, 文学艺术, 社会风尚, 生活
习俗, 宗教信仰, 道德情操以及对民族
和人民的热爱, 对乡土的眷恋等表现出
来 。 民族心理素质有独立性, 能动性,
排他性, 全民性和可变性等特征 。
返回目录返回二级目录
(二)我国民族的概况
1、民族人口 ( *)
我国是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共有 56个民
族主体民族汉族,是在 ? 汉代和其后
的中原人和四围的外族人接触中产生
的 ? 中华民族是具有中国国家象征、
由中国各民族共同组成的多元一体的
多民族共同体
2、民族分布
1)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 西部
西部是指在西部的十二个
省区市(陕西、甘肃、宁夏、新
疆、西藏、云南、四川、贵州、
重庆、广西、内蒙古、青海)和
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吉林延边、
湖南湘西、湖北恩施)( *)
2)民族分布的格局
汉族以内地为中心遍布全国,
少数民族以边疆为中心,形成自
己或大或小的聚居区,同时又和
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交错居住的
分布格局。
——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
居、相互交错聚居。
3)民族分布的特点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特点:
一是分布地域辽阔。
二是分布极不平衡。
三是大杂居、小聚居。
四是民族地区人口密度较小。
? 3、民族的来源
? 1) 大多数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世
居民族。
? 2) 有些民族的先民在历史上很早就迁
入我国,后逐渐繁衍发展成为单一的民
族共同体。
? 3) 有些民族是在比较晚近时期才迁入
我国。
? 4) 有的古代民族同我国现代不少民族
有渊源关系。
4、我国民族的识别 *
1) 民族识别问题的提出
2) 民族识别的概念
3) 民族识别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
4) 民族身份证族别的填写
5) 不同民族结婚族别的确定
返回目录返回二级目录
? 1950年,全国各地提出的族别称谓达 400
多个,情况相当复杂,此后经过分析研究,
大体有如下几种情况,
? ( 1) 有的称谓系泛称,比如历史上称中
原以外四周各族为 "东夷、西戎、南蛮、
北狄 "。直到 50年代初,这种泛称仍然存
在。如贵州将少数民族均称为 "苗 ",其
中又有 "仲家苗 "(布依 ),"侗家苗 "(侗
族 ),"水家苗 "(水族 )等等,并不限于现
今的苗族。
? ( 2) 有的称谓系同一民族内部不同支
系的自称。如彝族中多数自称为 ? 聂苏 ?
或 ? 诺苏 ? 以外,还有 ? 阿西 ?, ? 撒
尼 ?, ? 子君 ?, ? 罗武 ?, ? 密岔 ?,
? 山苏 ? 和 ? 车苏 ? 等等支系的自称。
? ( 3) 有的称谓系同一民族居住地不同
或方言区不同的自称。如傣族因住地不
同有 " ","傣纳 ","傣崩 "和 "傣雅 "
等自称。纳西族因方言不同有 "纳西 "、
"纳恒 "和 "纳日 "等自称。藏族中因住地
与方言不同有 "博巴 ","康巴 ","安多
哇 "和 "嘉绒 "等自称。
? ( 4) 有的称谓系因服饰或生活习惯不
同的他称。如苗族中有 ? 青苗 ?, ? 白
苗 ?, ? 花苗 ? 和 ? 牛角苗 ? 等等。仡
佬族中有 ? 花仡佬 ? 与 ? 披袍仡佬 ? 等
等。傣族中有 ? 旱傣 ?, ? 水傣 ? 和
? 花腰傣 ? 等等。
? ( 5) 有的称谓系因信仰同一宗教而来
的他称。如伊斯兰教在新中国成立以前
称回教。因此,有的便称讲汉语的回族
为 "回回 ",称缠头的维吾尔族为 "缠回 ",
称东乡族为 "东乡回 ",称保安族、撒拉
族为 "保安回 ","撒拉回 "等等。
? ( 6) 有的称谓系不同民族自报的相似名称。
如湘、鄂、川、黔有土家族,青海有土族,而
彝族中也有自报为土族或土家族的,皆含有土
著的意义,实则并非一个民族。
? ( 7) 有的称谓系同一民族沿用了历史上不同
称谓而来。如白族中有的自称 ? 白子 ?,而
有的则自称 ? 七姓民 ? 等。
? ( 8) 有的称谓系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汉民集团
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后形成的自称。如贵州的 "
南京人 ","湖广人 "和 "穿青人 ";湖南的 "佤乡
人 "和广西的 "六甲人 "等等均是。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 2)民族识别的概念
? 民族识别,就是通过对一定地域内、一
定时间里的一些人们共同体的特征进行
识别,确定其民族的属性和民族的成份。
众多有待识别的不同族称,归纳起来基
本上可划分为两大类:一是要弄清待识
别的民族共同体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
二是在少数民族内确定究竟是单一民族,
还是某一民族的一部分。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3)民族识别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理论为指导,
密切结合中国的历史和实际,灵活运用斯大
林关于现代民族的特征的理论,对民族语言
文字、地域、经济生活、文化和心理素质等
要素,进行历史的综合考察和分析,只要具
有构成单一民族的条件,不管其社会发展水
平如何,不论其居住区域大小和人口多少,
也不论周邻国家是否居住有相同的民族,在
充分照顾该民族人民意愿的基础上,都一律
承认为一个民族,同样享有民族平等权利。
? 首先是共同地域。 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都形成或大或小的聚
居区。同时,又与其他民族形成交错杂居的局面。
? 其次是共同语言 。 我国的少数民族中,目前 回、满、畲等 民族基本使
用汉语。还有同一民族讲几种语言的状况。如 景颇族 中景颇支讲景
颇语,载瓦、茶山、浪速三支讲载瓦语。又如 裕固族,居东部的讲恩
格尔语,居西部的讲尧呼尔语,二者语系不同,不能交际。再如瑶族,一
支自称 "勉 "的 (占整个瑶族的 70%)讲瑶语,一支自称 "布努 "的讲苗语,
一支自称 "拉加 "的讲侗语,一支自称 "丙多优 "的已讲汉语。即便讲同
一语言的民族,由于以往交通不便,很少往来,形成了许多方言、土语,
彼此也很难沟通。这在 苗族、彝族 等民族中普遍存在这种情况。由
此可见,共同语言是民族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也要根据我国各民族的
实际作具体分析研究。
? 第三是共同经济生活。 一个居住较为集中的
民族有着共同的经济生活自不待言,但居住较
为分散的民族则很难有共同的经济生活的存
在。比如四川凉山州内的 彝族 原来主要是奴
隶制经济,云南红河州内的彝族原来还保有封
建领主制经济,而云南楚雄州内的彝族原来则
主要是封建地主经济。
? 第四是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
民族意识并非不可捉摸可有可无的东西,换言
之它往往是民族识别中考虑是否为一个民族
的显著标志。
? 关于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进程,黄光学、施联朱等所
编, 中国的民族识别, 一书进行了总结。该书将民族
识别工作的进程大体概括为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 —— 发端阶段 (新中国建立至 1954年 )。这一
阶段对畲族、达斡尔族进行了调查和确认,将新疆的 "
归化族 "正名为俄罗斯族,将新疆的 "塔兰其族 "归并为
维吾尔族的一部分。经过识别和归并,从 1953年第一
次人口普查中,从自报的 400多种民族名称中确认了 39
个民族成分。
? 第二阶段 —— 高潮阶段 (1954年至 1964年 )。这一阶段
对云南、贵州、湖南、广东等地自报不同称谓的民族
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新确认了 15个少数民族,并将 74
种不同称谓的少数民族归并到 53个少数民族当中。
? 第三阶级 —— 受干扰阶段 (1965年至 1978年 )。这一阶段
除确认西藏的 珞巴 为单一的少数民族以及在贵州进行了
一些民族识别的调研工作外,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干
扰,民族识别工作基本陷于停顿。
? 第四阶段 —— 恢复阶段 (1978年至 1990年 )。这一阶段除
1979年确认 基诺族 为单一的少数民族外,主要 是恢复、
更改一部分少数民族的民族成分。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三)
世界民族分布
世界有 2000多个民族
亚洲 居住着上千个民
族, 占世界民族的半数,
因此, 亚洲的民族问题
也较复杂 。
非洲 有 500多个民族,
从人种上讲, 白人占
25%,主要分布在北非
至撒哈拉沙漠的南沿,
其余的多为黑人 。
欧洲 有 30多个国家, 160多个民族, 大部分民族属
欧罗巴人种, 东欧国家的民族问题比较复杂 。
美洲 现有的 500多个民族, 绝大多数为混血民族 。
大洋洲 的居民主要包括两部分人, 即原始的土著
居民和新来的移民 。 前者多属赤道人种的东支 。 新来
的移民主要是欧洲移民和少数亚洲移民 。
返回目录返回二级目录
(四)民族问题
1、何谓民族问题?
从狭义上讲是指民族间的关系问题。
从广义是讲它除了民族间的关系之外,
还涉及到民族自身的发展、民族与阶级、
民族与国家等诸多方面的复杂关系问题。
有民族的存在和民族之间交往,
就有民族问题。民族问题,主要表现
为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即民族之间
的联系和民族之间的矛盾。因此,从
狭义上讲,民族问题就是民族之间的
矛盾问题。
民族问题表现在民族之间经济、
政治、文化、思想、语言文字、生活
习俗和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贯穿于
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全过程。
民族问题的特征:
普遍性,当今世界独立国家和地区中绝大多数有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
长期性,自从民族问世,在民族交往中便产生了
民族问题。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长
期存在。
复杂性,民族问题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往往与
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问题交织在一起。不同种
族的民族之间,又与种族问题交织在一起。有些民族
问题涉及到国家间关系问题。
重要性,在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是涉及到国家
治乱安危的重大问题。当今世界各地的战乱无不与民
族问题相关,如中东问题、科索沃问题等等。
2、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
是巩固和发展团结、互助友爱的社会主义
民族关系,保障民族平等、维护祖国统一和
社会安定。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领导少
数民族人民和干部在民族自治地方当家作主。
并正确处理统一和自治、国家整体利益和民
族地方具体利益的关系。
返回目录返回二级目录
二
、
民
族
问
题
的
解
决
返回目录返回一级目录
民族问题是一种社会问题,它的内
容和性质是由社会的阶级结构和社会性
质决定的,它的任务是与革命的任务相
适应的。斯大林说:?社会生活在变化,
‘民族问题’也跟着变化。在各个不同
的时期,有各种不同的阶级出现在斗争
舞台上,而且每一个阶级都是按照自己
的观点来理解‘民族问题’的。
二、民族问题的解决
(一) 中国民族法的历史沿革
(二) 外国民族问题的解决
(三) 新时期我国民族问题的解决
返回目录返回一级目录
(一)中国民族法的历史沿革
(教材 47页)
夏 —— 商 —— 西周 —— 东周(春秋 —— 战国)
—— 秦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 —— 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辽、西夏、金
—— 元 —— 明 —— 清
主线:大一统的国家观
民族政策开明的代表时期
—— 汉唐
民族文化大融合时期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民族政策落后、法制退步时期
—— 元朝
民族法制最完备时期
—— 清朝
中国古代民族法的特点:
? 大一统的国家观
? 汉夷两制、分而治之
? 民族不平等和强制同化
1、中国奴隶社会民族法的内容
(教材 50页)
( 1)礼
( 2)刑
( 3)划分五服
2,中国封建社会民族法的主要内容
( 教材 53页 )
( 1) 在民族地区建臵地方政权机构
政策,羁縻 统治
—— 中央政府授予各少数民族首
领 以各种官职或封以爵位, 使之成为
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政权长官, 在其
地实行 自治, 当地的社会制度维持民族
原状 。
( 2) 和亲联姻
( 3 ) 民族分治
A 移民
B 屯军
C 调将
D 法制多元化
( 4) 武力征服,
秦、汉、唐、元、清(大统一时代)
( 5)设臵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
元:宣政院
清:理藩院
( 6)立法
秦、唐、清
清朝民族法制是中国古代民族立法
的典范和最高成就
秦, 属邦律,,
—— 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部成文
民族法
主要内容:
A 民族相对自治
B 保障少数民族首领享有法律特权
C 实行民族同化
历史影响:
开民族立法先河,其立法精神为封建后
世朝代所继承
唐律
— 我国封建立法的典范
? 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
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
清
朝
民
族
立
法
大
清
律
例
理藩院则例
治藏六法
回疆则例
治理青海单
行法规
苗 例
返回目录返回二级目录
(二)外国民族问题的解决
就世界范围来讲,各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治形式大
体上有两种,一种是联邦制,即以某一个或几个民族
为主体建立成员国或分子国,然后再把这些成员国或
分子国联合成一个统一国家。另一种是民族区域自治
制,即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以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划
定行政区域,使居住在该行政区域内的一个或几个民
族享受自治权。
前苏联也好,前南斯拉夫也好,尽管在解
决民族问题方面曾经创立一种可供世人借鉴
的模式,但目前的俄罗斯和南斯拉夫现状,
充分说明该两国先前的模式有值得认真检讨
的地方。环顾当今世界,一些地区间民族问
题动荡不已,甚至导致战火绵延,国家分裂,
而多民族的中国却是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这不能不说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方式是成功
的,这就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
从其建立始就十分重视民族问题解决。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政权组织对
民族问题的解决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经
历了由联邦制下的 自决 到单一制国家下
的民族区域自治的认识过程 。
返回目录返回二级目录
(三)新时期我国民族问题的解决
1,? 民族法制 ? 概念的提出及我国的民
族法制建设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方针 。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建国以来
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指出,? 必须坚持实行
民族区域自治, 加强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建设, 保障
个少数民族地区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党和
国家政策的自主权 。 ? 第一次提出 ? 民族区域自治
法制建设 ? 。
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 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强调指出,? 加强和推动民族立法工作,
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
面。 ?
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民族区域
自治法制建设作出了大的原则规定 。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
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
治法,, 标志着我国民族法制建设
迈出新步伐 。
2001年 2月通过了, 民族区域自
治法, 修正案
2、中国民族政策与民族法制建设的核心
及贯彻的原则
1) 中国民族政策与民族法制建设的核心
是全面保障少数民族的基本权利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
2)中国法制建设贯彻的原则
中国民族政策和民族法规的内容很
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
各个方面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主
要有 3条原则贯彻其中:
( 1) 实行彻底的民族平等原则
( 2) 民族区域自治原则
( 3) 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返回目录返回二级目录
,是我国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制建设
的基石 。 我国实行的民族平等政策包括
几个方面涵义:
第一, 各民族不论其人口多少, 发
展程度如何, 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异
同, 都没有优劣, 贵贱之分, 都是社会
生活中平等的一员, 都拥有同等的地位 。
民族平等
第二, 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切领
域, 各民族及其成员依法享有相同的
权利, 承担相同的义务, 不承认任何
民族及其成员在任何方面拥有特权,
也不允许歧视任何民族及其成员 。
第三, 各民族内部成员也是平等的,
不允许民族内部存在压迫和歧视制度 。
第四, 逐步消除民族之间的差距,
实现事实上的平等 。
截至2003年底,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
的总数达到290多万人。同时,各少数民族还通过选
出本民族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行使管理国家事务
的权利。自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历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少数民族代表的比例都 高于 少数民族人口的
比例。例如,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少数民族代表
415名,占代表总数的13.91%,高于人口比例
5.5个 百分点。 每个民族都 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民族都有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委员 。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是指, 在统一的国家内,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建立民族自治地
方并设立自治机关, 由少数民族行使当
家作主, 管理本地区行政事务和本民族
内部事务的权利 。 根据少数民族居住情
况, 可以由一个民族实行区域自治, 也
可以由几个民族联合实行区域自治 。
民族区域自治
截至 2003年底,中国共建立了 155个民
族自治地方,其中包括 5 个自治区,30个
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根据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在
55个少数民族中,有 44个建立了自治地方,
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
人口的 71%,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
国土总面积的 64% 左右。
鉴于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域较小、
人口较少并且分散,不宜建立自治地方,
,宪法, 规定通过设立 民族乡 的办法,使这
些少数民族也能行使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
内部事务的权利。
1993年,中国政府颁布, 民族乡行政工
作条例,,以保障民族乡制度的实施。
截至 2003年底,中国在相当于乡的少
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共建立了 1173个民族乡。
11个因人口较少且聚居区域较小而没有实行
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中,有9个建有民族乡。
?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 自治区、自治州、
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
?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中,除实行区
域自治的民族的代表外,其他居住在本行政
区域内的民族也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
应当 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
或者副主任。
? 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
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 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的其他组成人员,
应当 合理配备 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
他少数民族的人员。
? 自治机关所属工作部门的干部中,应当
合理配备 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
数民族的人员。
? 民族区域自治权的内容:
? ① 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
? 中国155个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中都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
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
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全部由实行区域自治的
少数民族公民担任。
② 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力
截至2003年底,民族自治地方共
制定自治条例 133 个、单行条例 384
个,民族自治地方根据本地的实际,对婚
姻法、继承法、选举法、土地法、草原法
等法律的变通和补充规定有68件。
③ 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公务的
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
使用 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 语言文字;同
时使用几种通用的语言文字执行职务的,可
以以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语言文字为主。内
蒙古、新疆、西藏等民族自治地方,都制定
和实施了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有关
规定或实施细则。
?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帮助 10多 个少数民族
改进和创制了文字。
? 到2003年底,中国有 22 个少数民族使
用 28种 本民族文字。在中国,无论在司法、
行政、教育等领域,还是在国家政治生活和
社会生活中,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都得到广泛
使用。
? 现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等重要会
议上都提供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
鲜、彝、壮等民族语言文字的文件和同声传
译。
? ④ 少数民族享有宗教信仰自由
? 中国少数民族群众大多有宗教
信仰,有的民族多数群众信仰某
种宗教,如藏族群众信仰藏传佛
教,回、维吾尔等民族信仰伊斯
兰教。
?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宪
法和法律的规定,尊重和保护少
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少
数民族公民一切合法的正常宗教
活动。
? ⑤ 保持或者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
?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各少数民族都
有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进行社会活动的
权利和自由。
? 包括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尊重和照顾少
数民族的节庆习俗,保障少数民族特殊食品
的经营,扶持和保证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的生
产和供应以及尊重少数民族的婚姻、丧葬习
俗等。
? 同时,提倡少数民族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
各方面奉行科学、文明、健康的新习俗。
⑥ 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
业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法
律规定和本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合
理调整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
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地
方的财力、物力和其他具体条件,自
主地安排地方基本建设项目;
自主地管理隶属于本地方的企业、
事业。
? 民族自治地方依照国家规定,可
以开展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经国
务院批准,可以 开辟对外贸易口
岸 ;
? 民族自治地方在对外经济贸易活
动中,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
? 根据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的总体规划,各民族自治地方结
合实际,都制定了经济社会发展
的规划、目标和措施。
⑦ 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
事业
?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
国家的教育方针,依照法律的
规定,决定本地方的教育规划,
各级各类学校的设臵、学制、
办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用
语和招生办法。
在少数民族牧区和经济困难、居住
分散的少数民族山区,设立以 寄宿
为主和助学金为主的公办民族小学
和民族中学,保障就读学生完成义
务教育阶段的学业。
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
(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
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
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
根据不同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
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推广
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发
展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的文学、艺
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
民族文化事业。
? 截至2004年8月底,中国有世
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遗
产29个,其中,在民族自治地方的文
化遗产有拉萨布达拉宫、丽江古城等2
个;自然遗产有九寨沟、黄龙风景名胜
区和 ? 三江并流 ? 自然景观等3个。此
外,纳西东巴古籍文献列入 ? 世界记忆
遗产名录 ? 。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是指各民族的经济,
社会, 文化事业得到高度发展, 民族自
身素质得到极大提高, 各民族的特点得
到全面的充分展现, 共同走向富裕, 文
明的社会 。
为此, 国家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各民族
人民开发建设家乡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
要 大力扶持和帮助 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
化和各项社会事业
各民族共同繁荣
? ① 将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摆到突出的战略
位臵。
? 为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中国政
府于 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 5个自治
区,27 个自治州以及 120个自治县(旗)中的 83个
自治县(旗)被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还有 3个自
治州参照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西部大开发
战略实施5年来,西部地区陆续新开工 60个重大建设
工程,投资总规模约 8500亿元人民币,对带动民族
自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 ② 优先合理安排民族自治地方基础设施
建设项目国家在民族自治地方安排基础
设施建设和开发资源的时候,适当提高
投资比重和政策性银行贷款比重。
? 中国政府自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开始,就在民族自治地方安排了一批重点建设项目。
如内蒙古包头钢铁基地、宁夏青铜峡水电站、新疆石
油勘探等,以及四川至西藏、青海至西藏、新疆至西
藏等公路干线和包头至兰州、兰州至西宁、兰州至乌
鲁木齐的主要铁路干线。
? 20世纪90年代,修建了宁夏中卫至陕西宝鸡铁路、
新疆南疆铁路、塔城机场等一批大型交通设施。
? 2000年以来,国家通过投资建设“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一批重大工程,帮助民族
自治地方进一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 ③ 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支持力度
? 民族区域自治法
? 第六十二条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
收入的增长,上级财政逐步加大对民族
自治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通过 一般
性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财政转移支付、
民族优惠政策财政转移支付 以及国家确
定的其他方式,增加对民族自治地方的
资金投入,用于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经济
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
的差距。
即:中央政府为保
证全国统一的公共权力的执行,以及维
持地方政府财政的纵向平衡和地方政府
之间的横向平衡而条采取的一项财政措
施。其目的 首先 是解决地方财政的赤字
问题,其次 在于提供全国均等的公共服
务和公共产品,第三 是解决落后地区的
发展问题。
财政转移支付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在处理中央财政与
地方财政关系时,协调上下级之间关系的工
项重要制度,它通过垂直的即从上一级财政
流向下一级财政的资金流动,来实现上级政
府对下级政府的财政补助;
或从同级的富裕地区向贫困地区的资金流
动,实现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提供能力的平
等。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的目的,是
为了解决地方政府收支不平衡的问题,以及
因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引起的全国公共
服务不均衡的问题。
? ④ 重视民族自治地方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 中国政府确定的,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中的四个重点地区和四项重点工程 全部 在少
数民族地区。
? 国家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
林、退牧还草项目 主要 在少数民族地区。
? 全国 226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接近半
数 在少数民族地区,如四川若尔盖湿地自然
保护区、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等。
? 此外,国家还在新疆实施了“塔里木盆地
综合治理工程”,在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实
施了“三江源保护工程”,并高度重视南方
喀斯特地区的生态治理。
? ⑤ 采取特殊措施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教育
事业国家帮助民族自治地方普及九年义务教
育和发展各类教育事业。
? 目前,中国共建立了13所民族高等院校,主要用于
培养少数民族人才。
? 同时又在发达地区开办民族中学或者在普通中学开设
民族班,招收少数民族学生。
? 中国政府为加大对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培养力
度,决定从2005年起在少数民族地区试点招收硕
士、博士研究生2500人,力争在2007年达到
年招生5000人、在校生总数1.5万人的规模。
? ⑥ 加大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持
力度
? 从2001年开始实施的, 中国农
村扶贫开发纲要,,再次把民族地
区确定为重点扶持对象,在新确定
的 592 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中,
民族自治地方(不含西藏)增加为
267 个,占重点县总数的 4
5.1% 。同时,西藏整体被列入
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范围。
?
? 1990年,国家设立了,少数民族贫
困地区温饱基金”,重点扶持少数民族
贫困县。
? 1992年,国家设立,少数民族发展
资金”,主要用于解决民族自治地方发
展和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中的特殊困难。
? 国家从2000年起组织实施,兴边富
民行动”,对22个10万以下的人口
较少民族采取特殊帮扶措施,重点解决
边境地区、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的基
础设施建设和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
? ⑦ 增加对民族自治地方社会事业的投入
? ⑧ 扶持民族自治地方扩大对外开放
? ⑨ 组织发达地区与民族自治地方开展对口
支援中国政府致力于在地区之间和民族之
间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 ⑩ 照顾少数民族特殊的生产生活需要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思考题:
中国为什么要选择民族区域自
治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
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