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 埠 医 学 院 微 生 物 学 教 研 室
MEDICAL MICROBIOLOGY
呼吸道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
副粘病毒
其他呼吸道病毒
流行性感冒 病毒 (influenza virus)
概述,
流行性感冒病毒是引起人类和动物流行性
感冒 (简称流感 )的病原体;大约十年左右发生一
次流感世界大流行;
1658年,意大利威尼斯城的一次流感大流
行使六万人死亡,惊慌的人们认为这是上帝的惩
罚,是行星带来的厄运所致,所以将这种病命名
为, Influenza”,意即, 魔鬼, 。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死人数为 50385人,
而非战斗死亡人数为 55868人, 其中绝大多数是
患流感死亡 。
1918~ 1919年西班牙流感使欧洲 2.5亿人患病,
2000万人死亡, 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死亡
人数的两倍; 1957~ 1959年德国死于流感的人
约 5.5万; 1968~ 1969年德国死于流感的人约 4
万 。
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多形
性(球或丝状)
⑴,核心:
1,核糖核蛋白( ribonucleoprotein,RNP)
? RNA
? 核蛋白 (NP):型特异性抗原
2,RNA多聚酶, PB,PB1,PB2
⑵,基质蛋白( M蛋白):
型特异性抗原
⑶,包膜
1) 脂质膜
2) 刺突:
亚型特异性抗原
① 血凝素 ( hemagglutinin,HA):
? 呈柱状
? 能凝集多种动物的红细胞 ( 血凝 )
? 其抗体能中和病毒并抑制血凝 。
② 神经氨酸酶
(neuraminidase,NA)
4条糖基化多肽组
成的四聚体, 具
有酶活性:
蘑菇状
水解宿主细胞膜表面 N-乙酰神经氨酸, 有
助于病毒释放 。
液化细胞表面粘液, 使病毒从细胞解离,
有助于病毒扩散 。
NA
HA
M1
M2
NP
RNA
RNP
PA
PB1
PB2
2.分型与变异:
⑴,分型:(按 RNP以及 M蛋白)
? 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
? 乙型流行性感冒病毒
? 丙型流行性感冒病毒
按 HA,NA不同分亚型
⑵,变异
抗原性漂移 (antigenic drift),由于流感病毒
HA,NA发生点突变 ( 主要是 HA1), 并在免
疫人群中被选择出来, 变异幅度小, 属于量
变, 叫 ~。 可引起中小型流行 。
抗原性转换 (antigenic shift),由于不同流感病
毒株或亚型发生基因重组, 发生幅度大的抗原
性变异, 属于量变, 叫 ~。 可引起大型流行 。
甲型流感病毒抗原转换引起的世界性流行
流行年代 亚型类别 代表株
1918 Hsw1N1 可能为猪流感病毒
1947 H2N2(亚甲型) A/FM/1/47
1957 HN2(亚洲甲型) A/Singapore/1/57
1968 H3N2(香港甲型) A/HongKong/1/68
1977 H1N1 H3N2 武汉株
1998 H3N2 悉尼株
月份 样本数目
病毒株数目
甲 乙
H3N2 H1N1 H5N1 H9N2
一月 1166 164 3 0 0 160
二月 1530 268 1 4* 0 146
三月 5432 564 6 0 0 216
四月 3758 78 0 0 0 27
五月 1495 22 0 0 0 0
六月 974 58 0 0 0 0
七月 776 96 0 0 0 0
八月 665 53 0 0 0 1
九月 1283 119 0 0 0 2
十月 1193 47 0 0 0 3
十一月 1008 9 0 0 1 0
十二月 1407 33 0 0 0 2
总数 20687 1511 10 4 1 557
03年我国分离的流感病毒株
3.培养特性:
原代猴肾细胞 PMK中增殖;
4.抵抗力:
? 不耐热( 56℃, 30min灭活);
? 对干燥、紫外线、日光、乙醚、甲醛等敏
感;
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性
流感
病毒
在粘膜上皮
细胞内增殖
与呼吸道粘膜柱
状纤毛上皮细胞膜
唾液酸受体结合;
粘 膜 上 皮 细 胞 破
坏, 变性, 脱落,
粘膜充血, 水肿;
发 病, 鼻 塞, 咳
嗽, 流涕, 咽痛;
2~3天传染性最强;
代谢产物入血:发热, 头
痛, 全身肌肉酸痛 。


1~2天
潜伏期
2.免疫性:
?短暂的(同)型特异性免疫力,1~2年;
?SIgA 有抗再感染作用。
微生物学检查
1.病毒分离:
? 咽漱液或鼻咽拭子 →→抗菌处理 →→
原代猴肾细胞 PMK→→35℃, 2~4天
→→病变
2.血清学诊断:
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

血凝抑制试验或中和试验

抗体滴度升高 4倍以上
防治:
1.防:
? 空气流通;
? 每 100m3空间用 2 ~ 4ml乳
酸 10倍稀释加热熏蒸,消
毒空气;
? 灭活或减毒(流行株)活
疫苗 →皮下注射或鼻腔喷

2.治:对症
冠状病毒
1,单正链 RNA病毒,有包膜。
2,器官培养,最适温度为 33~35℃ 。
3,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也可引起肠
道感染 。
冠状病毒
这种病毒能在空气中存活 4到 5个小时 。
手会成为它们的依附体, 而手又经常接触
眼, 口等身体部位, 这些黏膜组织的外壳
蛋白会成为冠状病毒与人体细胞相结合的
受体, 进而成为病毒进入人体的通道 。
防治:
本病无特异性治疗和预防手段。
一般是不会复发的。
至今尚没有出院后复发的报道。
体液免疫有很好的保护性作用。
副粘 病毒
共性:
1.比正粘病毒大,包膜上有两种刺突;
? HN蛋白,有 HA,NA作用;
? F蛋白(融合蛋白),使细胞融合、溶解红
细胞;
2.核酸是单负股 RNA,
? 不分节段,不易变异,无感染性;
3.抗原性有交叉 ;
麻疹病毒 (measeles virus)
生物学性状:
包膜上有
? H蛋白(血凝素)
? F蛋白(融合蛋白)
麻疹病毒感染细胞
↓F蛋白
多核巨细胞,浆内与
核内嗜酸性包涵体
致病性:
1,传染源:
? 麻疹患者(潜伏期至出疹期后第 6天,并
发肺炎至第 10天)
2,传播途径:
? 呼吸道
飞沫、尘埃、玩具:
3,所致疾病:
? 麻疹
麻疹病毒

人体呼吸道上皮细胞中增殖
↓10天
第一次病毒血症:发热、咳嗽、流涕,Koplik斑

淋巴组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增殖

第二次病毒血症:
高热、咳嗽、结膜充血、全身红色斑丘疹
4,并发症:
⑴,细菌感染:
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
⑵,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 SSPE),
麻疹病毒的迟发感染 。 患者童年时感染
过麻疹, 病毒在脑组织内持续存在, 青少
年发病, 大脑功能渐进性衰退, 最后痉挛
昏迷, 死亡 。 0.1‰ 发病率, 15% 死亡率 。
免疫性
? 感染后有牢固的免疫力,H抗体,F抗体;
? < 6m婴儿,自然被动免疫,不易感染;
? 6m~5Y易感;
诊断与防治:
1.诊断:
?临床表现;
?病毒分离,典型细胞病变
多核巨细胞,浆内与核内嗜酸性包涵体
2.防:
? 人工主动免疫: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
? 人工被动免疫: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
3.治:对症;合理护理
腮腺炎病毒 (mumps virus)
致病性:
腮腺炎病毒
↓飞沫、唾液污染的食具或玩具
腮腺炎
易并发:丸炎, 卵巢炎, 无菌
性脑炎, 获得性耳聋
防治:
1.防:
? 及时隔离;
? 人工主动免疫,MMR(麻疹 -流行性腮
腺炎 -风疹病毒三联疫苗 MMR? )
2.治:对症
风疹病毒 (rubells virus)
致病性:
垂直传播

胎儿先天畸形;胎儿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预防:
育龄妇女及学龄儿童接种风疹疫苗
本章要点
流感病毒形态与结构 ;
流感病毒的变异 ;
麻疹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副粘病毒的致病性
专 业 英 语
influenza virus 流感病毒
hemagglutinin,HA 血凝素
neuraminidase,NA 神经氨酸酶
antigenic drift 抗原漂移
antigenic shift 抗原转换
measles virus 麻疹病毒
Koplik斑 柯氏斑
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SSPE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