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 第二节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 ? 第三节质粒和转座因子 ? 第四节基因突变及诱变育种 ? 第五节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 ? 第六章真核微生物的遗传学特性 ? 第七章菌种的衰退、复壮与保藏 第 八章微生物遗传变异与育种 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遗传:亲代将自身一整套遗传因子传递给下一代的行为和功 能, 变异:生物体的遗传物质结构和数量的改变,新性状稳定、可 遗传。 遗传型(genotype):一个生物体所含有的基因的总和。 表型(phenotype):一个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和内 在特性的总和。 饰变(modification):指生物体由于非遗传因素引起的表型改 变,变化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特点是几乎整个群体 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发生同样的变化,性状变化的幅度 小,不遗传,引起饰变的因素消失后,表型即可恢复。 一、证明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 1. 转化实验---遗传物质是DNA 2. 噬菌体感染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且其 中含有合成蛋白质的遗传信息。 3. 植物病毒重建实验---遗传物质是RNA。 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 1.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 2. T2噬菌体感染实验(A.D.Hershey和M.Chase 1952年) HR 蛋白质 TMV 蛋白质 HR-RNA TMV-RNA 3.病毒重建实验(Fraenkel—Conrat1956年) 生化提取分别获得含RNA的烟草花叶病 毒(TMV)、霍氏车前花叶病毒(HR)蛋白 质外壳和核酸 抗血清处理,证明杂种病毒的蛋 白质外壳来自TMV,而非HR 杂种病毒的后代的蛋白质外壳表现 为HR,而非TMV 遗传物质是核酸(RNA)而非蛋白质 第二节微生物的基因组 一、概念 基因组(genome): 一个物种的单倍体的所有染色体及其所包含的遗传信息的总称 原核生物(如细菌),多为单倍体(在一般情况下只有一条染色体) 真核微生物,多条染色体,例如啤酒酵母有16条染色体。有时为双倍体 1、原核生物(细菌、古生菌)的基因组 1)染色体为双链环状的DNA分子(单倍体); 2)基因组上遗传信息具有连续性; 3)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组成操纵子结构; 4)结构基因的单拷贝及rRNA基因的多拷贝; 5)基因组的重复序列少而短; 二、微生物基因组结构的特点 2、真核微生物(啤酒酵母)的基因组 1)典型的真核染色体结构; 2)没有明显的操纵子结构; 3)有间隔区(即非编码区)和内含子序列; 4)重复序列多; 质 粒 定义:是一类小型共价闭合环状核外DNA,能独立于细胞核 进行自主复制。可以通过交换掺入细胞核成为附加体;可以从 寄主细胞中消除。 大小:2~100×106Da,含有数个到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基因。 性质:质粒是一种复制子,分为严紧型和松弛型,严紧型质粒 的复制受细胞核控制,一般一个寄主细胞内有2~3个;松弛型 质粒的复制不受细胞核控制,在细胞内的数量可以达到10-15 个 功能:进行细胞间接合并带有一些基因,如产生毒素、抗药 性、降解功能等。 重组:在质粒之间、质粒与染色体之间菌可发生。 第三节质粒和转座因子 质粒的主要类型 质粒所编码 的功能和赋 予宿主的表 型效应 致育因子(Fertility factor,F因子) 抗性因子(Resistance factor,R因子) 产细菌素的质粒(Bacteriocinproduction plasmid) 毒性质粒(virulence plasmid) 代谢质粒(Metabolic plasmid) 隐秘质粒(cryptic plasmid) – 致育因子/性因子,62×106Dalton,94.5kb,相 当于核染色体DNA2%的环状双链DNA,足以编 码94个中等大小多肽,其中1/3基因(tra区)与 接合作用有关。 – 存在于肠细菌属、假单胞菌属、嗜血杆菌、奈瑟 氏球菌、链球菌等细菌中,决定性别。 1.F-因子(fertility factor) – R因子由相连的两个DNA片段组成,即抗性转移因 子(resistencetransforfactor,RTF )和抗性决 定因子(r-determinant),RTF控制质粒copy数及 复制,抗性决定因子带有抗生素或重金属的抗性基 因。 – R-因子在细胞内的copy数可从1~2个到几十个,分 为严紧型和松弛型两种,经氯霉素处理后,松弛型 质粒可达2000~3000个/细胞。 2. R(抗生素抗性和重金属抗性)因子 (resistencefactor) 3 .Col因子(colicinogenicfactor) – 产大肠杆菌素因子。大肠杆菌素是一种由E.coli的某些菌株所分 泌的细菌蛋白,具有通过抑制复制、转录、转译或能量代谢等 而专一地杀死不含Col因子的近缘的其它肠道细菌。 – 凡带Col因子的菌株,由于质粒本身编码一种免疫蛋白,从而对 大肠杆菌素有免疫作用,不受其伤害。 4 .Ti(毒性)质粒(tumoeinducing plasmid) – 即诱癌质粒。长200kb,是一种大型质粒。 – 存在于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中。赋予宿主引起许多双子叶植物的 根癌的特性。 – 当带有Ti质粒的细菌侵入植物细胞中后,在其细胞中 溶解,把细菌的DNA释放至植物细胞中。含有复制 子的Ti质粒的小片段与植物细胞中的核染色体发生整 合,破坏控制细胞分裂的激素调节系统,从而使它 转变成癌细胞。 5.降解性(代谢)质粒 – 如假单胞菌属中发现。它们的降解性质粒可为 一系列能降解复杂物质的酶编码,从而能利用 一般细菌所难以分解的物质做碳源。这些质粒 以其所分解的底物命名,例如有分解CAM(樟 脑)质粒,XYL(二甲苯)质粒,SAL(水杨 酸)质粒,MDL(扁桃酸)质粒,,NAP (奈)质粒和TOL(甲苯)质粒等。 6.隐秘质粒 不显示任何表型效应,只能通过物理的方法检 测的质粒。如酵母菌的2um质粒。 转座因子 插入(IS)序列 转座子(Tn) 特殊病毒(Mu噬菌体) 定义:可在DNA链上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序列。 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子类型 ?插入突变 ?产生染色体畸变(复制性转座子) ?基因的移动和重排 转座的遗传效应 第四节基因突变及修复 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DNA序列的任何改变基因突变: 突变 自发突变 诱变 环境因素的影响,DNA复制过程的偶然错误等 而导致,一般频率较低,通常为10-6-10-9 。 某些物理、化学因素对生物体的DNA进行直接 作用,突变以较高的频率产生。 一、基因突变 1. 碱基变化与遗传信息的改变 ? 同义突变:GGG(Gly)---GGA (Gly) ? 错义突变:AGA(Arg)---GGA (Gly) ? 无义突变:UGU(Cys)---UGA(stop) ? 移码突变:AGA(Arg) UGU(Cys) G---AGU(Ser) GUG(Val) ? RNA基因组发生突变的几率失DNA的1000倍。 (一)基因突变类型: 2. 表型突变 细胞形态:如细菌的鞭毛、芽孢或荚膜的有无, 。 形态突变型 菌落形态:菌落大小、外形光滑(S型) 、粗糙(R型)和颜色等 营养缺陷型:缺乏合成必须营养物质的突变型,hisC-,hisC+ 生化突变型 抗性突变:菌株对某种药物产生抵抗的突变 Tetr, Tets 抗原性突变(包括细胞内部、表面成分的改变) 回复突变: 致死性突变型(合成关键性酶的基因发生突变,表现出致死突变) 条件致死突变型:如温度敏感型 其它突变型:毒力突变、糖发酵突变、产量、产品突变等 按 表 型 分 例如:温度敏感型突变 菌落颜色变化 rpoB3401 LCH320 DJ258 rpoB+ 30C 37C 39C 44C R529C R529C T525R (二)基因突变的特点: 1)不对应性:环境与变异无对应性 2)自发性:非人为的诱变因素下发生 3)稀有性:生物体的自发突变率为10-6~10-9 4)独立性:一个基因的突变对其它基因突变无 影响,同时发生2个突变的几率很低。 5)诱变性:诱变剂可提高突变率10~105倍 6)稳定性:突变性状稳定、可遗传 7)可逆性:野生型--突变型叫正向突变,反之为 回复突变或回变。 突变率:每一细胞在每一世代中发生某一性状突变的几 率。 (三)基因突变自发性及不对应性的证明 ? 变量试验 ? 涂布试验 ? 平板影印培养试验 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 :没有人工诱变因素的参 与,生物体的自然突变。 1.变量试验:1943年,Luria和 Delbrück 结果: 1)抗性细胞的出 现,是在接触噬菌 体之前; 2)喷上噬菌体,仅 起淘汰野生型和鉴 别抗性株作用; 3)由于甲方高度彷 徨,说明突变是随 机的。 103/ml Phage T1 plates 24-36hr 24-36hr 2. 涂布试验(1949年,Newcombe ) 结论: 1、突变与噬菌体无关; 2、涂布使抗性菌株均匀 分布; 3、抗性突变可在任何时 间发生,与噬菌体存在无 关。 3. 平板影印(replica plating)(1952,Lederberg夫妇 ) 实验表明:从未接触链霉素(str)的菌株可发生 抗性突变,分离可得到纯的str r 菌株。 一种能达到在一系列培养皿的相同位置上出现 相同遗传型菌落的接种培养方法。1次接8个。 二、突变与育种 (一)自发突变与生产育种 1.生产选育:群体培养中个别的变异个体表现出 生长优势,发现突变种后,随时分离、纯化。 2.定向培育:用特定的环境长期处理某一微生物 群体,同时不断对其移种、传代,以达到积累 和选择合适的自发突变体的一种育种方法。 (二)诱变育种 1. 概念: 诱变育种是用物理或化学的诱变剂使诱变对象内的 遗传物质(DNA)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引起性状 变异并通过筛选获得符合要求的变异菌株的一种育 种方法。 2. 诱变剂: 2)种类: 物理因子(phisicalagents) 化学因子(chemical agents) 转座子(transposable elements) 物理诱变剂:U.V、χ、γ、快中子、超声波等。 化学诱变剂: 1)概念:凡能提高基因突变频率的理化因素。 3. 诱变的主要环节 1)诱变剂的选择: a. 了解诱变剂的性质、作用机理和使用方法 b. 处理方式: 单一因子处理: 复合因子处理:两种以上因素 c. 处理剂量:测致死率。 先后使用 同时使用 单一因子重复使用 方法 平板菌落计数法纸片法 一般杀菌率为70%左右。 三、诱变剂与致癌物质——Ames试验 a)利用各种诱变剂获得各类遗传突变,进行诱变育种; c)危害人类自身的健康 b)对有害微生物进行控制; 很多种化学物质,能以各种机制导致DNA的突变 Ames试验: 回复突变(reverse mutation 或back mutation):突变体 失去的野生型性状,可以通 过第二次突变得到恢复,这 种第二次突变称为回复突 变。 抑制突变:由于第二次突变 抑制了第一次突变所造成的 缺陷。 原理:检测鼠伤寒沙门氏菌 (Salmonella typhmurium)组 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his-)的 回复突变率, 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Bruce Ames教授于1966年发明。 四、营养缺陷型的筛选 (一)概念: 1. 三种遗传型个体 营养缺陷型(auxotroph):经诱变产生的一些合成能 力出现缺陷,而必须在培养基内加入相应 有机养分才能正常生长的变异菌株。 如:lys - ; his - ; 野生型(wild type):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生物,在 其发生营养缺陷突变前的原始菌株,为 该微生物的野生型。如:lys + ; his+ ; 原养型(prototroph) :指auxo突变菌株回复突变或重组 后产生的菌株,与野生型的表型相同。 营养缺陷型的表示方法 基因型:所需营养物的前三个英文小写斜体字母表示:hisC (组氨酸缺陷型,其中的大写字母C同一表型中不同基因的突变) 表型:同上,但第一个字母大写,且不用斜体:HisC 在具体使用时多用hisC-和hisC+,分别表示缺陷型和野生型。 2、筛选用的培养基 基本培养基(minimal medium,MM)[-]:满足野生型菌株 营养要求最低成分的组合。 完全培养基(complete medium,CM)[+]:满足一切营养 缺陷型生长的天然或半组合培养基。 补充培养基(supplemented medium,SM)[x]:在基本培养 基中有针对性地加入一或几种营养成分以满足相应营 养缺陷型生长的组合培养基。 (二)筛选方法 营养缺陷型的鉴定 诱变处理 营养缺陷型的浓缩 营养缺陷型的检出 2.营养缺陷型的浓缩: 1)抗生素法: 原理:青霉素(细 菌)、制霉菌素(霉 菌)等抗生素作用于生 长着的微生物细胞,对 休止态细胞无作用。 方法:菌培养在含抗生 素的MM基中。 1. 诱变处理:亚硝基胍(NTG) 2)菌丝过滤法: 适用于丝状(放 线菌、霉菌)。 原理:野生型在 基本培养基上发 育成菌丝,不能 通过滤膜;营养 缺陷型孢子可通 过滤膜,野生型 菌丝不能通过。 3)差别杀菌法: 基本培养基上只有野生型生长,加热杀死 野生型营养体,保留营养缺陷型芽孢。 细菌——80℃ 酵母——60 ℃ 适用于产芽孢、孢子菌。 3.营养缺陷型的检出 1)逐个检出法 2)影印平板培养法 3)限量补充法 (在基本培养基中加0.01% 蛋白胨,营养缺陷型菌落小, 野生型菌落大) 3.营养缺陷型的检出 4)夹层培养法 两层基本培养基,夹一层菌液,标记后,再加一 层完全培养基。 3.营养缺陷型的检出 4.营养缺陷型的鉴定 1)生长谱法 ?方法简便; ?回变和污染不影响 结果 ?测定物质可为粉末 或纸片 混合氨基酸法步骤: a. 将多种营养因子编组, 如:一组:1 2 3 4 5 二组:2 6 7 8 9 三组:3 7 10 11 12 四组:4 8 11 13 14 五组:5 9 12 14 15 2)混合氨基酸(Vit)法 1)每组内无重复的营 养因子 2)每组中应包含只出 现一次的因子 3)每组中其他因子应 分别出现二次 营养因子分组编排时注意: 4.营养缺陷型的鉴定 b. 将组合液的纸片放 在涂菌的基本培养基 上培养 c. 结果分析 a. 将多种营养因子编组, 如:一组:1 2 3 4 5 二组:2 6 7 8 9 三组:3 7 10 11 12 四组:4 8 11 13 14 五组:5 9 12 14 15 5.营养缺陷型的应用 1)作为标记菌株:进行基因工程、诱变育种、 代谢过程的研究中的亲本标记; 2)作为生产菌种:aa、核苷酸等生产菌种; 3)作为aa、维生素、碱基的测定菌株。 第五节 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 第六章真核微生物的遗传学特性 在“微生物遗传学”中学习 第七章菌种的衰退、复壮与保藏 性状稳定的菌种是微生物学工作最重要的基本要求, 否则生产或科研都无法正常进行。 一、菌种的衰退与复壮 1.影响微生物菌种稳定性的因素: c)死亡; 大量群体中的自发突变菌种衰退的特点: a)变异; b)污染; (一)菌种衰退(degeneration): 衰退是指由于自发突变的结果,而使某物种原有一系列生物学 性状发生量变和质变的现象。 2. 防止衰退的措施 1)经常进行纯种分离,并对相应的性状指标进行检查; 2)减少传代次数; 3)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 4)采用有效的菌种保藏方法; 1)从衰退的菌种群体中把少数个体再找出来,重新获得具有 原有典型性状的菌种。 2)有意识地利用微生物会发生自发突变的特性,在日常的菌种 维护工作中不断筛选“正变”个体。 a)纯种分离; b)通过寄主体进行复壮; (二)菌种的复壮(rejuvenation): 二、菌种保藏 在一定时间内使菌种不死、不变、不乱 基本要求: 基本原理: a. 选用优良菌种 b.创造一个利于微生物休眠的环境条件 环境要素:干燥、低温、缺氧、缺营养 二、菌种保藏 基本方法: 生活态 休眠态 培养基传代培养 寄主传代培养 冷冻 干燥 斜面、平板 液氮、低温冰箱 沙土管、冷冻真空干燥 表几种常用菌种保藏方法的比较 方法名称 主要措施 适宜菌种 保藏期 评价 冰箱保藏法( 斜面) 冰箱保藏法( 半固体) 石蜡油封藏法 砂土保藏法 冷冻干燥保藏 法 液氮保藏法 甘油悬液保藏 法 低温(4℃) 低温(4℃),避氧 低温(4℃),缺氧 干燥,无营养 干燥,无氧,低温, 有保护剂 超低温(-196℃) ,有保护剂 低温(-70℃),保 护剂甘油 各大类 细菌,酵 母菌 各大类** 产孢子的 微生物 各大类 各大类 细菌,酵 母菌 3—6月 6—12月 1—2年 1—10年 5—15 年 以上 15 年以 上 约10年 简便 简便 简便 简便有 效 繁而高 效 繁而高 效 较简便 *用斜面或半固休穿刺培养物均可。一般置4℃冰箱保藏。 **石油发酵微生物不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