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件设计技术
引 言
集成电路按其制造材料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硅材料集成电路,另一类是砷化镓。目前用于ASIC设计的主体是硅材料。但是,在一些高速和超高速ASIC设计中采用了GaAs材料。用GaAs材料制成的集成电路,可以大大提高电路速度,但是由于目前GaAs工艺成品率较低等原因,所以未能大量采用。
在双极型工艺下:
ECL/CML: Emitter Coupled Logic/Current Mode Logic 射极耦合逻辑/电流型开关逻辑
TTL:Transistor Transistor Logic 晶体管-晶体管逻辑
IIL:Integrated Injection Logic 集成注入逻辑
在MOS工艺下:
NMOS、PMOS:
MNOS:Metal Nitride(氮) Oxide Semiconductor
(E)NMOS与(D)NMOS组成的单元
CMOS: Metal Gate CMOS
HSCMOS:High Speed CMOS (硅栅CMOS)
CMOS/SOS:Silicon on Sapphire(兰宝石上CMOS,提高抗辐射能力)
VMOS:Vertical CMOS(垂直结构 CMOS,提高密度及避免Latch-Up效应)
GaAs集成电路:
GaAs这类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中载流子的迁移率比硅中载流子的迁移率高,通常比掺杂硅要高出6倍。此外,由于GaAs是一种化合物材料,很容易将硅离子注入到GaAs中形成MESFET(Metal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的源区与漏区,且由注入深度决定MESFET的类型。注入深度在500~1000 时是增强型,而1000~2000 时是耗尽型。从工艺上讲GaAs的大规模集成也比较容易实现。目前GaAs工艺存在的问题是它的工艺一致性差,使其制造成品率远远低于硅集成电路。
MOS晶体管的工作原理
MOS晶体管的全称为MOSFET(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它是构成VLSI的基本元件,下面我们简单介绍MOS晶体管的工作原理。
半导体的表面场效应
在垂直于半导体表面的电场作用下,半导体表面层中的载流子数目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半导体的导电能力发生变化,这种效应称为半导体表面场效应。
1.图1是一块P型半导体,它体内的载流子——空穴的分布是均匀的。
2.在半导体表面上安装一块与之平行的金属板,并在金属板与半导体之间加一个电压,金属板与半导体之间就会产生一个与表面垂直的电场。如果金属板接正极,半导体接负极,在电场作用下,P型半导体表面的空穴被排斥到体内,表面空穴减少了。如图2所示。
3.随着电场强度的不断增强,表面空穴不断减少,当电场增强到一定值时,P型半导体表面层中的空穴几乎全部被赶走,使表面形成“耗尽区”,如图3所示。
4.如果电场再进一步增强,则不仅把半导体表面的空穴全部赶走。而且还从体内吸引一定数量的电子到表面层中去,从而使原来为P型的半导体表面变成了电子占多数的N型层,这个N型层被称为“反型层”,反型层的厚度会随外加电场的增强而变厚。如图4所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半导体的导电能力随外加电压的变化而变化,MOS管正是利用这种表面场效应原理进行工作的。
PN结的单向导电性
自建电场和空间电荷
PN结两侧电子和空穴浓度相差悬殊,必定引起P区空穴和N区电子向对方扩散,结果在结区附近P型一侧形成一个由于空穴欠缺而呈现电离受主的负电荷区域,N型一侧形成一个由于电子欠缺而呈现电离施主的正电荷区域。这个具有正负电荷的区域叫做空间电荷区。空间电荷区内存在着由N型区指向P型区的电场叫做自建电场。它将阻止电子和空穴的扩散运动,当达到动态平衡时,PN结就具有了一定宽度的空间电荷区及自建电场。
PN结的单向导电性
在PN结上加上外加电场,PN结两边的电位差将发生变化,从而破坏了原来的平衡。正向偏置下(P接正,N接负),消弱了自建电场,在PN结面外发生载流子的注入效应,形成扩散电流。反向偏置下(P接负,N接正),加强自建电场,PN结界面处发生少子的抽取作用,即P区和N区少子只要扩散到PN结边界,立即被结内强大电场拉向对方,形成反向电流,但很快趋于饱和。
三、MOS管的工作原理
如图是一个NMOSFET的结构图,在一块杂质浓度较低的P型Si上,做两个高杂质的N型区作为S、D区,G为栅区由多晶硅制做,其下面是绝缘材料二氧化硅,S和D在制做上是完全对称的,它们分别与衬底形成一个PN结,两个PN结处于背靠背 状态,在未加栅电压时,即使有Vds,但S、D之间不会有电流通当过。
当栅极加正电压Vgs时,由于衬底接地,栅极与衬底之间产生了电场E。衬底中多数载流子空穴受电场E的作用而向下移动,形成耗尽层。
当栅极正电压进一步增加达到一定程度Vgs=Vth时,衬底中少数载流子——自由电子被吸引到衬底表面积累起来,形成反形层。这一反形层将S、D极连接起来形成导电层。该导电层相当于一个薄层电阻,其阻值大小与沟道几何形状及反型层中的载流子浓度有关。栅压越高,反型层越厚,阻值越小,导电性能就越好。因此,可以认为导电层相当于一个由栅电压控制的变阻器。使沟道表面反型的电压叫开启电压,一般Vth=0.2Vdd。
当Vgs>Vtn后,我们设Vgs保持不变。
Vds=0时,源漏之间不加电压时,沟道各处电场强度相等,沟道厚度均匀,S、D之间没有电流Ids=0。
当Vds>0时,源漏之间加电压时,沟道变得不均匀了。在S端,由于Vs=0,栅极与S极之间仍保持Vgs的电位差,而在D端,电位升为Vd,栅极与漏极之间的电位差只有Vgs-Vds了,电场强度变弱了,反型层也变薄了。由于沟道上有了一个电场Eds,因此,沟道中的自由电子在Eds的作用下,由S流向D,形成了电流Ids,Ids随Vds变化基本呈线性关系。
当Vds继续增加到Vds>Vgs-Vtn时,在D端,栅极与衬底之间电位差Vgs-Vds<Vtn,不足以形成反型层了,这时出现沟道夹断。在Vgs-Vds=Vtn时,沟道开始夹断的地方叫夹断点。电子运动到夹断点处,进入耗尽区,在漂移作用下,被D极的高电位吸引过去。沟道夹断后,沟道上的电压降(Vgs-Vtn)基本保持不变,大部分电压降在耗尽区的高阻区上Vds-(Vgs-Vtn),由于沟道电阻Rc正比于沟道长度L,而Leff=L-(L变化不大,Rc基本不变。所以,Ids=(Vgs-Vtn)/Rc不变,即电流Ids基本保持不变,出现饱和现象。
当Vds增大到一定极限时,由于电压过高,晶体管被雪崩击穿,电流急剧增加。
MOS管的电流电压
上一节我们讨论了晶体管工作的四个区:截止区、线性区、饱和区及击穿区,这一节我们定量地分析一下晶体管在这四个区工作情况,并给出电流、电压表达式,称为电流电压特性。
MOS管的I~V特性:
下面我们推导NMOS管的电流——电压关系式:
设:Vgs>Vtn,且Vgs保持不变,
则:沟道中产生感应电荷,根据电流的定义有:
Ids=(栅下感应总电子电荷数Qc)/(电子平均传输时间()
其中:(=(沟道长度L)/(电子运动速度V)
而: V=(n×Eds (n为电子迁移率(cm2/v×sec)
Eds=Vds/L 沟道水平方向场强
代入: V=((n×Vds)/L
代入: (=L2/((n×Vds)
(有了,关键是求Qc,需要分区讨论:
(1)线性区:Vgs-Vtn>Vds
设:Vds沿沟道区线性分布
则:沟道平均电压等于Vds/2
由电磁场理论可知: Qc=Co×Cox×Eg×W×L
其中:
t ox 为栅氧厚度, Co 为真空介电常数,
W 为栅的宽度, Cox 为二氧化硅的介电常数,
L 为栅的长度
令: Cox=(Co×Cox)/tox 为单位面积栅电容
K= Cox×(n 工艺因子
Βn=K(W/L) 导电因子
则:Ids=βn[(Vgs-Vtn)-Vds/2]Vds--------这就是线性区的电压、电流方程。
当工艺一定时,K一定,βn与(W/L)有关。在前面推导过程中我们发现,电子的平均传输时间(∝L2。因此,要提高晶体管的工作速度,就应尽量减小L。一般设计晶体管时L取为工艺允许的最小线宽。设计者可以通过改变W来改变βn的值,从而满足电路设计的要求。
(2)饱和区:Vgs-Vtn<Vds
当Vgs-Vtn=Vds时,沟道出现夹断,Vds进一步增加时,夹断点缓慢地向源极方向移动,沟道反型层两端电压保持为Vgs-Vtn不变,Vds增加的电压主要降在△L上,由于△L〈〈L,电子移动速度主要由反型区的漂移运动决定。所以,将以Vgs-Vtn取代线性区电流公式中的Vds得到饱和区的电流—电压表达式:
(3)截止区:Vgs-Vtn≤0 Ids=0
(4)击穿区:电流突然增大,晶体管不能正常工作。
二、PMOS管I~V特性
P管的工作过程与N管是相似的,只是开启电压Vtp为负值,电流Ids也与N管电流方向相反。P管工作时的电压偏置条件如图所示,只要将前面推导的电流——电压表达式中加上绝对值符号就可以用于P管。
线性区:Isd=βp|Vds|(|Vgs|-|Vtp|-|Vds|/2)
饱和区:Isd=(βp/2)(|Vgs|-|Vtp|)2
反相器直流特性
MOS晶体管从工作原理上可分为两大类:增强型和耗尽型。
NMOS管:Vtn>0 增强型 PMOS管:Vtp<0 增强型
Vtn<0 耗尽型 Vtp>0 耗尽型
反相器的输出与输入反相,能执行逻辑“非”的功能,它是数字电路的基本单元,MOS反相器一般形式如图。其中驱动元件通常是增强型MOS管,以便级间耦和。负载元件有很多种形式:电阻负载、增强负载、耗尽负载和互补负载。按负载元件和驱动元件之间的关系,可分为有比反相器和无比反相器。
N沟增强:
N沟耗尽:
(c)P沟增强:
(d)P沟耗尽:
一、电阻负载反相器(E/R)
如图为E/R反相器,若输入Vi足够低时,使驱动管截止,则输出的电平为高电平:Voh=Vdd
当输入电压Vi=Vdd时,输出低电平:Vol=(Ron/(Ron+Rl))×Vdd
其中Ron为Me的导通电阻。为了使Vol足够低,要求Ron与Rl应有合适的比例。因次,E/R反相器为有比反相器。
二、增强型负载反相器(E/E)
如图为E/E反相器,将负载管的栅极、漏极短接,其漏端始终处于夹断状态,故Ml工作在饱和区,这类反相器又称为饱和E/E反相器。
当Vi为低电平时,Me截止,反相器输出高电平比Vdd低一个开启电压。由于Ml管的漏端已经夹断,当Vo=Vdd-Vtl时,源端也夹断,Ml截止,所以:Voh=Vdd-Vtl。
当Vi为高电平时,Vol的值由下式决定:
Il=Ie
Βl(Vdd-Vtl-Vol)2= βe[2(Vi-Vte)-vol]Vol
解之得:
令:
则:
另一类E/E反相器为非饱和负载反相器,若Vgg>Vdd=Vtl,则Tl处于非饱和状态。
Vi为低电平时:Voh=Vdd
Vi为高电平时:Il=Ie
βl[2(Vgg-Vtl)-Vdd-Vol](Vdd-Vol)=βe[2(Vi-Vte)-Vol]Vol
因为:Vol<<Vdd, Vol<<2(Vgg-Vtl)-Vdd
所以:一般情况下,ke=kl, 所以:
即输出低电平Vol取决于Te及Tl两管的宽长比,要使Vol足够低,要求两管尺寸有一定比例,因此,E/E反相器也是有比反相器。
三、耗尽负载反相器(E/D)
耗尽负载反相器是以耗尽型晶体管作为负载管,E/D反相器也有两种形式,如图所示:
对于栅漏短接的E/D反相器,因负载管是耗尽型的,Vtl<0,虽然栅漏短接在一起,但漏端沟道仍是开启的,而源端电位不可能高于漏端电位(Vdd),因而源端也开启,负载管始终处于非饱和状态。因此,它的工作情况与E/E非饱和负载反相器特性相同,这里不再介绍了。
对于栅源短接的E/D反相器,栅源短接,但是由于Vtl<0,所以源端仍处于开启状态,漏端随Vo而发生变化:
当Vo≤Vdd+Vtl时,漏端夹断,Tl处于饱和状态:
Ids1=βl(Vgl-Vtl-Vsl)= βl×Vtl2=const
当Vo>Vdd+Vtl时,漏端开启,Tl处于非饱和状态:
Ids1=βl[(Vgl-Vtl-Vsl)2-(Vgl-Vtl-Vdl)2]
=βl[Vtl2-(Vo-Vtl-Vdd)2]
当Vi为低电平时,Te截止,Idsl=Idse=0, Voh=Vdd
当Vi为低电平时,Vo为低,Te非饱和,Tl饱和,
E/D反相器也是有比反相器。
瞬态:这种E/D反相器由于有较高的输出高电平(Voh=Vdd)和较快的上升速度。因此是目前最常用的反相器形式。当Vi由高变低时:Vo由低变高,Tl处于饱和状态,电流为βl×Vtl2很大,对负载Cl充电速度很快,使Vo上升很快。
CMOS反相器
如图所示为CMOS反相器。
Vi为低电平时: Tn截止,Tp导通,Voh=Vdd
Vi为高电平时: Tn导通,Tp截止,Vol=0
下面我们通过电流方程的求解,给出此曲线。
电流方程如下:设 Vtn=-Vtp
0≤Vi<Vtn时:
n截止
p线性 (Vi<Vtn<Vo+Vtp)
p管无损地将Vdd传送到输出端:Vo=Vdd, 如图a——b段。
Vtn≤Vi<Vo+Vtp时:
n饱和
p线性
由In= -Ip得:
如图b——c段。
Vo+Vtp≤Vi≤Vo+Vtn时:
n饱和
p饱和
由In= -Ip得:
Vo与Vi无关,称为CMOS反相器的域电压,如图c——d段。
Vo+Vtn<Vi≤Vdd+Vtp时:
n线性
p饱和
由In= -Ip得:
如图d——e段。
Vdd+Vtp<Vi≤Vdd时:
n线性
p截止
Vo=0
如图e——f段。
综上所述,CMOS反相器有以下优点:
传输特性理想,过渡区比较陡。
逻辑摆幅大:Voh=Vdd, Vol=0。
一般Vth位于电源Vdd的中点,即Vth=Vdd/2,因此噪声容限很大。
只要在状态转换为b——e段时两管才同时导通,才有电流通过,因此功耗很小。
CMOS反相器是利用p、n管交替通、断来获取输出高、低电压的,而不象单管那样为保证Vol足够低而确定p、n管的尺寸,因此CMOS反相器是Ratio-Less电路。
前面已经推导过CMOS反相器的域值电压Vth,为了有良好的噪声容限,应要求Vth=Vdd/2,如果假设:βn=βp,Vth=|Vtp|,则有:Vth=Vdd/2。所以为了满足βn=βp,就要求:
为了提高电路的工作速度,一般取Lp=Ln=Lmin,
则:Wp/Wn=μp/μn,即p管要比n管栅宽μp/μn倍。
以上我们介绍了各种反相器,下面我们做一个小结。如图所示是各种反相器的传输特性曲线比较,我们希望反相器的过渡区越陡越好,实际的各种反相器的过渡区是大不相同的,CMOS反相器最接近于理想反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