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胡麻斑病 Rice Brown Spot 水稻胡麻斑病分布遍及世界各产稻区。我国各稻区发生普遍。一般因缺肥、缺水等原因,引起水稻生长不良时发病严重。主要引起苗枯、叶片早衰、千粒重降低,影响产量和米质。近年来随着水稻施肥及种植水平的提高,该病危害已逐年减轻,但在贫困山区及施肥水平较低的地区,发生仍较严重。 症状  水稻各生育期都可发生该病,稻株地上部分均能受害,以叶片发病最普遍,其次是谷粒、穗颈和枝梗。 种子发芽不久,芽鞘受害变褐,甚至枯死。幼苗受害,在叶片或叶鞘上产生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多而严重时,引起死苗。叶片发病,产生椭圆形或长圆形褐色至暗褐色病斑,因大小似芝麻粒,故称胡麻斑病。病斑边缘明显,外围常有黄色晕圈,病斑上有轮纹,后期病斑中央呈灰黄或灰白色。严重时,叶片上很多病斑相互联合,形成不规则大斑(这在感病品种上最易出现)。此病在田间分布均匀,由下部叶向上部叶片发展。严重时,叶尖变黄逐渐枯死。缺氮的植株病斑较小,缺钾的较大,且病斑上的轮纹更加明显。叶鞘上的症状与叶片症状基本相似,但病斑面积稍大,形状多变(不规则形、圆筒形或短条形),灰褐色至暗褐色,边缘不清晰。 穗茎、枝梗受害变暗褐色,与稻穗颈瘟相似。湿度大时,病部产生大量黑色绒毛状霉,比稻瘟病的霉层较黑较长。谷粒受害迟的,病斑形状、色泽与叶片相似,但较小,边缘不明显;受害早的,病斑灰黑色,可扩展至全粒,造成秕谷。 病原 无性态为Bipolaris oryzae(Breda de Haan)Shoean. et Jain,异名为Helminthosporium oryzae Breda de Haan,属半知菌亚门平脐蠕孢属真菌。有性态为Cochliobolus miyabeanus(Ito et Kurib.) Drechsl.,属子囊菌亚门旋孢腔菌属,自然条件下不产生。 图1-9 水稻胡麻斑病菌 1.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2.分生孢子 3.子囊壳 4.子囊及子囊孢子 5.子囊孢子(外有黏胶膜 ) (引自浙江农业大学编《农业植物病理学》) 分生孢子梗常2~5根成束从气孔伸出,基部膨大暗褐色,越往上渐细色渐淡,大小为99~345μm×4~11μm,不分枝,顶端曲膝状,着生孢子处尤为明显,有2~25个隔膜。分生孢子倒棍棒形或圆筒形,弯曲或不弯曲,两端钝圆,大小为24~122μm×7~23μm,有3~11个隔膜,多为7~8个隔膜,隔膜处不缢缩,两端细胞壁较薄,一般从两端萌发。在人工培养基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其形态较病斑上的短,分隔较少,只有2~7隔膜,有时可产生串生孢子,单胞或双胞,大小9.5~32μm×4~5.5μm,多为长圆形或卵形,淡褐色或无色。 菌丝生长温度为5~35℃,最适温度28℃左右,分生孢子形成温度为8~33℃,最适温度30℃左右;孢子萌发要求水滴或水层,同时相对湿度要在92%以上。在饱和湿度下,20℃时,完成侵入寄主组织需8h,在25~28℃时需4h。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0~51℃,10min,而病组织内的菌丝为70℃,10min或75℃,5min。 自然寄主有水稻、看麦娘、黍、稗和糁等,人工接种可侵染玉米、高粱、燕麦、大麦、小麦、粟、甘蔗等及十余种禾本科杂草。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不同菌系对寄主的致病力有差异。 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附着于稻种或病稻草上或以菌丝体潜伏于病稻草组织内越冬。干燥条件下病组织和稻种上的分生孢子可存活2~3年,潜伏于组织内的菌丝体可存活3~4年,所以病谷和病稻草是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源。播种病种后,潜伏的菌丝可直接侵染幼苗。稻草上越冬菌丝体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引起秧田或本田初次侵染。病菌传到寄主表面后,遇到适宜的温、湿度条件,1h即可萌发产生芽管,其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伸出侵入丝,从表皮细胞直接侵入或从气孔侵入。潜育期长短与温度有关,25~30℃时仅需24h左右即可产生病斑,随即形成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病害在一周内就可大量发生。 该病的发生与土质、肥水管理和品种抗性关系密切,受气候影响较小。一般土层浅、土壤贫瘠、保水保肥力差的砂质田和通透性不良呈酸性的泥炭土、腐殖质土等易发病。另外,缺氮、缺钾及缺硅、镁、锰等元素的田块易发病。秧苗缺水受旱,生长不良,发生青枯病或因硫代氰中毒而引起黑根的稻田易发病。通常籼稻较粳、糯稻品种抗病,早稻较晚稻抗病。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抗病性也有差异,一般在苗期和抽穗前后易感病。 病害控制 此病以农业防治为主,特别是要加强深耕改土和肥水管理,辅以药剂防治。 1.农业措施 深耕能促进根系发育良好,增强稻株吸水、吸肥能力,提高抗病性;改土主要增施有机肥,用腐熟堆肥作基肥,改善砂质土的团粒结构;适量施用生石灰中和酸性土壤,促进有机质正常分解。在施足基肥的同时要注意氮、磷、钾配合使用,科学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在管水方面,结合水稻各生育期的特点,科学用水,防止缺水受旱,也要避免长期深灌所造成的土壤通气不良,以实行浅水勤灌最好。 2.处理病种和病草 参照“稻瘟病” 3.药剂防治 重点应放在抽穗至乳熟阶段,保护剑叶、穗颈和谷粒不受侵染。有效药剂有50%菌核净、50%菌霜(菌核净+福美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