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害简介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在全国居于第一位,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4,年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的1/2。但是,水稻病害的危害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的水稻生产。尽管人们一直在积极探讨各种方法对水稻病害进行防治,每年减产仍高达200亿kg。因此,防治水稻病害对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据报道,水稻病害有100多种,我国正式记载的就有70多种,其中,危害较大的有20多种。目前,从全国来看,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纹枯病仍然是水稻的三大病害,发生面积大,流行性强,危害严重。长期以来,我国对三大病害的防治始终坚持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加强肥水管理和进行药剂防治的综合治理措施,许多稻区基本控制了危害。但由于病原菌变异频繁、发生规律复杂、地区间差异很大,给这些病害的防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尤其是生产中的品种频频丧失抗性,新的抗源极度匮乏,药剂防治效果不佳,加之单一使用某些药剂,抗药性问题日趋突出。因此,三大病害的防治一直被列入为国家攻关课题,是水稻育种和生产中的重点研究内容。 近年来,稻曲病发生日趋严重,某些地区已成为第一大病害。该病害不仅影响产量,对品质影响也很大,威胁着人类健康。细菌性条斑病目前仍然是国内检疫对象,随着品种的调运和一些新品种、新杂交种的推广种植,发病面积不断扩大,已蔓延到长江以北各水稻产区,必须抓紧防治。细菌性基腐病是一种新病害,20世纪 80年代初首先发现于浙江,后来不断扩大,目前江浙一带稻区危害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 水稻病毒病是由多种病毒和植原体(phytoplasma)引起的一类水稻病害,且种类还在不断增多,至今我国已发现10多种,其中黄矮病、普通矮缩病、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等曾在我国南方稻区严重发生,20世纪60~70年代在江浙稻区多次流行成灾,损失极大。近20年来,病毒病虽然发生不重,但由于对发生规律还了解不清,某些稻区某些年份还在流行危害。今后应该加强研究和预测,防止突发性大面积发生。 水稻恶苗病、干尖线虫病等在20世纪50年代曾发生严重,20世纪60年代得到控制,近年又有所回升。20世纪70年代以来,杂交稻大面积推广,制种田中的不育系粒黑粉病发生严重,后期的叶尖枯病、云形病等也日趋严重。此外,由于肥水条件的改良,全球气候的变迁,耕作制度的改变,病害在交替发生,问题接踵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