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病毒
(第二十四章第 6节 P376-393)
温州医学院检验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周铁丽
目 的
掌握各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掌握各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及检测方法
概 述( I)
肝炎病毒( Hepatitis virus) 是 病毒性肝炎 的病原体
特点:发病率高、传染性强、流行范围广
目前认为的五种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 HAV)
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C virus HCV)
丁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D virus HDV)
戌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E virus HEV)
己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F virus HFV),庚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G
virus HGV),输血传播病毒( 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 TTV)
概 述( II)
五种肝炎病毒学特性
病毒 HAV HBV HCV HDV HEV
科 小 RNA病毒科 肝 DNA病毒科 黄病毒科 沙粒病毒科 野田村病毒科
属 肝病毒属 正肝 DNA病毒属 丙型肝炎病毒属 δ病毒属 戊型肝炎病毒属
病毒体 27nm 42nm 30~ 60nm 40nm 27~ 34nm
二十面体对称 螺旋对称 螺旋对称 螺旋对称 二十面体对称
包膜 无 有 ( HBsAg) 有 有 ( HBsAg) 无
基因 ss RNA( +) 7.8kb dsDNA3.2kb ssRNA(+)10.5kb ssRNA(-)1.7kb ssRNA(+)3.5kb
抗原 HAVAg( VP1~ 4) HBsAgHBcAgHBeAg HCVAg HDVAg HEVAg
传播途径 粪 -口途径 肠道外途径 肠道外途径 肠道外途径 粪 -口途径
感染率 高 高 中 低, 区域性 区域性
慢性化 无 常见 常见 常见 无
致癌性 无 有 有? 无
甲型肝炎病毒( HAV)
1973年 Feinstone等应用免疫电镜技术首
次从急性病人粪便中发现 HAV,证明 HAV经粪 -
口途径引起人类感染。
HAV的生物学性状
属小 RNA病毒科,直径 27nm,无包膜,呈
20面立体对称,外面为一独立外壳,内含一个
单链 RNA分子。
HAV的结构
HAV的 抗原抗体系统 免疫性
HAV仅有 一个血清型 和 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无论显性感染还是隐性感染均能诱生出高效价抗 -HAV
抗 HAV-IgG,是保护性抗体,是产生免疫力的标志
感染后可存在多年
抗 HAV-IgM,是诊断 HAV急性感染的指标
感染后仅持续存于 3-6个月
抗 -HAVIgM阳性是甲肝的确诊依据
HAV的致病性
粪-口途径传播 口咽部或唾液
腺中早期增殖
肠道与局部
淋巴结中大
量增殖
入血并形
成病毒血

肝脏为最终靶
器官(病毒直
接损伤或免疫
病理作用)
通过胆汁随粪
便排出体外
甲型肝炎流行病学( I)
传染源:主要为急性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自潜伏期末至发病后 10天传染性强
急性黄疸型患者,黄疸前期传染性最强
发病后 3~ 4周,基本无传染性
粪-口途径传播
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海产品、食具等传播
甲型肝炎常见症状
? 流感样症状
? 厌食
? 恶心
? 黄疸(眼部及皮肤呈黄色)
? 尿黄
? 腹痛
? 乏力
HAV微生物学检查
感染早期可检测血清中的抗- HAV IgM
流行病学调查可检测抗- HAV IgG
直接检测抗原或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病毒 RNA
分离培养
原代肝细胞或恒河猴胚肾传代株细胞对 HAV敏感,生长缓慢,不引起细胞裂解
甲型肝炎的防治
控制传染源
隔离治疗急性期病人
所有废弃物及日常用水均需严格消毒
切断传播途径
养成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
水产品不宜生吃
水果蔬菜要洗干净
乙型肝炎病毒( HBV)
我国乙肝病毒感染者逾 1.2亿 ? 10%
乙型肝炎患者近 3千万
每年近 30万 人死于肝炎或肝癌
乙型肝炎的传染性
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是患者或无症状 HBsAg携带者
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
血液及体液
母婴传播
不严格集体预防接种、药物注射
针刺、文身等
Dane 颗粒 (完整的病毒)形态
HBsAg
HBcAg
HBV DNA
DNA聚合酶
(外膜蛋白)
(核衣壳蛋白)
(外膜蛋白 )
HBV的基因组结构
pre-S1 pre-S1蛋白
pre-S2 pre-S2蛋白
S HBsAg
pre-C HBeAg
C HBcAg
P DNAP
X HBxAg
HBsAg
HBV DNA 3.2 kb
Xpre-c
C
pre-s1
pre-s2
S
P
pre-S2
pre-S1
HBV的抗原组成
表面抗原 HBsAg
-------抗 HBs
核心抗原 HBcAg
-------抗 HBc
e抗原 HBeAg
-------抗 HBe
表面抗原 HBsAg
存在于三型颗粒中
是 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分亚型( a,d/y,w/r; adw,adr,ayw,ayr)
产生抗 -HBs
Pre S1,Pre S2及抗 - Pre S1和抗 - Pre S2
pres1和 preS2抗原的检作为病毒复制的指标
抗 preS抗体阳性常见于急性乙肝的恢复期,表示病毒正在或已经被清除
抗 -HBs
急性感染后期或 HBsAg 消失后出现
空白期 或 窗口期
抗 -HBs为保护性抗体(中和抗体)
乙肝痊愈(临床)或免疫成功(接种疫苗)的标志
抗 -HBs 对相同 HBsAg亚型的 HBV再感染有免
疫力,但对不同亚型的 HBV保护力不完全
核心抗原 HBcAg
仅存在于 Dane颗粒中,刺激机体产生抗 HBc( IgG,IgM)
可在感染的肝细胞核心部位的表面存在
表明病毒在复制
到血液中即被降解为 HBeAg
一般血清学方法检测不到 HBcAg,而只能检测到抗 -HBc
抗 -HBc
对机体无保护作用
抗 HBc-IgM,是 HBV近期感染或慢性感染者病
毒活动的标志
抗 HBc-IgG,持续时间长
凡“有过” HBV感染者均可阳性,并可终身伴随
e抗原 HBeAg
仅存在于 Dane颗粒中
HBeAg是 HBcAg的降解产物
游离存在于血液中
为病毒复制及强传染性的指标
产生抗- HBe,是预后良好的征象
抗 -HBe
随着 HBeAg的消失而出现
抗 -HBe的出现标志着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
保护作用?
乙肝, 两对半, 组成
HBsAg,抗 HBs
HBeAg,抗 HBe
抗 HBc ( HBcAg)
HBV DNA
是病毒复制和有传染性最直接的证据
检测方法:斑点杂交法,PCR法
DNAP( DNA多聚酶):是逆转录酶
也是直接反应病毒复制的指标之一
乙 肝
HBxAg,也可作为病毒复制的标志
HBxAg具有反向激活作用,可调控病毒基因转录水平,
并对宿主癌基因可能有激活作用。
HBV感染的其它检测方法
预防及免疫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人工自动免疫:
疫苗(血源性、基因工程 )
人工被动免疫:
高效价人血清球蛋白( HBIg)
HCV的生物学性状
40~ 60nm球形
有包膜
单正链 RNA
血清中病毒含量少,直到 1991年阿
部贤治才在免疫电镜下观察到 HCV颗粒。
HCV RNA全长约 10 kb






C区
M区
E区
核心蛋白,C”
基质蛋白,M”
外膜蛋白
(高度保守)
(易变)
HCV基因组结构
HC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主要通过血液 /体液传播,如输血、血透、注射、针
刺等;其他如性传播、垂直传播
是引起输血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主要原因
HCV感染极易转为慢性
无症状 HCV携带者和慢性丙肝者多见
人群普遍易感,HCV感染的母亲所生婴儿感染率高
诱发肝外损伤:肾小球肾炎
免疫力不牢固
丁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D virus,HDV)
HDV是一种缺陷病毒
由 HBsAg构成其外壳
HDV定位于肝细胞核内,在血液中由 HBsAg包
被,形成 35-37nm颗粒
单负链环状 RNA
HDV的结构
Rizzetto于 1977年首
先发现,又称 ? 抗原
35-37nm球形颗粒;
1.7Kb-ssRNA
含 9个 ORF
丁型肝炎的特点
只能感染 HBsAg阳性的病人
我国丁肝感染率在 1.6%-5%,西南地区感染率高
持续高滴度 IgG型抗 HD是慢性 HDV感染的主要血清学标志。
在慢性乙肝的基础上感染 HDV,容易发展成为重度慢性乙
肝、重型肝炎,甚至肝硬化。
经血液,密切接触及母婴垂直传播
我国似以密切接触传播为主,通过家庭传播
HDV的实验室检查
HDAg是 HDV感染的直接标志
抗 -HD抗体检测
抗 HDV-IgM,是 HDV早期感染标志
抗 HDV-IgG,是 HDV既往感染的标志
慢性 HDV感染时,两种抗体可长期共存
HDV-RNA
HDV RNA是 HDV存在及复制的一个有用指标
戊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E virus,HEV)
属杯状病毒科
球形,无包膜
直径 32~ 34nm
单正链 RNA,3个 ORF
一个血清型
戊型肝炎的实验室检查
检测 HEV,电镜或免疫电镜观察
检测抗 -HEV
抗 HEV-IgM,是近期内 HEV感染的标志,有早期诊断价值
抗 HEV-IgG,HEV感染后可长期存在,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HEV RNA