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四 章 非细胞微生物 —— 病毒 acellularorganization-Viruses ? 第一节概述 ? 第二节病毒的形态结构 ? 第三节病毒的复制 ? 第四节病毒的检出与定量 ? 第五节病毒与实践 第 四章 病毒 第一节概述 一、病毒的发现和研究历史 1886年,A. Mayer 发现具有传染性的烟草花叶病; 1892年,D. Ivanovsky烟草花叶病病原体能通过细菌滤器: 一种能通过细菌滤器的”细菌毒素”或极小的细菌 一、病毒的发现和研究历史 1898年,M W Beijerinck对烟 草花叶病病原体的研究结果: t能通过细菌滤器; t可被乙醇沉淀而不失去其感染性, t能在琼脂凝胶中扩散; t用培养细菌的方法不能被培养出来, 推测只能在植物活细胞中生活; 比细菌小的具有传染性的活的流质(contagiumvivumfluidum) 一、病毒的发现和研究历史 1900年前后,包括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Loeffer和Frosch 发现,1989年)在内的多种动植物疾病病原体的滤过性特性被证明。 filterable viruses(滤过性病毒) viruses(病毒) F W Twort(1915年)、F d’Herelle(1917年),分别发现 细菌(Shigelladysenteriae)病毒 bacteriophages 噬菌体(phage) 1935年,W M Stanley首次提纯并结晶了烟草花叶病毒 (tobacco mosaic virus,TMV); Bawden等证明烟草花叶病毒的本质为核蛋白; 1940年,Kausche首先用电镜观察到烟草花叶病毒颗粒; 一、病毒的发现和研究历史 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生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 遗传学)的理论与技术; 病毒学(viruology):研究病毒(virus)的本质及其与宿 主的相互作用的科学,是微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有效地控制和消灭人及有益生物的病毒病害; 利用病毒对有害生物、特别是害虫进行生物防治; 发展以基因工程为中心的生物高新技术产业; 二、病毒的特点和定义 1、特点 1)不具有细胞结构,具有一般化学大分子的特征。 2)一种病毒的毒粒内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者RNA。 3)大部分病毒没有酶或酶系极不完全,不含催化能量代谢 的酶,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作用。 4)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没有自身的核糖体,没有个体生 长,也不进行二均分裂,必须依赖宿主细胞进行自身的 核酸复制,形成子代。 5)个体微小,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6)对大多数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第一节概述 1、特点 二、病毒的特点和定义 病毒是一类既具有化学大分子属性,又具有生物体基本特征; 既具有细胞外的感染性颗粒形式,又具有细胞内的繁殖性基因 形式的独特生物类群。 超显微的、没有细胞结构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实体 1、特点 二、病毒的特点和定义 细菌与病毒性质的比较 2、定义 二、病毒的特点和定义 病毒为具有独立于其宿主的进化史的绝对细胞内寄生物,它的DNA 或RNA基因组被其所编码的蛋白质壳体化(encapsidation)。 -------------(Fields等,1990年) 非细胞生物 (真)病毒:至少含核酸和蛋白质二种组分 亚病毒 类病毒:只含具侵染性的RNA组分 卫星RNA:只含有不具侵染性的RNA组分 朊病毒:只含蛋白质 (euvirus) (subvirus) 三、病毒的宿主范围 病毒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的细胞生物,并具有宿主特异性 噬菌体(phage)、 植物病毒(plant viruses) 动物病毒(animal viruses) 第二节病毒的形态结构 病毒是一类既具有化学大分子属性,又具有生物体基本特征; 既具有细胞外的感染性颗粒形式,又具有细胞内的繁殖性基因 形式的独特生物类群。 毒粒(virion)[病毒颗粒(virus particle)]: 病毒的细胞外颗粒形式,也是病毒的感染性形式。 一团能够自主复制的遗传物质 保护遗传物质免遭环境破坏,并作为将遗传物质从一个宿主细胞 传递给另一个宿主细胞的载体。 蛋白质外壳 包膜 一、毒粒的形态结构 1、病毒的大小和形状 个体小,必需在电镜下观察; 不同病毒的毒粒大小差别很大; 毒粒的形状大致可分球形颗粒(或称拟球形颗粒)、 杆状颗粒和复杂形状颗粒(如蝌蚪状,卵形)等 少数几类。 病毒的形状 病毒的形体 微小,只能 以nm计量, 一般为10 ~300 nm。 各种毒粒的大小、形态差异很大 二、毒粒的化学组成 毒粒 (化学组成) 核酸; 蛋白质; 脂类; 碳水化合物; 基本化学组成 二、毒粒的化学组成 1、病毒的核酸 t核酸是病毒的遗传物质; t一种病毒的毒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是RNA; 病毒核酸 单链DNA(ssDNA); 双链DNA(dsDNA); 单链RNA(ssRNA); 双链RNA(dsRNA); 病毒的核酸类型 动物病毒 含DNA 双链 牛痘病毒 单链 小鼠细小病毒 含RNA 双链 呼肠弧病毒 单链 脊髓灰质炎病毒 植物病毒 含RNA 双链 水稻矮缩病毒 单链 烟草花叶病毒 含DNA 双链 花椰菜花叶病毒 细菌病毒 含DNA 双链 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 单链 大肠杆菌φX174,M13 含RNA 单链 大肠杆菌f2噬菌体(5群) ? 储存病毒的遗传信息 ? 控制病毒的遗传变异 ? 控制病毒的增殖 ? 控制病毒对宿主的感染性 核酸功能: 2、病毒的蛋白质 病毒蛋白质 结构蛋白 非结构蛋白 病毒基因组编码的,在病毒复制过程中产生并具有一定功 能,但并不结合于毒粒中的蛋白质。 构成一个形态成熟的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所必需的蛋白质 壳体蛋白; 基质蛋白; 囊膜蛋白; 酶蛋白 2、病毒的蛋白质 病毒结构蛋白的主要生理功能: 1)构成蛋白质外壳,保护病毒核酸破坏; 2)决定病毒感染的特异性; 3)决定病毒的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4)构成毒粒酶,或参与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入侵(如T4噬菌 体的溶菌酶等),或参与病毒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病毒大分 子的合成(如逆转录酶等); 3.其他成分: 较复杂病毒中还含有: ?脂类:有些病毒包膜中含有来源于宿主细 胞的脂类化合物,其中50-60%为磷脂,余 为胆固醇。 ?多糖:以糖脂、糖蛋白的形式存在。 ?有的病毒还含胺类(丁二胺,亚精胺 等)、金属离子等,它们是病毒装配时从 环境中获得的不恒定成分。 三、毒粒的结构 衣壳粒(Capsomere): 病毒的蛋白质壳体和病毒核酸(核心)构成的复合物,又称 核衣壳。 包膜(envelope) 刺突(spike): 衣壳(Capsid) 由一种或几种多肽链折叠而成的蛋白质亚单位。 核壳(nucleocapsid): 核酸 包膜或核衣壳上的突起。 三、毒粒的结构 壳体结构类型 螺旋对称(helical symmetry)壳体 二十面体对称(icosahedralsymmetry)壳体 复合对称( complex symmetry)结构 亚基有规律地沿着中心轴 (核酸)呈螺旋排列,进 而形成高度有序、对称的 稳定结构。 此形状多为RNA病毒, 具螺旋对称的动物病毒 多有包膜。 1. 螺旋对称(helical symmetry)壳体: 裸露的螺旋毒粒; 有包膜的螺旋毒粒 2.二十面体对称(icosahedralsymmetry)壳体: 1)球或近球形,没有包膜,直径70-80nm。 2)高倍电镜下为多面体, 它有12个角,20个面,30条棱。呈5(角):3 (面):2(线)轴对称结构。 3)衣壳由252个衣壳粒组成,每个衣壳粒通常是由5个或6个蛋白质亚基 聚集形成。有12个称做五邻体(penton)的衣壳粒(分子量各为 70000Da),位于12个角上。每个五邻体上突出一根末端带有顶球的蛋 白纤维,称为触须样纤维(也叫刺突)。有240个六邻体(hexon) (分子量各为120000Da)位于均匀分布在20个面上。 2.二十面体对称(icosahedralsymmetry)壳体: 构成对称结构壳体的第二种方式是蛋白质亚基围绕具立 方对称的正多面体的角或边排列,进而形成一个封闭的 蛋白质的鞘。 3. 复合对称( complex symmetry) 大肠杆菌的T4噬菌体是 由椭圆形的二十面体头部 和螺旋对称的尾部组合而 成,是病毒中复合对称的 代表。 有尾噬菌体(tailed phage),其壳体由头部和尾部组成。 包装有病毒核酸的头部通常呈二十面体对称,尾部呈螺旋对称。 第三节病毒的复制 病毒的特点:严格细胞内寄生物,只能在活细胞内繁殖。 病毒感染敏感宿主细胞后,病毒核酸进入细胞,通过其复制与 表达产生子代病毒基因组和新的蛋白质,然后由这些新合成的 病毒组分装配(assembly)成子代毒粒,并以一定方式释放到 细胞外。病毒的这种特殊繁殖方式称做复制(replication)。 病毒的复制: 一、病毒的复制周期 复制周期(replicativecircle)或称复制循环: 自病毒吸附于细胞开始,到子代病毒从感染细胞释放到细胞 外的病毒复制过程。 ①吸附(absorption); ②侵入(penetration); ③复制(replication); ④装配(assembly)(成熟); ⑤释放(release); 烈性噬菌体的繁殖过程 ①吸附:噬菌体和宿主细胞上的特异 性吸附部位进行特异性结合,噬菌体 以尾丝牢固吸附在受体上后,靠刺突 “钉”在细胞表面上。 ②侵入:核酸注入细胞的过程。噬菌 体尾部所含酶类物质可使细胞壁产生 一些小孔,然后尾鞘收缩,尾髓刺入 细胞壁,并将核酸注入细胞内,蛋白 质外壳留在细胞外。 ③复制:包括核酸的复制和蛋白质 合成。噬菌体核酸进入宿主细胞后, 会控制宿主细胞的合成系统,然后以 噬菌体核酸中的指令合成噬菌体所需 的核酸和蛋白质。 烈性噬菌体的繁殖过程 ④装配: 主要步骤有: DNA分子的缩合——通过衣壳包裹DNA而形成头部—— 尾丝及尾部的其它部件独立装配完成——头部与尾部 相结合——最后装上尾丝,至此,一个个成熟的形 状、大小相同的噬菌体装配完成。 烈性噬菌体的繁殖过程 ⑤释放: 方式: §裂解:多以裂解细胞的 方式释放。 §分泌:噬菌体穿出细 胞,细胞并不裂解。 通常情况下,一个噬菌体 通过上述五个过程能合成 100——300个噬菌体。烈 性噬菌体的这种生长繁殖 方式也称为一步生长, 烈性噬菌体的繁殖过程 二、烈性噬菌体与一步生长曲线 烈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能在宿主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 子噬菌体并引起细菌裂解的噬菌体 烈性噬 菌体的 这种生 长方式 称一步 生长。 一步生长曲线(one step growth curve) 1939年,Max Delbruck& Emory Ellis: E. coli / bacteriopage 1、用噬菌体的稀释液感染高浓度的宿主细胞; 2、数分钟后,加入抗噬菌体的抗血清; 3、将上述混合物大量稀释,终止抗血清的作用和防止新释放 的噬菌体感染其它细胞; 4、保温培养并定期检测培养物中的噬菌体效价; 5、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的感染效价为纵坐标,绘制出 病毒特征性的繁殖曲线; 概念:经过一步生长实验后,得到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 噬菌斑数为纵坐标绘制成的有潜伏期、裂解期和稳定期的 特征性曲线。 实验过程: 敏感菌10ml + Phage 1ml 混匀,5min,使之吸附 离心或用抗phage血清处理, 去除过量phage 高倍稀释,吸附phage的菌悬液 (避免多次吸附) 37℃培养,定时取样 样品中加入氯仿裂解细胞 24-48h 裂解液加入敏感菌液中 适当稀释混合液 涂布于琼脂培养基上 计数噬菌斑 人为裂解处理(每5min) 一步生长曲线(one step growth curve) 噬菌体复制(繁殖) 的三个阶段: 1、吸附期(adsorption period); 游离的噬菌体吸附到宿主细胞 2、潜伏期(latent period); 从噬菌体吸附到细胞到释放 出新噬菌体的最短时期 3、裂解期(lysisperiod); 随着菌体不断破裂,新噬菌体 数目增加,直到最高值 平稳期(plateau phase) 潜伏期(latent period):毒粒吸附于细胞到受染细胞释放出 子代毒粒所需要的最短时间。噬菌体几分钟,动物病毒与植物病 毒以小时或天计算。 裂解量(burst size) :每个受染细胞所产生的子代病毒颗粒的 平均数目。等于潜伏期受染细胞的数目除以稳定期受染细胞所释 放的全部子代病毒的数目,噬菌体的裂解量一般为几十到几百, 动植物病毒几百到上万个。 一步生长曲线的特征性数据: 潜伏期和裂解量。 三、温和噬菌体和溶源性 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 )或称溶源性噬菌体(lysogenic phage):侵染细菌后不产生子噬菌体和引起细菌裂解的噬 菌体。 溶源性(lysogeny):温和噬菌体侵染敏感细菌后不裂解它们, 而与细菌共存的特性。 前噬菌体(prophage):整合于细菌染色体或以质粒形成存在 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称做原噬菌体。 (一)温和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的溶源性反应: 在原噬菌体阶段,噬菌体的复制被抑制,宿主细胞 正常地生长繁殖,而噬菌体基因组与宿主细菌染色 体同步复制,并随细胞分裂而传递给子代细胞。 (二)溶源性细菌及其检出溶源性感染对细胞的影响: (2) 裂解: 自发裂解(spontaneous lysis) 诱发裂解(inductive lysis); 溶源菌的特性: (1)具有遗传的、产生前噬菌体的能力; (3)复愈; 1. 溶源性细菌(lysogenicbacteria) 细胞中含有以原噬菌体状态存在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的 细菌称做溶源性细菌。 (4)免疫性 (5)溶源转变 (6) 局限性转导 2 溶源性细菌的检出: 培养 UV辐射(诱导裂解) 复制 培养(进入裂解周期) 离心取上清 与敏感菌倒平板 菌落周围出现透明 圈即为溶源性细菌 2.溶源性细菌的检出 一、直接法 电子显微镜 二、间接法 间接法的基础: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effect,CPE) 病毒感染单位(virus infection unit):是指当病毒和敏感 宿主混合时能产生可检测的效应的最小单位。 是指由于病毒感染出现的宏观、局部或普遍的退 化性病变或异常。 第四节病毒的检出与定量 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敏感细胞层上出现的裂解圈或细胞抑制圈。 (一) 噬菌斑 (plaque) Quantification of bacterial virus by plaque assay (二) 蚀斑和感染病灶(focus Of infection) 若标本经过适当稀释进行接种并辅以染色处理,病毒 可在培养的细胞单层上形成肉眼可见的局部病损区 域,即蚀斑(plaque)或称空斑。 (三)坏死斑(病斑) (lesion) 植物病毒 敏感植物叶片 产生坏死斑,或称枯斑 式中: n 为噬菌体效价; Y 为噬菌斑数/平板; V 为噬菌体稀释液的体积; X 为噬菌体稀释液的稀释度。 (四) 病毒定量中的几个概念 l.噬菌体效价(titre,titer) 效价是指每ml试样中所含有的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或形成噬 菌斑单位(plaque forming unit,pfu)数。 公式:n=Y/VX 2.成斑率(平板效率)(efficiency of plating,EoP) (一)鉴定病原菌,治疗疾病 (二)防治害虫 (三)作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工具 (四)测定辐射剂量 一、病毒的应用 第 五节病毒与实践 ④噬菌体污染后的补救措施 二、细菌病毒和发酵工业(噬菌体的防治) 1.污染现象 2.污染原因 3.防治措施 ①杜绝噬菌体的各种来源 ②控制活菌体的排放 ③使用抗噬菌体菌株和定期轮换生产用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