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课: 2学时 1 题目: §12.3 德布罗意波 实物粒子的二象性 §12.4 不确定关系 2 目的: 1.了解德布罗意物质波的假设及电子衍射实验。 2.理解描述物质波波动性的物理量(波长、频率)与其粒子性的物理量(动量、能量)之间的关系。 一、引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12.3 德布罗意波 实物粒子的二象性 自然界在许多方面都是明显对称的。既然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那么实物粒子,如电子,是否也具有波粒二象性? 一、德布罗意假设 1924.11.29德布罗意把题为“量子理论的研究”的博士论文提交巴黎大学,获得评委会的高度评价和爱因斯坦的称赞:“揭开了自然界巨大帷幕的一角” 1 德布罗意假设: 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 德布罗意关系: 实物粒子的能量 ( 、动量 p跟和它相联系的波的频率 ( 、波长 ( 的关系, 上式称为德布罗意公式, 称为德布罗意波,或物质波。 和E = mc2是近代物理学中两个最重要的公式,前者通过 h (很小的量)把粒子性和波动性联系起来;后者通过 c (很大的量)把能量和质量联系来 。 在表面上完全不同的物理量之间找到内在的联系,是物理学的一大成就。 量子化和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而同一个常数h在两个概念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说明两概念间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在任何表达式中,只要有 h出现,就然意味着此表达式具有量子力学的特征。 L.V.de Broglie 荣获1929年Nobel Prize 二、电子衍射实验 1.戴维孙---革末实验(1927年) 让电子束在晶体表面上散射,观察到了和X射线衍射类似的电子衍射现象。 低速电子在Ni单晶上的衍射实验中发现,当入射电子动能Ek = 54eV 时,在 ( =500的方向上散射电子束的强度最大,利用类似X射线在晶体表面衍射的分析,散射电子束极大的方向上应满足 已知镍Ni晶面上原子间距d = 2.15A( ,由上式计算出“电子波”的波长应为 利用德布罗意公式,算出“电子波”的波长为 这一结果与上面的结果符合得很好。 同年,汤姆逊(1927年)作了的电子束穿过多晶薄片的衍射实验。 电子从灯丝逸出,经过加速电压为U的加速电场,再通过小孔成为一束很细的平行电子束。当电子束超过一个多晶薄片M,如图12-12,再射到照相底片上,得到衍射图样与X衍射图样非常相似。 C.J.Davisson & G.P.Thomson荣获 1937年Nobel Prize  3 三十年代后,实验还发现质子、 中子、 原子等实物粒子都有衍射现象,即都有波动性,并满足德布罗意关系。 宏观粒子 m 大,( ( 0,所以表现不出波动性。 [例题] 质量m =0.01kg,速度( =300m/s的子弹的德布洛意波长为 ( = h/P = h/m( = (6.63(10-34/0.01(300) = 2.21(10-34 m 因普朗克常数极其微小,所以宏观物体的波长小到实验难以测量的程度。宏观物体只表现出粒子性。德布罗意关系在宏观物体上体现不出来,但并非不适用。 三、德布罗意波在现代技术上的应用 如:电子显微镜。 例12-2 设一电子束被900V的加速电压加速,求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 解:估计电子获得的速率不大,不必要用相对论来处理问题。即 从上式得电子的速率为 由此得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