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 埠 医 学 院 微 生 物 学 教 研 室
MEDICAL MICROBIOLOGY
22010-5-14
第 2节 棒状杆菌属 Corynebacterium
白喉棒状杆菌
32010-5-14
一般情况
生物学性状
致病性
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
防治原则
白喉棒状杆菌 C,diphtheriae
42010-5-14
一般情况,
俗称白喉杆菌,该菌是急性呼吸道
传染病 白喉 的病原体(患者在咽喉部出
现灰白色的假膜) ;该菌产生 外毒素 -白
喉毒素,引起全身中毒。
第一节 白喉棒状杆菌
52010-5-14
一般情况,
白喉以前好发于儿童,但随着计划
免疫的推广,儿童、青少年发病率降
低,在人群中传播减少,隐性感染机
会减少,发病年龄有推迟现象。 1955
年,15岁以上患者占 13.7%,1975年,
15岁以上患者占 77.0%。
白喉棒状杆菌
62010-5-14
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 G+棒状杆菌;字母状 ( V形, L形 ) 或栅栏
状排列 。
? 美兰染色:菌体着色不均, 有着色深颗粒;
? Albert染色:菌体绿色, 内有蓝褐色颗粒
异染颗粒 是白喉杆菌在形态上的主要特征 。
白喉棒状杆菌
72010-5-14
白 喉 杆 菌 1000×
白喉棒状杆菌
82010-5-14
2.培养:
营养要求高,需氧或兼性厌氧 ;
Loeffler培养基,细小、灰白色、湿润、圆
形突起的菌落;
亚碲酸钾血琼脂平板,黑色菌落 。
白喉棒状杆菌
92010-5-14
3.抵抗力:
湿热( 100℃, 1min)
敏感:一般化学消毒剂,
青霉素、氯霉素、红霉素 ;
干燥,
耐,日光,
寒冷;
白喉棒状杆菌
102010-5-14
致病性:
1.致病因素,白喉毒素
带有 β-棒状噬菌体( tox基因) 的白喉杆
菌才产生这 种 外毒素 (一条多肽链)
白喉棒状杆菌
B片段: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
A片段:毒性成分;
胰酶
112010-5-14
β -噬菌体
( tox基因)
溶原性白喉杆菌
(整合有 tox基因) 白喉毒素
A片段进入细胞, 灭
活细胞内延伸因子 -2
影响蛋白质的形成
细胞死亡
2.白喉毒素作用机制
白喉棒状杆菌
B 片段与细胞
表面受体结合
122010-5-14
⑴, 传 染 源:白喉患者、恢复期带菌者、
健康带菌者。
⑵,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多在秋冬季节
流行)。
3.所致疾病 --白喉
白喉棒状杆菌
132010-5-14
白喉杆菌 鼻咽部 毒素
吸收入血
心肌受损
死亡
(晚期死亡原因)
局部

























假膜
(早期死亡原因)
软腭麻痹
肾上腺功能障碍
⑶,发病机制,
白喉棒状杆菌
白喉
142010-5-14
免疫性:
体液免疫为主,依靠血中 白喉抗毒素 中
和外毒素。机体免疫与年龄的关系:
< 6月, 免疫力强 自然被动免疫
6月 -5岁, 免疫力弱 需人工自动免疫加强
> 5岁, 免疫力强 隐性感染,人工自动
免疫
白喉棒状杆菌
152010-5-14
锡克试验 ( schick test),
是检测人群对白喉免疫力的白喉毒素皮内试验。
原理,毒素、抗毒素中和试验。
方法,一侧前臂内注射白喉毒素,另一
侧注射对照 液(加热脱毒的白喉毒素)。
白喉棒状杆菌
162010-5-14
锡克试验结果与判断
类型
反应强度与时间(天数) 结 果 判 断
试 验 侧 对照侧
免疫力 变态反应
反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反应 1 2 3 4
阴性
反应 - - + -
阳性
反应
迟发
迟退 - - -
假阳性
反应
早发
早退
早发
早退 + +
混合
反应
早发
迟退
早发
早退 - +
白喉棒状杆菌
172010-5-14
微生物学检查:
1.标本,假膜边缘取材 ;
2.直接涂片镜检,
美兰染色
革兰染色
Albert染色
白喉棒状杆菌
菌体
排列
异染颗粒
典型 结合临床可
初步诊断
182010-5-14
接种 37℃
6- 12h
灰白色小菌落
亚碲酸钾琼脂平板


培养 黑色菌落
吕氏血清斜面标本 涂片镜检
白喉棒状杆菌
3.分离培养
192010-5-14
白喉棒状杆菌
4.毒力鉴定:
⑴ Elek平板毒力试验
⑵ 豚鼠试验
标准产毒株



202010-5-14
白喉棒状杆菌
防治原则:
自动免疫,6月 --5岁儿童
被动免疫:紧急预防
治 疗:早期使用大量抗毒素
212010-5-14
白喉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白喉杆菌的致病物质;
锡克试验;
本章要点
222010-5-14
Corynebacterium
C,diphtheriae
Schick test
metachromatic granule
棒状杆菌属
白喉棒状杆菌
锡克实验
异染颗粒
本章专业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